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茶樹在我國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尤其是我國南方地區,茶樹的種植同水稻等農科作物具有相同的種植地位。隨著茶文化的廣泛傳播,茶樹的種植開始在大部分地區普及開來。隨著種植面積的擴大,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落后導致一些地區茶葉產量受到影響。本文通過對茶樹主要病蟲害和綜合防控技術進行論述,為相關人員提供借鑒。關鍵詞:茶樹;病蟲害;防控技術近些年來,隨著茶樹種植園、采摘園的建立,以及各類種植方式的改革,茶樹的生長環境得到了進一步改善。同時,茶樹主要病害及蟲害也獲得了良好的發展空間,對茶樹產量造成進一步影響。此外,森林覆蓋率的下降導致茶樹蟲害的天敵減少,使得茶樹蟲害數量進一步增長,嚴重影響茶樹的健康生長發育。因此,對茶樹主要病蟲害進行深入研究,探討其中的防控技術,對提高茶樹的推廣種植具有一定意義。1茶樹主要病害1.1茶云紋葉枯病在我國南方地區,此類疾病借助于南方溫暖濕潤的熱帶大陸性氣候,迅速集中成片發生,是茶樹病害中的主要疾病之一,對茶樹植株生長后期的成年葉片及老化葉影響最為嚴重,部分地區還會產生對植株的幼葉的侵蝕。由于產生此類疾病的葉片最終呈現深淺不一的病斑,且表面性狀如同云紋,故命名為茶云紋葉枯病。隨著山茶炭疽菌的浸染程度逐漸加深,感染此疾病的茶樹從染病初期的水漬狀黃綠色病斑逐漸演變成為半圓狀或類似圓形的褐色病斑,后期隨著病斑內部組織的壞死,中央部分呈現枯白色,且其中穿插大小不一的扁平黑色小圓點,沿病斑呈分散狀排布。此類疾病多見于部分田間管理不當的次級茶樹種植園,隨著發病周期的延長病害逐漸加劇,且在溫暖濕潤地區全年發生率都較高。通過農業防治中的生物防治及化學防治措施,可有效實現對茶云紋葉枯病的防治。此外,使用抗病毒的種植品種,加強栽培管理等物理措施,采用長期的化學藥劑防治是重點措施。1.2茶餅病顧名思義,茶餅病是由于植株感染此類疾病后,呈現葉片腫大的性狀,因此又可稱為茶葉腫病,對新出芽的嫩葉等新鮮部位及葉梢危害較大,對花蕾的影響較小。在發病初期,主要表現為淡黃褐色的半透明小圓點,隨著葉片感染的面積擴大,逐漸演變成為紫紅色或淡黃褐色的凹陷狀圓形病斑,此時病菌的浸染程度最大且最易觀察。同時,隨著發病周期的深入,后期葉片呈現黑褐色的圓形潰瘍狀病斑,此時葉背處呈灰白色的粉末狀病斑。若不及時進行田間管理,發病中期茶樹葉片病部以上全部枯死,影響茶樹的茶葉片產出量。傳統田間管理模式下,人工檢查的效率較低,小面積的病害較不易被發現,最終形成大面積的茶餅病害。茶餅病的預防主要通過一定比例的配比施肥技術,加強茶樹植株的病害防治水平。此外,不適當的田間管理同樣會導致茶餅病的發生,因此,加強田間管理及封地打藥等措施可實現有效預防。1.3茶芽枯病隨著南方地區春季氣候的來臨,茶樹主要病害中的茶芽枯病逐漸蔓延,主要集中于4~5月份等氣溫處于15~20℃時發病,且隨著氣溫逐漸升高,該病害逐漸停止發展。發病初期,茶樹中的1~3葉植株浸染較為集中,且葉片與葉尖等部位呈現淡黃褐色病斑。隨著感染程度的加深,病斑逐漸演變為正面的黑色小圓點,后期逐漸演變為芽尖的黑褐色焦狀病斑。由于茶樹在經過冬季寒冷氣流的刺激后,植株抵抗力下降,春季發芽階段病害易發,受到侵染后不同類型的植株葉片呈現出不同的發病程度。結合當地種植環境的特點,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品種,同時加強田間管理,在春、秋季等溫度變化較為明顯的季節,結合生長周期施加一定比例的農藥,可實現對茶芽枯病的防治。1.4茶炭疽病此類疾病主要集中于茶樹植株中的成年葉片,且多發生于春、秋等季節,隨著發病周期的深入,病害葉片逐漸脫落。發病初期主要表現為葉尖部位的暗綠色水漬狀病斑,中期隨著炭疽真菌的繁殖,病斑逐漸變大,呈現不規則的黃褐色病斑。后期隨著病斑的變大,葉片脫落前會產生散狀的黑色圓點。在較易發病的雨季,需做好田地間排水工作,加強人工巡視,在發病初期及時進行葉片修剪工作,防止發病周期的延伸,保護多葉片植株。此外,按照溫度管理的相關要求,將藥劑與水分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進行噴灑,加強對病害的防治[1]。1.5褐色葉斑病褐色葉斑病對葉緣部位的危害最大,病害發生的周期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深入,主要集中于春、秋季節,發病后期逐漸擴展為圓形或近圓形的暗褐色病斑,且病斑周圍伴隨褐色小粒點。部分癥狀集中發作時,表現出同凍害較為相似的癥狀,即褐色葉片病斑連接成片,通過發病周期中葉片的灰褐色真菌霉可與凍害進行區分。通過加強田間管理,實行定期采摘、定量采摘及施加比例藥劑等控制產量方法,可有效實現對此類病害的預防。2茶樹主要蟲害2.1茶尺蠖茶尺蠖作為茶園生態中危害性最大的害蟲之一,其成蟲將卵產在茶樹葉片上,隨著幼蟲的不斷生長,會不斷對茶樹葉片的邊緣進行啃食,加劇了葉片的脫落,隨著幼蟲啃食面積的增大,被啃食部位逐漸呈現網狀的半透明病斑。若不及時進行防治工作,會對茶園造成一定經濟損失。2.2茶網蝽茶網蝽是一種繁殖能力較強的茶樹害蟲,可啃食的茶樹品種廣泛,周圍環境變化對其影響較小,具有極強的適應性,且此類害蟲體積較小,在人工巡視過程中不易被發現。茶網蝽在生長繁殖過程中呈現一定的群聚性生活習性,當固定面積的葉片害蟲數量較多時,覆蓋于葉片表面,呈現出細小的灰白色斑點,影響茶樹植株的光合作用,導致植株葉片脫落,株體營養不良,進一步增加茶樹生長過程中的病害影響。2.3黑刺粉虱此類疾病對農科類植株的影響較為廣泛,其中對依靠葉片來保證產量的茶樹的影響最大。黑刺粉虱屬卵生害蟲,成蟲呈黃色,分散白色粉末。幼蟲時期主要寄生于葉片背部,啃食葉片表面來汲取養分,當幼蟲成長到2~3年齡段時,會在葉片背部越冬,后經過春季氣溫升高的環境特點進行羽化成蟲。幼蟲與成蟲通過汲取葉片汁液來攝取養分,在春季等繁殖季節,黑刺粉虱大面積分布會嚴重影響葉片的光合作用,導致植株營養成分含量下降,甚至導致植株死亡。2.4茶黃螨茶黃螨為雜食性害蟲,受地區環境影響較小,雌性茶黃螨呈現半透明狀,幼蟲初期由乳白色逐漸長成淡黃色或黃綠色。雄性茶黃螨體型較雌性小,呈現半透明的菱形。茶黃螨對農業生產中常見的茄子等經濟作物也會產生較大影響。茶黃螨多集中于幼芽進行繁殖,成蟲、幼蟲吸食葉片汁液,直接導致葉片變脆變硬,呈現黃褐色萎靡狀,后期逐漸脫落,嚴重影響茶樹植株的正常生長發育。3綜合防控技術現如今隨著傳統種植模式的落后,農業用藥劑的廣泛使用導致病蟲害的抗藥性增加,農藥防治已不能作為病蟲害防治的主要措施,需采用生物防治及物理防治等綜合防控技術,借助于田間管理中的合理密植、保護天敵等措施加強茶樹植株的病蟲害治理,實現茶園生態的可持續發展。3.1生物防治3.1.1保護天敵研究顯示,茶樹園林中80%以上的害蟲是被其天敵消滅的,在茶樹園林的蟲害防治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近些年來隨著森林植被的大面積減少,主要類型的害蟲天敵生長環境被破壞,導致天敵的生長繁殖受限,害蟲天敵數量大幅減少。隨著茶園人工種植面積的擴大,茶園種植逐漸專業化,包含的作物種類單一,生態結構簡單,這有利于害蟲的生長繁殖。此外,由于生態結構中的害蟲天敵數量不能夠得到保證,僅通過施加化肥藥劑等實現作物營養補充及蟲害防治,在茶園建立初期打破生態平衡的狀態下,新的平衡還未建立,最終導致人為因素干擾下有益蟲類逐漸減少,害蟲逐漸增多,影響茶葉產量[2]。為此,通過建立人工生態種植環境,保持茶樹園林中作物植株生長所需的食物鏈,確保群落生態環境的完整性,發揮生態環境的自身調節作用,改善生態平衡。通過結合茶園間隙種植的植株分布特點,在空隙過道處種植一定數量的桂花植株或間行樹,或在茶樹田間周圍種植雜草,為蜘蛛類害蟲的天敵提供生長繁殖及越冬場所,提高天敵種群數量,充分發揮天敵控制害蟲數量的作用。3.1.2性引誘劑大部分害蟲群體的生長繁殖主要借助于寄生葉片汲取養分,借助于生殖過程實現害蟲群體的繁衍。性引誘劑的原理即針對害蟲群體生長繁殖的種群生存特點,通過人工合成的雌性交配信息素,誘導雄性成蟲,從而實現對害蟲的集中捕獲并消滅。對此,可通過綜合考慮茶樹實際生長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害蟲群體的生長繁殖特性,釋放一定劑量的性引誘劑,實現不同茶樹品種之間同種害蟲的有效防治。一般情況下,結合防治過程中成片種植所導致的蟲害種類不一等情況,每片茶園需設置3~4種不同的性引誘劑。同時,還需綜合害蟲天敵的生長繁殖特性,做到連片防控。3.2物理防治3.2.1.科學修剪茶樹植株生長過程中,易產生枝葉繁茂導致植株下端的葉片光合作用較差的情況。對此可通過結合具體植株的品種,進行夏季及秋季時期枝葉修剪作業,減少上下遮擋作用,提升光合作用的強度,降低植株體的濕度,營造不適宜病蟲害生長的環境。修剪過程中,需注意修剪面積,不能進行大面積的枝葉去除,否則會導致植株易染病情況。若某一區域的枝葉出現大面積的病蟲害現象,可經過春季一輪采摘后將需要特殊處理的枝葉進行歸類,統一進行病蟲害處理,將殘破枝葉及病蟲害密度較高的枝葉進行整枝去除,最大化枝葉的完整度。3.2.2多種誘導方式采用多種誘導方式,充分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及對具有特殊氣味物質的趨向性進行害蟲的誘捕。光誘即利用害蟲的趨光性特征,通過設置一定數量的黑光燈、紫外線燈,每平方米設置一盞燈,燈的高度在2.5m左右。在大棚種植的茶園中,主要根據地形特征進行光照燈的分配,還需結合主要類型害蟲的生活習性進行夜間的循環照明。一般情況下,在害蟲群體生長最旺盛時期,開始進行燈光誘捕作業效果最佳。色誘即利用害蟲群體對色彩辨識度較高的特性,利用黑色或黃色等害蟲群體趨向性較高的顏色設置干擾板,具體分布情況由害蟲數量決定,一般每平方米設置6~8張,且懸掛高度以干擾板接觸到茶樹頂端為宜[3]。氣誘即在害蟲活動的高峰期,將白醋及黃酒混合后熬制成黏糊狀,涂抹于盆體,放置于茶園中,利用害蟲對氣味的趨向性,誘導其靠近取食而進行誘捕。3.2.3多次施肥與采茶茶園種植區域中,不同品種茶樹的生長成熟周期也具有差異,需結合生長周期的不同,進行采茶作業的多次進行,確保采茶過程中還能夠實現蟲害的預防檢測,減少幼蟲生長所導致的葉片脫落等情況,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傳統施肥模式下,有機肥可有效提升土壤肥力,改善茶樹植株的生長環境,對茶樹的根系發達具有積極影響。在茶樹園林種植過程中,可通過施加一定劑量的發酵肥與農家肥,進行少量多次的施肥作業,可有效提升土壤中無機物的含量,確保茶樹植株生長所需養分,增強其抵抗力。結合修建多項水利工程,增加水源的灌溉頻率,使前期施加肥料能夠充分融合進入土質結構中,提升茶樹植株的吸收效率。施肥時期一般集中在春季進行,通過結合不同種植密度的茶樹品種生長情況,采用開溝施肥的方法,通過機械深耕的方式,挖掘出深30cm左右的間隙溝道,依次進行有機肥料及氮磷鉀復合肥的施加,最后進行深埋,提高茶樹植株的抗病蟲害能力[4]。3.3化學防治在進行田間管理工作時,傳統茶園管理主要借助于施加農藥去除病蟲害,效果良好的同時,增加了生態環境的壓力,不能夠實現茶樹種植的可持續發展。對此,應當在結合茶樹種植地實際的基礎上,若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措施不佳,可將化學藥劑防治作為輔助措施,進行病蟲害防治作業。在進行田間管理時,正確選用合適的農藥類型是保證病蟲害得到根本控制及保護環境的關鍵。因此,根據具體的防治目標對象,具體選用藥劑,同時,減少聚酯類藥劑的使用頻率,調配好新型農藥使用比例,科學環保地對病蟲害進行化學防治。在結合具體防治要求的基礎上,通過改變原有的防治策略,重點進行夏季之后、冬季之前的藥劑噴灑作業,保證在病蟲害高峰期之前做好預防,結束之后做好封地。針對小綠葉蟬等夏季高發的害蟲,考慮到夏季由于雨水高發,大棚外種植的茶樹植株不易進行噴灑作業,應當在雨季開始之前,抓住小綠葉蟬繁殖的第一個高峰期,通過物理防治為主、噴灑藥劑為輔的方式進行針對此類害蟲的防治作業,減輕茶樹全年生長周期中小綠葉蟬的危害。一般在防治小綠葉蟬第一次噴灑藥劑后的第7日進行第二次噴灑。具有代表性的新型農藥中,苦參堿可通過提取槐果堿等生物堿,進行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語文2019-2024歷年真題考點試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高職單招職業適應性測試歷年(2019-2024年)真題考點試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天津城市職業學院高職單招語文2019-2024歷年真題考點試卷含答案解析
- 腦血管的護理查房
- 幼兒園游戲課程
- Excel基礎知識課件下載
- 服裝簡筆畫課件
- 貴州省畢節市梁才學校2025屆下學期高三生物試題第三次調研考試試卷含解析
- 江西農業工程職業學院《數據分析》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服裝學院《彈性力學與有限元分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幼兒園環境衛生檢查通報制度
- 《愿望的實現》原文
- 園林景觀規劃設計計費指導意見
- 35kV及以下電力電纜使用維護手冊
- 2022年青海大學醫學院附屬藏醫院醫護人員招聘筆試模擬試題及答案解析
- 英語四級仔細閱讀講解及技巧
- 城市地理學-第八章城市空間分布體系
- 3,5-二甲基吡唑生產工藝規程
- 拆除工程安全的應急預案工程應急預案
- A4橫線稿紙模板(可直接打印)
- 四線制方向電路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