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備考2025】高中語文-選必上冊文言知識梳理高中語文選必上冊文言知識梳理
第一課《論語十二章》
一、挖空訓練
1.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2.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
3.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4.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5.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6.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8.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論語·子罕》)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10.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
11.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
12.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
二、知識梳理
一、文言知識
通假字
知者不惑(“知"同“智”)
一詞多義
興
《詩》可以興,可以觀(動詞,激發人的感情)
從者病,莫能興(動詞,起身)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動詞,興辦,舉辦)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動詞,發生,產生)
敏
敏于事而慎于言(形容詞,勤勉)
回雖不敏(形容詞,聰慧)
天之應人,敏于景響(形容詞,快,疾速)
居
居無求安(名詞,居住的環境)
佛印居左,魯直居右(動詞,坐)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動詞,處于)
昂其直,居為奇貨(動詞,囤積,儲存)
欲居之以為利(動詞,占,占有)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用在時間詞語之前,表示相隔一段時間)
而半山居霧若帶然(動詞,停留,止息)
勝
質勝文則野(動詞,超過)
驢不勝怒,蹄之(動詞,經得住,能承受)
百戰百勝(動詞,勝利)
予觀夫巴陵勝狀(形容詞,優美的)
何可勝道也哉(動詞,盡,完)
正
就有道而正焉(動詞,匡正)
名不正,則言不順(形容詞,正當,合適)
其冠不正(形容詞,不偏,不斜)
心術不正(形容詞,正直)
正中下懷(副詞,恰好)
為正副二本(形容詞,正式的,為主的,和“副"相對)
日月正相望(副詞,表示動作或狀態的進行和持續,正在)
克
克己復禮為仁(動詞,約束)
然操遂能克紹(動詞,戰勝,攻破)
何功不克(動詞,完成,成功)
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助動詞,能夠)
而
敏于事而慎于言(連詞,表并列)
人而不仁,如禮何(連詞,表假設,如果)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連詞,表順承,就)
死而后已(連詞,表順承,才)
其
請問其目(代詞,它的)
其“恕”乎(副詞,表推測,大概,也許)
古今異義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古義:文質兼備、配合適當的樣子。今義:形容人文雅有禮貌。)
譬如平地,(古義:填平洼地。今義:平坦的土地。)
小子何莫學夫《詩》[古義:老師對學生的稱呼。今義: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輕蔑意)。]
詞類活用
(1)名詞的活用
朝聞道,夕死可矣(名詞作狀語,在早上,在晚上)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名詞作狀語,在內心)
質勝文則野(名詞作形容詞,粗野、鄙俗)
(2)形容詞的活用
見賢思齊焉(形容詞作名詞,賢能的人)
見賢思齊焉(形容詞作動詞,向……看齊)
句式積累
(1)倒裝句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定語后置句,即“有一可以終身行之之言乎")
敏于事而慎于言(狀語后置句,應為“于事敏而于言慎”)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狀語后置句,應為“君子于義喻,小人于利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狀語后置句,應為“已所不欲,勿于人施”)
(2)判斷句
止,吾止也(“也"表判斷)
進,吾往也(“也”表判斷)
克己復禮為仁(“為"表判斷)
二、常識積累
文學常識
《論語》: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于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其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倫理道德范疇一仁,社會政治范疇一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一中庸?!叭省笔恰墩撜Z》的思想核心。孔子確立了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仁、表達仁的--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
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第二課《大學之道》
一、挖空訓練
《大學之道》/《禮記》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二、知識梳理
一、文學常識
關于《禮記》:《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于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圣所編,是中國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如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如物動心感說、禮樂中和說),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禮記》是“三禮”(《儀禮》《周禮》《禮記》)之一、“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之一,“十三經”(《易經》《書經》《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之一。東漢鄭玄作“注"位居“三禮”之首。
關于《大學》:《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春秋戰國時期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其他知識:①天子指古代臣民對帝王的尊稱。②庶人指平民百姓。
二、文言知識歸納
(一)古今異義
1.大學之道
古義: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
今義:實施高等教育的學校
(二)詞類活用
1.在明明德(形作動,弘揚)
2.先齊其家(使動,使……整齊)
(三)一詞多義
1.明
(1)在明明德(動詞,彰明)
(2)在明明德(形容詞,美好的)
2.道
(1)則近道矣(名詞,規律、道理)
(2)不足為外人道也(動詞,說)
(3)道芷陽間行(動詞,取道)
(4)會天大雨,道不通(名詞,道路)
3.修
(1)先修其身(動詞,修養)
(2)修守戰之具(動詞,修理、整治)
(3)鄒忌修八尺有余(名詞,長,這里指身高)
(四)狀語后置
1.在止于至善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第三課《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一、挖空訓練
《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p>
二、知識梳理
一、文學常識
1、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稱為“亞圣”,與孔子并稱“孔孟”。他繼承孔子的學說,提出“仁政"、“王道”,反對“霸道"的主張。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把倫理與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政治的根本。
2、《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寫而成記錄的是有關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辯、民本、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全書分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七篇?!睹献印纷鳛橐徊咳寮医浀洌谥己赀h、邏輯清晰、氣勢磅礴、語言生動,不僅使孟子在當時即享有雄辯家的盛譽,而且對后世政論、文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歷史上堯、舜、禹、湯、文、武等幾個有名的帝王。
二、文言知識歸納
(一)通假字
1.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納”,接納,交納)
2.若火之始然(同“燃”,燃燒)
(二)古今異義
1.自賊者多
古義:傷害今義:偷東西的人
(三)一詞多義
1.所以
(1)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連詞,表示因果關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2)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連詞,表示因果關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3)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介詞,用來……的、的憑借)
2.是
(1)人之有是四端也(指示代詞,此)
(2)斯是陋室(判斷詞,同今義)
3.事
(1)不足以事父母(動詞,侍奉)
(2)今日之事何如(名詞,事情)
(四)特殊句式
1.判斷句
(1)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2)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3)無辭讓之心,非人也;
(4)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5)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6)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7)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8)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狀語后置
(1)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
第四課《老子四章》
一、挖空訓練
《老子》四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六十四章)
二、知識梳理
一、文化常識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籍貫也多有爭議。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并稱“老莊”。后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暗馈弊鳛椤兜赖陆洝分凶畛橄蟮母拍罘懂?,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暗?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胺?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二、文言知識
(一)通假字
1.曰余食贅行(通“形”,形體)
2.其脆易泮(通“判”,分離)
3.起于累土(通“蔂”,土筐)
(二)一詞多義
1.用
(1)當其無,有車之用(用途,作用)
(2)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因為)
2.立
(1)企者不立(站立)
(2)三十而立(成就)
3.伐
(1)自伐者無功(夸耀)
(2)齊師伐我(攻打)
4.處
(1)故有道者不處(為,做)
(2)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享有,具有)
(3)嚴加查處(處理,制裁)
(4)藏身之處(處所)
(5)只因未到傷心處(時候)
(6)設身處地(處在,處于)
第五課《五石之瓠》
一、挖空訓練
《五石之瓠》/《莊子》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píngpìkuàng)()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句式:)。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二、知識梳理
一、文化常識
莊子(約前369一前286年),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偉大的思想寥、文學家。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并稱“老莊"。
莊子的文章,想象奇特豐富,結構變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渾,情致曠達,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給人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
《莊子》一書博大精深,集莊子的哲學、政治、倫理、文藝理論及思維方式于一體,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
二、文言知識
(一)通假字
1.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同“皸”,皮膚凍裂)
2.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同“纊”,絲綿絮)
3.客得之,以說吳王(同“悅”,取悅)
(二)詞類活用
1.我樹之成而實五石(名作動,種植;名動,結實)
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形作名,大的東西)
3.吳王使之將(名動,領兵)
4.其堅不能自舉也(形作名,堅固程度)
5.能不龜手一也(一樣)
(三)一詞多義
1.固:
(1)夫子固拙于用大矣(本來)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長(牢固)
(3)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頑固)
(4)君子固窮(安于)
(5)藺相如固止之(一再)
(四)句型
1.省略句
(1)以(之)盛水漿
(2)請買其方(以)百金
2.定語后置
(1)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
3.狀語后置
(1)請買其方(以)百金
第六課《兼愛》
一、挖空訓練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句式),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當()察亂何自起(句式)?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句式),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句式),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巳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有()亡。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句式)。
二、知識梳理
一、文化常識
1、《墨子》:《墨子》是戰國時期的哲學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記述墨子言論兩部分組成。該書提倡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涉及哲學、邏輯學、軍事學、工程學、力學、幾何學、光學,先秦的科學技術成就大都依賴《墨子》以傳,文章由小及大、連類比譬、逐層推理。語言質樸無華,造句遣詞口語化。
2、墨子: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宋國貴族的后裔,曾擔任宋國大夫。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墨家學說的創立者,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顯學"。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
3、①子?!澳?中的“子”是對墨子的尊稱。在文言文中,“子"指“您”,尊稱對方,通常為男性。②家、國。卿大夫的封地叫家,諸侯的封地叫國。③大夫。本文中指職官等級名。周代官爵分公、卿、大夫、士四等;大夫之中又分上、中、下三等。④兼愛。指同時愛不同的人或事物。春秋戰國之際,墨子提倡的一種倫理學說。他針對儒家“愛有等差"的說法,主張愛無差別等級,不分厚薄親疏。
二、文言基礎知識
(一)通假字
1.當察亂何自起(通“嘗”,嘗試)
2.故不孝不慈亡(通“無”,沒有)
3.故盜賊有亡(通“又”)
(二)古今異義
1.起不相愛
古義:互相親愛、友好___今義:互相愛慕
(三)詞類活用
1.故虧父而自利(使動,使……虧損;使動,使……受益)
2.雖父之不慈子(形作動,慈愛)
3.故賊人以利其身(名作動,劫奪財物)
(四)一詞多義
1.愛
(1)諸侯各愛其國(動詞,愛護)
(2)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動詞,吝惜)
(五)特殊句型
1.判斷句
(1)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
(2)此所謂亂也。
(3)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2.賓語前置
(1)父自愛也
(2)兄自愛也
(3)君自愛也
(4)當察亂何自起
(5)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
(6)視人身若其身,誰賊?
(7)視人家若其家,誰亂?
(8)視人國若其國,誰攻?
1.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敏于事而慎于言
A.任重而道遠B.人而不仁C.見不賢而內自省也D.信而見疑
2.加點字有四個選項,選擇最恰當的一項()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
A.歸向B.返回C.稱贊D.歸屬
3.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君子喻于義喻:知曉,明白
B.敏于事而慎于言敏:聰敏
C.天下歸仁焉歸:稱贊,稱許
D.可以群,可以怨群:指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一日克己復禮B.譬如平地
C.小子何莫學夫《詩》D.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5.下列詩句中加點詞的古今異義,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質勝文則野粗野
B.文勝質則史歷史
C.一日克己復禮一旦
D.請事斯語矣實踐
6.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而不仁而:連詞,表轉折,卻。
B.文勝質則史則:連詞,表承接,就,那么。
C.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者:代詞,……的人。
D.如禮何如:對,把。
7.對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②敏于事而慎于言
③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④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8.對下列加點字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自賊者也仇視譬如為山堆積
B.要譽于鄉黨求取致知在格物推究
C.國治而后天下平治理天下歸仁焉稱贊
D.君子喻于義明白若火之始然……的樣子
9.加點字有四個選項,選擇最恰當的一項()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禮記》)
A.修飾B.修養C.修理D.整理
10.下列選項中,對加點詞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大學之道,在明明德①道:根本原則②明:美好的
B.在親民,在止于至善①親:親近愛撫②止:停止
C.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①靜:心不妄動②安:平安
D.物格而后知至①格:推究②知:知道
1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A.大學之道,在明明德B.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C.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D.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12.下列各選項中,加點詞語屬于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A.大學之道,在明明德B.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C.致知在格物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13.下列各項中,與例句中加點詞用法一樣的一項是()
例:見賢思齊焉
A.朝聞道,夕死可矣B.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C.在止于至善D.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1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師不必賢于弟子B.在止于至善
C.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D.良曰:“長于臣?!?/p>
15.下列對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學之道之:結構助詞,的
B.在止于至善在:介詞,在于
C.定而后能靜而:連詞,表順承
D.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以:連詞,來,表目的
16.下列各項中,對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學之道道:宗旨、原則
B.知止而后有定定:志向堅定不移
C.安而后能慮慮:思慮精詳
D.慮而后能得得:心得、收獲
17.下列加點詞中,沒有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
A.在明明德B.先齊其家C.事有始終D.則近道矣
1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端:萌芽,發端
B.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要:求取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達:到達
D.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保:安定
19.下列句中加橫線“之"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B.知皆擴而充之矣
C.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D.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20.下列各句的句式,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
B.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
D.然后知生于憂患
2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恐懼)
B.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傷害)
C.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這)
D.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充實)
2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先王有不忍人之心_忍人:狠心對待別人。
B.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孺子:指小孩子。
C.足以保四海_四海:代指天下。
D.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鄉黨:指鄉里結黨的人。
23.加點字有四個選項,選擇最恰當的一項()
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四章》)
A.環境B.人們C.物質D.萬物
24.下列對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故有道者不處處:住
B.其安易持___持:持守
C.其脆易泮泮:同“判”
D.復眾人之所過復:補救
2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自矜者不長矜:夸耀
B.強行者有志___強:強大
C.不貴難得之貨貨:財物
D.埏填以為器埏:揉和
26.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則瓠落無所容瓠落:寬大空廓的樣子。
B.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賣,出售。
C.企者不立企:跨大步。
D.復眾人之所過復:彌補,補救。
27.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王貽我大瓠之種貽:贈送
B.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龜:皮膚凍裂
C.越有難,吳王使之將難:災難
D.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裂:分裂;分割
2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王貽我大瓠之種貽:給予,贈送。
B.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買。
C.客得之,以說吳王說:同“悅”,取悅。
D.吾為其無用而掊之掊:擊破。
2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彼于致福者,未數數然也②中于機辟,死于罔罟
B.①剖之以為瓢②垣墻周庭,以當南日
C.①我樹之成而實五石②漁父莞爾而笑
D.①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②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
30.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與越人水戰
B.義不賂秦
C.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D.左右欲刃相如
31.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
B.或不免于洴澼
C.魏王貽我大瓠之種
D.君子生非異也
32.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堅不能自舉也舉:拿起
B.吾為其無用而掊之掊:擊破
C.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龜:同“皸”,皮膚凍裂
D.客得之,以說吳王說:說服
33.下列對句子的句式類型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判斷句)
B.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定語后置句)
C.皆起不相愛。(省略句)
D.當察亂何自起?(賓語前置句)
34.下列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當察亂何自起B.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C.故盜賊有亡D.余食贅行
3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事:事務
B.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攻:治療
C.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察:觀察
D.惡施不慈___施:實行
36.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不屬于古今異義詞的一項是()
A.君臣父子皆能孝慈B.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
C.大夫各愛其家D.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
37.下列各句的句式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A.當察亂何自起B.克己復禮為仁C.剖之以為瓢D.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3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王貽我大瓠之種(貽:贈送。)
B.若此則天下治(治:治理。)
C.自矜者不長(矜:自夸。)
D.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賣。)
39.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若火之始然B.敏于事而慎于言
C.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D.曰余食贅行
40.下列對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焉:怎么
B.不知疾之所自起___疾:快
C.皆起不相愛___相:偏指一方
D.故不孝不慈亡___亡:通“無"
41.下列各項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項是()
A.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②視人之室若其室③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B.①敏于事而慎于言②人而不仁,如禮何?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
C.①是以圣人無為②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③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D.①焉能治之②見賢思齊焉③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42.下列各項中對加點字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①君子喻于義(表達);②知止而后有定(安定);③質勝文則史(浮夸)
B.①請問其目(條目);②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接納);③在明明德(彰明)
C.①克己復禮為仁(約束);②魏王貽我大瓠之種(贈送);③足以保四海(安定)
D.①自是者不彰(彰顯);②凡有四端于我者(邊際);③邇之事父(同“爾”)
43.下列表格各項對應正確的一項是()
選項語言作者朝代作品
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孔仲尼春秋《論語》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戰國《道德經》
C.“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墨翟戰國《墨子兼愛》
D.“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孟軻戰國《孟子》
44.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①敏于而慎于行敏:勤勉
②安而后能慮慮:思慮精詳
③天下歸仁焉歸:歸屬,歸依
④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安:安逸
⑤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彬彬:配合適當的樣子
⑥今人乍見孺子將入與井今:如今
⑦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端:萌芽,發端
A.①⑤B.②⑦C.③⑥D.④⑤
45.下列各項中加點虛詞的意義與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A.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
B.故攻異國以利其國
C.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
D.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
46.下列各項中加點虛詞的意義與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
A.任重而道遠
B.人而不仁
C.死而不亡者壽
D.聚族而謀之
47.下列句中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捷B.天下歸仁焉稱贊、稱許
C.惡得不禁惡而勸愛鼓勵D.常于幾成而敗之接近
48.對文言語段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
A.以:把B.焉:怎么C.弗:不D.然:這樣
49.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50.對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___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高中語文選必上冊文言知識梳理
第一課《論語十二章》
一、挖空訓練
1.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2.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
3.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4.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5.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6.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8.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論語·子罕》)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10.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
11.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
12.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
【答案】
1.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勤勉)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指有才藝或有道德的人)而正(匡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2.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怎樣對待禮呢?!叭纭巍币鉃椤鞍选趺礃?)?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
3.子曰:“朝聞道(道:道理,真理。指宇宙間的一切法則、道理),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4.子曰:“君子喻(知曉,明白)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5.子曰:“見賢(賢:有賢德、有才華的人)思齊(齊:與……看齊)焉,見不賢而內(內:在心里)自省也。"(《論語·里仁》)
6.子曰:“質(質樸、樸實)勝(勝:勝過,超過)文(華美、文采)則野(粗野,鄙俗),文勝質則史(虛飾、浮夸)。文質彬彬(文質兼備、配合適當的樣子),然后君子?!?《論語·雍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弘:廣、大,這里指志向遠大),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已:停止),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8.子曰:“譬如為山(為山:堆積土山),未成一簣(盛土的竹筐),止,吾止也。譬如平地(填平洼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論語·子罕》)
9.子曰:“知(同“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10.顏淵問仁。子曰:“克(約束、克制)己復(復:實踐,實行)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條目、細則)。”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敏:聰明,機智),請事(實踐、從事)斯語矣?!?《論語·顏淵》)
11.子貢問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恕:推己及人)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
12.子曰:“小子(老師對學生的稱呼)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指激發人的感情),可以觀(指觀察政治的得失、風俗的盛衰),可以群(指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可以怨(指諷刺時政)。邇(近)之事(事:侍奉)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
二、知識梳理
一、文言知識
通假字
知者不惑(“知”同“智")
一詞多義
興
《詩》可以興,可以觀(動詞,激發人的感情)
從者病,莫能興(動詞,起身)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動詞,興辦,舉辦)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動詞,發生,產生)
敏
敏于事而慎于言(形容詞,勤勉)
回雖不敏(形容詞,聰慧)
天之應人,敏于景響(形容詞,快,疾速)
居
居無求安(名詞,居住的環境)
佛印居左,魯直居右(動詞,坐)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動詞,處于)
昂其直,居為奇貨(動詞,囤積,儲存)
欲居之以為利(動詞,占,占有)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用在時間詞語之前,表示相隔一段時間)
而半山居霧若帶然(動詞,停留,止息)
勝
質勝文則野(動詞,超過)
驢不勝怒,蹄之(動詞,經得住,能承受)
百戰百勝(動詞,勝利)
予觀夫巴陵勝狀(形容詞,優美的)
何可勝道也哉(動詞,盡,完)
正
就有道而正焉(動詞,匡正)
名不正,則言不順(形容詞,正當,合適)
其冠不正(形容詞,不偏,不斜)
心術不正(形容詞,正直)
正中下懷(副詞,恰好)
為正副二本(形容詞,正式的,為主的,和“副”相對)
日月正相望(副詞,表示動作或狀態的進行和持續,正在)
克
克己復禮為仁(動詞,約束)
然操遂能克紹(動詞,戰勝,攻破)
何功不克(動詞,完成,成功)
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助動詞,能夠)
而
敏于事而慎于言(連詞,表并列)
人而不仁,如禮何(連詞,表假設,如果)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連詞,表順承,就)
死而后已(連詞,表順承,才)
其
請問其目(代詞,它的)
其“恕"乎(副詞,表推測,大概,也許)
古今異義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古義:文質兼備、配合適當的樣子。今義:形容人文雅有禮貌。)
譬如平地,(古義:填平洼地。今義:平坦的土地。)
小子何莫學夫《詩》[古義:老師對學生的稱呼。今義: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輕蔑意)。]
詞類活用
(1)名詞的活用
朝聞道,夕死可矣(名詞作狀語,在早上,在晚上)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名詞作狀語,在內心)
質勝文則野(名詞作形容詞,粗野、鄙俗)
(2)形容詞的活用
見賢思齊焉(形容詞作名詞,賢能的人)
見賢思齊焉(形容詞作動詞,向……看齊)
句式積累
(1)倒裝句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定語后置句,即“有一可以終身行之之言乎”)
敏于事而慎于言(狀語后置句,應為“于事敏而于言慎")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狀語后置句,應為“君子于義喻,小人于利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狀語后置句,應為“已所不欲,勿于人施")
(2)判斷句
止,吾止也(“也”表判斷)
進,吾往也(“也"表判斷)
克己復禮為仁(“為”表判斷)
二、常識積累
文學常識
《論語》: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于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其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倫理道德范疇一仁,社會政治范疇一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一中庸?!叭?是《論語》的思想核心??鬃哟_立了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仁、表達仁的--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
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第二課《大學之道》
一、挖空訓練
《大學之道》/《禮記》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答案】
《大學之道》(《禮記》)
大學之道,在明(形作動,弘揚)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知止(目標,指“至善")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心不妄動),靜而后能安(性情安和);安而后能慮(思慮精深),慮而后能得(收獲)。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使……整齊、有序)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獲得知識)。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原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一律)皆以修身為本(根本)。
二、知識梳理
一、文學常識
關于《禮記》:《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于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圣所編,是中國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如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如物動心感說、禮樂中和說),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禮記》是“三禮”(《儀禮》《周禮》《禮記》)之一、“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之一,“十三經”(《易經》《書經》《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之一。東漢鄭玄作“注"位居“三禮”之首。
關于《大學》:《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春秋戰國時期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其他知識:①天子指古代臣民對帝王的尊稱。②庶人指平民百姓。
二、文言知識歸納
(一)古今異義
1.大學之道
古義: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
今義:實施高等教育的學校
(二)詞類活用
1.在明明德(形作動,弘揚)
2.先齊其家(使動,使……整齊)
(三)一詞多義
1.明
(1)在明明德(動詞,彰明)
(2)在明明德(形容詞,美好的)
2.道
(1)則近道矣(名詞,規律、道理)
(2)不足為外人道也(動詞,說)
(3)道芷陽間行(動詞,取道)
(4)會天大雨,道不通(名詞,道路)
3.修
(1)先修其身(動詞,修養)
(2)修守戰之具(動詞,修理、整治)
(3)鄒忌修八尺有余(名詞,長,這里指身高)
(四)狀語后置
1.在止于至善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第三課《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一、挖空訓練
《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p>
【答案】
《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才)有不忍人之政矣。以(用)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運轉)之掌上。所以(…的原因)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表判斷):今人乍(突然)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恐懼)惻隱(憐憫)之心;非所以(因為)內交(結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博?。┳u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厭惡)其聲而然(這樣)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對自己的不善感到羞恥,對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發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謙遜推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認為)不能者,自賊(傷害)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充實)之矣,若火之始然(燃),泉之始達(涌出)。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侍奉)父母。"
二、知識梳理
一、文學常識
1、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稱為“亞圣”,與孔子并稱“孔孟"。他繼承孔子的學說,提出“仁政”、“王道”,反對“霸道”的主張。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把倫理與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政治的根本。
2、《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寫而成記錄的是有關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辯、民本、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全書分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七篇?!睹献印纷鳛橐徊咳寮医浀?,宗旨宏遠、邏輯清晰、氣勢磅礴、語言生動,不僅使孟子在當時即享有雄辯家的盛譽,而且對后世政論、文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歷史上堯、舜、禹、湯、文、武等幾個有名的帝王。
二、文言知識歸納
(一)通假字
1.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納”,接納,交納)
2.若火之始然(同“燃”,燃燒)
(二)古今異義
1.自賊者多
古義:傷害今義:偷東西的人
(三)一詞多義
1.所以
(1)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連詞,表示因果關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2)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連詞,表示因果關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3)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介詞,用來……的、的憑借)
2.是
(1)人之有是四端也(指示代詞,此)
(2)斯是陋室(判斷詞,同今義)
3.事
(1)不足以事父母(動詞,侍奉)
(2)今日之事何如(名詞,事情)
(四)特殊句式
1.判斷句
(1)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2)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3)無辭讓之心,非人也;
(4)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5)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6)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7)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8)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狀語后置
(1)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
第四課《老子四章》
一、挖空訓練
《老子》四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六十四章)
【答案】
《老子》四章
三十輻共一轂(車輪的中心位置,與輻相接),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和泥)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門窗)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一章)
企(踮起腳跟)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顯露)者不明,自是(正確)者不彰。自伐(自我夸耀)者無功,自矜(自我夸耀)者不長(長久)。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通“形”,形體),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為,做)也。(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圣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剛強)。知足者富,強行(勉強而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持守),其未兆易謀(謀劃),其脆易泮(通“判”,分離),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細小的枝椏);九層之臺,起于累(通“蔂”,土筐)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接近)成而敗之。慎(謹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彌補、補救)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六十四章)
二、知識梳理
一、文化常識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籍貫也多有爭議。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并稱“老莊”。后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暗?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暗?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胺?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二、文言知識
(一)通假字
1.曰余食贅行(通“形”,形體)
2.其脆易泮(通“判”,分離)
3.起于累土(通“蔂”,土筐)
(二)一詞多義
1.用
(1)當其無,有車之用(用途,作用)
(2)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因為)
2.立
(1)企者不立(站立)
(2)三十而立(成就)
3.伐
(1)自伐者無功(夸耀)
(2)齊師伐我(攻打)
4.處
(1)故有道者不處(為,做)
(2)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享有,具有)
(3)嚴加查處(處理,制裁)
(4)藏身之處(處所)
(5)只因未到傷心處(時候)
(6)設身處地(處在,處于)
第五課《五石之瓠》
一、挖空訓練
《五石之瓠》/《莊子》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píngpìkuàng)()為事??吐勚?,請買其方百金(句式:)。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答案】
《五石之瓠》/《莊子》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贈送)我大瓠(葫蘆)之種,我樹(種植、培育)之成(成熟)而實(結的葫蘆)五石(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以(介詞,用)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拿起來)也;剖之以為(把它作為)瓢,則瓠落(又寫作“廓落”,很大很大的樣子)無所容。非不呺然(龐大而又中空的樣子)大也,吾為(因為)其無用而掊(砸破)之?!鼻f子曰:夫子固(實在)拙于用(使用)大(形作名,大東西)矣!宋人有善為不龜(通作“皸”,皮膚受凍開裂)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píngpìkuàng)(洴:浮。澼:在水中漂洗。絖:絲絮。)為事。客聞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贈與協議書歸誰所有
- 住宿房屋安全協議書
- 洛川公益訴訟協議書
- 資產置換協議書模板
- 清算資產協議書范本
- 內燃火車轉讓協議書
- 石材加工銷售協議書
- 增資擴股協議書要點
- 事故自愿賠償協議書
- 垃圾安全生產協議書
- 血液透析患者心力衰竭的護理
- 江蘇省2021-2022學年二年級下學期數學期中備考卷一(南京專版)
- TCI 535-2024 鋁合金液態模鍛模具技術條件
- 胰島素泵護理管理規范
- 9.1.1 西亞 第1課時 課件 七年級地理下冊 人教版
- 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資金托管協議書范本
- 2025山東能源集團中級人才庫選拔高頻重點模擬試卷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餐廳托盤的使用技》課件
- 【化學】化學與可持續發展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九年級化學人教版下冊
- Unit 2 Know your body(說課稿) -2024-2025學年外研版(三起)(2024)英語三年級下冊
- 6.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學課件)-高一數學(人教A版2019)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