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課件高一上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課件高一上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課件高一上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課件高一上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課件高一上學期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整體認知學習目標目標1:能歸納整理漢初政策與光武中興的主要內容,并能分析出兩漢治世局面出現的共同原因。目標2:能了解漢武帝建設大一統國家的措施并能分析其影響。目標3:能對比分析兩漢滅亡的原因。目標4:能梳理兩漢時期的文化成果,理解兩漢時期的文化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重點知道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和意義、兩漢衰亡的原因難點分析兩漢衰亡的原因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東漢·班固《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

漢秉威信,總率萬國,日月所照,皆為臣妾。殊俗百蠻,義無親疏,服順者褒賞,畔逆者誅罰……——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南匈奴列傳》

一、西漢的興亡(一)西漢之初興——文景之治1.西漢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一、西漢的興亡(一)西漢之初興——文景之治2.漢初制度(1)繼承:西漢初年各種制度基本沿襲秦朝。(2)變化:郡縣與分封并行制材料:漢興之初,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東漢·班固《漢書·諸侯王表》七國之亂郡國并行制存在怎樣的弊端?擁兵自重,對中央集權造成嚴重威脅“漢承秦制”

一、西漢的興亡(一)西漢之初興——文景之治3.漢初統治材料: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餉,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西漢·司馬遷《史記·平準書》概括漢初的社會形勢社會經濟凋敝,人民生活困苦(1)背景:

一、西漢的興亡(一)西漢之初興——文景之治3.漢初統治(2)思想及政策:尊奉黃老無為的思想,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①減輕賦稅、徭役和刑罰;②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漢景帝“雕文刻鏤,傷農事者也,錦繡纂組,害女紅者也。”“朕親耕,后親桑。”——東漢·班固《漢書·景帝紀》漢文帝“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百金中民十家之產,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臺為!”——西漢·司馬遷《史記·孝文本紀》漢高祖上于是約法省禁,輕田租,什五而稅一,量吏祿,度官用,以賦于民。——東漢·班固《漢書·食貨志》

一、西漢的興亡(一)西漢之初興——文景之治3.漢初統治材料:漢興七十馀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糜庾皆滿,而府庫馀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西漢·司馬遷《史記·平準書》(3)影響:文帝、景帝在位期間,經濟得到了明顯恢復,社會穩定,材料: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漢言文景,美矣!——東漢·班固《漢書·景帝紀》“文景之治”二、漢武帝時西漢的強盛:匈奴威脅,邊患不止諸侯坐大,威脅中央土地兼并,豪強勢大丞相權重,威脅皇權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漢武帝,西漢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文學家。(一)、政治強化頒行推恩令,削弱王侯勢力——削弱地方,加強中央設立中朝,削弱外朝(中朝外朝制)——加強皇權設置十三州刺史,監察百官與豪強——削弱地方,加強中央任用酷吏治理地方,嚴厲鎮壓黑社會察舉征辟,選拔官吏——構建官僚體系酎金奪爵,剝奪列侯的爵位——削弱地方,加強中央設立中朝(內朝),加強皇權,削弱相權設立13刺史和司隸校尉,監察地方司隸校尉:督察三輔、三河、弘農,“公卿貴戚至長安,皆恐懼莫敢犯禁,京師為清”張湯(?—公元前116年12月),西漢時期官員、酷吏,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因為治陳皇后、淮南、衡山謀反之事,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張湯先后晉升為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與趙禹編定《越宮律》、《朝律》等法律著作。用法主張嚴峻,常以春秋之義加以掩飾,以皇帝意旨為治獄準繩。曾助武帝推行鹽鐵專賣、告緡算緡,打擊富商,剪除豪強。頗受武帝寵信,多行丞相事,權勢遠在丞相之上。任用酷吏治理地方,嚴厲鎮壓黑社會1.漢武帝集權措施(政治方面)

(漢武帝)令諸王得推恩封子弟為列侯,于是齊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為五,淮南分為三;又令諸侯十月獻酎金,不如法者,國除,其縣邑皆別屬他郡。……自后諸侯王唯得衣食租稅。——《通典·職官》頒布“推恩令”和酎金奪爵,削弱諸侯實力,加強中央集權(二)經濟壟斷改革幣制:鑄幣權收歸中央(鑄造“五銖錢”)鹽鐵官營:政府壟斷生產與銷售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商業貿易算緡告緡:抑制工商業者(增加收入,平抑物價)幣制改革,將鑄幣權收歸中央。

均輸法是指在漢武帝時期推行的由國家在各地統一征購和運輸貨物的經濟政策,把應由各地輸京的物品轉運至各處販賣,從而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商人壟斷市場,從而使物價穩定。

平準法是國家平衡物價的政策,在長安和主要城市設立平準官,利用均輸官所存物資,根據物價,貴時拋售,賤時收購。實行均輸和平準使得京師所掌握的物資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場的物價,打擊富商大賈囤積居奇,壟斷市場的行為。推行“均輸平準”,國家對商業貿易進行宏觀調控,平抑物價

算緡是西漢武帝時國家向商人征收的一種財產稅。把大工商業主和高利貸者從農民身上剝削來的財物收歸國有。告緡是當時反商人瞞產漏稅的一種強制辦法。這兩項法令,實際上都是秦和漢初以來抑商政策在新的歷史形勢下的繼續和發展。頒布算緡(min)、告緡令,抑制工商業者。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廣川(今河北景縣)人,西漢哲學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膠西王相。漢武帝朝舉賢良文學之士,進“天人三策”,建議“諸不在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為武帝所采納,形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治格局,為此后兩千余年間封建統治者所沿襲。董仲舒(三)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五經博士、設太學,確立儒學正統思想閱讀材料結合所學分析加強思想控制的措施有何影響材料一:思想的統一促進了政治的統一,同時促進了人們統一觀念的形成,這種觀念在長時期統一的狀態下,又會強化人們對于統一的認同和文化的認同,從而培養出同質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隨著這種心理和情感的沉淀,必將成為一種穩定的民族情感的紐帶,成為維護統一的力量。——王保國《文化紐帶與國家統一》材料二:臺灣著名歷史學家柏楊先生曾說:“董仲舒先生的這項‘對策’,經皇帝采納后,就成了神圣的‘國策’。一個巨大轉變,在不聲不響中發生,光芒萬丈的思想學術自由的黃金時代,開始夕陽西下。代之而起的,是漫長而單調的儒學思想的時代。”積極:①思想:儒學確立獨尊地位,此后,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②政治、民族: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一、增強民族的統一認知感和凝聚力,有利于大統一國家的發展③教育:推動教育的發展消極:不利于思想多樣化,鉗制了思想,不利于學術的發展。(四)、外事篇:開疆拓土漢武帝開疆拓土加強東南沿海及西南少數民族的控制張騫出使西域(鑿空),絲綢之路開通;公元前60年設西域都護,標志著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于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北擊匈奴(衛青、霍去病),奪取陰山以南及河西走廊設立河西四郡(酒泉、武威、張掖、敦煌)

漢代是我國多元民族融合的非常重要時期,也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所以,漢族形成于漢代,漢族不是一個單一血統的民族,而是包含了眾多民族血脈的民族。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加強。

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或為幼主,或為昏君,導致外戚勢力坐大。西漢后期,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并劇烈,賦稅徭役沉重,破產農民淪為奴婢或流亡,社會動蕩不安。

公元9年,王莽(漢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趁機奪取了西漢政權,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三、延續大一統——東漢興衰政治外戚干政政治黑暗經濟土地兼并賦稅沉重社會流民問題社會動蕩社會矛盾激化社會動蕩不安西漢的衰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建立新朝1.西漢后期境況(背景)(一)王莽篡漢材料:易代和復古是西漢末年頗為流行的社會思潮,最終實現這兩個要求的希望都集中到了一個人身上,這就是外戚王莽。——張帆《中國古代簡史》三、延續大一統——東漢興衰2.王莽改制試圖挽救社會危機目的措施不切實際,使社會矛盾更加激化,王莽統治末年爆發了綠林、赤眉起義內容公元23年,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政權被推翻五銖錢大錢

每個大錢不到五銖錢的兩個半重

卻要當50個五銖錢使用①土地國有化,推行井田制;②禁五銖,多次改革幣制;③任意改變中央和地方的官名和行政區劃三、延續大一統——東漢興衰結果滅亡(二)“光武中興”公元23年,王莽政權被推翻。公元25年,劉秀重建漢朝(史稱東漢),定都洛陽(河南)

(光武帝)背景措施結果出現“光武中興”(政局穩定,經濟重新發展起來)措施目的(作用)政治增強尚書臺的作用嚴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經濟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釋放奴婢文化重視儒學加強皇權;加強中央集權;節省政府開支;穩定社會秩序;與民休息,緩和社會矛盾,推動社會經濟重新發展繼承西漢獨尊儒術的傳統,儒學得到了繼續發展三、延續大一統——東漢興衰皇帝早逝幼主繼位外戚專權皇帝長大誅殺外戚宦官干政序號皇帝即位年齡死亡年齡4和帝10275殤帝126安帝13317順帝11308沖帝239質帝8910桓帝153611靈帝123412少帝141413獻帝954平均值9.5241.請觀察表格,歸納東漢中后期的歷史信息。2.東漢和帝以后政治局面有何特點?“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惡性循環局面

漢桓帝以后,東漢朝政長期被宦官把持,一些正直的官員、士大夫、太學生上書揭露宦官的罪行,反被宦官誣告為“黨人”逮捕入獄,并擴大禁錮范圍,史稱“黨錮之禍”。黨錮之禍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奪回君權把持朝政母后臨朝君權旁落依靠宦官三、延續大一統——東漢興衰(三)東漢末年的黃巾大起義①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原因起義②“黨錮之禍”時間:184年領袖:張角組織:民間秘密宗教“太平道”軍隊:“黃巾軍”影響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出現了軍閥割據局面,東漢政權名存實亡。③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東漢南陽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頃。廣起廬舍,高樓連閣,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閉門成市,兵弩器械,資至百萬。——司馬彪《續漢書》黃巾起義三、延續大一統——東漢興衰27(1)追隨劉秀一統天下的大將,成為朝廷新貴,權傾朝野,并逐漸形成“累世公卿”集團,即豪強地主。他們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形成自成一體的莊園。

(2)東漢莊園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政治經濟組織,規模很大,內有依附農民和家內奴婢,擁有家兵,筑有塢堡壁壘,不用繳納租賦,逐漸成為一種地方割據勢力。豪強地主的發展迅速:經濟上——自己自足規模大政治上——影響地方政權軍事上——有私人武裝和軍事設施三、延續大一統——東漢興衰魏蜀吳袁紹曹操孫策劉表劉璋劉備袁術張魯馬騰公孫度東漢末年政治格局的演變三、延續大一統——東漢興衰四、兩漢文化(一)史學成就《史記》作者:司馬遷(西漢)體例:紀傳體通史內容:敘述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年間約三千年的歷史。特點:文字精煉,人物刻畫與敘事生動,不虛美,不隱惡,是一部兼具史學和文學特色的不朽名著《漢書》作者:班固(東漢)體例: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內容: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的史事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四、兩漢文化(二)文學成就漢賦(浪漫主義風格)特點:一種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文體,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代表作:司馬相如《上林賦》;張衡《二京賦》樂府詩(現實主義風格)是國家專管音樂的機構樂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詩,很多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代表作:漢代《孔雀東南飛》與北朝《木蘭詩》合稱“樂府雙璧”。五言詩東漢民間流行,語言樸實、生動,傳播廣泛。(三)科技成就時間成就兩漢醫學《黃帝內經》(成書于戰國和西漢之間)《神農本草經》(東漢)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傷寒雜病論》(東漢

張仲景“醫圣”)東漢

華佗,發明麻沸散數學《九章算術》(東漢)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周髀算經》(西漢初期)記載了用竿標測日影以求日高的方法,最早引用了西周初年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造紙術西漢發明東漢

蔡倫改進造紙術(105年)天文學東漢張衡發明候風地動儀,測驗地震方位撰寫天文學專著《靈憲》農學《汜勝之書》《四民月令》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成為中醫臨床醫學的經典推動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為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兩漢時期科技文化繁榮的原因①兩漢大一統局面的形成,促進了文化的統一性②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發展,國家強盛促成兩漢科技文化的世界領先地位③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成兩漢科技文化的多樣性發展④對之前科技文化成就的繼承和發展⑤中國古代人民的主觀努力隨堂檢測2.漢武帝元狩元年,由于淮南王劉安和衡山王劉賜謀反,漢武帝“乃作左官之律”,規定不經中央派任而私仕于諸侯的官吏即構成“左官罪”。此舉旨在(

)A.加強對地方的全面控制 B.廢除郡國并行制度C.確保君主權利高度集中 D.鞏固貴族政治統治1.下圖為西漢初年中央和諸侯王國所管轄的行政區和人口統計表,對比統計圖表中中央和王國所管轄的郡和人口數,可知A.王國已經完全確立主導地位

B.漢初中央集權得以加強C.郡國并行制將長期影響后世

D.漢初王國威脅中央統治3.東漢設尚書臺(省),長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