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緒論我們的國家有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古詩詞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精華,欣賞和閱讀古代文學作品,無論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質,還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古代詩歌語言精練,感情豐富,內涵深刻,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但是有些古詩語言含糊,寓意含糊不清,需要學生深入挖掘。通過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語感,真正把文章中所包含的精神層面的內容吸收、內化,塑造良好的人格。伴隨著古詩詞教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語感研究顯得尤為重要。語感是一種語文素養,是在長期規范的語言感受和語言運用中養成的具有較強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快速感知語言文字的能力,是一種在長期實踐和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形成的近似自動化的心理活動。但是,古詩語言精練,感情豐富,具有深刻的內涵。但是有些古詩語言含糊,寓意含糊不清,需要學生深入挖掘。通過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語感,真正把文章中所包含的精神層面的內容吸收、內化,塑造良好的人格。根據新課標對語文素養內容提出了明確要求,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引導學生科學理解和運用語文知識,增加語言積累,提高語感,鍛煉思維能力。因此,廣大語文教師應重視古詩詞教學活動中對語感的培養和加強,鼓勵開展誦讀訓練,注重日常積累和運用,逐步提高語言知覺。因此,研究語感的培養對于小學古詩詞教學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一、相關概念界定(一)語感的概念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許多從事語感研究和語感教學問題研究的學者開始關注語感,有人從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美學等多個層面對語感進行了界定。在語感的定義上,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理事長呂叔湘和其他學者都有不同的看法。對他來說,語感是一個綜合概念,這包括語義,語音和語法感。語義感,是對詞義和詞色的敏感性。一些人學習語言時,由于對語音不敏感,所以對音感的認識也不同。語法感,是對一種優缺點、語法現象的敏感性,是正常還是特殊,幾種語法形式之間相同或不同等等。劉連庚,學習語法培養語感—劉連庚,學習語法培養語感—訪呂叔湘先生[J].語文學習,1985,(1):18.許多研究者從心理學的角度對語感進行了界定。其中有五個層面,但是,這些定義使我們仍無法確定語感是什么,而且它們分別代表著研究者不同的學科背景,也代表著不同的研究對象,也代表著不同的研究對象,也代表著不同的研究方向。一般來說,語感是指由口語和書面語組成的言語所具有的敏銳的感知能力和快速的理解能力。語言不僅指語音和文字符號的感覺,同時也包含了感知、理解、情感等言語活動過程。(二)語感的特點1.直覺性與敏捷性直觀思維是語感的最基本特征,也是語感形成的核心因素。當代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的生成語法理論認為,直覺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它能夠識別、理解、產生和自然產生。我們稱之為“意會的啟迪能力”。例如,沒有學過修辭學的人,也可以從生活經驗和語言符號所隱含的意象中,領悟到“春風拂面”的“拂”字,比“吹”、“掃”、“襲”來得自然親切。讀古詩時,語感強的人常常不需要專門分析語法規則和其他語文知識,就能快速準確地判斷出語言的正誤、形象化和細微差別。這主要是由于直覺思維參與了對言語的直接感覺和直接判斷。語言感知的敏捷性直接表現在人們沒有經過思考、判斷、推理、分析、綜合等任何環節,就能在瞬間對某種語言現象產生頓悟。人們在聽、說、寫的過程中,僅憑語感就能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能自由地與他人溝通,能在瞬間看出話語所蘊含的意義、情感等方面的細微差別,不用去揣摩,去體會,去分析,去思考。顯然,語感這種言語直覺力的獲取,一般要經過一個非直覺的階段,即在機械理解、歸納理解和理性認識的基礎上,達到高度壓縮、簡化和自動化的程度。2.感性與理性有機結合對言語做出快速、直接的判斷,并得出結論,這并非是經過深思熟慮、分析推敲的結果,而是運用自己的知識經驗,通過選擇重點詞來獲取古詩大意和表現力。被思考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思考過程,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從問題中得到答案的。語言感覺的直接性意味著直接指向和集中結果,而忽視中間思維過程。語言感知過程中,它往往會呈現出理性的特征,只有將感性與理性有機地結合,才能達到“感知”的目的。語言測試中經常出現一些修改病句、詞語填空、比較文言文句法用法差異等題目,涉及到語法、邏輯學、修辭學等方面的知識。有些語感較強的學生,并非每個句子都要經過邏輯分析后才能作出判斷,而僅僅通過閱讀就能迅速得到答案,這要靠敏銳的語感,它體現了感性與理性的結合。3.聯想性與積累性每一種性格都是不一樣的,這也決定了每個人思維方式的不同,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審美情趣等因素,形成個性聯想與想象,是豐富而深刻的。語感具體與否,取決于主體的聯想、想象是否豐富、活躍。知識和生活經驗的積累是一種感性的表現,而語感則是把這些片段瞬間組合在一起,以達到意象深層的意蘊體悟。意念是語感的重要特征之一。語感具有聯想的特性,從一個意象聯想到另一個意象,從一個相似場景的畫面聯想到另一個場景,所需要的材料就是言語主體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因此,一個人如果沒有經過系統的專業訓練,但有良好的語感,那么他的語感多是自發的,是通過大量的生活經歷、言語經驗積累而成的。4.情感性語言,特別是文學作品中的文字,既是認知符號,又是情感符號。因此,語感中必然含有情感因素。朗讀是一個“披文入情”的過程,在視覺接觸到符號符號后,還需要更深層次地體會其中所蘊涵的思想情感。體味詞語的褒貶、文意的抑揚以及作家筆下情感的流露,都需要抓住語言因素,進行“披文入情”的情感體驗,才能獲得真實的語感。就像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自然之道》所說,“不一會兒,幾十只食肉鳥都吃飽了,發出歡快的叫聲,響徹云霄。本書中,作者用樂景描寫哀傷,用食肉鳥的歡呼聲來襯托海龜們悲慘的結局,并用“我和同伴”來表達懊悔。同學們通過身臨其境的情感體悟和敏銳的語感,能在“響徹云霄”的哀傷中領略凄涼的感覺,并在朗讀時用哀嘆的語調表達出來。對于言語對象,語感不僅可以對其語言知識作出正誤判斷,還可以對內容的真偽和形式的美丑作出判斷。人在評判言語感受時,可以體味言語信息所蘊涵的真善美,從而產生情感體驗的和諧共振,并在潛移默化中被陶冶,完善其審美心理結構,使語感達到一個高水平。比如,在魯迅的《劉和珍君記》一文中,就有這樣一句話:“我沒見過,但聽說,她,劉和珍君,那時正興高采烈?!弊x這句話時,我們可以通過斷斷續續的句子感受到作者的心境,那是一種因極度悲傷而語不成句的感覺,感受到了作者的熱情,引起了無窮的回憶與憤怒。而語感則是通過表象與情感的聯系,借助于表象意義表達相應的情感含義。(三)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語感的新特點1.語感是學習語文的基本素質小學生學習語文時,語感非常重要,是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古代詩歌語言精煉,內容豐富,題材多樣,情感豐富,意義深長。然而小學生理解古詩的能力有限,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很難理解古詩表達的深層意義,也很難掌握作者在古詩中表達的情感。在閱讀和理解古詩的過程中,如果學生不能理解古詩的主要意義,就會產生理解上的偏差,發生理解錯誤或理解不當的情況。訓練學生的語感,有助于理解古詩的深層含義,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小學階段的孩子正處在詩歌的啟蒙時期,這個時期是培養學習習慣和方法的重要時期。因此教師在這個時期教學,應多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感。通過語感的建立,為以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促使學生具備學好古詩詞的基本素質,使之學好古詩詞。如以第一學段為例:“這一節的主要目的是朗讀兒童歌曲,兒童詩歌和淺顯的古詩。讓學生在閱讀中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之美。”教師指導誦讀時可以先示范地讀一遍,接著給學生標出簡單的二三節奏,再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感受詩中的情感,體會詩中的語言之美。如讀誦《憫農》時,在閱讀過程中讓學生想象,引導學生初步體會其中的情感。學生們在“春種一粒粟”中,仿佛看到了農民的豐收希望。在“秋收萬顆子”中,感受豐收后的喜悅。在“四海無閑田”中,體會滿地的豐收。在“農夫猶餓死”中,想象農民顆粒無歸的悲苦。這小小一首詩,學生在誦讀中,通過學生無窮的想象,讓學生身臨其境,引發學生的同情心,進而對詩產生濃厚的興趣,詩歌郎朗上口,學生容易記憶,并時常將詩掛在嘴邊,達到語感訓練與積累的雙贏。2.促進古詩詞文化的傳承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之一,古詩蘊涵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學知識,其表現形式多樣,內涵豐富,是一種歷史產物,古詩詞文化的傳承就是歷史的傳承。每首古詩都以不同的表現形式,呈現給讀者不同的內容與情景。學生們在學習語文時,會接觸到詞、詩、文言文等各種古詩詞內容,只有充分了解古詩詞,感受其美,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小學語文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感,通過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理解古詩的基礎上,更好地掌握古詩的基本知識,提高對古詩的認識。在小學語文古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帶學生通讀詩文,引導學生在了解古詩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感。比如,老師先讓學生結合課本上的注解和工具書,對詩歌的文意形成一些淺顯的理解;然后老師再讓學生結合前后文和老師的解釋,對詩歌中的古詩文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這樣就可以自己通讀文章,熟練掌握詩歌的內容內涵。如,誦讀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時,先讓學生利用工具書和文末的注釋,簡單理解詩詞的大意,教師再對“滅”和“雪”兩個字進行重點講解,它們形象地再現了潔、靜、寒涼的畫面,學生學生結合前后文及教師的講解可以讀出詩歌主要表現出一種遺世獨立、峻潔孤高的人生境界。再例如杜甫《絕句》,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語調非常朗朗上口,真所謂“不識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語”,學生通過誦讀就可以初步感受詩歌的意境和音色之美。如《過零丁洋》,在培養學生語感的過程中,能深刻地感受到文天祥“古往今來,誰人不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歷史名著編入語文教材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和思維方式,而語感的培養則是挖掘古詩深層意蘊,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和思維方式的重要途徑。3.充分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人的思維具有較強的語感,在面對語言文字時,能透過字面意義產生情感共鳴,對語言的體悟、感受情味有獨到的見解。與此同時,能使自己的思維想象跳躍起來,充分聯想;能使自己在寫作時意氣風發,流暢表達;甚至形成個人風格和風格,擁有屬于自己的語言世界。許多學生在學習詩文大意時,常常望文生義,無法敏銳地感知到詞匯背后所蘊涵的深意,也無法自然而然地形成語義知識的聯想。如“財寶”一詞的雙關意思,在許多現代文論的題目中,“財寶”總是把錢與人的性格聯系起來;又如“秋月”一詞,只是秋天的一輪月,卻無法聯想到秋涼心靜時的一種落寞思緒。許多同學在寫狀景抒情文章時,只用簡單的語言羅列景物,卻無法把自己的感情體悟生動地表達出來:只能寫山中“高處”的野花是“艷麗”、“美麗”、“耀眼”。但沒有說“在輕柔蕩漾的小溪兩岸,滿是高過馬頭的野花,五彩繽紛,如織不完的錦緞一樣綿長,如天上的霞光一樣耀眼,如天上的彩虹一樣絢麗多彩”。馬匹在花的海洋里行走,顯得格外健壯;人在花的海洋里漂流,則顯得格外精力充沛。很明顯,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詞匯的積累、使用太少,語言的感知能力較弱。教材中不僅有簡單的單詞要學,而且有很多文質兼備的語言材料要學,這些都需要學生去積累和學習。平常的語文教學中,如果語文教師能充分利用這些資料,扎實地訓練學生的語感,培養他們的語感,相信學生的語感水平會有很大提高,思維能力也會有很大發展。在語感的訓練中,學生自然就會對語言文字產生敏銳的感知,從而全面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看到“落葉”二字就會感到悲傷,感到寂寥,看到“明月”二字會感到寂寞,渴望與家人團聚,見了“嫩柳”二字就會有一種希望、蓬勃油然而生等說不盡的感受。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語感培養的現狀(一)調查結果分析1.古詩詞教學情況分析(1)調查情況本研究主要采用電子問卷調查與訪談法,運用統計分析方法,探討小學語文師生對語文教學中古詩文詞感的認識,挖掘語文教學中語感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并以調查與訪談所得的分析結果為基礎,探討如何提高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古詩詞的語感,提升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進而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本文對學生與小學語文教師為調研對象進行調查,本次通過電子問卷調查額形式,向學生發放了170份問卷調查。本研究主要分為四個方面,即學生的語言知覺、理解與表達能力、教師教學方法的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方法與習慣。(2)調查結果對教師的調查分析本文對古詩文詞感和語感教學的認識和運用進行了分析,為了解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的語感和語感教學情況,設計了以下問題,分別對教師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見表1和圖1。表1教師對古詩詞語感和語感教學的認識與應用調查調查項目調查結果教師對語感的了解程度73.33%了解26.67%不了解教師對語感教學重要性的認識100%認為重要0%認為不重要教師對語感教學的注重程度90%注重10%不注重是否有將語感教學作為教學目標78.1%是21.9%否教師是否有語感教學方案36.19%有63.81%沒有(圖1課堂上教師教學方式的調查)如表1所示:73.33%的語文教師理解語感的意義和特點,26.67%的教師不理解,以上數據顯示,大多數教師理解語感的意義和特點,但仍有少數教師對語感認識不足,對語感認識不足。為了加強對學生的語感培養,教師必須先了解語感,然后再運用于教學。教師普遍認識到語感教學的重要性,但仍有10%的教師不重視語感教學。以語感教學為目標的教師僅占78.1%,而未以語感教學為目標的教師則占21.9%,未受到重視。只有36.19%的教師有自己的教學計劃,63.81%的教師沒有自己的教學計劃,說明許多教師雖然深知語感和語感教學的重要性,但并未真正把它付諸實踐。通過對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的主要教學方法的調查研究,發現大多數語文教師在講授重字詞、概括文章大意和中心思想時,很少把語感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教師重理性分析,輕情感體驗,這有悖于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也不利于學生語感教學。關于教師的教學方法,筆者也進行了一定的調查,具體結果見下圖所示:(圖2古詩詞語感教學方法調查)從圖2中可以看出:大多數教師認為,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應從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上加以改進,但他們忽視了小學口語交際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重視了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積累,忽視了語言的綜合運用,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對于古詩文感的教學方法,多數教師主張通過讓學生朗誦、邊讀邊想、練口語、練寫字、多讀課外書等方法,提高學生的語感水平,但也有部分教師忽視了讓學生在做習題題時運用語感、寫字讀后感、課外摘抄等習慣養成。對學生的調查結果分析關于學生對古詩詞語言的感知程度,本次研究進行了調查,調查的結果如圖3所示。(圖3學生對古詩詞語言的直覺感知力調查)如圖3所示:大多數學生仍然對古詩語言有直覺的知覺經驗,但18.75%的學生偶爾也會有,甚至6.25%的學生沒有。研究結果表明,大多數小學生對古詩詞語言的直覺知覺較強,有一小部分小學生對古詩詞語言的直覺知覺較弱,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讓學生感受古詩詞語言的魅力,提高他們的語感意識,提高他們的語感水平。關于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表達能力,本次研究設計了以下個問題,調查的結果如表2所示。表2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表達能力調查調查項目優秀良好一般較差學生的理解能力17.65%54.71%25.88%1.76%學生把握古詩詞大意的能力20%52.35%26.47%1.18%學生對古詩詞形成的看法能力29.41%40.59%25.88%4.12%學生無障礙表達自己的能力49.41%40%10.59%0%學生對優美語句的欣賞能力32.35%29.71%22.63%15.31%如表格2所示,僅有17.65%的學生認為自己理解得很好,25.88%的學生認為自己理解得很好,甚至1.76%的學生認為自己理解得很差,只有20%的學生認為自己理解得很好,只有26.47%的學生認為自己理解得很好,只有10.59%的學生認為自己理解得很好,只有1.18%的學生認為自己理解得很好,只有32.35%的學生認為自己理解得很好,只有40.59%的學生認為自己理解得很好,只有10.59%的學生認為自己理解得很好,只有22.63%和15.31%的學生認為自己理解得很好,只有32.35%的學生認為自己理解得很好,只有22.63%和15.31%的學生覺得自己理解得很好,只有22.41%的學生覺得自己理解得很好,只有22.63%和15.31%的學生覺得自己理解得很好。由此進一步分析,可以知道:大多數初中生在理解和表達能力上都存在不足,讀古詩時不能很快的把握其大意,不能形成自己的一些觀點,不能無障礙地說、寫來表達自己,對優美的語句缺乏最低限度的鑒賞能力。表明大多數學生缺乏基本的理解和表達能力。就學生對教師教法的認同程度而言,本研究分別就教師常用教法、學生對教法的認同程度、對學生理解和使用語言的幫助程度、教法對古詩詞和作文的理解以及教師教法對學生的練習效果等方面進行了探討,見下表。(圖4學生對教師教學方法認可度調查)(圖5教學方法對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的幫助程度調查)(圖6對學生理解古詩詞最有幫助的教學方式調查)(圖7教師教學方法對學生做練習的效果調查)圖4可以看出,大多數同學對教師的教學方法還是比較認同的,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教師的范讀、分析和講解古詩以及各種閱讀方法,但仍有2.35%的學生不太喜歡教師的教學方法;從圖5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認為教師的教學方法有助于他們理解和運用語言,而5.29%的學生感覺不夠深刻;從圖6可以看出,對學生學習古詩最有幫助的是教師富有特色的分析和講解以及有趣的背景介紹,對學生寫作最有幫助的是讀寫結合講解和積累好詞;從圖7可以看出:近三分之一的學生認為教師的教學方法對他們的練習效果并不明顯。為了調查學生分析培養語感的的方法和學習習慣,本次研究設計了一些題目對小學學生進行分析,具體調查結果見下圖所示:(圖8學生使用語感做練習的情況)(圖9學生常用的學習方法和習慣調查)(圖10學生積累詞句的使用情況調查)(圖11優美詞句對學生語文學習的幫助調查)(圖12學生語感培養的做法調查)在圖8中可以看到:雖然62.35%的學生會直接用語感來做練習,但是37.65%的學生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練習;在圖4-9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學生比較喜歡朗讀和默讀古詩詞,邊讀邊想邊勾畫,但很少學生愿意用筆記錄人生的感悟;如圖10所示:對于學生在學習中積累的好詞佳句,37.65%的學生在寫作時使用,27.06%的學生經常使用,20.59%的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想到了它,但仍有14.71%的學生認為這一點很難做到;如圖12所示,對于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積累的好詞佳句,27.06%的學生認為這一點很難做到;如圖12所示,大多數學生認為在閱讀過程中多讀,邊讀邊想,邊記,邊記日記,邊記句子,只有35.29%的學生不愿承擔太多的寫作和背誦任務,實際上學生并不愿意承擔太多的寫作和背誦任務。2.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語感培養教學現狀分析(1)學生的語感處于低水平筆者在對小學中高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后發現:多數學生具有語言直覺感知經驗,18.75%的學生偶爾有語言直覺感知經驗,6.25%不具備。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小學中高段語文教學中,教師很少引導學生感受閱讀過程中語言文字的魅力,學生對語感培養缺乏認識,學生語感培養重視不夠,而語文教師對語感培養重視不夠直接導致學生語感水平長期偏低。(2)學生缺乏基本的理解和表達能力筆者在對小學中高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后發現,25.88%的學生認為自己理解能力一般,1.76%的學生認為自己理解能力較差。在讀了一篇文章之后,52.35%的學生只是大概能夠抓住大意,而1.18%的學生抓住大意的能力非常差。僅有29.41%的學生對這篇論文有看法,40.59%的學生僅僅是大概形成了自己的觀點,4.12%的學生幾乎沒有形成任何觀點。能用語言和文字表達自己的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占到了不到一半,而另有10.59%的學生表達能力較差。幾乎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在讀到優美的句段時,根本無法說或寫出欣賞的句子。以上資料顯示:大多數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很差,較難把握文章大意,也缺乏最低限度的鑒賞能力。仔細想一想,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師的語感教學目標不明確,導致了語感教學的低效、教學方法的不當以及語感教學的低效。(3)學生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調查結果表明:在小學中高段學生中,尚未真正認識到語感對語文學習的重要作用,沒有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原因在于:首先,教師是從語法的角度來分析語句的正確性,并沒有引導學生從語感的角度進行分析,所以學生很少從語感的角度判斷一句話的正確性,以及該如何說。第二,運用語法分析法費力不討好,違反了語文教學規律,又生硬套用語法規則,學生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多數學生養成了懶惰的習慣,依靠老師對古詩的分析講解,很少有通過自己有意識地朗讀古詩來鍛煉語感的;第三,學生對語感教學有一定的認識,但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還不夠充分,在平時的學習中,很少有靠古詩的分析講解來提高語感的;第四,學生認為,只要平時多聽、多讀、多說、多寫、多背,長時間積累,就能保持語感,而忽略了語言的學習,語感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長期堅持的過程。(4)語感教學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對小學語文教師的調查和訪談中,我們發現:由于小學語文教師對語感教學的目的認識不足,缺乏針對性等原因,未能找到合適的語感教學方法,不懂得怎樣在古詩詞教學中進行語感教學,缺乏系統的學習,而有效的語感教學方法是以目標為基礎的。就語感教學方法而言,在閱讀教學中,大多數教師主張采用古詩文講授法,而忽略了讀、寫、口語交際等環節。事實上,語感教學不只是聽、讀、說、寫,它能使學生說詩歌大意,說通過詩歌獲得的感受,并能使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運用語感進行寫作,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力和表達能力。在語感養成習慣方面,教師大多忽視了學生在做練習題時的語感運用,只是讓學生常規地進行完成習題,教師可以培養學生諸如寫作文、摘抄、記日記、寫語感隨筆等習慣,并在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教師在做語法練習題的時候,一般都會先教給學生語法規則,讓他們死記硬背記憶,再通過語法規則進行做題。而不是讓學生用語感去判斷句子是否正確,這樣會大大增加做練習題的難度,枯燥的機械記憶,對語法規則的不理解,這些都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要使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通過朗誦,讀后能更多地體會作者的情感,能更多地積累詩歌中的意象,培養語言的自然感覺。深層次分析后得知:許多語文教師重視多聽多讀,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但不注重對學生的語感教學,更沒有切實可行的語感教學方法。三、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語感培養策略(一)在文字解讀中培養語感對于小學生而言,古詩語言晦澀難懂,更難以理解。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一般要引導學生理解詞語,在理解詞語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感。首先要讓學生通過課后注解及自己的講解,在詩文中放入理解困難的詞語,并結合前后文來理解,逐漸疏通文意,把握詩文的內容,領會大意。比如在講授《暮江吟》時,對于“殘陽在水里”這一詞,書中就把它譯為“散亂、平坦”,如果直譯為“殘陽在水里”,就破壞了古詩的意蘊,顯得生硬。在這個時候,老師可以要求學生把整個句子與上下文聯系起來來理解,把這個句子翻譯成“落日余暉灑滿江面”,這樣理解更貼切,而且不會顯得生硬,把作者描繪的優美意境充分表達出來。此時學生便能理解,原來在理解字詞的過程中,不需要生硬地套上注解,而是可以靈活地理解,翻譯,這樣,學生就初步形成了語感。(二)在詩文朗讀中培養語感朗讀教學是古詩教學的主要手段之一。古詩的韻律優美,對仗工整,使人讀起來朗朗上口。古代詩歌教學中,朗讀是一個重要環節,教師要求學生在朗讀時,正確地讀出新單詞、新句子,把握好詩歌的節奏和音調,整個朗讀過程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單詞到句子,直到學生能讀完整首詩。上課前5分鐘或早讀一節課,小學語文教師可安排學生進行朗讀并背誦古詩的活動,以增強學生對古詩的熟悉度,尤其是對較簡單的寫景詩要反復朗讀,重點是理解古詩生字和詞匯所含的意義,并從這兩個方面認識古詩中的實詞、虛詞等的使用規律,讀懂古詩特有的韻律感,通過仔細思辨,理解古詩生字的意義。就以“靜思”課為例,當學生掌握了正確的讀音以及字、詞、段之間的節奏之后,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節奏。對詩歌來說,每個句子前兩個字后的停頓是朗讀韻律的關鍵,尤其是“舉頭望月”時,整個語調應該提高,當學生掌握了重點之后,他們的朗讀就不會像傳統那樣,一帆風順,平平淡淡,而是充滿了飽滿的情感。這時語文教師又恰當地提出了一個問題:“詩歌是作者情感的體現嗎?”這段時間的學生會把自己帶進詩歌里,邊讀邊想像自己是個詩人,此時更能體會到作家的孤寂、漂泊、思鄉之情。最終,老師再一次以歌曲《明月幾時有》為背景音樂,讓學生在音樂的烘托下,用情感來朗讀詩歌,使學生的情感狀態達到頂峰。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語感,又能完成對詩歌情感的闡釋。現行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通過朗讀成語故事或《三字經》等古文來鍛煉朗讀能力,只有在小學階段把文言文的內容積累起來,才能便于在以后的語文學習中借助于積淀的知識和良好的語感來把握古詩詞的重難點。要引導學生從多文本中積累文字,提高語感,培養語文素養,培養獨特的語文氣質。(三)在日積月累中培養語感小學教育是小學教育的初期階段,在此階段,學生學會識字、朗讀、理解古詩、積累寫作材料等,其中字詞意象積累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別是在古詩教學中,不僅要讀準字,還要學會用準字生動形象地表達思想感情。第一次讀單詞時,學生不能在頭腦中形成具體的印象,不能把所讀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學習系統,但在多次接觸和反復練習中會對單詞產生慣性的聯想反應,由此學生在頭腦中就會對同一單詞造句。就算是語境發生了變化,也可以結合語境形成相應的規律,進而積累和運用詞匯,改變表達方式,長此以往將在閱讀量和語言感知能力的提高兩方面形成良性循環。看得見的意象,就是在思維中形成對語言文字表達具有代表意義的形象,在古詩閱讀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長期的積累,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強對語意識。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要求學生背出優秀的古詩,掌握一些關鍵字的釋義,還可以適時開展課外閱讀活動,讓學生摘抄自己喜歡的詩句,作為自己的積累,提高知識儲備。學習結束后,還要給學生提供運用知識的機會,真正體現古詩詞教學的實效,比如在學習完《望月》一課后,進行擴展擴展,讓學生搜集課文中其它與“月”相關的古詩,在課堂上分享,每個學生對自己所分享的詩文,通過平時所學的知識和自己已經掌握的語言,進行解讀,最后由教師和學生共同評價。還可以定期舉辦一些古詩朗讀比賽、解釋性比賽或繪畫比賽,讓學生學習從多個角度解讀詩歌,運用平時所學,鞏固自己的語感。大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形成快慢與語感的靈敏度有密切關系,通過閱讀可以在頭腦中形成簡單或豐富的形象思維。當接觸到一個詞時,大腦就會把先前存在的圖像進行重組和融合,從而形成全新的圖像,語感體驗也隨之產生。但教師也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因為學生缺乏足夠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經驗,會束縛學生的想象與聯想能力,使學生的頭腦中不能形成豐富而準確的意象概念。在古詩教學中,語文教師應指導學生增加課外閱讀量,積極積累新知識,積累生活經驗,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培養學生的語感。語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想逐漸形成語感,必須經過大量的實踐和積累,這就需要語文教師的不懈努力。(四)在創設情境中引發語感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本身就具有一種巧奪天工的情趣。在古代詩歌中,由于時間空間的差距,詩中所描寫的內容、情景往往遠離學生的真實生活,需要學生用自己的想象去理解,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來培養學生的語感,加深對詩的理解,使學生情景交融。當前小學課堂常見的一種教學模式是多媒體教學,利用多媒體,借助畫面、音樂等材料,把古詩詞中的情景形象地表現在學生的腦海中,把學生帶入這樣優美的詩情畫意的情境中,激發學生對閱讀的渴望,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對詩詞的學習。以《望廬山瀑布》這首詩為例,首先通過多媒體展示優美的廬山風景圖,通過冉冉升起的白煙、如夢如幻的云霞、雄偉壯觀的瀑布、飛舞的溪流……這些景物將廬山的優美景色介紹給學生,引導學生領略優美的廬山風光,并通過錄像大師朗誦詩歌,讓學生感受詩歌的語言美。然后又請同學們來朗誦這首詩,同學們的興致一定很高。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中,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越來越濃,古詩的課堂教學效果也必然事半功倍。此外,我們還通過古詩詞的演繹、角色扮演等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發散教學思維,走出課堂,聯系生活實際,開展古詩誦讀教學。古詩文是詩人身心相融的產物,通過引導學生認識周圍的真實生活,觸摸自然,探尋詩文的真諦,感受詩人所述所感。例如李白在《贈汪倫》這首詩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選擇讓學生分別扮演李白和汪倫,再現詩中江邊送別的情景。透過這一生動直觀的方式,讓學生更容易地領略古代詩歌中所描繪的情景,更能體會李白在這首詩中所表現出的深沉的感情和對汪倫的不舍。唯有如此,古詩詞課堂教學才能煥發出無窮的生機,小學生們也能從中獲得生活的感悟和心靈的陶冶。另外,杜牧在講授《山行》時,詩中描寫了寒山、石徑、白云、楓林等景致,描繪出一種幽美的意境,但學生若不把這景致寫在腦海里,就不能與作者產生感情的共鳴。在這個時候,可以讓學生根據注解和對文章的理解畫出作者所描繪的景色:一條彎曲的石板路從山腳蜿蜒而上,落在云霧繚繞的山頂上。幾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紹興購銷合同范本
- 社區急救護理
- 傳動設備采購合同范本
- 石材產品定制合同范本
- 采購培訓教材
- 焦慮癥護理小講課
- 減肥協議書范例
- 車輛贈與協議書
- 鐵蹄下的歌女說課
- 留學服務協議書范例二零二五年
- 3 春夜喜雨課件(共16張PPT)
- DB32∕T 3921-2020 居住建筑浮筑樓板保溫隔聲工程技術規程
- [推選]高墩翻模施工技術PPT課件
- SAPERP_委外業務操作手冊_v1.0
- 現代住宅風水全解(含文字及圖解)(課堂PPT)
- 2022年上海公務員考試信息管理類專業真題
- Q∕GDW 12131-2021 干擾源用戶接入電網電能質量評估技術規范
- 美標管壁厚等級表
- 越野駕駛安全培訓_圖文
- 話劇基礎知識ppt課件
- 麋鹿角醇提液對衰老小鼠的抗氧化作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