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2024級高一下學期第一次調研考試(歷史試卷)考試時長: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早期佛教否認婆羅門是從神口中所生、其他種姓是從神的四肢或足中所生的理論,提出四種種姓同出一源,同出一色。佛教還主張“緣起性空”,認為世間萬物都沒有一個實在的、永恒的自性,一切都在因緣和合中變化流轉。佛教的這些主張()A.一定程度上沖擊了種姓制度B.增強了廣大印度民眾的民族凝聚力C.適應了統治者專制政治需要D.客觀上促進了當時印度社會的轉型2.亞里斯提德曾在馬拉松戰役中出任將軍,后又擔任執政官,由于對地米斯托克利海軍計劃的反對,亞里斯提德于公元前482年被放逐國外十年。但在公元前481年希波戰爭形勢嚴峻之際,他又被緊急召回雅典。再次擔任將軍。這反映出()A.直接民主導致了權力濫用B.陶片放逐法失去監督作用C.戰爭摧毀了雅典民主機制D.城邦的民主制度存在缺陷3.在兩河流域,烏爾第三王朝頒布的《烏爾納木法典》是迄今發現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該法典由前言、正文、結語三部分組成,涉及訴訟程序、盜竊、軍人份地、租佃、雇傭、商業、高利貸、婚姻、繼承、傷害、債務、奴隸等方面。該法典()A.規范并消除了社會矛盾B.體系較為完整和系統C.維護了奴隸主貴族特權D.與政治生活密切相關4.據文獻記載,387年,位于地中海東岸的城市安條克發生暴動,6天后,位于君士坦丁堡的皇帝狄奧多西一世便收到了當地專員傳來的暴動市民的請愿訴求。這一記載()A.可用于研究羅馬帝國行政效率B.凸顯了羅馬道路系統的完備性C.說明奴隸起義動搖羅馬的統治D.是羅馬帝國在東歐擴張的見證5.下圖為公元1世紀印度地區出現的犍陀羅藝術風格的佛像。其特色是面容呈橢圓形,鼻梁如劍一般高而長,身著希臘式服裝,衣褶多由左肩下垂。這類佛像的造像風格可用于佐證()A.亞歷山大東征帶來的文化融合B.阿拉伯帝國在交流中的橋梁作用C.希臘城邦海外殖民產生的影響D.印度地區佛教出現了世俗化傾向6.如圖是盛行于公元8-13世紀的西歐某經濟組織的平面圖。該經濟組織的出現()A.順應了西歐封建社會的發展B.鞏固了西歐國家的奴隸制度C.反映了教會勢力的逐漸強大D.促進了西歐城市自治的發展7.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頒布教諭禁止神職人員向政府繳稅,但法王腓力四世仍向教會征稅,并在1303年派兵到意大利囚禁了教皇。1305年新教皇克萊芒五世移居法國阿維農,連他在內的連續七任教皇都駐在阿維農,史稱“阿維農之囚”。據此可知當時歐洲()A.世俗權力逐漸強大B.科學革命如火如荼C.羅馬教會權威掃地D.宗教改革成效顯著8.阿拉伯人奔波于亞、非、歐三大洲之間。中國的羅盤針、造紙術、火藥和火器,以及數學、化學、醫學等知識,由阿拉伯人傳到西方。他們給中國帶來了阿拉伯的天文學、醫學知識,也帶來了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由此可見()A.阿拉伯帝國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B.阿拉伯人對外國文化有很大的學習熱情C.阿拉伯人開啟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先河D.阿拉伯人重視對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創新9.日本幕府統治時期存在一個奇特的政治現象-歷代幕府將軍都想架空皇室與朝廷,卻無不標榜自身血統的一脈相承,且始終以“朝臣”自稱。幕府將軍這些做法意在()A.捍衛貴族世襲秩序B.維護封建國家統一C.維系統治的合法性D.提高武士階層地位10.瑪雅人堅信蘇醒的神靈會提供旨意指導人們的生產。因此,瑪雅城市特別注重供奉和祭祀,城市在建設之初就經過整體規劃,按照一定的歷法要求,安排各種建筑物以及他們之間互相聯系的方位、角度使得建筑群在一定程度上起著天文觀測儀器的作用。由此可知,瑪雅()A.農耕經濟是文明發展的基礎B.宗教信仰影響城市的建設C.文化來源于生活實踐的積累D.政府經濟職能占主導地位11.如表所示為非洲文明發展的相關信息。這反映出()地區時間交通工具交易范圍交易商品古埃及公元1世紀以前海船、駁船、驢子商隊中非、努比亞、埃及、歐洲和亞洲武器、生產工具、打獵用具、裝飾品、玻璃制品等東非公元100~800年帆船、駱駝商隊紅海地區和阿拉伯半島非洲人出售象牙、犀牛角、龜殼、木材、香料和奴隸,交換紡織品、金屬工具和武器等西非公元800~1500年商船、駱駝商隊北非、歐洲、中東、印度、南亞和中國西非出口黃金、柯拉果、香料和奴隸;埃及和摩洛哥打造的金幣等A.地理環境決定非洲歷史進程B.古代非洲對外貿易活躍C.戰爭加強了文明之間的聯系D.古代非洲農業較為落后12.16世紀尼德蘭制圖學派興起,包括奧特柳斯和布勞家族等。他們既是勘測員、制圖員也是風景畫家,將藝術、知識和地圖很好的結合起來。許多制圖師競相為商業公司提供地圖。1708年康熙皇帝下令采用西方測繪方法,繪制全國地圖為其治國理政提供參考。中西方地圖測繪主導者與服務對象均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測繪技術差異B.經濟結構不同C.歷史傳統差異D.對外政策不同13.15世紀之前,歐洲人幾乎不可能直接地、大批地得到亞洲的商品,只能到地中海沿岸的市場上購買,在這中間,貿易必須經過阿拉伯、印度、南洋和中國的商人。據此可知()A.傳統商路地位至關重要B.亞洲商品受歐洲人青睞C.歐亞貿易被多方所壟斷D.新航路開辟具有必然性14.麥哲倫遠征隊的環球航行歷時三年,耗費巨大人力財力。在遠征隊最初的五艘船中,只有維多利亞號成功地返回了西班牙。維多利亞號帶回來381袋丁香,重52.4噸,維多利亞號帶回來的貨物足以抵消整個航行的花費。該材料可用來說明()A.造船技術取得重大突破B.新航路開辟的經濟動因C.世界各地聯系日益加強D.歐洲海外市場不斷擴大15.有史著謂,達·伽馬從印度滿載而歸獲得豐厚利潤的消息,像“晴天霹靂”一樣震撼著威尼斯,可怕的預感籠罩石頭城。當時有威尼斯商人在日記中寫道:“收到此消息的時候,整個城市的人......都目瞪口呆,最聰明的人都認為,這是他們聽過的最壞的消息。”史著中“可怕的預感”是指()A.傳統商路將因新航路開辟而中斷B.價格革命會沖擊歐洲的封建制度C.“地圓說”的證實勢必動搖傳統信仰D.歐洲商業格局將要發生重大變化16.在大航海時代,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1481~1495年在位)命令該國的航海家和地圖繪制者制作詳細的航海圖,繪制的地圖重點標注了葡萄牙航海家發現的眾多非洲沿海據點,從休達一直到好望角附近的區域。國王此舉旨在()A.彰顯葡萄牙的高超繪圖水平B.加強與非洲的經濟交流C.宣示葡萄牙的海外勢力范圍D.推動世界地理知識進步17.新航路開辟后,大批歐洲人來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為奴隸販賣到美洲,使美洲成為世界上族群(印第安人、歐洲白人、非洲黑人,以及其他混合血統的人)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區。這一現象的出現()A.緩解了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B.改寫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C.延緩了南北美洲地區的開發D.加速了不同地區人口的轉移18.西班牙武裝商船“馬尼拉大帆船”來往于中國和墨西哥之間。自1571年航錢開通后,僅20年間約有3000噸白銀流入中國。這一現象表明太平洋航線的開通()A.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B.直接促進了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C.表明當時中國生產力水平出現了飛躍D.為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創造條件19.十九世紀美國著名詩人朗費羅在他的詩篇《證人》里控訴看:“大海的深處,泥濘的沙里,躺著被人遺忘的鎖著鐵鏈的尸骸......在死沉沉的黑暗里,他們從黑漆漆的巨浪里,大聲叫喚:“我們是證人!”材料主要反映了()A.黑奴貿易帶來的累累罪行B.三角航程的艱難險阻C.美洲土著遭受的巨大災難D.近代維權思維的產生20.甘蔗原產于印度,16世紀以后廣泛種植于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巴西是甘蔗種植面積最大的國家,巴西蔗糖成為當時重要的國際商品。這反映出()A.新航路開辟促進了早期全球化發展B.物種的跨洲際傳播具有單向性C.物種交流改變了殖民地經濟結構D.歐洲殖民者開始主導世界市場21.西班牙商人常把一些既不值錢又無多大用處的商品運到美洲,殖民長官要求原住民必須購買他們并不需要的紐扣、花邊、刮臉刀以及他們根本看不懂的宗教書籍。有的殖民長官甚至強迫其所轄原住民一律必須戴眼鏡,以便把西班牙商人以低廉價格得到的眼鏡配售出去。西班牙殖民者此舉()A.促使東方開始從屬于西方B.運用行政手段獲取商業利益C.引發歐洲商業革命的出現D.改善了美洲人民的生活狀況22.本杰明·富蘭克林在1784年寫道:“誠然,白人擁有掠奪印第安人和接管整個大陸的人數、組織和力量。但最后,白人發現,他們已不知不覺地在自己的詞匯、文學、服裝、藥物以及他們所種植和消費的作物中接受了當地印第安文化的許多特點。”這表明()A.美洲文明具有頑強的生命力B.不同文明在接觸碰撞中彼此影響C.殖民擴張推動文化的多樣性D.先進文明有時會被落后文明同化23.關于玉米傳入我國的路線,有學者據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平涼府(今甘肅)志》記載的番麥,一名西天麥......花垂紅絨于塔末,長五六寸,三月種,八月收”,認為玉米由中亞經西北地區傳入我國;另有學者據明萬歷元年1573年)杭州人田藝蘅《留青日札》中記麥出于西番,舊名番麥......吾鄉傳得此種,多有種之者”,認為玉米由菲律賓等地經海路傳入中國。這兩個觀點中()A.前者依據地方志記載最具可信性B.所依據的史料都需要進一步佐證C.后者記述了玉米種植最接近真實D.記述傳入時間較早的最具真實性24.14世紀前,歐洲的體育活動多與宗教儀式、軍事訓練緊密相連,強調其服務神性和備戰的功能。14世紀后,歐洲的體育活動逐漸告別軍事性、宗教性和野蠻性,更加突出其娛樂性和競技性。這一變化表明()A.教會的神權統治被推翻B.理性精神得到傳承C.人自身的價值得到重視D.人文主義思想萌發25.16世紀下半葉,蒙彼利埃大學(位于法國南部)始設醫學實踐課,學校章程規定醫學院每年至少要進行四次解剖學公開教學。17世紀20年代,巴黎大學也開設相關課程。劍橋大學還專門建造了一間醫藥化學實驗室。這一時期歐洲大學的相關醫學教研活動()A.實現了近代醫學知識的普及B.促進了科學和技術的緊密結合C.反映了歐洲思想解放的潮流D.擺脫了神學對科學事業的影響26.16世紀初,哥白尼闡述“日心說”的《天體運行論》被羅馬教廷宣布為禁書;17世紀初,伽利略因通過天文觀測證實了哥白尼學說,而被判處終身監禁。這可用于說明近代科學的興起()A.推動了西歐城市出現B.沖擊了封建神權統治C.壯大了基督教會實力D.促進了人文主義出現27.盧梭指出,法律是“公意”,任何人都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人民不但有決定政府形式和執政者的權利,而且有通過起義推翻違反契約和法律、實行暴虐統治的君主的權利。這表明盧梭主張()A.三權分立B.主權在民C.君主立憲D.人非工具28.康德的“人之三問”提出了關于人的指數的基本問題:人能知道什么?人應當作什么?人可以希望什么?康德的這一理論研究體現在他的“三大批判”名著,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理性批判》當中。由此可見,康德認為要回答“人之三問”應當()A.主張自由平等以捍衛人權B.堅持人要自律以遵守法律C.相信法律以人性為出發點D.研究人的理性并加以判斷29.有學者指出,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把斗爭矛頭指向以羅馬教會為代表的封建制度,他們以人性代替神性,以人的世俗世界代替神的天堂,以人權代替神權。當宗教不再成為人們的最高主宰時,人們便把自己的情感和忠誠轉移到世俗王權。據此可推知,文藝復興()A.擺脫了宗教神權的束縛B.使君主實現了專制獨裁C.推動了社會制度的轉變D.有利于民族國家的形成30.馬丁·路德認為,能夠讓上帝唯一認可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傳統天主教通過苦修獲得來世的幸福,而是履行個人在現實中所賦予的責任。這一主張()A.實現了宗教信仰自由B.否定了基督教基本教義C.適應了資本主義發展D.強化了教會的思想控制二、材料題(28分)31.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一甘蔗最早在遠古時期的新幾內亞開始人工種植,蔗糖從地中海傳入歐洲時,價格極高,超出絕大部分人的消費能力。15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在大西洋屬島建立起以使用奴隸進行勞動為特點的甘蔗種植園。歐洲本土英國人的嗜糖性創造了巨大的蔗糖需求,蔗糖消費量的提升促使英法加大蔗糖種植投入。從16世紀80年代開始,英法在巴巴多斯等島上種植甘蔗,“僅僅一個世紀的時間里,法國、不列顛開始成為西方世界最大的蔗糖制造者和出口者”,蔗糖產量大幅提升,蔗糖價格持續緩步下降,為普通民眾甚至底層窮人將蔗糖作為日常消費品提供了條件。-劉懷玉《奢侈品的演進和社會發展脈絡關系淺析-以英國歷史上蔗糖業發展為例》材料二16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甘蔗逐漸成為英屬巴巴多斯的主要作物,這一熱帶小島的命運也因蔗糖生產而發生深刻變化。到17世紀60年代初,除了深谷森林外差不多所有的原生林都被清除掉,巴巴多斯島上超過百分之八十的土地都被人們種上了甘蔗,因此用來進行糧食種植的土地所剩無幾......曾經的小農們,逐漸被可以買得起機器和設備的種植園主們所代替,于是作物生產方式逐漸轉變為大種植園生產,勞動力結構也漸漸變為黑人奴隸為主。除此之外“之前看起來較為均勻和諧的社會,現在卻變為一個少數的歐洲人嘗試壓制大量不滿的非洲黑人奴隸的殖民地社會,因此后來爆發的奴隸起義并不讓人感到意外。”-王倩《“蔗糖革命”的歷史考察》(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甘蔗的傳播特征并分析蔗糖成為歐洲日常消費品的原因。(13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近代歐洲蔗糖業發展的影響。(15分)三、論述題(12分)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據[日]21世紀研究會編《食物的世界地圖》材料二在美洲被征服的過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殺和折磨。更悲慘的是,新大陸沒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對這些痰病毫無免疫力,歐洲人帶來的這些疾病造成他們死亡的數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個滅絕。據估計原來有1000萬到2500萬人口的新西班牙(阿該特克帝國),到17世紀初只剩下不到200萬人,同時期印加人從約700萬減少到只有約50萬......隨著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勞動力來源日趨緊張,于是殖民者又從非洲運來黑人,迫使他們在種植園里勞動。-王加豐《世界文化史導論》參考材料一、二,結合運用所學的相關史實,圍繞新航路開辟、全球聯系的建立、人口遷移、物種交換或者文明交流等主題,自選一個角度,寫一則歷史短文,題目自擬。(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準確,條理清晰,表述成文)資陽天立學校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第一次調研考試高一歷史(答案)題號12345678910答案ADBAAAAACB題號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BDBDCBAAA題號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BBCCBBDDC1.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印度。根據材料“早期佛教否認婆羅門是從神口中所生、其他種姓是從神的四肢或足中所生的理論,提出四種種姓同出一源,同出一色”可知,佛教主張眾生平等,與印度種姓制度中體現出來的貴賤分明的森嚴等級制度相違背;佛教還主張“緣起性空”,這種思想打破了種姓制度所強調的先天決定論,即一個人的命運是由其出生的種姓所決定的,無法改變。據此可推知,佛教的這些主張對印度的種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A項正確;材料主旨是佛教中的一些主張與印度種姓制度相沖突,與增強民眾的民族凝聚力無關,排除B項;在一個專制統治的社會中,等級分明是維護統治的重要方式。佛教的平等觀念使得部分底層民眾意識到自身在精神上和高種姓、統治者是平等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削弱統治者的絕對權威,激發民眾對平等權利的追求,排除C項;早期佛教產生時印度是奴隸制社會,并未出現社會轉型的跡象,排除D項。故選A項。2.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雅典)。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材料中亞里斯提德被放逐國外,后又因希波戰爭嚴峻被緊急召回,說明陶片放逐法沒有得到嚴格執行,說明雅典民主存在缺陷,D項正確;材料強調雅典民主制存在一定的缺陷,為體現權力濫用,排除A項;材料中不是因為陶片放逐法失去監督,亞里斯提德被緊急召回雅典,而是因為戰爭,排除B項,“摧毀”的說法錯誤,排除C項。故選D項。3.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古代(烏爾第三王朝)。據材料可知,法典是比較系統的法律文件;該法典涉及范圍廣泛,內容豐富,也較為完整,B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消除社會矛盾,排除A項;材料并未有體現維護奴隸主貴族特權的內容,排除C項;法典涉及內容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而不是政治生活,排除D項。故選B項。4.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387年的羅馬。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表明的是位于地中海東岸的城市安條克發生暴動,6天后,位于君士坦丁堡的皇帝狄奧多西一世便收到了當地專員傳來的暴動市民的請愿訴求,說明對于地方爆發的突發性事件,首都能較快受到消息,說明羅馬帝國的行政效率較高,A項正確;羅馬行政效率不僅體現在羅馬道路的完備,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起義產生的后果,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羅馬帝國對地方動亂的反映而非領土的擴張,排除D項。故選A項。5.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型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公元1世紀的印度。根據材料“面容呈橢圓形,鼻梁如劍一般高而長,身著希臘式服裝,衣褶多由左肩下垂及所學可知,犍陀羅佛像具有古希臘、羅馬雕塑的特征,被稱為“希臘化的佛像”,說明犍陀羅佛像是東西方文明交流與融合的結果,這與亞歷山大東征促進了希臘文化的傳播有關,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阿拉伯帝國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排除B項;希臘城邦的海外殖民事跡與題干信息無關,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無法得出印度地區佛教出現世俗化傾向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6.A【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8-13世紀的西歐。據材料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中世紀在歐洲盛行的莊園制經濟組織,莊園經濟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西歐封建社會的發展,A項正確;中世紀是封建制度,而非奴隸制度,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涉及教會勢力擴大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描述的是莊園經濟,而非城市自治,排除D項。故選A項。7.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的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后期(西歐)。據材料可知,從法國國王對教會征稅到阿維農之囚”,反映出當時歐洲王權為代表的世俗權力逐步走向強大的歷史發展趨勢,A項正確;科學革命發生于16-17世紀,排除B項;羅馬教會權威受到沖擊不等于權威掃地,排除C項;宗教改革發生于16世紀,排除D項。故選A項。8.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阿拉伯帝國時期。根據題干信息可知,阿拉伯帝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阿拉伯人把中國的技術、文化等傳到西方,他們給中國帶來了阿拉伯的天文學、醫學知識、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由此可見,阿拉伯帝國成為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A項正確;題干強調阿拉伯人在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作用,與阿拉伯人的學習態度無直接聯系,排除B項;東西方早就存在文化交流,而非阿拉伯開啟先河,選項說法錯誤,排除C項;題干中體現不出創新,材料并不是強調阿拉伯人重視對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創新,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9.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日本)。根據材料歷代幕府將軍都想架空皇室與朝廷,卻無不標榜自身血統的一脈相承,且始終以朝臣'自稱”可知,幕府將軍標榜其血統的一脈相承,體現了維系統治合法性的目的,C項正確;材料強調幕府統治的合法性,并不是捍衛貴族的世襲秩序,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幕府統治與封建割據之間的關系,維護國家統一的說法與題意無關,排除B項;幕府將軍的做法是為了維護幕府統治,并不是提高武士階層的地位,排除D項。故選C項。10.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瑪雅。根據材料“堅信蘇醒的神靈會提供旨意指導人們的生產”“按照一定的歷法要求,安排各種建筑物以及他們之間互相聯系的方位、角度,使得建筑群在一定程度上起著天文觀測儀器的作用”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瑪雅城市建設受到宗教信仰的影響,B項正確;農耕經濟是文明發展的基礎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A項;材料并未反映生活實踐對文化的作用,排除C項;僅從材料無法判定政府經濟職能是否占據主導地位,排除D項。故選B項。11.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的非洲。根據材料關鍵信息“海船、駁船、驢子商隊”“帆船、駱駝商隊”“商船、駱駝商隊”可知,古代埃及、東非、西非都有著較為活躍的對外貿易,B項正確,“地理環境決定非洲歷史進程”的說法過于絕對,且材料并未涉及地理環境對非洲的影響,排除A項:“戰爭加強了文明之間的聯系”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C項;非洲是古代農業一個重要的發生地,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2.B【詳解】據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18世紀(歐洲、中國)。據題干許多制圖師競相為商業公司提供地圖。1708年康熙皇帝下令采用西方測繪方法,繪制全國地圖為其治國理政提供參考”可知,西方地圖測繪主導者是私人家族,滿足市場需求,服務商業公司,而中國地圖測繪主導者是皇帝,滿足政治需要,服務國家管理,結合所學可知,造成二者不同的根本因素在于經濟結構的不同,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發達,而中國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B項正確;材料中清朝也學習并采用了西方的測繪方法和技術,這不是測繪主導者與服務對象不同的原因,排除A項;歷史傳統差異是次要因素,不是主要因素,排除C項;對外政策不同的原因歸根還是經濟結構的不同,排除D項。故選B項。13.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世紀之前(世界)。根據材料歐洲人幾乎不可能直接地、大批地得到亞洲的商品,只能到地中海沿岸的市場上購買,在這中間,貿易必須經過阿拉伯、印度、南洋和中國的商人”可知,歐洲人不能直接大批得到亞洲商品,只能通過傳統商路且經過多方轉手,這就使得新航路開辟具有了必然性,D項正確;材料只是強調歐洲人獲取亞洲商品的途徑,不能得出傳統商路地位至關重要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的重點不是在強調亞洲商品受歐洲人青睞,而是獲取商品的途徑問題,排除B項;材料中只是說亞洲商品到達歐洲需經過多方商人,不能說是被多方壟斷,排除C項。故選D項。14.B【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歐洲)。根據材料信息得出主要觀點,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歷時三年耗費巨大,但其帶回來的貨物足以抵消整個航行的花費,新航路的開辟帶來了巨額利潤,這吸引更多人參與其中尋求財富,該材料可用來說明新航路開辟的經濟動因,B項正確;造船技術的進步是麥哲倫遠征隊進行環球航行的前提條件,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收獲頗豐,體現不出世界各地聯系加強,排除C項;沒有不同時期的對比材料,體現不出歐洲海外市場不斷擴大,排除D項。故選B項。15.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據材料和所學可知,達伽馬開辟出通往印度的航線,使歐洲貿易中心和商路轉移到大西洋沿岸,預示著歐洲商業格局將要發生重大變化和傳統貿易中心威尼斯商業地位的下降,D項正確;A項“中斷”表述太絕對,排除A項;價格革命指16-17世紀由于美洲廉價金銀流入歐洲而引起的歐洲金銀貶值,物價上漲,材料反映的是達·伽馬開辟新航路引起貿易中心和商路轉移到大西洋沿岸,這是商業革命,排除B項;麥哲倫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說”,排除C項。故選D項。16.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世紀的世界。根據材料可知,大航海時期,葡萄牙國王通過制作航海圖來標注葡萄牙航海家發現的眾多非洲沿海據點,強調自身的航海成果,宣示這些據點為自身勢力范圍,因此國王此舉的目的是宣示葡萄牙的海外勢力范圍,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葡萄牙的對外擴張,非彰顯葡萄牙的高超繪圖水平,排除A項;葡萄牙對非洲沿海據點的標注是殖民行為,非加強與非洲的經濟交流,排除B項;材料與推動世界地理知識進步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7.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全球。材料表明,新航路開辟后,受到歐洲人殖民掠奪和大西洋三角貿易的影響,美洲出現了眾多族群混合的局面,歐洲天主教文化、非洲傳統文化大量輸入美洲,改寫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B項正確;多個族群的混合是由殖民掠奪和殘酷的奴隸貿易導致的,并不能起到緩和民族矛盾的效果,排除A項;歐洲移民和非洲移民的涌入,客觀上加快了美洲的開發,排除C項;D項因果顛倒,人口族群的混合度高的現象是人口轉移造成的,排除D項。故選B項。18.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西班牙武裝商船“馬尼拉大帆船”導致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A項正確;西班牙武裝商船“馬尼拉大帆船”屬于西班牙經營的橫跨太平洋的貿易,無關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排除B項;此時中國的生產力依然為鐵犁牛耕,排除C項,“馬尼拉大帆船”在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之后,排除D項。故選A項。19.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19世紀(美國)。根據大海的深處,泥濘的沙里,躺著被人遺忘的鎖著鐵鏈的尸骸......在死沉沉的黑暗里,他們從黑漆漆的巨浪里,大聲叫喚“我們是證人!”可得出其反映的是三角貿易過程中,有很多黑人在運往美洲的途中喪生,海中的白骨反映了黑奴貿易的累累罪行,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海中的黑人白骨是黑奴貿易的見證人,與三角航程的艱難無關,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美洲土著人民的災難,排除C項;材料中引用的詩篇主要內容是控訴黑奴貿易的罪惡,雖然間接與維護黑奴人權有關,但維權思維還包括維護婦女、兒童等權益,且維權思維的產生早于十九世紀,排除D項。故選A項。20.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6世紀后的印度。根據材料可知,蔗糖經歐洲人之手,從亞洲傳播到美洲,成為國際商品,體現了新航路開辟之后,物種之間的跨大洲交流,是早期全球化的表現,A項正確;新航路開辟后,物種的跨洲際傳播具有雙向性,排除B項;材料并不是強調物種交流對殖民地經濟結構的影響,排除C項;這一時期世界市場尚末形成,而且無法看出歐洲殖民者的主導地位,排除D項。故選A項。21.B【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影響題,時空是近代美洲。根據材料“殖民長官要求原住民必須購買他們并不需要的紐扣、花邊、刮臉刀以及他們根本看不懂的宗教書籍”“把西班牙商人以低廉價格得到的眼鏡配售出去”可知,西班牙商人借助殖民地長官的權力迫使原住民購買其廉價的商品,體現了行政手段為商業利益服務的特征,B項正確;新航路的開辟促使東方開始從屬于西方,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新航路的開辟引發了歐洲的商業革命,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材料無法得出美洲人民的生活狀況得到改善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22.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據材料“白人掠奪、接管印第安人”“白人接受了當地印第安文化的許多特點”可得出在歐洲人殖民擴張中,白人影響了印第安人社會的發展,反過來也受到土著文化的影響,所以材料說明了不同文明在接觸碰撞中彼此影響,B項正確;材料主旨是不同文明在接觸碰撞中彼此影響,AC項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C項;先進文明有時會被落后文明武力“征服或消滅”,但是思想文化、政治智慧等方面,落后文還是會吸收借鑒先進文明的,D項表述欠妥,排除D項。故選B項。23.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結論認為玉米由中亞經西北地區傳入我國”、“認為玉米由菲律賓等地經海路傳入中”可知,其所依據的都是史料記載,屬于二手史料,需要進一步佐證,B項正確;地方志不一定最具有可信性,排除A項;無法根據材料得出“最接近真實”,排除C項;記述時間早不一定真實,排除D項。故選B項。24.C【詳解】據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4世紀前后(歐洲)。據材料強調其服務神性和備戰的功能”“更加突出其娛樂性和競技性”等信息可知,14世紀前,歐洲體育活動宗教色彩濃重,缺少對個體的尊重,而14世紀后,歐洲體育活動更加突出娛樂性和競技性,體現了重視人的價值,C項正確;16世紀宗教改革后,歐洲教會的神權統治地位被推翻,排除A項;理性主義是啟蒙運動的核心,排除B項;人文主義思想萌發于古代希臘,排除D項。故選C項。25.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17世紀的歐洲。根據材料概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歐洲的大學設置醫學課程,且要求進行解剖學公開教學,同時開始醫藥化學實驗室,表明這一期隨著思想解放醫學和科學得到發展,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大學醫學課程的設置所產生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醫學理論促進了醫藥生產的發展,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神學對科學事業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26.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歐洲。材料“哥白尼闡述'日心說'的《天體運行論》被羅馬教廷宣布為禁書伽利略因通過天文觀測證實了哥白尼學說,而被判處終身監禁”體現的是近代科學對教會產生了沖擊,因此受到羅馬教廷的打擊,B項正確;西歐城市早在中世紀就已經出現了,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基督教會受到沖擊,排除C項;人文主義與文藝復興有關,排除D項。故選B項。27.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材料信息盧梭指出,法律是“公意”,任何人都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人民不但有決定政府形式和執政者的權利,而且有通過起義推翻違反契約和法律、實行暴虐統治的君主的權利”可知,社會觀上,盧梭堅持社會契約論,主張建立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人民不僅有決定政府形式和執政者的權利,而且有通過起義推翻違反契約和法律、實行暴虐統治的君主的權利”說明主權在民的作用,B項正確;三權分立是孟德斯鳩思想主張,排除A項;君主立憲是伏爾泰的思想主張,排除C項;人非工具是康德的主張,排除D項。故選B項。28.D【詳解】“人之三問”實際是強調人多獨立思考和自主判斷,從材料中《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理性批判》三本著作并結合所學知識能夠反映康德的主張通過研究人的理性來回答人之三問”,故選D;ABC不符合材料,排除。29.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歐。由材料信息可知,文藝復興使人們不再把宗教神權作為最高主宰,而是把情感和忠誠轉移到世俗王權,這就會加強王權,并進一步促進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D項正確;文藝復興沖破教會枷鎖,并沒有擺脫宗教的束縛,排除A項;當時君主王權有所加強,但此時還沒有形成獨裁專制,排除B項;資產階級革命推動社會制度的轉變,排除C項。故選D項。30.C【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近代(歐洲)。根據履行個人在現實中所賦予的責任”可知,這種強調個人在現實中的責任和努力的觀念,適應了當時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人們積極投入現實的經濟活動,發揮個人的作用,追求現世的成功和幸福,而不是僅僅通過傳統的苦修來期待來世,C項正確;馬丁·路德的主張并沒有實現宗教信仰自由,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宗教體制依然對人們的宗教選擇有諸多限制,排除A項;馬丁·路德的主張并不是否定基督教的基本教義,而是對傳統天主教的某些做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改革,排除B項;馬丁·路德的主張是對教會思想控制的一種沖擊和挑戰,而不是強化教會的思想控制,排除D項。故選C項。31.(1)特征:歷史悠久,傳播范圍廣;形成大規模種植體系;生產和消費逐漸全球化。原因:蔗糖產量提升,蔗糖價格下降;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殖民擴張的推動;大規模種植園的投入;黑奴貿易提供了大量勞動力;英國人嗜糖的飲食習慣;市場需求的推動等。(2)影響:對殖民地(巴巴多斯):資源掠奪剝削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中斷了原有的文明進程,造成了被殖民地區長期的落后和貧困;造成了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改變了作物生產方式和勞動力結構;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奴隸起義的爆發;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客觀上推動了一定的社會進步和發展。對歐洲(英國):增強了經濟實力;推動了歐洲殖民擴張;提供了資本原始積累,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世界:加強了全球聯系,有利于世界市場的形成。(答到三個角度,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給分)【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背景題。時空是近代(歐洲)。特征:根據材料一“甘蔗最早在遠古時期的新幾內亞開始人工種植蔗糖從地中海傳入歐洲時“得出,歷史悠久,傳播范圍廣;根據材料一“15世紀,葡萄牙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6 陶罐和鐵罐》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語文三年級下冊統編版
- Unit 8 Our Clothes Topic 1 Section B 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仁愛科普版英語八年級下冊
- 2024-2025學年九年級物理下冊 19.2廣播電視與通信教學設計2 (新版)粵教滬版
- Unit 4 Pets Story Time(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人教新起點版英語三年級上冊
- Unit 2 More than fun Developing ideas I 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外研版(2024)七年級英語上冊
- 2024年高中英語 Unit 2 Lesson7 Project教學設計 牛津譯林版選擇性必修第二冊
- 2024秋八年級物理上冊 第6章 質量和密度 第2節 密度教學設計(新版)新人教版
- 藝術培訓招生方案
- 7《我們的衣食之源》(第一課時)(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
- 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 第四單元 溫暖你我他 第十一課 小手拉小手教學設計 蘇教版
- GB/T 1041-2008塑料壓縮性能的測定
- 高效液相色譜簡介及操作課件
- 江西住建云-建設項目數字化審圖·項目監管一體化平臺-建設單位用戶手冊
- 【計算機應用基礎試題】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學院2022年練習題匯總(附答案解析)
- 中國近代化歷程課件
- 產品防錯措施一覽表
- 氟橡膠基本課件
- 上海市一模二模或中考數學答題紙
- 幼兒繪本故事:愛書的孩子
- 煤化工技術概述教學課件(40張)
- [中建]市政基礎設施工程質量標準化圖集ppt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