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陽市2015-2016學年高二歷史上冊期中試題2-高二歷史試題_第1頁
河南省洛陽市2015-2016學年高二歷史上冊期中試題2-高二歷史試題_第2頁
河南省洛陽市2015-2016學年高二歷史上冊期中試題2-高二歷史試題_第3頁
河南省洛陽市2015-2016學年高二歷史上冊期中試題2-高二歷史試題_第4頁
河南省洛陽市2015-2016學年高二歷史上冊期中試題2-高二歷史試題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二歷史試卷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0分)1.“傳以誠,可立人;傳以信,能齊家;傳以仁,堪治國”是某制酒公司的經營理念。下列與其核心理念相一致的是 ()A.“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B.“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C.“君無術則弊于上,臣無法則亂于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D.“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徒役”2.明末清初學者顏元說:“……義中之利,君子所貴也。后儒乃云‘正其誼(義),不謀其利’,過矣!宋人喜道之以文其空疏無用之學。予嘗矯其偏,改云:‘正其誼(義)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在此,顏元主張 ()A.見義忘利,貴利賤義B.重義輕利,貴義賤利C.以義制利,見利思義 D.有義無利,有利無義3.司馬光在《涑水家書議》中說:“凡為人子者,毋得蓄私財。俸祿及田宅收入,盡歸之父母,當用則請而用之,不敢私假(借),不敢私與。”限制子女經濟權的目的A.維護嫡長子繼承制 B.維護封建小農經濟()C.教育子女勤儉持家 D.維護綱常倫理秩序4.溫州籍國學大師南懷瑾(1918~2012)曾自撰一副對聯:“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據此判斷要想成為“國學大師”,必須()①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積極傳播中國傳統文化②融會貫通儒釋道三大教,諳熟天文地理③熟知古今歷史,精通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宗教④會說百種方言,深得老百姓愛戴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5.《詩經》又稱《詩三百》,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下列詩詞名句出自《詩經》并且能夠反映宗法分封制的是()①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②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懷德維寧,宗子維城。③王曰叔父,建爾元子,俾侯于魯。大啟爾宇,為周室輔。④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A.①②③ B.②③C.①③④ D.②③④6.《貞觀長歌》是我國當代著名電視劇,塑造了唐太宗李世民及其開國功臣魏征、房玄齡等杰出人物形象。下列有關虛擬景象,有可能出現在該電視劇中的()A.唐太宗聚精會神閱讀《西游記》B.御書房里懸掛著《清明上河圖》C.宰相房玄齡用楷書撰寫政事奏折D.魏征高聲吟誦“大江東去浪淘盡”7.下列古代中國藝術形式,能以“傳神寫照”“隨類賦彩”“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為理論指導的是 ()A.國粹京劇 B.李白詩篇C.繪畫技藝 D.書法藝術8.下面關于洋務派的評價,其中不屬于維新派對其評價的觀點是 ()A.……實不知國務之人也。……以為吾中國之政教文物風俗,無一不優于他國,所不及者惟槍耳炮耳船耳鐵路耳機器耳。B.“體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體則有負重之用,有馬之體則有致遠之用,未聞以牛為體以馬為用者也。”C.夫四民之中,農居大半,男耕女織,各職其業,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機器漸行,則失業者眾,胥天下為游民,其害不能言矣。D.今天下之言變者,曰鐵路,曰礦務,曰學堂,曰商務,非不然也,然若是者,變事而已,非變法也。9.陳獨秀在《新青年》中寫道:“西洋人擁護德、賽兩先生,鬧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賽兩先生才漸漸從黑暗中把他們救出來,引到光明世界。”歐洲人在思想領域里擁護德賽兩先生的重大事件是指 ()A.智者運動 B.文藝復興C.宗教改革 D.啟蒙運動10.“一般來說,當帝國的權利來自一個人時,它便軟弱;而當它來自千百萬人民時則強大……如果學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關心民族的危機,那么這樣的人民將是聰明的,否則就是愚昧的。”這種觀點的最早倡導者應該是 ()A.鴉片戰爭中的新思想的代表B.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代表C.甲午戰爭后資產階級維新派代表D.新文化運動中激進的知識分子代表11.歷史學家蕭功秦在《危機中的變革》一書中指出:“中國近代歷史劇變的基本分界線,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戰爭。”下列最能說明這一結論的是()A.中國開始割地賠款、喪權辱國B.近代民族工業開始產生C.開啟了制度變革的探索歷程D.開始出現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12.維新派人士發起女權運動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響B.外國教會的宣傳C.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要求D.清政府政策的影響13.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經歷了一個由學術思想向社會改造指導思想轉變的過程,完成這個過程的()A.孫中山 B.陳獨秀C.李大釗 D.毛澤東14.中國古代文學主流表達形式經歷了賦——詩——詞——曲——小說的變化趨勢。這種變化反映了()①逐漸平民化、世俗化

②城市經濟的逐漸繁榮③體現了時代的發展變化

④通俗文學的蓬勃發展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15.歷史上的某派別曾主張,“……法律的規定是任意的,而自然的指示是必然的。此外,法律的規定是人們約定的結果,并非產生于自身;而自然的指示則與生俱來,并非人們之間約定的產物”。該派別的活動 ()A.促使羅馬公民法向萬民法逐步轉變B.沖破了天主教會對西歐的神學統治C.實現了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D.以理性陽光驅散了西歐社會的黑暗16.“盡管流于詭辯,但重要的是……拓展了哲學的領域,使其不僅包括物理學和形而上學,還包括倫理學和政治學。正如羅馬時代的西塞羅所言……‘把哲學從天國帶到人間’。”文中省略處應為 ()A.智者學派 B.蘇格拉底C.康德 D.伏爾泰17.盧梭說:“行政權力的受任者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們,也可以撤換他們;對這些官吏來說,這決不是訂立契約的問題,而只是服從的問題。”這體現他主張 ()A.制定契約限制官吏濫用職權B.官吏行使權力需接受人民監督C.反對用暴力手段解決官民對立D.個人意志凌駕于公權之上18.近代歐洲啟蒙思想家認為:“有人認為摧毀陳舊的法律對人類造成了傷害,但是,人們就應該去鉗制理性嗎?要知道,理性畢竟是一切法律的源泉,沒有理性,人們甚至產生不了法律的概念。”作者對理性與法律的理解是 ()A.理性比法律更為重要 B.理性對人類造成了傷害C.應該鉗制理性保護法律 D.理性與法律同等重要19.從人文精神的角度看,我國取得的下列科技成就中最有價值的是 ()A.原子彈爆炸B.人造衛星升空C.培育縱雜交水稻D.載人航天20.康有為在《上清帝第五書》中說;“若詔旨一下,天下雷動,士氣奮躍,海內聳望……如是則庶政盡舉,民心知戴。”從材料中可以得出維新派()A.施政綱領得到皇帝的支持B.得到清軍的支持C.沒有認識到的復雜性D.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21.“當定格于對文藝復興時期的思索中時,人們能夠回想起探索與發現的諸種輝煌成就……看起來仿佛是在每一個方面,人類行動的疆界都變得更為廣闊。”能反映此觀點的是 ()①新航路的開辟 ②盧梭的《社會契約論》③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定律 ④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A.①③④ B.①②C.③④ D.②③④22.德國革命家李卜克內西曾經指出:“達爾文遠離大城市的煩囂,在他寧靜的莊園里準備著一個革命……”此處的“革命”的含義是指 ()A.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蓬勃興起B.人類社會從此進入了“蒸汽時代”C.基督教神學開始受到挑戰D.生物學從根本上擺脫了神學束縛23.達爾文的“進化論”作為一項自然科學的巨大成就,也對人類社會的政治和思想觀念產生了很大影響。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①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②成為西方國家進一步擴張侵略的“理論依據”③成為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張的思想淵源④成為近代中國民族覺醒、奮發圖強的思想動力A.①③ B.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4.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實質是在不觸動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學習西方的科技,達到鞏固清明統治的目的B.思想核心是:中國傳統文化是立國的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鞏固根本的手段C.洋務派與頑固派爭論的關鍵在于“中學為體”D.是洋務運動的理論依據25、教育新聞網曾撰文指出:“新文化運動以來,國民道德水平下降,思想混亂形勢嚴峻,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帶動文化全球化,我們會不會成為沒有精神家園的流浪兒……”這里作者主要是針對新文化運動()A.引進西方學說B.批判尊孔復古思潮C.提倡文學革命D.徹底否定民族文化二、材料分析題(共50分)(26分)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我國文字產生之后,經過長期的發展,至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這不僅妨礙了文化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會給初建的秦皇朝的各種文書、檔案的書寫、閱覽和傳播造成巨大的困難。針對這種文字的紊亂狀況,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便接受李斯的建議,立即采取了“書同文字”的措施。……它(小篆)字體整齊劃一,布局緊湊,筆劃勻稱,明顯改變了六國文字那種構造繁雜,難寫難認的弱點。在秦代……由于隸書筆劃平正,結構趨于合理,便于書寫辨認,因此在社會上廣為傳播,并成為全國常用的通行字體。——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材料二中國之所以在許多世紀中一直是個勤勞的但缺乏進取心的廣袤地區,而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強國,大概就是由于它的語言和文字的復雜,而不是由于任何別的可以想象到的原因。——[英]喬·韋爾斯《世界史綱》材料三中國文字,論其字形,則非拼音而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識,不便于寫;論其字義,則意義含糊,文法極不精密;論其在今日學問上之應用,則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詞,一無所有;論其過去之歷史,則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為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記號。此種文字,斷斷不能適用于二十世紀之新時代。——錢玄同《中國今后之文字問題》請回答:26.據材料一,促使秦統一后實行“書同文”措施的因素有哪些?(4分)秦代文字由篆書向隸書的演進反映了文字演變的特點是什么?(2分)27.材料二作者對中國文字的看法,你認同嗎?(2分)從秦始皇“書同文”的意義和古代中國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兩個角度談談你對韋爾斯觀點的認識。(6分)28.結合時代背景,說明材料三作者當時提出廢除漢字的目的。(8分)對于包括漢字在內的中國古代文化遺產,我們應該持有怎樣的正確態度?(4分)(2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西方據優勢地位時的世界,1763~1914年”中寫道:“從1763年至1914年的一個半世紀,作為歐洲獲得對世界大部分地區的霸權時期,在世界歷史進程中據有顯著地位。1763年時,歐洲僅在非洲和亞洲有一些沿海據點,還遠遠不是世界的主人。然而到1914年時,歐洲諸強國已吞并整個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對亞洲的控制……歐洲之所以能進行這種前所未有的擴張,是因為其現代化進程一直在繼續和加速。這一進程早在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技術發展、資本主義企業的建立、國家建設和海外擴張以前就已開始。上述這些引起了以三大革命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連鎖反應。三大革命——科學革命、工業革命和政治革命給了歐洲以不可阻擋的推動力和力量。”請回答:29.評述材料中關于歐洲擴張或其推動力的觀點。(24分)(要求:圍繞材料中的觀點展開評論;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歷史參考答案1、答案B解析根據“誠”“仁”可知該經營理念體現了儒家思想。A項體現了道家的“無為而治”思想;B項是儒家“以德治國”的思想,C項體現了法家“以法治國,君主專制”的思想,D項體現了墨家的“尚賢”思想。2、答案C解析從材料信息看,顏元認為,君子應該取“義中之利”,取利之時應該“明道”,即以義制利,見利思義。故選C項。其它三項均與材料信息不符。3、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為人子,不得蓄私財,所有收入要上交父母,這體現了封建社會綱常倫理,故D項正確。4、答案A解析解答時注意題干的關鍵信息“國學大師”。采用排除法解答。“國學”不包括基督教、伊斯蘭教,③不符合題意,題干的信息沒提到方言,排除④。故選A項。5、答案B解析①是宋詞,②③是《詩經》,④是楚辭。②中“大宗”“宗子”反映了宗法制;③中“俾侯于魯。大啟爾宇,為周室輔”反映了分封制。B項符合題意。6、答案C解析《西游記》為明朝作品,《清明上河圖》是北宋時作品,楷書始于漢末,“大江東去浪淘盡”為北宋蘇東坡的作品。故選C項。7、答案C解析“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畫家張璪所提出的繪畫創作理論。“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內心的感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說藝術創作來源于對大自然的師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夠自動地成為藝術的美,對于這一轉化過程,藝術家內心的情思和構設是不可或缺的。8、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C項是頑固派批評洋務派的做法。A、B、D項均是維新派對洋務派的評價。9、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和啟蒙運動的聯系。解答時注意題干的信息:“陳獨秀和《新青年》”及“德、賽先生”聯系所學知識,知道“德、賽先生”指民主和科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只有啟蒙運動的“理性”包含民主和科學精神。故答案選D項。10、答案C解析從“一般來說,當帝國的權利來自一個人時,它便軟弱;而當它來自千百萬人民時則強大”中體現反專制行民主的主張;題干中“最早”限制條件,結合所學知識,鴉片戰爭中的新思想的代表根本目的是在于維護清王朝的統治,而B、C、D三項從時間上看,C項是最早。11、答案C解析本題可采用排除法。A項是《南京條約》的影響,B項是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而甲午戰爭是在19世紀九十年代。D項是在鴉片戰爭后。甲午戰爭后,向西方學習上升到制度層面,故選C項。12、答案A解析維新派人士發起女權運動,倡導男女平等,顯然是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響,故選A項。13、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陳獨秀使馬克思主義由學術思想向社會改造指導思想轉變。故選B項。14、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綜合分析和理解能力。從整體上看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主流表達形式的變化體現了時代的發展變化,主要是為了適應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市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取決于城市經濟的繁榮和商業的發展。15、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自然的指示是必然的”“自然的指示則與生俱來,并非人們之間約定的產物”反映對自然、人性的推崇。該觀點是智者學派學者安提豐的主張。智者運動是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濫觴,實現了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故選C項。16、答案A解析從“流于詭辯”“把哲學從天國帶到人間”可知這是對智者學派的評價。故選A項。17、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行政權力受任者的產生與撤換是由人民意愿決定的,這說明官吏行使權力被置于人民監督之下,選D項。18、答案A解析理性是一切法律的源泉,是法律產生的前提,離開了理性,法律甚至無法產生。故選A項19、答案C解析注意題干中“人文精神的角度”。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關注人,尤其是關注人的生存和發展。C項有利于解決世界性的糧食問題,符合題意。故選C項。20、答案C解析:材料中康有為認為只要皇帝的圣旨一下,天下皆知,可以實行民主政治,而民心也會歸順。說明康有為認為政治改革是非常簡單的,沒有認識到變法的復雜性,故選C21、答案A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西方近代思想解放運動的理解和文藝復興的影響。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依據時間來判斷。盧梭是啟蒙運動時期的代表人之一,排除②。新航路的開辟、伽利略(生活于16世紀中期到17世紀中期之間)、莎士比亞,均屬于文藝復興時期的內容或影響,都符合題目要求。正確選項是A。22、答案D解析達爾文的主要貢獻是發表了《物種起源》,徹底顛覆了教會的上帝造人說,使生物學從根本上擺脫了神學和唯心主義的的束縛,獲得了飛速發展。A、B項與達爾文進化論無關;C項早在達爾文之前就已出現;D項正確。23、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達爾文“進化論”的有關知識點。根據所學知識,①③項說法錯誤:達爾文1859年發表《物種起源》提出進化論主張,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時間是1640~1688年,排除第①項。第③項1848年《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張,思想淵源不可能是進化論,排除第③項。本題選②④項。24、答案C解析:C項中注意“關鍵”一詞,應在于“西學為用”,洋務派認為可以采納西學為“中體”所用,頑固派則貶低并完全排斥西學,反對借鑒、學習西學25、答案D解析:材料中認為“新文化運動以來,國民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