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貴州省畢節市高考語文一模試卷_第1頁
2025年貴州省畢節市高考語文一模試卷_第2頁
2025年貴州省畢節市高考語文一模試卷_第3頁
2025年貴州省畢節市高考語文一模試卷_第4頁
2025年貴州省畢節市高考語文一模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貴州省畢節市高考語文一模試卷

一、現代文閱讀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改編自梁曉聲“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電視劇《人世間》自播出以來,在CSM全國網的平均收視

率、單集最高收視份額等方面均創下了CCTV-1電視劇近年新高,受到許多觀眾的好評。

《人世間》這部大戲里并沒有非凡傳奇的英雄敘事,而是以一個東北普通工人周志剛一家三代人的命

運沉浮與人生軌跡為線索,勾勒了中國20世紀60年代末至今50年來國家發展與社會變遷的歷史圖景,

有意將人民群眾的生活肌理與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同構,通過對東北某城市貧民區“光字片”里一群普通

老百姓跌宕起伏的生活經歷的講述與透視,將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改革開放、國企改革、棚戶區改造等半

個世紀的歲月滄桑與社會變遷容納進這部極具日常生活質感的平民史詩中。在這部劇作中,現實與苦難交

織,歡樂與傷痛錯雜,個人與時代的對話帶給了觀眾極強的情緒感染與精神觸動。

《人世間》通過具體豐富的現實生活細節全方位地呈現了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社會的高速發展與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以極具生活氣和平民視角的表達方式向外國觀眾徐徐講述了一段細膩生動的中國改革開放

史。具體來講,導演李路主要通過“愛的倫理”的展現嘗試獲得海外觀眾的情感共鳴。無論是周志剛與周

秉義、周蓉、周秉坤的父子親情之愛,還是周秉義與郝冬梅患難與共的堅貞愛情,或是周秉坤與鄭娟相濡

以沫的長情相守,以及六小君子相互扶持、守望相助的友情之愛,無不令人動容,而導演李路正是希望通

過超越時代、國別、民族、文化的“愛的倫理”的展現,以獲得海外觀眾的共情與共鳴。

(節選自唐姬嘉《“講好中國故事”與現實主義題材的突破》)

材料二:

優質電視劇作品刻畫的人物角色應該具有普適性、代表性和人民性。通過深入挖掘人物角色的內心世

界和成長經歷,展現出他們堅韌不拔、樂觀向上的精神品質,從而傳遞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

觀。塑造優秀的人物角色是首要步驟,緊隨其后的則是角色表達環節。角色表達不僅是指外貌和形象的呈

現,更是演員對角色內心世界的深入理解和真實表達。只有讓觀眾真切感受到人物角色的魅力和情感,才

能讓電視劇更具觀賞價值和藝術價值。比如,電視劇《山海情》聚焦基層干部和普通村民的生活,通過他

們的視角來展現扶貧工作的進展和成效。在其中的兩場戲中,黃軒與熱依扎兩位演員把猶豫,不舍,不忍

等復雜的情感演繹得特別揪心,把貧窮給人帶來的苦展現得淋漓盡致,使觀眾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扶貧工

作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優質的電視劇作品應設計貼近現實生活的劇情,同時注重細節描寫,讓觀眾能夠深切感受到人物角色

的生活狀態和情感變化。創作劇情時,應尊重特定時代視閾下生活的真實性、細節的典型化、情節的戲劇

性和趣味性以及人物的創新性。所謂生活的真實性,就是嚴格遵循時代背景和歷史事實的脈絡,同時契合

社會道德準則及普遍認同的價值觀。所謂細節的典型化,就是要樹立一個大眾化的模板,這個模板可以是

人物,也可以是既定活動或者儀式情節,與觀眾建立情感的連接,進而產生共鳴。比如,電視劇《南來北

往》的配角眾多,很多人物只有幾場戲,但仍做到了“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

口”。在火車這個特定的場景里,人情世故、悲歡離合都浸潤在生活的肌理里,使作品兼具現實深度、情

感溫度和精神力度。

優質的電視劇作品還要兼具微觀與宏觀視角,一方面需細膩刻畫生活瑣碎,真實反映民眾日常生活中

的酸甜苦辣,展現百姓生活的多樣面貌;另一方面需宏觀描繪歷史演進的復雜性與挑戰性,充分展現我國

在歷史進程中的不懈奮斗與持續發展進步。

總之,國產電視劇要想講好中國故事,要注重人物角色的塑造、劇情設計、時代背景和情感表達等。

通過深入挖掘人物角色的生活經歷和精神品質,展現他們在時代變遷中的成長與蛻變,讓觀眾在欣賞劇情

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中國故事的魅力和內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要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一切

有價值、有意義的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于解決現實問題、回答

現實課題。”

(節選自李潤竹《國產電視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因為《人世間》是獲“茅盾文學獎”的優秀作品,故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大獲成功。

B.角色的表達不是呈現外貌和形象,而是對角色內心世界的深入理解和真實表達。

C.優秀電視劇作品的創作,最重要的是對優秀人物角色的塑造,其次是角色的表達。

D.《南來北往》通過“火車”這一場景來樹立大眾化模板,與觀眾建立起情感的連接。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路通過具有超越性的“愛的倫理”的展現獲得觀眾的共情,將中國故事傳遞至更廣闊的文化語境。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在一定程度上強調了“平民視角的表達方式”對于“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作用。

C.現實主義題材的影視作品可以通過具體豐富的生活細節反映和觀照現實,適合用來“講好中國故事”。

D.兩則材料都圍繞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來展開討論,材料一重在分析現象,而材料二重在論述方法。

(3)下列最適合作為論據出現在材料二第3段的一項是()

A.電視劇《大江大河》中宋運輝利用國家的政策東風,為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創造良機。

B.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玉考上清華,脫離了重男輕女的家庭,成為精明能干的女強人。

C.電視劇《繁花》中青年阿寶憑借改革開放的春風和自己的辛勤打拼,成為商界后起之秀。

D.電視劇《風吹半夏》中許半夏經歷了道德與利益的矛盾與掙扎,在鋼鐵行業里披荊斬棘。

(4)請簡要分析材料二的論證特點。

(5)在學校舉辦的“講好中國故事”主題活動中,戲劇社打算在《哦!香雪》《荷花淀》兩篇課文中選

擇一篇改編成劇本,現向社員征集意見,請做出選擇并結合材料說明理由。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尋常蕭關道

李敬澤

如果我是幾百年前的將軍,我會久久地凝視固原,血與劍與風的固原,馬群洶涌的固原,烽燧相望、

堅城高壘的固原。

在廣大的帝國版圖上,固原是一個微小的點。但三千年間,任何一個目光銳利的戰略家都會一眼盯住

這個點,這是帝國的要穴,是我們文明的一處要穴,它無比柔軟因而必須堅硬。你的面前是地圖,地圖上

的北方是無邊的大漠和草原,騎馬的民族正用鷹一樣遠的眼睛望著南方,南方有繁華的城市、富庶的農村,

有無窮無盡的珍寶、絲綢,還有令人熱血沸騰的美麗女人。他們耐心地等待著,但是他們終有一天會失去

耐心,猛撲過來。他們的劍將首先指向哪里?你看著地圖,一目了然一一固原。突破固原,整個甘肅就成

了被砍斷的臂膀,大路朝天,殺向長安。

2000年,你在任何一張《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上都能找到固原,但你只會想:噢,一個很窮很苦的

地方,西海固,西吉、海原、固原,寧夏南部的三個縣。

7月23日,我在固原。陽光燦爛的早晨,驅車去看須彌山石窟。仰望須彌山,那尊大佛雄偉而慈祥。

他幾乎就是一座山雕成的,他坐在這兒看一切已看了一千多年。在大佛下方右側,一處洞窟中有一尊立佛,

洞口鑲著一塊石碑:石門關。站在石碑前,向下看就是峽谷,谷底依稀斷續的一條小河,想必即是石門水。

這曾是絲綢之路,也曾是森嚴的邊關。很久以前,僧侶們由此把佛教帶進中國,公元五世紀,北魏王朝開

始在這座山上開鑿石窟,這是延續了十幾代人的巨大工程,直到明代,直到人們漸漸散去,直到被忘記。

在它的極盛期,須彌山是個殺氣騰騰而又祥云縹緲的地方,石窟工程的一個隱秘動機可能就是使那些蠻勇

強悍的游牧武士變得柔軟。

整個西海固地區懷有最深的不安全感。三千年間,這里是前沿,是兵家必爭之地,幾度血流成河,白

骨蔽野。農夫和牧人的戰爭,這是貫穿古代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的基本主題,直到清代,歷經康雍乾三朝

的勝利征伐,這個主題在十八世紀永久結束了。西海固被遺棄,遠在京都的戰略家不再注視它,權力、榮

耀和財富離它而去,從此,中國腹地的這個角落里,人民的命運就交給了殘忍的盜匪和無情的天地。當野

火燃盡、熄滅,西海固不僅被遺棄,還被忘記。然而一切都還在,兩千多年的時間同時并在,這里的方志

保存著一切,這里的大地銘記著一切。

《宣統固原州志》:秦長城,秦滅義渠,筑長城以御邊,地在州西北十里,有遺址。

公元前272年,秦國兼并了寧夏南部地區的義渠部族,在固原設北地郡,同時開始修筑長城。7月23

日,我在長城上行走,數著步子,一步、兩步,一直數到二百七十一步,從一個墩臺走到了另一個墩臺。

站在墩臺上看,長城如龍,從山上逶迤而下,伸向一馬平川的盡頭。長城向著北方,極目遠望,是一座又

一座的烽火臺,當狼煙升起,長城上的將士就披上甲胄,握緊冰涼的劍。古代的偉大君王執意要在大地上

留下這道痕跡,千百萬人為此勞苦、犧牲、守望,這絕不僅僅是為了防守,恰恰相反,長城是以舉國之力

繃緊的一根神經,它可以像弓弦一樣,把箭射向遠方。站在長城上,你一眼就能看出這是在劃分“他們”

和“我們”,只有具備雄強想象力和移山倒海意志的“我們”才會以這種浩大的方式把自己確立下來。

《宣統固原州志》:名彈箏峽,以流水聲如彈箏也。唐、宋戍守要地,俗呼三關口。

三關口的水彈箏猶有余響。7月23日下午,我越過固原城南行,見一路上的這條河居然有水,水不大,

但水綠。到了三關口,兩山夾峙,一水中流,形勢果然險峻。河水清澈見底,忍不住脫鞋下河,水深處也

漫不過膝蓋。采藥和放牛的童子站在河邊,看這一胖一瘦兩個家伙在水中撲騰。提著鞋走進峽谷。有水,

山就是活的,兩邊的山上草木蔥蘢。對岸絕壁上有石刻,看了半天認不清,大概不外乎“山水清音”之類。

彈箏峽里清音激濺的河原來就是涇水。此水發源于固原南部六盤山東麓香爐峰,南下瓦亭,東折出彈箏峽、

覽麻灣入甘肅平涼,然后流過隴東,在陜西高陵縣匯入渭河,留下一個“涇渭分明”的話頭。

《民國固原縣志》:瓦亭關,西毗六盤,東近蕭關,山嶺奇峙,峽水遇回,夙稱要道。

7月23日下午,我們在瓦亭村口下車,繞到村西,穿過一片洋麥地,爬上高大的城墻,從高處看,村

子安靜、整潔,房屋場院間綠樹蓊然,還有小塊的菜地,也如梳理過一般。村西是山,敵人如果占了這座

山,居高臨下,瓦亭便成死地。所以城墻從兩邊延伸,沿一道緩坡上了山頂,把山包住,山頂上有座土堡,

想必是瞭望臺。這就是瓦亭關。漢代以后近兩千年,這里一直是中國西部的交通要塞,唐有驛藏關,宋設

瓦亭寨,元、明、清均設瓦亭驛,到1913年,固原境內驛站全部撤銷,持續兩千年的驛遞制度至此結束,

瓦亭衰落了。

現在,展開地圖,看看我在7月23日走過的地方,那是“蕭關道”。漢武帝多次北巡,皆曾取道蕭關。

顏真卿走過這條路,岑參大概也走過。從彈箏峽、瓦亭到石門關,無數先人踏開了這條路。大地上出現路,

人由此走向他鄉異域,走向未知的世界。漢唐時代的人們高視闊步,張騫、班超肯定走過這條路,他們帶

去了絲綢,帶回天山的月、地中海的風。

“蕭關道”在民族記憶中曾是深刻的痕跡,文人墨客反復吟詠,這是將軍和征夫的路,是商人和僧侶

的路,也是游牧民族的鐵蹄兵鋒所指的路,從這里西接隴西、新疆,東下隴東、長安,這是最不安全的路

又是不得不走的路,是帝國的命脈,是必須用鮮血、白骨和持續兩千年的堅定意志維系的路。

但在2000年,蕭關道是尋常的路。在經歷了遺忘之后只余本色的生活……

(有刪改)

(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須彌山石窟的開鑿通過文化的力量使得蠻勇強悍的游牧武士變得柔軟,這展現了其深邃的

文化洞察力。

B.輝煌的記憶被時間掩蓋,如今的蕭關道只剩下本色的生活,路上不再見征夫與將士,只見河邊采藥

和放牛的童子。

C.作者在長城上從一步一直數到二百七十一步,用自己的腳步去體驗歷史的腳步,體現出其別樣的歷

史感知方式。

D.文章將彈箏峽清水、瓦亭的綠蔭等自然風景穿插在人文景觀中進行描寫,讓原本嚴肅厚重的文字流

露出靈動之美。

(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在描寫長城時,語言莊重有力,充滿歷史感和力量感,而在描寫瓦亭時,語言輕松自然,富有

生活氣息。

B.作者引用方志內容,將歷史背景與實地考察有機結合,賦予文章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使文章結構

更加清晰。

C.作者通過彈箏峽、瓦亭等蕭關道沿途的地點來串聯歷史事件和個人見聞,使文章具有強烈的地域性

和空間感。

D.作者通過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長城比作一支射向遠方的箭,生動形象地突出了長城作為國家力量象

征的意義。

(3)文中畫線處說固原”是帝國的要穴,是我們文明的一處要穴”,請結合文本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4)文中多次提到“7月23日”這個時間,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其作用。

二、文言文閱讀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自漢武擊匈奴,通西域,徼外①諸國,無不懾漢威。是時漢之兵力實強,而其奉使者亦皆有膽決策略,

往往以單車使者,斬名王、定屬國于萬里之外。如假介于使大宛還知匈奴使意在魚茲即率其叢人誅匈奴使

者魚茲遂艇除霍光以樓蘭王嘗遮殺漢使,遣介子年金幣,揚言賞賜外國。樓蘭王不甚親附,介子引去,謂

譯者曰:“漢有重賜而王不來受,我去之西國矣。”王貪漢物,果來見。介子與飲,酒酣,引入帳后,二壯

士殺之,左右皆亂。介子諭以“王負漢罪,天子遣我誅之。漢兵方至,毋敢動,動則滅國矣。”遂持其首

歸。此以單使立奇功者也。

又有擅發屬國兵而定亂者。漢公主嫁烏孫,烏孫為匈奴折攻,上書請救。漢使常惠往護其兵,入右谷

蠡王地,獲名王都尉以下四萬級,馬牛羊七十余萬。桿彌太子賴丹為漢校尉,屯田輪臺,龜茲貴人姑翼嗾

其王殺賴丹。常惠自烏孫還,以便宜發諸國兵攻龜茲,龜茲出姑翼,送惠斬之。莎車殺漢所置莎車王萬年,

并殺漢使奚充國。道馮奉世送大宛使者至伊修城,以為不急擊之,則莎車日強,必為西域患。乃以節發諸

國兵萬五千人,坂其城,莎車王自殺,傳首長安。此以一使者用便宜調發諸國兵以靖反側者也。可見漢之

威力行于絕域,奉使者亦皆非常之才,故萬里折沖,無不如志。

其后楚主侍者馮媛,隨公主嫁烏孫,常持漢節為公主行賞,城郭諸國②,咸敬信之,號曰馮夫人。都

護鄭吉遂使馮夫人說烏就屠來降。則不惟朝臣出使者能立功,即女子在外,亦仗國威以輯夷情矣。

(節選自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三?漢使立功絕域》)

注:①徼外:塞外。②城郭諸國:古時謂西域筑城定居的國家。

(1)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傅介子使A大宛還B知匈奴C使者在D龜茲E即率其從F人誅匈奴G使者H龜茲遂服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赍”意為“攜帶”,與《諫逐客書》中“藉寇兵而赍盜糧”的“赍”意思不相同。

B.“為……所”表被動,與《屈原列傳》中“竟為秦所滅”的“為……所”用法相同。

C.“適”意為“恰好”,與《赤壁賦》中“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的“適”意思不相同。

D.“拔”意為“攻取”,與《陳情表》中“過蒙拔擢,寵命優渥”的“拔”意思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漢朝使者之所以能夠立功塞外,一方面是因為漢朝軍力強大,威懾遠邦,另一方面是因為使者勇敢

果決,才能出眾。

B.樓蘭王曾經截殺漢朝派出的使臣,于是傅介子用計引誘他前來,趁著酒酣之際將其領入帳后,由二

名壯士將其殺死。

C.龜茲貴族姑翼教唆其王殺死漢朝校尉,恰逢常惠攻打烏孫歸來,于是乘便調動各國軍隊攻打龜茲,

最終斬殺了姑翼。

D.馮媛隨公主出嫁烏孫,常常拿著漢朝的旄節替公主進行賞賜,西域筑城定居的那些國家都很信任她,

稱她為馮夫人。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漢有重賜而王不來受,我去之西國矣。

②以為不急擊之,則莎車日強,必為西域患。

(5)漢朝使臣在塞外立功都有哪幾種不同的形式?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

三、古代詩歌閱讀

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遣懷寄歐陽秀才

唐?劉威

地上江河天上烏①,百年流轉只須臾。

平生閑過日將日,欲老始知吾負吾。

似豹一斑②時或有,如龜三顧③豈全無。

古來晚達人何限,莫笑空枝猶望蘇④。

注:①烏:金烏,即太陽。②豹一斑:即窺一斑而知全豹。③龜三顧:出自《會稽后賢傳》,一個名叫

孔愉的人救下一只烏龜并放生,烏龜下水時轉過頭看孔愉。后孔愉被封余干亭侯,鑄印時一連幾次都是

龜首回顧的樣子,就像當初放生那只烏龜的場景。④蘇:復蘇。

(1)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整首詩融議論、抒情、記敘為一體,字里行間充溢著詩人對歐陽秀才的勸勉。

B.詩歌內容圍繞“遣懷”二字展開,詩人將個人感悟融入詩中寄送給歐陽秀才。

C.首聯通過江河奔流不止,太陽升落不息,賦予流動的時間以具體可感的形象。

D.頸聯對仗工整,有實詞對、虛詞對,尤其是在典故對中融入數字對很是巧妙。

(2)這首寄贈之作,蘊含著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請結合詩句談談對你的啟發。

四、名篇名句默寫

5.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一位退休教師在城市居久了,思戀農村老家,此時電視屏幕上展現新時代新農村鳥飛魚躍的畫面,

他便隨口吟到《歸園田居》(陶淵明)中的詩句:,。

(2)在“防沉迷手機”主題班會上,陳老師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

“,”兩句話教育同學們要防微杜漸,不要玩物喪志。

(3)古代文人墨客在抒發人生情志時,經常在詩文中借“風”傳情、托“風”言志,胡興同學在高考

作文中引用“,”兩句來表達他的情志。

五、語言文字應用

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在《紅樓夢》所有英譯本中,霍克斯、閔福德的譯本和楊憲益、戴乃迭的譯本最具影響力。(甲),我

們可以看出譯者在平衡文化內涵和語言表達方面的努力和智慧。

賈寶玉的居所叫做“怡紅院”,“怡紅院”的“紅”凸顯了“紅”作為整部《紅樓夢》的色彩基調。與

中國文化中紅以正面意義為主不同,(乙),于是霍譯本舍“紅”取“綠”,把“怡紅院”譯成“HouseofGreen

Delights\這是因為在西方文化中,綠色代表青春、活力,還可表示新鮮。霍譯增加了可讀性和可接受性,

但這樣一來,“紅”在中國文化中吉祥喜慶之意就丟失了,也無法體現“紅”在整部作品中的特殊意義。

相比而言,楊譯本將“怡紅院”直譯成“HappyRedCourt"。這或許會讓譯語讀者初看感到難以理解,但

是在深入了解“紅”在書中的深刻內涵后,就能感受到整部作品中“紅”的獨特魅力了。

①翻譯時處理意境和文化差異,②是一個復雜而微妙的過程,③需要譯者深厚的文化素養、語言技能

和深刻理解原著的能力。④翻譯是否準確十分重要,⑤譯者要向“信”這一標準為目標靠近。《紅樓夢》

中的大觀園充滿了各種精美的建筑,每個建筑都有其獨特的寓意和特點。(丙),但這三字中間卻是住所主

人人物性格以及人物命運的縮影,若想要做到真正的“信”,仍然是一個挑戰。

(1)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

15個字。

(2)文中畫橫線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

改變原意。

六、語言文字運用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美育是一門教育,它提升人們認識美的能力,提升人們理解美的能力,提升人們欣賞美的能力,提升

人們創造美的能力,是新時代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之一,在“立德樹人”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不可替

代的作用。包括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

狹義的美育指“美感教育”“審美教育”“審美觀和美學素養教育”等。廣義的美育星將美學原則滲透

于各科教學后形成的教育。

通過美育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它可以提高學生思想,發展學生道德情操;它可以豐富學生知識,

發展學生智力水平;它可以促進學生體育,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它可以鼓舞學生勞動,開發創造性思維。

(1)根據第1段文字,請以“美育”為開頭,寫一個長單句。要求結構完整、內涵準確、語言流暢,

不得改變原文意思。

(2)請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第3段進行賞析。

(3)下列各項中的“是”與文本中加點的“是”在意義和用法上相同的一項是()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B.柳永和姜夔都是深諳音律的詞人。

C.民警刑云說:“大是大非要講法,小對小錯要講情。”

D.毛澤東主席指出共產黨“靠實事求是吃飯”。

七、作文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現代文閱讀I論述了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我們既要講好中國故事,又要走好中國道路。習近平總書記

在2025年新年賀詞中說:“夢雖遙,追則能達;愿雖艱,持則可圓。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個人

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彌足珍貴,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輝。”

作為新時代新青年,你對如何走好中國道路有怎樣的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結合材料,自選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貴州省畢節市高考語文一模試卷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現代文閱讀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改編自梁曉聲“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電視劇《人世間》自播出以來,在CSM全國網的平均收視

率、單集最高收視份額等方面均創下了CCTV-1電視劇近年新高,受到許多觀眾的好評。

《人世間》這部大戲里并沒有非凡傳奇的英雄敘事,而是以一個東北普通工人周志剛一家三代人的命

運沉浮與人生軌跡為線索,勾勒了中國20世紀60年代末至今50年來國家發展與社會變遷的歷史圖景,

有意將人民群眾的生活肌理與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同構,通過對東北某城市貧民區“光字片”里一群普通

老百姓跌宕起伏的生活經歷的講述與透視,將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改革開放、國企改革、棚戶區改造等半

個世紀的歲月滄桑與社會變遷容納進這部極具日常生活質感的平民史詩中。在這部劇作中,現實與苦難交

織,歡樂與傷痛錯雜,個人與時代的對話帶給了觀眾極強的情緒感染與精神觸動。

《人世間》通過具體豐富的現實生活細節全方位地呈現了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社會的高速發展與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以極具生活氣和平民視角的表達方式向外國觀眾徐徐講述了一段細膩生動的中國改革開放

史。具體來講,導演李路主要通過“愛的倫理”的展現嘗試獲得海外觀眾的情感共鳴。無論是周志剛與周

秉義、周蓉、周秉坤的父子親情之愛,還是周秉義與郝冬梅患難與共的堅貞愛情,或是周秉坤與鄭娟相濡

以沫的長情相守,以及六小君子相互扶持、守望相助的友情之愛,無不令人動容,而導演李路正是希望通

過超越時代、國別、民族、文化的“愛的倫理”的展現,以獲得海外觀眾的共情與共鳴。

(節選自唐姬嘉《“講好中國故事”與現實主義題材的突破》)

材料二:

優質電視劇作品刻畫的人物角色應該具有普適性、代表性和人民性。通過深入挖掘人物角色的內心世

界和成長經歷,展現出他們堅韌不拔、樂觀向上的精神品質,從而傳遞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

觀。塑造優秀的人物角色是首要步驟,緊隨其后的則是角色表達環節。角色表達不僅是指外貌和形象的呈

現,更是演員對角色內心世界的深入理解和真實表達。只有讓觀眾真切感受到人物角色的魅力和情感,才

能讓電視劇更具觀賞價值和藝術價值。比如,電視劇《山海情》聚焦基層干部和普通村民的生活,通過他

們的視角來展現扶貧工作的進展和成效。在其中的兩場戲中,黃軒與熱依扎兩位演員把猶豫,不舍,不忍

等復雜的情感演繹得特別揪心,把貧窮給人帶來的苦展現得淋漓盡致,使觀眾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扶貧工

作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優質的電視劇作品應設計貼近現實生活的劇情,同時注重細節描寫,讓觀眾能夠深切感受到人物角色

的生活狀態和情感變化。創作劇情時,應尊重特定時代視閾下生活的真實性、細節的典型化、情節的戲劇

性和趣味性以及人物的創新性。所謂生活的真實性,就是嚴格遵循時代背景和歷史事實的脈絡,同時契合

社會道德準則及普遍認同的價值觀。所謂細節的典型化,就是要樹立一個大眾化的模板,這個模板可以是

人物,也可以是既定活動或者儀式情節,與觀眾建立情感的連接,進而產生共鳴。比如,電視劇《南來北

往》的配角眾多,很多人物只有幾場戲,但仍做到了“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

口”。在火車這個特定的場景里,人情世故、悲歡離合都浸潤在生活的肌理里,使作品兼具現實深度、情

感溫度和精神力度。

優質的電視劇作品還要兼具微觀與宏觀視角,一方面需細膩刻畫生活瑣碎,真實反映民眾日常生活中

的酸甜苦辣,展現百姓生活的多樣面貌;另一方面需宏觀描繪歷史演進的復雜性與挑戰性,充分展現我國

在歷史進程中的不懈奮斗與持續發展進步。

總之,國產電視劇要想講好中國故事,要注重人物角色的塑造、劇情設計、時代背景和情感表達等。

通過深入挖掘人物角色的生活經歷和精神品質,展現他們在時代變遷中的成長與蛻變,讓觀眾在欣賞劇情

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中國故事的魅力和內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要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一切

有價值、有意義的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于解決現實問題、回答

現實課題。”

(節選自李潤竹《國產電視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D)

A.因為《人世間》是獲“茅盾文學獎”的優秀作品,故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大獲成功。

B.角色的表達不是呈現外貌和形象,而是對角色內心世界的深入理解和真實表達。

C.優秀電視劇作品的創作,最重要的是對優秀人物角色的塑造,其次是角色的表達。

D.《南來北往》通過“火車”這一場景來樹立大眾化模板,與觀眾建立起情感的連接。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A)

A.李路通過具有超越性的“愛的倫理”的展現獲得觀眾的共情,將中國故事傳遞至更廣闊的文化語境。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在一定程度上強調了“平民視角的表達方式”對于“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作用。

C.現實主義題材的影視作品可以通過具體豐富的生活細節反映和觀照現實,適合用來“講好中國故事”。

D.兩則材料都圍繞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來展開討論,材料一重在分析現象,而材料二重在論述方法。

(3)下列最適合作為論據出現在材料二第3段的一項是(C)

A.電視劇《大江大河》中宋運輝利用國家的政策東風,為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創造良機。

B.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玉考上清華,脫離了重男輕女的家庭,成為精明能干的女強人。

C.電視劇《繁花》中青年阿寶憑借改革開放的春風和自己的辛勤打拼,成為商界后起之秀。

D.電視劇《風吹半夏》中許半夏經歷了道德與利益的矛盾與掙扎,在鋼鐵行業里披荊斬棘。

(4)請簡要分析材料二的論證特點。

(5)在學校舉辦的“講好中國故事”主題活動中,戲劇社打算在《哦!香雪》《荷花淀》兩篇課文中選

擇一篇改編成劇本,現向社員征集意見,請做出選擇并結合材料說明理由。

【解答】(1)A.強加因果。《人世間》電視劇之所以能大獲成功,不僅是原創作品優秀的原因,導演李

路別出心裁的設計,演員的真情演繹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B.“不是……而是……”說法錯誤,原文在材料二第一段說的是“角色表達不僅是指外貌和形象的呈現,

更是演員對角色內心世界的深入理解和真實表達”。

C.“最重要的是對優秀人物角色的塑造”說法錯誤,原文”塑造優秀的人物角色是首要步驟”并未強調

重要程度。

故選:D。

(2)A.“通過具有超越性的‘愛的倫理’的展現獲得觀眾的共情”說法錯誤,原文是“導演李路正是

希望通過……展現,以獲得海外觀眾的共情與共鳴”。

故選:Ao

(3)材料二第3段論述了“電視劇創作時要兼具微觀和宏觀視角”這一觀點。

A.側重表現宏觀視角。

B.側重表現微觀視角。

C.“改革開放的春風”體現宏觀視角,“自己的辛勤打拼”體現微觀視角。

D.側重表現微觀視角。

故選:Co

(4)①從論證思路結構來說,材料二前三段分別從人物角色、劇情設計和視角這三方面去展開,第一

段開宗明義地說“優質電視劇作品刻畫的人物角色應該具有普適性、代表性和人民性”,然后借助電視

劇《山海情》的例子加以作證。第二段開頭先強調“優質的電視劇作品應設計貼近現實生活的劇情,同

時注重細節描寫,讓觀眾能夠深切感受到人物角色的生活狀態和情感變化”,并借助電視劇《南來北往》

及逆行分析。第三段先說明“優質的電視劇作品還要兼具微觀與宏觀視角”,然后分別針對微觀與宏觀

兩方面具體展開論述。這三段內容構成了并列關系,共同作為材料二的分論點。最后一段,根據段首“總

之,國產電視劇要想講好中國故事,要注重人物角色的塑造、劇情設計、時代背景和情感表達等”可知,

該段主要進行總結。由此可見,材料二采用分總的論證結構。

②從論證手法的運用來說,從前兩段所舉的電視劇《山海情》《南來北往》的具體案例,可以看出材料

二運用了舉例論證。如前三段中“塑造優秀的人物角色是首要步驟,緊隨其后的則是角色表達環節”“創

作劇情時,應尊重特定時代視閾下生活的真實性、細節的典型化、情節的戲劇性和趣味性以及人物的創

新性”等內容,都針對該段所論述的中心講道理,說觀點,這是運用了道理論證。由此材料最后引用的

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要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都應該有利于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則是引

用論證手法的體現。由此可見,材料二綜合采用多種論證方法,多樣的論證方法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5)材料二主要講述了國產電視劇講好中國故事的方法,包括塑造具有普適性、代表性和人民性的人

物角色;設計貼近現實生活的劇情,注重細節描寫;兼具微觀與宏觀視角。而試題正是要求考生針對課

文如何改編成一部優秀的劇本給出意見,因此,可以重點借助材料二所提出的要求和方法展開。

如選擇《哦,香雪》:

①《哦,香雪》這篇小說以一個北方偏僻的小山村臺兒溝為敘述和抒情背景,通過對香雪等一群鄉村少

女的心理活動的生動描摹,敘寫了每天只停一分鐘的火車給一向寧靜的山村生活帶來的波瀾,并由此抒

發了優美而內涵豐富的情感。由此可以說明小說中的香雪以及其他山村少女,她們的淳樸、善良和追求

知識的熱情,傳遞了積極向上的“三觀”,同時她們也是廣大農村少女的普遍特征。這些人物不僅代表

了她們自己,也代表了無數在改革開放初期,渴望知識、追求更好生活的農村青年。她們的形象具有普

適性,符合材料二中“人物刻畫具有普適性、代表性和人民性”的觀點。

②作品主要寫了香雪的一段小小的歷險經歷:她在那停車一分鐘的間隙里,毅然踏進了火車,用積攢的

四十個雞蛋,換回了一個心儀已久的泡沫塑料鉛筆盒。為此,她甘愿被父母責怪,而且一個人走三十里

夜路回家。小說中的情節,如香雪追火車、用雞蛋換鉛筆盒等,都是基于改革開放初期農村生活的真實

寫照。作品兼具現實深度、情感溫度和精神力度,符合材料二中“情節細節的設計貼近現實生活”的觀

點。

③小說將“香雪們”的個人生活與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相連接,小說中香雪追火車、換鉛筆

盒等典型情節的設計從個人視角出發,體現了作品的微觀性。而火車這一新興事物代表對于落后閉塞的

山村帶來的改變,也貼合改革開放的特定時代背景,體現了作品的宏觀性。這符合材料二中”作品兼具

微觀與宏觀視角”的觀點。

如選擇《荷花淀》:

①小說選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現農村婦女既溫柔多情,又堅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我們可以看到,

小說中的水生嫂等戰區農村婦女,她們的自立自強、堅貞勇敢,是廣大農村婦女在戰爭時期的普遍特征。

這些人物不僅代表了她們自己,也代表了無數在戰爭中為保家衛國做出貢獻的農村婦女。而這些普通勞

動人民身上所展現出的精神品質,如勇敢、堅韌和犧牲精神,正是積極向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

體現。符合材料二中“人物刻畫具有普適性、代表性和人民性”的觀點。

②小說中的情節,如水生嫂月下編席,正體現了白洋淀盛產蘆葦,百姓以葦為生日夜勞作的農村生活現

實。而她們探望丈夫遇敵的情節,也是抗日戰爭時期的現實情況。可見作品正是基于抗日戰爭時期農村

生活的真實寫照。這些情節不僅貼合了歷史背景,也反映了當時農村婦女在戰爭中的生活狀態和情感體

驗。

③小說中,以“水生嫂”為代表的戰區農村婦女群像,都是普通的勞動人民,而非什么了不起的抗戰大

人物,這是作者從微觀著筆的體現。但抗日戰爭人人奮起保家衛國,則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大事件。作

者將水生嫂這群普通的戰區婦女與抗日戰爭保家衛國的神圣事業連接,能夠讓觀眾更深入地理解人物角

色所代表的時代精神和價值觀念,體會到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在面臨國家危難時的正確選擇,這符合材料

二中“作品兼具微觀與宏觀視角”的觀點。

答案:

(1)D

(2)A

(3)C

(4)①論證結構清晰。材料二采用分總的論證結構,前三段分別從優質電視作品的角色塑造、劇情設

計和拍攝視角三方面展開論述,最后一段總結全文。②論證方法多樣。材料二綜合采用多種論證方法,

如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引用論證等,多樣的論證方法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5)示例:《哦!香雪》

①人物刻畫具有普適性、代表性和人民性。小說刻畫了一群以“香雪”為代表的山村少女,展現出她們

淳樸、善良的美好品質,傳遞了積極向上的“三觀”。

②情節細節的設計貼近現實生活。小說中香雪追火車、換鉛筆盒等典型情節的設計貼合改革開放的特定

時代背景,作品兼具現實深度、情感溫度和精神力度。

③作品兼具微觀與宏觀視角。小說在“火車”的特定場景里,展現了“香雪們”的多樣面貌,并將她們

的個人生活與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相連接。

示例:《荷花淀》

①人物刻畫具有普適性、代表性和人民性。小說刻畫了以“水生嫂”為代表的戰區農村婦女,展現了她

們自立自強、堅貞勇敢的精神,傳遞了積極向上的“三觀”。

②情節細節的設計貼近現實生活。小說中水生嫂月下編席、探望丈夫遇敵等情節貼合20世紀40年代抗

日戰爭的歷史背景,讓觀眾切實感受到人物真實的生活狀態。

③作品兼具微觀與宏觀視角。小說將水生嫂這群普通的戰區婦女與抗日戰爭保家衛國的神圣事業連接,

讓觀眾更深入地理解人物角色所代表的時代精神和價值觀念。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尋常蕭關道

李敬澤

如果我是幾百年前的將軍,我會久久地凝視固原,血與劍與風的固原,馬群洶涌的固原,烽燧相望、

堅城高壘的固原。

在廣大的帝國版圖上,固原是一個微小的點。但三千年間,任何一個目光銳利的戰略家都會一眼盯住

這個點,這是帝國的要穴,是我們文明的一處要穴,它無比柔軟因而必須堅硬。你的面前是地圖,地圖上

的北方是無邊的大漠和草原,騎馬的民族正用鷹一樣遠的眼睛望著南方,南方有繁華的城市、富庶的農村,

有無窮無盡的珍寶、絲綢,還有令人熱血沸騰的美麗女人。他們耐心地等待著,但是他們終有一天會失去

耐心,猛撲過來。他們的劍將首先指向哪里?你看著地圖,一目了然一一固原。突破固原,整個甘肅就成

了被砍斷的臂膀,大路朝天,殺向長安。

2000年,你在任何一張《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上都能找到固原,但你只會想:噢,一個很窮很苦的

地方,西海固,西吉、海原、固原,寧夏南部的三個縣。

7月23日,我在固原。陽光燦爛的早晨,驅車去看須彌山石窟。仰望須彌山,那尊大佛雄偉而慈祥。

他幾乎就是一座山雕成的,他坐在這兒看一切已看了一千多年。在大佛下方右側,一處洞窟中有一尊立佛,

洞口鑲著一塊石碑:石門關。站在石碑前,向下看就是峽谷,谷底依稀斷續的一條小河,想必即是石門水。

這曾是絲綢之路,也曾是森嚴的邊關。很久以前,僧侶們由此把佛教帶進中國,公元五世紀,北魏王朝開

始在這座山上開鑿石窟,這是延續了十幾代人的巨大工程,直到明代,直到人們漸漸散去,直到被忘記。

在它的極盛期,須彌山是個殺氣騰騰而又祥云縹緲的地方,石窟工程的一個隱秘動機可能就是使那些蠻勇

強悍的游牧武士變得柔軟。

整個西海固地區懷有最深的不安全感。三千年間,這里是前沿,是兵家必爭之地,幾度血流成河,白

骨蔽野。農夫和牧人的戰爭,這是貫穿古代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的基本主題,直到清代,歷經康雍乾三朝

的勝利征伐,這個主題在十八世紀永久結束了。西海固被遺棄,遠在京都的戰略家不再注視它,權力、榮

耀和財富離它而去,從此,中國腹地的這個角落里,人民的命運就交給了殘忍的盜匪和無情的天地。當野

火燃盡、熄滅,西海固不僅被遺棄,還被忘記。然而一切都還在,兩千多年的時間同時并在,這里的方志

保存著一切,這里的大地銘記著一切。

《宣統固原州志》:秦長城,秦滅義渠,筑長城以御邊,地在州西北十里,有遺址。

公元前272年,秦國兼并了寧夏南部地區的義渠部族,在固原設北地郡,同時開始修筑長城。7月23

日,我在長城上行走,數著步子,一步、兩步,一直數到二百七十一步,從一個墩臺走到了另一個墩臺。

站在墩臺上看,長城如龍,從山上逶迤而下,伸向一馬平川的盡頭。長城向著北方,極目遠望,是一座又

一座的烽火臺,當狼煙升起,長城上的將士就披上甲胄,握緊冰涼的劍。古代的偉大君王執意要在大地上

留下這道痕跡,千百萬人為此勞苦、犧牲、守望,這絕不僅僅是為了防守,恰恰相反,長城是以舉國之力

繃緊的一根神經,它可以像弓弦一樣,把箭射向遠方。站在長城上,你一眼就能看出這是在劃分“他們”

和“我們”,只有具備雄強想象力和移山倒海意志的“我們”才會以這種浩大的方式把自己確立下來。

《宣統固原州志》:名彈箏峽,以流水聲如彈箏也。唐、宋戍守要地,俗呼三關口。

三關口的水彈箏猶有余響。7月23日下午,我越過固原城南行,見一路上的這條河居然有水,水不大,

但水綠。到了三關口,兩山夾峙,一水中流,形勢果然險峻。河水清澈見底,忍不住脫鞋下河,水深處也

漫不過膝蓋。采藥和放牛的童子站在河邊,看這一胖一瘦兩個家伙在水中撲騰。提著鞋走進峽谷。有水,

山就是活的,兩邊的山上草木蔥蘢。對岸絕壁上有石刻,看了半天認不清,大概不外乎“山水清音”之類。

彈箏峽里清音激濺的河原來就是涇水。此水發源于固原南部六盤山東麓香爐峰,南下瓦亭,東折出彈箏峽、

覽麻灣入甘肅平涼,然后流過隴東,在陜西高陵縣匯入渭河,留下一個“涇渭分明”的話頭。

《民國固原縣志》:瓦亭關,西毗六盤,東近蕭關,山嶺奇峙,峽水遇回,夙稱要道。

7月23日下午,我們在瓦亭村口下車,繞到村西,穿過一片洋麥地,爬上高大的城墻,從高處看,村

子安靜、整潔,房屋場院間綠樹蓊然,還有小塊的菜地,也如梳理過一般。村西是山,敵人如果占了這座

山,居高臨下,瓦亭便成死地。所以城墻從兩邊延伸,沿一道緩坡上了山頂,把山包住,山頂上有座土堡,

想必是瞭望臺。這就是瓦亭關。漢代以后近兩千年,這里一直是中國西部的交通要塞,唐有驛藏關,宋設

瓦亭寨,元、明、清均設瓦亭驛,到1913年,固原境內驛站全部撤銷,持續兩千年的驛遞制度至此結束,

瓦亭衰落了。

現在,展開地圖,看看我在7月23日走過的地方,那是“蕭關道”。漢武帝多次北巡,皆曾取道蕭關。

顏真卿走過這條路,岑參大概也走過。從彈箏峽、瓦亭到石門關,無數先人踏開了這條路。大地上出現路,

人由此走向他鄉異域,走向未知的世界。漢唐時代的人們高視闊步,張騫、班超肯定走過這條路,他們帶

去了絲綢,帶回天山的月、地中海的風。

“蕭關道”在民族記憶中曾是深刻的痕跡,文人墨客反復吟詠,這是將軍和征夫的路,是商人和僧侶

的路,也是游牧民族的鐵蹄兵鋒所指的路,從這里西接隴西、新疆,東下隴東、長安,這是最不安全的路

又是不得不走的路,是帝國的命脈,是必須用鮮血、白骨和持續兩千年的堅定意志維系的路。

但在2000年,蕭關道是尋常的路。在經歷了遺忘之后只余本色的生活……

(有刪改)

(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

A.作者認為須彌山石窟的開鑿通過文化的力量使得蠻勇強悍的游牧武士變得柔軟,這展現了其深邃的

文化洞察力。

B.輝煌的記憶被時間掩蓋,如今的蕭關道只剩下本色的生活,路上不再見征夫與將士,只見河邊采藥

和放牛的童子。

C.作者在長城上從一步一直數到二百七十一步,用自己的腳步去體驗歷史的腳步,體現出其別樣的歷

史感知方式。

D.文章將彈箏峽清水、瓦亭的綠蔭等自然風景穿插在人文景觀中進行描寫,讓原本嚴肅厚重的文字流

露出靈動之美。

(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D)

A.作者在描寫長城時,語言莊重有力,充滿歷史感和力量感,而在描寫瓦亭時,語言輕松自然,富有

生活氣息。

B.作者引用方志內容,將歷史背景與實地考察有機結合,賦予文章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使文章結構

更加清晰。

C.作者通過彈箏峽、瓦亭等蕭關道沿途的地點來串聯歷史事件和個人見聞,使文章具有強烈的地域性

和空間感。

D.作者通過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長城比作一支射向遠方的箭,生動形象地突出了長城作為國家力量象

征的意義。

(3)文中畫線處說固原“是帝國的要穴,是我們文明的一處要穴”,請結合文本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4)文中多次提到“7月23日”這個時間,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其作用。

【解答】(1)A.”須彌山石窟的開鑿通過文化的力量使得蠻勇強悍的游牧武士變得柔軟”說法有誤。根

據原文內容,“使那些蠻勇強悍的游牧武士變得柔軟”可能只是“石窟工程的一個隱秘動機”。

故選Ao

(2)D.“把長城比作一支射向遠方的箭”說法有誤。原文把長城比作“以舉國之力繃緊的一根神經”

而非比作“一支射向遠方的箭”。

故選D。

(3)①“帝國的要穴”是從地理位置的角度闡述固原的地位。文中說“你的面前是地圖,地圖上的北

方是無邊的大漠和草原……南方有繁華的城市、富庶的農村……”,北方代表的是游牧文明,南方代表

的是農耕文明,因此這里始終都有“農夫和牧人的戰爭”,可見固原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交匯的前沿。

作者還說“這曾是絲綢之路,也曾是森嚴的邊關”“公元前272年,秦國兼并了寧夏南部地區的義渠部

族,在固原設北地郡,同時開始修筑長城”“漢代以后近兩千年,這里一直是中國西部的交通要塞”,說

明固原地區是通往長安乃至中原的咽喉要道,因此歷朝歷代才在這里修筑長城、設立烽燧,從而抵御外

敵、守護國家。

②“文明的要穴”這是從歷史地位與文明交往的角度來闡述固原地位。固原有著石門關、蕭關道等重要

地理節點。石門關“曾是絲綢之路,也曾是森嚴的邊關。很久以前,僧侶們由此把佛教帶進中國”,說

明這是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是佛教傳入中原的通道之一。而文中又說“大地上出現路,人由此走向他

鄉異域,走向未知的世界”,說明漢唐的人們通過這里給外界帶去絲綢,又帶回異域的風月。正因為它

是文明傳播的關鍵節點,所以說固原是“文明的要穴

(4)①文中在提及“7月23日”這個時間時,都以“我”的親身經歷來展開具體內容。“7月23日,

我在固原”“7月23日,我在長城上行走”“7月23日下午,我越過固原城南行”等,以7月23日這個

確切的日期記錄自己的游蹤,能夠為讀者營造身臨其境的紀實氛圍,讀者仿佛跟隨“我”這個作者的腳

步親歷了固原的歷史遺跡與自然風光。

②同樣是“7月23日”這個時間,但作者的行程卻截然不同。圍繞這一個時間節點,作者逐步敘述了

自己游覽石門關須彌山石窟、長城、三關口、瓦亭關的不同經歷。隨著地點的變化,文章的思路也逐層

遞進,一步步展現了固原這篇滄桑古老的地區作為“帝國的要穴”乃至于“我們文明的一處要穴”的原

因所在。這樣使文章在結構上形成呼應,既豐富了敘述的層次感,又增強了文章的整體性和節奏感。

③“7月23日”是當下的時間,是“我”作為現代人多次游覽固原的時間。但在這幾段相關內容中,

作者并沒有著重敘述當下的人事景,而是借助古跡展開想象、抒發感慨,如“石窟工程的一個隱秘動機

可能就是使那些蠻勇強悍的游牧武士變得柔軟”“只有具備雄強想象力和移山倒海意志的‘我們'才會

以這種浩大的方式把自己確立下來”。可以說,7月23日如同一面鏡子,將厚重的歷史遺跡映照到當下,

寓不尋常的歷史于尋常的現實,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答案:

(1)A

(2)D

(3)①“帝國的要穴”指固原是軍事防御體系的核心。固原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交匯的前沿,是通

往長安乃至中原的咽喉要道,修筑長城、設立烽燧都表明其在抵御外敵、守護國家方面的重要作用。②

“文明的要穴”指固原是文化溝通交流的紐帶。固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是佛教傳入中原的通道之

一,漢唐的人們通過這里給外界帶去絲綢,又帶回異域的風月,它是文明傳播的關鍵節點。

(4)①點明游歷的時間,營造敘述的真實感。以確切的日期記游,營造身臨其境的紀實氛圍,讀者仿

佛跟隨作者的腳步親歷了固原的歷史遺跡與自然風光。②突出文章的結構,強化行文的節奏感。相同的

日期重復出現,使文章在結構上形成呼應,既豐富了敘述的層次感,又增強了文章的整體性和節奏感。

③融合過去與現在,增強歷史的現場感。7月23日如同一面鏡子,將厚重的歷史遺跡映照到當下,寓

不尋常的歷史于尋常的現實,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二、文言文閱讀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自漢武擊匈奴,通西域,徼外①諸國,無不懾漢威。是時漢之兵力實強,而其奉使者亦皆有膽決策略,

往往以單車使者,斬名王、定屬國于萬里之外。如傅介子使大宛還知匈奴使者在龜茲即率其從人誅匈奴使

看魚慈遂服葭霍光以樓蘭王嘗遮殺漢使,遣介子熨金幣,揚言賞賜外國。樓蘭王不甚親附,介子引去,謂

譯者曰:“漢有重賜而王不來受,我去之西國矣王貪漢物,果來見。介子與飲,酒酣,引入帳后,二壯

士殺之,左右皆亂。介子諭以“王負漢罪,天子遣我誅之。漢兵方至,毋敢動,動則滅國矣。”遂持其首

歸。此以單使立奇功者也。

又有擅發屬國兵而定亂者。漢公主嫁烏孫,烏孫為匈奴折攻,上書請救。漢使常惠往護其兵,入右谷

蠡王地,獲名王都尉以下四萬級,馬牛羊七十余萬。桿彌太子賴丹為漢校尉,屯田輪臺,龜茲貴人姑翼嗾

其王殺賴丹。常惠自烏孫還,以便宜發諸國兵攻龜茲,龜茲出姑翼,送惠斬之。莎車殺漢所置莎車王萬年,

并殺漢使奚充國。道馮奉世送大宛使者至伊修城,以為不急擊之,則莎車日強,必為西域患。乃以節發諸

國兵萬五千人,坂其城,莎車王自殺,傳首長安。此以一使者用便宜調發諸國兵以靖反側者也。可見漢之

威力行于絕域,奉使者亦皆非常之才,故萬里折沖,無不如志。

其后楚主侍者馮燎,隨公主嫁烏孫,常持漢節為公主行賞,城郭諸國②,咸敬信之,號曰馮夫人。都

護鄭吉遂使馮夫人說烏就屠來降。則不惟朝臣出使者能立功,即女子在外,亦仗國威以輯夷情矣。

(節選自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三?漢使立功絕域》)

注:①徼外:塞外。②城郭諸國:古時謂西域筑城定居的國家。

(1)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傅介子使A大宛還B知匈奴C使者在D龜茲E即率其從F人誅匈奴G使者H龜茲遂服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D)

A.“赍”意為“攜帶”,與《諫逐客書》中“藉寇兵而赍盜糧”的“赍”意思不相同。

B.“為……所”表被動,與《屈原列傳》中“竟為秦所滅”的“為……所”用法相同。

C.“適”意為“恰好”,與《赤壁賦》中“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的“適”意思不相同。

D.“拔”意為“攻取”,與《陳情表》中“過蒙拔擢,寵命優渥”的“拔”意思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C)

A.漢朝使者之所以能夠立功塞外,一方面是因為漢朝軍力強大,威懾遠邦,另一方面是因為使者勇敢

果決,才能出眾。

B.樓蘭王曾經截殺漢朝派出的使臣,于是傅介子用計引誘他前來,趁著酒酣之際將其領入帳后,由二

名壯士將其殺死。

C.龜茲貴族姑翼教唆其王殺死漢朝校尉,恰逢常惠攻打烏孫歸來,于是乘便調動各國軍隊攻打龜茲,

最終斬殺了姑翼。

D.馮燎隨公主出嫁烏孫,常常拿著漢朝的旄節替公主進行賞賜,西域筑城定居的那些國家都很信任她,

稱她為馮夫人。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漢有重賜而王不來受,我去之西國矣。

②以為不急擊之,則莎車日強,必為西域患。

(5)漢朝使臣在塞外立功都有哪幾種不同的形式?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

【解答】(1)句意:傅介子出使大宛,回程時,得知匈奴使者在龜茲,于是率領他的隨從殺死匈奴使者,

龜茲因此歸順漢朝。

“傅介子使大宛還”中,“傅介子”是主語,“使大宛還”是時間狀語,整個句子較長時,可在其后斷開,

即B處;

“知匈奴使者在龜茲”承前主語,“知”為謂語動詞,”匈奴使者在龜茲”為賓語,句子成分完整,在賓

語后斷開,即E處;

“即率其從人誅匈奴使者”中,“即率其從人”是狀語,“誅”是謂語動詞,“匈奴使者”是賓語,后面

“龜茲”是下一句主語,故應在H處斷開。

故選BEHo

(2)A.正確。攜帶;/送給、付與。句意:便派傅介子攜帶金銀財物。/把兵器獻給匪徒,把糧食送給盜

賊。

B.正確。均表被動。句意:烏孫被匈奴攻擊。/最終被秦國消滅了。

C.正確。恰好;/享有。句意:恰好馮奉世送大宛使者到伊修城。/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D.錯誤。攻取;/提拔。句意:攻破莎車的都城。/過分承蒙提拔,非常榮幸地接受優厚恩寵的任命。

故選D。

(3)C.“恰逢常惠攻打烏孫歸來”錯誤,常惠前往烏孫是護衛其軍隊,不是攻打烏孫。

故選C。

(4)①“而",表假設,如果;“去”,離開;“之”,去,往。譯文:漢朝有重大的賞賜,如果大王不前

來領取,(那)我就要離開(樓蘭)到西邊的國家去了。

②“日”,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為”,成為。譯文:(他)認為(如果)不及時攻擊莎車,那么莎車

一天天地強大起來,必將成為西域的禍患。

(5)①根據原文第一段首尾“是時漢之兵力實強,而其奉使者亦皆有膽決策略,往往以單車使者,斬

名王、定屬國于萬里之外”“此以單使立奇功者也”,可直接概括出:以單使立奇功。

②根據原文第二段“又有擅發屬國兵而定亂者”,可直接概括出:發屬國兵定亂。

③根據原文第三段“則不惟朝臣出使者能立功,即女子在外,亦仗國威以輯夷情矣”,可概括出:仗國

威輯夷情。

答案:

(1)BEH

(2)D

(3)C

(4)①漢朝有重大的賞賜,如果大王不前來領取,(那)我就要離開(樓蘭)到西邊的國家去了。

②(他)認為(如果)不及時攻擊莎車,那么莎車一天天地強大起來,必將成為西域的禍患。

(5)①以單使立奇功;②發屬國兵定亂;③仗國威輯夷情。

參考譯文:

自從漢武帝擊敗匈奴,與西域建立聯系以來,塞外各國,沒有不畏懼漢朝威勢的。當時漢朝的軍事實

力確實非常強大,并且奉命出使的人都勇敢果斷有謀略,常常只憑借單獨一人,就能在萬里之外斬殺少數

民族聲名顯赫的首領、平定屬國。例如傅介子出使大宛,回程時,得知匈奴使者在龜茲,于是率領他的隨

從殺死匈奴使者,龜茲因此歸順漢朝。霍光因為樓蘭王曾經攔截并殺害漢朝使者,便派傅介子攜帶金銀財

物,對外宣揚要賞賜給外國。樓蘭王對漢朝不太親近,傅介子(于是假裝)離開,對翻譯說:“漢朝有重

大的賞賜,如果大王不前來領取,(那)我就要離開(樓蘭)到西邊的國家去了。"樓蘭王貪圖漢朝的東西,

果然前來相見。傅介子與(他)飲酒,酒喝得正盡興時,將樓蘭王領入帷帳后面,由兩名壯士將他殺死,

(樓蘭王)的隨從都大為慌亂。傅介子告誡他們說:“樓蘭王擔負漢朝的罪名,天子派我來誅殺他。漢軍

即將到來,不要輕舉妄動,否則將會滅亡(你們的)國家。”于是拿著他的首級回到了漢朝。這是憑借單

人獨使立下大功的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