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CSF 0004-2020海洋牧場海藻場建設技術規范_第1頁
T-SCSF 0004-2020海洋牧場海藻場建設技術規范_第2頁
T-SCSF 0004-2020海洋牧場海藻場建設技術規范_第3頁
T-SCSF 0004-2020海洋牧場海藻場建設技術規范_第4頁
T-SCSF 0004-2020海洋牧場海藻場建設技術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65.150海洋牧場海藻場建設技術規范2020-08-31發布2020-10-01實施IT/SCSF0004—2020中國水產學會(CSF)是組織開展漁業行業范圍內國內、國際標準化活動的全國性社會團體。制定中國水產學會標準,滿足行業發展和市場需求,推動漁業行業標準化工作,是中國水產學會的工作內容之一。中國水產學會及相關單位均可提出制修訂中國水產學會標準的建議并參與有關工作。中國水產學會標準按《中國水產學會團體標準管理辦法(試行)》進行制定和管理。中國水產學會標準草案經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并得到參加審定會議的3/4以上的專家、成員的投票贊同,方可作為中國水產學會標準予以發布。在本標準實施過程中,如發現需要修改或補充之處,請將意見和有關資料寄給中國水產學會,以便修訂時參考。本標準版權為中國水產學會所有。除了用于國家法律或事先得到中國水產學會文字上的許可外,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中國水產學會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麥子店街18號樓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本文件的發布機構提請注意,聲明符合本文件時,可能涉及條款7.2(一種海底藻場形成裝置)、7.3(一種混水海區的大型海藻人工藻場及其構建方法)、7.4(一種新型海洋牧場藻礁組合的固定基座及固定集網)相關專利的使用。該專利持有人已向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保證,同意可以免費使用其專利。該專利持有人的聲明已在本文件的發布機構備案。相關信息可以通過以下聯系方式獲得:專利持有人姓名:寧波大學。地址: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風華路818號。地址:浙江省舟山市臨城體育路28號。地址:上海浦東新區臨港新城滬城環路999號。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這些專利的責任。本標準由中國水產學會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上海海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海南大學、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山東省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管理中心、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Ⅲ1海洋牧場海藻場建設技術規范維護與管理等技術要求。本標準適用于海洋牧場海藻場建設。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GB3097海水水質標準GB/T12763.2海洋調查規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觀測GB/T12763.4海洋調查規范第4部分:海水化學要素調查GB/T12763.6海洋調查規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調查GB/T12763.8海洋調查規范第8部分:海洋地質地球物理調查GB17378.4海洋監測規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GB17378.5海洋監測規范第5部分:沉積物分析SC/T9102.2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規范第2部分:海洋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長、索餌或避敵所需的場所,增殖養護漁業資源,改善海域生態環境,實現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漁業近海淺海區和島礁沿岸的巖礁海底附著基上附著生長的大型海藻群落所形成的生境。用于海藻場建設的一種或幾種大型海藻種類。海藻植株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積占統計區面積的百分比。2通過人工采集幼苗栽培或夾苗栽培的方式在目標海域進行幼藻培育的栽培過程。海洋牧場海藻場seaweedbedsinmarineranching為增強海洋牧場的生態優化和資源養護功能,基于海藻場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通過一系列的工程技術手段,在海洋牧場特定區域利用人工浮床、人工藻礁等基質通過人工栽植或自然繁殖形成的海藻場。自然基質海藻場seaweedbedsformedbynaturalsubstrate在海洋牧場區的潮間帶或潮下帶巖礁自然基質上,通過目標藻種的自然繁衍或人工移植形成的海人工浮床海藻場seaweedbedsformedbyfloatingbed在海洋牧場區,以生態保護與漁業資源養護為目的,由浮球和苗繩等構成的網狀或其他多邊形結構,懸浮于水體中,并用纜繩或錨固定于海底,適宜于大型海藻生長的人工設施,通過自然附著生長或人工移植大型海藻所形成的海藻場。人工藻礁海藻場seaweedbedsformedbyartificialreef將由人工材料制成的海藻附著基質,投放于適宜海域,并由大型海藻自然繁殖生長或人工布放苗種形成的海藻場。4建設程序海洋牧場海藻場建設應按照海洋牧場規劃要求,根據特定海洋牧場海域環境特征和海藻資源狀況進行建設。主要建設程序包括:b)在海洋牧場區設置特定功能海藻場區,對海藻場建設區域開展本底調查;c)自然基質清理與人工基質制作;d)目標藻種培育與移植;e)海藻場建設后的監測與評價;f)維護與管理等。海洋牧場海藻場建設類型分為自然基質海藻場和人工基質海藻場,其中人工基質海藻場包括人工浮床海藻場和人工藻礁海藻場。5.1自然基質海藻場自然機質海藻場應符合以下條件:a)海洋牧場區及周邊海域有目標藻種的自然分布;b)擁有天然附著巖礁基質;c)周邊海域無大量淡水注入、無懸浮泥沙來源、巖礁基質表面無大量沉積物;d)海水交換好、流速不高于1.0m/s;e)敵害生物少,植食性底棲動物(如海膽)數量低于1個/m2;f)擬建海藻場區域10km的范圍內無活珊瑚群落。5.2人工浮床海藻場人工浮床海藻場應符合以下條件:a)海洋牧場區及周邊海域有目標藻種的自然分布;b)周邊海域無大量淡水注入、無懸浮泥沙來源;3c)海水交換好、流速不高于1.0m/s;e)擬建海藻場區域10km的范圍內無活珊瑚群落。人工藻礁海藻場應符合以下條件:a)海洋牧場區及周邊海域有目標藻種的自然分布;e)敵害生物少,植食性底棲動物(如海膽)數量低于0.5個/m2;f)擬建海藻場區域10km的范圍內無活珊瑚群落。傳統基底性海藻場建設。其建設原則和建設效果的評判標準應滿足如下條件:a)有著不低于相近海域天然藻場的海藻覆蓋面積或生物量;b)能提供不低于相近海域天然藻場所產生的有機碎屑量;c)有著不低于相近海域天然藻場的餌料生物多樣性和生物量。根據目標藻種生態習性,對海洋牧場海藻場建設區域的環境特征進行本底調查,包括水文、水質、沉積主要對水深、水溫、鹽度、海流、海浪、透明度、濁度等進行調查。調查和分析方法按照GB/T12763.2、GB/T12763.4中的規定執行。潮間帶大型海藻調查按照GB/T12763.6中的規定執行;潮下帶大型海藻調查應結合潛水調查和聲學調中的規定執行。潛水調查時,選擇3條垂直岸線的10.0m×5.0m的樣帶,每條樣帶隨機取3個1m×1m的樣方,整體采集或者部分采集樣方框內的大型海藻,同時釣具、籠壺、聲學以及水下觀測等方式進行樣品采集。調查方法按照GB12763.6、SC/T9102.2中的規定執行。4實踐檢驗符合上述功能的大型海藻均可加以選用。自然基質海藻場目標藻種主要有:帶等;人工浮床海藻場目標藻種主要有:a)溫帶海域主要有銅藻、海黍子、海帶和裙帶菜等;b)亞熱帶海域主要有銅藻、瓦氏馬尾藻、羊棲菜、鼠尾藻、半葉馬尾藻、縊江籬、異枝江籬、紫菜和海人工藻礁海藻場目標藻種主要有:自然基質海藻場建設過程應包含自然基質材料選定及自然基質清理。7.2.1自然基質材料原生底質為天然的巖礁海岸、礁石塊(盤)。7.2.2自然基質清理a)用于海藻場建設的天然巖礁基質區域,應確保目標藻種(苗)處于最適生長水深范圍的波浪和水流;b)在人工移植前,人工清理巖礁海岸和礁石塊(盤)表面沉積泥沙和珊瑚藻等,移除海膽等敵害生物。物質析出,在風浪等外力沖擊下不會產生固體碎屑,主要包括繩索、浮球、竹樁和沉子等。主要有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和圓形等形狀。人工浮床制作過程如下:a)根據海洋牧場海域的環境特征,確定海藻場的建設區域,人工浮床的形狀、尺寸、結構和固定方式;5T/SCSF0004—2020b)根據目標藻種的生態習性,確定海藻附著基質和移植方式;7.3.4布局和投放根據海洋牧場人工魚礁區布局和水動力特征,人工浮床選擇布設在人工魚礁區中心、上升流和背渦流處,同時確保在最低潮位時有5m以上的水深。一般由一個或數個人工浮床拼接組裝成一個條帶狀單元,固定海藻床的繩索與潮流橢圓的長軸夾角小于45°,每個條帶單元間隔約25m。條帶單元固定時,用纜繩連接到人工魚礁或打入海底的竹樁或鐵錨上,通過調節纜繩的長度、浮子的數量控制人工浮床的水層,保證不會因風浪的沖擊導致人工浮床之間相互纏繞。7.4人工藻礁海藻場建設人工藻礁海藻場建設過程應包含藻礁材料選定、結構設計、礁體制作及投放。7.4.1人工藻礁材料人工藻礁材料應具有足夠的強度以抵御海浪和水流的沖擊,無毒害物質析出,在風浪等外力沖擊下不7.4.2人工藻礁形狀與結構7.4.3人工藻礁制作應根據建設海域的環境特征和目標海藻的生態習性,設計符合特定海域的人工藻礁類型,進行藻礁材料選擇和模具制作,材料一般選用鋼筋混凝土、貝殼混凝土等。宜對礁體表面做粗糙化處理,或粘附貝殼、碎石子等增加孢子附著面積。7.4.4人工藻礁布局和投放人工藻礁的布局和投放應符合以下要求:a)礁體布局應優先保證近底層水流交換暢通,與潮流橢圓的長軸夾角小于45°;b)底質較為平坦、風浪較小海域,可采用單人工藻礁隨機投放的方式進行投放;個人工藻礁進行固定,或數個人工藻礁組合體進行固定;d)人工藻礁固定應選擇海水透明度高、無風浪條件下進行,結合潛水作業,利用水下鉆機在海底鉆孔,通過膨脹螺絲將人工藻礁組合體進行固定;e)人工藻礁應確保布設于海藻場建設海域目標藻種最適生長水深范圍;f)投放時避免人工藻礁因相互碰撞及與海底劇烈碰撞導致破損;人工藻礁的間距應大于其全年最大投影長度,以保證更多的海藻附著面積和充足的光照需求;g)人工藻礁礁體投放前經浸泡釋放堿性物質,在目標藻種繁殖盛期前15d~30d投放,以保證形成穩定的人工藻礁海藻場環境,促進孢子附著。7.5目標藻種培植目標藻種培植主要包括培植時間和培植方式。7.5.1培植時間目標藻種的移植時間以所在海域最適時間為宜。7.5.2培植方式目標藻種培植方式包括海藻孢子獲取、自然附苗及人工苗種移植。7.5.2.1海藻孢子包括孢子袋法和噴灑孢子水兩種方法。孢子袋法是指將已成熟的種藻裝入若干聚乙烯網袋中(網孔直徑1.5cm~2.0cm),系于人工浮床、人工藻礁或自然基質上,袋子另一端拴浮球,使孢子袋在水中呈豎直狀態,使其自然放散孢子,并在周圍的人工浮床、人工藻礁或自然基質上附著生長。噴灑孢子水法是指6礁或自然基質上附著生長。在目標海藻繁殖期,將紅棕繩、小型礁塊等附著材料放置在自然海域野生海藻叢,經自然附著的方式收集海藻幼苗,然后將采苗后的紅棕繩、小型礁塊等附著材料綁扎、固定于海域礁石、人工浮床或人工藻礁上。7.5.2.3人工苗種移植用紅棕繩將經培育的海藻幼苗進行夾苗,將附苗后的紅棕繩綁扎、固定于海藻場建設海域的礁石、人工浮床或人工藻礁上。8監測與評價海洋牧場海藻場建成1年后至5年內,每年應根據目標藻種的生長特性,分幼苗期、茂盛期、繁殖期和類型將監測結果分別記錄至附錄A中的表A.1、表A.2和表A.3中。并在本底調查和監測結果的基礎上,對海洋牧場海藻場建設效果進行評價。9維護與管理海藻場建設后,海洋牧場管理部門或營運公司應重點開展以下內容的維護和管理:a)設置海洋牧場特定功能海藻場保護區,在海區設立顯著的標識物,在近岸陸地或海島等顯著位置b)監測海藻場的水質、光照和水體交換情況,并定期清理目標藻種幼苗固著區的沉積泥沙和雜藻;c)監測敵害生物的密度,影響到海藻生長時應及時清理;d)制訂臺風和風暴潮等災害天氣的應急預案,制定災后評估和修復措施;e)避免人類活動對海藻場的影響,對于自然基質和人工藻礁兩種類型的海藻場,在建設前3年內,嚴禁在海藻場建設區進行海藻采割、魚類捕獲等生物資源生產活動;f)海藻場實現目標藻種的自我繁衍和規模穩定階段,可對海藻場資源進行開發利用,以休閑漁業方式為主,但應避免在海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