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4年高考語文復習分類匯編:記敘類(原卷版)_第1頁
2022-2024年高考語文復習分類匯編:記敘類(原卷版)_第2頁
2022-2024年高考語文復習分類匯編:記敘類(原卷版)_第3頁
2022-2024年高考語文復習分類匯編:記敘類(原卷版)_第4頁
2022-2024年高考語文復習分類匯編:記敘類(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1記敘類

三年真題

?2022-2024—~?

2024年真題速遞

(2024?新高考I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李廣有孫陵,為侍中,善騎射。帝以為有廣之風,使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及貳師擊

匈奴㈤,陵叩頭自請日:“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

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貳師軍。臣愿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上個而許之。陵至

浚稽山,與單于相值,騎可三萬圍陵軍。陵搏戰攻之,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人。單

于大驚,召八萬余騎攻陵。陵軍步斗樹木間,復殺數千人。陵居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矢

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日:“無面目報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

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本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

士之風。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蹂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于

天下。彼本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上以遷為誣罔,下遷腐刑。久之,上悔陵無救。上遣

(公孫)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軍無功還,因日:“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

上于是族陵家。既而聞之,乃漢將降匈奴者李緒,非陵也。陵使人刺殺緒,大闋氏欲殺陵,單

于匿之北方。大閡氏死,乃還。單于以女妻陵,立為右校王,與衛律皆貴用事。衛律常在單于

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擊匈奴。匈奴

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九日。

(節選自《資治通鑒?漢紀》)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較著而不可掩。如謂其孤軍支虜而無援,則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

勇,而非武帝命之不獲辭也。陵之族也,則嫁其禍于李緒;除其后李廣利征匈奴,陵將三萬余

騎追漢軍,轉戰九日,亦將委罪于緒乎?如日陵受單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轉戰者,匈奴豈伊無

可信之人?令陵有兩袒之心,單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持乎!遷之為陵

文過若不及,而抑稱道李廣于不絕,以獎其世業。為將恒隆隆而為之效組以典里欲選搽甚亙而

已緇之.素丕可復自。大節喪,則余無可浣也。李陵日“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

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

[注]貳師,指漢代貳師將軍李廣利。

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為將而降A降而為之B效死C以戰D雖欲浣E滌其污F而已G緇之素不可復白。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壯,認為……豪壯,意動用法,與《老子》“不貴難得之貨"的"貴"用法相同。

B.親,父母,可偏指父或母,與《孔雀東南飛》“我有親父兄"的"親"意思不相同。

C.“彼之不死”與《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迨,等到,與《項脊軒志》“迨諸父異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陵擅長騎馬射箭,受命在酒泉、張掖訓練軍隊。李廣利出擊匈奴時,李陵請求以少

擊眾,率五千步卒深入單于王庭,王夫之認為這是“自炫其勇”。

B.李陵遭遇單于三萬人馬,奮力作戰,單于震恐,召八萬人圍攻李陵,李陵率軍殺敵數千。

對于李陵的戰功,司馬遷稱贊他雖敗猶榮,而王夫之則未置一詞。

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馬遷竭力替李陵辯白。王夫之認為,司馬遷這樣做的原因,

是擔心如果不及時為李陵掩飾罪過,就會損害李廣的聲譽。

D.武帝誤信李陵幫助匈奴訓練軍隊,誅殺李陵家族,其實幫助匈奴的是李緒。王夫之認

為,即便滅族之禍可以歸罪于李緒,李陵的罪責也無可推卸。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貳師軍。

(2)李陵曰"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14.王夫之強調李陵“大節喪,則余無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實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觀點?請

簡要概括。

(2024?新高考口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經藝,客段干木①,過其閭,未嘗不軾也。秦嘗欲伐魏,或曰:“麴君賢人夏

禮國人卷仁上下和合木可圖也。」文侯由此得譽于諸侯。

(節選自《史記?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呂后恐,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強要曰:“為我畫

計。”留侯日:"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

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

愈欲易太子。及理,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須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悻

之,問日:"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上乃大驚,日:“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今

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

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日:"煩公幸卒調護太子。”

四人乃春已畢,趨去。上起去,罷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材料三:

論者或曰:“魏文不段干木之閭,秦兵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雖全國有益,非所貴也。”

夫法度之功者,謂何等也?養三軍之士,明賞罰之命,嚴刑峻法,富國強兵,此法度也。六國

之亡,皆滅于秦兵。六國之兵非不銳,士眾之力非不勁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強弱不敵,眾寡

不同,雖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變孟賁之意咒孟賁怒之,童子操刃與孟賁戰,童子必不

勝,力不如也。孟賁怒,而童子修禮盡敬,孟賁不忍犯也。秦之與魏,孟賁之與童子也。夫力

少則修德,兵強則奮威。秦以兵強,威無不勝。卻軍還眾,不犯魏境者,賢干木之操,高魏文

之禮也。高皇帝議欲廢太子,呂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禮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

四皓,以消高帝之議,猶魏文式段干木之閭,卻強秦之兵也。

(節選自王充《論衡?非韓》)

[注]①段干木:戰國初魏國名士。②孟賁:戰國時勇士。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魏君賢A人B是禮C國人D稱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圖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燕,同“宴",指宴飲,成語有“新婚燕爾",其中的"燕"字意思與此相同。

B.怪,以……為怪,意動用法,與《師說》中"不恥相師"的"恥"用法相同。

C.為壽,向尊長敬酒并祝長壽,《鴻門宴》“沛公奉卮酒為壽”的禮儀與此相同。

D.式,同"軾",指扶軾,與《周亞夫軍細柳》“改容式車"的"式"意思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文侯曾經師從子夏學習儒家經藝,他崇禮敬賢,在諸侯之中享有美譽。每次乘車經

過名士段干木居住的里巷時,他一定會行禮致意。

B.漢高祖想廢掉太子,改立趙王如意,呂后為此十分恐慌,派人強行要留侯出主意,留侯

認為如請到漢高祖景仰已久的四位賢人,將會對太子有利。

C.四位賢人表示太子仁孝愛士,漢高祖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希望他們好好輔助太子;四

人本是留侯親自招來的,這也是沒有另立太子的一個因素。

D.王充認為,假如有兒童持刀與孟賁相斗,兒童肯定不能取勝;如果兒童對孟賁恭敬有

力口,孟賁就不忍心傷害,魏國與秦國的情況正與此相類似。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

(2)卻軍還眾,不犯魏境者,賢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禮也。

14.王充認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議"猶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閭,卻強秦之兵”,請根

據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處。

2023年真題速遞

(2023?全國甲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周堯卿,字子余。其先汝陰人。堯卿警悟強記,七歲善賦詩,弱冠以學行知名。天圣二年

登進士第,積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饒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詩》《春秋》說各三

十卷。堯卿十二喪父,憂戚如成人,見母氏則抑情忍哀,不欲傷其意。母史之謂族人旦夏又愛

我妲此多知孝養我矣。卒能孝養,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篤有愛。執母喪,倚廬三年,質

雖疾病不飲酒食肉。或勉之以禮,曰:“《禮》‘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勝喪耳。

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負土。有告之曰:"古之貧無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

法然流涕曰:“過是,雖欲竭力,復可得乎?”堯卿為人簡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為禮以愧之。

居官祿雖薄,贈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稱治,民有去思。嘗知汀州寧化縣,提點刑獄楊紜

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紜就詢其故。對日:“貧以利故,為人直其枉,令不

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紜至邑,不復他察,第以所聞薦之。慶歷間,范仲淹舉經行可為

師表,未及用而卒。堯卿之學,不惑傳注,問辨思索,以通為期。其學《詩》,以孔子所謂“《詩》

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無邪”,孟子所謂“說《詩》者,以意逆志,是謂得之"。考經指歸,

而見毛、鄭之得失,日:"毛之《傳》欲簡,或寡于義理,非'一言以畋之'者也。《箋》欲詳,

或遠于情性,非“以意掌志'者也。是可以無去取乎?”其學《春秋》,曰:“左氏記之詳,得經

之所以書者。”至三傳之異同,均有所不取,日:“圣人之意,豈二致邪?”歐陽修以文表其墓

日:“若周君者,事生盡孝,居喪盡哀,而以禮者也。君學長于毛、鄭《詩》,《左氏春秋》。"

(節選自《隆平集?儒學行義》)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母異A之B謂C族人曰D是兒E愛我F如此G多H知孝養我矣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席薪枕塊,文中指居喪時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塊上,以表示悲傷哀苦之意。

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兩者結構相同。

C.蔽,有涵蓋、概括之義。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話來概括《詩經》。

D.逆,意為揣度、預料。與《送東陽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義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周堯卿從小聰明懂事,十二歲時父親去世,他雖然年幼,但憂傷悲痛如同成年人。見到母

親則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強忍哀痛,唯恐讓母親傷心。

B.周堯卿為人簡樸持重,不喜計較,對于不如自己的人,他會鄭重地以禮相待,讓對方產生

羞愧之心;雖然俸祿不多,但周濟宗族朋友,直到用完為止。

C.周堯卿為學注重獨立思考,不迷信古人傳注,而以通達文義為目的,他認為解釋《詩經》

的《傳》《箋》各有得失,學習時應當加以分辨。

D.周堯卿學問品行俱佳,得到當世名臣范仲淹和歐陽修嘉許。范仲淹曾舉薦他,但未及任用,

他就去世了;歐陽修為他的墓碑撰文,對他褒揚有加。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法然流涕曰:“過是,雖欲竭力,復可得乎?”

(2)紜至邑,不復他察,第以所聞薦之。

(2023?全國乙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昔者晉公子重耳出亡,過于曹,曹君袒禍而觀之,釐負羈與叔瞻侍于前。叔瞻謂曹君日:

“臣觀晉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無禮彼若有時反國而起兵即恐為曹傷芨丕如殺之。”曹君弗聽。

釐負羈歸而不樂,其妻問之日:“公從外來而有不樂之色,何也?"負羈日:"吾聞之,有福不

及,禍來連我。今日吾君召晉公子,其遇之無禮,我與在前,吾是以不樂。"其妻曰:"吾觀晉

公子,萬乘之主也;其左右從者,萬乘之相也。今亭而出亡過于曹,曹遇之無禮,此若反國,

必誅無禮,則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貳焉。“負羈日:“諾。”盛黃金于壺,充之以餐,加璧其

上,夜令人遺公子,公子見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辭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

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謀日:"昔者晉獻公與寡人交,諸侯莫弗聞。獻公不幸離群臣,中4十年

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將仿今其宗廟不被陰而社稷不華售也。如是弗定,則非與人交之道,吾

欲輔重耳而入之晉,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車五百乘,疇騎二千,步卒五萬,

輔重耳入之于晉,立為晉君。重耳即位三年,舉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懸叔瞻而出

之,我且殺而以為大戮。"又令人告釐負羈曰:"軍旅薄城,吾知子不違也,其表子之間,寡人

將以為令,令軍勿敢犯。”曹人聞之,率其親戚而保釐負羈之閭者七百余家,此禮之所用也。

故曹,小國也,而迫于晉、楚之間,其君之危猶累卵也,而以無禮蒞之,此所以輦勢也。

(節選自《韓非子?十過》)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君遇之A無禮B彼若有時C反D國E而起兵F即恐為曾傷G君H不如殺之。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窮,指困窘、困厄,與《送東陽馬生序》中“窮冬烈風"的"窮"意思相同。

B.出入,表示“大約",與《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不同。

C.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時宰殺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稱為血食。

D.絕世,指斷絕了諸侯的世系傳承,與成語"絕世無雙"的"絕世"意思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重耳遭到曹君的無禮對待,叔瞻預見到這件事可能會帶來不好的后果,主張殺掉重耳以杜

絕后患,曹君沒有聽從叔瞻的建議。

B.釐負羈參與了接見重耳的活動,為曹君對重耳無禮感到憂心仲仲,他妻子問明原委后,積

極幫他出主意。

C.離開曹國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國、秦國,秦穆公念在過去晉獻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

兵護送重耳返回晉國,立重耳為晉君。

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討伐曹國,派人威脅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體,不然就大開殺

戒,但對釐負羈則給予了特別的關照。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此若反國,必誅無禮,則曹其首也。

(2)盛黃金于壺,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遺公子。

(2023?新高考I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襄子①國于晉陽中,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日:"晉陽之事,赫無大功,

今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

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仲尼聞之,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

敢失禮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賞矣。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禮。上設其法,

而下無奸詐之心。如此,則可謂善賞罰矣。襄子有君臣親之澤,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猶有驕侮

之臣,是襄子失罰也。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則賞。今赫僅不驕侮,而襄子賞之,是失賞也。

故日:仲尼不知善賞。

(節選自《韓非子?難一》)

材料二:

陳人有武臣,謂子射②曰:"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

持久歷遠,遏奸到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圣人也。"子笫日:“今

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

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

武臣日:"諾。"子第曰:"乃者趙、韓共并知氏,趙襄子之行賞,先加尋羊而后有功。韓非書

百夫子魯之引以退本然后難之豈立丕似哉?然實詐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

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

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遠,而韓非公稱之,曾無作意。是則世多

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

以測淵,噪大道而不悟,信呼訊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節選自《孔叢子?答問》)

【注】①襄子:趙襄子。春秋末年,知、趙、韓、魏四家把持晉國國政,稱“晉四卿”。

晉陽之戰,知氏(荀瑤)聯合韓、魏攻趙,反被趙襄子聯合韓、魏滅殺。②子船:即孔船,孔

子八世孫。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韓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張本E然F后難之G豈有H不似哉?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圍,指被圍困,"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的"舉"表示被選拔,兩者用法相同。

B.勸,指鼓勵、勸勉,與《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詞義不相同。

C.具臣,文中與“有功"相對,是指沒有功勞的一般人臣,具體就是指高赫。

D.誣說,指沒有事實依據的胡說妄言,與現在所說的“誣蔑之辭"并不一樣。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主上設置有關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職侵權,也沒有了奸詐之心,他們履職行事,

有了功勞就能得到賞賜,韓非認為這樣才叫“善賞罰”。

B.在武臣看來,韓非與孔子觀點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勸善等方面,韓非不一定就不對,

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韓非也可以稱得上是當世圣人。

C.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他們常通過引經據典、援用圣

賢來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

D.子附對韓非之類的諸子學說閉口不言,充耳不聞,而武臣卻深信不疑,進而懷疑圣人,子

附對此深感失望,認為武臣是見識短淺,不明大道。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

(2)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

14.子附用以批駁韓非的事實依據是什么?

(2023?新高考II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凡戰,若我眾敵寡,不可戰于險阻之間,須要十?寬廣之地。聞鼓則進,用拿則耳,無有

不勝。法日:"用眾進止。”晉太元時,秦苻堅進屯壽陽,列陣溯水,與晉將謝玄相拒。玄使謂

苻堅曰:“君遠涉吾境,而臨水為陣,是不欲速戰。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

而觀之,不亦樂乎!”堅眾皆曰:"宜阻溯水,莫令得上。我眾彼寡,勢必萬全。"堅曰:“但卻

軍,令得過,而我以鐵騎數十萬向水,逼而殺之。”融亦以為然。遂麾兵卻,眾因亂而不能止。

于是,玄與謝琰、桓伊等,以精銳八千渡溯水。玄、琰進兵大戰泗水南,堅眾大潰。

(節選自《百戰奇略》)

材料二:

太宗日:"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靖日㈤:“前代戰斗,多是以小術

而勝無術,以與善而勝無善,斯安足以論兵法也?若謝玄之破苻堅,非謝玄之善也,蓋苻堅之

不善也。”太宗顧侍臣檢《謝玄傳》閱之,日:“苻堅甚處是不善?"靖曰:"臣觀《苻堅載記》

日:'秦諸軍皆潰敗,唯慕容垂一軍獨全。堅以千余騎赴之,垂子寶勸垂殺堅,不養。,此有

以見秦師之亂。慕容垂獨全,蓋堅為垂所陷明矣。夫為人所降無欲勝敵丕亦難乎臣故旦無術面

苻堅工類趨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貴適宜。前代事跡,孰為善此者?"靖曰:"苻堅總百

萬之眾而敗于沈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吳漢討公孫述,與副將劉尚分屯,相去二十里,

述來攻漢,尚出合擊,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日:“然。得失事跡,足為萬代

鑒。”

(節選自《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將,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

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夫為人A所B陷而欲勝D敵E不亦難乎F臣故曰無術焉G苻堅之類H是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溫和。

B.聞金則止,金指敲擊刁斗發出的聲音,古代軍隊行動中聽到鳴金信號就停止前進。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長處,其中的“片"與成語"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實現、成為事實,與《桃花源記》中“未果,尋病終"的"果"意思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苻堅與謝玄隔猶水列陣,苻堅的部下認為,應當在跳水阻擊,不讓晉軍渡河,苻堅則想讓

晉軍先渡河上岸,再以鐵騎逼殺晉軍。

B.苻堅的大軍在后撤過程中發生了混亂,不受控制,謝玄等人乘機率八千精兵渡河,兩軍大

戰于泥水之南,苻堅的部隊潰敗。

C.苻堅全軍大敗,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隊得到保全,苻堅帶領殘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

垂的兒子慕容寶勸他乘機殺掉苻堅。

D.李靖認為,吳漢善于用兵,在討伐公孫述的戰斗中,分兵合擊,最終取得了勝利;唐太宗

認為,吳漢戰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

(2)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

14.材料二中,李靖認為沈水之戰苻堅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2022年真題速遞

(2022?全國甲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齊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齊,齊、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謂張儀日:“吾欲伐齊,

齊、楚方歡,子為寡人慮之,奈何?"張儀曰:"王其為臣停車并幣,臣請試之。”張儀南見楚

王,日:“今齊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國與之歡。大王茍能閉關絕齊,

臣請使秦王獻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則是北弱齊,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為利也,

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說,享亨之于朝廷日:“不轂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聞

見者畢賀,陳軫后見,獨不賀。楚王日:“丕毅丕須二兵丕傷二人而卷通于之地左亙里塞人自

.以為置矣諸士大夫皆賀子貍丕賀何也”陳軫對曰:“臣見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日:

"何也?"對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是楚孤也,秦又何重

<0?且先絕齊,后責地,必受欺于張儀。是西生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兵必至矣。〃楚王

不聽,日:“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絕齊。張儀反,秦使人使齊,齊、

秦之交用令。楚因使一將軍受地于秦。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從六

里。”使者反報楚王,楚王大怒,欲興師伐秦。陳軫日:“伐秦,非計也。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

都,與之伐齊,是我亡于秦而取償于齊也。"楚王不聽,遂舉兵伐秦。秦與齊合,楚兵大敗于

杜陵。故楚之土壤土民非削弱,僅以救亡者,計失于陳軫,過聽于張儀。

(節選自《戰國策?秦策二》)

10.下對文中劃線都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不轂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

何也/

B.不轂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

何也/

C.不轂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

何也/

D.不轂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

何也/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約車意思是約定派車,"約”與《鴻門宴》“與諸將約"的"約"字含義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揚某種言論,使人周知,與后來用作文告的“宣言"含義不同。

C.孤國指孤立的國家,"孤”與《赤壁賦》“泣孤舟之釐婦"的"孤"字含義相同。

D.陰合意思是暗中聯合,“陰"與《岳陽樓記》“朝暉夕陰"的"陰"字含義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國想要攻打齊國,但又擔心楚國作梗,因為齊國曾經幫過楚國,齊楚關系密切。秦惠王

希望張儀考慮如何應對,張儀答應嘗試出使楚國。

B.張儀見到楚王,提出楚國如果能與齊國斷交,秦王就會下令獻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

削弱齊國,還能得到秦國的恩惠,這是一舉三得的事情。

C.楚國群臣祝賀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陳軫不以為然,認為秦看重楚是因為楚有齊為后援,

若先絕齊后索地,一定受騙,齊秦兩國都將攻打楚國。

D.張儀返回,秦王隨即派人與齊聯合,拒不給楚國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齊合

力大敗楚兵。楚國失敗是因為沒有聽從陳軫而誤信張儀。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楚王不聽,日:“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

(2)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日:“從某至某,廣從六里。”

(2022?新高考I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秦將伐魏,魏王聞之,夜見孟嘗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為騫△謀,奈何?”孟嘗君

日:“有諸侯之救,則國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為之約車百零。孟嘗君之

趙,謂趙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趙王日:“寡人不能。”孟嘗君日:“夫敢借兵者,以

忠王也。”王曰:“可得聞乎?”孟嘗君日:“夫趙之兵非能強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趙

也。然而趙之地不歲危而民不歲死,而魏之地歲危而民歲死者,何也?以其西為趙蔽也,仝趙

丕救翅翅獻瞿于秦趨趙與強秦為界也拽亦JL歲房氏亦旦歲丞矣此久之所以忠于太主也“趙王

許諾,為起兵十萬、車三百乘,又北見燕王日:“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日:“受

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數千里而救人者,此國之

利也,今魏王出國口而望見軍,雖欲行數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許也。田文日:“臣

效便計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計,文請行矣,恐天下之將有大變也。"王日:“大變可得聞乎?”

日:“燕不救魏,魏王折節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韓、魏之兵,

又西借秦兵,以因趙之眾,以四國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數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門而望見

軍乎?則道里近而輸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聽子。”乃為之起兵八萬、

車二百乘,以從田文,魏王大說日:“君得燕、趙之兵甚眾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請講于

魏。因歸燕、趙之兵,而封田文。

(節選自《戰國策?魏策三》)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今趙不救魏/魏獻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

王也/

B.今趙不救魏/魏獻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

王也/

C.今趙不救魏/魏獻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

王也/

D.今趙不救魏/魏獻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

王也/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寡人意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稱,春秋戰國時期君主常如此謙稱自己。

B.百乘即一百輛兵車,"乘"指四馬一車。"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稱。

C.為趙蔽的“蔽”指屏障,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國門,文中是實指,指魏國國都的城門;現在則用來指一個國家的邊境。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王受到強秦武力威脅之際,連夜向孟嘗君問計,孟嘗君表示有了諸侯的幫助,國家就可

以存續下來,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搬取救兵。

B.孟嘗君見趙王不愿出兵,勸說趙王,指出魏國每年地危民死,而趙國土地與民眾一直安全,

如果不救魏,趙國將面臨危險,趙王這才同意出兵。

C.孟嘗君請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猶豫不決,孟嘗君指出魏國倘若聯合他國合力攻打燕國,將

會對燕國十分不利。燕王聽從了建議,出兵救助魏國。

D.孟嘗君計謀得以實現,魏王非常高興,夸獎他短時間內搬來很多援軍。秦王非常恐慌,割

地給魏國,魏王于是讓燕、趙援軍返國,封賞孟嘗君。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節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

14.孟嘗君前往趙國、燕國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說策略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概括。

(2022?新高考II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吳漢,字子顏,南陽人。韓鴻為使者,使持節,徇河北,人為言:“吳子顏,奇士也,可

與計事。”吳漢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其后勤勤不離

公口上亦.必其南—陽人漸親之上既破邯鄲,誅王郎,召鄧禹宿,夜語日:"吾欲北發幽州突騎,

諸將誰可使者?“禹曰:“吳漢可。禹數與語,其人勇鴦有智謀,諸將鮮能及者。”上于是以

漢為大將軍。漢遂斬幽州牧苗曾,上以禹為知人。吳漢與蘇茂、周建戰,漢躬被甲持戟,告令

諸部將日:“聞鼓聲皆大呼俱進,后至者斬。”遂鼓而進,賊兵大破。北擊清河長垣及平原五

里賊,皆平之。

吳漢伐蜀,分營于水南水北,北營戰不利,乃行替引兵往合水南營,大破公孫述。吳漢兵

守成都,公孫述將延岑遺奇兵出吳漢兵后,襲擊破漢,漢墮水,緣馬尾得出。吳漢性忠厚,篤

于事上,自初從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則側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軍營不完,

漢常獨繕菜其弓戟,閱其兵馬,激揚吏士。上時令人視吳公何為,還言方作戰攻具,上常日:

“吳公姜型△萃,隱若一敵國矣。”封漢廣平侯。吳漢嘗出征,妻子在后買田業。漢還,讓之

日:“軍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買田宅乎!”遂盡以分與昆弟外家。吳漢爵位奉賜最普事,

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墳,不作祠堂,恭儉如此。疾篤,李事親臨,問所欲

言。對日:“臣愚無所識知,唯愿慎無赦而已。”病疊,奏謚日:“有司議宜以為武。”詔特

賜日忠侯。

(節選自《東觀漢記》卷十)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吳漢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其后勤勤不離公門

/上亦以其南陽人/漸親之/

B.吳漢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其后勤勤不離公門

上/亦以其南陽人/漸親之/

C.吳漢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其后勤勤不離公門

/上亦以其南陽人/漸親之/

D.吳漢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其后勤勤不離公

門上/亦以其南陽人/漸親之/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銜枚指在口中橫銜著枚。枚的形狀像筷子,是古代行軍時用以禁止喧嘩的器具。

B.差強人意,文中指表現較差,不能令人滿意,后來的意思轉變為勉強令人滿意。

C.尊重,文中是尊貴顯要的意思,現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視,二者的意思不同。

D.車駕,文中以帝王所乘車馬代指帝王,與古詩文中“絲竹”代指音樂用法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鄧禹向皇上推薦吳漢承擔調發幽州軍隊的任務,皇上命吳漢為大將軍,吳漢斬幽州牧苗曾,

完成使命,皇上贊賞鄧禹有知人之明。

B.吳漢伐蜀,在水南水北,分設大營,北營不利,合兵南營,大破公孫述,但后來被延岑襲

擊后方,吳漢落水,拉著馬尾才得以脫險。

C.吳漢為人質樸,忠心耿耿,深得皇上的信任,他跟著皇上征戰四方時,常常隨從左右,小

心侍衛總是等到皇上安歇后才退出去。

D.吳漢處世儉樸恭敬謹慎,不置田產,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時家人曾置買一些田產宅業,

他歸來后全部都分送給了故舊部署。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禹曰:“吳漢可。禹數與語,其人勇鷲有智謀,諸將鮮能及者。”

(2)漢還,讓之曰:“軍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買田宅乎!”

14.《后漢書?吳漢傳》用孔子的“剛毅木訥近仁”一語來贊譽吳漢,請簡要概述吳漢的剛毅與木

訥之處。

(2022?上海卷)閱讀下文,完成第15—20題。(19分)

韓億傳

(北宋)蘇舜欽

①韓公,諱億,字宗魏。以咸平五年登進士第,除大理評事。

②景祐二年,通判陳州。時郡界河決害民,計其補塞費巨萬,公馳至其地,集瀕河丁壯,

就伐薪藁,親為裁畫,一物不取于民而堤復完堅。又去郡數十里有群寇,大浮艦而下,將劫旁

邑。公廉知之,自部十余卒,夜掩至,命堰河絕上流,舉火伐鼓以疑之,賊棄舟迸走,盡束以

付吏。轉運使鄭文寶聞之,走檄①會公于許。既至,嘆曰:“急欲識公之面顏耳。”

③八年,遷屯田員外郎,知相州。時河北蝗旱,轉運使因歲計覆②,不以實聞,諸郡畏莫

敢言,公力抗章請蠲賦役,州民賴以全活。

④尋擢侍御史,時淮浙蝗旱,民饑殍流散。命公為安撫,所至賑膜困災家,罷諸役作,舉

良吏以牧羊之。合肥有陂可溉田,久為右姓專其利,公決導以濟下戶,得以衣食者不可勝數。

⑤歲余,除河北轉運使,詔留監定故丞相向公諸子分財。丁崖州當國,勢懾天下,私所親

諭公,欲市向公長安華嚴別墅,又諷其子從之。公至其家,面戒曰:''土田衣食之源不可棄。”

故余財盡均,而華嚴獨存,不以分,由是忤崖州意。

⑥景祐中,西夏稱藩日久,當遣人至京師貨易,出入民間如家。公深以為不便,請下詔推

恩置館舍,遣使接引官為監其貨易若伏遠人者實羈防之也。

⑦公性方嚴質重,雖笑言不妄,每朝廷有大議論,所持堅正,形于顏色,惟義所在,不恤

權忌,一發于言,眾莫敢奪。

【注】①走檄:緊急發送文書。②覆:檢查。

15.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2分)

(1)盡束以付吏()

(2)故余財盡均()

16.為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選擇正確的義項。(2分)

(1)公廉知之()A.廉潔B.正直C.查訪D.辨別

(2)公決導以濟下戶()A.救濟B.灌溉C.資助D.疏浚

17.把第④段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5分)

命公為安撫,所至賑縻困災家,罷諸役作,舉良吏以牧羊之。

18.第⑥段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把這三處標識出來。(3分)

遣使接引官為監其貨易若伏遠人者實羈防之也

19.具體分析第②段中鄭文寶急于結識韓公的原因。(3分)

20文末評價韓公“堅正”這一品格在第③段、第⑤段中也有體現,但內涵同中有異,請加以

分析。(4分)

一年模擬

?—2024新題一?

(選用全國一模到三模或者考前模擬題)

(2024屆-浙江杭州-統考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黯為人性倨,少禮,面折,不能容人之過。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見,士亦以此

不附焉。然好學,游俠,任氣節,內行修潔,好直諫,數犯主之顏色,常慕傅柏、袁盎之為人

也。善灌夫、鄭當時及宗正劉棄。亦以數直諫,不得久居位。上方向儒術,尊公孫弘。及事益

多,吏民巧弄。上分別文法,湯等數奏決澈以幸,而黯常毀儒。上愈益貴弘、湯,弘、湯深心

疾黯,唯天子亦不說也,欲誅之以事。弘為丞相,乃言上日:“右內史界部中多貴人宗室,難

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請徒黯為右內史。”為右內史數歲,官事不廢。

天子既數征匈奴有功,黯之言益不用。始黯列為九卿,而公孫弘、張湯為小吏。及弘、湯

稍益貴,與黯同位,黯又非毀弘、湯等。已而弘至丞相,封為侯;湯至御史大夫;故黯時丞相

史皆與黯同列,或尊用過之。黯褊心,不能無少望,見上,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

后來者居上。"上默然。有間黯罷,上日:“人果不可以無學,觀黯之言也日益甚。”

(司馬遷《史記?汲黯傳》)

材料二:

汲黯進積薪之言,武帝為之默然,是必有所中矣。已而日:"人果不可以無學。觀黯之言

也日益甚。"太史氏推辱其故,謂黯褊心,不能無少畫,果足以知黯之心乎?

天子招文學儒者,告廷臣以所欲為,則對日:“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

治乎?"上默然怒,變色而罷朝。群臣或數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輔弼之臣,寧令從諛承意,

陷主于不義平?且已在其位,縱愛身,奈辱朝廷何!”謂公孫弘徒懷詐飾智以阿人主熟軍,謂

張湯深又巧詆,陷入于罪,使不得反其真,以勝為功。誰實為知黯者?必信褊心之言,此與兒

童之見何異?淮南謀反,獨憚黯好直諫,仗節死義,難惑以非卒以不敢。若黯雖日未學,吾必

謂之學矣。

帝自為太子時固已憚其嚴矣。即位既久大將軍青侍中。帝踞廁而視之。丞相弘燕見。或時

不冠。至黯見不冠不見也。嘗坐式悵丕卷爵奏事避而使人可之。為中大夫,固以切諫不得久留,

出守東海。大治。帝聞而召之,列于九卿。

(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雜著》)

1.材料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嘗坐A武B帳C不D冠E黯F奏G事H避I而J使K人L可之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附,指親附、結交,與“齊人勿附于秦"的"附"意思相同。

B.原,指原因。與“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意思不同。

C.望,指怨恨、責怪,與“源不深而望流之遠"的"望"意思不同。

D.取容,指曲從、迎合他人,與"寧令從諛承意"的"從諛"意思相近。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汲黯不太講究禮數,常當面頂撞人,朝堂之上也直言進諫,招來其他臣子忌恨,其實

他對自身修養不懈怠,品行正直高潔。

B.對汲黯的積薪之喻引發漢武帝不滿一事,司馬遷認為汲黯心胸狹窄語含抱怨,陸九淵則

認為汲黯仗義執言,說中武帝短處。

C.在漢武帝大怒罷朝。群臣指責汲黯的情況下,汲黯始終堅守臣子的輔弼之責并慷慨陳詞,

陸九淵為他不被人理解感到遺憾。

D.因為汲黯總是耿直上言堅守氣節大義,并且難以被不正當手段誘惑,淮南王謀反時最

忌恨汲黯,但最終也不敢殺他。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故黯時丞相史皆與黯同列,或尊用過之。

(2)且已在其位,縱愛身,奈辱朝廷何!

5.漢武帝認為汲黯"無學”陸力淵則說“吾必謂之學矣"。你怎么看待他們的說法?請根據材料

簡要分析。

(2024屆?福建福州-統考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宋人使門尹般如昔師告急。公日:“宋人告急,舍之則絕;告楚不許,我欲戰矣,齊、秦

未可,若之何?"先軫曰:“使宋舍我而賂齊秦,藉之告楚。我執曹君而分曹衛之田以賜宋人,

楚蒙曹衛,必不許也。喜賂怒頑,能無戰乎?”公說,執曹伯,分曹衛之田以畀宋人。子玉使

宛春告于晉師日:“請復衛侯而封曹,臣亦釋宋之圍。"先軫曰:“不許楚言,是棄宋也,救而

棄之,謂諸侯何?不如私許復曹衛以攜之,執宛春以怒楚,既戰而后圖之。”公說乃拘宛春于

工且私洋復遭工遭衛查縫于楚子玉怒,從晉師。晉師退。軍吏日:“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師

老矣,何故退?"子犯日:“師直為把,曲為老。豈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

以報也。背惠售官,以亢其觸,我曲楚直,其眾素飽,不可謂老。我退而楚還,我將何求?若

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眾欲止,子玉不可。楚師背腳①而合,晉侯患之。

子犯日:“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共其不違。表里中可,必無害也。”楚師敗績。

節選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

昔晉文公將與楚人戰于城濮,召咎犯而問曰:"楚眾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對白:“臣聞繁

禮之君,不足于文,繁戰之君,不足于詐。君亦詐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日:“竭

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

后將無復,非長術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敗楚人于城濮。反而為賞,雍季在上。左右諫日:

“城濮之功,咎犯之謀也。君用其言而賞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日:"雍季之言,百世之

利也;咎犯之言,一時之務也。焉有以一時之務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聞之,日:"臨難用詐,

足以卻敵;反而尊賢,足以報德。文公雖不終,始足以霸矣。”成乎詐,其成毀,其勝敗。眾

詐盈國,不可以為安,患非獨外也。

(節選自《呂氏春秋?孝行覽?義賞》)

【注】①鄙:城濮附近之地。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公說A乃拘B宛春C于衛D且私E許復F曹衛G曹衛告H絕于楚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愛,吝惜、吝嗇,與《過秦論》中“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愛"意思相同。

B.壯,強盛、雄壯,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