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科技倫理研究的特征科技倫理是指科技創新活動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關系的思想與行為準則,它規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體應恪守的價值觀念、社會責任和行為規范。研究者指出,科學倫理和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事關整個社會的發展前途??萍紓惱?,這個過去非常陌生的詞匯,近年來頻頻出現在科技類報刊和網站上。而事實,科學道德問題一直與近代科技進步形影相隨。那么人們不禁要問,科技倫理為什么如此值得我們關注,它究竟給人類帶來了什么?科技倫理規范是觀念和道德的規范。它要規范什么呢?簡單地說,就是從觀念和道德層面上規范人們從事科技活動的行為準則,其核心問題是使之不損害人類的生存條件(環境)和生命健康,保障人類的切身利益,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科技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力,也是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社會行為,承擔著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從這點來說,在科技活動中遵守倫理規范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一切不符合倫理道德的科技活動必將遭到人們的異議、反對,被送上道德法庭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國煙民控告幾個大煙草公司獲勝訴,煙草公司賠償幾十億美元。這不僅是法律的勝利,也是科技倫理道德的勝利。吸煙對人體有害早就被醫學研究所證實,煙草公司明知這一事實,只是出于自身經濟利益考慮,違背倫理道德,制造、銷售香煙,造成不良后果,理應受到經濟上的懲罰和良心上的譴責。我國醫學專家和經濟專家也曾經算過一筆賬:煙草業賺入的錢遠不抵煙民因吸煙損害造成的醫療費用和間接經濟損失!因此無論從哪方面講,對這類有害工業技術,限制甚至取消其發展也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需要。科技倫理是在克隆技術誕生和發展時提出的。當克隆人時,提供體細胞的人和克隆出來的人屬于何種關系引發人們的爭議。在關注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發展的同時,也必須關注科技倫理和科技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萍计髽I和科學家在積極探索可解釋AI技術,嘗試在價值對齊的背景下促進有效的人機交流,讓AI真正理解人類意圖,降低算法的“黑箱風險”,實現更有預見性的AI治理。百度預測,具備可信可控的AI技術能力將成為企業新的競爭優勢。不少人把科學技術比喻為雙刃劍和“潘多拉魔盒”,這是很形象的。的確,科技這個“魔盒”里裝了很多好東西,但有時候拿出來進行了不正確的使用,未必產生好效果,相反還有可能出現負面影響。在科技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炸藥、原子能、化工技術、造紙技術、紡織技術、生物技術……在給人類創造財富和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帶來戰爭工具、環境污染和生存條件的惡化。這就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在科技發展和科技活動中,必須重視倫理規范,以弘揚科技的正面效益,扼制其負面影響,更好地為人類造福??萍紓惱淼挠懻撝饕性谝韵聨讉€方面生命倫理克隆技術中的生命倫理問題。學者們認為,克隆是無性生殖,是一種低級的生殖方式,人類有性生殖、再用克隆這種原始的生殖方式進行生殖,實際上是一種倒退。治療性克隆如家畜的育種、重現瀕危動物等研究應用前景非常寬廣??寺〖夹g對科學和社會的發展起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我國政府要加緊制定《克隆技術應用法規》,規定克隆技術的范圍、條件和把克隆人類胚胎控制在一定的法律和倫理范圍之內?;騻惱砘騻惱淼那罢把芯?。學者們強調要在技術倫理的視角和方法外建立道德哲學的維度。基因倫理的前瞻研究面對三個基本課題:基因技術的倫理學本質,到底是“技術革命”,還是“道德哲學革命”?基因倫理的文化反映,到底是提供倫理批評、倫理戰略,還是進行道德哲學的準備?基因倫理學的研究視野,到底是“常規倫理學”,還是發展倫理學?隨著基因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的倫理世界、道德世界將呈現自然人-技術人、自然家庭-人工家庭混合共生的過渡形態,道德哲學應當以創造性的價值智慧,卓越地調和與解決這個矛盾。為此,必須進行道德哲學創新的理論準備。生態倫理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問題,自人類出現就已經存在。人既依賴自然而生存,又是改變自然的力量,人與自然是依存、適應、沖突與和諧的關系。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人由自然的奴隸變成自然的主人,人與自然的關系也逐漸成了改造與被改造、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人類對自然界的作用增強,出現了過分強調人類能動作用的思潮,“人定勝天”、“人類中心論”就是具體體現。人類以自然的主人自居,片面地按照人類的主觀意志或需求去改造自然,往往會違背客觀規律,釀成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的苦果。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的勝利?!睂τ诿恳淮芜@樣的勝利,自然界都有可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由于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長期掠奪性開發,廢水、廢氣和廢渣的任意排放,各種化學原料與農藥毫無節制地使用,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污染,正常的生物鏈遭到破壞,大量的動植物瀕臨滅絕,使得生態與環境領域的科學倫理問題顯得尤為突出。人類正面臨著生態環境危機,世界氣候異常,環境災難頻繁的考驗。從1998年肆虐數月之久的巴西亞馬遜森林大火,到我國長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的特大洪災,歐洲大陸的狂風暴雨和席卷中美洲地區的“米奇”颶風,都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實踐證明,“人類中心論”漠視自然客體,過分強調人類的價值主體地位,有悖于可持續發展思想,已漸失去社會思維主體地位。因此,構建適合時代發展的生態環境倫理體系是非常必要的。生態環境倫理學是人與自然道德生活的理論基礎,它根據生態學揭示的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規律,對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進行深層次的哲學思考,從倫理道德的角度分析研究人與自然的整體關系,以尊重和保持生態環境為宗旨,以未來人類持續發展為著眼點,強調人的自覺和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存共融。它突出強調在改造自然中要保持自然的生態平衡,要尊重和保護環境,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取得經濟的暫時發展。當前,建構生態環境倫理要特別強調人類平等觀和人與自然的平等觀,主張人與人及人與自然的生存平等、利益平等和發展平等,即一部分人的發展不能以犧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為代價,既要求代內平等,也要求代際平等。所謂代際平等的道德原則,就是當代人與后代人在享用自然、利用自然、開發自然的權利要均等。要利在當代,功在千秋,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要尊重和保護子孫后代享用自然的平等權利?,F今代際不平等現象十分嚴重,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失衡,已嚴重威脅后代人的生存發展權。解決代際不平等現象,必須建構生態環境倫理,用理性約束人類的行為,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觀念。新材料倫理自20世紀90年代納米產品進入人們生活以來,納米材料已經應用于大眾生活的各個方面,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納米技術是對大小在100納米以下的物質進行操作,利用物質在這一尺度上表現出的獨特性質來制造新產品。部分計算機芯片、防皺的褲子、DVD播放機、自潔玻璃、防曬霜中的遮光劑等產品,都是應用納米技術的實例。但近一時期,納米技術對人類健康和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成了科學界研究的新課題。在美國化學學會2003年年會上,有3個研究小組分別報告說,納米材料具有特殊的毒性。美國航空航天局太空中心的研究小組發現,向小鼠的肺部噴含有碳納米管的溶液,碳納米管會進入小鼠肺泡,并形成肉芽瘤,而用聚四氟乙烯制作的納米顆粒毒性更強。紐約州羅切斯特大學的研究小組讓大鼠在含有這種納米顆粒的空氣中生活15分鐘,會導致大多數老鼠在4個小時內死亡。研究人員指出,這只是初步結果,還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美國和英國政府已開始采取行動,加強對納米技術的管理。英國政府要求皇家學會和皇家工程院考察探索納米技術的優點與風險,研究納米技術可能造成的倫理和社會問題,進而把納米產品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潛在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加拿大環保組織ETC出于保護人類和地球的考慮,呼吁全世界暫停納米研究。迄今為止,影響最大的呼聲當屬綠色和平組織委托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所作的報告《未來的技術,今天的選擇》,該報告歸納了一些科學家、環保主義者、倫理學家、社會學家對納米技術可能造成危害的分析,指出納米粒子及納米產品可能包含科學家還未充分了解的全新污染物,由于不可生物降解或錯誤使用,極可能造成災難。報告警告說,盡管一些組織要求全面禁止納米技術的研究并不現實,但如果納米產業界不嚴肅對待公眾關注的負面問題,它們最終將導致全面被禁的命運。開展納米技術的安全性研究,并不是要限制納米技術的發展,而是要更科學地發展納米技術。研究發現,納米技術一旦滲透到生物學領域將迅速改變農業和醫學的面貌,人類生活方式也將在納米技術與計算機和基因生物學的結合中迅速出現革命性的變化。同時,在人類健康、社會倫理、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將會引發諸多問題。信息倫理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數字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著人類社會從后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迅速轉變,引發了信息傳播在媒介形式、報道方式、受眾地位、受眾行為等多方面產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革,同時也帶來了信息倫理問題。網絡的開放性使得文化和價值觀各異的人們參與到網絡中來,在網絡交往活動中,首先面臨的是對個人隱私的挑戰,如何保護合法的個人隱私、如何防止把個人隱私作為謀取經濟利益的手段,成為網絡時代的主要倫理問題。虛擬與現實之間,一系列其他新的社會問題諸如網絡犯罪、網絡病毒、網絡黑客、垃圾郵件、網絡安全、信息壟斷、網上知識產權,以及利用信息網絡進行恐怖活動和發動信息戰爭,危害社會公共利益和威脅國家安全等隨之產生,這些都引發了計算機網絡技術與信息倫理的激烈沖突。信息倫理的特征包括行為約束的自律性,評判標準的模糊性,道德主體的自由性,承受對象的全球性,其具體表現有信息犯罪、隱私權受擾、知識產權受損、信息壟斷、信息安全、信息污染等。信息倫理只是一種軟性的社會控制手段,它的實施依賴于人們的自主性和自覺性,因此在針對各類性質嚴重的信息犯罪時,信息倫理規范將顯得軟弱無力。只有進行信息立法,將那些成熟的、共性的倫理規范適時地轉化為法律法規,才能構筑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專家指出,要構建新形勢下的信息倫理,必須在4個方面有所突破:一是提高公民的信息倫理意識;二是制定出清晰的信息倫理準則;三是超前預示各類信息倫理問題;四是進行信息立法,互補信息倫理。而要改進網絡社會的人際和科研環境,可采取下列具體措施:(1)開展信息立法,加強網絡信息管理。(2)制定行業信息倫理準則,約束個體信息行為。(3)加強網絡道德教育,使個體由“他律”走向“自律”。(4)從技術角度控制和過濾違法與有害信息。(5)制定國際化的信息倫理公約,促進全球倫理道德建設。軍事倫理世界上任何的高新技術一經開發,很快就會被應用于軍事領域。像美俄兩國始終致力于把最新技術引入核武器系統中,以實現其核武器的現代化,奉行對別國的核威懾戰略。典型的還有基因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及其所帶來的軍事倫理問題。自基因技術問世以來,一些軍事大國就置1972年締結的《禁止生物武器公約》于不顧,競相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研究基因武器?;蛭淦魇前凑兆鲬鹦枰ㄟ^基因重組技術改變細菌或病毒性狀而制造出來的新型生物武器,它使不致病的微生物成為可致病的,使可用疫苗或藥物預防和救治的疾病變得難以預防和治療?;蛭淦鬟€可以根據人類的基因特征選擇某一種族群體作為殺傷對象。原理是人類不同種群的遺傳基因有一些差別,將基因表現不同的產物當作攻擊目標是完全可行的,因此科學家們也稱這種“只對敵方具有殘酷殺傷力,而對己方毫無影響”的新型生物武器為“種族武器”。與造價昂貴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相比,基因武器有著許多無可比擬的優勢:一是成本低、產量高,殺傷能力強;二是使用方法非常簡單,難以防治?;蛭淦鲝氖褂玫桨l生作用都沒有明顯征候和特殊標記,因而很難迅速隔離和及時救治。這種武器一旦用于戰爭將成為人類新的災難。西方一些國家已制定了研制基因武器的計劃,并以研制疫苗為名,進行著危險的傳染病和微生物研究。據英國醫學協會發布的《生物工程技術-生物武器》專題報告預測,基因武器的問世時間將不會晚于2010年。該協會2004年10月公布的一份報告說,可以用做種族清洗的基因武器在5年之內就可成為現實,10年之內基因研究可以開發出新型的、用于專門滅殺某一特定種族人口的生物武器。美國軍事醫學研究所其實就是基因武器研究中心,那里已經研制出一些具有實戰價值的基因武器。同時,美國國防部正在籌劃一個龐大的“生物保護計劃”,以對付21世紀的“生物恐怖分子”。英國政府所轄的化學及生物防疫中心運用基因工程技術進行了至少5年的秘密研究,以試驗基因殺人“蟲”(Gmsupergerms)。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披露,為了報復伊拉克的導彈襲擊,以色列軍方正在加緊研制一種專門對付阿拉伯人而對猶太人沒有危害的基因武器——“人種炸彈”。由于生物技術研發的混亂,生物武器的威脅已超過了化學武器和核武器??茖W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既是“上帝”又是魔鬼,在為人類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同時,也使戰爭的最基本要素——武器的研制和使用得到了飛速發展。自武器進入熱核時代、生化時代以來,不管是用戰爭手段維護正義,還是用戰爭手段奪人城池,都產生一個非正義的結果,那就是對地球、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造成巨大的毀壞,因此必須要用正義的倫理道德來約束和制止。使用問題【指導原則】使用轉基因技術的指導原則。有學者認為應把預防原則作為指導轉基因技術使用的基本倫理原則。預防原則的基本要求是,如果某項行動(特別是對技術的使用)會給我們的健康和環境帶來某種嚴重的或不可逆的潛在傷害,那么,我們最好不實施該項行動,盡管對于這種潛在傷害的可能性、嚴重程度或因果聯系尚存在著科學上的不確定性;同時,那些主張實施該項行動的人應承擔舉證的責任。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圍繞那些有可能帶來巨大利益、同時又具有不可預料的巨大風險的尖端技術而展開的爭論,將主要的不是一個技術上的爭論,而更多的是一個倫理、政治和決策方面的爭論。【道德約束和科學家的社會責任】科技給人類帶來的一切危害都不是它本身的過錯,但科技方法、科技活動、科技成果以及成果的運用,明顯滲透著社會文化和倫理道德的因素。科學上“能夠的”并不是倫理上“應該的”。作為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倫理道德的發展方向對整個社會倫理道德的建立和完善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過去,人們普遍認為,科學在本質上是進步的、是有益于全人類的,科學技術沒有價值偏好,是中性的,因此科技本身與倫理無關。科學家的職責就是做好本職工作,科學家的科研精神是“為科學而科學”,科學家研究的成果越多,對社會的貢獻越大。然而,隨著科學技術負面影響的逐漸顯現,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科學技術絕非是中性和客觀的事物,科技和倫理有著密切的關系,科學家是科技活動的主體,科學家的倫理觀念影響科學技術活動的動機和目的,同時影響科學技術活動的內容和方式。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就要為它的后果承擔責任,要敢于把科學研究與社會責任聯系起來??萍紓惱硎菍萍蓟顒拥牡赖乱龑В钦{節科技工作者相互之間、科技共同體與社會之間諸種關系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科技倫理不僅蘊含一般的倫理價值,而且包容科學技術真價值。如果一個科學家明明知道某項科學發現將會嚴重危及人類的生存,那么他就不應該把這一發現公布于眾。另一方面,不論科學研究還是它的社會運用,都是在社會中進行的,而這一舞臺的導演是各國政府,因此政府必須規范科技運用,采取措施加強科技發展中的道德倫理約束極為必要??茖W家的社會責任關系到整個社會的道德取向和道德規范,全社會必須關注科技倫理和科學家群體的社會責任問題,在面對種種新的技術成果的同時,不能忽略其自身涉及的種種現實及潛在的危險,必須正確地利用科技成果為人類造福,維護人類的健康和生命,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科技成果的使用不當而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譬如面對生命倫理問題,科學家的社會責任至少應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科學家應對其科學研究本身的行為負責,即在研究中一旦意識到其結果會對人類構成威脅或傷害,應當自覺約束乃至終止研究;二是科學家應對其社會行為負責,即把已經認識或預見到的、由研究帶來的各種可能后果,負責任地告知公眾??萍紓惱淼赖陆ㄔO要重視科技工作者的教育問題,在德國,各大學普遍設有科技倫理道德課。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竺認為:科學家不能成為科技動物,必須要具有社會責任感,這也是教育的責任,倫理學起碼要成為學習自然科學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課之一。另外,對于科技不端行為的防范,相關的制度和法律法規也要逐漸完善;科學研究機構應當建立倫理委員會,對研究計劃進行倫理審查和監督;政府部門和科研管理機構可參照已有的法律或條例,制定針對科學研究的倫理監督和管理辦法。三是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可以采用個別談話、寫保證書、亮黃牌等做法,對科學家進行適時提醒,并使其接受科技界和社會的監督,以促進、引導和保障科學研究沿著健康規范的道路不斷前進。強調科技倫理的中國轉向十分必要科技是無國界的,然而倫理卻有其界限。倫理是一個民族或共同體的精神生命,其內在的思維方式和核心價值觀構成了區分不同文化共同體的基本特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科技倫理必然有著國別或民族之分,有所謂的中國科技倫理與西方科技倫理之別,在當下科技倫理西方化現象較嚴重的情況下,強調科技倫理的中國轉向十分必要。第一,當前科技倫理的理論和實踐缺乏中國的自主知識體系。當今科技倫理的研究更多的是在西方科技倫理的理論體系和邏輯框架中展開。西方發達國家較早地跨入了科技時代的門檻,并且更早地開始思考科技時代所帶來的問題。他們傾向于使用西方的傳統理論資源來解決這些問題。因此,我們的科技倫理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借鑒西方科技倫理的理論和邏輯框架是可以理解的。關鍵在于,我們應當批判性地運用這些理論和思想資源。如果我們沒有反思西方科技倫理背后的西方中心主義,沒有意識到應對科技倫理難題需要多樣性的文化資源,沒有自覺認識到中國特有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是走出人類困境的另一種可能,那么,我們的科技倫理就只能在西方科技倫理的地圖中迷失自我。第二,當前科技倫理中的中國問題意識還較薄弱??萍紓惱硎且詥栴}為中心和線索所鋪展開來的研究,其中有些問題是全球性問題,有些問題是地方性問題,有些問題具有某種全球和地方糅合的性質。就中國社會而言,地域、階層以及發展階段的差異聚合一身,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問題也呈現出錯綜復雜的局面,因此,我們必須有自己的問題意識。但反觀我們的研究,更多的是圍繞西方學者所設定的那些問題進行研究。譬如人類中心主義還是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問題、智能體的道德地位問題、動物權利問題等。不可否定,應用倫理的研究,包括科技倫理的研究,都在有意識地發掘和援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資源和理論資源。我們意識到了傳統文化中的生態倫理智慧,意識到了傳統文化中的生命倫理智慧,也意識到了傳統文化中科技倫理的發端,但我們仍然自覺不自覺地把這些資源看作是零碎的、功能性的。這樣一種理論心態,自然難以建構中國的科技倫理學。實現科技倫理的中國化總的來說,科技倫理在中國的轉向,是作為“民族/國家”范式意義上的當代科技倫理實踐的必然結果。那么,我們應如何實現科技倫理的中國化呢?第一,科技倫理的中國轉向有賴于中華倫理文明的復興,而中華倫理文明復興的前提在于承載這一文化的民族的存續與復興。一個民族的生存包括了民族的文化生命的存在。一個民族的復興,不僅是技術上的進步、經濟上的發展、政治上的開明,而且包括了民族文化的振興和發展。唐君毅曾說,一個民族要發展,首先要有所“守”,一個人守的是節操,一個民族守的是精神生命??梢哉f,中華倫理文明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命基因。從這個意義上說,在發展科技倫理的歷史進程中,中華倫理文明應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二,中國科技倫理必須以能夠回應西方文化的挑戰為現實條件。中國科技倫理理應是一個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的體系,它是實用的,也是變通的,在保持其基本特質的同時,它又是隨著社會歷史的變化而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變化與轉換著的。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歷史發展表明,它能夠較好地適應當時社會實踐和理論思潮的挑戰而進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調整、更新,并保持自身生命的活力。因此,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也具備回應西方文化挑戰的能力。當然,這種回應絕非簡單的“返本開新”,而必須進行一種創造性的改造,并且在改造社會的實踐中實現這種創造性的改造。第三,中國科技倫理的活力取決于中華倫理文明自身具有的活性因素。中華倫理文明有陳腐過時的成分,也有活水源頭的一面。中華倫理文明的復興,絕非翻尋那種建立在自然經濟和封建專制基礎上的意識形態,那樣的陳詞濫調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不可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我們強調的中國科技倫理建設,是進一步繼承和發展中華倫理文明所包含的對宇宙、社會、人生的獨特的把握方式和認識成果,以及她所積淀的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在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的特有智慧與歷史經驗,她所孕育著的面對人類未來一切挑戰的中庸理性、憂患意識和剛毅進取的道德品格。第四,中國科技倫理建構的關鍵還在于制度的創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對于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吸收、轉化、利用和陶熔的過程,從來不是一個理論思辨過程,而是立足于社會現實,從時代的課題出發,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過程。事實上,無論是在科技領域、政治領域、經濟領域,還是文化領域,中華倫理文明作為一種文化和思想資源要實現其價值,必須以一定的制度設置為前提和條件。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科技對人類社會及人自身的干預日益增強,科技雙刃劍的特征充分展現在世人面前。人類在充分享受科技帶來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見證了化學武器、原子彈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制造的慘絕人寰的殺戮,親歷著科技對自然環境、社會生活深度入侵所致的氣候變暖、生態惡化、食品安全、兩極分化加劇等問題,擔憂著基因編輯、腦機接口、生成式人工智能等顛覆性技術給人類生存帶來的威脅??萍蓟顒拥耐庠陲L險和內在不可預測性與不確定性,呼喚著科技向善、倫理在場??萍紓惱硪呀洺蔀槲覀冞@個時代的共同訴求,科研倫理成為科研工作者的內在使命和成長法則。圖片科研倫理的重要性人作為具有能動性的自然存在物,自誕生以來,就開始了探索自然、社會和自身的歷程,呈現了求知求真的師生關系、生命態度。如,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亞里士多德“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傳世名言,阿基米德的“等一下再殺我,讓我證完這個幾何定理”的生命態度,張衡的“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的精神追求,都反映了他們對科學研究的熱愛和追求真理的執著,為后來科研倫理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嚴格意義上的科研倫理,是在科學研究作為一種職業登上歷史舞臺,科學共同體、專業研究機構出現后誕生的,每個歷史時期的科研倫理有不同的內容、不同的重點和不同的議題。雖然,在科技發展的歷程中,人們一直關注倫理問題,但從未像今天這樣重視,這是因為人類早期科技的迭代緩慢漸進,給人類社會足夠的時間去接納與適應,但在最近200年,人類科技進步被按下加速鍵,科技倫理問題高密度、高強度頻閃,引起全球關注。中國高度重視科技倫理的導航和規范作用,加強科技倫理治理。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懲戒學術不端,力戒浮躁之風”,2020年組建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指出“科技倫理是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等科技活動需要遵循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是促進科技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對于即將走進科研大門的研究生而言,我們這里提供一套科研倫理的思考方式,一份科研倫理的思維導圖,以助推學術的成長、生命的厚度。圖片科研倫理的思考方式倫理作為有著意義內蘊的關系性思維,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和實踐指向:追求良序社會,締造美好生活。科研倫理思考具有如下特點:根本性思考、整體性思考、負責任思考。根本性思考,是從倫理視角出發,揭示和探討研究對象背后關乎人類最大程度的生存、發展等“大問題”的思考。如,“發展”是伴隨著人類文明展開的向度概念,傳統發展觀把發展視作單一的“經濟增長”,倫理思考需要追問的問題是:發展是否就等于好?如何看待發展與美好生活的關系?從廣義價值維度來看,我們追求的“發展”的核心問題是什么?這就需要從根本上揭示“發展”的內涵,“倫理思考是人類思考的重中之重”。美國學者德尼·古萊在《發展倫理學》一書中從倫理學視角出發,把界定美好生活、公正社會以及人類群體與大自然關系作為發展的問題。整體性思考,與分析性思考相對,是指把事物視為系統的、完整的生命體的思考。整體性于任何事情,特別是對倫理研究的對象而言,都是最為本質的屬性表現。德尼·古萊正是從整體性思考出發對“美好生活”進行倫理探究,認為“美好生活”包括最大限度的生存、尊重和自由三大要素,全面彰顯了人性,只有將三者最大限度地有機結合在一起,才能滿足美好生活的根本價值訴求,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負責任思考,是科研倫理具有鮮明特質的一種思考方式。強調擁有自由意志、行為活動具有因果性的科研工作者,對所從事的科研活動采用負責任的思考方式,既要對已開展的科研活動采用回溯性責任的思考方式,更應對正開展或將開展的科研活動采用前瞻性責任的思考方式,負責任研究行為可以被分為兩個維度:根據職業規范指導的科研行為和根據倫理規范指導的科研行為?!柏熑问侵R和力量的函數”,學會倫理思考是掌握知識權力的一項責任命令。20世紀50年代,英國哲學家羅素就吶喊:“在人類歷史上,我們第一次到了這樣一個時代:人類種族的綿亙已經開始取決于人類能夠學到的為倫理思考所支配的程度?!眻D片科研倫理的歷史演進科研倫理是科研人員在認識客觀世界、探索真理、貢獻智慧的科研活動過程中,對關涉的自然、人群、社會如何依據一定價值理念和倫理原則,辯證處理求真與為善、發展與安全、功利與權利、局部與整體等倫理關系,促進科技健康發展、人類永久福祉的體系。從知識考古學視域出發,科研倫理的學科邊界和內容方法,隨著人類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不斷豐富、動態變遷。如果用學科思維導圖,對演化中的科研倫理學科知識體系進行結構化表征,我們發現當下呈現出的科研倫理知識體系,根據演化的發生、發展階序,已形成嵌套的層次結構??蒲袀惱碓跉v史發展過程中,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科研倫理的第一階段,以科研工作者專業道德及學術規范為內核的小科學時代科研倫理。20世紀30~40年代美國科學社會學家默頓提出“科學的精神特質”和四大“科學規范”(普遍主義、公有主義、非謀利性和有組織的懷疑主義),與科學發展的根本目標,以及科學家應當具備的精神氣質相一致,其實質是防止和減少各種外在因素對科學知識的侵蝕,以確??茖W知識的客觀性,時至今日,仍為主流科學界所遵循。主要側重于調節科學共同體內部科學家之間的關系的默頓規范已有局限,科研倫理的疆域需要拓展,進入新的階段??蒲袀惱淼牡诙A段,在堅持默頓規范基本精神,完善科研工作者專業道德和學術規范的基礎上,形成了以科研倫理社會建制為特點的大科學時代科研倫理。大科學時代,隨著科學與社會的關系日趨密切,科學社會功能的日益突顯,科研倫理已經從科學家個人、科學共同體內部關系,擴展到科學家與企業、政府之間外部關系??茖W家除了肩負學術責任拓展新知之外,還應承擔社會責任造福人類。2022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文件《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提出如下科技倫理原則:(一)增進人類福祉。科技活動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和生態環境保護,不斷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類社會和平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二)尊重生命權利??萍蓟顒討畲笙薅缺苊鈱θ说纳踩⑸眢w健康、精神和心理健康造成傷害或潛在威脅,尊重人格尊嚴和個人隱私,保障科技活動參與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使用實驗動物應符合“減少、替代、優化”等要求。(三)堅持公平公正??萍蓟顒討鹬刈诮绦叛?、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公平、公正、包容地對待不同社會群體,防止歧視和偏見。(四)合理控制風險??萍蓟顒討陀^評估和審慎對待不確定性和技術應用的風險,力求規避、防范可能引發的風險,防止科技成果誤用、濫用,避免危及社會安全、公共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態安全。(五)保持公開透明??萍蓟顒討膭罾嫦嚓P方和社會公眾合理參與,建立涉及重大、敏感倫理問題的科技活動披露機制。公布科技活動相關信息時應提高透明度,做到客觀真實。研究生作為科學研究中的“生力軍”,可將“小科學時代”的學術規范和“大科學時代”的科研倫理原則視為科研求真、造福人類的導航圖,明確科研倫理的結構方位,了解科研倫理不僅僅是不能抄襲、剽竊他人成果等學術規范問題,而是貫穿科研活動全過程、全要素和全層次,熟悉并追蹤了解國內國際有關科研倫理的規范要求并作為自身科研行動的指導??萍紓惱韱栴}分析前言因為在研發場域最缺少對技術的實證性知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低價轉讓轉租合同范本
- 公共廣播合同范本
- 飯店供應食品合同范本
- 早餐攤位加工合同范本
- 個人煤炭求購合同范本
- 彩鋼瓦噴漆翻新合同范本
- 廚房線路改造合同范本
- 裝飾工程傭金合同范本
- 2025標準商業租賃合同
- 2025建筑工程的設備采購合同范本
-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學選擇性必修三全冊知識點梳理
- 基于嵌入式系統的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應用研究
- 泵站-防汛預案
- Q∕SY 08124.23-2017 石油企業現場安全檢查規范 第23部分:汽車裝卸車棧臺
- 有機化學 第十三章 有機含氮化合物
- 青島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信息窗3)》參考課件(共12張PPT)
- 主要單元工程、重要隱蔽工程、工程關鍵部位的概念及驗收簽證
- 中華護理學會科研課題申請書
- 學生宿舍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共25頁)
- 現金流量表培訓課件(共90頁).ppt
- 相互尊重、理解、信任.ppt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