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閱讀的五大考題命題特點暨解題策略_第1頁
高考文言文閱讀的五大考題命題特點暨解題策略_第2頁
高考文言文閱讀的五大考題命題特點暨解題策略_第3頁
高考文言文閱讀的五大考題命題特點暨解題策略_第4頁
高考文言文閱讀的五大考題命題特點暨解題策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文言文閱讀的五大考題命題特點暨解題策略

文言文閱讀的五種考題

近幾年,高考文言文已基本穩定為五類考題:斷句、文常、分析

內容、簡答題和翻譯。其中前三為選擇題。

【真題示例】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暢字叔茂。少以清實為稱,無所交黨C初舉孝廉,辭病不就C大

將軍梁商特辟舉茂才,四遷尚書令,出為齊相。征拜司隸校尉,轉漁

陽太守。所在以嚴明為稱。坐事免官。是時政事多歸尚書,桓帝特詔

三公,令高選庸能。太尉陳蕃薦暢清方公正,有不可犯之色,由是復

為尚書。

尋拜南陽太守。前后二千石逼懼帝鄉貴戚,多不稱職。暢深疾之,

下車奮厲威猛,其豪黨有釁穢者,莫不糾發。會赦,事得散。暢追恨

之,更為設法,諸受臧二千萬以上不自首實者,盡入財物;若其隱伏,

使吏發屋伐樹,土型井夷灶,豪右大震。功曹張敞奏記諫曰:“五教在

寬,著之經典。湯去三面,八方歸仁。武王入殷,先去炮烙之刑C高

祖鑒秦,唯定三章之法。孝文皇帝感一堤縈,蠲除肉刑。卓茂、文翁、

召父之徒,皆疾惡嚴刻,務崇溫厚。仁賢之政,流聞后世。夫明哲之

君網漏吞舟之魚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悅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發屋

伐樹將為嚴烈雖欲懲惡難以聞遠以明府上智之才,日月之曜,敷仁惠

之政,則海內改觀,實有折枝之易,而無挾山之難。群為舊都侯甸之

國,園廟出于章陵,三后生自新野,士女沾教化,黔首仰風流,自中

興以來,功臣將相,繼世而隆。愚以為懇懇用刑,不如行恩;孳孳求

奸,未若禮賢。舜舉皋陶,不仁者遠。隨會為政,晉盜奔秦。虞、芮

入境,讓心自生。化人在德,不在用刑。”暢深納敞諫,更崇寬政,

慎刑簡罰,教化遂行。

郡中豪族多以奢靡相尚,暢常布衣皮褥,車馬羸敗,以矯其敝。

同郡劉表時年十七,從暢受學。進諫曰:“夫奢不僭上,儉不逼下,

循道行禮,貴處可否之間。遵伯玉恥獨為君子。府君不希孔圣之明訓,

而慕夷、齊之末操,無乃皎然自貴于世乎?”暢曰:“昔公儀休在魯,

拔園葵,去織婦;孫叔敖相楚,其子被裘刈薪。夫以約失之鮮矣C聞

伯夷之風者,貪夫廉,懦夫有立志。雖以不德,敢慕遺烈」

后征為長樂衛尉。建寧元年,遷司空,數月,以水災策免。明年,

卒于家。

(節選自《后漢書?王暢傳》)

1.下列對文中面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夫明哲之君/網漏吞舟之魚/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悅于下/言之

若迂/其效甚近/發屋伐樹/將為嚴烈/雖欲懲惡/難以聞遠/

B.夫明哲之君/網漏吞舟之魚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悅于下/言之

若迂/其效甚近/發屋伐樹/將為嚴烈/雖欲懲/惡難以聞遠/

C.夫明哲之君/網漏吞舟之魚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悅于下/言之

若迂/其效甚近/發屋伐樹/將為嚴烈/雖欲懲惡/難以聞遠/

D.夫明哲之君/網漏吞舟之魚/然后三光明于上/人物悅于下/言之

若迂/其效甚近/發屋伐樹/將為嚴烈/雖欲懲/惡難以聞遠/

【解析】參考原文標點:夫明哲之君,網漏吞舟之魚,然后三

光明于上,人物悅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發屋伐樹,將為嚴烈,

雖欲懲惡,難以聞遠。

【答案】A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功曹,官名,漢代郡守有功曹史,西漢始置,除掌人事外,得

以參預一郡的政務。

B.黔首,戰國及秦代對讀書人的稱呼,如賈誼《過秦論》“焚百

家之言,以愚黔首”。

C.府君,漢代對郡相、太守的尊稱,如《孔雀東南飛》“府君得

聞之,心中大歡喜”。

D.司空,古代官名,西周始置,周為六卿之一、即冬官大司空,

掌管工程。

【解析】“黔首”是對百姓的稱呼。

【答案】B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暢品格高潔,多次被人舉薦。最初他因孝廉而被舉薦,以有

病為由不接受;大將軍梁商舉薦他,后出任齊相;太尉陳蕃推薦他,

因此再次做了尚書。

B.王暢不畏豪黨,敢于揭發他們。他實施嚴刑峻法,對貪贓一定

數額財物而不自首承認的貴戚沒收其財物,如果隱臧就嚴懲,比起之

前逼迫貴戚的太守們,他是稱職的。

C.王暢明辨是非,善于聽取意見。功曹張敞勸諫他要以仁愛治民,

施仁政,行教化,他深表贊同;對于學生劉表的進諫,他卻認為不妥,

沒有采納。

D.王暢生活節儉,能夠以身作則。做南陽太守期間,他穿布衣,

坐陋車,矯正郡中豪族們奢侈相攀比的風氣;與弟子的交談也可以看

出他是一個節儉的人。

【解析】“比起之前逼迫貴戚的太守們”錯,原文“前后二千

石逼懼帝鄉貴戚”,前幾任太守都害怕帝鄉的貴戚,而非貴戚被逼迫。

【答案】B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暢深疾之,下車奮厲威猛,其豪黨有釁穢者,莫不糾發。

(2)聞伯夷之風者,貪夫廉,懦夫有立志。雖以不德,敢慕遺烈。

【答案】(1)王暢對此十分痛恨,一上任就施展威猛,那些豪強

有罪行的,沒有不被追查揭露的。

⑵聽到伯夷之風尚的,貪婪者變得廉潔,懦夫有了志氣。我雖然

德行不高,但也仰慕先人的遺風。

【參考譯文】

王暢字叔茂。年輕時以清廉樸實為人所稱道,不與他人交結。起

初被舉為孝廉,以有病為由不接受。大將軍梁商特地征召他為茂才,

四次升遷至尚書令,后為齊相。后征召為司隸校尉,轉漁陽太守。所

在之處,都以嚴肅精明著稱。因事獲罪免官。當時朝廷政事多由尚書

處理,桓帝特詔三公,命他們挑選有才能之人,太尉陳蕃薦舉王暢,

說他清廉公正,有不可侵犯的本色,因此池再次擔任尚書。

不久又任命為南陽太守。前幾任的太守都害怕帝鄉的貴戚,(因

此)多不稱職。王暢對此十分痛恨,一上任就施展威猛,那些豪強有

罪行的,沒有不被追查揭露的。正趕上朝廷大赦,事情因此作罷。王

暢追悔此事,重新制定法令,各個貪贓兩千萬以上而不自首承認的,

沒收(他的)全部財物;如果隱瞞贓物,便派官吏拆屋伐樹,填井平灶,

豪門大戶頗為震動。功曹張敞上奏勸諫說:“五教在寬,已經寫在經

典之中。商湯說網開三面,八方歸順。武王進入殷都,先除去炮烙之

刑。高祖以秦為鑒,只定三章之法。孝文皇帝被堤縈感動,去除肉刑。

卓茂、文翁、召父等人,都痛恨嚴刑苛法,極力崇尚溫和寬厚。仁賢

之政,流傳后世。(那些)明哲之君,魚網可漏吞舟之魚,然后日月星

三光照耀于上,人物喜悅于下。說起來很遠,但其效應很近。拆屋伐

樹,將十分激烈,雖然是要懲惡,卻難以遠聞。以明府上智之才,日

月之明,施仁惠之政,則海內改觀,確實如同折一樹枝般容易,并無

挾山之難。郡為舊都侯甸之國,園廟出于章陵,三后生自新野,士女

沾染教化,百姓敬仰風流,自中興以來,功臣將相,世代隆盛。我以

為急于用刑罰,不如施恩于民;不停地追查犯人,不如禮賢下士。舜

用皋陶,不仁之人便遠遠離開。隨會執政,晉盜逃往秦。虞、芮入境,

謙讓之心自生。教化在于德,不在于用刑。”王暢完全接受張敞的勸

諫,改為崇尚寬和政治,簡省刑罰,于是教化得以施行。

(南陽)郡中的豪族大多以奢侈相攀比,王暢平常是布衣皮褥,乘

坐破舊車馬,以矯正這種不好的風氣。同郡劉表時年十七歲,跟從王

暢學習。(他)勸諫壬暢說:“奢侈但不超過上司,儉樸不接近下等,依

道行禮,貴在可與不可之間。海伯玉以獨為君子為恥。(府君)不迎合

孔圣人的明訓I,反而仰慕伯夷、叔齊的小操守,恐怕是把自己放在世

俗之上了吧?”王暢說:“以前公儀休在魯為相,拔掉園中葵,趕走

織婦(與織布的妻子離婚);孫叔敖為楚相,他的兒子披著皮毛砍柴。

因節約而有過失的很少。聽到伯夷之風尚的,貪婪者變得廉潔,懦夫

有了志氣。我雖然德行不高,但也仰慕先人的遺風J

后被征召為長樂衛尉。建寧元年,遷升司空,數月之后,因發生

水災被免官。第二年,死在家里。

(一)文言斷句,有“章”可循

L通讀語段,把握內容。

如:上以何功最盛先封為哪侯食邑八千戶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

兵多者百余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有汗馬之勞

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居臣等上何也上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知獵狗乎

日知之上曰夫獵追殺獸者狗也而發縱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走

得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縱指示功人也群臣后皆莫敢言。(選自《漢

書?蕭何曹參傳》)

經過反復通讀,先抓住要點,如文中說的是什么人,辦的是什么

事,為什么這樣做,結果如何,等等。

文中提到的人物有:“上”,“何”(根據選文出處,“何”指的是

“蕭何”),“功臣”。

文中的事件:綜觀全段,說的是“上”(漢高祖劉邦)以打獵為喻,

向眾功臣說明為什么“以何功最盛先封為郡侯食邑八千戶二

“上”為什么這樣做?依據“上”的說法(“諸君徒能走得獸耳

功狗也至如蕭何發縱指示功人也”),可見在劉邦看來,蕭何的功勞

遠勝于群臣。

這件事的結果:“群臣后皆莫敢言”,由此可知群臣最后接受了劉

邦的觀點。

2.確定詞義,分析句讀。

有些詞語是屬于上句還是下句,是“句”(句末停頓),還是“讀”

(句中停頓),需要考生運用文言知識反復研究。

如:”上以何功最盛先封為郊侯食邑八千戶”,“郊侯”是專名,

其間不能斷;“上以何功最盛”有主有謂,敘一事,是主謂句,后面

應當斷;“挪侯”是“封為”的賓語,當屬于上一句。又如“臣等身

被堅執兵多者百余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至“大小各

有差”處,一事已敘完,應斷為“句。其他為“讀二

3.利用句式,注意結構。

如:“臣等身被堅執兵多者百余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應斷作

“臣等身被堅執兵,多者百余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又如劉

邦的設喻“追殺獸者狗也而發縱指示獸處者人也。應斷為“追殺獸

者狗也,而發縱指示獸處者人也二

4.注意標志,確定范圍。

"曰”“云”“言”“乎”等是對話的標志。

如:文段中的“功臣皆曰”“上日”等。另外,一定要注意“曰"

后面的文字到什么地方為止。如“日知之知獵狗乎”,"日”的內容只

能是“知之”兩個字,“知獵狗乎”是劉邦的問話,不是功臣的回答。

5.常用虛詞,作為參考。

常放于句首的:“蓋”“天”“故”“豈”

常放于句末的:“之”“也”“矣”“焉”“哉”“乎”“歟”“耳”“邪

(耶)”等。

如:本段“何也”中的“也”,“諸君知獵乎”中的“乎”,“狗也”

“人也”“功狗也”中的“也”,“至如蕭何發縱指示”中的“至如”,

都可作為斷句的參考。

(二)文化常識,記憶有道

L立足教材,注重積累。

高考試題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識,實際上大多是課內接觸過的。

如:

“有司”一詞,在初中課文《出師表》和高中課文《廉頗藺相如

列傳》中出現過,而這也體現了高考在本考點的命題方向上對教材的

關注,體現了課本學習與高考考查的有效鏈接。

基于此,考生在復習時要扎根于教材,對課文中和課下注釋所涉

及的文化常識,要多多積累。如:

必修1的《鴻門宴》中涉及座次排序等禮俗方面的文化常識;

必修2的《蘭亭集序》課下注釋涉及天干地支方面的文化常識;

必修3的《師說》課下注釋涉及古文運動等文學方面的文化常識;

必修4的《張衡傳》課下注釋涉及官職調動和天文歷法方面的文

化常識;

必修5的《滕王閣序》中涉及星宿等天文方面的文化常識。

以上只是做個簡單的例舉,具體的內容有待考生在復習教材的過

程中進一步積累。

2.分門別類,抓主帶次。

古代文化常識內容龐雜,牽涉甚廣,所以需要將這些知識點分類

整理,建立起一個清晰的知識體系。識記時按照類別進行,這樣有利

于知識鏈條的建立°高考試題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識主要有以下類別:

古代官職、人物稱謂、教育科舉、宗法禮俗、天文歷法、古代地理、

文學藝術、器物服飾等。

在識記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在高考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內容,這往

往是考查的重點。但同時注意,雖然其他的內容在以往的考試中出現

的次數少,但從某種程度上說,其在以后的考試中出現的概率會加大,

因此不能掉以輕心,如天文歷法、文學藝術等。

另外,建議在復習過程中不要沉迷于“偏”“難”“怪”的內容。

“常識”意為普通的知識、一般的知識,所以“古代文化常識”考查

的應該是上述類別中最常見的知識點。

3.強化訓練,以考帶學。

建議多做一些古代文化常識方面的練習題,這一方面可以自我檢

測,檢查平時復習時出現的漏洞,以便及時彌補:另一方面也可以進

行二次記憶或多次重復記憶,從而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使之前背

誦的內容更加牢固、扎實。

4.掌握方法,有效答題。

①巧排除。文化常識涵蓋內容繁多,答題時我們可以先鎖定熟悉

的知識點,排除已知選項,接下來對未知選項的判定便容易得多了。

②扣語境。答題時,我們還可以聯系考查到的知識點的上下文內

容,將考查到的知識點置于具體的語境之中,結合語境有效做出判斷。

③識陷阱。高考文化常識題錯誤選項的設置思路大同小異,干擾

手段無外乎無中生有、張冠李戴、肘空顛倒、范圍失當、以偏概全、

偷換概念,等等。

(三)學會分析,準確概括

文言文閱讀“歸納、概括”題的訓練重點,應放在分析上。要學

會分析,必須從研究試題如何“設障”(即設置與原文說法不一致的

干擾項)開始。命題者設置干擾的常見方法有:

1.曲解詞義。指命題者在設置干擾項時,故意錯誤解釋文言材料

中的某一詞語。

選項:陳登云關心百姓,奏請救助災區。在他巡視河南期間,當

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災情,皇上當即派遣寺丞錘化

民籌措錢款賑濟災民。

原文:“帝立遣寺丞鋒化民赍帑金振之J

解析:其中“赍帑金”指的是“發放國庫中的錢幣”,而非“籌

措錢款”。

2.夸大其詞。命題者在設置這類選項時,常常在大體準確的概括

分析中,夾雜一兩處故意夸大的地方作為干擾因素。

選項:作者楊萬里素來仰慕李臺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臺州去世

之后,才寫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傳頌其事跡。

原文:“后十七年,臺州既沒,予與丞相京公同為宰掾。談間,

公為予言李臺州母子事……感而為之傳J

解析:也就是說,楊萬里是在李臺州去世后,與丞相京公交談時

才知道李臺州母子之間的故事,才了解李臺州“至孝”之名的。

3.張冠李戴。命題人故意把發生在甲身上的情況說成發生在乙身

上,這就屬于典型的張冠李戴。

選項:弘微簡言服眾,此舉受到重視。他參與集會,常與子弟們

詩文唱和,住在烏衣巷,稱為烏衣之游;又極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

謝混賞識,稱為微子。

原文:混風格高峻,少所交納,唯與族子靈運、瞻、曜、弘微并

以文義賞會。嘗共宴處,居在烏衣巷,故謂之烏衣之游。瞻等才辭辯

富,弘微每以約言服之,混特所敬貴,號曰微子。

解析:從原文“混風格高峻,少所交納,唯與族子靈運、瞻、曜、

弘微并以文義賞會”可以看出,“參與集會,常與子弟們詩文唱和”

的是“謝混”,并非“謝弘微”。故該選項張冠李戴。

4.顛倒事實。命題人故意顛倒事實,造成選項錯誤。

選項:黃貞父斷案時遇到難題,無法解決,張汝霖下筆千言,精

準斷案,黃稱贊他為奇才。

原文:“貞父語同寅曰:'爰書例應屬我,我勿受,諸君亦勿受,

吾將以困張廣昌。

解析:文意為:“黃貞父對同僚說:'根據慣例(這個案子)應當由

我來主審,我不接受,各位也不接受,我將用這個疑案來使張汝霖困

窘。由此可見,“遇到難題,無法解決”屬于顛倒事實。

5.偷梁換柱。命題者通過偷換某個概念來設置陷阱。

選項:晏子認為要想治理好國家,使天下歸附,最重要的不是取

法已過時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們的節儉風尚。

選文:核心內容在于勸說君王“誠于愛民,果于行善”(即要施

行仁政),對“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如今君主想要效法

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們的制度”)進行了批評。

解析:選項將“重要的不是'法其服,居其室'”偷換成"最重

要的不是取法已過時的古圣王制度”,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有誤。

6.時空混亂。人物傳記類文章通常是通過描寫幾件事情來刻畫某

個人物的,而這幾件事在文段之中是有時間上的先后順序和地點上的

變換的,命題人便在設計錯誤選項時故意倒置事情的時序或弄混地點,

從而造成敘述上的混亂。

選項:來護兒直言勸諫,后被奸人殺害。他諫請煬帝停駕洛陽,

不再遠游江都,引發煬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殺害他時,煬帝也沒有

設法保護。

原文:“是日旦將朝,見執。護兒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

'今被執矣。'護兒嘆曰:'吾備位大臣,荷國重任,不能肅清兇逆,

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復何言!’乃遇害J

解析:可知,宇文化及殺害來護兒時,煬帝也被捉拿了,兩個事

件中“隋煬帝被捉拿”的時間在來護兒遇害之前。故該選項時空混亂。

7.無中生有。命題人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觀

點等內容,致使選項的分析概括于文無據,無中生有。

選項:趙意制止禍患,大力推崇義行。他擔任平原太守時,誅殺

盜賊首領,但對待余黨卻能區別處理,只是將他們遷往異地,并教導

他們應該棄惡從善。

原文:其年,遷意平原太守。時平原多盜賊,意與諸郡討捕,斬

其渠帥,余黨當坐者數千人。意上言:“惡惡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師

近郡。”帝從之,乃悉移置潁川、陳留。

解析:“并教導他們應該棄惡從善”有誤。原文只是說“乃悉移

置潁川、陳留”,并沒有說“教導他們應該棄惡從善”。故該選項無中

生有。

(四)符合要求,準確翻譯

文言語句翻譯的基本要求是“信”“達”“雅二“信”就是要準確

表達原文的意思,不走樣,不漏譯,不錯譯。“達”就是譯文要明白

通暢,無語病。“雅”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

L正確翻譯的前提是理解。

(1)以易求難,推敲關鍵詞語。

高考試題中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譯的句子,并非每一個詞語都有難

度,都難以理解,而往往是只有兩三個詞語有較大難度。從這個意義

上說,理解句子就是對關鍵詞語的準確認知。

【例1】內自量無械器以應二敵,即奉國而歸齊矣。

在句中,“無”“械器”“以”“二敵”“即”“齊”等都不難理解,

難的是“應”“奉國”“歸國“應”帶了賓語“二敵”,且“內自量無

械器以應二敵”的前一句是“衡山械器盡,魯削衡山之南,齊削衡山

之北”,意思是說,小國衡山已遭受齊、魯二國之“削(侵略)、那么,

這里的“應”就該是“應對”“應付”的意思。再看“奉國”,“奉”

是個多義詞,但既然支配著名詞“國”,且與下文“歸齊”緊密相關,

則這個“奉”應是“進獻,下對上送東西”或“送,給予”的意思,

靈活一點翻譯,“奉國”就是“帶領全國二至于“歸”,既已“奉國”,

則“歸”就是“歸順”“歸附”了。于是全句應理解為:“(衡山之君)

心里估量沒有武器來應對兩個敵國,就帶領全國歸順齊國了J這樣

看來,所謂“以易求難”就是根據已知求未知;“求”的過程,就是

分析語句的過程。

(2)綜觀全文,求助于上下文。

【例2】方知余見小,春秋問例蠅。

在句中,“方知余見小,春秋問姑蟾”該如何理解?首先應明確:

它與前一句“讀書三十乘,千萬中一二”,后一句“石彭與鳧毛,所

見同兒稚”等的含意是一致的。“讀書”句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

意思是“我讀書多達三十車,與瑯姨福地的藏書一比,不過是千萬分

之一二”;而“石彭”句的大意是“即使像石彭與鳧毛這樣的長壽者,

他們的所見所聞亦與兒童無異:再來看畫線句,“余見小”應是主謂

短語;《逍遙游》中“蜷姑不知春秋”,“蠅帖”乃是“寒蟬”,“春秋

問姑蛹”應理解成“站蠅”難以知“春秋”,這才與上下文相吻合,

并與《逍遙游》中的文句相契合。所以此句意思是“(經過此事)才知

道我見識淺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蟬不知道四季的轉

換”。

2.直譯句子,字字落實。

文言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高考強調以直譯為主。

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一字一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中

遣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與原文保持一致。常用方法

如:

①留。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等專有名詞,原樣保

留,不必翻譯。

②刪。那些起語法作用但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詞,或者表敬稱、謙

稱而沒有實際意義的詞,在譯文中可以刪去。

③換。古今意義上有差別或多義的詞,應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中

的詞語。

③調。對于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和主謂倒裝句,

應調整語序,與現代漢語句式結構一致。

③補。對于各種省略句,翻譯時應補充出省略的成分。

③套。對于判斷句、被動句和各種固定句式,應用現代漢語相應

的句式去套譯。

(五)簡答題解題指導

文言文閱讀簡答題區分度高,能有效實現高考的選拔功能,考生

答題時要謹記“三大紀律二所謂“三大紀律”是指:審讀題干,主

抓關鍵詞,做到答是所問;整篇閱讀,鎖定信息區,重點細部探究;

分條陳述,注意賦分值,力求簡明有序。“三大紀律”涉及閱讀的思

維流程及答題的規范,它應貫穿于文言文閱讀及答題的始終。那么,

命題人的命題視角有往往哪些呢?

1.探究寫作目的

寫作目的是文章寫作的出發點,即作者通過寫作活動以實現文章

的社會價值。這種題型多見于帶有議論色彩的闡釋類文言文本。

章望之字序

歐陽修

校書郎章君,嘗以其名望之來請字,日:“愿有所教,使得以勉

焉而自勖者。”予為之字日表民,而告之日:古之君子所以異乎眾人

者,言出而為民信,事行而為世法,其動作容貌皆可以表于民也。……

名山大川,一方之望也,山川之岳瀆,天下之望也。故君子之賢于一

鄉者,一鄉之望也;賢于一國者,一國之望也;名烈著于天下者,天

下之望也;功德被于后世者,后世之望也。孝慈友悌達于一鄉,古所

謂鄉先生者,一鄉之望也。春秋之賢大夫,若隨之季良、鄭之子產者,

一國之望也。位于中而奸臣賊子不敢竊發于外,如漢之大將軍;出入

將相,朝廷以為輕重,天下系其安危,如唐之裴丞相者,天下之望也。

其人已歿,其事已久,聞其名,想其人,若不可及者,夔、龍、稷、

契是也。其功可以及百世,其道可以師百王,雖有賢圣莫敢過之者,

周、孔是也。此萬世之望,而皆所以為民之表也。(筆者注:

因字數限制,本文引用時文本有刪節,下司)

★本文的寫作目的是什么?請作簡要概括。

[解析]序言分為書序和贈序,本文顯然屬于后者。贈序往往就某

一方面對后生晚輩進行鼓勵,如《送東陽馬生序》,本文亦如是。文

章開頭“校書郎章君,嘗以其名望之來請字”一句,開門見山,交代

了作序意圖,下文具體闡釋取字用意,關鍵是要理解“愿有所教,使

得以勉焉而自勖者”一句中“勖”的含義,即“勉勵”,教材中有“并

以為國人之讀茲篇者勖”(孫文《(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答

題時要善于聯想,聯系課內外相關知識點。

[參考答案]闡釋取字用意,并借此勉勵章望之。

2.概括主要情節

情節是作品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人物相互關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

的發展過程。就文言文而言,要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準確厘清相關

人物在不同時段(或任職的不同時期)依次做了哪些事情,要按照題

干的指向概括相關情節。

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

韓愈君諱適,姓王氏。好讀書,懷奇負氣,不肯隨人后舉選。

困于無資地,不能自出,乃以干諸公貴人,借助聲勢。諸公貴人既志

得,皆樂熟軟媚耳目者,不喜聞生語。一見,輒戒門以絕。上初即位,

以四科募天下士。君笑曰:“此非吾時邪!”即提所作書,緣道歌吟,

趨直言試。既至,對語驚人;不中第,益困。久之,聞金吾李

將軍年少喜事,可撼。乃踏門告曰「天下奇男子王適愿見將軍白事J

一見語合意,往來門下。盧從史既節度昭義軍,張甚,奴視法度士,

欲聞無顧忌大語。有以君生平告者,即遣客鉤致。君日:“狂子不足

以共事。”立謝客。李將軍由是待益厚,奏為其衛胄曹參軍,充引駕

仗判官,盡用其言。將軍遷帥鳳翔,君隨往。改試大理評事,攝監察

御史、觀察判官。

妻上谷侯氏處士高女。初,處士將嫁其女,懲日:“吾以胡陪窮,

一女憐之,必嫁宜人,不以與凡子J君日:“吾求婦氏久矣,唯此翁

可人意;且聞其女賢,不可以失。”即謾謂媒嫗:“吾明經及第,且選,

即官人。若能令翁許我,請進百金為嫗謝「諾許,白翁。翁日:“誠

官人邪?取文書來!”君計窮吐實,嫗日:“無苦,翁大人,不疑人欺

之,得一卷書粗若告身者,我袖以往,翁見未必取視,幸而聽我」

行其謀。翁望見文書銜袖,果信不疑,日:“足矣!”以女與王氏。

★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奇人”王適的四件“奇事”。

[解析]題干強調用自己的話概括,即不能照抄原文。王適奇在“懷

奇負氣”,未通達時“不肯隨人后舉選”;時來運轉,他“緣道歌吟,

趨直言試”,雖然〃對語驚人”卻未中第;落第后,盧從史遣客邀其

出來做官,王適卻以“狂子不足以共事”拒絕;最后敘寫他抬高虛擬

自己的身份“騙娶”得意中人。

[參考答案]①他喜歡讀書,但不愿隨著一般人那樣去應舉考試;

②應考時邊走邊歌詠,對語驚人,卻不被錄取;③拒絕“狂士”征召

為官;④虛擬官人身份騙婚。

3.概括形象(性格)特征

形象和性格不可截然而分。性格大體包括:(1)對現實和自己的

態度的特征,如誠實或虛偽、謙遜或驕傲等。(2)意志特征,如勇敢

或怯懦、果斷或優柔寡斷等。(3)情緒特征,如熱情或冷漠、開朗或

抑郁等。(4)情緒的理智特征,如思維敏捷、深刻、邏輯性強或思維

遲緩、淺薄、沒有邏輯性等。如所選文本涉及對象相對單一,則要概

括出人物的多重特征,力求立體豐滿。如提供的是群像(多人合傳),

則要辨析出對象的同中之異。

尚書比部員外郎李君墓志銘

曾鞏

康定初,先人寓南康,與李君居并舍。是時君年未四十,游余父

子間,相好也。后十余歲,君為臨安,遇余于浙西,道舊故,喜甚。

又十余歲,君已退而家居,復見之山陽。又九歲,而君年七十有一以

卒。明年,其孤仲熊自山陽抵京師,拜且泣曰:“顧得銘也」余惟君

游余父子間四十年矣,銘其可辭?

君姓李氏,諱丕,字子京。家故寒也。學為士,自君始。出舉進

士,中其科,得主楚之淮陰簿。歲兇,轉運使調軍食,用君主宿州氽。

他州皆強賦,民猶不足,君隨便開誘,聚者悅趨,汆最他州。遷寧國

軍節度,掌書記,轉運使屬君市翎毛,君優致如主汆,所市以赤,數

之至十萬,復最他州。他軍州事,有不能決者,多屬君,君所決者三

十有八事。蓋復太平州囚管壽活之,明通判歙州林璃無罪釋之,類如

此。遷秘書省著作佐郎,用薦者監興元府稅,急吏寬商,課贏十有七

萬。歲中,以歲次遷秘書丞,以課遷太常博士,以覃恩遷尚書屯田員

外郎,知杭州臨安縣,召為審刑院詳議官,賜緋衣銀魚。遷尚書都官

員外郎,通判蜀州。蜀少事,然他州訟有積歲不能決者,轉運使以屬

君,君所決八事,民信服之。遷尚書職方員外郎,監在京內衣庫,樞

密使田況奏用君刪定馬軍司條貫,既成,詔加賞賁。濱州有獄久不能

決,辭連大臣家子,遣吏治之輒辭,詔遣君乃決。

★請簡要概括李君這個人物的形象特點。

[解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首先要弄清文中寫了相關人物的哪

些事件。篩選要力求全面,以免掛一漏萬。文章第一段主要寫其對友

情的珍視。第二段側重敘寫李君作為干吏的相關史實。或直接敘寫,

或側面烘托,突出李君獨到的施政能力。

[參考答案]①喜歡交友(或珍視友情);②為政靈活,便宜行事;

③多謀善斷,秉公斷案。

4.提煉作者觀點

文言也好,白話也罷,對于議論類文章而言,作者往往圍繞一個

中心來展開內容或闡發觀點。因而閱讀時,把握文本的中心內容是理

解作者觀點和態度的關鍵。

答劉正夫書

韓愈

或問:“為文宜何師?”必謹對曰:“宜師古圣人曰:“古圣人

所為書具存,辭皆不同,宜何師?”必謹對曰:“師其意不師其辭”

又問日:“文宜易宜難?”必謹對曰:“無難易,惟其是爾。如是而已,

非固開其為此,而禁其為彼也J

夫百物朝夕所見者,人皆不注視也,及睹其異者,則共觀而言之。

夫文豈異于是乎?漢朝人莫不能為文,獨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

揚雄為之最。然則用功深者,其收名也遠。若皆與世沉浮,不自樹立,

絕不為當時所怪,亦必無后世之傳也。足下家中百物,皆賴而用也,

然其所珍愛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于文,豈異于是乎?今后進之為

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賢人為法者,雖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馬

相如、太史公、劉向、揚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

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則已,用則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樹立,

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來,誰不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

顧常以此為說耳。

★韓愈在答復劉正夫“宜何師”時提出了哪些重要看法?請分條

加以概括。

[解析]“哪些重要看法”暗示答案不止一點,第一段中“為文宜

何師”“辭皆不同,宜何師”“文宜易宜難”已經明確標示三點。第二

段提出“夫百物朝夕所見者,人皆不注視也,及睹其異者,則共觀而

言之”,強調要“見人所共見,發人所未發”,并以“司馬相如、太史

公、劉向、揚雄”佐證之,即用功深,思想有創見,收名才遠。

[參考答案]①學習對象應以古圣賢為師;②文章內容應不因襲陳

詞,重在學習圣賢的思想;③選文方面不要過分關注難易,要力求準

確;④思想方面要有創見,要有自己的特點。

5.探尋事件原因

原因與結果是無法割裂開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

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種結果或引起另一事情發生的條件。就文言文中

某一現象或結果要求考生結合文本追溯原因幾乎適用所有類型的文

言文本,應引起重視。

相州晝錦堂記

歐陽修

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此人情之所榮,而今昔之所同也。

蓋士方窮時,困厄閭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禮于其嫂,

買臣見棄于其妻。一旦高車駟馬,旗旄導前而騎卒擁后,夾道之人,

相與駢肩累跡,瞻望咨嗟,而所謂庸夫愚婦者,奔走駭汗,羞愧俯伏,

以自悔罪于車塵馬足之間。此一介之士得志于當時,而意氣之盛,昔

人比之衣錦之榮者也。

惟大丞相魏國公則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為時名卿C自

公少時,已擢高科、登顯仕,海內之士聞下風而望余光者,蓋亦有年

矣。所謂將相而富貴,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窮厄之人,僥幸得志于一

時,出于庸夫愚婦之不意,以驚駭而夸耀之也。然則高牙大戢不足為

公榮;桓圭袞冕不足為公貴;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

之聲詩,以耀后世而垂無窮。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豈止

夸一時而榮一鄉哉!

★作者認為魏國公并非“昔人比之衣錦之榮者”的原因是什么?

請用自己的話作簡要概括。

[解析]文章第一段寫寒門之士得志后衣錦還鄉前后景況的對比,

亦即“昔人比之衣錦之榮者”;然后點明“大丞相魏國公則不然”,接

著從他的出生、仕途、志向等角度進行闡述,得出“非夸一時而榮一

鄉”的結論。

[參考答案]①出身名門,世代仕宦,本不是寒門之士;②少年得

志,仕途通達,天下聞名已久;③志向遠大,報效國家,心懷天下蒼

生。

6.概括情感態度

情感態度是對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進行綜合的判斷和推理,它是

文言文整體閱讀中的重點、難點。文言文中作者情感態度的表述常常

借助文言虛詞來表達,如“耳、耶、焉、豈、其、哉、為”等語氣詞,

或批判或贊賞或質疑,考生要結合具體的語境用心揣摩。

送方希則序

歐陽修

希則茂才入官,三舉進士不利,命乎數奇。時不見用,宜其夷然

拂衣,師心自往,推否泰以消息,輕寄物之去來,淵乎其大雅之君子,

而幾類于昔賢者乎!余自來上都,寓謁舍,穿履金門者,再見

春矣。會天子方向儒學,招徐俊良,開賢科,命鄉舉,而四方之杰赍

貢函詣公車者,十百千數。余雖后進晚出,而掩裳摩趺攘臂以游其間,

交者固己多矣。晚方得君,傾蓋道涂,一笑相樂,形忘乎外,心照乎

內,雖濠梁之游不若是也。未幾,君召試中臺,以枉于有司,奪席見

罷。縉紳議者成傷冤之,君方澹乎沖襟,競于使人不能窺也。后數日,

赍裝具舟,泛然東下。以余辱交者,索言以為贈。夫恢識字以

見乎遠,窮倚伏以至于命,此非可為淺見寡聞者道也。希則,達人爾,

可一言之。昔公孫嘗退歸,鄉人再推,射策遂第一,更生書數十上,

每聞報罷,而終為漢名臣。以希則之資材而沉冥郁理,豈非天將張之

而固翕之邪?不然,何徘徊而若此也?夫良工晚成者器之大,后發先

至者驥之良。異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