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文言文常考題型難點
突破訓練
題型一、文言文斷句題
一、客觀選擇型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題目。
趙率教傳
趙率教,陜西人0萬歷中歷官延綏參將屢著戰功已劾罷遼事急詔廢將蓄家丁
者赴軍前立功。率教受知于經略袁應泰,擢副總兵,典中軍事。天啟元年,遼陽破,
率教潛逃,罪當死,幸免。
(選自《明史?趙率教傳》,有刪改)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萬歷中/歷官延綏參將/屢著戰功/已劾罷/遼事急/詔廢將蓄家丁者赴軍前立功
B.萬歷中/歷官延綏參將/屢著戰功/己/劾罷/遼事急/詔廢將蓄家丁者赴軍前立
功
C.萬歷中/歷官延綏參將/屢著戰功/已劾罷/遼事急/詔廢將蓄家丁
者/赴軍前立功
D.萬歷中/歷官延綏/參將屢著戰功/已/劾罷/遼事急/詔廢將蓄家丁者/赴軍前立
功
解析:B根據前后文的語境,表示時間順序的詞“已”以及特殊句式“詔廢將蓄
家丁者赴軍前立功”,同時采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參考譯文:趙率教,陜西人。萬歷年間,他做過延綏參將,屢建戰功。不久,受人
彈劾,被罷了官。遼東戰事緊急,朝廷發布詔書讓被罷官而養有家丁的將領帶兵到
前線立功。率教得到經略袁應泰的賞識,被提升為副總兵,掌管中軍的事務。天啟
元年(1621),遼陽被攻下,率教偷跑了,罪當處死,卻僥幸獲免。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題目。
張學顏傳
建州都督王杲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撫順,守將賈汝翼詰責之。杲益憾,約諸部
為寇,副總兵趙完責汝翼啟釁,學顏奏曰:“汝翼卻呆饋遺懲其違抗實伸國威茍緣
此罷斥是進退邊將皆敵主之矣臣謂宜諭王杲送還俘掠否則調兵剿殺毋事姑息以
蓄禍。”趙完懼,饋金貂,學顏發之,詔逮完,而宣諭王杲如學顏策。
選自《明史?張學顏傳》,有刪改)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汝翼卻杲饋遺/懲其迷抗/實伸國威/茍緣此罷斥是進退/邊將皆敵主之矣/臣謂
宜諭王杲送還俘掠/否則調兵剿殺/毋事姑息以蓄禍
B.汝翼卻杲饋遺懲其/違抗實伸國威/茍緣此罷斥/是進退邊將皆敵主之矣/空謂
宜諭王杲送還俘掠/否則調兵剿殺/毋事姑息以蓄禍
C.汝翼卻杲饋遺/懲其違抗/實伸國威/茍緣此罷斥/是進退邊將皆敵主之矣/臣謂
宜諭王杲送還俘掠/否則調兵剿殺/毋事姑息以蓄禍
D.汝翼卻杲饋遺/懲其違抗/實伸國威/茍緣此罷斥/是進退邊將皆敵主之矣/臣謂
宜諭王杲送還/俘掠否則調兵/刺殺毋事姑息以蓄禍
解析:C文中張學顏正直敢言,忠于國家。女真首領王杲想聚眾作亂,張學顏上奏
請朝廷不要姑息王杲,并下令逮捕袒護王杲的趙完,來維護國家利益。據此理解,
通過文中體現張學顏態度的動詞,如“卻”“懲”“伸”等,句首虛詞“茍”、句末
虛詞“矣”等進行斷句。
參考譯文:建州都督王杲因為向投降的人索要財物而沒有得到,就進入撫順
搶劫,守將賈汝翼指責池。王杲更加憤恨,約了各部落做強盜,副總兵趙完指責賈
汝翼挑起事端,張學顏上奏說:“賈汝翼阻止王杲逼求降者贈送禮品,懲罰王杲違
抗命令,實在是伸張了國威,(賈汝翼)如果因為這個而被罷免,這是升降邊將都由
敵人主導了。我認為應該命令王杲送還俘虜去的人和掠奪去的物,否則調兵剿滅
他,不要姑息而積下禍患趙完害怕,贈送金貂給張學顏,張學顏揭發他,皇帝下
令逮捕趙完,而發布命令給王杲,按照張學顏的計策辦。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題目。
侯蒙傳
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江以三土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
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
東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節選自《宋史?侯蒙傳》)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
江使討方臘/以自贖
B.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
江/使討方臘以自贖
C.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
/使討方臘/以自贖
D.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
江/使討方臘以自贖
解析:B首先明確句中的“江”是指上句所講的“宋江”,然后關注段中的人名、
地名等及文中的有固定作用和固定位置的虛詞,進行合理的斷句。
參考譯文:宋江劫掠京東,侯蒙上書說:“宋江憑借三十六人橫行在山東、河
南一帶,官軍幾萬人沒有敢與他抗衡的,他的才能一定超過常人。如今青溪的盜賊
起事,不如赦免宋江,讓(他)去征討方臘來贖自己的罪。”皇上說:“侯蒙身在地方
不忘君主,是個忠臣啊」命他任東平知府,未到任就去此終年68歲。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題目。
柴成務
成務有詞學博聞稽古魯談論好諧笑士人士其文雅然為郡乏廉稱時論惜之文
集二十卷。成務年六十六始有子,比卒,裁六歲,授奉禮郎,名貽范,后為國子博士。
(節選自《宋史》列傳第六十五)
下列對文中回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成務有詞/學博聞稽古/善談論/好諧笑/士人重其文/雅然為郡/乏廉稱/時論惜
之
B.成務有詞學/博聞稽古/善談論/好諧笑/士人重其文雅/然為郡乏廉稱/時論惜
之
C.成務有詞學/博聞稽古/善談論好/諧笑士人/重其文雅/然為郡乏廉稱/時論惜
之
D.成務有詞/學博聞稽古/善談論好/諧笑士人/重其文/雅然為郡/乏廉稱/時論惜
之
解析:B古人寫文章很講究語句的整齊對稱,行文中常常上下句有相同的字數和
結構,對偶、頂真、反復是文言文常見的修辭方法。根據上述情況,“善談論/好
諧笑”是正確的停頓,排除C、D。“詞學”是一個詞,是指詩、詞、曲、對聯等韻
文組合方面的學問。“博聞稽古”是一個詞,綜合這兩點,排除A。
參考譯文:柴成務有文學才能,學識廣博,研習古事,善于談論,愛開玩笑,士
人推重他的文雅。但在任地方官時缺少廉潔的美譽,人們感到惋惜。有文集二十
卷。柴成務六十六歲才有兒子,他死的時候,兒子才六歲,朝廷任命(他的兒子)為
奉禮郎,取名貽范,后來成為國子博士。
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題目。
張問達傳
父喪除,起故官,歷工科左給事中。帝方營建兩宮,中官利干沒,復興他役,問
達力請停止,不納。俄陳礦稅之害,言:“閹尹二朝銜命輒敢糾彈郡守甚且糾撫按
重臣而孫朝所攜程守訓陳保輩至筆殺命吏毀室廬掘墳墓不一按問若萬方怨恫何”。
(節選自《明史?張問達傳》)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閹尹一朝銜命/輒敢糾彈郡守甚/且糾撫按重臣/而孫朝所攜程守訓陳保輩/至
維殺命吏/毀室廬/掘墳墓/不一按問/若萬方怨恫何
B.閹尹一朝銜命/輒敢糾彈郡守/甚且糾撫按重臣/而孫朝所攜程守訓陳保輩/至
維殺命吏/毀室廬/掘墳墓/不一按問/若萬方怨恫何
C.閹尹一朝銜命/輒敢糾彈郡守/甚且糾撫按重臣而孫朝/所攜程守訓陳保輩至/
筵殺命吏/毀室廬/掘墳墓/不一按問/若萬方怨桐何
D.閹尹一朝銜命/輒敢糾彈郡守/甚且糾撫按重臣/而孫朝所攜程守訓陳保輩至/
筑殺命吏/毀室廬/掘墳墓/不一按問/若萬方怨恫何
解析:B這是張問達陳述收取礦稅的弊病。句中郡守、撫按均為官職名稱,且分
別作糾(彈)的賓語。并且“輒敢糾彈郡守/甚且糾撫按重臣”兩句構成遞進關系,
符合對弊端危害的闡述思路,排除A。孫朝、程守訓、陳保分別為人名,用以陳述
后面所犯的罪行,所以“而”與前面的句子構成承遞關系,排除C。根據“至”的
意思、(到……的地步),排除D。
參考譯文:服完父親的喪禮后復官,擔任工科左給事中。皇帝正在營造宮殿,
朝內太監侵吞公款從中獲益,又興建其他項目。張問達極力請求停工,皇帝不采納。
不久陳述收取礦稅的弊病,說:“宦官一旦奉了皇帝的命令,就敢于檢舉彈劾地方
長官,甚而至于督撫、按察使等重臣。而孫朝與程守訓、陳保一幫人相勾結,竟達
到將朝廷差遣官吏鞭打至死,毀壞房屋,挖掘墳墓的地步。皇帝如果不詳細追查,
將怎樣安撫全國各地的不滿情緒啊!”
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題目。
王邦瑞傳
鸞又欲節制邊將,罷筑薊鎮邊垣。邦瑞皆以為不可。鸞大憾,益肆讒構。會邦
瑞復陳安攘大計,遂嚴旨落職,以冠帶辦事。居數日,大計自陳。競除名,以趙銘代。
邦瑞去鸞益橫明年誅死錦亦坐黨比遣戍于是帝漸思之逾十年京營缺人帝日
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選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九列傳第八十七)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邦瑞去鸞/益橫明年洙/死錦亦坐黨/比遣戍于是/帝漸思之/逾十年/京營缺人
帝/日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B.邦瑞去/鸞益橫/明年誅死/錦亦坐黨/比遣戍于是/帝漸思之逾十年/京營缺人
/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C.邦瑞去/鸞益橫/明年誅死/錦亦坐黨比遣戍/于是帝漸思之/逾十年/京營塊人
/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D.邦瑞去鸞/益橫明年洙死/錦亦坐黨比遣戍/于是/帝漸思之逾十年/京營缺人帝
/日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解析:C注意人名只能作主語或賓語,賓語后應斷句,所以“邦瑞”“鸞”“錦”應
該是主語或賓語。故可排除A、D。"曰"后應斷句。排除B。
參考譯文:仇鸞又想節制守邊將領,停止修筑薊鎮的邊墻。王邦瑞都認為不可
行。仇鸞非常恨他,更加肆意進讒言誣陷他。恰逢王邦瑞又陳述剿撫大計,(皇帝)
于是下嚴厲的詔令免去他的官職,讓他以一般官吏的身份辦事。過了幾天,官吏考
核時自我陳述。最終被除去官籍,讓趙錦代替。
王邦瑞離職,仇鸞更加專橫,第二年被殺,趙錦也因結黨被定罪貶戍邊關,在
這個時候,皇帝漸漸思念王邦瑞。過了十年,京營缺人,皇帝說:“非王邦瑞不可。”
就起用他任原來的官職。
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題目。
雷有終傳
李順之亂,工師西征,命(雷有終)與裴莊為峽路隨軍轉運使、同知兵馬事。調
發兵食,規畫戎事,皆有節制。師行至峽中,遇盜格斗,眾渴乏,會天雨,軍士以兜牟
承水飲之,且行且戰,進至廣安軍,軍壘頻江,三面樹柵。會夜陰晦,賊眾奄至,鼓噪
舉火,士伍恐懼,有終安坐櫛發自若。賊圍既合有終引奇兵出其后擊之賊眾驚擾赴
水死者無算次衢州寓佛舍度賊必至命左右重閉召土人嚴更警備間道而出。
(選自《宋史?雷有終傳》,有刪改)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賊圍既合/有終引奇兵出/其后擊之/賊眾驚擾/赴水死者無算/次簡州/寓佛舍/
度賊必至/命左右重閉,召士人嚴更警備/間道而出
B.賊圍既合有終/引奇兵出其后擊之/賊眾驚擾/赴水死者無算/次簡州/寓院舍/
度賊必至/命左右重閉/召士人嚴更警備/間道而出
C.賊圍既合有終/引奇兵出其后擊之/賊眾驚擾/赴水死者無算/次簡州/寓僧舍/
度賊必至/命左右重閉/召士人嚴更/警備間道而出
D.賊圍既合/有終引奇兵出其后擊之/賊眾驚擾/赴水死者無算/次簡州/寓佛舍/
度賊必至/命左右重閉/召土人嚴更警備/間道而出
解析:D“賊圍既合”是“敵人包圍圈合攏之后”的意思,而“有終”是人名,
是事件的指揮者,所以排除B、Co“嚴更”是“警夜行的更鼓”,因此“嚴更
警備”是一個詞,不能分開,以此也可以排除Co句中“其”代指“賊人”,結合
后面的“賊眾驚擾”,“有終引奇兵出其后擊之"中間不能停頓。排除A。
參考譯文:李順作亂,朝廷軍隊西去征討,命令(雷有終)與裴莊為峽路隨軍轉
運使、同知兵馬事。調發軍餉,籌劃軍事,都有法度。軍隊前進到峽谷中,遇到敵
人進行格斗,眾人又渴又累。正逢天下雨,士兵們用頭盔接水來喝,一邊前行一邊
作戰,進至廣安軍,軍營靠著江岸,三面樹立柵欄。恰逢夜間陰沉昏暗,一-群敵人突
然到來,大聲呼喊高舉火把。士兵們惶恐不安。雷行終卻端坐著梳理頭發,泰然自
若。敵人包圍圈合攏之后,雷有終引領奇兵繞到敵人背后攻打他們,群敵驚慌混亂,
投水而死的無法數清。駐扎在簡州,寓居在寺廟里,估計敵人一定會來,命令隨從
重重防護,召集當地人嚴更警備,從小路繞行而出。
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題目。
龐籍傳
久之,出知秀州,召為殿中侍御史,章獻太后遺誥:章惠太后議軍國事。籍請下
閣門,取垂簾儀制盡燔之。又奏:“陛下躬親萬機用人宜辨邪正防朋黨擢進近列愿
采公論毋令出于執政J
(節選自《宋史?龐籍傳》)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陛下躬親/萬機用人/宜辨邪正/防朋黨/擢進近/列愿采公論/毋令出于執政
氏陛下躬親萬機/用人宜辨邪/正防朋黨/擢進近/列愿采公論/毋令出于執政
C.陛下躬親萬機/用人宜辨邪正/防朋黨/擢進近列/愿采公論/毋令出于執政
D.陛下躬親/萬機用/人宜辨邪正/防朋黨/擢進近列/愿采公論/毋令出于執政
解析:C“躬親”是動詞性短語,其賓語應該是名詞“萬機”,應該排除A、D。”近
列”意為“近臣的行列”,是一個詞。“邪正”是“奸邪和正直”之意,是一組反
義詞,是“辨”的賓語,不能分開,所以排
除B。
參考譯文:很久以后,龐籍離開京城任秀州知州,奉召任殿中侍御史,章獻太
后頒布遺詔:章惠太后參議軍國大事。龐籍請求交付閣門,取來垂簾禮儀制度把它
全部燒掉。又上奏說:“陛下親自處理國家事務,使用人才應當辨明奸邪和正直,
防止結交朋黨,提拔親近大臣,要聽取眾大臣的意見,不要使國事取決于執政大
臣。”
二、主觀判斷題
1.用“/”給下面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
劉廷讓傳
初,夔州有鎖江為浮梁,上設敵棚三重,夾江列城具。及師至距鎖江三士里舍
舟步進先奪其橋復牽舟而上破州城守將高彥傅自焚。遂進冤方、施、笄、忠瓦州,
峽中郡縣悉下。
(選自《宋史?列傳第十八》,有刪改)
解析:“及師至”是狀語結構,應該停頓;畫線句寫劉廷讓攻克敵軍的過程,可以據
此再結合其中的動詞,比如“舍”“奪”“牽”來斷句。“高彥傳”是人名,“守將”
是其同位語,“守將”前應該停頓。
答案:及師至/距鎖江三十里/舍舟步進/先奪其橋/復牽舟而上/破州城/守將高彥
得自焚
參考譯文:當初,夔州有浮橋封鎖長江,岸上設有多道柵欄,江兩岸排列著炮
具。等到劉廷讓的軍隊到達那里,距長江浮橋三十里,下船從陸路前進,首先奪下
這座橋,然后又牽拉船只而上,攻占了夔州城,守將高彥侍自焚。于是攻克了萬、
施、開、忠四州,峽中的郡縣全部被攻下。
2.用“/”給下面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
吳德基傳
宋濂
德基為吏,不求成名,以愛民為先,民感之,居濰二年,召還,濰民遮門抱其足
泣拜,曰:“自得吾父,濰民膚無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
德基至京師,遂謝事歸。濂為德基安甚狎時亦致仕將歸呼德基謂曰若愿受長
者教乎德基日唯何以命之濂日慎毋出戶絕世吏勿與交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多其
能受善言云
(選自《宋學士全集》,有刪改)
解析:“亦致仕將歸”表意完整,可以單獨成句;"日”是斷句標志,其后應該斷開;
根據文段中人物對話,找出句中的人物一一“濂”“德基”,可以分成若干句;關注
表語氣的慮詞,如“乎'*之”,根據它們在句中的位置來斷句;根據文意進行判斷。
答案:濂為德基交甚狎/時亦致仕將歸/呼德基謂曰/若愿受長者教乎/德基曰/唯/
何以命之/濂曰/慎毋出戶/絕世吏勿與交/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
云
參考譯文:吳德基當官,不追求成名,把愛護百姓放在第一位,百姓對他非常
感激。在濰州任職兩年,被召回京。濰州百姓攔在門口抱著他的腳哭泣跪拜:說:
“自從您做了我們的父母官,濰州百姓的身上再也沒有鞭打的瘢痕。現在您離開
我們,希望能得到您的一只鞋供奉起來,來安慰我們的思念之情!”
吳德基到了京城,就辭職回家。宋濂是吳德基的朋友,他們關系非常親密,當
時也已退休將要回家,喊住德基對他說:“你愿意接受年長者的教誨嗎?”吳德基
說:“好,要教誨我什么?”宋濂說:“謹慎不要出門,斷絕和官吏的聯系,不要和他
們交往。”吳德基回到家中,遵循宋濂的告誡,道德品行高尚的人贊美他能接受有
益之言。
3.用“/”給下面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
燕達傳
夏人三萬騎薄城,戰竟日不決,達所部止五百人,躍馬奮擊,所向披靡。⑴擢
韓延都監數帥兵深入敵境九戰皆以勝歸啰兀之棄也遣達援取戍卒輜重為賊而邀
且戰且南失亡頗多神宗以達孤軍遇敵,所全亦不為少,累遷西上閣門使、領英州刺
史,為秦風副總管。
郭逵招討安南,為行營馬步軍副都總管。(2)入辭神宗諭之且卿名位已重不必
親矢石第激勉將士可也達頓首謝目臣得憑戚靈滅賊雖死何憚初度嶺,聞前鋒遇敵
苦戰,欲往援偏樓看含當瓦%家盤然后進署,iii:“祗戰已危,詛忍為自全計。”
下令敢言安營者斬。乃卷甲趨之,士皆自奮,傳呼太尉來,蠻驚潰,即定廣源。
(選自《宋史?燕達傳》,有刪改)
(1)
解析:“擢”是“提拔”的意思;“都監”是官職,此處停頓;語段主治固定不變,
后面的句子承前主語“燕達”,統領動詞“帥”“戰”“歸”,憑此可以斷開。“啰
兀之棄也”一句后的虛詞“也”,可以作為斷句的標志;“為賊所邀”是一個特殊
句式。“且戰且南”是固定句式,可以作為斷句的標志。
答案:擢那延都監/數帥兵深入敵境/九戰皆以勝歸/啰兀之棄也/遣達援取戍卒輜
重/為賊所邀/且戰且南/失亡頗多
(2)
解析:句中的"曰”“也”是斷句標志,其后可以斷開。其他根據句意斷開。
答案:入辭/神宗諭之曰/卿名位己重/不必親矢石/第激勉將上可也/達頓首謝日/
臣得憑威靈滅賊/雖死何憚
參考譯文:西夏軍隊三萬人侵犯城池,戰事從早到晚僵持不下,燕達率領的部
隊只有五百人,策馬馳騁奮力殺敵,所向披靡。升任郵延都監,多次率軍深入敵營,
多次激戰都能夠得勝而歸。朝廷放棄啰兀城的時候,派遣燕達援助戍守將士運取
行軍物資,被敵軍阻截,邊抗擊邊南退,軍隊傷亡頗多。神宗認為燕達孤軍遭遇敵
人,所保全的將士物資也不少,多次升遷做了西上閣門使,兼任英州刺史,并做了
秦鳳副總管,
、郭魯招撫征討安南國,燕達擔任行營馬步軍副都總管。入宮辭行,神宗告訴他
說:“你名譽與地位已經很顯赫,不必親自參與作戰,只管激勵將士就可以了。”燕
達磕頭謝恩說:“臣能夠憑借您的神威滅敵,即使獻出生命又有什么畏懼!”剛剛
越過山嶺,聽說前鋒軍隊遭遇敵軍陷入苦戰,想要前去增援,有下等武官說應當先
安排好營寨然后進軍,燕達說:“前方那里戰事已經危急,怎么忍心做保全自己的
打穿。”下令再有敢說安營扎寨的人斬。于是卷起鎧甲,輕裝疾進,前往營救,將士
都奮勇向前,高聲呼喊太尉來戰,蠻兵驚懼潰散,于是平定了廣源。
4.用給下面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
羅亨信傳
時遣官度二鎮軍田,一軍八十畝外,會征稅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時,詔邊軍
盡力墾FH,毋征稅,陛下復申命之,今奈何忽為此舉?塞上諸軍,防邊勞苦,無他生
業,惟事田作。(1)每歲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復刈草八月以
后修治關塞計一歲中曾無休暇。況邊地曉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稅,則民不復耕,
宓致備逸。汗宙但至短就示知人心不固,雖有粟,將誰與守?”帝納其言而止。
初,亨信嘗奏言:“也先專候釁端,以圖入寇。宜預于直北要害,增置城衛為備。
不然,恐貽大患。”兵部議,寢不行。(2)及土木之變人情洶懼有議棄宣府城者官吏
軍民紛然爭出亨信仗劍坐城下今日出城看斬X誓諸將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
挾上皇至城南傳命啟門。享信登城語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啟。”也先逡巡引去。
(節選自《明史?羅亨信傳》)
(1).....................................................................
解析:“自……徂”是固定句式。所以,“自冬徂春”后應停頓;“使臣”是官職,
后面沒有人名,其后可停頓;后面的“三月”“七月”“八月”是時間的推移,可以
作為斷句依據;最后的總結句也是斷句依據。
答案:每歲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復刈草/八月以后/修
治關塞/計一歲中曾尢休暇
(2).....................................................................
海新;相褥苞字而熹欣.方晟而而夯二而芬忌二王未乏■丁訐二前久而裝近:身二
部分是羅亨信的表現。“人情洶懼”是完整的句子,應該停頓;“者"“日”是停頓
的標志;“又”表示加重語氣、更進一層,據此可以停頓;“也先”是人名,可以作
為前后停頓的依據。
答案:及土木之變/人情洶懼/有議棄宣府城者/官吏軍民紛然爭出/亨信仗劍坐城
下/令日/出城者斬/又誓諸將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挾上皇至城南/傳命啟
n
參考譯文:當時朝廷派遣官員測量這兩個地方的軍田,每軍八十畝,超過的每
畝全都要征收五升賦稅。羅亨信說:“文皇帝在位時,下詔讓邊防軍隊盡力開墾荒
田,不征稅,陛下又重申這條命令,現在為何忽然有這種舉動呢?塞上的軍隊守衛
邊疆非常辛苦,沒有其他生計,只能從事田耕。每年從冬天到春天,迎送瓦剌使臣,
三月才開始耕種,七月又要割草,八月以后,修繕關塞,一年中幾乎沒有閑暇的時
間。況且邊塞土地貧瘠,霜露早降,收入微薄,如果再征稅,那么百姓不會再耕種,
必然會導致逃逸。謀臣只知謀求積糧,不知人心不穩固,即使有糧,將和誰一起來
防守?”皇帝采納了他的話,停止了這種做法。
當初,羅亨信曾上奏說:“也先專等時機挑起事端,以圖入侵。應事先在正北
要塞,增加城池的守衛來防備。不這樣,恐怕遺留大患。”兵部商議后,將這個意見
擱置起來沒有施行。等到土木之變,人心惶恐不安,有建議放棄宣府城的,官吏軍
民紛紛爭著出城。羅亨信持劍坐在城下,下令說:“出城的斬頭。”又讓諸將發誓
為朝廷死守,人心才安定下來。也先挾持太上皇到城南,傳令開門。羅亨信登城告
訴他說:“奉命守城,不敢擅自開啟。”也先遲疑后帶兵離開。
5.用給下面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
汪廣洋傳
三年,李善長生病,中書無官,召廣洋為左丞。(1)時有丞楊憲專決事廣洋依違
之猶為所忌嗾御史劾廣洋奉母無狀帝切責放還鄉憲再奏徙海南憲誅召還。其冬,
封忠勤伯,食祿三百六十石。誥詞稱其專刪繁治居I,屢獻忠謀,比之子房、孔明。
及善長以病去位,遂以廣洋為右丞相,參政胡惟庸為左丞。(2)廣洋無所建白久之
左遷廣東行省參政而帝心終善廣洋復召為左御史大夫十年復拜右丞相廣洋頗耽
酒與惟庸同相逢沉守位而已。帝數誡諭之。
(《明史?列傳第一百三十二》,有刪節)
(1)......................................................................
解析:“右丞”是官職,“楊憲”為人名,“廣洋”也是人名,兩者在句中均為主語,
可以據此停頓;“為所”表示被動;“御史”是官職名稱,“廣洋奉母無狀”是所
“劾”之事;“帝”“憲”均為動作發出者,是斷句依據。
答案:時右丞楊憲專決事/廣洋依違之/猶為所忌/嗾御史劾廣洋奉母無狀/帝
切責/放還鄉/憲再奏/徙海南/憲誅/召還
(2).....................................................................
廨訴;汪熹莪屈茍吊而又茗夜芬茄祚而爰由普而金復著;運萋關注百欣而異注交
化以及句末語氣助詞“之”。根據這些可以斷句。
答案:廣洋無所建白/久之/左遷廣東行省參政/而帝心終善廣洋/復召為左御史大
夫/十年復拜右丞相/廣洋頗耽酒/與惟庸同相/浮沉守位而已
參考譯文:三年,李善長生病,中書省無官,汪廣洋被召為左丞。當時右丞楊憲
專權斷事。汪廣洋對他的態度模棱兩可,但仍然被他忌恨,于是唆使御史彈劾汪廣
洋極不孝順母親。太祖嚴厲指責汪廣洋,將他放逐回鄉。楊憲再次奏劾,汪廣洋被
遷徙到海南。楊憲被誅后,太祖召還汪廣洋。這年冬天,太祖封他為忠勤伯,食祿
三百六十石。誥詞中稱他善理繁難事務,并屢獻忠策,將他比作張子房、孔明。當
李善長因病辭官后,便讓汪廣洋為右丞相,參政胡惟庸為左丞相。因汪廣洋提不出
什么建議,時間一久,被貶為廣東行省參政,而太祖內心始終善待汪廣洋,又將他
召為左御史大夫。十年又授為右丞相。汪廣洋沉溺酒中,與胡惟庸同為丞相,只是
隨波逐流,保持官位而已。太祖曾多次告
誡他。
6.用“/”給下面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
辛次膺傳
隆興改元三月,同知樞密院事。符離之師,捷奏日聞,次牌手疏千言,乞持重。
未幾,軍果潰。及見,上顏色不樂,奏言:“師潰而歸,此上天大儆戒于陛下。”上嘆
其先見。
'(1)拜參知政事以疾力祈免且奏旦王十朋除侍史雖上親擢天下皆知臣嘗薦其
賢湯思退召將至亦知臣嘗疏其奸臣不引避人其謂何?陛辭,賜茶,甚惜其去。
(2)論曰次膺力排群邪無負言責蒞政不煩居約有守晚再立朝騫謂尤著南渡直
言之臣宜為宣稱焉
(節選自《宋史?辛次膺傳》)
(1)...................................................................................................................................
解析:“參知政事”是官職名稱,此處應該停頓;“且”表示遞進,"曰”是停頓的
標志;“侍史”是官職名稱,“雖”是虛詞,表示轉折,與“王十朋除侍史”相照應,
據此可停頓;“湯思退”是人名,“亦”為句首虛詞,應停頓。
答案:拜參知政事/以疾力祈免/且奏曰/王十朋除侍史/雖上親擢/天下皆知臣嘗
薦其賢/湯思退召將至/亦知臣嘗疏其奸/臣不引避/人其謂何
(2)
解析:“次磨力排群邪”,這是一個完整句,“群邪”是“力排”的賓語,應在“群
邪”后斷開;“南渡直言之臣,宜為首稱焉",這是對辛次膺在“南渡直言之臣”
中地位的評價,”宜為首稱焉"中“宜”是“應該”的意思,“首稱”是“稱得上
第一”的意思。
答案:論曰/次膺力排群邪/無負言責/蒞政不煩/居約有守/晚再立朝/騫謗尤著/
南渡直言之臣/宜為首禰焉
參考譯文:隆興元年三月,次膺被任命為同知樞密院事。派往符離作戰的軍隊,
每天都上傳捷報,次膺親手書寫千言奏章,希望皇上能穩重、謹慎。沒有多久,宋
軍果然潰敗。等到覲見皇上,皇上臉色不悅,次膺上奏說:“軍隊潰敗回來,這是上
天對您的警戒。”皇上感嘆次膺有先見之明。
次膺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因病極力請求免任。并旦上奏說:“王十朋被授予侍
史,雖然是皇上親自提拔,但天下人都知道我曾因他賢能而推薦他。湯思退受召將
到,也知道我曾上疏揭露他的罪行。我不引退避讓,別人會怎么說呢?”次膺上殿
辭別皇上,皇上賜他茶喝,對他的離開感到很可惜。
總評:次膺竭力排斥那些邪惡的小人,沒有背棄向君主進諫的職責,處理政務
清晰利落,困窘之時也有所堅守。晚年兩次在朝為官,更加彰顯其正直敢言的個性,
在那些直言敢諫的南渡大臣中,他應該稱得上是第一人。
題型二、古代文化知識題
1.下列關于古人稱謂或姓名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人幼時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
對平輩或尊輩稱字是出于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
B.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
后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
C.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在生前或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
如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丑則是一種“惡謚二
D.古人可以用齋號或空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
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
解析:C“謚號”只能是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在死后被追
加的稱號。
2.下列關于古人稱謂或姓名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昆山
亭林鎮人,被稱為顧亭林。由此可見,人們可以用其籍貫稱呼本人。
B.“豫州今欲何至?”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再如賈誼曾貶為
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世稱賈長江,他的詩集就叫《長江
集》。
C.“謙稱”表示深遜的態度,用于自稱。比如,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
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D.所謂“謚者,行之跡”。謚號,分為官謚和私謚兩大類。謚法初起時,只有“美
謚”“平謚”,沒有“惡謚”。“年號”始于西漢,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
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
解析:D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是廟號。“年號”是封建皇
國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改變年號,稱作改
兀O
3.下列關于古代爵位或官職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
男五種爵位,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
B.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
簡稱“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但與“相國”
不是一回事。
C.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表示恩蘢而
無實職。其二,古代稱太子的老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二
如賈誼曾為梁懷王太傅,故稱其為“賈太傅”。
D.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
禮、兵、開h工,各部以尚書為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解析:B丞相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彌“相二
4.下列關于古代爵位或官職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按照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
《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B.大將軍是先秦、西漢時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魏晉
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則乂恢復設立此職。《張衡傳》“大將軍鄧鷲奇
其才”,鄧鷺當時為漢安帝的大將軍。
C.御史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
史書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于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韓愈曾任此職。
」D.太尉冒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
定為最高一級武官。《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
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解析:B明清兩代于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后即廢除。
5.下列關于古代爵位或官職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士大夫舊時指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如《師說》:“士大夫之族,
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石鐘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
之下,故莫能知。”
B.太史在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
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后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
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的太史令的職責為前者。
C.郎中在戰國時為宮廷侍衛。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
此指宮廷侍衛。而《張衡傳》“公車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戶的官
名。
D.司馬在各個朝代所指官位是相同的,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
“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J《琵琶行》:“元利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
解析:CA項,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B項,司馬
遷的太史令的職責為后者,即秦漢以后的太史令職責。D項,司馬在各個朝代所指
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此沛公左司馬
曹無傷言之。”《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中的“司馬”是州
郡太守(刺史)的屬官。
6.下列對表示古代官職變動的詞語解說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辟”“拜”“除”“起”“奪”“擢”都是表示“授予官職”。
B.“遷”有三種情況:一般情況下,“右遷”“遷除”表示升職;“轉遷”“遷
調”表示調職;“左遷”“遷謫”表示削職。涉及“左”字的如“左除”“左轉”
“左授”“左宦”“左遷”均表示降職。
C.“領”“判”表示兼職,“攝”“守”“行”“署”“權”表示代理官職。“視
事”,任職。“下車”,官吏到任。“解褐”,脫去粗布衣服,入仕做官。
D.“懸車”“致仕”“乞骸骨”“乞身”“請老”表示辭去官職。“移病”,上書
稱病,請求退隱。
解析解“奪”,削除官職;“擢”,提升官職。
7.下列關于天文歷法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二十八宿”是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把
東、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為四種動物形象,叫作叫象。
B.古代占星家將天上星空區域與地上的國、州互相對應,稱作分野。《蜀道難》
中“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詩句就是這種文化的體現。
C.《詩經?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中“七月”相當于公歷的八
月,“流火”是說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漸西降,表明暑氣已退。
D.“玉弓、金鏡、金蟾、銀兔、桂輪、桂宮、東曦”都是月亮的別稱,因傳
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
解析:D古代神話說太陽神的名字叫曦和,故“東曦”是指初升的太陽。
8.下列關于天文歷法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農歷是我國長期采用的一種傳統歷法,它以朔晦的周期來定月,用置閏的
辦法使年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回歸年,又叫中歷、夏歷,俗稱陰歷。
B.二十四節氣是古人根據月亮的圓缺變化以及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而劃分
的,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節氣”,月中叫“中氣
C.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稱,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以此僅作為年、月、日的
序號,叫“干支紀法”。如《馮婉貞》:“咸豐庚申,英法聯軍自海入侵咸豐,
皇帝年號;庚申,干支紀年。
D.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2)年號紀年法;(3)
干支紀年法;(4)年號干支兼用法。
解析:DA項,是以“朔望的周期來定月”;B項,是“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
變化”而確定;C項,“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
9.下列關于古代地理、地域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江河,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如“河西”指黃河以西的地區,
“江左”即江東。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祭妹文》“先瑩在杭,江廣河深”,
此處“江”即指長江,“河”則指黃河。
B.山東指山的東面。但“山”,可指靖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
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如《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中的山東,
是以靖山為標準的“山東”。
C.“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
稱我國新強及其以西地區為西域。三秦則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
D.嶺崎是五嶺的別稱。朔漠指北方的沙漠,泛指北方。百越,又作百粵、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統稱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過秦論》
有“南取百越之地”之說。
解析:A《祭妹文》“先至在杭,江廣河深”中的“河”指運河。
10.下列關于科舉制度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察舉、征辟、科舉都是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形式。其中科舉制從隋代至明
清,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科舉制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B.明清兩代,因鄉求在秋八月舉行,故乂稱秋闈,正榜所取的叫貢士。會試在
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錄取三百名為舉人。
C.校、庠、序、國學、鄉學是不同時代對學校的稱呼,但所教授的內容并不
相同,如夏代的“校”以教授“六藝”為主,先秦的“國學”則舉行祭祀禮儀和教
習射御、傳授書數。
D.祭酒、博士、司業、學政、教授、助教、監生都是古代學官名,但職責與
地位不同,比如“祭泗”是主管國子監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而“助教”是協
助國子祭酒的。
解析:AB項,鄉試所取的叫舉人,會試錄取的為貢士;C項,夏代的“校”舉
行祭祀禮儀和教習射御、傳授書數,先秦的“國學”則以教授“六藝”為主;D項,
“監生”是國子監的學生,不是學官名。
11.下列關于風俗禮儀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伯(孟)仲叔季”是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古代貴族男子的字前常
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構成男
子字的全稱,如伯禽父、仲尼父、叔興父等。
B.揖讓、長揖、拱、頓首、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高中校園文化發展》課件
- 《會計實務手工操作》課件
- 《招聘的策略》課件
- 鐵路調車工作實訓無線調車燈顯設備課件
- 鐵路工程安全技術石家莊鐵路44課件
- 鐵路貨物運雜費保價費率相關規定課件
- 《GB 15562.1-1995環境保護圖形標志 排放口(源)》(2025版)深度解析
- 中世紀文化課件
- 股東資金借用合同范例
- 東陽木雕文化課件
-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發展學習通超星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
- 《平行四邊形》全章復習教學設計
- (新版)高級考評員職業技能鑒定考試題庫(含答案)
- 藥劑科考試試題
- 2024年中國醫養及康復醫療產業發展研究報告
- 《人工智能基礎》課件-AI的前世今生:她從哪里來
- 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 聲紋鑒定知識考核試題
- 養殖業勞動合同樣本
- 保險公司增額終身壽主講課件
- 上海市2023-2024學年五年級下冊第1-3單元期中模擬測試數學試卷(滬教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