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優專練50題)第五單元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解析版)_第1頁
(培優專練50題)第五單元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解析版)_第2頁
(培優專練50題)第五單元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解析版)_第3頁
(培優專練50題)第五單元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解析版)_第4頁
(培優專練50題)第五單元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1、答案:A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該學者將鴉片戰爭完全歸因于自由貿易,是不科學的,濫用了自由貿易原則,①正確;根據材料可知,該學者將鴉片貿易和一般商品等同,混淆了毒品與一般商品的區別,②正確;結合所學可知,鴉片戰爭的本質是英國為了打開中國的市場而對中國進行的侵略,而該學者沒有看到英國侵略中國的本質,完全歸因于自由貿易,③正確;根據材料可知,該學者認為自由貿易背后的經濟能力極其強大,就算不是鴉片,英國還會以別的理由打開中國的市場,因此該學者認為英國發動戰爭是必然的而非偶然時間,排除④。綜上,A項正確,排除BCD項。2、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1821年至1840年間,中國至少有1億元(按當時西班牙銀元價值折算)以上的白銀流往英國、美國、俄國等國,約占當時銀錢總流通量的1/5,即當年清政府財政總收入的1/10"并結合所學,長期以來,清朝對外貿易一直處于出超地位,為了扭轉貿易逆差,英國等西方國家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使白銀大量外流,中國逐漸喪失外貿優勢,D項正確;鴉片戰爭前清朝長期閉關鎖國,西方國家用白銀換取中國生絲、瓷器等貨物,大量白銀流入中國,因此閉關鎖國不是導致白銀外流的原因,排除A項;中外貿易不僅僅是官方貿易,官方外貿連年虧損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項;中國小農經濟占優勢,生產西方各國需要的茶、絲。瓷器等,同時自給自足的特點又不需要西方德商品,使中外貿易中中國占據優勢,大量白銀流入中國,排除C項。故選:D。3、答案:A解析:4、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南京條約》。根據材料可知,材料表明在近代上海英國人撞了中國人卻無須承擔任何責任,即中國法律不能管理英國人,結合所學可知,英國當時攫取的特權是領事裁判權,故C項正確。A、B、D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5、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鴉片戰爭中國戰敗,中國被迫打開國門,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西方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A項正確;中法戰爭由于清統治者的懦弱、妥協,勝利的成果才被葬送,使得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排除B項;甲午中日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排除C項;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D項。故選A項。6、答案:A解析:鴉片走私對中國帶來嚴重的危害,十三行商人拒絕走私鴉片和鴉片戰爭期間十三行商人支持清政府的行為都是愛國的表現,這說明當時民族自覺意識的初步萌發,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鴉片戰爭的涉獵面和清朝戰前備戰全面,排除BD項;“普遍”的說法過于夸張,排除C項。故選A項。7、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中英《虎門條約》關于片面最惠國待遇的相關規定的影響。據材料“亦應準英人一體均沾,用示平允”可知,材料中《虎門條約》的相關條款體現了英國獲得片面最惠國待遇,這一條款使英國可以直接享有其他列強所擁有的特權,便利了英國侵略勢力在中國的擴張,故D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沒有獲得與英國對等貿易的待遇,A項錯誤;片面最惠國待遇使列強可以同等分享在華特權,不會激化西方列強彼此間的矛盾,B項錯誤;片面最惠國待遇便利了列強對中國各方面的侵略,使中國各方面的主權均受到了嚴重破壞,C項錯誤。8、答案:D解析:鴉片戰爭是一場英國侵略中國的不義戰爭,結合材料中鴉片戰爭時期中國人的行為可以看出,他們對中國的勝敗并不關心,而是只考慮自身利益,這說明當時的民眾尚未形成民族國家意識,D項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為D。9、答案:C解析:據材料“英商歸英國自理”可知,當時清政府缺乏近代司法主權觀念,故選C項;據材料“耆英等人面見道光帝時提出”可知當時尚未授予英國領事裁判權,排除A項;據材料“俾免釁端”可知為了避免中英事端,不是防止華夷雜處,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司法矛盾,不是商務矛盾,排除D項。10、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材料的解讀能力。鴉片戰爭后簽訂《南京條約》及其附件規定了“最惠國待遇”,清政府開放上海等為通商口岸,故A、C兩項錯誤;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才設立總理衙門,故D項錯誤。“歐洲人渴望中國作出更大的讓步以實現其貿易擴張”表明歐洲列強希望擴大對中國的侵略,以獲取更多的在華利益,故選B項。11、答案:B解析:俄國搶占中國烏蘇里江以東領土借助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美俄實際上是英法的幫兇,B項正確。12、答案:B解析:題干信息“內敘大英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即清政府不得繼續妄稱西方國家為“夷”,反映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傳統的“天朝上國”觀念被迫發生變化,故選B項。13、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第二次鴉片戰爭地方上書中央,不能反映中央集權的削弱,故A項錯誤;材料中“上海華夷并無嫌隙,應當照常貿易”,不符合近代民族國家的外交理念,故B項錯誤;根椐材料“咸豐帝在給何桂清的上諭中……”可知,地方依舊要上報,服從中央,故C項錯誤;材料信息說明清政府從官員到皇帝都缺乏近代民族國家的外交理念,故D項正確。14、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晚清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四洲志》重點介紹了英法美等國的社會狀況,其目的是讓當時的人們了解西方的情況,故選項;林則徐并未主張改革傳統政體,排除項;題干中《四洲志》涉及多個領域的內容,并非為了維護司法主權,排除項;項是早期維新派的主張,排除。15、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海國圖志》。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海國圖志》面世后遭到士大夫的強烈反對,在本質上反映出傳統士大夫的文化防衛意識深厚,故C項正確。“西方文化不符合中國的國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A項錯誤;材料中士大夫反對《海國圖志》,是因為傳統“天朝上國”觀念的影響,而不是民族意識的覺醒,B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師夷長技”,無法得出D項結論,錯誤。16、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后,新思想萌發。材料中的“英吉利漸于各海口建立炮臺,調設戍兵,養銳蓄謀,待時而動”“五印度諸邦,夷滅者十之八九”是要通過印度遭英國侵略的史實來警醒國人,共謀御侮圖強之策,故C正確;材料是在分析印度遭英國侵略的史實,而不是分析西方各國家富強的原因,故排除A;材料沒有體現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的主張,故排除B;材料沒有盛贊印度民族起義,故排除D。故選:C。17、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引起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湘淮系官僚集團崛起,漢族官吏權力增長,中央權力下移,A項正確;洋務運動是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技術設備以挽救統治的自救運動,排除B項;戊戌變法是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通過光緒帝進行的學習西方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排除C項;清末新政是20世紀初清政府進行的一場自救運動,排除D項。故選:A。18、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并不是基督教俘虜了洪秀全,影響了中國的革命農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國農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可知,洪秀全利用了基督教發動農民起義,說明當時的基督教適應了太平天國斗爭的需要,A項正確;太平天國的首要目標不是反侵略,排除B項;C項中的“廣泛”通過材料無法得出,排除C項;D脫離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A。19、答案:C解析:《資政新篇》并不是農民運動的產物,不能適應農民戰爭的需要,故A項錯誤;《資政新篇》未能實施,并沒有挽救太平天國的危機,故B項錯誤;《資政新篇》主張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適應了發展資本主義的世界潮流,故C項正確;這種改變沒有促進中國社會的改良,故D項錯誤。20、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天朝田畝制度》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要求,體現了革命性的一面,故B項正確;近代化的內容是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化、思想理性化,與材料不符,排除A;C項與《天朝田畝制度》不符,排除:《資政新篇》主張發展資本主義,排除D。故選:B。21、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清政府為了鎮壓太平天國,不得不倚重湘軍、淮軍,使得中央的一些權力下放到地方,影響了晚清政治權力結構,故D項正確;宗法血緣特征是嫡長子繼承制,湘軍、淮軍的崛起,并不是靠血緣關系,排除A項;“推動了晚清軍事的近代化”的是洋務運動,湘軍、淮軍仍屬于舊式軍隊,排除B項;加速清政府政權垮臺的是太平天國運動和廢科舉及列強人侵等,而不是“湘軍、淮軍的崛起”,排除C項。22、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我們可知,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對清政府構成極大的沖擊,促使清政府向西方學習,興起了洋務運動,B符合題干的要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沒有給清政府學習的機會,A排除;清末新政改革,并不是由于義和團運動所導致的,C排除;甲午中日戰爭并不是清政府向西方學習和進行改革的開始,D選項不符合材料的特點,排除。故選:B。23、答案:C解析:根據“倫理的覺悟,為吾人最后覺悟之最后覺悟”可知陳獨秀所說的“最后覺悟”指的是思想上解放和啟蒙,所以他的“最后覺悟”是批判封建倫理綱常制度以促進思想的解放,故選C;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不是思想上的啟蒙,排除A;1916年,清朝早已被推翻,排除B;俄國的十月革命還沒有出現,排除D。故選:C。24、答案:B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推斷題、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72年(中國)。據本題材料“1872年李鴻章在唐山創辦開平礦務局”,“煤炭主要供應輪船招商局和天津機械局。”并結合洋務運動的相關史實可知,開平礦務局、輪船招商局、天津機械局等都屬于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洋務企業,洋務運動的口號是“自強求富”,這類企業在創辦時以實現自強求富為目的,B項正確;洋務企業以官辦、官督商辦為主,并未完全引進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制,排除A項;洋務企業的規模并不完全取決于政府的財政撥款,排除C項;洋務運動的創辦主體是地主階級洋務派,依舊屬于封建統治的范疇,所以創辦洋務企業不會瓦解封建統治的基礎,排除D項。故選B項。25、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材料強調,1874年到1892年輪船招商局年年盈利,但盈利原因是因為官方扶持,如允許其承運官物、免稅、貸款和緩息等,而不是依靠自身的管理優勢、技術優勢等,這并不利于企業自身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只是強調輪船招商局在創辦初期不處于劣勢,不等于實力可以匹敵洋商,排除A項;結合所學可知,輪船招商局屬于洋務派創辦的民用企業,主要目的是為軍用企業提供資金,故“專意謀取貼補”的說法錯誤,排除C項;材料只是強調輪船招商局得到官方扶持,不等同于“享有壟斷特權”,排除D項。故選B項。26、答案:B解析:材料“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反映了洋務運動的失敗,而洋務運動是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故B正確。

洋務運動并未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故A錯誤。

洋務運動主要目的并不是抗擊外來侵略,故C錯誤。

洋務運動并不是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運動,故D錯誤。

故選:B。27、答案:C解析:問的是“包含著躍出舊軌的趨向”的本質含義,洋務運動就其主觀來說還是想要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但創辦了一系列的近代工業,客觀上誘導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從而使小農經濟進一步瓦解。A,B,D只是意義,而不是本質含義。28、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中華帝國最后一次向‘西域’的大舉征伐”“他為(這一地區)變成清朝的一個行省”可知,“他”應是左宗棠。1875年左宗棠受命發兵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區正式建省,C項正確;康熙帝平定噶爾丹叛亂,與“最后一次”“變成清朝的一個行省”不符,排除A項;林則徐虎門銷煙,開眼看世界,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1895年,劉永福率領黑旗軍反抗日軍侵略臺灣,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29、答案:D解析:通過示意圖中的“馬尾”“福州”“鎮南關”“馮子材”等信息,可以判斷此戰為1883年開始的中法戰爭,結合史實可知,1884年,法軍進攻臺灣,當地居民在臺灣軍務大臣劉銘傳的領導下,多次擊退法軍,D項正確;甲午戰爭中的黃海海戰,北洋艦隊重創日本艦隊,排除A項;中法戰爭使法國逐步占領越南,清政府的宗藩體系遭到破壞,排除B項;中國的邊疆危機在持續加重,排除C項。故選:D。30、答案:C解析:C項,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清政府開展洋務運動,中國近代化進程由此逐漸進步。至甲午戰爭前夕,中國民族工業得到初步發展、軍事實力得到提升,近代化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特別是建立了一支強大的北洋水師(當時名義上還是亞洲第一艦隊)。故而材料中的西方人士做出了日本必然最后被徹底粉碎的判斷。故C正確。31、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只單純地向西方學技術,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腐朽沒落的封建制度,是清政府在黃海海戰中戰敗的根本原因,C項正確。中國海軍在噸位、速度、火力三個方面只是比日本略遜一籌,并非武器裝備和軍事體制都落后于日本,排除B項;太后的奢侈享樂與滯后的后勤保障和軍事情報的根源都是清政府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排除AD項。32、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喚起……大夢”“中國的民族具有群體意義的覺醒”可知二人都認為甲午中日戰爭促進民族意識覺醒,故選B項。A項是《辛丑條約》的影響,排除。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宣告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排除C項。洋務運動是近代化的開端,思想近代化指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學化,材料未提及,排除D項。33、答案:D解析:清政府認識到了國際法的重要性,也認識到割地和賠款是最關鍵的問題,而且努力爭取不割地,說明清政府逐漸接受近代外交的理念,故選D項;當時清政府并未放棄傳統的華夷觀念,排除A項;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是戰敗國,清政府在談判中不占優勢,也未擺脫日本的政治壓力,排除B、C兩項。34、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投資”“金融”“直接改變了原有的小農一手工業生產方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馬關條約》的簽訂標志著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進入到以資本輸出為主的階段,進一步瓦解了中國的小農經濟,故C項符合題意。35、答案:B解析:瓜分狂潮,在瓜分狂潮中山東成為德國的勢力范圍,德國包攬在中國的鐵路修筑權主要是為了進一步憑借鐵路鞏固其勢力范圍,故B項正確;僅憑包攬在山東的筑路權無法獨占山東市場,故A項排除;搶奪修筑鐵路權屬于加大資本輸出,故C、D兩項錯誤,排除。36、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中“1895年,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第一次作為一種社會政治力量進行了群眾性愛國行動”“參加者均是舉人”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895年4月,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聯合千余名舉人一起發動的“公車上書”運動,拉開了戊戌維新運動的序幕,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公車上書”運動,并沒有引起清政府權力結構發生變化,排除A項;《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公車上書”并沒能阻止西方瓜分中國狂潮,排除B項;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領導的維新變法運動主張學習西方,而非盲目排外,排除D項。故選C項。37、答案:B解析:題干指出保守派和思想相對進步的洋務派都反對維新變法,而地方各省督撫也消極觀望,這說明變法在政治方面缺乏有力支持,故選B項。A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題干并未涉及民族資產階級,排除C項。制度變革觸動了保守派的利益,而非“各方利益”,故排除D項。38、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戊戌維新運動。由“開制度局以定規模,設十二局以治新政,立民政局以地方自治”“帝皆嘉納之”“欲借群臣之議以定之”等信息可知,光緒皇帝的態度表明戊戌維新運動對于開制度局和議會等政治民主化內容曾經做過探索,故選D項。題干僅提到光緒皇帝接受了有關政治民主化的建議,且想要嘗試通過議會的民主方式作決策,但并沒有提到觸犯封建勢力利益,排除A項;題干沒有提到慈禧太后的抵制,排除B項;題干沒有提到戊戌維新運動具體的行動和結果,因此無法得出戊戌維新運動沖擊了中央集權的政體,排除C項。39、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戊戌變法是中國歷史上首次提出由傳統走向近代的系統方案,倡導博愛、平等、自由、人權。這些觀念并沒有因變法失敗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可以看出戊戌變法傳播了近代民主自由的思想,推動了社會的進步,C項正確;變法失敗了,并沒有拯救民族危機,排除A項;變法失敗了,并沒有使中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排除B項;變法失敗了,并沒有推翻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的統治,排除D項。故選C項。40、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一面煽動盲目排外的狂熱情緒,與義和團配合進攻東交民巷;一面又通過清廷駐外公使向列強表白”可知,慈禧太后利用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但又向列強示好,說明義和團成了清廷利用的工具,B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義和團的階級屬性,排除A項;太平天國運動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剿殺,排除C項;八國聯軍侵華結束后簽訂條約割地賠款,排除D項。故選B項。41、答案:C解析:根據“從愛國主義出發而希望回到中世紀”可知,義和團運動是19世紀末中國發生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反帝愛國農民運動,體現了民族正義性和頑強的民族精神,但又存在著盲目排外的傾向,具有深厚的宗教迷信色彩,具有落后性,C項正確;太平天國運動是反對清朝封建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民起義戰爭,是19世紀中葉中國最大的一場大規模反清運動,與材料表述不符,排除A項;洋務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口號利用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排除B項;辛亥革命是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與材料描述不符,排除D項。故選:C。42、答案: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題干所述事件是東南互保事件。材料“電告各地督撫,不要服從此命令”“此亂命也,粵不奉詔”說明,地方對于中央命令不予采納,體現出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度削弱,故C項正確。題干不能體現侵略者與地方督撫相互勾結,故A項錯誤;題干只是強調地方不服從中央命令,而非脫離清政府而獨立,故B項錯誤;題干主旨并非強調清政府政治腐敗導致眾叛親離,故D項錯誤。43、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庚子事變”“革命風潮層浪疊起”“清王朝‘成敗興亡之數’已然鑄就”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00年八國聯軍發起的侵華戰爭激起了全國的革命風潮,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故C項正確;義和團運動是庚子事變的直接原因,故A項錯誤;庚子事變雖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這并非材料強調的重點,故排除B項;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排除D項。44、答案:D解析:從材料中“標志著清統治者徹底變成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可以看出應該是《辛丑條約》產生的影響,D符合題干的要求;ABC選項中的條約都沒有使清政府變成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排除。故選:D。45、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辛丑條約》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臺,準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便利了“敵”的“入犯”,D項正確;列強已在中國建立起“國際共管體系”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拆毀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臺說法錯誤,排除B項;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不是直接原因,排除C項。故選D項46、答案:D解析:D.依據材料“楊村戰役”、“天津戰役”、“聯軍”可知,戰爭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結合所學可知,這次戰爭后簽訂《辛丑條約》,使得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