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河南省駐馬店市驛城區部分高中高二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卷
一、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杜維明先生認為儒家的一些基本價值——仁、義、禮、智、信,與西方一些觀念一樣具有普世意義,可以互相參照學習,而其中“仁”的價值應該是所有其他價值的基礎,乃至其他價值的前提,這是儒家思想的一貫之道。仁的最基本含義是愛人。《論語·顏淵》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孟子·離婁下》直接提出“仁者愛人”。唐君毅曾說:“仁之表現只是此心境之直下流露。其主要者即在愛人。人之能愛,乃依于人我無間之心境。唯其人與我無間,然后能愛人如己。愛人如己,即是打破人我之隔閡,使人我之情相通,而表現此人我無間之心境于外。”在杜維明先生看來,“仁愛的仁是人作為人的體現,也就是最像人的人,最符合人的各種要求,能夠代表基本的理念和價值”。“一個仁愛之人必定是懷有信任意識和值得信任的。出于同情和憐憫,一個仁愛之人可以在人際和文化之間鋪陳一張不斷擴展的關系網絡。”“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學習仁愛之道都是所有古典教育的內容。當我們走過人類歷史上或許是最野蠻的一個世紀后,學習仁愛之道就成為當代世界中富有深刻意義的挑戰。我們承認個人尊嚴是一種不可回避的價值,但這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學習如何以仁愛的方式來對待人,無論是一個貧窮老弱的白人、一個中國商人、一個猶太教的長者、一個穆斯林的阿訇、一個年輕富有的黑人婦女,還是其他什么人。這就要求我們具備一種能力,即不僅不將差異視為威脅,還將它視為一個豐富人性的機遇。”因此,學習仁愛之道、以仁愛之心待人接物,是儒家修身做人的基本方式。推而廣之,擴而大之,也是消泯多元文明沖突,通過文明對話實現文明和諧相處的基本途徑。19世紀以來,隨著人類社會交通愈發發達,通訊愈發快捷,人類各個文明體系的互相接近和交流也不斷增多、擴大、加深。一開始,各個文明容易站在自己本位文化的立場注重差異,但當全球一體化越來越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時,不同文明趨同性越來越強,世界各民族都在逐漸接受一些具有普遍性、超越性的價值觀、科學技術、倫理道德等。如何進行文明對話?2001年5月,聯合國組織的文明對話小組在愛爾蘭的都柏林討論該問題,學者孔漢思提出,發展文明對話應該把儒家的兩個基本價值和理念作為起點,一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對話的目的不是說服而是了解,而了解的前提是自我反思;另一個是仁道原則,即《論語》所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一種共同繁榮和發展的健康心態。杜維明先生認同這個看法,他指出:有兩個原則必須建立起來,一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儒家“恕道”,“恕道原則的背后有一個仁道原則,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別人的痛苦我關懷,我的發展也有利于別人的發展。這兩個原則是中華文化的精華,也是孔漢思認為的文明對話的兩個基本原則。”可見,恕道及其背后的仁道,是文明對話的兩個基本原則。在我看來,仁道更應該是處理人際關系,乃至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對話的價值基礎。解決多元文明沖突的最理想辦法是通過文明對話在多元中尋求統一。如何在多元中尋求統一?可以將恕道和仁道原則經過現代詮釋,運用于多元文明的人類社會,實現超越時空的結合,促進人類走向“天下歸仁”的大同社會。朱熹《論語集注》釋“天下歸仁”:“歸,猶與也。又言一日克己復禮,則天下之人皆與其仁,極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又引程子曰:“克己復禮,則事事皆仁,故曰天下歸仁。”“事事皆仁,故曰天下歸仁”,還可以加上“人人皆仁,故曰天下歸仁。”天底下人人成仁人,事事是仁事,即是天下大同的理想世界。“仁”是儒家思想體系核心之核心,具有本元性、本始性、普遍性。“仁”之實踐而有“仁道”,即人之為人的基本道理,是人之為人的底線和最高境界。修身做人要識仁、求仁、體仁、履仁,以仁為本,進而修己安人,修己安百姓。實現仁道的基本途徑是忠恕之道,“忠恕之道”是求仁之道,是儒家一貫之道。“仁道”的基本含義是“仁愛”,仁道(仁愛)與忠恕之道相輔相成,是一體之兩面,“強恕而行”是求仁莫近之道。儒家基本價值——仁、義、禮、智、信具有普世意義,而仁道最為重要,可以成為不同文明對話的價值基礎。“天下歸仁”既是“仁”這一核心價值同心圓推衍的結果,也是儒家仁道邏輯演進的旨歸,更是儒家仁愛之道的社會理想。立足于仁道,多元文明可圓融無礙、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美美與共,終至天下大同。天下大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夢想,從孔子、孟子,到近現代的康有為、孫中山都汲汲以求,延續了二千余年,但由于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天時、地利、人和始終都難達到,實際上一直流于空想。全球一體化為實現這一理想提供了條件和機會,因此我們應立足傳統,延續命脈,面向世界,走向大同。(摘編自韓星《促進人類走向“天下歸仁”的大同社會》)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君毅認為,只有擁有人我無間的心境,然后才能做到愛人如己,而打破彼此隔閡,使人我之情相通,是人我無間心境的外化。B.東西方的古典教育都有儒家思想的影子,它們都提倡學習仁愛之道,承認個人尊嚴的重要價值,并且強調用仁愛的方式對待人。C.各文明由站在自己本位注重差異轉為接受一些具有普遍性、超越性的思想理念,這是由于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使得不同文明趨同。D.天下歸仁是儒家仁愛之道的社會理想,天下大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夢想,全球一體化打破了種種限制,提供了條件和機會。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仁道被稱為儒家思想的一貫之道,表明仁道是儒家所有其他價值的基礎和前提。B.當今學習仁愛之道成為一種挑戰,表明實施仁道的條件在上世紀遭到嚴重破壞。C.朱熹認為,克己復禮可使人人皆仁、事事皆仁,從而實現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D.“同心圓推衍”的表述,形象論述仁道可以使不同文明在對話中實現同心同德。3.下列說法中,不適合用來做本文理論論據的一項是()
A.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B.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C.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D.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4.本文認為“仁道”可以促進文明對話,請具體解釋文中“仁道”的內涵。5.作者認為,仁道更應是文明對話的基礎。請結合文本,分析作者這樣說的理由。(★★★★)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王麻子膏藥阿成(1)聊一個小人物。(2)這個小人物在哈爾濱道外區。道外區是這座洋氣十足的城市中最中國化、最傳統化的一個區。哈爾濱這座城市頗有一點兒雜家的風度,亦稱流亡者的城市。所謂流亡者的城市,就是背井離鄉之人的城市之意。離鄉便思鄉,思鄉之極,難免會做出些不講道理的事。對方一個不足道的動作,一個平平常常的眼神兒,都可能導致頭破血流、筋骨折斷的后果。即為流亡者之鄉也得有點兒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才行,也只有這樣才能在這里站住腳跟。(3)北京城的滿族青年王樹森,經過對以上情況與精神狀態的認真論證、綜合分析后,才決定闖關東到東北來的。王樹森的父親原是清宮護衛營的衛士。文史資料介紹說:“衛士們在操練武藝中,難免有跌打損傷之苦,于是就互相推揉,或者互贈些自己配用的藥膏。”并說,“當時最受歡迎的是‘狗皮膏藥’‘小靈丹’和王樹森家的‘王大膏藥’。”王樹森自幼就從當護衛的父親那里學會了熬膏藥的本領。(4)19世紀末,王樹森家道敗落,于是他挑著一個擔子,懷著一腔悲愴來到東北。先是在呼蘭打工,然后,在廟頭一帶熬膏藥,專治跌打損傷。哪個被苦于思鄉者或酒火持有者打折了腿,贏家便義氣地沖著倒地“哎喲”不止者扔下幾文錢說:“去王麻子那兒買幾帖膏藥貼上吧。”如此下來,王樹森就了不得了,他熬的膏藥名聲大震。王樹森根據寒冷的地緣資源研制出的專治腰腿疼以及各種寒癥的膏藥,深受苦寒之地老百姓的歡迎和信賴。文史資料上說他的膏藥“無論冬夏,熬多少賣多少,日日月月供不應求”。(5)王樹森人長得不錯,有點兒華佗遺風,也有點兒扁鵲的做派,不幸的是,自己有一臉天然的白麻子。王樹森將計就計,不計鄙陋,將自己熬的膏藥稱“王麻子膏藥”。這在文學上叫“反諷”,在歐洲叫“黑色幽默”,在這里,卻顯得通俗易懂、幽默親切,還明顯地透著某種自信。(6)20世紀的20年代,王樹森在哈爾濱開了一家“王麻子膏藥店”,落腳在太古南六道街的“兄弟堂”,并在院內行醫。膏藥店在道外人稱的“王麻子街”上,那一帶是官娼私娼集中、酒家飯鋪林立的地方,俗稱“十八拐”。后街是有名的“小天橋”“北市場”。可謂人聲鼎沸,熱鬧非凡。這樣的地方免不了有爭風吃醋、欺行霸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之類的勾當與表演。因此,跌打損傷的事自然要多,“哎喲”之聲每日不絕于耳,大家都習慣了。尋常的日子就是這樣子的,捏著小酒壺,學幾聲特別“哎喲”,再平平仄仄、怪模怪樣地相對齜牙一樂。(7)你說,王麻子膏藥,在這里能不火嗎?(8)王樹森面對如此亂糟糟的人間風景,常說,咱治不了這些社會丑風,再治不了受害者和平民百姓的病,不是更慚愧嗎?(9)王樹森每天一大早起來,先在無人的江邊練一套拳。他已經修煉出來了,心中有了尊重生命這個大主題,人的神態風度也不一樣了。這一點兒,不是當代某些偽商人照貓畫虎學得了的。重要的是,王樹森的膏藥還極為便宜,普通老百姓買得起。王樹森從不制作蒙人的“高檔”藥欺世盜名,從不干缺德的事。倘若這樣便宜的藥膏也買不起怎么辦?用不用先交押金,記下身份證或者工作證號?不用。為什么不用呢?是王麻子太古舊、太原始、太蒙昧嗎?不是。王麻子的原則跟當今醫院正廳懸掛的牌子有點兒不同,當代醫院掛的牌子是“救死扶傷,施行革命的人道主義”(也有醫院把這個悄悄取下來了,免得跟患者打嘴仗時麻煩)。王樹森不掛牌,本著一條宗旨“有錢的花不多錢就治病,沒錢的免費也治病,膏藥以舊換新收半費。貼敷中間可免費再貼一次……外地函購的,不管寄不寄錢,總有專人優先寄去。”(10)王樹森公開在門前支大鍋熬藥,當眾下料,嚴格質量標準,恪守信義。(11)讓人不解的是,在王麻子街稱“王麻子膏藥”的店鋪竟有多家。像李明臣開的“真正王麻子膏藥店”,萬溢開的“這才是王麻子膏藥店”,寧子路開的“真正假王麻子膏藥店”,以及王樹森自己開設的“真正老王麻子膏藥店”。史料上說這些店“為了招徠生意,各家不僅在店名上用心良苦,而且不惜工本,都在各自門頭上掛有三五層裝潢別致、風格各異的高大牌匾”。這種事,倘若出在今天,非得打個一塌糊涂不可。各大媒體,報紙、電臺、電視臺等,不一而足。想不到的是,那些膏藥店都是王麻子特許他們開的,所謂“有錢太家掙”。(12)王麻子——王樹森臨死前告訴他的傳人,也是他的兒子,只有一句話:“別把錢看重,要把病看重。”(13)鄙人雖不是醫生,聽到這句話時也覺得汗顏。(取材于《小小說選刊》2020年第-06期)6.下列對作品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洋氣十足,指哈爾濱這座城市具有濃郁的西洋氣質,非常時尚。B.名聲大震,指王樹森深受苦寒之地老百姓的歡迎和信賴而出名。C.華佗遺風,指王樹森身上具有古代名醫華佗的某種特點或風范。D.黑色幽默,指王樹森不計個人鄙陋而將膏藥稱為“王麻子膏藥”。7.下列對作品中有關內容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篇寫“這座城市頗有一點兒雜家的風度”,既是指哈爾濱的市容市貌風格多樣,也是說這里的風土人情姿態豐富。B.小說運用了側面描寫,如“嬴家便義氣地沖著倒地上哎喲不止者扔下幾文錢說……”寫出了人們對王麻子膏藥的肯定。C.小說寫王樹森人長得不錯,有點兒扁鵲的做派,不但突出了他為人幽默親切,而且還表現了他作為醫者的某種自信。D.小說第(6)段寫“后街的熱鬧、打斗的風氣”與開頭對“流亡者城市”的介紹相呼應,為塑造人物提供了較為典型的環境。8.作品中的王樹森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9.作品結尾“鄙人雖不是醫生,聽到這句話時也覺得汗顏”這句話,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當今之時,天下之害,孰為大?曰:若大國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強之劫弱,眾之暴寡,貴之敖賤,此天下之害也。姑嘗本原若眾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愛人、利人生與?即必曰:“非然也。”必曰:“從惡人、賊人生。”是故別非也。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別。”然即兼之可以易別之故何也?曰:籍為人之國,若為其國,夫誰獨舉其國以攻人之國者哉?為人之都,若為其都,夫誰獨舉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為人之家,若為其家,夫誰獨舉其家以亂人之家者哉?為彼猶為己也然即國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亂賊此天下之害與?天下之利與?即必曰天下之利也。姑嘗本原若眾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惡人、賊人生與?即必曰:“非然也。”必曰:“從愛人、利人生。”是故子墨子曰:“兼是也。”且鄉吾本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今吾本原兼之所生,天下之大利者也;吾本原別之所生,天下之大害者也。是故子墨子曰別非而兼是者,出乎若方也。今吾將正求與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為正。是以老而無妻子者,有所侍養以終其壽:幼弱孤童之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不識天下之士,所以皆聞兼而非者,其故何也?(節選自《墨子·兼愛下》)材料二: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堯舜之仁不通愛人,急親賢也。(節選自《孟子·盡心上》)10.材料一畫線句子有三處需要斷句,請把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為彼A猶為己也B然即C國都D不相攻E伐F人家G不相亂H賊I此天下之害與?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賊,指“傷害”,與《孟子·公孫丑上》中“賊其君者也”的“賊”意思相同。B.易,指“替代”,與《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其安易持”的“易”意思不同。C.而,表轉折,與《論語·八佾》中“人而不仁,如禮何”的“而”意思相同。D.知,指“知道”,與《禮記·大學之道》中“致知在格物”的“知”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墨子認為,仁人的事業應追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這些利是從關愛他人、有益他人中產生的。B.墨子認為,假如對待別人的國家,像治理自己的國家,就不會動用本國的力量,用來攻伐別人的國家。C.墨子認為,兼愛可以使沒有父母的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長大成人,然而天下的士人對兼愛加以非議。D.孟子以堯舜為例,指出智者與仁者的區別在于智者更急于解決當前事務,而仁者更急于親近賢才。13.把下面兩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2)是以老而無妻子者,有所侍養以終其壽。14.墨子和孟子都主張“愛人”,各自的側重點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概括。三、詩歌鑒賞(★★★)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小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①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注]①這首詞是蘇軾悼念妻子王弗的作品。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十年生死兩茫茫”,是說恩愛夫妻,撒手永訣,時間倏忽,轉瞬已然十年過去。B.“塵滿面,鬢如霜”,想象妻子如果還活著的話,應該也是灰塵滿面,鬢發如霜。C.“夜來幽夢忽還鄉”,寫自己在夢中忽然回到了那個兩人曾共度甜蜜歲月的故鄉。D.這首詞運用虛實結合以及白描等多種藝術手法,來表達懷念亡妻的思想感情。16.這首詞抒發了蘇軾對亡妻的思念之情,這種思念因為多重阻隔,而愈發深沉。結合詞中的具體內容,分析除了生死相隔之外,還有哪些阻隔。四、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論語·述而》中孔子談及了“見賢思齊”的問題。《<論語>十二章》中對應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2)《大學之道》中,“______,______”是寫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養品性作為根本。(3)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兩句,通過動作描寫表現思婦內心極度的痛苦。五、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有”與“無”是老子提出的非常重要的辨證哲學觀點。其在《道德經》中提出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認為無是有之本源而有是萬物之源“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老子認為“有”與“無”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它們相對而生,是永恒的真理。不僅“有”與“無”的辯證哲學觀念對后世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也對傳統造物思想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道德經》曰“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段話深刻地揭示了人們創造、制作器物時,()。其崇“有”而貴“無”,兩者對立統一于器物之中。18.文中畫橫線的語句,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其在《道德經》中提出:“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認為“無”是“有”之本源,而“有”是萬物之源。B.其在《道德經》中提出:“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認為“無”是“有”之本源,而“有”是萬物之源。C.其在《道德經》中提出“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認為“無”是“有”之本源,而“有”是萬物之源。D.其在《道德經》中提出:“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認為“無”是“有”之本源,而“有”是萬物之源。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對后世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有”與“無”的辯證哲學觀念不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也對傳統造物思想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B.對后世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不僅“有”與“無”的辯證哲學觀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也對傳統造物思想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C.“有”與“無”的辯證哲學觀念不僅對后世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也對傳統造物思想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D.“有”與“無”的辯證哲學觀念對后世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不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也對傳統造物思想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20.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A.“有”只是器物的外在物質形體,但真正能為人所用,能實現器物價值的地方卻是其中的“無”B.真正能為人所用,能實現器物價值的地方是其中的“無”,“有”只是器物的外在物質形體C.器物的外在物質形體只是“有”,但真正能為人所用,能實現器物價值的地方卻是其中的“無”D.真正能為人所用,能實現器物價值的地方是其中的“無”,器物的外在物質形體只是“有”(★★★)閱讀下面的文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