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第5版)課件 第六章 病毒的基本特性_第1頁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第5版)課件 第六章 病毒的基本特性_第2頁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第5版)課件 第六章 病毒的基本特性_第3頁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第5版)課件 第六章 病毒的基本特性_第4頁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第5版)課件 第六章 病毒的基本特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病毒的基本特性

病毒(virus)是一類體積微小、結構簡單、只含一種類型核酸(DNA或RNA)、嚴格活細胞內寄生、以復制方式增殖的非細胞型微生物。病毒左:H1N1;中:輪狀病毒;右:埃博拉病毒

病毒與其他微生物的比較病毒特性病毒細菌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真菌結構非細胞原核細胞原核細胞原核細胞原核細胞真核細胞有無細胞壁-+-+++核酸類型DNA或RNADNA和RNADNA和RNADNA和RNADNA和RNADNA和RNA在人工培養基上生長-++--+細胞培養+一般不用一般不用++一般不用繁殖或增殖方式復制二分裂二分裂二分裂二分裂有性或無性常用抗生素敏感性-+++++干擾素敏感性+-----第一節

病毒的生物學性狀一、病毒的大小與形態

病毒大小的測量單位是納米(nm),最大的痘病毒約為300nm,最小的脊髓灰質炎病毒約為20nm,大多數病毒在150nm左右。1000nm一、病毒的大小與形態

病毒需要用電子顯微鏡技術、超速離心沉淀、分級超過濾和X線晶體衍射技術來研究。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大小與形態一、病毒的大小與形態病毒形態圖上排:HIV、H1N1、狂犬病毒、煙草花葉病毒;

下排:腺病毒、埃博拉病毒、噬菌體(上述圖片僅表述病毒形態、病毒大小比例有改變)二、病毒的結構與化學組成?病毒基本結構是由核心(core)和衣殼(capsid)構成的核衣殼(nucleocapsid)。?有些病毒的核衣殼外面有包膜(envelope)。?有包膜的病毒稱為包膜病毒(envelopedvrius),無包膜的病毒稱為裸露病毒(nakedvrius)。二、病毒的結構與化學組成病毒核心差異左:乙型肝炎病毒(HBV)為DNA病毒;

右: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為RNA病毒核衣殼蛋白基質蛋白刺突蛋白包膜蛋白核心/RNA核心/DNA二、病毒的結構與化學組成病毒分科及重要病毒DNA病毒RNA病毒病毒科名主要成員病毒科名主要成員痘病毒科天花病毒、猴痘病毒、傳染性軟疣病毒副黏病毒科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皰疹病毒科單純皰疹病毒型和型、水痘-帶狀皰疹病毒、EB病毒、巨細胞病毒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甲(A)、乙(B)、丙(C)腺病毒科腺病毒逆轉錄病毒科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人類嗜T細胞病毒嗜肝病毒科乙型肝炎病毒小RNA病毒科脊髓灰質炎病毒、埃可病毒、卡薩奇病毒乳頭瘤病毒科乳頭瘤病毒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小DNA病毒科細小B19病毒、腺病毒伴隨病毒沙粒病毒科拉沙熱病毒彈狀病毒科狂犬病毒、水皰口炎病毒絲狀病毒科埃博拉病毒、馬堡病毒二、病毒的結構與化學組成病毒衣殼類型左上:20面對稱型(腺病毒);左下:復合對成型(噬菌體);右:螺旋對稱型(SARA-CoV-2)核衣殼蛋白基質蛋白刺突蛋白包膜蛋白二、病毒的結構與化學組成核衣殼蛋白基質蛋白刺突蛋白包膜蛋白?病毒包膜表面形成特殊的突起,稱為刺突(spike)或包膜子粒(peplomer)。?包膜主要生物學意義:

①保護病毒結構完整性

②與病毒特異性吸附、穿入易感細胞表面受體有關

③刺突構成病毒表面抗原

④包膜脂蛋白引起機體發熱、中毒癥狀

⑤包膜為脂質,對干燥、熱、酸和脂溶劑敏感三、病毒的增殖吸附穿入脫殼生物合成裝配成熟與釋放●病毒復制周期(replicationcycle):從病毒進入宿主細胞開始,經基因組復制,到最后釋放出子代病毒的過程。●隱蔽期(eclipseperiod):感染性病毒顆粒從復制初期結構消失,在感染細胞內檢測不出完整的病毒體。●病毒復制周期包括吸附、穿入、脫殼、生物合成、裝配、成熟與釋放。三、病毒的增殖病毒異常增殖現象●缺陷病毒(defectivevirus):基因組不完整或發生嚴重改變的病毒。如丁型肝炎病毒、腺病毒伴隨病毒。●頓挫感染(abortiveinfection):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后,細胞缺乏病毒復制所需的能量、酶及必要成分,導致病毒雖進入細胞但不能復制的感染過程。三、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干擾現象四、病毒的抵抗力●耐冷

●pH6.0~9.0穩定●不耐熱

●對紫外線、X射線、γ射線敏感●包膜病毒對脂溶劑、膽汁敏感

●對過氧化氫、高錳酸鉀、含氯石灰、碘和碘化物、酚類敏感●鹵素類化學物質有滅活作用●某些中草藥對某些病毒有抑制作用病毒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失去感染性稱為滅活●對化學因素抵抗力一般比細菌強

●常用抗生素對病毒無抑制作用五、病毒的遺傳與變異流行性感冒病毒血凝素(HA)、神經氨酸酶(NA)變異抗原性轉換與抗原性漂移引起流感在一定地區范圍內流行新型冠狀病毒SARA-CoV-2截至2022年底,WHO提出關切變異株有5個:阿爾法(Alpha

B.1.1.7)、貝塔(Beta,B.1.351)、伽瑪(Gamma,P.1)、德爾塔(Delta,B.1.617.2)和奧密克戎(Omicron,B.1.1.529)毒力變異抗原性變異五、病毒的遺傳與變異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耐藥H1N1、H3N2、H5N1和H7N9等流感病毒均對奧司他韋產生了耐藥性突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亞型中的一些毒株如H5N1、H7N9等引起的人類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耐藥性變異宿主范圍變異第二節

病毒與宿主的相互關系一、病毒的致病性

病毒大小的測量單位是納米(nm),最大的痘病毒約為300nm,最小的脊髓灰質炎病毒約為20nm,大多數病毒在150nm左右。消化道傳播呼吸道傳播接觸傳播血液傳播性傳播節肢動物傳播水平傳播垂直傳播一、病毒的致病性隱性感染

顯性感染病毒感染的類型一、病毒的致病性穩定狀態感染病毒復制后不引起細胞立即裂解、死亡。常見于包膜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皰疹病毒。

殺細胞效應病毒復制后在短時間內釋放大量子代病毒,細胞被裂解死亡。主要見于無包膜病毒,如腺病毒。

細胞轉化與細胞凋亡病毒DNA或RNA反轉錄產生DNA結合至宿主細胞染色體中,可隨宿主細胞分裂帶入子細胞中。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包涵體形成病毒感染的細胞質或細胞核內,可出現普通光學顯微鏡可觀察到的嗜酸性或嗜堿性團塊狀結構。如狂犬病毒。

感染病毒對宿主細胞的直接損傷一、病毒的致病性免疫病理損傷體液免疫病理損傷作用刺激機體產生的抗體Ⅱ型、Ⅲ型超敏反應細胞免疫病理損傷作用免疫抑制免疫耐受性特異性細胞毒性T細胞誘導Ⅳ型超敏反應病毒通過垂直感染,誘發機體產生免疫耐受病毒感染引起機體免疫應答降低或暫時性免疫抑制二、抗病毒免疫屏障作用皮膚、黏膜屏障,血腦脊髓屏障,胎盤屏障,呼吸道纖毛運動,胃液中胃酸。機體抗病毒免疫13212固有免疫適應性免疫吞噬細胞和NK細胞作用吞噬作用、穿孔素等細胞毒性介質。體液中抗病毒物質干擾素、β抑制物、補體系統。特異性體液免疫作用中和抗體、補體結合抗體。特異性細胞免疫作用細胞毒性T細胞(CTL)和Th1細胞發揮病毒感染局部清除作用。第三節

病毒感染的檢查方法與防治原則一、標本采集與送檢病毒通過垂直感染,誘發機體產生免疫耐受1.根據臨床評估及病程采集不同標本。2.嚴格無菌操作。3.早期、初期或急性期采集,檢出率高。4.感染部位采集。5.血清學檢查采取雙份送檢。標本采集1.盡快送檢。2.置入含抗生素的50%甘油緩沖鹽水,低溫保存送檢。3.糞便、咽漱液、痰液等含雜菌標本使用高濃度抗生素處理。標本處理二、檢查方法最原始的病毒培養方法。常用動物有小鼠、大鼠、豚鼠、兔、猴等。動物接種比較經濟簡便,對多種病毒敏感的培養方法。可將標本接種于9~12d齡的雞胚。雞胚培養將離體活組織或分散的活細胞加以培養。單層細胞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組織細胞培養病毒的分離培養二、檢查方法病毒的鑒定

病毒在感染細胞后引起細胞的病理變化,稱為細胞病理效應。隨病毒不同而有差異,有的使細胞完全破壞,有的變化不明顯。

病毒感染細胞后能吸附脊椎動物的紅細胞,稱為紅細胞吸附現象。可用作病毒增殖指標或做病毒初步鑒定。1.病毒在細胞中增殖的指標2.紅細胞吸附現象三、病毒的快速診斷檢查包涵體特點電子顯微鏡觀察免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