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華東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1頁
2025年華東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2頁
2025年華東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3頁
2025年華東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4頁
2025年華東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華東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六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6題,共12分)1、下列屬于兩棲動物的一組是()

①青蛙②蟾蜍③大鯢④揚子鱷⑤龜⑥蠑螈⑦海獅⑧甲魚.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⑥C.①②③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2、各國移民移入美國后,經過長時期的融合形成了統一的A.大和民族B.美利堅民族C.阿拉伯民族3、下列關于動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的敘述,錯誤的是()A.蜜蜂汲取花蜜、采集花粉時可以幫助植物傳粉B.動物通過呼吸作用將體內部分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從而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C.松鼠將收獲的松子儲存在地面下,可以幫助植物傳播種子D.人為捕殺某種動物或者隨意引進某種動物不會影響生態平衡4、對人體運動的產生,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A.需要能量的供應,需要消化、呼吸、循環系統等的配合B.需要神經系統的調節和控制C.骨在肌肉的牽引下圍繞著可運動的骨連接運動D.任何一個動作,都是由一塊骨骼肌單獨完成5、下列不屬于生物的性狀的是A.人的血液流動B.人的卷舌C.人的耳垂D.人的單眼皮6、(2015?百色)荔枝的果肉香甜多汁.如圖中;發育成荔枝“果肉”的是()

A.①B.②C.③D.④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7題,共14分)7、如圖是人類的進化過程.請回答下列問題.

(1)人類的祖先是森林古猿,其生活方式是由____生活為主轉變到____生活,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

(2)從圖中可以看出,人類的運動方式一代一代地向____的方向發展,從而使____解放出來;能夠使用簡單的工具取食和御敵.

(3)由于頭部和腦的進化,人類出現原始____和意識.此外,原始人類由采摘生活到狩獵生活,加強了彼此交流的活動,促進了____的形成.

8、如圖示人類的起源和發展過程;請回答。

(1)A的生活方式是由以____為主轉變到____生活,產生這種變化的具體原因是____.

(2)從圖中可以看出,人的行走方式一代一代地向著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這樣____得到了解放,促進了____的發育,使其重量逐漸____(增加或減少).9、菜豆種子由____和____兩部分組成,其中后者由____、____、____和____四部分組成.10、最簡單的動作可只由一塊骨骼肌參與完成,如上頜不動,下頜運動____.11、家蠶的發育方式為____,其中包括____等四個過程.蝗蟲的發育為____與家蠶相比缺少了____環節.12、【題文】____是指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的過程。13、面對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____和____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個湖泊等等,都可以看作一個個生態系統.圖中有機物含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它是生態系統中的____者.

(2)圖中共有____條食物鏈,這些食物鏈彼此交錯形成了____.如果圖中生物所在的這個生態系統被有害農藥污染,那么,生物體內含有的農藥濃度最高的生物是____.

評卷人得分三、判斷題(共5題,共10分)14、傳染病在發病初期,病原體在病人體內大量繁殖,傳染性最強。()15、(2015?阜陽)越古老的地層中,化石生物越簡單、低等,生活在水中的越多.16、正常情況下,無論生男生女,母親一定會遺傳X染色體給其子女.______.(判斷對錯)17、(2016?湘潭)動物一般只能靠攝取食物來獲取現成的有機物,從而維持生存和繁衍.(判斷對錯)18、為了豐富我國的動植物資源,我國應大力引進一些外來物種。評卷人得分四、連線題(共2題,共14分)19、用線將以下細菌、真菌與食品制作相關的連接起來。①乳酸菌A.醋②醋酸菌B.醬③曲霉C.青霉素④青霉菌D.面包、饅頭⑤酵母菌E.酸奶、泡菜20、將下列生物與其生殖方式連接起來。①渦蟲____A營養生殖②黃曲霉____B有性生殖③酵母菌____C孢子生殖④秋海棠____D出芽生殖⑤麻雀____E分裂生殖評卷人得分五、簡答題(共2題,共10分)21、圖為一塊馬鈴薯甲蟲成災區域先后使用兩種殺蟲劑的實驗結果曲線圖,請據圖回答:

(1)從圖中可以看到;使用某種殺蟲劑消滅害蟲,開始使用的一至三年效果較______,后來隨著年限延長,殺蟲劑效果越來越______。

(2)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來解釋以上的現象:

①害蟲抗藥性越來越強是因為殺蟲劑對害蟲起來了______作用。在此過程中;能生存下來的個體一般具有一些微小的______,即抗藥性。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自然選擇和生物進化都是______(定向或不定向的)。

②從圖中曲線可以看出,使用殺蟲劑1年后的第六年,害蟲適應了具有殺蟲劑的環境,這種適應的形成是______的結果。當第七年使用殺蟲劑2時,害蟲由于不適應改變了的環境而大量死亡,經過再次積累,新的______重新適應環境。22、閱讀下列短文;回答問題。

北京雨燕是北京地區常見的候鳥;近幾年鳥類研究工作者開始應用新型定位裝置--光敏定位儀(凈重僅0.65克,對雨燕飛行的影響較小),通過對太陽高度角及日出日落時間進行記錄,分析出雨燕每天所處的大概位置,來進一步了解遷徙路徑與遷徙策略。根據記錄,雨燕經過4個月時間,11月上旬到達非洲南部越冬,全年遷徙距離約3.8萬公里!

北京雨燕為什么要遷徙?由于北方的冬季是沒有飛蟲可供燕子捕食的。溫暖濕潤的雨季能夠促進非洲昆蟲的大量羽化;為雨燕提供充足的食物以補充能量。因此食物的匱乏使雨燕不得不每年遷徙。

漫長的遷徙路途;對于雨燕來說是充滿危險的過程,天敵;氣候、捕鳥網,成為雨燕在遷徙過程中面臨的巨大挑戰。因此,遷徙路徑上的保護對北京雨燕尤為重要。

(1)北京雨燕的繁殖行為和遷徙行為都屬于______(選填“先天性”或“學習”)行為。

(2)為更好地追蹤北京雨燕的遷徙路線與策略;近幾年鳥類研究工作者使用______(裝置)來進行追蹤定位研究,這運用了科學研究方法中的______法。

(3)雨燕遷徙的根本原因是______。

(4)雨燕的身體許多結構及生理特點都有助于長途飛行。下面所列舉的特征中;有助于減少飛行阻力的有______(填序號),有助于減輕體重的有______(填序號),有助于為飛行提供動力的有______(填序號)。由此可見,生物的______與其生活習性是相適應的。

①身體呈流線型②骨骼輕;薄;有些骨內部中空③兩翼發達④體色和環境顏色近似。

⑤借助氣囊進行雙重呼吸⑥口內沒有牙齒⑦直腸短;隨時排出糞便⑧胸肌發達⑨心跳頻率快。

(5)假如你所處的地區是北京雨燕的遷徙經過區,有哪些措施可以幫助它們安全遷徙?______。評卷人得分六、實驗探究題(共2題,共16分)23、果蠅是遺傳學研究中常用的實驗材料,下面是某校生物研究型學習小組利用三對果蠅進行的遺傳實驗,實驗結果如下表示,請分析回答問題:

(1)果蠅的體色,既有灰身又有黑身,這種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在遺傳學上稱為____________性狀。

(2)根據第______組實驗中親代與子代果蠅的表現型,可判斷____身為隱性性狀。(3)若相關基因用B或b表示,請完成第三組果蠅體色的遺傳圖解:(4)以上遺傳圖解說明,果蠅性狀遺傳的原因是控制性狀的基因隨著__________代代相傳。24、圖甲和圖乙表示“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實驗的部分操作,圖丙表示顯微鏡的結構,圖丁表示顯微鏡下觀察到的人的口腔上皮細胞,據圖回答:(在【】填寫序號)

(1)圖甲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裝片過程中,為了保持細胞正常的形態,應在載玻片中央滴加的液體。

(2)圖乙中滴加的液體是____。(3)使用顯微鏡觀察時,先要轉動【】,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接近玻片標本,此時眼睛一定要注視著④,以免壓碎玻片標本。(4)若顯微鏡目鏡是10×,物鏡是10×,圖丁視野中口腔上皮細胞被放大了______倍;從目鏡內看到的物像是像。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6題,共12分)1、B【分析】解:青蛙;大鯢(娃娃魚)、蠑螈和蟾蜍;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既能生活在陸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膚呼吸,屬于兩棲類動物.揚子鱷、甲魚和烏龜屬于爬行動物;海獅具有胎生、哺乳的特點,屬于哺乳動物;

故選:B

由我們所學的知識可以知道:兩棲動物是指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既能生活在陸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膚呼吸,據此可以解答本題.

掌握各種動物的主要特征,根據動物的特征判斷其類別.【解析】【答案】B2、C【分析】略。

略。

【解析】。【小題1】C【小題2】B3、D【分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有:維持自然界中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解題的關鍵是知道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解答】A.自然界中的動物和植物;在長期生存與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相互適應、相互依存的關系。動物能夠幫助植物傳粉,使這些植物順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基本動物能夠幫助植物傳播果實和種子,有利于擴大植物的分布范圍,故A不符合題意;

B.動物作為消費者;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通過消化和吸收,將攝取的有機物變成自身能夠利用的物質。這些物質在動物體內經過分解,釋放能量,同時也產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質.這些物質可以被生產者利用,而動物排出的糞便或遺體經過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釋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無機鹽等物質。可見,動物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因此,動物通過呼吸作用將體內的一部分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這體現了動物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故B不符合題意;

C.松鼠將松子儲存在樹洞里、地面下,貯食的過程中有利于幫助植物傳播種子,故C不符合題意;D.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叫做生態平衡。人為的大量捕殺某種有害動物或者隨意引進某種有益動物,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傷害。因為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故D符合題意。

故選D。【解析】D4、D【分析】解:骨;關節和肌肉的關系:骨骼肌收縮;牽動著它所附著的骨,繞著關節活動,于是軀體就產生了運動.關節是骨連結的主要形式,在運動中,神經系統起調節作用,骨起杠桿的作用,關節起支點作用(也有說樞紐作用),骨骼肌提供動力.可見,人體完成一個運動都要有神經系統的調節,有骨、骨骼肌、關節的共同參與,多組肌肉的協調作用,才能完成.例如,屈肘動作和伸肘動作的產生.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運動時除了神經系統的協調還需要能量的供應,需要消化、呼吸、循環系統等的配合,可見D的說法錯誤.

故選:D

人體完成一個運動都要有神經系統的調節;有骨;骨骼肌、關節的共同參與,多組肌肉的協調作用,才能完成.

明確在運動中骨、關節、骨骼肌的配合是解題的關鍵.【解析】D5、A【分析】【分析】性狀是指生物體所有特征的總和;遺傳學中把生物個體所表現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征和行為方式等統稱為性狀,任何生物都有許許多多性狀,有的是形態結構特征(如豌豆種子的顏色,形狀),有的是生理特征(如人的ABO血型,植物的抗病性,耐寒性),有的是行為方式(如狗的攻擊性,服從性),等等,人的血液流動是生理現象,不屬于生物的性狀。

【點評】此題是基礎知識題,較易,能夠熟記性狀的概念,即可解題。6、C【分析】【解答】:植物開花后;成熟的花藥自動裂開,花粉從花藥里散發出來,通過一定的方式,落到雌蕊的柱頭上,再經過受精過程,子房逐漸膨大,子房壁發育成果皮,子房中的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里面的受精卵發育成胚,最終雌蕊的子房發育成果實,可見,甘甜可口的果肉是雌蕊的③子房壁發育而成的.

故選:C

【分析】如圖所示:①是柱頭、②是花柱、③是子房壁、④是胚珠.在果實的發育過程中,子房壁發育成果皮,子房中的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里面的受精卵發育成胚,最終雌蕊的子房發育成果實.二、填空題(共7題,共14分)7、略

【分析】

(1)在距今1200多萬年前;森林古猿廣泛分布于非;亞、歐地區,尤其是非洲的熱帶叢林,后來由于環境的變化,森林古猿朝兩個方面進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樹棲生活為主,慢慢進化成了現代類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長臂猿等.另一支卻由于森林的大量消失等環境的改變被迫下到地面上來生活.

(2)由臂行慢慢變為直立行走;直立行走是進化發展的基礎,直立行走是人類脫離森里束縛,開拓新家園的標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礎.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類能夠將前肢解放出來,使用工具.前肢所從事的活動越來越多,上肢更加靈巧.古猿慢慢的進化成了人類.

(3)人類起源于古猿;古猿是用四肢行走,慢慢古猿用后肢行走,而將前肢解放出來使用天然工具,直立行走不僅使視野擴大;前后肢有了明確的分工,而且為腦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從而使人類不斷進化,早期人類在使用天然工具的過程中,學會的制造工具,隨著制造工具越來越復雜,它們的大腦也會越來越發達,并在群體生活中產生了語言,逐漸發展成現代的人類社會,可見在人類進化的歷史長河中,人類出現原始文化和意識的物質基礎是頭部和腦的進化.

故答案為:(1)樹棲;陸棲;森林的消失;環境發生了改變.

(2)直立行走;雙手(前肢).

(3)文化;人類社會。

【解析】【答案】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促使森林古猿進化到人的行為;解答時可以從人類的起源;進化過程、人類發展和進化中的重大事件方面來切入.

8、略

【分析】

(1)在距今1200多萬年前;森林古猿廣泛分布于非;亞、歐地區,尤其是非洲的熱帶叢林,后來由于環境的變化,森林古猿朝兩個方面進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樹棲生活為主,慢慢進化成了現代類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長臂猿等.另一支卻由于森林的大量消失等環境的改變被迫下到地面上來生活.

(2)由臂行慢慢變為直立行走;直立行走是進化發展的基礎,直立行走是人類脫離森里束縛,開拓新家園的標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礎.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類能夠將前肢解放出來,使用工具.前肢所從事的活動越來越多,促進了大腦的發育,使其重量逐漸增加.

故答案為:

(1)樹棲;陸地;大量森林消失;環境改變;

(2)前肢;大腦;增加;

【解析】【答案】此題考查的是人和類人猿的相關知識;以及人類的進化,首先明確的是人類的進化歷程.思考答題.

9、略

【分析】

我們知道大豆種子種子主要有種皮;胚構成.而胚是種子的主要結構;它包括子葉、胚芽、胚軸、胚根四部分.

故答案為:種皮;胚;胚芽;胚軸;胚根;子葉。

【解析】【答案】本題考查種子的結構.菜豆屬于雙子葉植物;種子的主要結構是胚,它將來發育成植物的幼體.

10、略

【分析】

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由骨;骨連接和骨骼肌組成;骨和骨連接構成骨骼,骨與骨之間的連接有三種形式,不活動的連接、半活動的連接、活動的連接,關節是骨連接的主要形式,任何一個動作的完成,都是由骨骼肌、骨和關節三者協調配合,在神經系統的支配和其他系統的輔助下完成的,因此,單是一塊骨骼肌不能完成一個動作.

故答案為:×

【解析】【答案】此題考查的是骨;關節、骨骼肌的協調配合與運動的產生.

11、略

【分析】

昆蟲的發育方式包括不完全變態發育和完全變態發育;家蠶的發育過程為: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幼蟲與成蟲差別明顯,為完全變態發育;蝗蟲的發育過程為:受精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若蟲與成蟲差別不明顯,為不完全變態發育,與家蠶相比缺少了蛹期.

故答案為:完全變態發育;受精卵→幼蟲→蛹→成蟲;不完全變態發育;蛹.

【解析】【答案】根據昆蟲的發育分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分析解答.

12、略

【分析】【解析】

試題分析:自然選擇學說認為;絕大多數生物都有過渡繁殖的傾向,也就是說,生物能夠產生大量的后代,而這些后代中能夠生存下來的卻是少數個體,這種大量繁殖,少量生存的原因是:在自然界中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間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都要為爭奪足夠的食物和空間進行生存斗爭,生存斗爭包括生物同種個體和不同種個體之間的斗爭,以及生物與自然條件,在生存斗爭中,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生存下來并繁殖后代,同時將有利變異遺傳給下一代,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被淘汰。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自然選擇學說,解答此題的關鍵是熟記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其主要內容有四點:過度繁殖,生存斗爭(也叫生存競爭),遺傳和變異,適者生存。【解析】【答案】自然選擇13、生物環境水稻生產4食物網貓頭鷹【分析】【解答】(1)生態系統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的整體.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環境就是生物生存的非生物條件,包括陽光;空氣、水、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動物、細菌、真菌等;其中植物是生產者,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體內有機物含量最多.因此,圖中有機物含量最多的生物是水稻,它是生產者.

(2)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存在吃與被吃的關系叫食物鏈.圖中共有4條食物鏈.水稻→田鼠→貓頭鷹;水稻→鳥類→蛇→貓頭鷹;水稻→蝗蟲→鳥類→蛇→貓頭鷹;水稻→蝗蟲→青蛙→蛇→貓頭鷹;多條食物鏈交織在一起叫食物網.有毒物質在生物體內不易被排出和分解,隨著食物鏈逐級積累,貓頭鷹的營養級別最高,所以它的體內的有害農藥含量最多.

故答案為:(1)生物;環境;水稻;生產.

(2)4;食物網;貓頭鷹.

【分析】生態系統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的整體.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存在吃與被吃的關系叫食物鏈.多條食物鏈交織在一起叫食物網,有毒物質不易被排出和分解,隨著食物鏈逐級積累.三、判斷題(共5題,共10分)14、√【分析】【解析】試題分析:傳染病是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夠在生物體之間傳播的一種疾病,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等特點,有許多種傳染病在發病以前就已經具備了傳染性,在傳染初期,由于傳染病的病原體致病性極強,所以傳染性最強。考點:本題考查的是傳染病的特點。【解析】【答案】對15、A【分析】【解答】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研究發現;不同的地層中埋藏著不同類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較淺地層中的化石與現代生物結構比較相似,埋藏于較深地層中的化石與現代生物結構差別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層中發掘的生物化石結構越簡單、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層中發掘的生物化石結構越復雜、高等,陸生生物化石越多.這說明生物進化的趨勢是:從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所以化石記錄顯示,在越晚形成的地層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復雜、高等,陸生的越多.

故答案為:√

【分析】此題是一道基礎知識題,考查的是生物進化的證據﹣﹣﹣化石.16、√【分析】解:人的性別遺傳過程如圖:通過以下遺傳圖解一眼就可以看出;后代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染色體組成中的一條X染色體均來自于母親,故這句話是正確的.

故答案為:√

母親的性染色體為XX型;所形成的卵細胞只有一種類型X.在所生的孩子中,如果是男孩的話基因型是XY,其中的X是由母親遺傳的;如果是女孩的話,基因型是XX,其中一條X是由母親所遺傳的.據此回答問題.

解答此題最好看一下性別遺傳圖解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解析】√17、A【分析】【解答】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為自己和動物提供營養物質和氧氣,動物細胞內沒有葉綠體,不能像植物那樣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動物必須直接或間接的以植物為食,所以絕大多數動物在生物圈中都是消費者.

故答案為:正確。

【分析】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主要指綠色植物,消費者主要指各種動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細菌和真菌等營腐生生活的生物.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知道在生物圈中動物主要是消費者.18、×【分析】【解答】解:某些外來物種的入侵能破壞我國的生態系統;因為外來物種成功入侵我國后,適應當地環境,又沒有天敵控制,大量繁殖后與農作物;水生生物爭奪生存的空間、營養物質等,給農業和水產業以及林業生產帶來巨大的破壞作用;使生物種類會迅速減少,破壞了食物鏈,影響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當生態系統發生劇烈變化時,一些生物不在適應環境,遷走或死亡,如鳥類和哺乳類大量減少.鳥類減少,各種農林害蟲失去天敵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來,給農作物和樹木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因此也會加速種類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的喪失,因此,外來物種的入侵能破壞我國的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故答案為:錯誤。

【分析】引進外來物種不慎造成“生物入侵”,使原有物種的生存受到威脅.因此我們不能盲目引進外來物種.四、連線題(共2題,共14分)19、略

【分析】試題分析:制饅頭或面包和釀酒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氣體,遇熱膨脹而形成小孔,使得饅頭或面包暄軟多孔.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在無氧的條件下,乳酸菌發酵產生乳酸,使得菜或牛奶呈現一種特殊的風味.制醬要用到曲霉.制青霉素用青霉,青霉發酵能提取出青霉素,是一種抗生素.考點:微生物的發酵在食品和藥品的制作中有重要的意義,如制作酸奶和泡菜時要用到乳酸菌【解析】【答案】20、ECDAB【分析】【解答】①渦蟲是分裂生殖;屬于無性生殖;

②黃曲霉屬于多細胞真菌;能產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③酵母菌屬于單細胞真菌;能進行孢子生殖和出芽生殖;

④秋海棠生殖方式是營養生殖;屬于無性生殖.

⑤麻雀屬于有性生殖;經過精子與卵細胞兩性生殖細胞結合.

故答案為:

【分析】植物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經過精子與卵細胞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繁殖;不需要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這種生殖方式叫無性生殖.無性生殖主要有:1、分裂生殖,又叫裂殖;2、出芽生殖,又叫芽殖;3、孢子生殖;4、營養生殖.五、簡答題(共2題,共10分)21、好差選擇變異定向的自然選擇有利變異【分析】解:(1)從圖中可以看到;使用某種殺蟲劑消滅害蟲,開始使用的一至三年效果較好,后來隨著年限延長,殺蟲劑效果越來越差。開始使用某種殺蟲劑,對某種害蟲效果顯著,但隨著殺蟲劑的繼續使用,對該種害蟲的效果越來越差,即該種害蟲表現出越來越強的抗藥性,而實驗證明,在未使用農藥前,某些害蟲個體已具有這種抗藥性,后來隨著年限延長,殺蟲劑效果越來越差。

(2)達爾文把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叫做自然選擇。遺傳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首先害蟲的抗藥性存在著變異。有的抗藥性強,有的抗藥性弱。使用農藥時,把抗藥性弱的害蟲殺死,這叫不適者被淘汰;抗藥性強的害蟲活下來,這叫適者生存。活下來的抗藥性強的害蟲,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藥性強,有的抗藥性弱,在使用殺蟲劑時,又把抗藥性弱的蚊子殺死,抗藥性強的蚊子活下來。這樣經過若干代的反復選擇。最終活下來的蚊子大多是抗藥性強的。在使用同等劑量的殺蟲劑時,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殺蟲作用,導致殺蟲劑的滅蚊的效果越來越差。因此:①害蟲抗藥性越來越強是因為殺蟲劑對害蟲起來了選擇作用。在此過程中,能生存下來的個體一般具有一些微小的變異,即抗藥性。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自然選擇和生物進化都是定向的。②從圖中曲線可以看出,使用殺蟲劑1年后的第六年,害蟲適應了具有殺蟲劑的環境,這種適應的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當第七年使用殺蟲劑2時,害蟲由于不適應改變了的環境而大量死亡,經過再次積累,新的有利變異重新適應環境。

故答案為:(1)好差(2)①選擇變異定向②自然選擇有利變異。

此題考查達爾文和自然選擇說的知識;據此答題。

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害蟲抗藥性增強的原因。【解析】好差選擇變異定向的自然選擇有利變異22、先天性光敏定位儀觀察食物困乏①②⑦⑧結構特征停止撒藥滅蟲,禁止捕獲、獵殺等【分析】解:(1)雨燕等鳥類的繁殖行為和遷徒行為是先天就有的;所以北京雨燕的繁殖行為和遷徙行為都屬于屬于先天性行為。

(2)為更好地追蹤北京雨燕的遷徙路線與策略;近幾年鳥類研究工作者使用光敏感定位儀來進行追蹤定位研究,這運用了科學研究方法中的觀察法。

(3)依據資料信息;山雞;麻雀等留鳥沒有遷徙行為。“雨燕在遷徙的過程中會選擇在某些地點徘徊停留,時間上基本與當地的雨季重合。”這樣溫暖濕潤的雨季環境有利于昆蟲羽化,也揭示了雨燕從北向南遷徙的根本原因是食物困乏。

(4)雨燕的身體許多結構及生理特點都有助于長途飛行。下面所列舉的特征中;有助于減少飛行阻力的有①身體呈流線型;有助于減輕體重的有:②骨骼輕;薄,有些骨內部中空,⑦直腸短,隨時排出糞便;有助于為飛行提供動力的有⑧胸肌發達。由此可見,生物的結構特征與其生活習性是相適應的。

(5)假如你所處的地區是北京雨燕的遷徙經過區;可以幫助它們安全遷徙的措施如停止撒藥滅蟲,禁止捕獲;獵殺等。

故答案為:

(1)先天性。

(2)光敏定位儀;觀察;

(3)食物困乏;

(4)①;②⑦;⑧;

(5)停止撒藥滅蟲;禁止捕獲;獵殺等。

(1)從行為獲得的途徑來看把動物的行為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學習行為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

(2)多數鳥類營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