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北師大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上冊月考試卷196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5題,共10分)1、《禮記·王制》篇記載:“司徒修六禮以節民性,明七教以興民德,齊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養耆老以致孝,恤孤獨以逮不足,上賢以崇德,簡不肖以絀惡。”這反映出先秦儒家A.主張建立踐禮的社會規范B.為君主專制提供理論支撐C.旨在通過修禮教以明霸道D.以禮樂教化反對不義之戰2、荷馬史詩之《奧德賽》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希臘軍隊對特洛亞城堡久攻不下,足智多謀的奧德修斯想出木馬計特洛伊人視木馬為祭神奇物,把它拖進城里。夜間希臘兵將從木馬肚中殺出,與城外的軍隊里應外合,攻陷特洛亞。希臘軍隊得勝班師,但奧德修斯因遭海神波塞冬忌恨,途中受阻,閱盡人間不同風俗,引出種種動人故事。據此可知,荷馬史詩A.展現了復雜的人性與心理B.側重于對軍事才能的謳歌C.旨在宣揚正義的道德品質D.開創了浪漫主義文學風格3、對哥倫布抵達美洲,不同地區的人們評價不一樣:歐洲人稱“發現美洲”和“地理大發現”,印第安人稱“歐洲人侵略的開端”,梵蒂岡(教皇國)人稱“向美洲開始傳播福音”,而有的史學家則稱“兩種文明相遇”。對這一現象認識正確的是A.上述評價都體現了科學歷史觀B.上述不同評價均缺乏史料實證C.對同一歷史事物會有不同解釋D.印第安人沒有開闊的國際視野4、以下是中國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表。
。時間。
公元前6世紀—前1世紀。
公元前1世紀—公元400年。
401—1000年。
1001—1500年。
所占比例。
50%
62%
71%
58%
對該表解讀正確的是A.中國古代科技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B.中國古代科技發展具有連續性特點C.中國古代科技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D.中國古代科技重視生產經驗的總結5、拿破侖在他征服的國家和地區中,扶植當地的資產階級先進人士建立共和國,實行法國的革命制度、革命原則,并推行《民法典》,從而使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自由與平等思想在歐洲各國人民當中生根發芽。這一做法()A.沖擊了歐洲的封建秩序B.鞏固了法國資產階級統治C.打擊了教會的神權統治D.使歐洲文化呈現出多樣性評卷人得分二、判斷題(共1題,共2分)6、史實:荷馬史詩反映了前11—前9世紀希臘的社會面貌;人物形象生動,語言簡練樸實。
推論:荷馬史詩是歐洲第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題(共7題,共14分)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世紀末以來;美國大陸內部人口的遷移開始變得更加頻繁這種大陸內部的人口遷移不僅使美國的“地理中心點”不斷向西遷移,也使“人口中心點”開始不斷由東部發達的大都市區向中西部的城市或人口聚集點遷移。20世紀頭十年美國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同時涌入了比之前任一時期都要多的移民。在一戰前,這種人口的增長是一種“自然選擇”的結果,即被美國發達的城市環境和充足的就業機會所吸引。1910年時的美國社會中白人占據著絕對優勢地位,這必然決定著美國聯邦政府的各項重大政策向以土生白人為主的美國人口主體傾斜,移民的被強制美國化就反映了這一正在得到加強的事實。1910年人口普查便是全面反映這個國家當時經濟;社會狀況和其所處時代特征的最為真實的畫卷。
——摘編自宋健《美國1910年人口普查研究》材料二2000年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按戶調查的項目有23項;按人調查的項目有26項,比1990年人口普查時的21個項目增加了許多。這次人口普查采用了短表長表技術。短表內容包括有關人的自然屬性等基本指標和簡單的住房狀況指標,由全國90%的家庭填報;長表內容包括有關人口素質;經濟活動、婚姻、婦女生育狀況、住房狀況等指標,在全國抽取10%的戶填報。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日趨活躍,人們會因就業、就學、遷居等因素遷移、流動,人戶分離現象大量增加。針對這種情況,這次人口普查增設了《暫住人口調查表》,作為人口普查的附表。鑒于目前我國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都希望盡快地得到普查成果,這次人口普查采用了光電錄入技術。收到了節省人力、不受人工因素影響、精度高、錄入速度快等好處。
——摘編自《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內容、特點及意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頭十年美國移民的特點,簡析美國進行1910年全國人口普查的時代背景。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特點并分析其意義。8、移民社會面臨著文化認同問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國會中關于排華法案(美國《1882年排華法案》)的辯論起初集中于對中國人口的恐懼上。俄勒岡州參議員拉法葉格佛說:“她(中國)的人民會如蝗蟲一樣蜂擁而至。”就當時的在美華人人ロ而言;心理意義上的人ロ威脅要遠大于實際上的。因為1876年的調查報告明確指出,在美華人人ロ僅有10.5萬人,而且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成年男性勞動力,并沒有耗費美國的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調查報告中大多數證人都使用了“勤勞”“安靜”“可靠”這些詞語來形容他們所接觸過的華エ。國會辯論中也提到了中國移民不愿同化的問題。俄亥俄州眾議員伊茲拉泰勒認為:“中國人已經受到了嚴重的歧視,美國的法律規定只有白人和本土出生黑人的后裔能夠成為美國公民,如果說中國人不可同化,那是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有被給予這樣的權利。他們在加州的遭遇能夠讓他們接受被同化嗎?
——摘編自曹雨《美國(1882年排華法案〉的立法過程分析(1)假如你是1882年美國國會中的一名議員;面對排華法案,你是投贊成票還是反對票?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贊成或反對的理由。
(2)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文化認同問題的正確認識。9、閱讀材料,回答有關問題。
材料與拉丁美洲地區一樣,1850年前,美國同樣推行這種契約華工制度。1849年9月,加利福尼亞召開制憲會議,制定了一種禁止蓄奴制的州憲法。1850年,美國國會各代表經過激烈爭論,終于達成了《1850年妥協案》,加利福尼亞作為自由州被接納加入合眾國。英國國會于1855年通過一項《乘客法案》,規定香港為由中國赴美國的唯一港口,而香港早在1841年已被宣布為自由港。基于以上原因,赴美國的移民又出現了一種新形式——“賒單工”。“賒單”系廣東話,意為“賒欠船票制”。從香港到舊金山的船費最低每人約40美元,而歸還時須償還大約100美元。這筆錢規定每月在工資中加以扣除。華工必須償清債務才能回國,否則,輪船公司就不準售給他回國的船票。由于華工在國內一般都有妻室老小,都想工作一段時間后返回故里,所以一般都盡快還清這筆債務。——摘編自陸國俊《美洲華僑史話》(1)19世紀中葉以后,美國移民形式發生了什么變化?據材料概述其原因。
(2)材料所涉及的前后兩種移民形式有何根本區別?有人認為,從華工的角度看后者顯然優于前者,試分析這種觀點的主要原因。1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2003年;美國拉上英國,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出師的借口是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實則是趁機清除反美的薩達姆政權。這場戰爭致使16.2萬伊拉克人喪生,數百萬平民淪為難民。
材料二2015年9月2日;年僅3歲的敘利亞小難民艾蘭·庫爾迪在偷渡途中溺死,遺體俯臥在土耳其伯頓海灘上的照片頃刻間傳遍世界,引發了山呼海嘯般的反應和同情。一時間,“救救難民”成了席卷歐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正確”。然而僅僅10多天后,這種“一邊倒”的“政治正確”卻出現了迅速而微妙的變化:許多不久前才表示對難民“有條件接納;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接納”的歐洲國家,如今正迫不及待“關門大吉”。
——《歐洲難民問題的來龍去脈》(1)根據材料一;難民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按這則材料,哪一國家應該在這一問題上負責?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回答,對待難民問題,材料二中前后態度有何變化?為什么難民問題不能得到根本解決?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中國文化在歐洲(英國)的傳播與影響基督教傳教士馬禮遜來華后;他先在廣州學習漢語,并編纂了《華英字典》,此書于1817年在澳門出版。1824年馬禮遜返回了英國,“帶回國內一萬卷中國書籍”,其中不少是世所僅見的精刊善本,有的還是后來我國失傳的典籍與未見的版本。馬禮遜還通過出版《中國叢報》,向英國介紹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語言、文字和風俗人情等方面的情況。繼馬禮遜之后,1835年,傳教士麥都司和司梯文司一起來到中國,主要目的是收集情報,為英國政府出謀劃策。1842年以后,英國侵略者雖然在武力上戰勝了中國,但在思想文化上卻遇到了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頑強抵制。一些在華的英國人開始研究中國文化,并將中國的儒家經典翻譯成英文,向英國介紹中國文化。從1861年開始,雷祈歷時二十一年,翻譯了“四書”、“五經”。理雅各翻譯了《十三經》中的十種經書。1876年,牛津大學正式設置了漢學講座。1945年后,研究中國文化的英國學者增多,幾所主要的大學,各有側重,如牛津大學偏重于古典文獻的講授和研究,公共必修科目為《左傳》、《孟子》中的篇章,詩詞方面主要講授《詩經》和唐詩。劍橋大學偏重于古典作品,講授《孟子》、《荀子》《史記》《漢書》、《水滸傳》《紅樓夢》等專著。倫敦大學的課程則較側重近現代中國文化。
——王懷興《中國文化》修訂版采用新的合理的時間尺度,分階段說明英國人對中國文化的研究狀況及其影響。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據歷史文獻提供的數字估算;亞歷山大在東征過程中,屠殺的平民多達25萬人。另外,波斯帝國戰敗投降后,亞歷山大仍然縱兵燒殺擄掠,將富麗堂皇的波斯宮殿付之一炬。最后擄走的黃金數量驚人,需要5000頭駱駝和2萬頭騾子馱運。亞歷山大在進軍途中,建立了許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今天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就是那時興建的。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了希臘文化的影響。
(1)根據材料;概括亞歷山大東征對東西方國家產生的影響。
(2)亞歷山大帝國雖曾輝煌但卻是曇花一現,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的看法。13、中華文化的傳播,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8世紀前后,東亞國家對中國文化的大規模移植與受容,將東亞國家與中國在語言文字(漢字)、思想意識、社會組織(律令制度)、物質文明(科學技術)上聯成一氣,形成一個以中華帝國為文化源的有序結構系統。材料二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德]馬克思《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當時東亞國家移植與“接受”中華帝國文化的具體表現。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四大發明對歐洲社會產生的重大影響。評卷人得分四、論述題(共4題,共20分)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國文化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封閉的;而是在包容多樣并存的文化元素的基礎上發展著的文化共同體。這種文化包容性的基礎是不同文化成分不斷地融入;對于生存的共同需求、世俗國家組織的強大和古典人文精神歷史久遠的傳承。中國文化包容的內容從空間上表現為各民族文化和地區性文化體系的并存,從時間上表現為在融合和變異中保持了持續性特征的文化傳統的繼承性,從社會角度上看則表現為精英文化與民間文化的差異與共生。這種包容的文化精神使中國文化從根本上說與其他文化體系是可融通的。
——趙毅、趙軼峰主編《中國古代史》根據以上材料,結合中國歷史相關史實,圍繞著"文化包容性"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現代西方醫學現代殖民主義開始尋求香料貿易;異國熱帶植物同樣是歐洲人追逐的熱點。1563年葡萄牙人創作的《藥材和藥品的對話》是歐洲第一本提供印度疾病和藥物知識的著作。歐洲醫學者整合來自美洲;非洲原住民的傳統醫學,將其納入自己的醫療體系。17、18世紀歐洲戰爭頻發,這些戰爭中大多數人死于疾病而不是作戰。預防性衛生事業的推廣,有利于降低歐洲軍隊的死亡率。
蒸汽輪船和火車的出現為疾病全球化創造了條件。19世紀的幾次霍亂大流行使歐洲開始推動建立國際衛生標準和組織。這一時期;歐洲醫學認為炎熱氣候是不健康的,產生了熱帶種族的懶惰散漫。疾病全球化以及驚人的死亡率,既催生了細菌學和疫苗學,又讓種族歧視以一種貌似科學的方式表現出來。
19世紀晚期;殖民主義擴張的動機發生重大變化,不再只關切熱帶地區歐洲軍隊和移民的健康,“醫學是意識形態的一部分”,帝國力量“開始使用藥物作為從新臣民中贏得支持的一種方式,以平衡殖民統治的強制性特征,并建立一種比單靠政府更廣泛的帝國霸權”。現代工業制造的藥品和疫苗之推廣成為殖民擴張的重要部分。
——據(英)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著《醫療與帝國:從全球史看現代醫學的誕生》整理以“現代西方醫學與殖民主義的關系”為視角,對材料信息進行解讀。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歷史上的“中國”一詞含義較多;大致進程如下:
。西周時期。
青鋼銘文中最早出現“中國”一詞;指天子所居之城或“王畿”地區,即周人的政治中心;或以洛陽居“天下之中”,稱為“中國”。
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有了民族名稱即華夏族的含義;與“蠻夷戎狄”等相對,且華夏族的內涵也在發生變化,如原被視為“蠻夷”的秦;楚,在戰國時期逐漸成為華夏族,其分布區也因之成為地理空間意義上的“中國”。
漢代。
將漢朝所統治區域視為中國;常與西城的一些國家對舉。但在更多的情況下,“中國”一詞仍是華夏族和漢族;漢朝核心控制區的含義。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
“中國”一詞多指漢族;漢族政權及漢族分布的中原地區;但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國”自居,如拓跋魏認為自己才是中國的正統,反而把漢族建立的南朝叫作“島夷”。唐代李延壽的《南史》《北史》把所有政權和民族都作為一體,僅有南北之分,但都是“中國”。
宋元時期。
宋人只把宋朝看成“中國”;把遼;金、元等看成夷狄,但遼、金、元則常常自稱“中國”。元朝的脫脫主持撰修前朝歷史時把遼、金、西夏等國與宋朝一樣,都看成“中國”的王朝。
明清時期。
明朝官私文獻中涉及與海外國家和民族交往的語境之下;“中國”一詞開始具有國家的含義。晚清時期,傳統的國家觀即“華夷觀”開始發生巨大變化,“中國”一詞的內涵和外延發生質的變化。
民國時期。
“中國”正式具有了包含各民族在內的歷史文化;政治主權實體的含義;成了具有近現代國家意義的正式國名。
——摘編自龍曉燕、王文光:《地域、民族、國家:“中國”一詞作為國家名稱的歷史過程述論》從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圍繞“中國”一詞含義的變化,擬定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類社會的文明史是不斷發展和演變的歷史。歷史上的諸文明并不是封閉的體系;它本身在不斷地運動,同時各文明之間也在不斷地交流。文明的交流是指組成文明的諸因素,如語言;宗教、科學、技術、政治經濟組織、風俗習慣等,在不斷地進行傳播和接受,它們在形成文明縱向發展的同時,橫向上也在相互運動,這是使文明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創造的成果在短期內即為人類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發現,因此使人類文明前進的步伐大大加快,這是使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它時常要遇到各種阻礙、挫折、沖突,這也就是文明發展進程有時不能快捷反而延緩的重要原因。
——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結合中國古代和近代史的相關知識,評述材料中馬克垚關于人類文明史的觀點。(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展開評述;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評卷人得分五、簡答題(共3題,共30分)18、歷史語境中的語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紀;英語主要是英格蘭人的語言。到18世紀中后期,英語已擴展到英國的殖民地,并在國際商貿活動中廣泛使用。二戰后,英語逐漸超越其他語言,成為科教領域和眾多國際組織的通用語言,被稱為語言的“日不落帝國”。
(2)閱讀材料二,分析英語發展成為語言的“日不落帝國”的歷史原因。19、閱讀材料,探討在西方文化及價值觀沖擊下,中國青少年應該如何把握思想觀念的定位。20、美國將選擇孔子代表“世界傳統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5題,共10分)1、A【分析】【分析】
【詳解】
依據材料和所學可知,在先秦儒者的社會秩序建構中,司徒作為掌管民政.教化的官員,其職責是通過冠、婚、喪等禮典來調節人們的性情,向人們灌輸父子、夫婦、君臣、長幼等的相處,交往應有的道德觀念,同時在整齊衣服、飲食、事為等方面來防止僭越,正是通過這種制度性的灌輸,禮的踐行才可能轉化為主體的自覺,故選A項。先秦尚未建立君主專制.排除B項:霸道是指君主憑借武力、權勢、法治進行統治,屬于法家思想.排除C項;墨家反對不義之戰.排除D項。2、A【分析】【詳解】
材料反映了希臘軍隊依靠奧德修斯的木馬計攻陷了特洛亞城,但奧德修斯卻遭到海神的忌恨,而閱盡人間不同風俗,這一故事既描寫了軍隊作戰時的計謀和勇敢,也展現了戰爭背景下復雜的人性與心理,故A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的是戰爭之下復雜的人性,對謳歌軍事才能、宣揚正義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BC;浪漫主義文學產生于18世紀末,是西方近代文學最重要的思潮之一,而《荷馬史詩》是古希臘時期的文學作品,故排除D。3、C【分析】【詳解】
依據材料“歐洲人稱發現美洲兩種文明相遇”表明不同的立場對同一歷史事物會有不同解釋。故答案為C項。A項材料“歐洲人侵略的開端”“向美洲開始傳播福音”是矛盾的;不可能都體現了科學歷史觀,排除;B項“均缺乏史料實證”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材料印第安人稱“歐洲人侵略的開端”反映了種族滅絕等苦難,不能以開闊的國際視野無視民族災難,排除。
【點睛】
本題考查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史學家在具體運用歷史研究方法時,亦根據不同情況,靈活運用。4、B【分析】【詳解】
有表格數據看出;公元前6世紀-1500年,中國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一直在50%以上,說明中國古代科技發展具有連續性特點,故選B;A項錯在“一直”,排除;表格數據沒有涉及中國古代科技的具體內容,無法得出“中國古代科技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中國古代科技重視生產經驗的總結”,排除CD。
【點睛】5、A【分析】【詳解】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根據材料可知,拿破侖在占領區建立共和國,實行法國的革命制度,推行《民法典》,傳播了自由平等思想,這些都對歐洲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秩序形成了一定的沖擊,A項正確;材料說的是對被征服國家的影響,而不是法國自身,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對神學的沖擊,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對歐洲封建秩序的沖擊,沒有涉及到文化的多樣性,排除D項。故選A項。二、判斷題(共1題,共2分)6、B【分析】【詳解】
荷馬史詩反映了前11—前9世紀希臘的社會面貌,人物形象生動,語言簡練樸實,是關于荷馬史詩內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馬史詩的地位,因此史實和推論邏輯不符,錯誤。三、材料分析題(共7題,共14分)7、略
【分析】【詳解】
(1)特點:根據材料一中“19世紀末以來;美國大陸內部人口的遷移開始變得更加頻繁”可知,更加頻繁;根據“美國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同時涌入了比之前任一時期都要多的移民”可知,城市人口的劇增和移民浪潮高漲;根據“‘人口中心點’開始不斷由東部發達的大都市區向中西部的城市或人口聚集點遷移”可知,大都市區的發展與“人口中心點”西移;根據“美國聯邦政府的各項重大政策向以土生白人為主的美國人口主體傾斜,移民的被強制美國化”可知,國家政策的“白人化”與移民被強制美國化。背景:根據材料一中“19世紀末以來,美國大陸內部人口的遷移開始變得更加頻繁”“被美國發達的城市環境和充足的就業機會所吸引”,結合所學知識,從當時美國經濟;政治、社會和國際環境等方面分析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展,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美國中西部得到大規模開發,美國發達的城市環境和充足的就業機會,帝國主義國家矛盾尖銳,舊大陸動蕩不安,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
(2)特點:根據材料二中“2000年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按戶調查的項目有23項,按人調查的項目有26項,比1990年人口普查時的21個項目增加了許多”可知,普查項目增多,內容更加充實;根據“采用了短表長表技術”“基本指標和簡單的住房狀況指標,由全國90%的家庭填報”“人口素質、經濟活動、婚姻、婦女生育狀況、住房狀況等指標,在全國抽取10%的戶填報”可知,普查與抽樣調查相結合,統計范圍擴大,統計質量提高;根據“采用了光電錄入技術。收到了節省人力、不受人工因素影響、精度高、錄入速度快等好處”可知,增加了高新技術在人口普查中的運用,普查速度快。意義:根據所學知識,運用唯物史觀,從經濟、政治、國家管理和社會發展等方面分析可知,我國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適應了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為制定并實施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戰略需要和重要依據,有利于完善政府職能、治理體系,新技術的應用,提高了治理能力能力等。【解析】(1)特點:更加頻繁;城市人口的劇增和移民浪潮高漲;大都市區的發展與“人口中心點”西移;國家政策的“白人化”與移民被強制美國化。背景: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展;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美國中西部得到大規模開發;美國發達的城市環境和充足的就業機會;帝國主義國家矛盾尖銳,舊大陸動蕩不安。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
(2)特點:普查項目增多,內容更加充實;普查與抽樣調查相結合;統計范圍擴大,統計質量提高;增加了高新技術在人口普查中的運用,普查速度快。意義: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為制定并實施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戰略需要和重要依據;完善政府職能、治理體系;新技術的應用,提高治理能力能力等。8、略
【分析】【詳解】
(1)本小問相對開放;可贊成也可反對,理由符合當時的史實即可,如投贊成票理由:華人數量多,搶占了美國白人的工作機會;中國人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無法融人美國社會;清政府國力衰弱,無力保護本國國民。示例2:投反對票理由:華人勤勞可靠,為美國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帶到了美國,促進了美國文化的發展;沒有耗費公共資源;排斥華工不符合美國自由;平等的憲法精神。
(2)認識:結合上述分析和所學知識可知,堅決摒棄狹隘的文化觀念;應秉持開放包容心態看待多元文化;要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以文化交流超越文化隔;文化互鑒超越文化沖突,文化共存超越文化優越。【解析】(1)示例1:投贊成票理由:華人數量多;搶占了美國白人的工作機會;中國人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無法融人美國社會;清政府國力衰弱,無力保護本國國民。
示例2:投反對票理由:華人勤勞可靠;為美國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帶到了美國,促進了美國文化的發展;沒有耗費公共資源;排斥華工不符合美國自由;平等的憲法精神。
(2)堅決摒棄狹隘的文化觀念;應秉持開放包容心態看待多元文化;要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以文化交流超越文化隔;文化互鑒超越文化沖突,文化共存超越文化優越。9、略
【分析】【詳解】
(1)“變化”,據材料中“1850年前,美國同樣推行這種契約華工制度”“赴美國的移民又出現了一種新形式——‘賒單工’”歸納即可;“原因”應從材料所及美國;加利福尼亞和香港三者進行思考。
(2)“區別”,從“契約”的含義和材料中“賒欠船票制”和“華工必須償清債務才能回國”等關鍵信息上歸納思考。原因主要是因為按規定華工到美國后不用服一定期限的勞務,而是要用自己的勞動所得來償還船費及其利息。【解析】(1)變化:由契約華工制到“賒單工”。
原因:美國國內形勢的變化;加利福尼亞禁止蓄奴制的州憲法的通過;香港被宣布為自由港;等。
(2)區別:“賒單工”與“契約華工”的根本區別在于將“勞務”契約改為“債務”契約。
原因:按規定華工到美國后不用服一定期限的勞務,而是要用自己的勞動所得來償還船費及其利息。10、略
【分析】【分析】
【詳解】
(1)第一小問;結合材料一“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這一關鍵信息回答即可;第二小問,結合材料一“美國拉上英國,繞開聯合國安理會”這一信息回答即可。
(2)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政治正確”“關門大吉”等信息回答即可;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地區沖突、民族矛盾、恐怖主義等問題依然存在。【解析】(1)原因:伊拉克戰爭的爆發。國家:美國。
(2)變化:由最初的愿意接納難民到后來關閉國境不愿提供援助。原因:地區沖突、民族矛盾、恐怖主義等問題依然存在。11、略
【分析】【分析】
【詳解】
問題要求分階段說明英國人對中國文化的研究狀況及其影響;可根據材料時間并結合所學進行劃分,英國人研究中國文化,從時間上大體課分為三個階段,即鴉片戰爭前;鴉片戰爭之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
關于鴉片戰爭前;根據材料“1824年馬禮遜返回了英國通過出版《中國叢報》,向英國介紹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語言、文字和風俗人情等方面的情況”“1835年,傳教士麥都司和司梯文司一起來到中國,主要目的是收集情報,為英國政府出謀劃策”等信息可知鴉片戰爭前,英國為了適應其殖民活動與商業發展的需要,開始派傳教士來中國,說明傳教士的來華的影響(使英國加深認識中國,便于侵略;保護中國文化)。
關于鴉片戰爭以后;根據材料“但在思想文化上卻遇到了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頑強抵制。一些在華的英國人開始研究中國文化,并將中國的儒家經典翻譯成英文,向英國介紹中國文化1876年,牛津大學正式設置了漢學講座”和結合所學知識可從中國傳統文化頑強抵制;傳教士學習中國文化、傳播中國文化的角度思考作答。
關于二戰后;根據材料“1945年后,研究中國文化的英國學者增多,幾所主要的大學,各有側重,如牛津大學偏重于古典文獻的講授和研究劍橋大學偏重于古典作品倫敦大學的課程則較側重近現代中國文化”和結合所學知識可從研究中國文化學者增加;三所大學增設中國文化科目、中國文化影響力增強等角度思考作答。
【點睛】【解析】英國人研究中國文化;從時間上大體課分為三個階段,即鴉片戰爭前;鴉片戰爭之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
鴉片戰爭前;英國為了適應其殖民活動與商業發展的需要,開始派傳教士來中國。英國人加深了對中國各方面的了解,為其鴉片的輸入和發動戰爭提供了便利,客觀上對中國文化的典籍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
鴉片戰爭以后;英國傳教士遇到了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頑強抵制,迫不得已開始加強對中國文化的研究。促進了中國文化在英國的傳播,擴大了中國文化在英國的影響力。
二戰后,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后,英國人對中國文化的研究開始活躍起來,英國牛津、劍橋、倫敦三所大學分別開設了中國文化科目。中國文化在英國的傳播與影響越來越廣泛。12、略
【分析】【分析】
【詳解】
(1)“據歷史文獻提供的數字估算;亞歷山大在東征過程中,屠殺的平民多達25萬人。另外,波斯帝國戰敗投降后,亞歷山大仍然縱兵燒殺擄掠,將富麗堂皇的波斯宮殿付之一炬。最后擄走的黃金數量驚人,需要5000頭駱駝和2萬頭騾子馱運”,可得出,亞歷山大東征給被征服地區人民帶來災難;根據材料“亞歷山大在進軍途中,建立了許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今天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就是那時興建的。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了希臘文化的影響”,可得出,亞歷山大東征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武力征服不能持久,和平交往才是主流等方面認識亞歷山大帝國雖曾輝煌但卻是曇花一現。【解析】(1)一方面給被征服地區人民帶來災難;另一方面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2)靠武力征服建立起來的帝國不會長久;和平交往是歷史的主流。13、略
【分析】【詳解】
(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據材料一“東亞國家對中國文化的大規模移植與受容;將東亞國家與中國在語言文字(漢字);思想意識、社會組織(律令制度)、物質文明(科學技術)上聯成一氣”,結合所學看得出“漢字傳入朝鮮和日本;儒家思想影響整個東亞;東亞國家學習中國先進的律令制度;歷法、建筑、繪畫、音樂、習俗等方面深受中國影響。”
(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據材料二“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結合所學看得出,促使資產階級戰勝封建勢力,為資產階級革命發揮重要作用;指南針:對新航路的開辟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據材料二“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結合所學可得出,造紙術、印刷術:對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運動和文化教育起到重要作用等。【解析】(1)具體表現:漢字傳入朝鮮和日本;儒家思想影響整個東亞;東亞國家學習中國先進的律令制度;歷法;建筑、繪畫、音樂、習俗等方面深受中國影響。
(2)火藥:促使資產階級戰勝封建勢力,為資產階級革命發揮重要作用;指南針:對新航路的開辟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造紙術、印刷術:對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運動和文化教育起到重要作用。總之,四大發明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社會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型。四、論述題(共4題,共20分)14、略
【分析】【詳解】
論述:按照題目要求,閱讀材料,根據“中國文化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封閉的”“是不同文化成分不斷地融入”“各民族文化和地區性文化體系的并存”“中國文化從根本上說與其他文化體系是可融通的”等信息,圍繞“文化包容性”這一主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如中國文化包容性的產生與中國特殊的國情密不可分的;確定論題后,結合所學中國古代歷史的相關知識,從中國的地理環境、政治格局、民族關系、政治體制、主流思想等方面展開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總結升華,指出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使得多種文化能夠和諧共生,彼此借鑒,從而形成了文化包容性的特點,這一特點也使統一多民族國家地位得到鞏固等;整個解題過程注意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解析】示例一∶論述中國文化包容性產生的原因中國文化包容性是與中國特殊的國情密不可分的。
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與中國的地理環境密不可分。中國東面;南面環海,北面為草原和戈壁,西面為高原和沙漠,內部平原廣闊、河流眾多。這種特殊的環境使中國既能抵御外敵入侵從而保持本民族文化又能與其他文明保持接觸從而吸收營養來豐富自己。第二,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國家,各民族之間相互借鑒,相互交流,共同成長。第三,秦統一中國后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既維護了國家統一,又保留了各地區各民族的特色。第四,自漢代儒家思想成為正統后,不斷吸收和借鑒其他思想豐富和發展自己。
綜上所述;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使得多種文化能夠和諧共生,彼此借鑒,從而形成了文化包容性的特點。這一特點也使統一多民族國家地位得到鞏固。
示例二∶論述中國文化包容性的表現中國文化的包容性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面。
具體表現如下∶從政治上說;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以漢族為主體,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各民族之間以友好往來相互交流為主,形成持續不斷的民族融合潮流。從經濟上說,以農業經濟為主,手工業、商業、畜牧業共存。各族各地人民通過朝貢貿易、商業往來、人口遷徙等方式進行產品和技術交流,共同推動了中國古代經濟的繁榮。從文化上說,儒家思想吸收借鑒其他學派思想形成了漢代儒學,繼而又借鑒和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學,不斷適應中國社會的發展變化。文學藝術上形成了高雅的貴族士大夫文化和世俗的市民文化并存的局面,適應了不同人群的需要。
綜上所述,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正是在包容的特性下不斷發展壯大的。15、略
【分析】【詳解】
以“現代西方醫學與殖民主義的關系”為視角,對材料信息進行解讀,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開辟、工業革命和殖民擴張過程中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的過程中也帶來帶來全球物種交換和疾病傳播,加之17、18世紀歐洲戰爭頻發,從而催生出了預防性的衛生事業。隨著工業革命帶來的交通條件的改善,也帶來了疾病的全球化,從而推動了相關醫療體系和醫療事業的發展,但醫學研究也為種族歧視和民族壓迫制造了理論依據。由此可知,現代西方醫學是近代西方殖民擴張、殖民戰爭和進行殖民統治的產物,所以由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和種族歧視色彩,但客觀上現代西方醫學也推動了世界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解析】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促進世界市場雛形出現,帶來全球物種交換和疾病傳播,歐洲整合各地傳統醫學納入西方醫療體系;17.18世紀歐洲戰爭頻發,催生出預防性衛生事業。
工業革命促進交通條件的改善;帶來疾病的全球化,推動了國際醫療合作的開展;技術進步促進了細菌學;疫苗學和現代制藥工業的興起。工業革命增強了列強殖民擴張的實力,醫學研究也為種族歧視和民族壓迫制造了理論依據。
19世紀末;帝國主義瓜分世界,世界殖民體系形成。藥品;疫苗的推廣有助于緩和列強與殖民地人民的矛盾,成為西方列強殖民擴張、維系殖民統治、建立殖民霸權的重要手段。
現代西方醫學在殖民擴張、殖民戰爭以及殖民統治的影響下產生和發展,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和種族歧視色彩,與醫學精神背道而馳,但客觀上現代西方醫學也推動了世界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16、略
【分析】【詳解】
本題為開放性試題,沒有固定答案。根據材料內容可知,歷史上的“中國”一詞含義較多,這些含義說明“中國”的內涵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結合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漢代、魏晉南朝時期和明清時期“中國”的含義進行概括和分析,總結出相應的變化即可。【解析】示例:“中國”一詞含義的變化體現了民族交融的趨勢/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發展的趨勢。
“中國”一詞含義的演變與古代民族關系有內在聯系。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諸侯服從于周天子,故此時的“中國”指周天子所在的國都。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中國”逐漸指代擁有禮樂文化的華夏族。在諸侯爭霸;兼并戰爭頻繁的背景下,中原及周邊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增多,推動了周邊民族對華夏的認同;“中國”所指的地域范圍和人群也在擴大,但華夷之別的色彩還較為濃厚。
秦漢時期;隨著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各民族交流交融加強,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逐漸形成,“中國”已用以指代整個王朝統治區域。
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族民族入主中原;人口大遷徙與少數民族封建化改革等,大大加強了北方的民族交融,“中國”一詞被少數民族所接受并用以自稱,加上隋唐時期的再度統一與開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各民族的交融進一步加強,華夷之別也受到沖擊。
宋元時期;兩宋與遼金對峙;元代版圖空前遼闊,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拓展,各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北方民族交融加快,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自稱中國”并寫入官方正史,體現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明清時期,隨著中西交流的增多,以及西方民族國家觀念的沖擊與影響“中國”成為我國境內各民族的總稱,具有了國家的含義,與外國相對,體現了轉是之汕的進一步削弱、民族交融的進一步加強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綜上所述,“中國”一詞的演變,反映了古代境內各族交融日益密切,華夷之別逐漸消除,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發展的歷史趨勢。17、略
【分析】【分析】
【詳解】
根據“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創造的成果在短期內即為人類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發現,因此使人類文明前進的步伐大大加快,這是使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原因”,可提出觀點:各文明的交流使人類文明前進的步伐大大加快。評述:結合所學,可從古代中國文明對周邊國家產生了巨大影響;漢唐時期,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佛教的發展;明朝西方傳教士帶來西方科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微生物檢驗技師考試實務案例分析及試題及答案
- 2025年特許金融分析師考試分析技巧試題及答案
- 項目管理團隊互信構建試題及答案
- 復習要點2025年特許金融分析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黑龍江鶴崗市本年度(2025)小學一年級數學統編版專題練習(下學期)試卷及答案
- 項目管理考試評估標準與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注會考試重要知識試題及答案
- 項目管理專業人士考試中的個人學習計劃試題及答案
- 適應職場需求的注冊會計師考試課程設置分析試題及答案
- 深刻理解證券從業資格證試題及答案
- 教學設計-1.6 函數的連續性
- 2025-2030年中國阿爾茨海默癥藥物市場運行狀況及發展潛力分析報告
- 2025年河南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技能測試題庫必考題
- OBE理念背景下開展細胞生物學課堂教學互動的探索實踐
- 2025年中國氫氧化鈣行業發展現狀及市場前景分析預測報告
- 二年級語文下冊 語文園地四 同步練習(含答案)
- 全套課件-《Visual-FoxPro-9.0項目開發案例教程》-李政
- 高效團隊:寧德時代的部門職責與協作模式
- 2024年鐵路貨運承包經營協議3篇
- 數字普惠金融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
- 水利主要工序施工方案,控制及工程項目實施的重點,難點和解決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