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天津市南開區高一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3-2024學年天津市南開區高一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3-2024學年天津市南開區高一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3-2024學年天津市南開區高一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3-2024學年天津市南開區高一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天津市南開區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第Ⅰ卷本試卷共10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每到年末,盤點流行語就成為人們回顧一年的標志性事件之一。這是因為流行語不僅是一種詞匯現象,更是一種社會現象。有的流行語凝聚了時代的縮影,有的流行語記錄了社會的變遷,有的流行語蘊含著生活的體悟。。當然,在流行語年復一年的()之間,仍有不少人對流行語充滿了懷疑,認為一些詞匯不知所云,()了語言之河。其實,要相信語言之河有著相當的自凈能力,但對于那些真正具有創新性的流行語,我們應該持()的態度。2023年出現的大量流行語,展現出人們強大的語言創新能力。而諸如“哈基米”“挖呀挖”等“短視頻流行語”也曾火爆全網,卻并沒有入選,說明它們很可能只是臨時的修辭方式,缺乏穩固性,會自然地(),沉淀流失。(選自王慶峰《“十大流行語”中的時代記憶》,有刪改)1.依次填入文中括號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A.迭代玷污披沙揀金優勝劣汰B.迭代污染海納百川新陳代謝C.演化污染披沙揀金新陳代謝D.演化玷污海納百川優勝劣汰2.下列填入文中橫線處的句子,最恰當的一項是()A.流行語就像我們生活中的一面鏡子,投射了人們在一個時期內普遍關注的事物和問題,也傳達著人們對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態度。B.流行語投射了人們在一個時期內普遍關注的事物和問題,也傳達著人們對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態度,就像我們生活中的一面鏡子。C.投射了人們在一個時期內普遍關注的事物和問題的流行語,就像我們生活中的一面鏡子,傳達著人們對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態度。D.就像我們生活中的一面鏡子的流行語,投射了人們在一個時期內普遍關注的事物和問題,也傳達著人們對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態度。【答案】1.B2.A【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第一空,“迭代”,更相代替;輪換。“演化”,又稱進化,在生物學中是指族群里的遺傳性狀在世代之間的變化。語境是指流行語年復一年的更相代替,應用“迭代”。第二空,“玷污”,弄臟,污損。比喻名譽受污損。“污染”,使沾染上有害物質,破壞人或生物的生存環境。語境是指破壞了語言之河的生存環境,應用“污染”。第三空,“披沙揀金”,撥開沙子來挑選金子,比喻從大量的東西中選取精華。“海納百川”,形容一個人的心胸寬廣,如同大海能容納無數江河之水一般。語境是指我們應該心胸寬廣,如同大海能容納無數江河之水一般,應用“海納百川”。第四空,“優勝劣汰”,指生物在生存競爭中適應力強的保存下來,適應力差的被淘汰。“新陳代謝”,指生物體經常不斷地用新物質代替舊物質的過程。比喻新的事物滋生發展,代替舊的事物。根據“沉淀流失”可知,語境是指新的事物滋生發展,代替舊的事物,應用“新陳代謝”。故選B。【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連貫的能力。根據上文可知,敘述對象是“流行語”,所以補寫句子應該是“流行語……”,排除CD;能“投射”的是鏡子,而不是“流行語”,所以應該先說“流行語就像我們生活中的一面鏡子”,然后再說“投射”了什么,排除B。故選A。3.閱讀下面兩段文字,對其的解讀不符合《鄉土中國》觀點的一項是()“中國傳統社會有一張很復雜龐大的關系網,人熟是一寶。”——費孝通“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幾乎被陌生人充斥,而使得它看起來像是一個普遍的陌生世界。——齊爾格特·鮑曼A.費孝通的“人熟是一寶”指的是中國鄉土社會人與人之間有著一種私人關系,人們通過這種關系聯系起來,構成一張張關系網。B.齊爾格特·鮑曼的“陌生世界”體現了現代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因緊張的工作和生活導致的陌生、冷漠、自我封閉的現狀。C.“熟人社會”重視人情,關系越親密越有可能與中心者實現利益目標,熟人之間的界線較為清晰,他人的權利不容易被侵犯。D.“陌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血緣、親緣、地緣紐帶被斬斷,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信任靠制度和契約來維系,需要重構信任。【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內容的辨析能力。C.“熟人之間的界線較為清晰,他人的權利不容易被侵犯”錯,熟人社會責、權、利的界線較為模糊,他人的權利容易被侵犯。故選C。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近年來,越來越多中國網絡文學作品揚帆出海,吸引大批海外讀者訂閱。為何這些中國網文小說不僅國內讀者愛看,海外讀者也頻頻“催更”,甚至有部分作品進入了歐美主流文化圈?專家認為,網絡文學受到海外讀者喜愛,重要原因在于內容“好看”:一方面跌宕起伏的情節和腦洞大開的設定,為讀者提供了緩解壓力的休閑方式;另一方面,融入瓷器、刺繡、戲曲等東方文化元素,又增添了新鮮感“魅力光環”。網絡文學構建的故事,常蘊含著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優秀文化,海外讀者閱讀時,能身臨其境感受中國文化,并產生進一步了解中國的想法,而形成的正向反饋,又有利于中國網文在海外的進一步傳播。作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文學除了好看的內容以外,一系列海外傳播生態系統的逐步建立,為其穩定的輸出提供了產業保障和技術支持。平臺搭建對網絡文學海外傳播至關重要:首先要打造網文閱讀和傳播平臺,讓海外讀者們有地方看小說;再者這些平臺熱度要高,日活用戶足夠多,集納各種網文品類,帶來較強的閱讀黏性,吸引讀者持續追更。事實上,隨著閱讀逐步深入,海外讀者已不滿足于只看翻譯本,而是開始主動創作。閱文、掌閱等企業積極搭建海外作者創作平臺,已培養海外本土作者60余萬,產出外語網文作品數十萬部。此外,多家平臺通過投資海外網站、文化傳媒公司等方式,與外方形成戰略合作關系。同時,網絡文學IP改編海外影響持續走高,創作本土化生態初步建立。從文本出海、IP出海到模式出海,網絡文學將中國故事傳播到世界各地,日益成為世界級文化現象。從最初的海外翻譯出版授權,到聯動各方共同進行內容培育和IP開發,中國網文的出海之路正不斷進化,既是世界讀懂中國的窗口,也成為中外文明互鑒的橋梁。(選自《中國網絡文學為何能收獲越來越多海外讀者》,有刪改)材料二文學在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度一直被視為文明之表征、文化之精粹和藝術之母體,但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文學在經歷過撥亂反正、激情噴發的“高光輝煌”后,傳統的精英文學(或純文學)風光不再,慢慢淡出文化舞臺中心,隨之,文學與時代相生相融,出現新的變化:“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當代中國文學即遭遇了兩次大的變革,一是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的‘邊緣化’退縮態勢,二是在世紀之交出現的‘數字化’媒介的沖擊。第一次變動讓文學失去了轟動效應,而第二次則使文學開始步入存在方式與表意體制的技術轉型。究其原因,如果說前者是源于經濟體制轉軌的社會掣肘,那么后者則是信息科技的革故鼎新對文學滲透與博弈的必然結果。時至今日,第一次變動形成的文學震蕩庶幾歸于平靜,而數字媒介下的文學轉型才剛剛拉開序幕”。多年前的這個判斷今天看來并未過時,不同的是,借由數字媒介產生的網絡文學不僅拉開了序幕,而且日漸走到今日文化舞臺的中心,與傳統文學的影響力收減之態形成鮮明反差,不僅成為“文學會客廳的大象”,還打造出世界網絡文學的“中國時代”。環視當今“地球村”的網絡文學,只有中國一枝獨秀。(選自歐陽友權、羅亦陶《跨文化傳播:“地球村”里的“中國風”》,有刪改)材料三2023年10月,起點國際海外網絡文學發展趨勢圖海外網絡作家約4萬名為三年前同期4倍00后扛起創作大旗簽約作家中占比42.3%網絡作家成海外熱門兼職(源自《2023中國網絡文學出海趨勢報告》)4.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國網文成功出海的最初原因有兩點:一是AI翻譯,加速網文“一鍵出海”;二是社交共讀,好故事引領文化交流。B.中國網絡文學出海之路正不斷進化,出現全球共創,海外網文規模化發展和產業融合,打造全球性IP生態的趨勢。C.隨著文學與時代相生相融,文學發展之路出現新的變化,傳統的精英文學風光不再,最終成為時代發展的棄兒。D.網絡文學積極展現中國文化魅力,踴躍參與全球泛娛樂市場競爭,踐行文化“一帶一路”倡議,提升了我國文創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與全球影響力。5.根據材料,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截至2023年10月,起點國際培養了約40萬名海外網絡作家。作家數量3年增4倍,呈爆發式增長。B.起點國際的簽約作家中,00后作家占比接近一半,他們已成長為創作中堅,為網絡創作帶來新氣象。C.網絡作家已成海外熱門兼職,兼職者職業背景多元化,從而帶動海外網文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原創生態。D.越來越多的海外年輕人走上網文寫作道路,這是如起點國際一樣的網文平臺聯動各方共同進行內容培育的結果。6.根據材料,下列舉措不利于“網絡文學跨文化出海傳播”的一項是()A.網文作家用大開大合的時空奇幻想象、放眼宇宙的宏大視野與體現人性通感的作品去吸引海外讀者。B.打造開放靈活的創作平臺,降低海外作者創作門檻,設置創作專區,舉行征文比賽等,使網文創作常態化。C.培養專業編輯團隊,運營“寫—發—讀—改”終端,高效孵化作品,實現多向轉化;優化作者薪酬與福利制度。D.網文企業通過投資海外文創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等方式,壟斷網文市場和限制網絡文學全版權運營形態方式。【答案】4.C5.A6.D【解析】【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隨著文學與時代相生相融,文學發展之路出現新的變化……”錯誤。由原文“中國的文學在經歷過撥亂反正、激情噴發的‘高光輝煌’后,傳統的精英文學(或純文學)風光不再,慢慢淡出文化舞臺中心,隨之,文學與時代相生相融,出現新的變化”可知,應該是“隨著傳統的精英文學(或純文學)風光不再,慢慢淡出文化舞臺中心”,文學與時代相生相融,文學發展之路出現新的變化故選C。【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起點國際培養了約40萬名海外網絡作家”錯誤。由材料三內容可知,起點國際培養了約4萬名海外網絡作家,而不是“40萬”。故選A。【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D.“網文企業通過投資海外文創企業”,投資的是海外文創企業,不屬于跨文化出海傳播。故選D。三、(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游天平山記柳開至道元年,開寓湯陰。未幾,桂林僧惟深者,自五臺山歸,惠然見過,曰:“昔公守桂林,嘗與公論衡岳山水之秀,為湖嶺勝絕;今惟深自上黨入于相州,至林慮,過天平山明教院,尋幽窮勝,縱觀泉石,過衡岳遠甚。”予矍然曰:“予從先御史居湯陰二年,湯陰與林慮接境,平居未嘗有言者。今師詒我,是將以我為魏人而且欲佞予耶?”越明日,惟深告辭,予因留惟深,曰:“前言果不妄,敢同游乎?”惟深曰:“諾。”初自馬嶺入龍山,小徑崎嶇,有倦意。又數里,入龍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蒼翠,繞觀俯覽,遂忘箠轡之勞。翌日,飯于林慮,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聲夾道,怪石奇花,不可勝數。山回轉,平地數尋,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覺日將晡,憩環翠亭,四顧氣象瀟灑,恍然疑在物外,留連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連云閣。明旦,惟深約寺僧契園從予游,東過通勝橋,至蒼龍洞,又至菩薩洞;下而南觀長老巖、水簾亭,周行巖徑,下瞰白龍潭而歸。翊日,西游長老庵,上觀珍珠泉,穿舞獸石,休于道者庵下,至于忘歸橋。由澗而轉至于昆閬溪、仙人獻花臺,出九曲灘,南會于白龍潭。捫蘿西山,沿候樵徑,望風云谷而歸。明日,契園煮黃精、蒼術苗,請予飯于佛殿之北,回望峰巒,秀若圍屏。契園曰:“居艮而首出者,倚屏峰也。”予曰:“諸峰大率如圍屏,何獨此峰得名?”契園曰:“大峰之名有六,小峰之名有五,著名已久,皆先師之傳。又其西二峰,一曰紫霄峰,上有秀士壁;次曰羅漢峰,上有居士壁,以其所肖得名也。又六峰之外,其南隱然者,士民呼為撲豬嶺。又其次曰熨斗峰。”諸峰皆于茂林喬松間拔出石壁數千尺,回環連接,嶄巖峭崒,雖善工亦不可圖畫。予留觀凡五日,不欲去,始知惟深之言不妄。又嗟數年之間,居處相去方百里之遠,絕勝之景,耳所不聞,對惟深誠有愧色。明日將去,惟深、契園固請予留題。予懼景勝而才不敵,不敢形于吟詠,因述數日之間所見云。7.對下列各句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予矍然曰矍然:精神抖擻的樣子。B.薄暮,至明教院薄:與“厚”反義。C.捫蘿西山捫:摸,攀援。D.以其所肖得名也肖:仿效。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A.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B.下瞰白龍潭而歸耳得之而為聲C.居艮而首出者,倚屏峰也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D.始知惟深之言不妄月出于東山之上9.下列對文中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A.至道:宋太宗的最后一個年號。它與“壬戌”均為古代紀年的方法,但紀年方式不同。B.湯陰:因位于蕩水(現湯河)之陰得名。古代有山南水北為“陰”,山北水南為“陽”一說。C.衡岳:北岳衡山的簡稱,屬于“五岳”之一。“五岳”之首是東岳泰山,坐落于山東境內。D.晡:申時,午后三至五點,十二時辰之一。“申時”之前為“午時”,“申時”之后為“未時”。10.下面對原文內容的理解與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篇,并未以入山狀景下筆,而是以作者與桂林僧的對話寫起,起到欲揚先抑的效果,扣人心弦,引人人勝。B.在記敘山中勝景時,作者始終沿著自己游覽的足跡,時間的先后,空間的位移作記,這與《登泰山記》寫法完全不同。C.作者游山共五日,寫景與說景相結合,詳略得當,虛實相間,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寫景又寫人,人融景中,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效應。D.文章結尾,特意點出“知惟深之言不妄”,自己“誠有愧色”“不敢形于吟詠”等,不但使文章陡然反轉,而且起到了強烈的對比反襯作用。1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前言果不妄,敢同游乎?(2)予懼景勝而才不敵,不敢形于吟詠,因述數日之間所見云。【答案】7.C8.C9.A10.C11.(1)您昨天說的話如果(或果真)不假,敢同我一起去游覽嗎?(2)我害怕我的文才配(匹敵)不上這里秀麗的景色,不敢寫詩描繪(或用詩歌表現),因而只好把這幾天中見到的情況記述下來。【解析】【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矍然:驚懼的樣子。句意:我吃驚地說。

B.薄:迫近。句意:傍晚時,到了明教院。C.正確。句意:我們攀著藤蘿登上西山。D.肖:相像,相似。句意:因它們的形狀所相像的人或物而得名的。故選C。【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也,均表判斷。句意:正午時分到達桃林村,這里是天平山的山腳。/這是造物者(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大寶藏。

B.而,均表順承。句意:向下俯瞰白龍潭后回去。/送到耳邊便成為聽到的聲音。C.者,表判斷。/定語后置標志。句意:位于東北方向第一個出現的,是倚屏峰。/那些像門檻一樣橫在路上的山崖,世上的人都稱它們為天門。D.之,均為助詞,的。句意:這才知道惟深先前所說的話并非虛妄。/明月從東山上升起。故選C。【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A.正確。B.“古代有山南水北為‘陰’,山北水南為‘陽’一說”錯誤。應為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C.“北岳衡山的簡稱”錯誤。應為南岳衡山的簡稱。D.“‘申時’之前為‘午時’,‘申時’之后為‘未時’”錯誤。“申時”之前為“未時”,“申時”之后為“酉時”。故選A。【1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起到欲揚先抑的效果”錯誤。根據文章第一段作者認為“今師詒我,是將以我為魏人而且欲佞予耶”。于是相賭:“前言果不妄,敢同游乎?”此處作者疑,實為讓讀者亦疑,主要目的是設置懸念。B.“這與《登泰山記》寫法完全不同”錯誤。《登泰山記》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描寫,兩文寫法基本相同。C.正確。D.“不但使文章陡然反轉,而且起到了強烈的對比反襯作用”錯誤。文章結尾,特意點出“知惟深之言不妄”,自己“誠有愧色”,“懼景勝而才不敵,不敢形于吟詠”,僅述所見。這不但使文章前后呼應,而且起到了強烈的烘托渲染作用,有言盡而意未盡之妙,激發讀者的情趣。故選C。【1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前言”,前面說過的話;“果”,如果;“妄”,虛妄,虛假;“敢同游乎”,省略句。“敢和我同游乎”。(2)“勝”,優美;“敵”,相當;“形”,表現;“吟詠”,作詩詞。參考譯文:游天平山記柳開至道元年,我寓居在湯陰。不久,桂林的惟深和尚從五臺山回來,開心地拜訪我,對我說:“當年先生任桂林知州的時候,曾經和您一起談論南岳衡山山水的秀麗,認為那里是嶺南一帶最秀美的。現在我從上黨進入到相州,到達林慮,路過天平山明教院,尋訪幽深之處,游遍名勝之地。觀賞了無數的泉流山石,(感覺天平山)超過南岳衡山好多。”我吃驚地說:“我跟從先父柳御史就在湯陰居住了兩年,湯陰與林慮接壤,平素不曾聽到過這種說法。現在師父欺騙我,大概由于我是魏地的人而想要取悅于我吧?”到了第二天,惟深要告辭,我于是挽留惟深說:“您昨天說的如果不假,愿意和我一起再游天平山嗎?"惟深說:“好啊。”最初從走馬嶺進入龍山,小路很崎嶇,開始有了倦意。又前進了幾里路,進入龍口谷,山色相映,曲折回轉,林木蒼翠,遠看層山,俯視腳下,竟然忘卻了騎馬走路的勞累。第二天,在林慮吃飯,正午時分到達桃林村,這里是天平山的山腳。路兩邊都聽見泉流的聲響,怪石和奇花到處都是,數不過來。順著山勢繞回來,有一塊幾丈大的平地,叫槐林。坐在石頭上嬉戲泉水,不知不覺已經是午后。在環翠亭上稍作休息,回頭四望,氣象真是清麗非凡,恍惚間就懷疑像是身在人世之外,緩步走來走去流連不舍。傍晚時,到了明教院。晚上住在明教院的連云閣。第二天早上,惟深相約寺僧契園跟從我們一塊游覽。向東經過通勝橋,到達蒼龍洞,又到了菩薩洞。向下,從南面觀看了長老巖、水簾亭,沿著巖石小徑環行,向下俯瞰白龍潭后回去。次日,我們往西邊游覽長老庵,上山觀賞了珍珠泉,穿過舞獸石,在道者庵下休息,然后到了忘歸橋。一條山澗迂回輾轉流到昆閬溪、仙人獻花臺,經過九曲灘,到南面與白龍潭匯合。我們攀著藤蘿登上西山,沿著樵夫打柴走過的小路觀察,又觀看了風云谷而返回。又次日,契園煮了黃精、蒼術苗,請我們在佛殿的北面吃飯。回頭望周圍的峰巒,秀美如同圓形的圍屏。契園說:“位于東北方向第一個出現的,是倚屏峰。”我曰:“各個山峰大都像圓形的圍屏,為何只有這座山得到命名?”契園說:“六個大峰都有名字,五個小峰也有名字,它們很久就有名字了,都是先師傳下來的。西面有兩座山峰,一座叫紫霄峰,上面有秀士壁;第二座叫羅漢峰,上面有居士壁,都是因它們的形狀所相像的人或物而得名的。在六峰之外,南邊隱約可見的山峰,士人百姓稱作撲豬嶺。它旁邊的山嶺被稱為熨斗峰。”各處的山峰上都在茂密的松林之間挺拔突出幾千尺高的石壁,一個接一個地環繞著,那險峻的山巖陡峭高聳,即使是高明的畫師也不能描繪出來。我在這里留下觀賞山景總共有五天,仍然不想離去,這才知道惟深先前所說的話并非虛妄。又慨嘆這幾年之間,我的住所離天平山才百里遠的距離,這里絕妙的勝景,還從未聽說過,面對惟深我實在感到慚愧。明天將要離去,惟深、契園一再堅持請我留下游覽此山的題詠。我怕風景如此優美而自己才力不能相當,不敢用詩歌來表達,因此寫下這篇文章記述幾天之內的見聞感受。第Ⅱ卷四、(18分)12.閱讀下面文字,完成相關內容。詠雪奉呈廣平公①宋黃庭堅連空春雪明如洗,忽憶江清水見沙。夜聽疏疏還密密,曉看整整復斜斜。風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開頃刻花。正使盡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華。〖備注〗①黃庭堅創作本詩時,正在京城任職,雖然生活貧寒儉樸,但仕途順利。廣平公,是詩人的朋友宋盈祖。(1)下列對詩歌各聯的翻譯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春雪連天,整個世界都潔凈如洗,忽然間,我想起了清澈見底江沙。首聯寫出春雪而至的壯觀場面,一個“忽”字帶出作者的驚喜。B.夜間聽到雪聲時而稀疏,時而密集,早晨看見雪下,有時整齊地落,有時斜斜地飄。頷聯形象地描摹了夜間與拂曉時大雪的變化。C.陣風回轉,和雪花一同翩翩起舞,一瞬間就能開放出美麗的花朵,連上天都感到奇妙。頸聯化靜為動描繪大雪紛飛的美麗場景。D.雖然雪花盡情地落,寒意痛徹筋骨,但不妨礙桃李日后盛放,享受那美好的年華。尾聯毫無寒索落寞之情,反而彈唱出高昂明快的聲調。(2)蘇軾稱贊此詩頷聯寫得好,請你結合頷聯替蘇軾陳說理由。(3)尾聯卒章顯志,請結合全詩,說一說作者的“志”表現在哪些方面?【答案】(1)C(2)①視聽結合,描摹了夜間與拂曉時大雪的變化。②四組疊詞,形象地寫出雪落的不同狀態,極富韻律。③對仗工整,字字工切,朗朗上口。(3)借寒冬過后桃李競相開放的燦爛春景喻作者積極進取的心態。一個“用”字,頗富深意,不論是順境(仕途順利),還是逆境(家境貧寒),詩人都要用自己的青春年華對社會盡職盡責(或將青春年華獻給事業)。既是勸勉告慰自己,也是在勉勵友人。13.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沁園春·長沙》中“_________”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嚴霜下萬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2)《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將賢者喻為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內,可望而不可即,讓人生“憂”。(3)蘇軾在《赤壁賦》中借客之口,流露出人生無常、生命短暫的兩句是:“_________,羨長江之無窮。”(4)《師說》開篇即提出“__________’觀點,托古言事,與當時的“恥學于師”的風氣形成對照。(5)杜甫在《登高》中寫出所見所聽所觸所感的句子是:“_________。”【答案】(1)萬類霜天競自由(2)明明如月何時可掇(3)哀吾生之須臾(4)古之學者必有師(5)風急天高猿嘯哀五、(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一滴水經過麗江阿來我是一片雪,輕盈地落在了玉龍雪山頂上。在許多年的沉睡里,我變成了玉龍雪山冰川的一部分。我望見了山下綠色的盆地——麗江壩,望見了森林,田野和村莊。張望的時候,我被陽光融化成了一滴水。我想起來,自己的前生,在從高空的霧氣化為一片雪,又凝成一粒冰之前,也是一滴水。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聲喧嘩著撲向山下。在高山上,我們沉默了那么久,終于可以敞開喉嚨大聲喧嘩。一路上,經過了許多高大挺拔的樹。名叫松與杉。還有更多的樹開滿鮮花,叫做杜鵑,叫做山茶。經過馬幫來往的驛道,經過納西族村莊里的人們,他們都在說:麗江壩,麗江壩。那真是一個山間美麗的大盆地。從玉龍雪山腳下,一直向南,鋪展開去。視線盡頭,幾座小山前,人們正在建筑一座城。后來我知道,視野盡頭的那些山叫做象山,獅子山,更遠一點,叫做筆架山。后來,我知道,那時是明代,納西族的首領木氏家族率領百姓筑起了名揚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個名叫徐霞客的遠游人來了,把玉龍雪山寫進了書里,把麗江古城寫進書里,讓它們的名字四處流傳。我已經奔流到了麗江壩放牧著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但是,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麗江人把高山溪流跌落到地下的地方叫做落水洞。落水洞下面,是很深的黑暗。曲折的水道。安靜的深潭。在充滿寂靜和巖石的味道的地下,我又睡去了。再次醒來,時間又過去了好幾百年。我是被亮光驚醒的。我和很多水從象山腳下的黑龍潭冒出來。咕咚一聲翻上水面。看見很多不同模樣的人。黑頭發的人,黃頭發的人。黑眼睛的人,藍眼睛的人。我看見了潭邊的亭臺樓閣。看見了花與樹。我還順著人們遠眺的目光看見了玉龍雪山,晶瑩奪目,矗立在藍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讓人目眩神迷啊。人們在橋上,在堤上,說著不同的語言。在不同的語言里,都有那個詞頻頻出現:麗江,麗江。這時的麗江已經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納西人了。如今全中國全世界的人都要來麗江,看納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龍雪山。我記起了跌進落水洞前的心愿:也要流過四方街。順著玉河,我來到了四方街前。進城之前,一道閘口出現在前面。過去,把水攔在閘前,是為了在四方街上的市集散去的黃昏,開閘放水,古城的五花石的街道上,水流漫溢,洗凈了街道。今天,一架大水車來把我們揚到高處,游覽古城的人要把這水車和清涼的水作一個美麗的背景攝影留念。我乘水車轉輪緩緩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獅子山上蒼勁的老柏樹,看到了依山而建的重重房屋,看見了順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這樣依止于自然,美麗了自然。從水車上嘩然一聲跌落下來,回到了玉河。在這里,我有些猶豫。因為河流將要一分為三,流過古城。作為一滴水,不可能同時從三條河中穿越同一座古城。來不及作出選擇,我就跌進了三條河中的一條。叫做中河的那一條。我穿過了一道又一道小橋。在又一座橋邊,一個澆花人把手中的大壺沒進了渠中。我立即投身進去,讓這個澆花的婦人,把我帶進了納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院子里,蘭花在盛開。澆花時,我落在了一朵香氣隱約的蘭花上。我看到了,樓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閑話。樓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著相機在眺望遠山。樓上的客人和樓下的主人大聲交談。客人問主人當地的掌故。主人問客人遠方的情形。太陽出來了,我怕被迅速蒸發,借一陣微風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澆花壺中。黃昏時,主人再去打水澆花時,我又回到了穿城而過的水流之中。這時,古城五彩的燈光把渠水輝映得五彩斑斕。游客聚集的茶樓酒吧中,傳來人們的歡笑與歌唱。這些人在自己所來的遠處地方,即便是寂靜時分,內心也很喧嘩。在這里,盡情歡歌處,夜涼如水,他們的心像一滴水一樣晶瑩。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來到了城外的果園和田地里。一些露珠從樹葉上落下,加入了我們。在寬廣的麗江壩中流淌,穿越大地時,頭頂上是滿天星光。一些薄云掠過月亮時,就像麗江古城中,一個銀匠,正在擦拭一只碩大的銀盤。黎明時分,作為一滴水,我來到了喧騰奔流的金沙江邊,躍入江流,奔向大海。我知道,作為一滴水,我終于以水的方式走過了麗江。(摘自《我與麗江,遇見美好》,有刪節)14.請賞析文中畫橫線的句子。15.文章多次提到麗江古城和古城里的四方街,請結合文本概括古城前世今生的樣子。文章寫一滴水“再次醒來”“再次醒來”之前的內容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16.縱觀全文,作者采用第一人稱“我”敘寫一滴水經過麗江,請簡析其中的妙處。【答案】14.①擬人修辭,動作、心理描寫,將一滴水擬作“我”,通過“落”“看”“怕”“跳”等動作和心理描寫,以一滴水的視角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麗江古城納西族院落中美好、幸福的畫面。

②場景(面)描寫,通過水的視角描繪納西族院落樓下、樓上的主客或獨立或互動的生活圖景,表現出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互相溝通交流的和諧畫卷。15.①前世的麗江古城:風光秀美旖旎,歷史厚重久遠,名聲遠揚。今日的麗江古城:世界各地游客云集,古城規模壯大,城中歡歌笑語、繁華、祥和,彌漫著豐富濃厚的人文氣息。

②“再次醒來”之前內容的作用:寫出麗江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歷史令人神往,襯托今日麗江古城豐富多彩、魅力無限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更加吸引四方之人來此觀光和生活,為下文麗江今日的繁榮發展做鋪墊。16.第一人稱“我”的妙處:

①便于直接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敘寫麗江前世今生,行文中充分流露出作者對麗江的神往與熱愛,對麗江自然風光、歷史人文景觀的贊美。

②使讀者產生一種真實、親切的感覺,通過“我”的所見所聞,讓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麗江的一切美好。

③將一滴水人格化,隨著水的足跡,隨著“我”的視角,由此串聯起麗江不同的時空,有一種時代的見證感和參與感,更能生動形象地反映麗江的前世今生。【解析】【1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句子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澆花時,我落在了一朵香氣隱約的蘭花上”“我看到了”“借一陣微風跳下花朵”為動作描寫,“我怕被迅速蒸發”為心理描寫,將一滴水擬作“我”,通過“落”“看”“怕”“跳”等動作和心理描寫,“我看到了,樓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閑話。樓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著相機在眺望遠山。樓上的客人和樓下的主人大聲交談。客人問主人當地的掌故。主人問客人遠方的情形”,以一滴水的視角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麗江古城納西族院落中美好、幸福的畫面。“我看到了,樓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閑話。樓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著相機在眺望遠山。樓上的客人和樓下的主人大聲交談。客人問主人當地的掌故。主人問客人遠方的情形”為場景(面)描寫,通過水的視角描繪納西族院落樓下、樓上的主客或獨立或互動的生活圖景,樓下一家在閑話,樓上游客端著相機在眺望遠山,樓上的客人和樓下的主人大聲交談,表現出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互相溝通交流的和諧畫卷。【1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分析文章重要情節的作用的能力。前世的麗江古城:“一路上,經過了許多高大挺拔的樹。名叫松與杉。還有更多的樹開滿鮮花,叫做杜鵑,叫做山茶。經過馬幫來往的驛道,經過納西族村莊里的人們,他們都在說:麗江壩,麗江壩。那真是一個山間美麗的大盆地”,麗江古城風光秀美旖旎;“納西族的首領木氏家族率領百姓筑起了名揚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個名叫徐霞客的遠游人來了,把玉龍雪山寫進了書里,把麗江古城寫進書里,讓它們的名字四處流傳”,麗江古城歷史厚重久遠,名聲遠揚。今日的麗江古城:“看見很多不同模樣的人。黑頭發的人,黃頭發的人。黑眼睛的人,藍眼睛的人。我看見了潭邊的亭臺樓閣。看見了花與樹。我還順著人們遠眺的目光看見了玉龍雪山,晶瑩奪目,矗立在藍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讓人目眩神迷啊。人們在橋上,在堤上,說著不同的語言。在不同的語言里,都有那個詞頻頻出現:麗江,麗江。這時的麗江已經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納西人了。如今全中國全世界的人都要來麗江,看納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龍雪山”,黑頭發的人,黃頭發的人,黑眼睛的人,藍眼睛的人,世界各地游客云集;這時的麗江已經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古城規模壯大,人們在橋上,在堤上,說著不同的語言,城中歡歌笑語、繁華、祥和,彌漫著豐富濃厚的人文氣息。“再次醒來”之前內容的作用:“一路上,經過了許多高大挺拔的樹。名叫松與杉。還有更多的樹開滿鮮花,叫做杜鵑,叫做山茶。經過馬幫來往的驛道,經過納西族村莊里的人們,他們都在說:麗江壩,麗江壩。那真是一個山間美麗的大盆地”,麗江古城風光秀美旖旎;“納西族的首領木氏家族率領百姓筑起了名揚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個名叫徐霞客的遠游人來了,把玉龍雪山寫進了書里,把麗江古城寫進書里,讓它們的名字四處流傳”,麗江古城歷史厚重久遠,名聲遠揚。寫出麗江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歷史令人神往,襯托今日麗江古城豐富多彩、魅力無限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這時的麗江已經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納西人了。如今全中國全世界的人都要來麗江,看納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龍雪山”,如今全中國全世界的人都要來麗江,看納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龍雪山,更加吸引四方之人來此觀光和生活,為下文麗江今日的繁榮發展做鋪墊。【1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文章敘述人稱的能力。第一人稱“我”的妙處:便于直接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敘寫麗江前世今生,“我望見了山下綠色的盆地——麗江壩,望見了森林,田野和村莊”“我已經奔流到了麗江壩放牧著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我看見了潭邊的亭臺樓閣。看見了花與樹。我還順著人們遠眺的目光看見了玉龍雪山,晶瑩奪目,矗立在藍天下面”“我乘水車轉輪緩緩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獅子山上蒼勁的老柏樹,看到了依山而建的重重房屋,看見了順水而去的蜿蜒老街”,麗江古城風光秀美旖旎,歷史厚重久遠,名聲遠揚,今日的麗江古城,世界各地游客云集,古城規模壯大,城中歡歌笑語、繁華、祥和,彌漫著豐富濃厚的人文氣息。行文中充分流露出作者對麗江的神往與熱愛,對麗江自然風光、歷史人文景觀的贊美。使讀者產生一種真實、親切的感覺,“我望見了山下綠色的盆地——麗江壩,望見了森林,田野和村莊”“我看見了潭邊的亭臺樓閣”“我乘水車轉輪緩緩升高,看到了古城”,通過“我”的所見所聞,讓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麗江的一切美好。“我是一片雪,輕盈地落在了玉龍雪山頂上”,將一滴水人格化,隨著水的足跡,隨著“我”的視角,由此串聯起麗江不同的時空,麗江古城風光秀美旖旎,歷史厚重久遠,名聲遠揚,今日的麗江古城,世界各地游客云集,古城規模壯大,城中歡歌笑語、繁華、祥和,彌漫著豐富濃厚的人文氣息。有一種時代的見證感和參與感,更能生動形象地反映麗江的前世今生。六、(40分)17.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近日,由于清華北大兩所學校的爭搶,“鵝腿阿姨”爆火出圈。“鵝腿阿姨”陳女士的走紅,偶然中有必然。首先,是物美價廉、健康衛生。鵝腿皆是陳女士親手沖洗、切配、腌制和烤制的,起早貪黑用苦功保證品質,“烤鵝腿”才讓學生們吃得放心。其次,是對學生們的胃口。阿姨不斷打磨調料配方,改進口味。再有,是“鵝腿阿姨”身上濃濃的人情味。“鵝腿阿姨”以親人的口吻稱呼孩子們、樂于和學生交朋友。難能可貴的是,盡管市場需求旺盛,“烤鵝腿”供不應求,但“鵝腿阿姨”沒有急著雇人增產,也沒有忙著流量變現,而是表示要“一碗水端平”“每個學校都得輪流去幾天”。在這種樸素的善良加持下,“鵝腿阿姨”自然會成為學生們爭搶的對象。品讀這則新聞,你有怎樣的思考和感悟?請寫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②議論文體,文體特征明顯;③不少于700字;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答案】略天津市南開區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第Ⅰ卷本試卷共10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每到年末,盤點流行語就成為人們回顧一年的標志性事件之一。這是因為流行語不僅是一種詞匯現象,更是一種社會現象。有的流行語凝聚了時代的縮影,有的流行語記錄了社會的變遷,有的流行語蘊含著生活的體悟。。當然,在流行語年復一年的()之間,仍有不少人對流行語充滿了懷疑,認為一些詞匯不知所云,()了語言之河。其實,要相信語言之河有著相當的自凈能力,但對于那些真正具有創新性的流行語,我們應該持()的態度。2023年出現的大量流行語,展現出人們強大的語言創新能力。而諸如“哈基米”“挖呀挖”等“短視頻流行語”也曾火爆全網,卻并沒有入選,說明它們很可能只是臨時的修辭方式,缺乏穩固性,會自然地(),沉淀流失。(選自王慶峰《“十大流行語”中的時代記憶》,有刪改)1.依次填入文中括號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A.迭代玷污披沙揀金優勝劣汰B.迭代污染海納百川新陳代謝C.演化污染披沙揀金新陳代謝D.演化玷污海納百川優勝劣汰2.下列填入文中橫線處的句子,最恰當的一項是()A.流行語就像我們生活中的一面鏡子,投射了人們在一個時期內普遍關注的事物和問題,也傳達著人們對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態度。B.流行語投射了人們在一個時期內普遍關注的事物和問題,也傳達著人們對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態度,就像我們生活中的一面鏡子。C.投射了人們在一個時期內普遍關注的事物和問題的流行語,就像我們生活中的一面鏡子,傳達著人們對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態度。D.就像我們生活中的一面鏡子的流行語,投射了人們在一個時期內普遍關注的事物和問題,也傳達著人們對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態度。【答案】1.B2.A【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第一空,“迭代”,更相代替;輪換。“演化”,又稱進化,在生物學中是指族群里的遺傳性狀在世代之間的變化。語境是指流行語年復一年的更相代替,應用“迭代”。第二空,“玷污”,弄臟,污損。比喻名譽受污損。“污染”,使沾染上有害物質,破壞人或生物的生存環境。語境是指破壞了語言之河的生存環境,應用“污染”。第三空,“披沙揀金”,撥開沙子來挑選金子,比喻從大量的東西中選取精華。“海納百川”,形容一個人的心胸寬廣,如同大海能容納無數江河之水一般。語境是指我們應該心胸寬廣,如同大海能容納無數江河之水一般,應用“海納百川”。第四空,“優勝劣汰”,指生物在生存競爭中適應力強的保存下來,適應力差的被淘汰。“新陳代謝”,指生物體經常不斷地用新物質代替舊物質的過程。比喻新的事物滋生發展,代替舊的事物。根據“沉淀流失”可知,語境是指新的事物滋生發展,代替舊的事物,應用“新陳代謝”。故選B。【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連貫的能力。根據上文可知,敘述對象是“流行語”,所以補寫句子應該是“流行語……”,排除CD;能“投射”的是鏡子,而不是“流行語”,所以應該先說“流行語就像我們生活中的一面鏡子”,然后再說“投射”了什么,排除B。故選A。3.閱讀下面兩段文字,對其的解讀不符合《鄉土中國》觀點的一項是()“中國傳統社會有一張很復雜龐大的關系網,人熟是一寶。”——費孝通“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幾乎被陌生人充斥,而使得它看起來像是一個普遍的陌生世界。——齊爾格特·鮑曼A.費孝通的“人熟是一寶”指的是中國鄉土社會人與人之間有著一種私人關系,人們通過這種關系聯系起來,構成一張張關系網。B.齊爾格特·鮑曼的“陌生世界”體現了現代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因緊張的工作和生活導致的陌生、冷漠、自我封閉的現狀。C.“熟人社會”重視人情,關系越親密越有可能與中心者實現利益目標,熟人之間的界線較為清晰,他人的權利不容易被侵犯。D.“陌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血緣、親緣、地緣紐帶被斬斷,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信任靠制度和契約來維系,需要重構信任。【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內容的辨析能力。C.“熟人之間的界線較為清晰,他人的權利不容易被侵犯”錯,熟人社會責、權、利的界線較為模糊,他人的權利容易被侵犯。故選C。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近年來,越來越多中國網絡文學作品揚帆出海,吸引大批海外讀者訂閱。為何這些中國網文小說不僅國內讀者愛看,海外讀者也頻頻“催更”,甚至有部分作品進入了歐美主流文化圈?專家認為,網絡文學受到海外讀者喜愛,重要原因在于內容“好看”:一方面跌宕起伏的情節和腦洞大開的設定,為讀者提供了緩解壓力的休閑方式;另一方面,融入瓷器、刺繡、戲曲等東方文化元素,又增添了新鮮感“魅力光環”。網絡文學構建的故事,常蘊含著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優秀文化,海外讀者閱讀時,能身臨其境感受中國文化,并產生進一步了解中國的想法,而形成的正向反饋,又有利于中國網文在海外的進一步傳播。作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文學除了好看的內容以外,一系列海外傳播生態系統的逐步建立,為其穩定的輸出提供了產業保障和技術支持。平臺搭建對網絡文學海外傳播至關重要:首先要打造網文閱讀和傳播平臺,讓海外讀者們有地方看小說;再者這些平臺熱度要高,日活用戶足夠多,集納各種網文品類,帶來較強的閱讀黏性,吸引讀者持續追更。事實上,隨著閱讀逐步深入,海外讀者已不滿足于只看翻譯本,而是開始主動創作。閱文、掌閱等企業積極搭建海外作者創作平臺,已培養海外本土作者60余萬,產出外語網文作品數十萬部。此外,多家平臺通過投資海外網站、文化傳媒公司等方式,與外方形成戰略合作關系。同時,網絡文學IP改編海外影響持續走高,創作本土化生態初步建立。從文本出海、IP出海到模式出海,網絡文學將中國故事傳播到世界各地,日益成為世界級文化現象。從最初的海外翻譯出版授權,到聯動各方共同進行內容培育和IP開發,中國網文的出海之路正不斷進化,既是世界讀懂中國的窗口,也成為中外文明互鑒的橋梁。(選自《中國網絡文學為何能收獲越來越多海外讀者》,有刪改)材料二文學在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度一直被視為文明之表征、文化之精粹和藝術之母體,但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文學在經歷過撥亂反正、激情噴發的“高光輝煌”后,傳統的精英文學(或純文學)風光不再,慢慢淡出文化舞臺中心,隨之,文學與時代相生相融,出現新的變化:“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當代中國文學即遭遇了兩次大的變革,一是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的‘邊緣化’退縮態勢,二是在世紀之交出現的‘數字化’媒介的沖擊。第一次變動讓文學失去了轟動效應,而第二次則使文學開始步入存在方式與表意體制的技術轉型。究其原因,如果說前者是源于經濟體制轉軌的社會掣肘,那么后者則是信息科技的革故鼎新對文學滲透與博弈的必然結果。時至今日,第一次變動形成的文學震蕩庶幾歸于平靜,而數字媒介下的文學轉型才剛剛拉開序幕”。多年前的這個判斷今天看來并未過時,不同的是,借由數字媒介產生的網絡文學不僅拉開了序幕,而且日漸走到今日文化舞臺的中心,與傳統文學的影響力收減之態形成鮮明反差,不僅成為“文學會客廳的大象”,還打造出世界網絡文學的“中國時代”。環視當今“地球村”的網絡文學,只有中國一枝獨秀。(選自歐陽友權、羅亦陶《跨文化傳播:“地球村”里的“中國風”》,有刪改)材料三2023年10月,起點國際海外網絡文學發展趨勢圖海外網絡作家約4萬名為三年前同期4倍00后扛起創作大旗簽約作家中占比42.3%網絡作家成海外熱門兼職(源自《2023中國網絡文學出海趨勢報告》)4.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國網文成功出海的最初原因有兩點:一是AI翻譯,加速網文“一鍵出海”;二是社交共讀,好故事引領文化交流。B.中國網絡文學出海之路正不斷進化,出現全球共創,海外網文規模化發展和產業融合,打造全球性IP生態的趨勢。C.隨著文學與時代相生相融,文學發展之路出現新的變化,傳統的精英文學風光不再,最終成為時代發展的棄兒。D.網絡文學積極展現中國文化魅力,踴躍參與全球泛娛樂市場競爭,踐行文化“一帶一路”倡議,提升了我國文創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與全球影響力。5.根據材料,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截至2023年10月,起點國際培養了約40萬名海外網絡作家。作家數量3年增4倍,呈爆發式增長。B.起點國際的簽約作家中,00后作家占比接近一半,他們已成長為創作中堅,為網絡創作帶來新氣象。C.網絡作家已成海外熱門兼職,兼職者職業背景多元化,從而帶動海外網文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原創生態。D.越來越多的海外年輕人走上網文寫作道路,這是如起點國際一樣的網文平臺聯動各方共同進行內容培育的結果。6.根據材料,下列舉措不利于“網絡文學跨文化出海傳播”的一項是()A.網文作家用大開大合的時空奇幻想象、放眼宇宙的宏大視野與體現人性通感的作品去吸引海外讀者。B.打造開放靈活的創作平臺,降低海外作者創作門檻,設置創作專區,舉行征文比賽等,使網文創作常態化。C.培養專業編輯團隊,運營“寫—發—讀—改”終端,高效孵化作品,實現多向轉化;優化作者薪酬與福利制度。D.網文企業通過投資海外文創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等方式,壟斷網文市場和限制網絡文學全版權運營形態方式。【答案】4.C5.A6.D【解析】【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隨著文學與時代相生相融,文學發展之路出現新的變化……”錯誤。由原文“中國的文學在經歷過撥亂反正、激情噴發的‘高光輝煌’后,傳統的精英文學(或純文學)風光不再,慢慢淡出文化舞臺中心,隨之,文學與時代相生相融,出現新的變化”可知,應該是“隨著傳統的精英文學(或純文學)風光不再,慢慢淡出文化舞臺中心”,文學與時代相生相融,文學發展之路出現新的變化故選C。【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起點國際培養了約40萬名海外網絡作家”錯誤。由材料三內容可知,起點國際培養了約4萬名海外網絡作家,而不是“40萬”。故選A。【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D.“網文企業通過投資海外文創企業”,投資的是海外文創企業,不屬于跨文化出海傳播。故選D。三、(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游天平山記柳開至道元年,開寓湯陰。未幾,桂林僧惟深者,自五臺山歸,惠然見過,曰:“昔公守桂林,嘗與公論衡岳山水之秀,為湖嶺勝絕;今惟深自上黨入于相州,至林慮,過天平山明教院,尋幽窮勝,縱觀泉石,過衡岳遠甚。”予矍然曰:“予從先御史居湯陰二年,湯陰與林慮接境,平居未嘗有言者。今師詒我,是將以我為魏人而且欲佞予耶?”越明日,惟深告辭,予因留惟深,曰:“前言果不妄,敢同游乎?”惟深曰:“諾。”初自馬嶺入龍山,小徑崎嶇,有倦意。又數里,入龍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蒼翠,繞觀俯覽,遂忘箠轡之勞。翌日,飯于林慮,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聲夾道,怪石奇花,不可勝數。山回轉,平地數尋,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覺日將晡,憩環翠亭,四顧氣象瀟灑,恍然疑在物外,留連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連云閣。明旦,惟深約寺僧契園從予游,東過通勝橋,至蒼龍洞,又至菩薩洞;下而南觀長老巖、水簾亭,周行巖徑,下瞰白龍潭而歸。翊日,西游長老庵,上觀珍珠泉,穿舞獸石,休于道者庵下,至于忘歸橋。由澗而轉至于昆閬溪、仙人獻花臺,出九曲灘,南會于白龍潭。捫蘿西山,沿候樵徑,望風云谷而歸。明日,契園煮黃精、蒼術苗,請予飯于佛殿之北,回望峰巒,秀若圍屏。契園曰:“居艮而首出者,倚屏峰也。”予曰:“諸峰大率如圍屏,何獨此峰得名?”契園曰:“大峰之名有六,小峰之名有五,著名已久,皆先師之傳。又其西二峰,一曰紫霄峰,上有秀士壁;次曰羅漢峰,上有居士壁,以其所肖得名也。又六峰之外,其南隱然者,士民呼為撲豬嶺。又其次曰熨斗峰。”諸峰皆于茂林喬松間拔出石壁數千尺,回環連接,嶄巖峭崒,雖善工亦不可圖畫。予留觀凡五日,不欲去,始知惟深之言不妄。又嗟數年之間,居處相去方百里之遠,絕勝之景,耳所不聞,對惟深誠有愧色。明日將去,惟深、契園固請予留題。予懼景勝而才不敵,不敢形于吟詠,因述數日之間所見云。7.對下列各句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予矍然曰矍然:精神抖擻的樣子。B.薄暮,至明教院薄:與“厚”反義。C.捫蘿西山捫:摸,攀援。D.以其所肖得名也肖:仿效。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A.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B.下瞰白龍潭而歸耳得之而為聲C.居艮而首出者,倚屏峰也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D.始知惟深之言不妄月出于東山之上9.下列對文中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A.至道:宋太宗的最后一個年號。它與“壬戌”均為古代紀年的方法,但紀年方式不同。B.湯陰:因位于蕩水(現湯河)之陰得名。古代有山南水北為“陰”,山北水南為“陽”一說。C.衡岳:北岳衡山的簡稱,屬于“五岳”之一。“五岳”之首是東岳泰山,坐落于山東境內。D.晡:申時,午后三至五點,十二時辰之一。“申時”之前為“午時”,“申時”之后為“未時”。10.下面對原文內容的理解與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篇,并未以入山狀景下筆,而是以作者與桂林僧的對話寫起,起到欲揚先抑的效果,扣人心弦,引人人勝。B.在記敘山中勝景時,作者始終沿著自己游覽的足跡,時間的先后,空間的位移作記,這與《登泰山記》寫法完全不同。C.作者游山共五日,寫景與說景相結合,詳略得當,虛實相間,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寫景又寫人,人融景中,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效應。D.文章結尾,特意點出“知惟深之言不妄”,自己“誠有愧色”“不敢形于吟詠”等,不但使文章陡然反轉,而且起到了強烈的對比反襯作用。1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前言果不妄,敢同游乎?(2)予懼景勝而才不敵,不敢形于吟詠,因述數日之間所見云。【答案】7.C8.C9.A10.C11.(1)您昨天說的話如果(或果真)不假,敢同我一起去游覽嗎?(2)我害怕我的文才配(匹敵)不上這里秀麗的景色,不敢寫詩描繪(或用詩歌表現),因而只好把這幾天中見到的情況記述下來。【解析】【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矍然:驚懼的樣子。句意:我吃驚地說。

B.薄:迫近。句意:傍晚時,到了明教院。C.正確。句意:我們攀著藤蘿登上西山。D.肖:相像,相似。句意:因它們的形狀所相像的人或物而得名的。故選C。【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也,均表判斷。句意:正午時分到達桃林村,這里是天平山的山腳。/這是造物者(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大寶藏。

B.而,均表順承。句意:向下俯瞰白龍潭后回去。/送到耳邊便成為聽到的聲音。C.者,表判斷。/定語后置標志。句意:位于東北方向第一個出現的,是倚屏峰。/那些像門檻一樣橫在路上的山崖,世上的人都稱它們為天門。D.之,均為助詞,的。句意:這才知道惟深先前所說的話并非虛妄。/明月從東山上升起。故選C。【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A.正確。B.“古代有山南水北為‘陰’,山北水南為‘陽’一說”錯誤。應為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C.“北岳衡山的簡稱”錯誤。應為南岳衡山的簡稱。D.“‘申時’之前為‘午時’,‘申時’之后為‘未時’”錯誤。“申時”之前為“未時”,“申時”之后為“酉時”。故選A。【1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起到欲揚先抑的效果”錯誤。根據文章第一段作者認為“今師詒我,是將以我為魏人而且欲佞予耶”。于是相賭:“前言果不妄,敢同游乎?”此處作者疑,實為讓讀者亦疑,主要目的是設置懸念。B.“這與《登泰山記》寫法完全不同”錯誤。《登泰山記》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描寫,兩文寫法基本相同。C.正確。D.“不但使文章陡然反轉,而且起到了強烈的對比反襯作用”錯誤。文章結尾,特意點出“知惟深之言不妄”,自己“誠有愧色”,“懼景勝而才不敵,不敢形于吟詠”,僅述所見。這不但使文章前后呼應,而且起到了強烈的烘托渲染作用,有言盡而意未盡之妙,激發讀者的情趣。故選C。【1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前言”,前面說過的話;“果”,如果;“妄”,虛妄,虛假;“敢同游乎”,省略句。“敢和我同游乎”。(2)“勝”,優美;“敵”,相當;“形”,表現;“吟詠”,作詩詞。參考譯文:游天平山記柳開至道元年,我寓居在湯陰。不久,桂林的惟深和尚從五臺山回來,開心地拜訪我,對我說:“當年先生任桂林知州的時候,曾經和您一起談論南岳衡山山水的秀麗,認為那里是嶺南一帶最秀美的。現在我從上黨進入到相州,到達林慮,路過天平山明教院,尋訪幽深之處,游遍名勝之地。觀賞了無數的泉流山石,(感覺天平山)超過南岳衡山好多。”我吃驚地說:“我跟從先父柳御史就在湯陰居住了兩年,湯陰與林慮接壤,平素不曾聽到過這種說法。現在師父欺騙我,大概由于我是魏地的人而想要取悅于我吧?”到了第二天,惟深要告辭,我于是挽留惟深說:“您昨天說的如果不假,愿意和我一起再游天平山嗎?"惟深說:“好啊。”最初從走馬嶺進入龍山,小路很崎嶇,開始有了倦意。又前進了幾里路,進入龍口谷,山色相映,曲折回轉,林木蒼翠,遠看層山,俯視腳下,竟然忘卻了騎馬走路的勞累。第二天,在林慮吃飯,正午時分到達桃林村,這里是天平山的山腳。路兩邊都聽見泉流的聲響,怪石和奇花到處都是,數不過來。順著山勢繞回來,有一塊幾丈大的平地,叫槐林。坐在石頭上嬉戲泉水,不知不覺已經是午后。在環翠亭上稍作休息,回頭四望,氣象真是清麗非凡,恍惚間就懷疑像是身在人世之外,緩步走來走去流連不舍。傍晚時,到了明教院。晚上住在明教院的連云閣。第二天早上,惟深相約寺僧契園跟從我們一塊游覽。向東經過通勝橋,到達蒼龍洞,又到了菩薩洞。向下,從南面觀看了長老巖、水簾亭,沿著巖石小徑環行,向下俯瞰白龍潭后回去。次日,我們往西邊游覽長老庵,上山觀賞了珍珠泉,穿過舞獸石,在道者庵下休息,然后到了忘歸橋。一條山澗迂回輾轉流到昆閬溪、仙人獻花臺,經過九曲灘,到南面與白龍潭匯合。我們攀著藤蘿登上西山,沿著樵夫打柴走過的小路觀察,又觀看了風云谷而返回。又次日,契園煮了黃精、蒼術苗,請我們在佛殿的北面吃飯。回頭望周圍的峰巒,秀美如同圓形的圍屏。契園說:“位于東北方向第一個出現的,是倚屏峰。”我曰:“各個山峰大都像圓形的圍屏,為何只有這座山得到命名?”契園說:“六個大峰都有名字,五個小峰也有名字,它們很久就有名字了,都是先師傳下來的。西面有兩座山峰,一座叫紫霄峰,上面有秀士壁;第二座叫羅漢峰,上面有居士壁,都是因它們的形狀所相像的人或物而得名的。在六峰之外,南邊隱約可見的山峰,士人百姓稱作撲豬嶺。它旁邊的山嶺被稱為熨斗峰。”各處的山峰上都在茂密的松林之間挺拔突出幾千尺高的石壁,一個接一個地環繞著,那險峻的山巖陡峭高聳,即使是高明的畫師也不能描繪出來。我在這里留下觀賞山景總共有五天,仍然不想離去,這才知道惟深先前所說的話并非虛妄。又慨嘆這幾年之間,我的住所離天平山才百里遠的距離,這里絕妙的勝景,還從未聽說過,面對惟深我實在感到慚愧。明天將要離去,惟深、契園一再堅持請我留下游覽此山的題詠。我怕風景如此優美而自己才力不能相當,不敢用詩歌來表達,因此寫下這篇文章記述幾天之內的見聞感受。第Ⅱ卷四、(18分)12.閱讀下面文字,完成相關內容。詠雪奉呈廣平公①宋黃庭堅連空春雪明如洗,忽憶江清水見沙。夜聽疏疏還密密,曉看整整復斜斜。風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開頃刻花。正使盡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華。〖備注〗①黃庭堅創作本詩時,正在京城任職,雖然生活貧寒儉樸,但仕途順利。廣平公,是詩人的朋友宋盈祖。(1)下列對詩歌各聯的翻譯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春雪連天,整個世界都潔凈如洗,忽然間,我想起了清澈見底江沙。首聯寫出春雪而至的壯觀場面,一個“忽”字帶出作者的驚喜。B.夜間聽到雪聲時而稀疏,時而密集,早晨看見雪下,有時整齊地落,有時斜斜地飄。頷聯形象地描摹了夜間與拂曉時大雪的變化。C.陣風回轉,和雪花一同翩翩起舞,一瞬間就能開放出美麗的花朵,連上天都感到奇妙。頸聯化靜為動描繪大雪紛飛的美麗場景。D.雖然雪花盡情地落,寒意痛徹筋骨,但不妨礙桃李日后盛放,享受那美好的年華。尾聯毫無寒索落寞之情,反而彈唱出高昂明快的聲調。(2)蘇軾稱贊此詩頷聯寫得好,請你結合頷聯替蘇軾陳說理由。(3)尾聯卒章顯志,請結合全詩,說一說作者的“志”表現在哪些方面?【答案】(1)C(2)①視聽結合,描摹了夜間與拂曉時大雪的變化。②四組疊詞,形象地寫出雪落的不同狀態,極富韻律。③對仗工整,字字工切,朗朗上口。(3)借寒冬過后桃李競相開放的燦爛春景喻作者積極進取的心態。一個“用”字,頗富深意,不論是順境(仕途順利),還是逆境(家境貧寒),詩人都要用自己的青春年華對社會盡職盡責(或將青春年華獻給事業)。既是勸勉告慰自己,也是在勉勵友人。13.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沁園春·長沙》中“_________”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嚴霜下萬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2)《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將賢者喻為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內,可望而不可即,讓人生“憂”。(3)蘇軾在《赤壁賦》中借客之口,流露出人生無常、生命短暫的兩句是:“_________,羨長江之無窮。”(4)《師說》開篇即提出“__________’觀點,托古言事,與當時的“恥學于師”的風氣形成對照。(5)杜甫在《登高》中寫出所見所聽所觸所感的句子是:“_________。”【答案】(1)萬類霜天競自由(2)明明如月何時可掇(3)哀吾生之須臾(4)古之學者必有師(5)風急天高猿嘯哀五、(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一滴水經過麗江阿來我是一片雪,輕盈地落在了玉龍雪山頂上。在許多年的沉睡里,我變成了玉龍雪山冰川的一部分。我望見了山下綠色的盆地——麗江壩,望見了森林,田野和村莊。張望的時候,我被陽光融化成了一滴水。我想起來,自己的前生,在從高空的霧氣化為一片雪,又凝成一粒冰之前,也是一滴水。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聲喧嘩著撲向山下。在高山上,我們沉默了那么久,終于可以敞開喉嚨大聲喧嘩。一路上,經過了許多高大挺拔的樹。名叫松與杉。還有更多的樹開滿鮮花,叫做杜鵑,叫做山茶。經過馬幫來往的驛道,經過納西族村莊里的人們,他們都在說:麗江壩,麗江壩。那真是一個山間美麗的大盆地。從玉龍雪山腳下,一直向南,鋪展開去。視線盡頭,幾座小山前,人們正在建筑一座城。后來我知道,視野盡頭的那些山叫做象山,獅子山,更遠一點,叫做筆架山。后來,我知道,那時是明代,納西族的首領木氏家族率領百姓筑起了名揚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個名叫徐霞客的遠游人來了,把玉龍雪山寫進了書里,把麗江古城寫進書里,讓它們的名字四處流傳。我已經奔流到了麗江壩放牧著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但是,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麗江人把高山溪流跌落到地下的地方叫做落水洞。落水洞下面,是很深的黑暗。曲折的水道。安靜的深潭。在充滿寂靜和巖石的味道的地下,我又睡去了。再次醒來,時間又過去了好幾百年。我是被亮光驚醒的。我和很多水從象山腳下的黑龍潭冒出來。咕咚一聲翻上水面。看見很多不同模樣的人。黑頭發的人,黃頭發的人。黑眼睛的人,藍眼睛的人。我看見了潭邊的亭臺樓閣。看見了花與樹。我還順著人們遠眺的目光看見了玉龍雪山,晶瑩奪目,矗立在藍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讓人目眩神迷啊。人們在橋上,在堤上,說著不同的語言。在不同的語言里,都有那個詞頻頻出現:麗江,麗江。這時的麗江已經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納西人了。如今全中國全世界的人都要來麗江,看納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龍雪山。我記起了跌進落水洞前的心愿:也要流過四方街。順著玉河,我來到了四方街前。進城之前,一道閘口出現在前面。過去,把水攔在閘前,是為了在四方街上的市集散去的黃昏,開閘放水,古城的五花石的街道上,水流漫溢,洗凈了街道。今天,一架大水車來把我們揚到高處,游覽古城的人要把這水車和清涼的水作一個美麗的背景攝影留念。我乘水車轉輪緩緩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獅子山上蒼勁的老柏樹,看到了依山而建的重重房屋,看見了順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這樣依止于自然,美麗了自然。從水車上嘩然一聲跌落下來,回到了玉河。在這里,我有些猶豫。因為河流將要一分為三,流過古城。作為一滴水,不可能同時從三條河中穿越同一座古城。來不及作出選擇,我就跌進了三條河中的一條。叫做中河的那一條。我穿過了一道又一道小橋。在又一座橋邊,一個澆花人把手中的大壺沒進了渠中。我立即投身進去,讓這個澆花的婦人,把我帶進了納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院子里,蘭花在盛開。澆花時,我落在了一朵香氣隱約的蘭花上。我看到了,樓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閑話。樓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著相機在眺望遠山。樓上的客人和樓下的主人大聲交談。客人問主人當地的掌故。主人問客人遠方的情形。太陽出來了,我怕被迅速蒸發,借一陣微風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澆花壺中。黃昏時,主人再去打水澆花時,我又回到了穿城而過的水流之中。這時,古城五彩的燈光把渠水輝映得五彩斑斕。游客聚集的茶樓酒吧中,傳來人們的歡笑與歌唱。這些人在自己所來的遠處地方,即便是寂靜時分,內心也很喧嘩。在這里,盡情歡歌處,夜涼如水,他們的心像一滴水一樣晶瑩。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來到了城外的果園和田地里。一些露珠從樹葉上落下,加入了我們。在寬廣的麗江壩中流淌,穿越大地時,頭頂上是滿天星光。一些薄云掠過月亮時,就像麗江古城中,一個銀匠,正在擦拭一只碩大的銀盤。黎明時分,作為一滴水,我來到了喧騰奔流的金沙江邊,躍入江流,奔向大海。我知道,作為一滴水,我終于以水的方式走過了麗江。(摘自《我與麗江,遇見美好》,有刪節)14.請賞析文中畫橫線的句子。15.文章多次提到麗江古城和古城里的四方街,請結合文本概括古城前世今生的樣子。文章寫一滴水“再次醒來”“再次醒來”之前的內容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16.縱觀全文,作者采用第一人稱“我”敘寫一滴水經過麗江,請簡析其中的妙處。【答案】14.①擬人修辭,動作、心理描寫,將一滴水擬作“我”,通過“落”“看”“怕”“跳”等動作和心理描寫,以一滴水的視角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麗江古城納西族院落中美好、幸福的畫面。

②場景(面)描寫,通過水的視角描繪納西族院落樓下、樓上的主客或獨立或互動的生活圖景,表現出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互相溝通交流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