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課程標準: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此消彼長——儒道佛的動態發展1CONTENTS目錄23輝煌璀璨——文藝與科技碩果累累中外交流——佛教東傳與對外開放形象上:在佛教,須菩提是如來的十大弟子之一,也稱“須菩提尊者”,號稱“解空”第一,而《西游記》則為“須菩提祖師”,以道士形象出現。講習內容:祖師道:“我教你個‘術’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術門之道怎么說?”祖師道:“術字門中,乃是些請仙扶鸞,問卜揲蓍,能知趨吉避兇之理。”……祖師又道:“教你‘流’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又問:“流字門中,是甚義理?”祖師道:“流字門中,乃是儒家、釋家、道家、陰陽家、墨家、醫家,或看經,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類。”……祖師道:“教你‘靜’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靜字門中,是甚正果?”祖師道:“此是休糧守谷,清靜無為,參禪打坐,戒語持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關之類。”……天花亂墜,地涌金蓮。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慢搖麈尾噴珠玉,響振雷霆動九天。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開明一字皈誠理,指引無生了性玄。——節選自《西游記》第二回儒釋道三教融合活動:閱讀課本第45頁子目一前兩個段落的文本內容,嘗試梳理并總結出儒道佛在漢至唐這一時期內的發展概況。此消彼長——儒道佛的動態發展概況朝代儒學道教佛教漢朝漢武帝時期確立正統地位東漢末興起,為中國本土宗教兩漢之際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發展(玄學)民間廣泛傳播,主張“貴儒”和“尊道”吸收儒、道思想,漸趨本土化隋朝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唐朝前期三教并行;中期韓愈提出復興儒學三教并行,道教最受統治者推崇武則天時有很大發展,禪宗影響最大思想特點:思想活躍多元共生儒學正統地位受到挑戰問題1:儒學正統地位為何會受到挑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國則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禮樂,一統于天下。——董仲舒:《春秋繁露》董仲舒的漢代儒學君權神授綱常禮儀大一統弒君篡權,政權更迭社會動蕩,道德淪喪國家分裂,天下大亂①魏晉時期戰亂頻繁,社會動蕩,人民缺乏精神寄托,儒學理論不能適應社會現實需要;秦漢時期有戰爭682次,平均每年1.6次;魏晉南北朝時戰爭最多,共有1677次,平均每年有4.6次。——施和金:《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分布》七哀詩
王粲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問題1:儒學正統地位為何會受到挑戰?任何時代,苦難中的人民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對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尋找未來的幸福。——柏楊:《中國人史綱》,浙江文藝出版社2020年版張三:天天打仗,天天換皇帝,土地也都被地主搶去了,吃飽了上頓沒下頓。我好痛苦啊,我不想活了!②儒學自身在思辯性和理論性方面存在不足,沒有關注人生終極目標;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孝經》儒學的回答儒者:你不能隨意丟棄自己的性命,這違背了綱常倫理。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自殺是大不孝的行為。張三:你好煩啊!正因為兩漢經學所宣揚的是一種整體秩序規范,缺乏關于個體人格方面的理論……所以一旦社會出現動蕩變化,其蒼白貧困的本質便立即暴露出來了。——馬懷良:《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佛教致力于解決我國固有文化中難以解決的問題——人生歸宿問題,從而有可能稀釋、消除人們對于死亡的恐懼。同時,該教之中所蘊含的抽象思辨、深邃哲理對于注重精神享受的士大夫來說具有強烈的吸引力。——馬懷良:《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僧侶:人生就是一場修行,眾生皆苦,多行善事多多積德,死后便可前往極樂世界,擺脫輪回的苦難。張三:我懂了,這一切都是佛祖對我的考驗,我這就去多行善積德。問題1:儒學正統地位為何會受到挑戰?張三:天天打仗,天天換皇帝,土地也都被地主搶去了,吃飽了上頓沒下頓。我好痛苦啊,我不想活了!佛教的回答佛教關注因果輪回善惡報應眾生皆苦出家修行削發為僧一切皆空超脫塵世道教強調人生的哀樂、現實的縱情且備有長生之方、登仙之術,溝通了人與神的聯系。這比較符合國人的民族文化心理,況且此教以道家學說為依托,道家的學術思想也就自然成了道教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可由此來超凡脫俗,逍遙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實和超越。——馬懷良:《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道士:來修仙煉丹,尋長生之方、登仙之術,修成便可超凡脫俗,逍遙神游。張三:我懂了,我這就隱居山林,修煉仙丹。問題1:儒學正統地位為何會受到挑戰?③佛教和道教關注人的精神需求,對儒學產生沖擊。張三:天天打仗,天天換皇帝,土地也都被地主搶去了,吃飽了上頓沒下頓。我好痛苦啊,我不想活了!道教的回答道教關注得道升仙長生不老命運窮達前途吉兇祛病消災煉丹捉鬼原因總結:①魏晉時期戰亂頻繁,社會動蕩,人民缺乏精神寄托,儒學理論不能適應社會現實需要;(客觀
社會環境)②儒學自身在思辯性和理論性方面存在不足,沒有關注人生終極目標;(主觀
儒學本身問題)③佛教和道教關注人的精神需求,對儒學產生沖擊。(主觀
佛道的優勢)問題1:儒學正統地位為何會受到挑戰?問題2:為什么魏晉至隋唐時期佛教和道教得以盛行?①佛教和道教本身關注人的精神需求,佛教與儒、道結合,漸趨中國化;賤民的孩子從出生那一刻就是賤民,而且永遠都是低賤的“不可接觸者”。在印度佛學的理論中達利特(賤民)沒有佛性,不可能成佛。中國人的傳統認知中,“人皆可以為堯舜”,所以中國的僧人在傳授佛法時強調人人都具有潛在的佛性,這里面自然也包括貧賤階層。諸如此類的義理轉變只是為了適應中國社會而做出的局部調整,從實際效果來看則使印度原初佛教轉化為帶有中國味道的佛學。——張昊雷:《佛教在中國的變革及影響》,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東晉慧遠大師)其言略云:“佛經所明,凡有二科,一者處俗弘教,二者出家修道。處俗則奉上之禮,尊親之敬,忠孝之義,表于經文。”——《答桓玄書》道家哲學中有:“若人之形萬化而未始有極”,“生為人羈,死為反真”,慧遠將此引入他的佛教學說中,證明形盡神不滅,并巧妙地說明人死后是如何輪回轉世和超脫果報,為他的佛教三世因果報應學說提供了理論依據。——呂玉霞:《魏晉時期儒佛道思想互動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山東大學,2011年4月問題2:為什么魏晉至隋唐時期佛教和道教得以盛行?自唐高祖以老子李聃為始祖,以后諸帝皆推崇道教,甚至尊老子為“玄元皇帝”。隋唐皇帝除唐武宗之外,也都程度不同地信仰佛教。唐太宗以盛大儀式歡迎玄奘從印度取經歸來;從貞觀五年法門寺開啟地宮、出示佛骨,其后歷代皇帝“六迎佛骨”,總稱“七迎佛骨”;韓愈上奏《諫迎佛骨表》,險些被憲宗斬。——趙文潤:《略談隋唐文化的淵源與特點》,歷史教學,1998年第7期前秦苻堅重用釋到安,后秦姚興重用鳩摩羅什,這些名僧都可以參加、決定國家大事。北魏時,寺院有上萬所,僧尼有二百多萬。在南朝,佛教發展速度更快。梁武帝時一度把佛教定為“國教”,僅建康城就有寺院500多所,僧尼10多萬。——劉海濤:《淺談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新課程(教育學術),2012年第3期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蕭衍親自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大赦天下,改年號大通;大通三年(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舉行“四部無遮大會”,脫下帝袍,換上僧衣,舍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講解《大般涅槃經》,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錢一億,向“三寶”禱告,請求贖回“皇帝菩薩”,二十七日蕭衍還俗;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蕭衍第三次出家,這次群臣用兩億錢將其贖回;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蕭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資一億錢贖回。皇帝菩薩②統治者扶持佛教、道教以鞏固自身統治;問題2:為什么魏晉至隋唐時期佛教和道教得以盛行?③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戶籍,可逃避賦役,破產農民大量投身寺院,形成相對獨立的寺院經濟;南北朝時期,佛教勢力發展很快,僧侶不須納稅服役,部分寺院積聚起雄厚財富,控制著大量土地和勞動力。——余世明:《北周武帝改革論》,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2期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編民,相與入道,假慕沙門,實避調役,猥濫之極。——《魏書·釋老志》比來慕法,家家齋戒,不務農桑,空談彼岸。……(武帝大興佛教,郭祖深上書條陳:)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窮極宏麗。僧尼十余萬,資產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則皆畜養女,皆不貫人籍,天下戶口,幾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養女皆服羅紈,其蠹俗傷法,抑由于此。——《南史·郭祖深傳》佛教盛行帶來的社會問題:⑴佛教盛行,廣修寺廟,耗費大量錢財;⑵寺院經濟導致政府財政收入減少;⑶出世態度不利于統治穩定。時間僧尼數額寺院數額史料出處貞觀后期(648)18500有額3716《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2053號,卷7,第259頁武后時期(650-683)60000國寺4000余《大正藏》53冊,《興福部·五》,第1027頁玄宗開元后期(713-755)126100有額5358《唐六典》卷4“祠部郎中”,第125頁官方:滅佛“三武滅佛”:又稱“三武之禍”,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這些皇帝的謚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時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之厄”。主要措施為拆毀寺院、毀壞佛像、勒令大批僧侶還俗,這些毀滅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受到很大打擊,因此在佛教史上又被稱為“法難”。問題3:針對佛教盛行帶來的社會問題,時人是如何應對的呢?問題3:針對佛教盛行帶來的社會問題,時人是如何應對的呢?在此過程中,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武宗時已經是王朝從鼎盛走向沒落的衰退期,社會經濟發展緩慢,寺院經濟卻膨脹加劇,寺院經濟的興盛和社會經濟的凋敝形成了鮮明對比,就使得國家和統治者難以忍受了。因此,武宗滅佛的主要原因其實是因為無限膨脹的寺院經濟與世俗經濟的矛盾無法調和,滅佛的目的就在于收回寺院經濟特權,促進世俗社會經濟的發展。——楊杰:《唐武宗滅佛與佛教的本土化研究》,邯鄲學院學報,2019年第2期按照他的旨意,西京只許留四寺,東京只留二寺,天下所有的節度觀察所治州三十四處都各留一寺,其它刺史所在州一律不得有寺。這次滅佛運動規模很大,四千六百多所寺院被毀,二十六萬多名僧尼被勒令還俗,數千萬頃良田被政府沒收。自此,寺院經濟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大多數宗派衰落下去。雖然如此,但在思想領域,佛教思想已經深深滲入中國人的精神之中。——陳少峰:《鼎盛與革新:隋唐至明中葉的精神文明》,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唐武宗滅佛民間:反佛齊朝宰相蕭子良的府內名流云集,高僧滿座。他們迷信佛教大談因果報應,宣揚人死后精神不亡。范縝挺身而出,指出:“形存神存,形謝神滅”,把蕭子良等一幫王公名流駁得啞口無言。在之后的梁朝,范縝更是在朝堂之上面對大興佛教的王公朝貴沉著應戰,據理駁斥,“辯摧眾口,日服千人”。問題3:針對佛教盛行帶來的社會問題,時人是如何應對的呢?……家家棄其親愛,人人絕其嗣繼。致使兵挫于行間,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情游(指僧侶的游手好閑),貨殫于土木(指修建寺院)。——(南梁)范縝:《神滅論》韓愈提出復興儒學“道統論”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韓愈:《原道》“斥佛老”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韓愈:《原道》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況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兇穢之馀,豈宜令入宮禁?——韓愈:《諫迎佛骨表》韓愈痛感于儒學的衰弱,著《原道》一文。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學說中糅進了不少佛學的成果,其“道統說”即是受到佛教定祖立統的啟發而提出的。除韓愈以外,李翱、柳宗元等人也在致力尋求調和儒、釋二家的途徑,逐一汲取佛教哲學的思辨成果來改造儒家學說。——卜憲群:《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兩宋》,華夏出版社2016年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重建儒家道統從“三教鼎立”到融合并存儒、佛、道三教并行,融合發展(儒學的正統地位雖然受到挑戰,但并未喪失)虎力、鹿力、羊力來到車遲國后被國王尊為國師,在全國獨尊道教,把眾佛教徒驅服,為道教做苦役。佛教徒大多被虐死。……虎力惱羞成怒,與悟空賭利刀砍頭,鹿力大仙愿賭剖腹剜心,羊力大仙賭赤身下油鍋,但一一被悟空所破,三國師都死于非命,現出原形才知是虎、鹿和羊。國王見狀,心悅誠服,換關文送唐僧師徒西行登程。今日滅了妖邪,方知是禪門有道。向后來,再不可胡為亂信。望你把三教歸一:也敬僧,也敬道,也養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節選自《西游記》第四十七回活動:通讀課本第46—48頁“文學藝術”“科技”子目相關內容,梳理其中的人名、成就、特點等相關內容。輝煌璀璨——文藝與科技碩果累累(隋)展子虔:《游春圖》一、文學1、魏晉南北朝短歌行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龜雖壽曹操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歸園田居(其三)陶淵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敕勒歌佚名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建安文學田園詩南北朝民歌人生苦短的慨嘆,是建安詩歌的一個主題。當時社會動亂,生靈涂炭,疾疫流行,人多短壽。……面對短促而又多艱的人生,建安詩人采取了三種不同的態度:第一種是單純的悲嘆,“人生一世間,忽若暮春草”(徐幹《室思詩》);第二種是慨嘆歲月短促、功名未立、卻仍努力追求,如曹操《短歌行》。第三類是努力突破生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價值,如曹操《龜雖壽》。——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用近代的文學眼光來看,曹丕的一個時代可說是“文學的自覺時代”,或如近代所說是為藝術而藝術(ArtforArt'sSake)的一派。——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一、文學2、唐朝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氣象萬千,雄渾博大從軍行楊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初唐蜀道難李白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盛唐觀刈麥白居易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中唐錦瑟李商隱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晚唐浪漫主義:想象豐富、手法夸張現實主義:心系蒼生、憂國憂民詩風平實淺近,諷喻詩作大量涌現凝重憂郁、深婉精麗二、藝術門類朝代發展情況書法東漢末年成為一種藝術1、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等書體均已完備;2、東晉王羲之博采眾長,諸體皆精,世稱“書圣”;魏晉南北朝隋唐1、融匯了南朝的秀美與北朝的雄健;2、顏真卿“顏體”與柳公權“柳體”最為出名;繪畫東晉東晉出現專職畫家,以顧愷之為代表,提出“以形寫神”,代表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隋唐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宗教畫生活氣息濃厚,人物畫注重表現人的形態,山水、花鳥也成為繪畫主題。“畫圣”吳道子。雕塑魏晉至隋唐因佛教廣泛傳播而修建的石窟,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樂舞受西域與周邊鄰國的影響,風格多樣,具有壯闊歡騰的特色,如胡旋舞。二、藝術1、書法——魏晉時期從自發走向自覺,從實用功能走向實用、審美功能兼具曹真碑隸書三體石經古文、小篆、隸書蘭亭集序行書二、藝術1、書法——隋唐時期楷書:“顏筋柳骨”草書:“顛張醉素”顏真卿:顏勤禮碑楷書張旭:李青蓮序草書懷素:小草千字文草書柳公權:玄秘塔碑楷書二、藝術2、繪畫——魏晉時期顧愷之:洛神賦圖顧愷之:女史箴圖顧長康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嫂,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眼睛)中。——《世說新語·巧藝篇》二、藝術2、繪畫——隋唐時期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宗教畫生活氣息濃厚,人物畫注重表現人的形態,山水、花鳥也成為繪畫主題。代表人物吳道子,被尊為“畫圣”。吳道子:送子天王圖閻立本:步輦圖二、藝術3、雕塑——中國四大名窟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體現魏晉至隋唐時期佛教的廣泛傳播二、藝術4、樂舞唐朝的音樂舞蹈尤顯現出海納百川的氣象。以宮廷樂舞為例,唐太宗時確立的十部樂,其中的燕樂、清商樂為漢族的傳統音樂,西涼樂融合了中原舊樂與龜茲樂,其余的皆來自于邊地民族或域外。——王家范等:《大學中國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霓裳羽衣舞胡旋舞唐代幾代皇帝都是音樂家。傳說唐太宗李世民親自編導了《秦王破陣樂》,唐玄宗李隆基修改過《霓裳羽衣曲》……就連地方節度史安祿山也頗有“舞功”:傳說他晚年很肥胖,體重足有三百多斤,跳起胡旋舞來,卻異常靈活,像疾風一樣轉得飛快。——陳少峰:《鼎盛與革新:隋唐至明中葉的精神文明》,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三、科技領域時期代表人物主要成就數學南朝祖沖之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數字農學北朝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地理西晉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建筑隋朝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印刷術唐朝已經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火藥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爭,火箭是最早的火藥武器天文學僧一行測量出了地球子午線長度醫藥學孫思邈所著《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藥學成果唐高宗編修《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特點:世界領先、實用價值高問題4:這一時期的文藝、科技成就達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①政治:選官制度的發展與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了人才基礎;②政治: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統治地位對科技給予相當的重視;③經濟:經濟的發展與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④社會:隋唐統一后,社會環境較為安定,提供了社會條件;⑤文化:魏晉南北朝以來民族交融以及開放包容的對外政策,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礎。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富。——(東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詩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蓋當時以此設科取士,士皆爭竭其心思而為之。——(宋)楊萬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精血,注入中華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陳寅恪:《李唐氏族推測之后記》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唐太宗統治階級為滿足自身政權和社會對科學技術的多方面需要,通過完善教育體系,舉行多元化考試,獎勵發明創造和培養扶植科技人才等措施,助長、推動和促進了科技的發展。安定與富裕的社會環境和發達的出版業則又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條件。——曹順仙:《世界文明史》活動:閱讀課本第48—49頁佛教東傳相關文本內容,嘗試自己梳理出哪位人物在哪個朝代做了哪些事。中外交流——佛教東傳與對外開放日本奈良東大寺金堂之廬舍那大佛像(8世紀)一、佛教東傳中印交流東晉——從長安前往天竺,收集大批梵文經典。玄奘鑒真空海中日交流唐朝——天竺取經,在那爛陀鉆研多年,成為佛學大師。唐朝——六次東渡,最終到達日本,傳授佛法。唐朝——來長安求法,攜佛經、詩文集回日本。法顯二、萬國來華閻立本:職貢圖日本遣唐使①唐都城長安聚集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使節、商人、僑民,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②日本、新羅向唐朝派遣了許多使節以及留學生;③唐朝后期,不少經海路來華的西亞商人在廣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文字日本文字的創制受漢字影響,在朝鮮漢字被廣泛使用。宗教、思想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與日本;中國的儒學傳入朝鮮與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原單位倒閉如何解除勞動合同
- 羽毛球教學與實戰知到課后答案智慧樹章節測試答案2025年春阜陽師范大學
- 畢業設計與研究成果展示
- 2025建筑工程與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施工總承栽合同
- 2025年碳纖維傳動離合器采購合同
- 高一英語學案:知識巧學Womenofachievement
- 2024年西安長安聶河中醫醫院招聘真題
- 2024年四川師范大學附屬高新菁蓉小學招聘儲備教師筆試真題
- 2025勞動合同終止協議書樣本
- 襯衫購買合同范本模板
- 2024年襄陽市樊城區城市更新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招聘筆試真題
- 2025年03月“蓉漂人才薈”都江堰市事業單位赴外引進高層次人才(4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歷年真題考點)解題思路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 寧夏電投永利能源發展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開寵物店創新創業計劃
- 2022-2027年中國公共廁所行業市場調研及未來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 新增值稅法的變化要點與實務要領
- 2025年浙江省建筑安全員-A證考試題庫及答案
- 2024年電子商務物流挑戰試題及答案
- 2025年高考英語二輪復習專題05 閱讀七選五(練習)(解析版)
- 育嬰師綜合素質試題及答案展示
- ESG領域的倫理與合規性問題試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