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二中高二(上)月考語文試卷(10月份)_第1頁
2023-2024學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二中高二(上)月考語文試卷(10月份)_第2頁
2023-2024學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二中高二(上)月考語文試卷(10月份)_第3頁
2023-2024學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二中高二(上)月考語文試卷(10月份)_第4頁
2023-2024學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二中高二(上)月考語文試卷(10月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3-2024學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二中高二(上)月考語文試卷(10月份)一、現代文閱讀(19分)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莊子形象化的寓言,確切地把抽象的時間與空間觀念深植到中國人的生命態度中去,對此后中國藝術形式的發展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莊子在《逍遙游》中基本上在談時間與空間給予生命的限制。人所面臨的永遠不能克服的災難其實是時間與空間。莊子的哲學是努力引領人們透過對時間與空間的勘破,進入生命絕對自由的境地,他稱之為“逍遙”。其實,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不能真正測知時間與空間。時間究竟有沒有開始?空間究竟有沒有邊緣?一連串的難題困擾著古今中外的哲學家,而一切藝術上的努力也無非是借著不同的方法試圖擺脫有限的束縛以達到無限罷了。我們面對一件藝術品,是古雅典的巴特農神殿,或是蘇軾的《寒食帖》,都同時在面對一個通過了無數時間劫毀的生命,于是,藝術品本身是暗含著在時間中掙扎的意義的。莊子設定了時間與空間的無限,發現在這無限中生命才得以自由,也同時發現了在無限中,現實經驗中的“小”“大”“長”“短”都可以因為心的自由而隨意處置了。在莊子的時空透視中隱藏著那不可言說的生命劫毀的悲哀,而莊子努力抑止著這傷痛,卻指給我們可以一笑的豁達。《逍遙游》中的每一個“朝菌”或“大椿”注定是那卷收與展放中的一環,而生命是指向無限的。李商隱的《暮秋獨游曲江》中說“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這既悲辛寂寥又處處充滿驚訝與喜悅的生的歷程,成為中國藝術一貫的主題。似乎不只是長卷繪畫,那演義不完的章回小說,那綿延不斷的組群性的建筑,那長達幾百折的戲劇組合方式,都在顯示著莊子指引出的時空無限成為中國藝術追求的永恒遠景。宗白華在《中國詩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中說:“中國人不是向無邊空間作無限制的追求,而是‘留得無邊在’,低徊之、玩味之,點化成了音樂。”其實更確切地說,也許中國人已勘透了時間與空間的無限,他不任性地要求時間與空間靜止或固定。相反地,他與時間與空間一起優游。這正是莊子“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天下篇》)的理想。“外死生”“無終始”,在藝術形式上,便不以靜止固定的透視,不以金字塔式的點式集中為造型結構的特色,而強調線的綿延不絕,強調周而復始的循環,強調每一個單元都可發展成無限的特色。(摘編自蔣勛《莊子哲學中的時空觀》)材料二:文學中,特別是敘事文學中,有兩個基本的構成要件,一個是時間,另一個是空間。任何一部小說,任何一部敘事文學作品,都必須經歷一個時間的長度,要經歷一個時間的跨度。然后作家通過時間的變化,展現人物的命運,表達他的某種道德判斷,或他對讀者的勸告,他提供的意義。空間是在時間變化中出現的另外一些東西,比如場景、畫面、人物的裝束、衣服、帽子、環境、肖像等。例如李安電影里那些奇幻的畫面,福樓拜的帽子,都屬于空間的范疇。毫無疑問,過去的文學,是時間和空間兩個部分構成的,這兩個部分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如果把時間比喻為一條河流的話,那么這個空間就是河流上的漂浮物,或者說是河兩岸的風景。這兩個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在傳統的文學里面,空間永遠是附屬于時間的。從另外一個角度,比如繪畫里也有這個變化。文藝復興之前,歐洲的繪畫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體現上帝天國永恒的寧靜、和諧。所以在那些畫作中出現的人物肖像,不是真正的人物,出現的河流、樹木、山川這些風景,也不是真正的風景。它是畫家腦子里的某種觀念,是為了襯托伊甸園或者上帝國度的這種寧靜、和諧而創作的。但是達?芬奇的蒙娜麗莎露出了神秘的微笑,也就是說她露出了人的微笑。她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人,而不再是上帝國度里面的一個道具,她背后的風景,變成了真正的風景。日本學者柄谷行人曾說,中國人很喜歡畫梅蘭竹菊,但是中國人畫的梅蘭竹菊,不是真的梅花、蘭花、竹子和菊花,而是某種觀念上的東西,畫這些是為了顯示有品位。這些東西代表了君子的品格,根本不需要去寫生,腦子里面原來就有,憑空就可以畫出來。所以這樣的東西不是真正的具體物象,而是某種觀念化的產物。在中國的繪畫史里,物象實際上是意象。中國人喜歡的是名勝,不是風景。現在很多地方出現了很多新的所謂名勝,還是要不斷地去給它講故事,要賦予它歷史感。中國人在文學里,特別喜歡描寫月亮,古典詩詞里,幾乎可以說是無月不成詩,它是空間性的一個東西,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物象,它同時還是一個意象。在看月亮的時候,我們發現這個空間化的月亮當中,包含了時間的內容。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里寫:“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通過一個小小的物象,可以把中國整個的文化史,幾千年,串起來,這是中國文化史里面特別是詩歌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點。蘇東坡說“千里共嬋娟”,他實際上看到的就是一個月亮,可是他知道還有一個人在看,無數的人在看,這個時空是融匯的。我們通過月亮這樣一個空間性的意象,能看到時間的存在,這在中國古典詩詞里面非常常見。總結下來,時空關系水乳交融,有時間有空間,空間的意義依附于時間的意義。因為文學作品最根本的意義,是要提供價值,提供道德的勸誡,這是文學最古老的意義。(摘編自格非《重返時間的河流——文學時空觀的演變及其意義》)(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中國古典藝術與文學創作的發展歷程中,時間與空間的觀念一直都滲透其間,時空無限,中國藝術的追求也永無止境。B.莊子的哲學思想是中國文學里的時空觀的源頭,他引領人們透過對時間與空間的勘破,達到生命的“逍遙”之境。C.時間和空間是構成敘事文學作品的重要元素,因此只有二者水乳交融,才能實現文學存在的價值。D.在中國文人的創作觀念中,文學里空間的意義永遠依附于時間的意義,所以先有了時間的延伸,才有了空間的拓展。(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欣賞蘇軾的《寒食帖》時,我們可以感受到藝術在經歷了重重磨難之后,穿越無限的時空保存下來的崇高價值。B.在《三國演義》這樣的章回體小說中,也能夠體現出莊子哲學中指引出的時空無限成為中國藝術追求的永恒遠景。C.西方繪畫中的人物和風景不是真正的人物和風景,在很大程度上與中國繪畫中的梅蘭竹菊類似,都是觀念的產物。D.中國文學中的“月亮”可以把幾千年的文化史串起來,通過月亮這個意象,我們既可以看到時間,也可以看到空間的存在。(3)根據材料二的內容,下列各項中不屬于作者所說“觀念化的產物”的一項是A.散文《陋室銘》中的“南陽諸葛廬”B.鄭板橋畫作中的竹子C.京劇《霸王別姬》中項軍營外響起的楚歌D.《清明上河圖》中的行人(4)請結合材料一的相關內容,簡要概括莊子哲學的時空觀所包含的內容。(5)請結合材料二的觀點和具體例子,分析傳統文學作品中時間與空間的關系。(二)文學類閱讀(本題共1小題,16分)2.(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生死交鋒呂嘯天北方八月的這天夜里,突然下起了一場鵝毛大雪。漢軍駐扎的禿柳營幾乎被大雪所覆蓋。鋒利的長槍槍頭掛滿了雪花,在夜中發出炫目的青光,有些刺眼。驃騎將軍霍去病帳下親兵魏中悄悄地溜出營門,朝匈奴軍駐扎的狼子山狂奔而去。這個時候,匈奴軍元帥呼韓武揚正在帳中喝酒。他一人喝掉了兩瓶烈性的胡冰燒,烈酒燒紅了他的雙眼,但沒有驅散他心中的郁悶。開春之后,他受單于之命,率二十萬大軍,從西城長驅而入,占領了河西,打通了入侵漢朝的一條重要的也是唯一的通道。漢軍派出兩路人馬反擊匈奴。前鋒八萬人馬由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后路軍五萬人馬由征西大將軍衛青統領。霍去病率領的前鋒八萬人馬在離河西匈奴軍三四十里外的單旗鎮扎營。呼韓武揚這時才相信漢軍的前鋒統帥是一位二十出頭的年輕人。這位要統兵入侵漢朝、二十余年征戰沙場的胡將,興奮得連呼:今夜就去劫營,殺霍去病一個人仰馬翻!呼韓武揚派前鋒呼韓元率五萬人馬連夜突襲漢軍。半夜時分,一臉血污的呼韓元狼狽不堪地逃了回來,說:漢軍早有準備,偷襲不成,反而折損了一萬人馬。呼韓武揚暗暗驚訝:沒想到霍去病年紀輕輕,竟是這樣的統兵奇才!在接下來的交鋒中,霍去病采用派出小股軍隊擾亂敵軍,敵軍追擊再用伏兵消滅的辦法,打了幾場漂亮的勝仗。匈奴軍士氣低落,呼韓武揚率兵退駐漠北。霍去病率兵追擊,在漠北匈奴軍三十里外的禿柳營扎營。兩軍形成對峙局面。霍去病在等衛青的后路軍前來支援,兩軍會合后,再一舉出擊,將匈奴軍趕出邊塞。匈奴軍二十萬人馬經過幾番廝殺,已經折損了近三萬人馬,寸土未得。而且對手還是一個年輕的小將和他率領的僅八萬人馬。呼韓武揚覺得作為匈奴最驍勇的大將,這是他統兵征戰以來遭受的最致命的重創,也是他生命中的奇恥大辱。呼韓式揚開啟第二瓶胡冰燒酒時,聲稱有重要情報獻給元帥以換取千兩黃金賞賜的魏中被帶進了帳中。魏中對呼韓武揚施了個見面禮,一臉媚笑地說道:“告訴元帥一個天大的喜訊,漢軍前鋒統帥霍去病突染急病,軍醫醫治數日無效,已于天黑時分去世!”“霍去病暴病而死?”呼韓武揚聞言,突然睜大了血紅的雙眼,狂笑道,“天助我也!”片刻,他又搖了搖頭說:“不可能!一位身健體壯的年輕將軍,怎么可能染病而死?這分明是一個陷阱!”呼韓武揚令人將魏中看管起來,說若證實霍去病確實染病而亡,就賞賜魏中千兩黃金,否則斬其首級!次日晨,呼韓武揚令呼韓元率兩萬人馬來到漢軍陣前挑戰,以打探虛實。漢軍掛起了免戰牌,呼韓元的手下用胡語百般辱罵,漢軍依然不為所動。呼韓武揚分析說:“漢軍士氣甚盛,素來每戰必應,今次竟掛起了免戰牌,莫非主帥霍去病真遭不測?”于是他又調派了兩萬人馬,兩軍合在一起攻打禿柳營,他率大軍隨時策應。呼韓元率四萬人馬來到漢軍營前,令弓箭手先放了一輪亂箭之后,擂鼓攻城。忽聽三聲炮響,禿柳營城門大開,一員虎將率領一路兵馬呼嘯殺出,威風凜凜,英氣逼人。其正是霍去病!都以為霍去病已經暴病身亡的匈奴兵見霍去病突然殺出來,嚇得魂飛魄散。他們不顧呼韓元的怒喝,落荒而逃,漢軍追擊了十余里路才收兵。匈奴兵被弓箭射死,被戰馬踩死,自己人誤殺自己人,共折損了八千余人。呼韓武揚大怒,將魏中押進帳中怒罵他謊報軍情,令人將其推出帳外斬首。魏中跪在地上磕頭如搗蒜地說:“元帥饒命!霍去病暴病而亡是千真萬確的事。漢軍營中殺出的這員虎將一定是假的!元帥可令人再探虛實,若消息有假,再殺我不遲!”呼韓武揚余怒未息地說:“你一個情報,今我折損八千多人馬,我不殺你難泄我心頭怒氣!”魏中被兵士推出帳外斬首。當天夜里,心情壞到了極點的呼韓武揚又在帳中喝悶酒,士兵來報,發現漢軍連夜撤軍。“軍隊不會無故撤走,莫非是霍去病真的已經暴病而死?”呼韓武揚親率五萬人馬前去追擊漢軍。呼韓武揚率領的前鋒兩萬人馬追擊到禿柳營四十里外的一個地方時,兩路伏軍從山谷兩邊殺出,統兵的虎將朗聲道:“呼韓元帥,霍去病在此等候多時了!”話音一落,弓箭直射敵軍。“又中了霍去病的計了!”呼韓武揚急急下令撤退。這一役,匈奴軍又折損了五千人馬。五天之后,呼韓武揚才得到確切的消息:霍去病確是在下大雪的那天晚上病故的。臨死之際,他安排好了撤軍的戰事,并讓一員長得跟他極為相似的虎將假扮他來追擊匈奴軍。這真真假假的情況令匈奴軍難辨真偽。呼韓武揚聞訊暗暗驚嘆:我與一名已死去的人對壘,竟然尚不是其對手,霍去病真乃少有的將才呀。【注】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西漢名將、軍事家、民族英雄。二十歲時升任驃騎將軍,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與衛青率軍深入漠北,于漠北之戰中消滅匈奴左賢王部主力力七萬余人,追擊匈奴軍直至狼居胥山與姑衍山,分祭天地,臨翰海而還。此戰使“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戰后加拜大司馬驃騎將軍,與衛青同掌軍政。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道,年僅二十四歲。(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道北下起大雪,槍頭發出青光,渲染了悲壯的戰爭氛圍,漢軍駐扎在禿柳營,匈奴軍駐扎在狼子山,直接交代了兩軍對峙的情況。B.小說采取倒敘的方式,借呼韓武揚帳中飲酒的回憶,插入戰爭的起因和霍去病令其蒙受奇恥大辱的情節,這樣寫的目的是制造懸念。C.霍去病帳下親兵魏中前往狼子山向呼韓武揚告密——街去病突染急病去世,推動了情節的發展,為下文的人物活動作了鋪墊。D.“烈酒燒紅了他的雙眼”,“突然睜大了血紅的雙眼”,通過對人物眼睛的描寫,刻畫出了呼韓武揚憤恨想復仇的心理活動。(2)關于文中漢與匈奴博弈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魏中見霍去病死了,為了保全性命,悄悄地溜出營門去向呼韓武揚告密,但結果卻是令他萬萬沒想到的。B.呼韓武揚接到魏中的告密,先是狂喜,隨后馬上懷疑,次日就派兵打探虛實,足見其心思縝密,行動果決。C.漢匈兩次交鋒,“霍去病”突然出現,都是在敵人在毫無準備或意想不到的情況下,這樣的用兵方略可謂不拘一格。D.小說結尾交代了真相“霍去病確實是在下大雪的那天晚上病故了”,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強了小說的可讀性。(3)霍去病從頭到尾都沒有出場,卻讓人印象深刻,他的形象有什么特點?作者是如何塑造這一形象的?(4)本篇歷史小說的“真實性”和“虛構性”體現在何處?請結合本文簡析。二、古詩文閱讀(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一)滕文公問為國。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詩》云:‘晝爾于茅,宵爾索绹①;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于民有制。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貢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徹者,徹也;助者,藉也。龍子③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貢。’貢者,挍數歲之中以為常。樂歲,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兇年,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為民父母,使民盻盻④然,將終歲勤動,不得以養其父母,又稱貸而益之,使老稚轉乎溝壑,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夫世祿,滕固行之矣。《詩》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為有公田。由此觀之,雖周亦助也。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詩》云:‘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謂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國!”(選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二)自孔子沒,諸子各以所聞著書,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無有統要,若孟子,可謂深于《詩》而長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計至寬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見也(選自蘇軾《孟軻論》,有刪改)【注】①索绹:搓繩索。②貢,貢納。與下文“助、徹”都是夏、商、周三代征收賦稅的方法。③龍子:古代的圣賢。④盻盻(xì):勤苦不休息。(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計至寬/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見也B.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計/至寬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見也C.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計/至寬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見也D.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計/至寬/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見也(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滕文公,是滕國國君的謚號,君主的謚號由禮官確定,大臣的謚號由朝廷賜予。B.庠序,指的是地方開設的學校,如《齊桓晉文之事》中“謹庠序之教”一句。C.人倫,指封建禮教所規定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特指長幼尊卑之間的關系和應遵守的行為準則。D.諸子,文中是指春秋戰國時代各學派的代表人物,其中道、法、農三家影響最深遠。(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子認為,與老百姓相關的事情不允許拖延,要給百姓穩定的產業,因為沒有穩定的產業,就沒有穩定的生活。B.貢法,是指比較幾年中的收成取一個平均值,作為平時收稅的標準。古代圣賢龍子認為,貢法比助法更好。C.蘇軾認為自孔子逝世之后,除孟子深刻理解了《詩經》《春秋》外,諸子百家都沒有真正探尋到孔子學說的源流。D.后世學者往往關注孟子學說中“仁義”的核心思想,而蘇軾卻更注重研究孟子講述道理“粗淺而細致”的特點。(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樂歲,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兇年,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②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滕文公向孟子詢問治國對策,孟子給出的建議是什么?請簡要概括。(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4.(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小題。過故斛斯校書①莊(其二)杜甫燕入非傍舍,鷗歸只故池。斷橋無復板,臥柳自生枝。遂有山陽作②,多慚鮑叔知③。素交零落盡,白首淚雙垂。【注】①斛斯校書:指作者居于草堂時的鄰居斛斯融,其人死后方授一官。斛斯,復姓。校書,職官名,古代掌理校勘典籍的官吏。②山陽作:《晉書》載,向秀經嵇康山陽舊居,作《思舊賦》。③鮑叔知:《史記》載,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寫燕入舊居、鷗歸故池,好友斛斯融卻已離開人間,頗有物是人非之感。B.頷聯寫斷橋不修,臥柳生枝,暗指故莊人跡罕至,呈現出一片破敗荒涼景象。C.頸聯化用典故,表明心跡,“多慚”二字點明二人相知之深令管鮑自嘆不如。D.全詩寫景寓情,借古敘事,步步咨嗟,字字入情,景、事、人、情渾然一體。(2)有人評此詩“哀人亦復自哀矣”,請結合全詩簡要說明。(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8分)5.(8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論語?學而》中,孔子闡釋君子應勤勉做事而謹慎言談,并向有道德的人學習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2)《大學之道》中,齊家的前提條件是“”,修身的前提條件是“”。(3)在《<老子>四章》中,“,”兩句說明一個對自己的事業執著追求的人,人雖謝世,而精神、事業、價值卻可以萬古長青。(4)在《<老子>四章》中,以樹木為喻,表達大的事物總是從小的東西發展起來的道理的句子是“,”。三、語言積累與運用(12分)6.(3分)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①天下歸仁焉歸:稱贊,稱許②君子喻于義喻:知曉,明白 B.①定而后能靜靜:心不妄動??②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賊:小偷 C.①復眾人之所過復:補救、彌補②自見者不明見:顯露 D.①吾為其無用而掊之掊:擊破②盜愛其室,不愛異室室:家7.(3分)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詞類活用現象歸類正確的一項是()①譬如平地②見賢思齊焉③先誠其意④大學之道,在明明德⑤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⑥自伐者無功⑦不貴難得之貨⑧其堅不能自舉⑨雖父之不慈子⑩故虧父而自利A.①④⑦/③⑤⑩/②⑥/⑧⑨ B.①④⑨/②⑧/③/⑤⑩/⑥/⑦ C.①③⑤/②⑧/④⑥⑨/⑦/⑩ D.①②③/④⑨/⑤⑩/⑥⑧/⑦8.(3分)下列句子的句式歸類正確的一項是()①小人喻于利②無惻隱之心,非人也③以盛水漿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⑤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⑥察此何自起⑦為之于未有⑧克己復禮為仁A.①⑦/②⑥/③/④⑤/⑧ B.①⑦/②⑤⑥/③/④/⑧ C.①⑦/②⑤⑧/③/④/⑥ D.①⑦/②④⑥/③/⑤⑧9.(3分)下列有關文學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人”指地位低下的人,平民百姓,是統治者對勞動者的蔑稱;又指人格卑鄙或見識短淺的人。前者與“大人”相對,后者與“君子”相對。 B.在古代,諸侯在自己分得的土地上建立起國,然后又把國土分給大夫(諸侯的叔伯、兄弟等親戚),大夫分得的土地即為家。 C.《老子》,又稱《南華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它在經、史、子、集中屬于“子”。 D.鄉黨,指鄉里、家鄉,也指鄰里、鄉親。周制,五百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合稱“鄉黨”。(二)語言文字運用(共6分)10.(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近日,人工智能續寫名著的現象受到輿論的廣泛關注。有人大膽預測:人工智能可能會代替人類進行文學創作。其實,①,前幾年流行一時的“AI寫詩”就曾頗受輿論關注。文學創作是一種飽含作家對生命的審美體驗而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的通過藝術加工創作文學作品的精神生產,真正有價值的文學作品都具有深刻的個人思想情感,人工智能的“創作”背后則是嚴密的邏輯與計算,人工智能僅憑數據計算不足以②。其創作的上限,也只不過是精巧的“模擬創作”——這些成果看起來像文學作品,但本質上并不屬于真正的創作。因此,從這一點來說,當下人工智能寫出來的作品就算再“像樣”,③。(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2)文中畫波浪線處是個長句,請改成四個較短的語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四、作文(60分)11.(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困難,重重的困難,像一副沉重的擔子,壓在這位新到任的縣委書記的雙肩。但是,焦裕祿是帶著《毛澤東選集》來的,是懷著改變蘭考災區面貌的堅定決心來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你對以上材料有怎樣的感受和思考?請結合當前社會現實,寫一篇文章。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學年福建省泉州市永春二中高二(上)月考語文試卷(10月份)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現代文閱讀(19分)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莊子形象化的寓言,確切地把抽象的時間與空間觀念深植到中國人的生命態度中去,對此后中國藝術形式的發展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莊子在《逍遙游》中基本上在談時間與空間給予生命的限制。人所面臨的永遠不能克服的災難其實是時間與空間。莊子的哲學是努力引領人們透過對時間與空間的勘破,進入生命絕對自由的境地,他稱之為“逍遙”。其實,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不能真正測知時間與空間。時間究竟有沒有開始?空間究竟有沒有邊緣?一連串的難題困擾著古今中外的哲學家,而一切藝術上的努力也無非是借著不同的方法試圖擺脫有限的束縛以達到無限罷了。我們面對一件藝術品,是古雅典的巴特農神殿,或是蘇軾的《寒食帖》,都同時在面對一個通過了無數時間劫毀的生命,于是,藝術品本身是暗含著在時間中掙扎的意義的。莊子設定了時間與空間的無限,發現在這無限中生命才得以自由,也同時發現了在無限中,現實經驗中的“小”“大”“長”“短”都可以因為心的自由而隨意處置了。在莊子的時空透視中隱藏著那不可言說的生命劫毀的悲哀,而莊子努力抑止著這傷痛,卻指給我們可以一笑的豁達。《逍遙游》中的每一個“朝菌”或“大椿”注定是那卷收與展放中的一環,而生命是指向無限的。李商隱的《暮秋獨游曲江》中說“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這既悲辛寂寥又處處充滿驚訝與喜悅的生的歷程,成為中國藝術一貫的主題。似乎不只是長卷繪畫,那演義不完的章回小說,那綿延不斷的組群性的建筑,那長達幾百折的戲劇組合方式,都在顯示著莊子指引出的時空無限成為中國藝術追求的永恒遠景。宗白華在《中國詩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中說:“中國人不是向無邊空間作無限制的追求,而是‘留得無邊在’,低徊之、玩味之,點化成了音樂。”其實更確切地說,也許中國人已勘透了時間與空間的無限,他不任性地要求時間與空間靜止或固定。相反地,他與時間與空間一起優游。這正是莊子“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天下篇》)的理想。“外死生”“無終始”,在藝術形式上,便不以靜止固定的透視,不以金字塔式的點式集中為造型結構的特色,而強調線的綿延不絕,強調周而復始的循環,強調每一個單元都可發展成無限的特色。(摘編自蔣勛《莊子哲學中的時空觀》)材料二:文學中,特別是敘事文學中,有兩個基本的構成要件,一個是時間,另一個是空間。任何一部小說,任何一部敘事文學作品,都必須經歷一個時間的長度,要經歷一個時間的跨度。然后作家通過時間的變化,展現人物的命運,表達他的某種道德判斷,或他對讀者的勸告,他提供的意義。空間是在時間變化中出現的另外一些東西,比如場景、畫面、人物的裝束、衣服、帽子、環境、肖像等。例如李安電影里那些奇幻的畫面,福樓拜的帽子,都屬于空間的范疇。毫無疑問,過去的文學,是時間和空間兩個部分構成的,這兩個部分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如果把時間比喻為一條河流的話,那么這個空間就是河流上的漂浮物,或者說是河兩岸的風景。這兩個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在傳統的文學里面,空間永遠是附屬于時間的。從另外一個角度,比如繪畫里也有這個變化。文藝復興之前,歐洲的繪畫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體現上帝天國永恒的寧靜、和諧。所以在那些畫作中出現的人物肖像,不是真正的人物,出現的河流、樹木、山川這些風景,也不是真正的風景。它是畫家腦子里的某種觀念,是為了襯托伊甸園或者上帝國度的這種寧靜、和諧而創作的。但是達?芬奇的蒙娜麗莎露出了神秘的微笑,也就是說她露出了人的微笑。她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人,而不再是上帝國度里面的一個道具,她背后的風景,變成了真正的風景。日本學者柄谷行人曾說,中國人很喜歡畫梅蘭竹菊,但是中國人畫的梅蘭竹菊,不是真的梅花、蘭花、竹子和菊花,而是某種觀念上的東西,畫這些是為了顯示有品位。這些東西代表了君子的品格,根本不需要去寫生,腦子里面原來就有,憑空就可以畫出來。所以這樣的東西不是真正的具體物象,而是某種觀念化的產物。在中國的繪畫史里,物象實際上是意象。中國人喜歡的是名勝,不是風景。現在很多地方出現了很多新的所謂名勝,還是要不斷地去給它講故事,要賦予它歷史感。中國人在文學里,特別喜歡描寫月亮,古典詩詞里,幾乎可以說是無月不成詩,它是空間性的一個東西,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物象,它同時還是一個意象。在看月亮的時候,我們發現這個空間化的月亮當中,包含了時間的內容。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里寫:“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通過一個小小的物象,可以把中國整個的文化史,幾千年,串起來,這是中國文化史里面特別是詩歌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點。蘇東坡說“千里共嬋娟”,他實際上看到的就是一個月亮,可是他知道還有一個人在看,無數的人在看,這個時空是融匯的。我們通過月亮這樣一個空間性的意象,能看到時間的存在,這在中國古典詩詞里面非常常見。總結下來,時空關系水乳交融,有時間有空間,空間的意義依附于時間的意義。因為文學作品最根本的意義,是要提供價值,提供道德的勸誡,這是文學最古老的意義。(摘編自格非《重返時間的河流——文學時空觀的演變及其意義》)(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A.中國古典藝術與文學創作的發展歷程中,時間與空間的觀念一直都滲透其間,時空無限,中國藝術的追求也永無止境。B.莊子的哲學思想是中國文學里的時空觀的源頭,他引領人們透過對時間與空間的勘破,達到生命的“逍遙”之境。C.時間和空間是構成敘事文學作品的重要元素,因此只有二者水乳交融,才能實現文學存在的價值。D.在中國文人的創作觀念中,文學里空間的意義永遠依附于時間的意義,所以先有了時間的延伸,才有了空間的拓展。(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CA.在欣賞蘇軾的《寒食帖》時,我們可以感受到藝術在經歷了重重磨難之后,穿越無限的時空保存下來的崇高價值。B.在《三國演義》這樣的章回體小說中,也能夠體現出莊子哲學中指引出的時空無限成為中國藝術追求的永恒遠景。C.西方繪畫中的人物和風景不是真正的人物和風景,在很大程度上與中國繪畫中的梅蘭竹菊類似,都是觀念的產物。D.中國文學中的“月亮”可以把幾千年的文化史串起來,通過月亮這個意象,我們既可以看到時間,也可以看到空間的存在。(3)根據材料二的內容,下列各項中不屬于作者所說“觀念化的產物”的一項是DA.散文《陋室銘》中的“南陽諸葛廬”B.鄭板橋畫作中的竹子C.京劇《霸王別姬》中項軍營外響起的楚歌D.《清明上河圖》中的行人(4)請結合材料一的相關內容,簡要概括莊子哲學的時空觀所包含的內容。(5)請結合材料二的觀點和具體例子,分析傳統文學作品中時間與空間的關系。【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相關內容的能力。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干,明確對象及要求,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尤其是對選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還要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系上下文體會。(2)本題考查根據材料信息進行理解推斷的能力。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內容,做好選項和文章內容的比較辨別,確認正確選項。(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的重要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結合句子和文段意思,仔細辨別分析,認真推敲。(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干,明確對象及要求,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等內容。(5)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容要點、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類題一般的答題模式為:第一步,找出題干中的關鍵詞語,確定篩選對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內容要點的基礎上,在文中找到題干信息對應的語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A.正確。B.依據材料一“莊子的哲學是努力引領人們透過對時間與空間的勘破,進入生命絕對自由的境地,他稱之為‘逍遙’”,“莊子的哲學思想是中國文學里的時空觀的源頭”錯,于文無據。C.依據材料二“總結下來,時空關系水乳交融,有時間有空間,空間的意義依附于時間的意義。因為文學作品最根本的意義,是要提供價值,提供道德的勸誡,這是文學最古老的意義”,“因此只有二者水乳交融,才能實現文學存在的價值”錯,得不出這樣的結論。D.依據材料二“在看月亮的時候,我們發現這個空間化的月亮當中,包含了時間的內容……我們通過月亮這樣一個空間性的意象,能看到時間的存在,這在中國古典詩詞里面非常常見”,“所以先有了時間的延伸,才有了空間的拓展”錯,于文無據。故選A。(2)C.依據材料二“文藝復興之前,歐洲的繪畫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體現上帝天國永恒的寧靜、和諧。所以在那些畫作中出現的人物肖像,不是真正的人物,出現的河流、樹木、山川這些風景,也不是真正的風景”,“西方繪畫中的人物和風景不是真正的人物和風景”錯,缺少限定。故選C。(3)D.依據材料二“中國人很喜歡畫梅蘭竹菊,但是中國人畫的梅蘭竹菊,不是真的梅花、蘭花、竹子和菊花,而是某種觀念上的東西,畫這些是為了顯示有品位。這些東西代表了君子的品格,根本不需要去寫生,腦子里面原來就有,憑空就可以畫出來。所以這樣的東西不是真正的具體物象,而是某種觀念化的產物”,“《清明上河圖》中的行人”不是觀念。故選D(4)①依據材料一“莊子的哲學是努力引領人們透過對時間與空間的勘破,進入生命絕對自由的境地,他稱之為‘逍遙’”,莊子的時空觀引領人們發現時間與空間的無限,并在無限中尋找一種自由逍遙之境。②依據材料一“在莊子的時空透視中隱藏著那不可言說的生命劫毀的悲哀,而莊子努力抑止著這傷痛,卻指給我們可以一笑的豁達”,莊子的時空觀引導人們在有限的生命歷程中,突破生命必將劫毀的限制,去追求心靈和藝術的無限自由。(5)①依據材料二“任何一部小說,任何一部敘事文學作品,都必須經歷一個時間的長度,要經歷一個時間的跨度。然后作家通過時間的變化,展現人物的命運,表達他的某種道德判斷,或他對讀者的勸告,他提供的意義”“總結下來,時空關系水乳交融,有時間有空間,空間的意義依附于時間的意義。因為文學作品最根本的意義,是要提供價值,提供道德的勸誡,這是文學最古老的意義”,在傳統文學作品中,時間與空間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是共同構成文學的基本要素。例如作家要通過時間變化來展現人物的命運,提供道德的訓誡等,而這個過程必須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發生,也必須要有空間化的物體或者背景。②依據材料二“如果把時間比喻為一條河流的話,那么這個空間就是河流上的漂浮物,或者說是河兩岸的風景。這兩個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在傳統的文學里面,空間永遠是附屬于時間的”“在看月亮的時候,我們發現這個空間化的月亮當中,包含了時間的內容……我們通過月亮這樣一個空間性的意象,能看到時間的存在,這在中國古典詩詞里面非常常見”,在傳統文學作品中,空間附屬于時間。例如古典詩詞中的“月”屬于一個空間化的意象,但是它包含在幾千年的中國歷史文化中,中國人寄托的一種共同的情感——對故鄉的思念,對團圓的向往,這就具有了時間作用。(二)文學類閱讀(本題共1小題,16分)2.(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生死交鋒呂嘯天北方八月的這天夜里,突然下起了一場鵝毛大雪。漢軍駐扎的禿柳營幾乎被大雪所覆蓋。鋒利的長槍槍頭掛滿了雪花,在夜中發出炫目的青光,有些刺眼。驃騎將軍霍去病帳下親兵魏中悄悄地溜出營門,朝匈奴軍駐扎的狼子山狂奔而去。這個時候,匈奴軍元帥呼韓武揚正在帳中喝酒。他一人喝掉了兩瓶烈性的胡冰燒,烈酒燒紅了他的雙眼,但沒有驅散他心中的郁悶。開春之后,他受單于之命,率二十萬大軍,從西城長驅而入,占領了河西,打通了入侵漢朝的一條重要的也是唯一的通道。漢軍派出兩路人馬反擊匈奴。前鋒八萬人馬由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后路軍五萬人馬由征西大將軍衛青統領。霍去病率領的前鋒八萬人馬在離河西匈奴軍三四十里外的單旗鎮扎營。呼韓武揚這時才相信漢軍的前鋒統帥是一位二十出頭的年輕人。這位要統兵入侵漢朝、二十余年征戰沙場的胡將,興奮得連呼:今夜就去劫營,殺霍去病一個人仰馬翻!呼韓武揚派前鋒呼韓元率五萬人馬連夜突襲漢軍。半夜時分,一臉血污的呼韓元狼狽不堪地逃了回來,說:漢軍早有準備,偷襲不成,反而折損了一萬人馬。呼韓武揚暗暗驚訝:沒想到霍去病年紀輕輕,竟是這樣的統兵奇才!在接下來的交鋒中,霍去病采用派出小股軍隊擾亂敵軍,敵軍追擊再用伏兵消滅的辦法,打了幾場漂亮的勝仗。匈奴軍士氣低落,呼韓武揚率兵退駐漠北。霍去病率兵追擊,在漠北匈奴軍三十里外的禿柳營扎營。兩軍形成對峙局面。霍去病在等衛青的后路軍前來支援,兩軍會合后,再一舉出擊,將匈奴軍趕出邊塞。匈奴軍二十萬人馬經過幾番廝殺,已經折損了近三萬人馬,寸土未得。而且對手還是一個年輕的小將和他率領的僅八萬人馬。呼韓武揚覺得作為匈奴最驍勇的大將,這是他統兵征戰以來遭受的最致命的重創,也是他生命中的奇恥大辱。呼韓式揚開啟第二瓶胡冰燒酒時,聲稱有重要情報獻給元帥以換取千兩黃金賞賜的魏中被帶進了帳中。魏中對呼韓武揚施了個見面禮,一臉媚笑地說道:“告訴元帥一個天大的喜訊,漢軍前鋒統帥霍去病突染急病,軍醫醫治數日無效,已于天黑時分去世!”“霍去病暴病而死?”呼韓武揚聞言,突然睜大了血紅的雙眼,狂笑道,“天助我也!”片刻,他又搖了搖頭說:“不可能!一位身健體壯的年輕將軍,怎么可能染病而死?這分明是一個陷阱!”呼韓武揚令人將魏中看管起來,說若證實霍去病確實染病而亡,就賞賜魏中千兩黃金,否則斬其首級!次日晨,呼韓武揚令呼韓元率兩萬人馬來到漢軍陣前挑戰,以打探虛實。漢軍掛起了免戰牌,呼韓元的手下用胡語百般辱罵,漢軍依然不為所動。呼韓武揚分析說:“漢軍士氣甚盛,素來每戰必應,今次竟掛起了免戰牌,莫非主帥霍去病真遭不測?”于是他又調派了兩萬人馬,兩軍合在一起攻打禿柳營,他率大軍隨時策應。呼韓元率四萬人馬來到漢軍營前,令弓箭手先放了一輪亂箭之后,擂鼓攻城。忽聽三聲炮響,禿柳營城門大開,一員虎將率領一路兵馬呼嘯殺出,威風凜凜,英氣逼人。其正是霍去病!都以為霍去病已經暴病身亡的匈奴兵見霍去病突然殺出來,嚇得魂飛魄散。他們不顧呼韓元的怒喝,落荒而逃,漢軍追擊了十余里路才收兵。匈奴兵被弓箭射死,被戰馬踩死,自己人誤殺自己人,共折損了八千余人。呼韓武揚大怒,將魏中押進帳中怒罵他謊報軍情,令人將其推出帳外斬首。魏中跪在地上磕頭如搗蒜地說:“元帥饒命!霍去病暴病而亡是千真萬確的事。漢軍營中殺出的這員虎將一定是假的!元帥可令人再探虛實,若消息有假,再殺我不遲!”呼韓武揚余怒未息地說:“你一個情報,今我折損八千多人馬,我不殺你難泄我心頭怒氣!”魏中被兵士推出帳外斬首。當天夜里,心情壞到了極點的呼韓武揚又在帳中喝悶酒,士兵來報,發現漢軍連夜撤軍。“軍隊不會無故撤走,莫非是霍去病真的已經暴病而死?”呼韓武揚親率五萬人馬前去追擊漢軍。呼韓武揚率領的前鋒兩萬人馬追擊到禿柳營四十里外的一個地方時,兩路伏軍從山谷兩邊殺出,統兵的虎將朗聲道:“呼韓元帥,霍去病在此等候多時了!”話音一落,弓箭直射敵軍。“又中了霍去病的計了!”呼韓武揚急急下令撤退。這一役,匈奴軍又折損了五千人馬。五天之后,呼韓武揚才得到確切的消息:霍去病確是在下大雪的那天晚上病故的。臨死之際,他安排好了撤軍的戰事,并讓一員長得跟他極為相似的虎將假扮他來追擊匈奴軍。這真真假假的情況令匈奴軍難辨真偽。呼韓武揚聞訊暗暗驚嘆:我與一名已死去的人對壘,竟然尚不是其對手,霍去病真乃少有的將才呀。【注】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西漢名將、軍事家、民族英雄。二十歲時升任驃騎將軍,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與衛青率軍深入漠北,于漠北之戰中消滅匈奴左賢王部主力力七萬余人,追擊匈奴軍直至狼居胥山與姑衍山,分祭天地,臨翰海而還。此戰使“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戰后加拜大司馬驃騎將軍,與衛青同掌軍政。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道,年僅二十四歲。(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BA.道北下起大雪,槍頭發出青光,渲染了悲壯的戰爭氛圍,漢軍駐扎在禿柳營,匈奴軍駐扎在狼子山,直接交代了兩軍對峙的情況。B.小說采取倒敘的方式,借呼韓武揚帳中飲酒的回憶,插入戰爭的起因和霍去病令其蒙受奇恥大辱的情節,這樣寫的目的是制造懸念。C.霍去病帳下親兵魏中前往狼子山向呼韓武揚告密——街去病突染急病去世,推動了情節的發展,為下文的人物活動作了鋪墊。D.“烈酒燒紅了他的雙眼”,“突然睜大了血紅的雙眼”,通過對人物眼睛的描寫,刻畫出了呼韓武揚憤恨想復仇的心理活動。(2)關于文中漢與匈奴博弈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A.魏中見霍去病死了,為了保全性命,悄悄地溜出營門去向呼韓武揚告密,但結果卻是令他萬萬沒想到的。B.呼韓武揚接到魏中的告密,先是狂喜,隨后馬上懷疑,次日就派兵打探虛實,足見其心思縝密,行動果決。C.漢匈兩次交鋒,“霍去病”突然出現,都是在敵人在毫無準備或意想不到的情況下,這樣的用兵方略可謂不拘一格。D.小說結尾交代了真相“霍去病確實是在下大雪的那天晚上病故了”,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強了小說的可讀性。(3)霍去病從頭到尾都沒有出場,卻讓人印象深刻,他的形象有什么特點?作者是如何塑造這一形象的?(4)本篇歷史小說的“真實性”和“虛構性”體現在何處?請結合本文簡析。【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答題時要整體把握文本內容,結合相關語境分析各個選項表述的正誤,作出正確的選擇。(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答題時要讀懂題干涉及的部分,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3)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描寫手法、形象特點的能力。解答此題,考生要了解作者常用語言、動作、神態、心理、肖描像來正面寫人物,也會用景物烘托、他人烘托及評價等側面描寫人物。答題需要聯系原文語句分析。(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指定的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根據題干中相關特色的提示,準確理解特色含義,結合文本具體內容進行分析。【解答】(1)B.“小說采取倒敘的方式,借呼韓武揚帳中飲酒回憶”理解錯誤,借助呼韓武揚帳中飲酒回憶進行插敘。不依時間順序而插入“匈奴進攻漢,因為漢軍主帥是霍去病,匈奴變為退守局面”的情節,對前文情節作必要的補充、說明,為后文的情節作了鋪墊、照應,使情節更完整,結構更嚴密,內容更充實。插敘結束后,再繼續原來的敘述。故選B。(2)A.“魏中見霍去病死了,為了保全性命,悄悄地溜出營門去向呼韓武揚告密”理解錯誤,根據原文“驃騎將軍霍去病帳下親兵魏中悄悄地溜出營門,朝匈奴軍駐扎的狼子山狂奔而去”“呼韓武揚開啟第二瓶胡冰燒酒時,聲稱有重要情報獻給元帥以換取千兩黃金賞賜的魏中被帶進了帳中”可知,魏中為了保全性命去告密,屬于強加因果。故選A。(3)根據原文“呼韓武揚這時才相信漢軍的前鋒統帥是一位二十出頭的年輕人。這位要統兵入侵漢朝、二十余年征戰沙場的胡將,興奮得連呼:今夜就去劫營,殺霍去病一個人仰馬翻”可知,呼韓武揚最初聽說霍去病年輕,非常輕敵。小說后文中對霍去病的敘述視角出自呼韓武揚,“我與一名已死去的人對壘,竟然尚不是其對手,霍去病真乃少有的將才呀”,呼韓武揚對霍去病的稱贊從側面體現了霍去病足智多謀、年少有為的將領形象。根據原文“匈奴軍二十萬人馬經過幾番廝殺,已經折損了近三萬人馬,寸土未得,而且對手還是一個年輕的小將和他率領的僅八萬人馬。呼韓武揚覺得作為匈奴最驍勇的大將,這是他統兵征戰以來遭受的最致命的重創,也是他生命中的奇恥大辱”可知,呼韓武揚帶領匈奴進攻,漢軍抵御階段,匈奴軍二十萬人馬對漢軍八萬,匈奴折損了近三萬人馬,寸土未得,兩軍進入對峙階段。通過具體數據的對比,展現了霍去病驍勇善戰,既勇且謀的名將形象。(4)根據小說后面的注解“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西漢名將、軍事家、民族英雄。二十歲時升任驃騎將軍,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與衛青率軍深入漠北,于漠北之戰中消滅匈奴左賢王部主力七萬余人”“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僅二十四歲”可知,小說取材于西漢名將霍去病的經歷,以真實歷史事件霍去病“抗擊匈奴”,“英年早逝”為原型,符合生活的真實性。根據原文“都以為霍去病已經暴病身亡的匈奴兵見霍去病突然殺出來,嚇得魂飛魄散。他們不顧呼韓元的怒喝,落荒而逃,漢軍追擊了十余里路才收兵。匈奴兵被弓箭射死,被戰馬踩死,自己人誤殺自己人,共折損了八千余人”“呼韓武揚率領的前鋒兩萬人馬追擊到禿柳營四十里外的一個地方時,兩路伏軍從山谷兩邊殺出,統兵的虎將朗聲道:‘呼韓元帥,霍去病在此等候多時了!’話音一落,弓箭直射敵軍”“五天之后,呼韓武揚才得到確切的消息:霍去病確是在下大雪的那天晚上病故的。臨死之際,他安排好了撤軍的戰事,并讓一員長得跟他極為相似的虎將假扮他來追擊匈奴軍”“呼韓武揚聞訊暗暗驚嘆:我與一名已死去的人對壘,竟然尚不是其對手,霍去病真乃少有的將才呀”可知,作者發揮想象對材料進行藝術加工,通過霍去病臨終前對與匈奴戰事的縝密安排,以及匈奴軍對霍去病的聞風喪膽,塑造了年輕而威震漠北令匈奴軍隊聞之膽寒的一代名將霍去病,雖然是虛構內容,但故事卻合情合理,體現了小說藝術合理的虛構性。答案:(1)B(2)A(3)霍去病的形象特點:年輕名將,驍勇善戰;足智多謀。①側面描寫。故事的敘述視角出自呼韓武揚,“沒想到霍去病年紀輕輕,竟是這樣的統兵奇才!”“我與一名已死去的人對壘,竟然尚不是其對手,霍去病真乃少有的將才呀。”從側面體現了霍去病足智多謀、年少有為的將領形象。②對比。匈奴進攻,漢軍抵御階段,匈奴軍二十萬人馬對漢軍八萬,匈奴折損了近三萬人馬,寸土未得,兩軍進入對峙階段。通過具體數據的對比,展現了霍去病驍勇善戰,既勇且謀的名將形象。(4)①真實性:小說取材于史料中西漢名將霍去病的經歷,以真實歷史事件霍去病“抗擊匈奴”,“英年早逝”為原型,符合生活的真實性。②虛構性:作者發揮想象對材料進行藝術加工,創作情節細節,塑造了年輕而威震漠北令匈奴軍隊聞之膽寒的名將霍去病,人物形象生動飽滿,體現了小說藝術合理的虛構性。二、古詩文閱讀(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一)滕文公問為國。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詩》云:‘晝爾于茅,宵爾索绹①;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于民有制。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貢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徹者,徹也;助者,藉也。龍子③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貢。’貢者,挍數歲之中以為常。樂歲,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兇年,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為民父母,使民盻盻④然,將終歲勤動,不得以養其父母,又稱貸而益之,使老稚轉乎溝壑,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夫世祿,滕固行之矣。《詩》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為有公田。由此觀之,雖周亦助也。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詩》云:‘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謂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國!”(選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二)自孔子沒,諸子各以所聞著書,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無有統要,若孟子,可謂深于《詩》而長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計至寬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見也(選自蘇軾《孟軻論》,有刪改)【注】①索绹:搓繩索。②貢,貢納。與下文“助、徹”都是夏、商、周三代征收賦稅的方法。③龍子:古代的圣賢。④盻盻(xì):勤苦不休息。(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BA.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計至寬/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見也B.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計/至寬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見也C.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計/至寬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見也D.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計/至寬/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見也(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DA.滕文公,是滕國國君的謚號,君主的謚號由禮官確定,大臣的謚號由朝廷賜予。B.庠序,指的是地方開設的學校,如《齊桓晉文之事》中“謹庠序之教”一句。C.人倫,指封建禮教所規定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特指長幼尊卑之間的關系和應遵守的行為準則。D.諸子,文中是指春秋戰國時代各學派的代表人物,其中道、法、農三家影響最深遠。(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BA.孟子認為,與老百姓相關的事情不允許拖延,要給百姓穩定的產業,因為沒有穩定的產業,就沒有穩定的生活。B.貢法,是指比較幾年中的收成取一個平均值,作為平時收稅的標準。古代圣賢龍子認為,貢法比助法更好。C.蘇軾認為自孔子逝世之后,除孟子深刻理解了《詩經》《春秋》外,諸子百家都沒有真正探尋到孔子學說的源流。D.后世學者往往關注孟子學說中“仁義”的核心思想,而蘇軾卻更注重研究孟子講述道理“粗淺而細致”的特點。(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樂歲,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兇年,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②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滕文公向孟子詢問治國對策,孟子給出的建議是什么?請簡要概括。【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答題時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內容的變化等。(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能力。答題時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結合語境進行理解,仔細比對各個選項的說法,作出正確的選擇。(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結合具體內容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4)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題時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注意句中重點實詞、虛詞、活用和句式的翻譯。(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結合具體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他講的道理,從粗淺之處開始而在細微之處達到了極點。宏大到天地之間、傳播于四海之內,毫厘之間的細小的事情有所論述。非常地廣泛而沒有出現漏洞,相當地細密而不能出現謬誤,這其中必定有他一定的信念,而后世學者們可能還沒有理解。“始于至粗”和“而極于至精”結構相同,“充乎天地”和“放乎四海”結構相同,所以這四句都應該獨立成句,排除CD;“至寬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是對“其道”的進一步解釋,兩句結構相同,所以各自斷開,排除A。故選B。(2)D.“其中道、法、農三家影響最深遠”說法錯誤,影響最深遠的三家應該是“儒、法、道”。故選D。(3)B.“古代圣賢龍子認為,貢法比助法更好”說法錯誤,根據原文一“龍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貢’”可知,古代圣賢龍子認為,助法比貢法更好。故選B。(4)①“樂歲”,豐收之年;“狼戾”,到處都是,鋪張浪費;“寡”,少;“糞”,名詞作動詞,施肥。譯文:豐收之年,到處都是糧食,鋪張浪費,多征收一些賦稅也不算虐待百姓,但也不會收取太多;災荒之年,(糧食的產量)還不夠給土地施肥(的費用),(這時的地租)一定要征收到滿額。②“內交”,結交;“要”,博取,獲得;“鄉黨”,鄉鄰。譯文:這不是因為想要和小孩子的父母結交,不是因為想要在鄉鄰朋友中博取名譽。(5)根據原文一“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可知,孟子提出君主對百姓施行仁政;根據原文一“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可知,孟子提出君主要恭敬、節儉,對待臣下有禮;根據原文一“取于民有制”可知,孟子提出向百姓征收賦稅要有一定制度;根據原文一“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可知,孟子提出興辦學校,教導百姓明白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答案:(1)B(2)D(3)B(4)①豐收之年,到處都是糧食,鋪張浪費,多征收一些賦稅也不算虐待百姓,但也不會收取太多;災荒之年,(糧食的產量)還不夠給土地施肥(的費用),(這時的地租)一定要征收到滿額。②這不是因為想要和小孩子的父母結交,不是因為想要在鄉鄰朋友中博取名譽。(5)①君主要恭敬、節儉,對待臣下有禮,對百姓施行仁政;②向百姓征收賦稅要有一定的制度;③興辦學校,教導百姓明白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參考譯文:(一)滕文公問應該如何治理國家。孟子說:“與老百姓相關的事情是不允許拖延的。《詩經》上說:‘白天去割茅草,晚上搓成繩子。趕緊修繕房子,開春又要種百谷。’老百姓生活的真理是,有穩定產業的人就有穩定生活的信心,沒有穩定產業的人就沒有穩定生活的信心。倘若沒有穩定生活的信心,就會無法無天,毫無顧忌地肆意妄為。等到犯了罪責,然后對他們施行責罰,這相當于設下陷阱陷害老百姓。哪里有仁愛的國君執政,而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賢明的君主一定要恭敬、節儉,對待臣下有禮,向百姓征收賦稅有一定的制度。陽虎說過:‘要發財就不能仁愛,要仁愛就不能發財。’夏朝時給每戶五十畝田,實行貢法;商朝時給每戶七十畝田,實行助法;周朝時給每戶一百畝田,實行徹法。本質上都是征收十分之一的賦稅。什么是徹呢?徹就是‘通’的意思;什么是助呢?助就是‘借’的意思。龍子說:‘管理土地的稅制中沒有比助法更好的,也沒有比貢法更不好的。’貢法,是指比較幾年中的收成取一個平均值,作為平時收稅的標準。收成好的年份,到處都是糧食,鋪張浪費,多征收一些賦稅也不算虐待百姓,但也不會收取太多;收成不好的年份,收成不好的年份,糧食的產量還不夠來年施肥的費用,這時的地租倒一定要征收到滿額。君王身為老百姓的父母,讓百姓一年到頭辛勤勞動,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但還是沒有辦法贍養自己的父母,還要靠借貸來填補租稅,讓老人和年輕人橫尸于山溝荒野,這哪里算得上是老百姓的父母呢?當官的有世代承襲的俸祿,滕國早已經實行了。《詩經》上說:‘雨水灑落在我們的公田上,同時也滋養了我的私田。’只有借力助耕才會有公田,由此看來,即便是周朝也是實行了助法的。興辦庠、序、學、校來教導百姓。‘庠’,是教養的意思;‘校’,是教導的意思;‘序’,是羅列的意思。地方學校,夏代稱‘校’,商代稱‘序’,周代稱‘庠’;‘學’是國立的學校,三代共用這個名稱。這些學校教人懂得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在上位的人明白了倫理關系,百姓自然就會相親相愛。如果有明君興起,必然會來效法,這樣就做了君王的老師了。《詩經》上說:‘周國雖然是個古老的邦國,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卻成為個新的邦國。’這話說的是周文王。你盡力做好這些,也可以讓國家脫胎換骨,擁有一番新的景象!”(二)自從孔子逝世之后,諸子百家各自根據他們的見聞著書立說,而都沒有真正探尋到孔子學說的源流,所以他們的言論沒有系統的要義。可是像孟軻,可以說是深刻理解了《詩經》而又專長研究《春秋》的人。他講的道理,從粗淺之處開始而在細微之處達到了極點。宏大到天地之間、傳播于四海之內,毫厘之間的細小的事情有所論述。非常地廣泛而沒有出現漏洞,相當地細密而不能出現謬誤,這其中必定有他一定的信念,而后世學者們可能還沒有理解。(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4.(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小題。過故斛斯校書①莊(其二)杜甫燕入非傍舍,鷗歸只故池。斷橋無復板,臥柳自生枝。遂有山陽作②,多慚鮑叔知③。素交零落盡,白首淚雙垂。【注】①斛斯校書:指作者居于草堂時的鄰居斛斯融,其人死后方授一官。斛斯,復姓。校書,職官名,古代掌理校勘典籍的官吏。②山陽作:《晉書》載,向秀經嵇康山陽舊居,作《思舊賦》。③鮑叔知:《史記》載,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A.首聯寫燕入舊居、鷗歸故池,好友斛斯融卻已離開人間,頗有物是人非之感。B.頷聯寫斷橋不修,臥柳生枝,暗指故莊人跡罕至,呈現出一片破敗荒涼景象。C.頸聯化用典故,表明心跡,“多慚”二字點明二人相知之深令管鮑自嘆不如。D.全詩寫景寓情,借古敘事,步步咨嗟,字字入情,景、事、人、情渾然一體。(2)有人評此詩“哀人亦復自哀矣”,請結合全詩簡要說明。【分析】(1)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賞析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容、情感、主題、意象、意境等進行分析概括。(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思想感情的基本能力。解答時要結合詩歌內容,從詩句中找出關鍵性信息進行分析,聯系前后句子進行分析,把握詩人的內心感受。【解答】(1)C.“點明二人相知之深令管鮑自嘆不如”錯,此處以鮑叔喻指斛斯融,表達了詩人自嘆有負于知交之意。故選C。(2)“哀人亦復自哀”指在哀悼他人的同時也在哀傷自己。詩歌標題為“過故斛斯校書莊”結合注釋可知,這位朋友已故,“其人死后方授一官”,故而作者首先是表達對這位友人的哀悼之情,同時也流露出對友人死后才授官的惆悵,借此抒發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詩歌前兩聯為借景抒情,通過燕鷗飛入故居故池而斯人已沒,友人故居無人打理,呈現出斷橋缺板,臥柳自生枝的荒涼破敗景象,充分襯托出詩人內心對友人逝去的傷感之情。“遂有山陽作,多慚鮑叔知”“素交零落盡”幾句,寫自己與朋友是難得的知音,只可惜自己不像鮑叔那樣可以拔擢管仲,有負友人;再加上知交零落,再難遇到知音,流露出孤獨凄苦之情。“白首淚雙垂”,有為自己年邁歲暮而傷感的情懷。答案:(1)C(2)①寫對朋友離世的哀悼,表達出對自己生命垂暮的感傷;②寫對知交不再的惋惜,表達出對自己孤苦伶仃的凄憐;③寫對朋友死后方得一官的悵惘,表達出對自己仕途坎坷的悲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8分)5.(8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論語?學而》中,孔子闡釋君子應勤勉做事而謹慎言談,并向有道德的人學習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大學之道》中,齊家的前提條件是“先修其身”,修身的前提條件是“先正其心”。(3)在《<老子>四章》中,“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兩句說明一個對自己的事業執著追求的人,人雖謝世,而精神、事業、價值卻可以萬古長青。(4)在《<老子>四章》中,以樹木為喻,表達大的事物總是從小的東西發展起來的道理的句子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文的背誦、理解、默寫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寫和理解性默寫兩種類型。解答此類題,要求學生平時既要注意記憶、積累,同時在此基礎上加以理解、應用和賞析。答題時看清題目要求,寫錯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解答】故答案為:(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重點字:慎)(2)先修其身先正其心(重點字:修)(3)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重點字:壽)(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重點字:毫)三、語言積累與運用(12分)6.(3分)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①天下歸仁焉歸:稱贊,稱許②君子喻于義喻:知曉,明白 B.①定而后能靜靜:心不妄動??②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賊:小偷 C.①復眾人之所過復:補救、彌補②自見者不明見:顯露 D.①吾為其無用而掊之掊:擊破②盜愛其室,不愛異室室:家【分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應明確要求,結合具體的語境,運用語法知識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作出正確的選擇。【解答】B.賊:傷害、殘害。句意:有了四種發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己傷害自己的人。故選:B。7.(3分)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詞類活用現象歸類正確的一項是()①譬如平地②見賢思齊焉③先誠其意④大學之道,在明明德⑤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⑥自伐者無功⑦不貴難得之貨⑧其堅不能自舉⑨雖父之不慈子⑩故虧父而自利A.①④⑦/③⑤⑩/②⑥/⑧⑨ B.①④⑨/②⑧/③/⑤⑩/⑥/⑦ C.①③⑤/②⑧/④⑥⑨/⑦/⑩ D.①②③/④⑨/⑤⑩/⑥⑧/⑦【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詞類活用的掌握能力。答題時要讀懂詞語所在的句子,結合語境分析其用法和含義。【解答】①“平”,形容詞作動詞,填平。譯文:譬如填平洼地。②“賢”:形容詞活用作名詞,賢人。譯文:見到有才有德的人,就想向他學習,向他看齊。③“誠”,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真誠。譯文:就必須表現出虔敬般真誠。④“明”,形容詞作動詞,彰明。譯文:大學的宗旨,在于美德彰明。⑤“保”,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保全、安定。譯文:如果能擴充它們,足以使四海安定。⑥“功”,名詞作動詞,建立功勛。譯文:喜歡自我夸耀的人建立不起功勛。⑦“貴”,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重,珍惜。譯文:不看重稀貴之物。⑧“堅”,形容詞作名詞,堅硬程度。譯文:它的堅硬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壓力。⑨“慈”,形容詞作動詞,慈愛。譯文:即使父親不慈愛兒子。⑩“虧”,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受損失。譯文:所以使父親受損失卻使自己獲利。①④⑨形容詞作動詞;②⑧形容詞作名詞;③形容詞作使動用法;⑤⑩動詞作使動用法;⑥名詞作動詞;⑦形容詞作意動用法。故選:B。8.(3分)下列句子的句式歸類正確的一項是()①小人喻于利②無惻隱之心,非人也③以盛水漿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⑤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⑥察此何自起⑦為之于未有⑧克己復禮為仁A.①⑦/②⑥/③/④⑤/⑧ B.①⑦/②⑤⑥/③/④/⑧ C.①⑦/②⑤⑧/③/④/⑥ D.①⑦/②④⑥/③/⑤⑧【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式的判斷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每個句子的含義,正確判斷文言句式。【解答】①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是“小人于利喻”。句意:小人懂得的是利益。②判斷句,“……也”表判斷。句意:對別人沒有同情心,(那么)他就不是人。③省略句,應為“以(之)盛水漿”。句意:用(大葫蘆)去盛水漿。④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是“宋有善為不龜手之藥之人”。句意:宋國有個善于制作防止手凍裂的藥的人。⑤判斷句,“……者也”表判斷。句意:圣人是以治理天下為職業的人。⑥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是“察此自何起”。句意:考察這些(混亂)是從哪里產生的呢?⑦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是“于未有為之”。句意:在事情未發生時就做。⑧判斷句,“為”表判斷。“克己復禮為仁”。句意: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這就是仁。①⑦為狀語后置句;②⑤⑧為判斷句;③為省略句;④為定語后置句;⑥為賓語前置句。故選:C。9.(3分)下列有關文學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人”指地位低下的人,平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