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念劉和珍君》課件_第1頁
《記念劉和珍君》課件_第2頁
《記念劉和珍君》課件_第3頁
《記念劉和珍君》課件_第4頁
《記念劉和珍君》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元導讀】“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在苦難深重的舊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以巨大的奉獻和犧牲換來了國家的解放、民族的新生。了解這一偉大歷史進程,思考中國革命的意義,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內涵,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歷史,把握當下,樹立當代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本單元所學習的作品,有的寄托對烈士犧牲的深切哀痛,表達對正義力量的信心;有的展現舊中國勞動人民的苦難,揭示中國革命的意義;有的描繪革命斗爭的場景,反應革命志士的高尚品質和人民群眾的不懈奮斗。

【單元導讀】本單元所學習的作品,有的寄托對烈士犧牲的深切哀痛,表達對正義力量的信心;有的展現舊中國勞動人民的苦難,揭示中國革命的意義;有的描繪革命斗爭的場景,反應革命志士的高尚品質和人民群眾的不懈奮斗。學習本單元,深刻認識革命歷程,激發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了解紀實作品和虛構作品各自的特點和表現手法,欣賞作家塑造藝術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個性的創作風格。

【學習指引】《記念劉和珍君》是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二單元第一課的第一篇文章。本文寫于“三·一八”慘案之后,“一字一淚,是用血淚寫出了心坎里的哀痛,表達了革命者至情的文字”。通過七個部分,交代了自己創作的緣由,紀念了以劉和珍君為代表的愛國青年,表達了對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對反動勢力的痛恨。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們要注意概括劉和珍的有關事跡,梳理本文的情感發展脈絡,體會魯迅在字里行間表達的“至情”,以及對烈士犧牲意義的理性思考。同時,對文中的語句反復品味,感悟其中的思想和情感。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二單元第06課《記念劉和珍君》“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在舊中國的救亡圖存的斗爭過程中,有這么一群年輕人,他們不畏強權,不畏犧牲,以鮮血鋪就了新中國的明天。今天,我們一起跟隨魯迅先生,走近《記念劉和珍君》。激趣導入素養目標1.了解魯迅的生平及創作,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及相關資料。2.分析文章的語言,體會其中蘊含的深刻的情感,梳理情感脈絡。3.概括事件,分析文中幾類人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的態度及其現實意義。4.鑒賞并學習敘述、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手法。目錄知人論世01初讀課文02文本研讀03技巧點撥04知人論世第一部分了解作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了解作者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散文是文學的一大樣式。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包括雜文、小品文、隨筆、報告文學等;狹義的專指表現作者情思的敘事、抒情散文。散文以表現性情見長,形式自由,結構靈活,手法豐富多樣,抒情、敘事、議論各主其事,也可兼而有之。散文的最主要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了解“散文”相關背景

1926年初,中國正處在大革命高潮的前夕。在北方,原屬直系軍閥的馮玉祥受南方革命勢力的影響,把他所率的軍隊改稱“國民軍”。同年3月,馮玉祥國民軍與奉系軍閥張作霖作戰期間,日本公開出面援助奉系,于3月12日炮擊國民軍;16日,日本又糾合英、美、法、意等國公使,以八國名義發出最后通牒,并限48小時以內答復。北京各界人民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犯中國主權的行為,抗議所謂的最后通牒,于3月18日在天安門前集會抗議,并集體赴段祺瑞執政府請愿。相關背景當請愿隊伍走到執政府前時,段祺瑞竟命令衛隊開槍,并用大刀鐵棍追打砍殺,打死打傷二百余人,制造了駭人聽聞的“三一八”慘案。劉和珍等在這次慘案中犧牲。劉和珍是魯迅先生的學生,是位愛國的熱血青年,她的犧牲給魯迅先生帶來了莫大的悲哀,而當時的反動文人還在一些刊物上發表文章對愛國青年進行污蔑、中傷,致使魯迅先生悲憤之極,同年四月,寫下了這篇紀念文章。解題《記念劉和珍君》

①“記念”即“紀念”,有深切懷念之意。②“劉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慘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師范大學英文系的學生。③“君”,是對人的尊稱。劉和珍(1904年—1926年3月18日),江西南昌人,民國時期北京學生運動領袖之一。先后就讀于南昌女子師范學校、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劉和珍積極參加學潮運動,帶領同學們向封建勢力、北洋軍閥宣戰,1926年在三·一八慘案中遇害,年僅22歲。了解“劉和珍”初讀課文第二部分1.明確字音寥落(liáo)長歌當哭(dàng)菲薄(fěibó)洗滌(dí)躊躇(chóuchú)桀驁(jiéào)賃屋(lìn)喋血(dié)尸骸(hái)立仆(pū)殞身不恤(xù)預習檢查2.解釋詞語長歌當哭:用寫文章來當作哭泣。菲薄:微薄。廣有羽翼:到處都有幫兇。桀驁:形容性情倔強。喋血:形容殺人多而血流滿地。殞身不恤: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預習檢查(二)初讀課文。【思考1】通讀課文,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明確第一部分:介紹寫作緣由。第二部分:交待寫作目的。第三部分:回憶認識過程。第四部分:抒寫驚愕、義憤。第五部分:敘述遇難經過。第六部分:總結經驗教訓。第七部分:熱情謳歌贊頌。【思考2】試概括本文的線索明確本文以“悲痛──憤怒──理智”的情感變化為線索。文本研讀第三部分【思考1】研讀內容,理解含義1.作者為什么從追悼會寫起而不是以時間為序從慘案寫起?明確交代寫作用意:一是“將此作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即為死者;二是提醒人們不要忘卻烈士,即為生者。問題探究【思考1】研讀內容,理解含義2.作者反復強調“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為什么又說“我實在無話可說”?明確“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因為“我已經出離憤怒了”——這是為什么至今還“沒有”寫出文章的原因。“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而反動派的“下劣兇殘”卻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這怎不令人“出離憤怒”,更何況反動文人的論調?“我只覺得所住的并非人間”。“四十多個青年的血”已經“使我艱于呼吸視聽”,又怎么能說出話來呢?可見“實在無話可說”,是憤懣之極的言詞。魯迅說:我們對這件事不能保持沉默。事實上,在“三?一八”慘案后的八天中,魯迅寫了四篇文章抨擊反動當局、哀悼烈士,本文是慘案發生兩星期寫的。【思考1】研讀內容,理解含義3.請指出文中“煤”、“木材”、“一小塊”、“其”的含義。明確煤: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革命勝利的果實。木材:革命者的流血犧牲。一小塊:革命勝利成果。其:木材(流血犧牲)。問題探究【思考1】研讀內容,理解含義4.引用陶潛詩句,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確魯迅引用此詩句,魯迅肯定了殉難者精神價值,烈士精神長存,會在親族、師友、愛人的悲哀的心中永存微笑的和藹的舊影,引用《挽歌》詩句,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愿死者與青山同在的深摯感情。問題探究【思考1】研讀內容,理解含義5.文中的“中國人”“茍活者”和“真的猛士”分別指代什么人?明確①“中國人”指所有的中國人。

②“茍活者”指有一定的是非觀念但還沒有行動起來(覺醒)的人們。

③“真的猛士”指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的人。

問題探究【思考1】研讀內容,理解含義6.“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如何理解這句話?明確一般的民眾,會從中國女子的英勇斗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中,多少看到一些改變黑暗現實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將因受到激勵而更加奮勇前進。這是從烈士死難對于將來影響的角度高度評價其犧牲的意義的,具有激勵革命者奮然前行的巨大作用,充滿著感奮之情。問題探究【思考1】研讀內容,理解含義7.作者在第六部分第一段寫道:“至于此外的深的意義,我總覺得很寥寥,因為這實在不過是徒手的請愿。”從文字上看,作者對學生徒手請愿這一斗爭方式并不贊成。你如何看待作者的這一觀點?明確觀點一:我贊同作者的觀點。因為徒手的學生面對的是一群武裝的反動軍警,學生前往請愿,只能是飛蛾投火。我認為學生愛國熱情可嘉,但要講究斗爭策略。觀點二:我不同意作者的觀點。雖然斗爭應講究策略,但當時情況非常緊急,如果等策略想好,帝國主義的大炮早就打過來了。為了顯示中國人民的反帝決心,使帝國主義的代理人段祺瑞執政府感受到人民的力量,作為進步思想代表的大學生走上街頭,游行請愿,有何不可?我們不能因為敵人兇殘而停止斗爭!【思考2】分析人物1.文章記念了劉和珍的哪些事跡,寫出了她的哪些品格?明確①預定《莽原》,體現其追求真理的品格②“風潮”領袖,體現其敢于反抗的品格③慮及母校,體現其有遠見、有革命責任感④府門喋血,體現其勇敢堅強、敢于抗爭的品格⑤難中救助,體現其從容善良的品格劉和珍是一個渴求真理,富有斗爭精神,而又和藹、善良,有思想,有遠見,富有責任感的革命青年。問題探究【思考2】分析人物2.本文除了寫劉和珍之外,還寫了哪些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態度和情感?請簡要分析。明確一類是愛國青年,如:沉勇而友愛的楊德群,沉勇而友愛的張靜淑等請愿的猛士。作者對其表達了沉痛地悼念、高度地敬佩。第二類是反動勢力,包括段祺瑞政府,流言家等,作者對其表達了深深地厭惡和痛恨。第三類是處在中間狀態的所謂“庸人”,作者對其表達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可見作者除了要悼念在慘案中犧牲的愛國者劉和珍等人外,更深遠的意義在于評述慘案以此來鼓勵生者,激勵猛士,揭露敵人,喚醒庸人。問題探究【思考3】鑒賞藝術手法1.作者是如何充分地抒發悲憤之情,并達到打動讀者的目的的?明確作者巧妙地運用了細節描寫的手法,于細微處見真情。①反復細節。在第三、四、五部分中,一向惜墨如金的魯迅先生居然四次用幾近雷同的筆法寫道“但她卻常常微笑著,態度很溫和”“也還是始終微笑著,態度很溫和”“況且始終微笑著的和藹的劉和珍君”“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君確是死掉了”。“微笑、溫和、和藹”的劉和珍君何以是暴徒?更何至于無端在執政府門前喋血呢?作者精心設計的這個反復細節如同電影特寫鏡頭在讀者的腦海里緩慢地滾動放映,感情密度大,沖擊力強,將悲憤之情最大限度地傳遞出來,使反動文人的所謂“暴徒”之說不攻自破,使劉和珍的形象更加鮮明感人。問題探究【思考3】鑒賞藝術手法1.作者是如何充分地抒發悲憤之情,并達到打動讀者的目的的?②再現細節。在第五部分中,作者細膩刻畫,生動而又細致入微地再現了三位女性的死狀。文章不厭其細地說“(子彈)從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創傷”“張靜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彈,其一是手槍,立仆”“楊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擊,彈從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一個兵在她頭部及胸部猛擊兩棍,于是死掉了”,這些語句讀來真如現場的目擊,劊子手殺人的全過程乃至每一個動作,魯迅先生都再現得精確之至。這些“再現細節”都是“血淋淋的”,將作者心中的萬丈怒火點燃起來,炙烤著讀者的心靈和情感,令人如鯁在喉,忍不住拍案而起,橫眉冷對殺人者,直斥殘酷無情的反動派。問題探究【思考3】鑒賞藝術手法2.作者是如何塑造劉和珍的形象的?明確①選取有意義的小事來表現人物性格。②善于抓細節來抒發感慨。如反復強調劉和珍“微笑著”“態度很溫和”。③運用人物的肖像描寫。④運用反襯手法。如用劉和珍的善良可愛反襯反動派的兇殘和反動文人的下劣。⑤記敘、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綜合運用,思想深刻,感情強烈。問題探究【思考4】鑒賞語句,分析情感1.“我將深……逝者的靈前。”明確“非人間”,指社會的黑暗;“最大的哀痛”指作者無法壓抑的悲憤之情;“它們”,指反動派和那些“學者文人”;“快意于我的苦痛”實際是警告反動派別高興的太早,總有一天血債必將血償!“后死者”,即作者。全句意為:我要深味這人間地獄的濃黑的悲涼;我要以我的最大的哀痛顯示于這黑暗的社會中,抒發自己強烈的悲憤之情,作文紀念死者。問題探究【思考4】鑒賞語句,分析情感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明確“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慘淡的人生”指反動派統治下的黑暗現實。“哀痛者和幸福者”指看到黑暗現實,哀痛于國家和人民而無力改變的人和敢于正視黑暗現實,為國為民敢于斗爭敢于犧牲的人。他們當然承受著超乎尋常地哀痛,但是為改變慘淡的人生、創造幸福的人生,他們本身也是幸福者。這句話贊揚猛士勇敢面對殘酷的現實,英勇清醒、永不回避的精神。魯迅向來倡導對現實對人生直面的態度。“對“真的猛士”的贊揚與下文對庸人的批判,形成鮮明的對比,鮮明地表達了魯迅對人生意義的認識。問題探究【思考4】鑒賞語句,分析情感3.“慘象,……就在沉默中滅亡。”明確①“慘象”指反動軍閥的血腥鎮壓;“流言”指御用文人的無恥誣蔑。這兩個詞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有形的刀槍加上無形的刀槍,這就是中國式的專制統治,這就是中國式的白色恐怖!正是這野蠻而嚴密的專制統治,使得我們的民族逐漸消亡,以致“默無聲息”了。②“沉默”有兩種含義、兩種結果:一是“爆發”,沉默的過程正是積蓄力量的過程,是爆發的先兆;一是“滅亡”,甘受壓迫,國家、民族更加衰頹下去。作者選用選擇復句,啟示人們:對中外反動派說什么也沒用,必須起來斗爭,表明了作者的斗爭意志和殷切期望。③抓關鍵詞“已”“尤”,既對反動派發出警告,更有對“后死者”的呼喚和激勵。【思考4】鑒賞語句,分析情感4.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明確這個并列復句,十分恰當地評價了“三·一八”死難烈士對于將來的意義。盡管,在這“并非人間”的世上活著的,有許多是“茍活者”,他們也將從烈士的事件中看到一點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將越來越多,先驅者的壯烈精神將激勵、鼓舞他們,更加勇猛地去斗爭、前進!“茍活者”會從這次流血事件中會依稀地看到隱約的希望,在烈士的精神感召下,逐步覺醒,增長勇氣;“真的猛士”會更堅定地奮勇前進。【思考5】對比閱讀悼劉和珍楊德群女士林語堂今日是星期日,稍得閑暇,很想拿起筆來,寫我這三天內心里的沉痛,但只不知從何說起。因為三天以來,每日總是昏頭昏腦的,表面上奔走辦公,少有靜默之暇,思索一下,但是暗地里已覺得是經過我有生以來最哀慟的一種經驗;或者一部分是因為我覺得劉楊二女士之死,是在我們最痛恨之敵人手下,是代表我們死的,一部分是因為我暗中已感覺亡國之隱痛,女士為亡國遭難,自秋瑾以來,這回算是第一次,而一部分是因為自我到女師大教書及辦事以來,劉女士是我最熟識而最佩服嘉許的學生之一(楊女士雖比較不深知,也記得見過幾回面),合此種種理由使我覺得二女士之死不盡像單純的本校的損失,而像是個人的損失。問題探究【思考5】對比閱讀三月十八日即她死的早晨八時許,我還得了劉女士的電話,以學生自治會名義請我準停課一天,因為她說恐怕開會須十一時才能開成,此后又恐怕還有游行,下午一時大家趕不回來。我知道愛國運動,女子師范大學的學生素來是最熱烈參加的,并非一般思想茅塞之女界所可比,而且此回國民大會,純為對外,絕無危險,自應照準,還告訴她以后凡有請停課事件,請從早接洽,以便通知教員,不知道這就是同她說話的末一次了。到下午二時我因要開會到校,一聞耗即刻同許季弗[即許壽裳(1883—1948年),字季弗,浙江紹興人,教育家]先生到國務院,而進門開棺頭一個已是劉女士之尸身,計前后相距不過三數小時。閉目一想,聲影猶存,早晨她熱心國事的神情猶可涌現吾想象間,但是她已經棄我們而長逝了。問題探究劉女士是全校同學欽愛的領袖,因為她的為人之和順,及對于校事之熱心,是全校同學異口同聲所稱贊的。功課上面,是很用功,是很想自求進益的一個人,看見她的筆記的人大都可以贊同,而且關于公益事宜尤其是克己耐苦,能干有為,足稱為中國新女子而無愧。我本知她是很有希望的一個人才,但是還不十分知道底細,到許季弟先生對我詳述,才知道她是十分精干辦事靈敏的女子。上回女師大被章劉毀殘,之所以能堅持抵抗,百折不撓而有今日者,實一大部分是劉女士之功,可稱為全學革命之領袖。處我們現今昏天黑地,國亡無日,政治社會思想都須根本改造的時期,這種熱心有為,能為女權運動領袖的才干,是何等的稀少,何等的寶貴!問題探究記得有一天很冰冷的晚上,到十時,劉女士才獨自一人提了一個極大的皮箱來我家里。這是兩月前女師大演劇的第二天,是為還借用的衣服來的。因為到各家去分還,所以跑到這里來已經時候很晚而十分疲倦了,但是她還是說“不累”,仍舊滿面笑容的談到前夜演劇的情況,個人的劬勞,好像全不在心上。我方明白女師大之所以能有奮斗到底的成績,是因為有這種人才。問題探究在我的書桌上,有一本劉女士的英文作文簿,是她死的前一日交來的,一直到現在總是不忍翻開看。今天毅然打開看,最后一篇的題目是:“SocialLifeintheCollege”,后記Mar,16,1926,就是她死前二天做的。劉女士總是懊惱自己的英文程度太差,以前曠課太多,其實一看她的英文倒是很流暢通順的。這一篇文中有很多可以引起我們感嘆之語,很可以使我們知道她求學的心切,及上回因受摧殘而曠學是如何逼不得已之事。里頭有一段說(盡依原文,未改只字):[篇幅所限,以下三段英文原文刪去,只保留本文作者的漢語譯文——編者注]

問題探究(“人常說,學生時期為最快樂之日,但是我不敢贊同。我相信世上永無快樂之日,而學生時期,亦多紛擾。”譬如吾校,北京女子師范大學,自從我進校以來即永未見寧日。我不敢回憶我在校過去的生活。“現吾校已比較安靜,我正預備靜心求學。但是又風聞新教育總長馬君武氏又正在陰圖擾亂教育界。若今日之安寧,我們又不能享受了。啊,這是何等可怕!”)問題探究從這一篇中就可知道劉女士求學的熱心及她受章士釗摧殘的困苦感覺。同時也可以看見她對于政治的識見,遠在一般喪家狗之文妖與名流之上。本學期創辦英文自修室,她就很高興的來預備努力研究,屢次來問我如何可以進步英文。我所說應買的書如Ox―fordPocketDictionary,她都很快就買來,果真如她所預料,自章士釗馬君武再講整頓學風,“若今日之安寧情況,我們又不能享受了。啊,這是何等可怕”。楊女士我雖然不深知,不能夠詳細表述,總也是女師大革命先烈之一。我希望有女師大同學能把她的生活較詳細地敘述出來。問題探究劉楊二女士之死,同她們一生一樣,是死于與亡國官僚瘟國大夫奮斗之下,為全國女革命之先烈。所以她們的死,于我們雖然不甘心,總是死的光榮,因此覺得她們雖然死得可惜,卻也死的可愛。我們于傷心淚下之余,應以此自慰,并繼續她們的工作。總不應在這亡國時期過一種糊涂生活。一九二六,三,廿一日。(二女士被難后之第三日)問題探究問題1:本文與《記念劉和珍君》是同一時期、針對同一事件的兩篇紀念性文章,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與《記念劉和珍君》有哪些異同?明確《記念劉和珍君》中表露的是“悲憤”的情感,對烈士的悲和對反動派的憤恨。本文流露出的情感是悲痛與惋惜,對自己學生逝世的悲痛和國家失去這樣有為的女界領袖的惋惜。問題2:本文與《記念劉和珍君》從寫法上有哪些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明確魯迅先生的文章融記敘、抒情、議論于一體,以議論、抒情為主;林語堂先生的文章以記敘為主,中間融人抒情,記敘了劉和珍的若干生活細節,表現了劉和珍的高貴品質和對英才早逝的痛惜之情。問題探究本文通過回憶與劉和珍君的交往和對“三·一八”慘案烈士遇難情形的描述,憤怒地控訴了段祺瑞執政府殺害愛國青年的暴行,痛斥了走狗文人下劣無恥的流言,贊頌了烈士們的崇高精神,并以無比沉痛的心情表達了自己的哀思和尊敬,嚴肅總結了“三·一八”慘案的教訓與意義,告誡愛國青年要注意斗爭方式,激勵人們“更奮然而前行”。明晰主旨技巧點撥第四部分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手法【任務引導】記敘、議論、抒情完美結合是指在以記敘為主的文章中適當地穿插一些抒情和議論,對所記敘的人物、事件等加以評述,表明見解,或是就個別事物點出它的普遍意義,抒發內心強烈的感情的表達方式。這種方法能引起讀者聯想,激起讀者思想上的共鳴;畫龍點睛,表現文章主題;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寫法指導】運用這種手法應做到以下三點:(一)抒情和議論要少而精。敘述中的議論與抒情應是“點睛之筆”,所以話不在多而在精。它是敘述與描寫的總結與升華,應一語中的,能啟迪讀者,或引起讀者的共鳴,切忌長篇大論或肆意抒情,以至喧賓奪主,影響了記敘文體。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手法(二)抒情和議論要貼切、自然。記敘文中的議論與抒情是建立在敘述與描寫的基礎上的,必須使所議之題、所抒之情緊扣敘述與描寫的內容,力求做到不突兀,不生硬,不虛假,使讀者有水到渠成之感,有情真意切之感。議論部分還應特別注意力求角度新穎,含意深刻。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手法(三)抒情與議論密不可分。在記敘文中,有時議論中不僅表明了作者的觀點,同時也表明了作者的好惡喜怒,洋溢著感情色彩,這種和抒情密切結合的議論,既要“以理服人”,又要“動之以情”,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手法【遷移運用】請以“忘記”為話題,寫一段文字,綜合運用記敘、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不少于300字。明確示例:“你還記得這些手帕嗎?十幾年的全都在這兒啦。你看,這塊藍色的,還記得嗎?你才四歲的時候,我常用一個別針將它別在你的外套上,給你擦汗。”看著她在我面前叨叨地說著,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沉醉在幸福的回憶中。我靜靜地聽著,不敢吱聲,我無法應和母親——因為我什么也不記得了。“還有這塊白色紅邊兒的,是你十歲那年特意訂制的。看,上面還印著字哩——愛女玲瓏十歲生日快樂。唉,日子過得真快,轉眼就八年了,一眨眼的工夫。”她輕輕嘆息。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記得這些往事啊,哪怕是模糊的、零碎的也好!我無法想象,為什么母親如此細心地收藏著過往,如數家珍般道出我的點滴,她不是常常抱怨說人老了,記性差了嗎?【遷移運用】請以“忘記”為話題,寫一段文字,綜合運用記敘、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不少于300字。我承認,我是徹底地將手帕的故事忘了,很隨意地扔在了記憶的角落。況且,現在也不時興手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紙巾,薄如紗,白若雪,香似蘭,裝在一個很精致的塑料口袋中。當我流汗了,取出一張,輕輕一擦,質感很好,而且還有一種隱隱的香氣,然后隨手扔掉,多方便。于是很自然地,手帕便不常被人記得了。我的書包中全是檸檬香型的紙巾。手帕的概念變得淡然了,甚至要被我忘卻。若不是母親無意中提起,我實在無法憶起這些手帕曾屬于我。魯迅的饋贈孫郁在現實生活里,魯迅并不是想象中那樣橫眉冷對所有的人,而是一個非常真性情的人。記得魯迅在廈門大學和中山大學教書的時候,很多學生成為他的粉絲,追隨他一起到上海。魯迅經常慷慨地資助困難中的學生,這種關懷與愛,顯得非常感人。那時候,有許多年輕人的作品出版不了,魯迅也常常會拿自己的錢給他補貼出版。他寫文章的時候也愿意開玩笑,他自嘲自己說的玩笑是“貓頭鷹的聲音”。魯迅的好多朋友都是有個性的,不那么正襟危坐,比如郁達夫。郁達夫就很好玩,喜歡寫一些士大夫的詩畫、舊體詩,喜歡寫一些舊小說。魯迅覺得這個人很真,很可愛。蕭軍也是這樣,東北人,有時候非常粗野,但是魯迅很喜歡他。蕭軍給魯迅寫信,說“自己的性子是否要改一下”,魯迅說不要改。拓展閱讀生活中魯迅很率真,完全是那種性情中人,魯迅早期的朋友和魯迅鬧翻了,為什么鬧翻的?因為魯迅覺得“這些人有的時候在那里莫名其妙裝孫子”。其實,他從來沒把自己當成一個名人。在我的了解中,魯迅的愛好很多,他喜歡買畫冊,看外國電影,他買了大量的漢磚、拓片,各種各樣的文物。魯迅對現代畫派也很喜歡。而且魯迅特別注重風俗的研究,對地域文明有特別的感受。由此而來,他翻譯了很多這方面的書。魯迅穿著很樸素,衣服都是破破爛爛的,襪子補了一層又一層,以至于這種打扮帶來了很多麻煩,經常受到羞辱。有一次魯迅去銀行取工資,但銀行里的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