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_第1頁
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_第2頁
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_第3頁
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_第4頁
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1—2022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考試高一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2021年四川三星堆遺址“上新”,再次驚艷世人。在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羊頭罍,與河南殷墟遺址和湖南炭河遺址出土的一些文物有相似之處。結合下列出土在同時代的青銅器,可以推斷A.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有文化交流B.商周時期各地區之間交流十分頻繁C.各地文明獨立發展體現多元特征D.中原文明經絲綢之路傳到巴蜀地區2.西周建立后,周公營建洛邑,將商代“頑民”強行遷移到這里,以軍隊駐守。隋煬帝即位后,深感“關河懸遠,兵不赴急”,認為必須“因機順動”營建東都洛陽。兩朝營建洛陽A.適應了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B.旨在控制前王朝的殘余勢力C.力圖加強對東部地區的控制D.反映了政治中心東移的趨勢3.《小雅·瞻彼洛矣》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其中有一句這樣的表述,“君子萬年,保其家室”“君子萬年,保其家邦”。這說明西周A.王權神秘色彩的強化B.實現了中央權力高度集中C.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D.具有家國同構的社會特征4.下表是不同歷史人物對秦始皇的評價,據此得出的正確認識是A.同時代人因有直觀感受評價更準確B.后人因掌握豐富資料評價較為全面C.評價歷史人物沒有客觀公正的標準D.對人物的評價受特定歷史條件影響5.漢朝,地方學校主要是郡國學。武帝下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之官,蜀郡太守文翁首先在成都建立,招下縣子弟以為學官弟子。規定,學官的諸生(弟子),必須是好孝悌和“明經飭行”的。這說明西漢政府A.官僚政治體系嚴密B.注重儒家德行教育C.皇帝權力高度集中D.才能是選賢的標準6.《中國社會史》中記述:“公元前198年,中國一公主下嫁匈奴首領單于。漢君每年向單于奉獻絲、酒、米、銅幣等重要禮品?!睘楦淖冞@一狀況,漢武帝采取的直接舉措是A.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B.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C.任用衛青、霍去病,大規模反擊D.實行鹽鐵官營,加強經濟控制7.漢代以前中原人民習慣于席地而坐,即跪坐。魏晉以來,隨著胡漢雜居,胡床自北而南廣為流行,促使高足家具出現,改變了過去席地而坐的習慣。這說明A.民族交融推動漢人生活習慣改變B.胡漢交融以漢族吸收胡人文化為主C.胡人漢化與漢人的胡化同步進行D.胡族文化在中原地區得到廣泛傳播8.隋朝修建的大運河,有力地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的聯系;唐代繼承發展了隋朝的建設成果,使這一主干交通構成了“奉長安文化為中心、仰東南財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線。這反映了隋唐時期A.人工運河修建技術領先世界B.水路運輸成為主要交通形式C.完成了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D.交通建設促進國家統一穩定9.“兩稅之立,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資產少者則其稅少,資產多者則其稅多。”此賦稅制度的實施A.推動了租庸調制繼續實行B.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C.加重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D.杜絕了土地兼并的問題10.627年,唐太宗封孔子為“先圣”;666年,唐高宗封孔子為“太師”;739年,唐玄宗頒發詔書,授孔子以王爵,謚號“文宣”,稱“文宣王”。上行下效,全國各地紛紛修建孔廟,一時孔廟林立,隨處可祭拜孔子。這反映出唐代A.儒學正統地位得以恢復B.社會尊儒氛圍較為濃厚C.“三教合一”局面已結束D.借助孔子加強文化專制11.下圖為唐代卷草紋,該紋在魏晉時期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忍冬紋演變而成。忍冬紋花卉形態消瘦、清朗,紋樣簡單,單純質樸,而唐卷草紋多與牡丹、石榴、鳳凰等動植物紋樣靈活組合,變得雍容華麗。這一變化A.體現唐文化兼收創新的特征B.突顯中外文化交流互動深入C.源自唐朝海上絲綢之路開通D.說明物種豐富決定藝術形式12.下表為何懷宏《選舉社會及其終結》中關于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占比例變化統計表。據此可推知A.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B.社會階層流動的加強C.科舉制受現實的制約D.封建統治基礎受動搖13.王安石在變法中“募饑民修水利”,以“賑救食力之農”“興陂塘溝港之廢”。與“煮粥賑災”“開倉放糧”等賑災方式相比,王安石此舉力圖A.盡量減輕政府的救災負擔B.穩定災區的社會秩序C.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生計問題D.建立政府抗災救荒體系14.下圖反映了中國古代人口狀況的發展趨勢,出現如下趨勢的主要原因是A.區域人口“南增北減”B.經濟重心不斷南移C.連年戰亂使人口銳減D.醫療水平不斷提高15.忽必烈還在潛邸時,就已結識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漢地的情況。竇默為忽必烈講解三綱五常、正心誠意之說;姚樞為忽必烈講解儒家治國平天下之道。這種狀況A.有利于蒙古族的封建化B.延緩了國家統一的進程C.促進了中原文化的發展D.改變了漢族人民的地位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55分。16.(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二對商鞅變法的評價一一摘編自張濤《移風易俗:商鞅變法的重要側面》等(1)據材料一,從政治、經濟方面分析商鞅變法促進了秦國的社會轉型。(6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韓非子與賈誼對商鞅變法的態度及原因,并揭示評價的本質。(8分)17.(1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據史籍記載,黃河水患最早見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戰國以來,各國的長期戰爭,大家競筑堤防所致,此時亦有決水以浸敵國者。西漢初年,由于春秋戰國以來水利失修,黃河河道被破壞,造成嚴重水患。漢武帝而動員包括社會各界的人士參與到黃河水災的救助之中,同時利用朝廷的大臣來治理黃河水患。如元光三年的黃河水患;“于是天子使汲黯、鄭當時興人徒塞之”。為了安置災民,漢武帝還采取大規模移民的政策,將遭受水災的民眾遷離本土,遷往漠北地區或江南地區,使這些民眾脫離了黃河水災的侵擾,過上安定的生活。--摘編自錢穆《中國經濟史》等材料二漢平帝時,黃河、汴渠決口,沖壞河堤。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夏天,朝廷征調幾十萬軍隊,派王景和王吳修筑渠道和河堤。修筑的河堤從滎陽到千乘(現山東廣饒縣)??诰d延一千多里。雖然王景節約工程費用,但花費還是以百億計算。第二年夏天,水渠建成了,漢平帝親自巡視并下詔,令沿河郡國設立負責河堤的官員。研究表明,自王景治河后的800年中,黃河基本穩定,沒有出現大的決溢和改道,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起到了重要作用。--摘編自牛志奇《史籍中的黃河治理》(1)根據材料一,歸納漢朝黃河頻發水患的原因。概括漢武帝治理黃河的措施。(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東漢時期黃河治理的特點。(4分)(3)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代黃河治理的意義。(5分)18.(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唐朝推行較為開明的治邊政策。唐王朝確立了羈縻府州制度,以各邊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圍作為羈縻府、州行政區劃的基礎,并在眾多的羈縻府州基礎上設立都護府,由都護府直接管理,再統于唐王朝中央政府。為了維護遼闊邊疆地區的安定,唐王朝確立了軍鎮屯戍制度。軍、城、鎮等皆有使職專領,都有兵力配備,并可隨時調派邊疆民族軍隊作為補充。唐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對邊疆民族總體上講是以懷柔、招撫為主,采取和親和冊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強與邊疆民族的關系。為了鞏固對邊疆的統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積極開發的政策,其主要內容是發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