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學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_第1頁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學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_第2頁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學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_第3頁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學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_第4頁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學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佳一中2021-2022學年度高一第一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一、選擇題(1-20題每題1分,21-50題每題2分,共計80分)1.在我國境內,迄今已發現數千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主要遍布于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東南地區、西南地區、北方地區和華南地區等幾個大的區域。各地區的文化遺存各有特點。這可用來說明A.漁獵和采集活動的產生B.中國最早進入階級社會C.生產力水平的快速提高D.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2.在西周的金文記載中已經有“戎”“夷”之稱。春秋時期,中原各國因社會發展較四周戎狄蠻夷先進而自稱為“華夏”。“華夏”各國間存在紛爭,但無論各國關系多么敵對,它們并不稱呼對方為“戎”“夷”。這一現象反映了先秦時期A.實現國家統一成為社會的共識B.民族和文化認同觀念已經出現C.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沖突劇烈D.血緣成為維系政治認同的紐帶3.下表所示是孔子、墨子和韓非子的思想主張(部分)關于這些思想家及其主張正確的是思想家思想主張孔子提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下有道”的社會理想墨子主張”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韓非子認為“道無雙,故曰一,是故明君貴獨道之容”A.都是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B.都表達了新興地主階級的訴求C.都有期盼國家統一的理念體現D.具有強烈的“民本主義”色彩4.按周朝制度,井田制下“步百為畝,畝百給一夫”。戰國時期,東方很多國家仍保留這一分田標準,而商鞅變法則“改制二百四十步為畝,百畝給一夫矣”。這表明當時A.稅制變革尚未普及B.秦國改革更加徹底C.中原經濟比較發達D.統一趨勢業已出現5.戰國時期,各國貨幣不一,齊、燕行刀幣,趙、魏行布幣,楚國行蟻鼻錢,秦國行錢。在晚期楚國亦鑄行布幣,齊、燕亦鑄行錢。這說明戰國時期A.秦國國力明顯增強B.區域間商貿聯系的加強C.工商業主富比王侯D.貨幣使用狀況日益混亂6.廷議也叫做朝議、朝會和大議等,是皇帝與大臣們在朝堂上定期集會議事的一種形式。所議有政治、經濟、民族、文化、救災、戰爭等等,參加廷議的官吏有文有武,職位自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諸侯王、眾卿、將軍,下至大夫、博士、令長等……討論結果由皇帝最后裁決。由此可見,廷議制度A.有效協調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B.體現了士大夫集團的政治品格C.有效限制君主專制D.有利于提升行政決策的科學性7.某同學在復習秦漢王朝開疆拓土、奠定中國大一統格局的歷史時,繪制了下圖所示的疆城示意圖。其中在西北方向的空白方框內應該填寫的漢代管理機構是A.西域都護B.尚書省C.澎湖巡檢司D.伊犁將軍8.《黃帝內經》成書晚于《史記》,但《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僅29個醫學案例約1.1萬字的內容,就與《黃帝內經》在征引醫學文獻名謂、醫學術語、精氣-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雜合以治”的治病理念等12個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對上述現象認識準確的是A.《史記》亦是醫學巨著B.漢代的藥物學成就突出C.《黃帝內經》的繼承性D.中醫理論在漢初已完善9.荀子認為:“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董仲舒也說:“天之生民,非為王也,而天立王,以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相比于荀子,董仲舒的思想表現在A.繼承了儒家的天命觀B.初步具有了人民主權觀念C.體現了儒家民本思想D.強調了對君主暴政的制約10.北魏孝文帝熟知儒道釋各家學說,尤以對儒家學說最為精通。他熟讀六經,在與大臣論政或發布的詔令中經常引經據典,顯示出其對儒家思想有精深的研究。這一狀況A.有利于北方民族融合B.違背了儒釋道的互鑒潮流C.開啟了鮮卑族的封建化D.創造了統一北方的文化環境11.下表是唐朝中期戶數和人口數變化一覽表。導致前后人口變化的原因是年份戶數(戶)人口數(人)資料來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615614137140000《資治通鑒》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891470952919309《通典食貨志》代宗廣德二年(764年)293312516920386《舊唐書》憲宗元和十五年(820年)237540015760000《舊唐書》A.自然災害的頻發B.均田制遭到破壞C.政治局勢的影響D.藩鎮割據的影響12.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如表為唐宋時期科舉進士的錄取情況。導致這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宋代時代統治(年)錄取進士總人數平均每年錄取人數唐朝290744826宋太祖1718812宋太宗21148771宋真宗25176071A.提倡文官制度B.完善了科舉制度C.重視文學發展D.加強君權的需要13.下圖中吐蕃大臣祿東贊(居中者)身穿的長袍,其面料是產自中亞的“撤答刺欺錦”,此錦是中亞人吸收唐代織造技術并結合當地技術,將“經錦”改為新式“緯錦”而成。這體現出唐《步輦圖》(部分)A.區域織造技術趨于一致B.中外技術的交流開始于唐代C.技術的交流具有多向性D.中亞是吐蕃與唐交流的橋梁14.南北朝時期,南方高僧可以公開和統治者討論“沙門(佛家)不禮王者”,而且受到大部分士人官員支持:而北方,佛家子弟提出“皇帝即如來”,甚至還出現“拜天子即為禮佛”的說法。這折射出A.北方佛教與皇權融為一體B.傳統倫理遭到極大地挑戰C.君主集權程度的南北差別D.世家大族在南方勢力穩固15.下圖是中國古代某王朝的中央政府架構簡圖。這一王朝是A.秦朝B.西漢C.唐朝D.北宋16.南宋以來,鏡湖流域陸續出現規模較大的蔬果種植和魚類、家禽養殖業。山陰縣梅市有植茨18里的農戶。會稽縣則有鑿池數十畝,養魚萬計,賣值達數十萬緡的農家。河湖港汊,“陂放萬頭鴨”,“風起鴨船斜”。這種景象的出現說明當時A.商品經濟得到發展B.土地兼并現象嚴重C.農民生活普遍富足D.商業漸居主體地位17.《文獻通考》記載:王安石改革后的熙寧十年(1077年),國家稅收劇增到52101029石,即使與治平時相比也增長了4倍。中央積蓄的錢粟,“數十百巨萬”,作為戶部的經費,“可以支二十年之用”,這說明王安石變法A.使北宋的經濟實力空前增強B.使北宋徹底擺脫了財政危機C.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弱局面D.解決了北宋存在的內部危機18.至元九年,忽必烈遷都北京,定名大都。不過他也面臨一個極為棘手的難題:初為首都,人口由十幾萬暴漲至80萬,最迫切也最難解決的就是“吃飯”問題。而大元朝廷每年的糧賦收人1211萬石,有1000萬石來自江南。這反映出A.南北交通的阻斷B.遷都于元朝統治不利C.南北經濟差距大D.社會穩定促進人口增長19.2019年,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與英國杜倫大學考古系陸續考察整理了印度奎隆港口遺址、阿曼魯斯塔克、西班牙薩拉戈薩、瓦倫西亞等遺址出土的中國宋代的外銷瓷,整理總數達近萬件(組)。這可以說明A.宋代海外貿易的范圍廣闊B.宋代的農耕經濟發達C.西班牙是宋的主要貿易國D.宋代手工業技術高超20.有學者認為:朱熹是宋代學者中最熟悉《夢溪筆談》內容并能對其科學觀點有所聞發的一人,正因為他自己也是一位對于自然現象非常關切而留意考察和研索的科學家之故。這一觀點意在說明A.朱熹的主要成就在自然科學領域B.朱熹對《夢溪筆談》成書貢獻巨大C.理學是朱熹研究自然科學的動力D.程朱理學建立在科學理論的基礎上21.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說:“漢代丞相一人掌握全國行政大權,而唐代則把相權分別操掌于幾個部門,由許多人來共同負責。”后來則廢除了長期存在的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職權,六部直接向里帝負責。上述變化的實質是A.集思廣益,減少失誤B.分工協作,提高效率C.相互制約,杜絕貪腐D.削弱相權,加強皇權22.明仁宗以后,內閣大學士的品級逐漸上升,并且被賦予“公”“保”虛衛,獲得“票擬”職權;同時,皇帝也打破了“不許宦官識字”的慣例,并且以司禮監代皇帝批閱奏章。這本質上說明A.皇帝權力日益衰落B.內閣日益掌握實權C.君主專制統治加強D.宦官權力惡性膨脹23.從宰相制度的演化與變遷,可以看出封建專制制度因時而動的特性。中國古代設丞相與廢宰相的兩個皇帝分別是A.秦始皇、明太祖B.秦始皇、唐玄宗C.秦始皇、隋文帝D.隋文帝、唐太宗24.雍正四年(1726年),查嗣庭擔任江西主考官,所出試題引用了《詩經》中的“維民所止”一句有人說他居心叵測,“維止”二字意在削去“雍正”二字的頭。雍正聽聞大怒,讓人搜羅他的罪過,結果查嗣庭被捕病死獄中,被戮尸示眾,兒子被處死,家屬被流放。雍正帝這一做法A.體現了清廷對思想文化的嚴密控制B.說明清朝的刑法制度異常殘酷C.折射出士人對清朝統治的強烈不滿D.表明清朝的統治危機口益加劇25.清代機密詔令、檔案記載、奏議核查均由軍機處負責。詔令密詣由軍機處擬就,經皇帝裁定后,直接密封發出,不再經過內閣;而內外各官重要章奏也繞過內閣,由軍機處審定直送皇帝。這反映出A.專制皇權進一步強化B.皇帝直接獲取地方信息C.軍機處決策效率提高D.內閣行政功能完全喪失26.清初,歷代帝王廟除了供奉三皇、五帝外,還對遼太祖、金太祖、元太祖等進行祭祀.……乾隆帝更是提出了“敬天法祖,勤政愛民”“中華統緒,絕不斷線”的觀點。這反映了A.清政府努力鞏固多民族國家統一B.君主專制空前強大C.清朝皇帝對外族文化的喜愛認同D.中央集權日益發展。27.下面是元明清時期中央與西南邊疆的政治關系演變情況。由此可知.元明清時期A.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直接控制B.調整地方行政層級以減輕中央的負擔C.阻止了地方分裂割據的狀態D.封建政府加強對西南邊疆開發與管理28.下表為清朝前期對外政策演變簡表。由此可推知,此時A.閉關鎖國政策逐漸廢止B.東南沿海潛在危機日益加重C.中外經濟交流完全中斷D.中國開始受到外來侵略威脅29.乾隆帝在回復英國馬戛爾尼使團要求時提到:“向來西洋各國及爾國夷商赴天朝貿易,悉于澳門互市,歷久相沿,己非一日。……今爾國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陳乞,大乖仰體天朝加惠遠人,撫育四夷之道:……若俱紛紛效尤,以難行之事妄行干瀆,豈能曲循所請……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詳加開導,遣令回國。”該回復反映出A.清朝拒絕與英國通商貿易B.清朝拒絕給予英國優惠待遇C.清朝對外充滿天朝上國心態D.清朝反對另外開特例給英國30.美國歷史學家弗蘭克在其著作《白銀資本》中說:“16、17世紀,歐洲人在與中國人的貿易中,不得不向中國支付白銀。中國憑借著在絲綢、瓷器等方面無與匹敵的制造業,與任何國家進行貿易都是順差。”據此可知,中國貿易順差的主要原因是A.明朝賦稅制度的改革B.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C.歐洲手工業技術落后D.中國手工業生產具有優勢31.黃宗羲提出新的君臣觀,認為“君臣之名,從天下而有之者也。吾無天下之責,則吾在君為路人。”所以“臣不與子并稱”。這種“君臣觀”A.帶有客觀唯心主義思想的色彩B.隱含有平等和啟蒙因素C.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D.反對實行中央集權統治32.清乾隆年間,全國人口增長到了3.6億左右,GDP居世界首位。與此同時,《清史稿》記載:“生齒日繁,則用物廣而需值自增,乃系一定之理。”“在家做饑民,不如出外做流民。”這反映了清朝A.人口增長推動生產力提高B.盛世的背后隱藏著危機C.閉關鎖國阻礙社會的轉型D.經濟發展加速人口流動33.“向來各外國商人只準在廣州一港口貿易,上年在江南曾經議明,如蒙大皇帝恩準西洋各外國商人一體赴福州、廈門、寧波、上海四港口貿易,英國毫無靳惜。”。……“但各國既與英人無異,設將來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準英人一體均沾,用示乎允。”通過該條款,英國在中國獲取了A.開埠通商權B.協定關稅權C.領事裁判權D.片面最惠國待遇34.通常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其含義是A.兩次鴉片戰爭在時間上是接續的B.它們都是圍繞鴉片貿易而展開的C.兩次戰爭都是以英國為首的D.兩者的戰爭目的都是一致的35.下表是不同歷史時期外國人在中國的生活狀況,這些史實能從側面說明A.中國國際地位的下降B.西方國家實力不斷增強C.中國華夷觀念的改變D.開啟了中國外交近代化36.《中國人口史》記載,“(近代)這場戰爭爆發時,蘇、皖、浙、贛、閩五省人口約為1.57億,戰爭結束時,該五省人口約為0.86億,人口損失了大約45%”。這場戰爭A.使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B.動搖了清朝統治的政治基礎C.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D.使清廷墮落為“洋人的朝廷”37.下圖漫畫題為《學生偏要毀了樹》。畫中年長者問:“孩子,你在我這里接觸到那么多西學,你看這樹……怎么救?”年輕學生回答說:“這種樹并不適宜現在的環境,燒了,種新品種吧!”這說明A.近代中國開始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B應當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堅持師夷長技以自強C.洋務運動不適合中國國情,應該變革政治制度D.維新變法運動失敗,表明改良道路在中國受挫38.下列歷史史實的組合中,搭配正確的是A.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的簽訂--賠款2100萬兩白銀B.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及戰后--俄國侵占中國領土近五十多萬平方公里C.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的簽訂--開放蘇州為商埠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馬關條約》的簽訂--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39.《格致新報》由上海人朱開甲于1898年3月在上海創辦。該報設有回答讀者提問的專欄,至該報終刊時,共有答問242條,其分類如表,下列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民族危機促進現代國民意識的提升B.學習西方科技仍是該時期主流思潮C.維新思想在這一時期得到廣泛傳播D.儒家思想傳統地位已經被西學取代40.義和團運動興起后,英國擔心波及其勢力范圍長江流域,遂策動兩江總督、湖廣總督等與列強合作。后來,上海道余聯沅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保護東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國宣戰后,南方更多督撫加入進來,和各參戰國形成“東南互保”協議,雖未簽字,但是其產生的重大影響是A.進一步鞏固清政府的統治根基B.導致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日益尖銳C.激發義和團反抗西方列強的愛國熱情D.清政府完全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41.對于守舊勢力對變法的阻撓,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認為只要“就皇上現在之權,行可變之事”,只要皇上“殺二品以上阻撓變法大臣一、二人”,然后再對王公大臣“厚以祿以養之”,則“新法行矣”。這從本質上反映出維新派()A.企圖與頑固派實現政治妥協B.認為變法阻力來自于官僚貴族C.對守舊勢力缺乏足夠重視D.缺乏全面領導改革的素質42.在紀念黃花崗起義的活動中,民國初期的人們通過祭文、詩詞、劇本、采訪等方式,加深了對黃花崗起義時代背景、歷史意義的認識,構建了一個立體的甚至美化的革命記憶。伴隨著國民黨統治弊病的日益暴露,黃花崗起義的紀念也逐漸失去了對人們的感召力。這說明A.黃花崗起義意義重大B.人們的群體記憶逐漸模糊C.歷史認知受制于時代D.革命精神有賴于不懈傳承43.清末新政期間,逐漸對原有的法律制度進行了不同程度上的修改與變革,被稱為清末修律,修律期間支持和反對之聲不絕,論爭不斷,而有關“子孫對于尊長侵害之正當防衛”,引發的正當防衛概念適用范圍的國家主義和家族主義之爭尤激烈。這表明A.法律應該具有普遍的適用性B.民族危機加速了法治化進程C.倫理傳統影響法律的近代化D.法治社會轉型歷程充滿曲折44.下圖顯示的是民國初期1912年和1921年中外企業所占比重。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北洋政府放寬對民間投資的限制B.北洋政府與日本簽署“二十一條”C.孫中山公布發展工業的建國大綱D.歐洲國家大幅減少在中國的投資45.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懷著“救亡圖存”的使命感,希望在西方找到一種能化解中國苦難的”靈丹”。但是一戰的爆發使他們認識到資本主義并不是理想的樂園,巴黎和會澆了他們一盆涼水。材料中“靈丹”的指A.“德先生”和“賽先生”B.三民主義C.實業救國D.馬克思主義46.近代是中華文化一個巨大的轉折時期,中華民族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嚴峻的生存與發展的挑戰,中華文化在沖擊和交融中邁向新生。以下主張體現近代中華文化的潮流是①“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②“法者天下之公器,變者天下之公理”③“革命必先反滿反清,其清廷已蛻變為“洋人之走狗”,焉可保狗護狗而不打狗乎”④“然自今以往,共和國體,果能鞏固無虞乎!立憲政治,果能施行無阻乎?以予觀之,此等政治根本解決問題,猶待吾人最后之覺悟”A.反對專制統治,實行民主政治B.反抗外來侵略,維護清朝統治C.發展資本主義,救亡圖存D.救亡圖存,推動中國的近代化47.下圖基本呈現了近代前期中國工人數量整體變化趨勢,這不能反映近代前期中國工人數量變化趨勢圖A.洋務運動的足跡B.外商企業的創辦C.民國初年實業推進的步伐D.五四運動的影響48.1912年,一位年輕人剪辮之前在照相館留影(下圖),照片背后有題識:“壬子秋八月,欲剪發,故用大鏡照后影以留紀念。八月初三即九月十三日拍于勸業場樓上之麗芙照相館。計印二張大洋八毛。”這反映了A.近代男子服飾趨向西化B.社會生活受到時代變遷影響C.社會保守思想較為強大D.民眾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改善49.與激進的民族主義者反對列強主導進行司法調查不同,在司法調查問題上,北洋政府采取了爭取擴大法權調在范圍這一應對措施,以便為廢除治外法權尋找法律和事實依據。北洋政府的做法A.導致中國司法主權進一步受損B.有明顯的投降主義色彩C.旨在換取帝國主義列強的支持D.是基于現實的被迫選擇50.對如圖所示歷史事件評述正確的是A.斗爭目標是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B.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C.成功實現了工農紅軍的戰略轉移D.揭開了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序幕二、材料分析題5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關稅稅率,中國須同英國商定。材料二①割遼東半島、臺灣及其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輪船可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④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材料三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由各國派兵保護;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臺,準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質的組織,對反帝運動鎮壓不力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