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洪溝工程設計說明_第1頁
排洪溝工程設計說明_第2頁
排洪溝工程設計說明_第3頁
排洪溝工程設計說明_第4頁
排洪溝工程設計說明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精心整理精心整理精心整理3排洪工程設計方案開縣是四川盆地東部地區(qū)的一部分,山體較多,中原和木橋小區(qū)背后(南側)有一山體。由于山體地形坡度大,積水時間短,洪水歷時也不長,一到雨季,大量山洪水排泄而下,水流急,流勢猛,且水流中還夾帶著砂石等雜質,沖刷力大,容易使山腳下小區(qū)受到破壞而造成嚴重損失。為了盡量減少洪水造成的危害,保護山腳下居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必須要認真做好防洪規(guī)劃,擬在山坡上新建一條排洪溝,攔截山洪,將山洪引出居住區(qū),排入附近水體中。3.1設計原則(1)排洪工程的設計應充分考慮小區(qū)旁邊山洪現(xiàn)狀,切實解決山洪對小區(qū)造成的危害和隱患。(2)排洪工程的設計應與原有的DN1200市政水泥涵管結合起來,使山洪能夠順利流入市政管道。(3)為減小對市政管道的堵塞,應考慮設置沉砂設施。3.2設計依據(jù):1、《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guī)范》(CJJ50-92)2、《城市防洪標準》GB50201-943、《室外排水設計規(guī)范》GB50014-2006;4、《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2002;5、《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JTGD60-2004;6、《市政排水管渠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CJJ3-907、《砌體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3-2001)8、《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2002)9、實測地形圖。3.3排洪溝設計要點(1)排洪溝應盡量利用原有山洪溝,必要時可作適當整修原有山洪溝是山洪若干年來沖刷形成的,其形狀、底板都比較穩(wěn)定,因此應盡量利用原有的天然溝道作排洪溝。當利用原有溝不能滿足設計要求而必須加以整修時,應注意不宜大改大動,盡量不要改變原有溝道的水力條件,而要因勢利導,暢通下泄。(2)排洪溝應盡量利用自然地形坡度排洪溝的走向,應沿大部分地面水流的垂直方向,因此應充分利用地形坡度,使截流的山洪水能以最短距離重力流入受納水體。(3)排洪溝采用明渠或暗渠應視具體條件確定一般排洪溝最好次用明渠,但當排洪溝通過市區(qū)或廠區(qū)時,由于建筑密度較高、交通量大,應采用暗渠。(4)排洪溝縱坡的確定排洪溝的縱坡應根據(jù)地形、地質、護砌、原有排洪溝坡度以及沖淤情況等條件確定,一般不小于1%,設計縱坡時,要使溝內水流速度均勻增加,以防止溝內產(chǎn)生淤積。當縱坡很大時,應考慮設置跌水或陡槽,但不得設在轉彎處。一次跌水高度通常為0.2~0.6m,有的多達20~30級,消能效果很好。陡槽頁稱急流槽,縱坡一般為20%~60%,多采用片石、塊石或條石砌筑,也有采用鋼筋混凝土澆筑的。陡槽終端應設消力設備。(5)排洪溝的斷面形式排洪明渠的斷面形式常用矩形或梯形斷面,最小斷面B×H=0.4m×0.4m排洪溝的材料及加固形式應根據(jù)溝內最大流速、當?shù)氐匦渭暗刭|條件、當?shù)夭牧瞎闆r確定。(6)排洪溝的設計流速為了防止山洪沖刷,應按流速的大小選用不同材質的溝底溝壁。明渠最小流速為0.4m/s,但水深為0.4~1.0m時,排水明渠的最大流速應按下表規(guī)定取值。表3-1明渠最大設計流速明渠類別最大設計流速(m/s)粗砂或低塑性粉質粘土0.8粉質粘土1.0粘土1.2草皮護面1.6干砌塊石2.0漿砌塊石或漿砌磚3.0石灰?guī)r和中砂巖4.0混凝土4.0(7)排洪溝的其他規(guī)定明渠和蓋板渠的底寬,不宜小于0.3m。無鋪砌的明渠邊坡,應根據(jù)不同的地質按表3-2的規(guī)定取值;用磚石或混凝土鋪砌的明渠可采用1:0.75~1:1的邊坡。表3-2明渠邊坡值地質邊坡粉砂1:3~1:3.5松散的細砂、中砂和粗砂1:2~1:2.5密實的細砂、中砂、粗砂或粘質粉土1:1.5~1:2粉質粘土或粘土礫石或卵石1:1.25~1:1.5半巖性土1:0.5~1:1風化巖石1:0.25~1:0.5巖石1:0.1~1:0.253.4排洪溝設計計算3.4.1設計防洪標準在進行防洪工程設計時,首先要確定洪峰設計流量,然后根據(jù)該流量擬定工程規(guī)模。為了準確、合理地擬定某項工程規(guī)模,需要根據(jù)該工程的性質、范圍以及重要性等因素,選定某一頻率作為計算洪峰流量的標準,稱為防洪設計標準。實際工作中一般常用重現(xiàn)期衡量設計標準的高低,即重現(xiàn)期越大,則設計標準越高,工程規(guī)模也就越大;反之,設計標準低,工程規(guī)模小。根據(jù)我國現(xiàn)有山洪防治標準及工程運行情況,山洪防治標準見表3-3。表3-3山洪防治標準工程等別防護對象防洪標準頻率(%)重現(xiàn)期(a)二大型工業(yè)企業(yè)、重要中型企業(yè)2~150~100三中小型工業(yè)企業(yè)5~220~50四工業(yè)企業(yè)生活區(qū)10~510~20本設計中主要防護對象為山坡下居民生活區(qū),因此本設計重現(xiàn)期取25年,頻率為4%。3.4.2設計洪峰流量的計算排洪溝屬于小匯水面積上的排水構筑物。一般情況下,小匯水面積沒有實測的流量資料,所需的設計洪水往往用實測暴雨資料間接推求。并假定暴雨與其所形成的洪水流量同頻率。同時考慮山區(qū)河溝流域面積一般只有幾平方公里至幾十平方公里,平時水小,甚至干枯;汛期水量急增,急流快。目前我國設計洪峰流量的計算主要有三種方法:洪水調查法、推理公式法及經(jīng)驗公式法。本設計采用經(jīng)驗公式法計算洪峰流量。常用的經(jīng)驗公式計算方法有:一般地區(qū)性經(jīng)驗公式、公路科學研究所經(jīng)驗公式、第二鐵路設計院等值線法、第三鐵路設計院計算方法。本設計采用公路科學研究所經(jīng)驗公式:Q=K×F式中:Q——設計洪峰流量(m3/s);F——流域面積(km2);K——徑流模數(shù),按表3-1采用;n——面積參數(shù),當F<1km2時,n=1;當1<F<10km2,按表3-2取值。表3-1徑流模數(shù)K值重現(xiàn)期(a)地區(qū)華北東北東南沿海西南華中黃土高原28.18.011.09.010.05.5513.011.515.012.014.06.01016.513.518.014.017.07.51518.014.619.514.518.07.72519.515.822.016.019.68.5注:重現(xiàn)期50a時,可用25a的K值乘以1.20。表3-2面積參數(shù)n值地區(qū)華北東北東南沿海西南華中黃土高原n0.750.850.750.850.750.80注:當F<1km2時,n=1,其中新疆、西藏及西北部分地區(qū),以及臺灣省,南海諸島,由于缺乏資料,K值及n值待補。本工程位于開縣,屬于西南地區(qū),且匯水面積小于1km2,重現(xiàn)期設計為25年,因此徑流模數(shù)K=16,面積參數(shù)n=1。中原小區(qū)A線排洪溝的匯水面積為50000m2,設計洪峰流量Q木橋小區(qū)B線排洪溝的匯水面積為45000m2,設計洪峰流量Q3.4.3排洪溝水力計算排洪溝水力計算基本公式:流量公式:Q=A×V(3-2)(2)管道流速計算:V=1n?式中:V——流速(m/s);R——水力半徑(m);i——水力坡度;n——粗糙系數(shù)。將公式(3-3)代入(3-2),得:V=1n?R2Q=1式中:A——過水斷面面積(m2),其他參數(shù)意義同前。公式中的過水斷面A和濕周χ的求法為:對于梯形斷面:A=Bh+mh2χ=B+2h1+m式中:h—水深(m);B—底寬(m);m—溝側邊坡水平寬度與深度之比;n—溝壁粗糙系數(shù)。矩形斷面:A=Bh(3-8)χ=B+2h本設計排洪溝主要截留小區(qū)旁邊山上的雨洪,并最終收集后排入市政排洪管道中。排洪溝依山上的地勢而建,排洪溝表面與坡面相平,由于山體坡度較大,因此采用鋼筋混凝土的結構,同時采用穩(wěn)定性好的梯形截面。A線排洪溝計算:設定梯形明渠的底寬為1m,邊坡1:m=1:0.5,有效水深H=0.7m,超高取0.3m,則達到設計水深時的過水斷面面積和濕周分別為:A=Bh+mhχ=B+2h水力半徑R=A/χ山坡上的雨洪沿線收集后匯入山腳段排洪溝,經(jīng)沉砂池沉淀后排入市政主管,因此山腳段排洪溝的最大流量即為洪峰流量QA=0.8m3/s。該山坡的坡腳處地勢最緩,則該段排洪溝的坡度最小,坡度為0.023,Q=1可以看出,采用該斷面尺寸的排洪溝完全可以滿足最大洪峰時的排水量需要,考慮長期運行會有大量泥沙沉積而使排洪溝有效斷面變小等因素,采用底寬為1m,邊坡1:m=1:0.5,有效水深H=0.7m,超高0.3m的鋼筋混凝土梯形明渠是合適的。由于山腳段地勢最緩,排洪溝的設計坡度最小,需要輸送的洪水量最大,而其他段的設計坡度更大,需要輸送的洪水量更小,因此在其他段采用該斷面尺寸的排洪溝也是完全可以滿足要求的。因此,A線排洪溝的設計尺寸為:底寬1m,邊坡1:0.5,有效水深0.7m,超高0.3m,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B線排洪溝的洪峰流量QB=0.72m33.5沉砂池設計:沉砂池主要用于去除相對密度2、65、粒徑0.2mm以上的砂粒,在本工程中主要去除隨山洪帶來的泥砂,將其沉淀下來之后再排入市政管道,避免堵塞市政管道,同時對于山上的雨洪進行一定的緩沖,起到消能的作用。沉砂池的進水端與排洪溝連接,出水端采用DN1200鋼筋混凝土管,并最終與原市政DN1200水泥涵管對接。沉砂池的形式,按池內水流方向的不同,可分為平流式、豎流式和旋流式三種;按池型可分為平流式沉砂池、豎流式沉砂池、曝氣沉砂池和旋流式沉砂池。平流式沉砂池是常用的形式,水在池內沿水平方向流動,具有構造簡單、截留無機顆粒效果較好的優(yōu)點。本設計擬采用平流式沉砂池。由于該沉砂池處理的是山上的雨洪,砂量較大,且隨雨天間歇運行,因此只需要待砂斗裝滿,不定期排砂即可。本設計采用吸砂泵不定期進行排砂,吸砂泵不置于現(xiàn)場,需要時運至現(xiàn)場使用即可。平流式沉砂池的設計規(guī)范為:最大流速為0.3m/s;最大流量時停留時間不小于30s,一般采用30~60s。A線沉砂池計算:長度:設計采用最大流速為0.2m/s,最大流量時停留時間為40s,則L=vt=0.2×40=8m斷面尺寸:A=Q/v=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