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人教版一輪復習好題狂練第3部分古詩文閱讀16a_第1頁
高三語文人教版一輪復習好題狂練第3部分古詩文閱讀16a_第2頁
高三語文人教版一輪復習好題狂練第3部分古詩文閱讀16a_第3頁
高三語文人教版一輪復習好題狂練第3部分古詩文閱讀16a_第4頁
高三語文人教版一輪復習好題狂練第3部分古詩文閱讀16a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好題狂練A組(限時50分鐘)1.[2018·寧夏石嘴山高三模擬]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問題。水調歌頭·把酒對斜日楊炎正①把酒對斜日,無語問西風。胭脂何事,都做顏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頃,中有離愁萬斛,無處落征鴻。天在闌干角,人倚醉醒中。千萬里,江南北,浙西東。吾生如寄,尚想三徑菊花叢。誰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釣魚翁。故國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注]①楊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統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負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傳說范蠡助越滅吳后,棄官歸隱,泛舟于五湖之上。[詩意]夕陽西斜,我手持酒杯,臨秋風感慨萬千。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顏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這樣紅)?暮色漸起,遠望無邊的江面,濃重的離愁籠罩,以至于南飛的鴻雁都無處棲身。暮色蒼茫,唯有闌干的一角還可見一線天光;倚著闌干,愁懷難遣。我客游他鄉,披風冒雨,浪跡天涯,飄泊不定。我的一生如寄寓天地一般,但我還想著田園生活。試問誰是當世英豪?無奈。請借我浪跡江湖的舟楫,我愿效法范蠡大夫,做個釣魚隱士。回首故國山河,無限眷戀,此種心意不能匆匆而生啊。(1)下列對詞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A.起首兩句,輕描淡寫愁態,夕陽西斜,詞人手持酒杯,臨風懷想。斜日,實寫景物,點明時間。B.“胭脂”兩句,以樂景襯哀情,寫詞人問西風: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顏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這樣紅?以此反襯愁懷,頗為沉郁。C.“暮江千頃”句,借景抒情,營造出的朦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詞人的愁緒。D.上片第六句以“萬斛”狀江水寫愁,使用借代手法,將抽象無形之愁寫得形象生動可感,表現愁情之多。E.“尚想三徑菊花叢”化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詩意,寄寓田園之思。答案CD解析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C.“朦朧凄迷之意境”錯,應是空曠遼遠的意境;D.應是比喻或夸張手法。(2)整首詞抒發了詞人哪些復雜的情感?請結合詩句分析。(6分)答:答案①歲月蹉跎、青春不駐之悲慨。起首兩句,夕陽西斜,詞人手持酒杯,臨風懷想,突發奇問。斜日,虛寫年華流逝之意,暗寓歲月蹉跎、青春不再之感慨。②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之愁思。詩人憤然發問:誰是國中豪杰?答語顯然:國中豪杰舍我其誰!而英雄又何處可用武?抒發了報國無門之悲憤。③欲歸隱田園之心情。詞人“尚想三徑菊花叢”,“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范蠡大夫,做個釣魚隱士。這些把退隱心情表現得委婉有致而又酣暢淋漓。④離別故土的愁緒。下片“千萬里,江南北,浙西東”三句,詞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鄉,披風冒雨,浪跡天涯,飄泊不定,由此發出人生如寄之感嘆。⑤對故國山河的無限眷戀之情。詩人回首故國,“此意莫匆匆”,還是希望能夠為國效力,收復失地,以此表達出對故國山河的無限眷戀之情。解析結合詞中的“離愁”“征鴻”“釣魚翁”等表情達意的詞語和注釋中的“故國”“抗金的志士”“抱負得不到施展”分析詩歌抒發的情感。2.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文后小題。流鶯李商隱流鶯飄蕩復參差,度陌臨流不自持。巧囀豈能無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風朝露夜陰晴里,萬戶千門開閉時。曾苦傷春不忍聽,鳳城何處有花枝?[注]此詩大約是李商隱從桂管觀察使幕(佐助人員)返京暫充京兆府掾屬(佐助人員)時所作。[詩意]流鶯到處飄蕩惶然上下翻飛,飛過阡陌河流命運無法自持。巧囀千聲怎能沒有真心本意,春日良辰未必就有所盼的佳期。穿梭在風霜雨露早晚陰晴里,振翅在千門萬戶或開或閉時。我苦于傷春,那啼叫不忍再聽,京城何處有它可棲息的花枝。(1)對“流鶯”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A.“飄蕩”“參差”等詞語表現了流鶯不停地飄泊輾轉的樣子。B.“巧囀”表明流鶯歌唱圓轉流美,充滿了對良辰佳期的期盼。C.無論“風朝露夜”,還是“陰晴”,流鶯以啼鳴實現了“本意”。D.流鶯不但無計留春,而且連暫時棲息的一處花枝也無從尋找。E.這首詩首先描述流鶯的恓惶之狀,第二聯起,轉入寄托,將自己的感情寄托于流鶯的形象之上。第三聯主要是時間上的跨度,以及境況的對比。末聯抒發傷感。答案CE解析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C.“流鶯以啼鳴實現了‘本意’”,說法錯,鶯雖然啼鳴了,但是并未實現本意,因為沒有找到適合自己棲息的花枝,即“鳳城何處有花枝”。E.還有空間的跨度。(2)詩人托流鶯以寓懷,抒發身世之感,結合全詩,簡要賞析。(6分)答:答案(示例)詩人用流鶯的飄蕩比喻自己輾轉飄零不定的生活,用流鶯的“巧囀”比喻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用無“佳期”表達自己不為人理解的滿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傷感。解析本題考查賞析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態度。本詩托“流鶯”詠懷,首先要分析“流鶯”的特征,再結合注解和作者的經歷來分析作者的情感。流鶯,指飄蕩流轉、無所棲居的黃鶯。“飄蕩復參差”“度陌臨流不自持”流鶯的飄蕩象征著詩人的飄零身世,“巧囀”象征著詩人的理想抱負,也可以說是詩人所抱的政治遇合的期望。“豈能”“未必”,一縱一收,一張一弛,將詩人不為人所理解的滿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刻傷感曲折傳出,在流美圓轉中有回腸蕩氣之致。尾聯聯系到詩人自身,點明“傷春”正意。“鳳城”借指長安,“花枝”指流鶯棲息之所。自己曾為傷春之情所苦,實在不忍再聽流鶯永無休止的傷春的哀鳴,然而在這廣大的長安城內,自己哪里又能找到可以棲居的花枝呢?3.閱讀下面的詩詞,按要求回答問題。水調歌頭①[宋]葉夢得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小窗低戶深映,微路繞欹斜。為問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輕度,拼卻鬢雙華。徙倚望滄海,天凈水明霞。念平昔,空飄蕩,遍天涯。歸來三徑重掃,松竹本吾家。卻恨悲風時起,冉冉云間新雁,邊馬怨胡笳。誰似東山老②,談笑靜胡沙③![注]①此詞為作者退居太湖邊的卞山時所作。②東山老:指東晉名臣謝安,曾隱居東山,故名。他是歷史著名的以弱勝強戰例——淝水之戰的總指揮。③胡沙:即“胡塵”,指代北方各民族發動的戰爭。[詩意]秋色日漸變濃,金黃的菊花傳報霜降的信息。小窗低戶深深掩映在菊花叢中,小路盤山而上,曲折傾斜。詢問山公到底有什么心事,(原來是不忍心)坐看時光輕易流逝而雙鬢花白。在太湖邊上徘徊凝望,天空澄澈,湖水映照著明麗的彩霞。追憶往日,漂泊不定,走遍天涯海角,卻毫無建樹。歸來后重新打掃庭院中的小路,松竹才是我的家。卻怨恨悲涼的秋風不時吹起,南歸的大雁緩緩地飛行在云間,哀怨的胡笳聲和邊馬的悲鳴聲交織在一起。誰能像東晉謝安那樣,談笑間就能撲滅胡人軍馬揚起的塵沙!(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A.“小窗”兩句,寫花木掩映的山屋、傾仄的小路,幽雅的景物襯托主人公的品格。B.“拼卻鬢雙華”句,意為畢生奮斗,終于贏得光華似錦的晚年。C.一個“恨”字,落筆沉重,傾注著詩人滿腔的郁憤,成為籠罩全篇的情感基調。D.上片三層,先寫一景,再設一問一答,一波三折,如三疊之瀑,曲盡回蕩之美。E.論者以為,葉夢得詞風格頗似蘇軾,而這首詞從風格看也確實應屬于“豪放詞”。答案BC解析B.根據詩歌“鬢雙華”應是“雙鬢斑白”的意思,華:白發。C.“籠罩全篇的情感基調”錯誤,詩歌還有其他的情感,如有退隱山林的逸致,也有關心國事的心情。(2)本詞中“歸來三徑重掃,松竹本吾家”化用了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你認為本詞與《歸去來兮辭》中這兩處字面相似的語句表達思想感情相同嗎?為什么?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答:答案相同:山林隱居,貞潔自持。不同:陶詩因痛恨官場黑暗,不愿同流合污而與之決絕,甘心過隱居生活;葉詞因朝廷昏庸,抗敵無策,表現強烈的愛國憂患之情。解析探究題目首先應明確自己的觀點,然后解釋,陶詩中的情感是“山林隱居,貞潔自持”;此詩也有這方面的意圖。但二者厭惡官場的原因不盡相同:“陶詩是因痛恨官場黑暗,不愿同流合污而與之決絕,甘心過隱居生活”;此詞是“因朝廷昏庸,抗敵無策,表現強烈的愛國憂患之情”。4.閱讀下面的散曲,完成文后各題。【南呂】金字經梅邊[元]吳鎮雪冷松邊路,月寒湖上村,縹緲梨花入夢云。巡,小檐芳樹春。江梅信,翠禽①啼向人。[注]①翠禽:即翠鳥,一種水鳥。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藍發亮,因而稱翠鳥。[詩意]松邊的小路還覆蓋著積雪,湖岸上的村莊籠罩在清寒的月光里,這一片朦朧潔白的景色,仿佛是萬朵梨花開在夢里。出門來散步巡視,檐前的樹梢上已經泛出春意。江梅又依時開放,翠鳥在枝頭啼叫,把春天的消息向人傳遞。(1)下面有關作品的說法錯誤的兩項是(5分)()A.前兩句用極工整簡練的文字描寫了一幅冬天鄉野雪景圖。B.第三句描寫了梨花如夢似幻的朦朧之景,寫出了人物對前路的迷茫。C.最后兩句寫梅花傳遞春的信息,翠鳥對著人們歡快地啼鳴,景象和美溫馨。D.作品整體的情感基調積極樂觀。一個“春”字消解了雪冷月寒。E.報春的梅花,啼鳴的翠鳥,反襯了失意、凄涼的孤獨者的形象。答案BE解析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B.第三句是說路邊樹上掛滿雪花,像梨花一樣,走在這樣的環境中,像走進夢境一般。E.“報春的梅花”“啼鳴的翠鳥”,透露出作者積極樂觀的心態。(2)“巡”,獨字成句,具有獨特的意味。請簡要賞析。(6分)答:答案“巡”,意為往來視察或到各處觀察。簡潔地寫出了詩中人物在漫天的冰雪世界中努力探尋“春”的細微信息的情狀。含蓄地表現了人物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解析本題考查鑒賞古典詩歌語言的能力。這里重點考查的是煉字,回答問題,注重把握三個方面:詞語的意思、使用的手法和表達效果等。從意思的角度分析,“巡”,意為往來視察或到各處觀察。從表達效果上看,寫出了詩中人物在漫天的冰雪世界中努力探尋“春”的細微信息的情狀。含蓄地表現了人物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5.[2017·黑龍江大慶實驗中學期末]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文后各題。唐崇徽公主手痕①歐陽修故鄉飛鳥尚啁啾,何況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遺跡為誰留?玉顏自古為身累,肉食何人為國謀。行路至今空嘆息,巖花野草自春秋。[注]①崇徽公主,唐朝和親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將領仆固懷恩的女兒。生卒年不詳。手痕:在今山西靈臺。傳說公主出嫁回鶻時,路經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詩意]不離故鄉的鳥兒尚啁啾鳴叫不止,而豆蔻年華的少女隨著悲笳離別父母、遠嫁萬里之外。此去已知定會魂埋異域,翠崖遺跡又為誰而留呢?自古以來,有幾個肉食者能為國家的富強而出謀劃策?又有多少美麗可愛的女子遭受遠嫁的厄運,成為對外執行妥協政策的犧牲品?行路人到此只能報之以嘆息,而孤魂棲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復一年。(1)下列對詩歌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A.此詩是一首懷古詩,詩人借古生情,結合民間傳說,為崇徽公主遠嫁這一歷史悲劇唱出了一曲悲傷凄涼的挽歌。B.詩從對比開始,不離故鄉的鳥兒尚啁啾鳴叫不止,而豆蔻年華的少女隨著悲笳離別父母,遠嫁萬里之外,就更加依戀不舍了。C.頷聯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詩人在這里正面沿用了杜甫詠王昭君的“環珮空歸月夜魂”(《詠懷古跡》)詩意,一個“魂”字,使詩情變得更為深婉。D.頸聯中詩人寓于兩對矛盾現象中的詰問尖銳犀利,自古罕見。議論深切痛快,而又對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聯道:“以詩言之,第一等詩;以議論言之,第一等議論也。”E.在時間上,這首詩兩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躍,使詩情波瀾起伏,把讀者的感情之流導入詩人以激情沖擊而成的曲折回蕩的河道中。答案AC解析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A.這首詩在格調上不同于一般灑同情之淚的凄涼挽歌,而啟發人們在深沉的哀怨中進而對這些女子的個人悲劇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們對許多不能遠謀的肉食者的憤慨。是一曲飽蘊憤懣之情的悲歌。情感分析不全面。C.詩人反用了杜甫詠王昭君的“環珮空歸月夜魂”的詩意,一個魂歸,一個魂不歸。(2)這首詩的尾聯表現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現的?(6分)答:答案①表現對遠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對統治者對內統治嚴酷,對外茍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滿。②作者在尾聯上句直抒胸臆,長嘆一聲,無可奈何之情襲人心懷,行路人到此只能報之以嘆息。下句用以景結情的手法來寫孤魂棲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復一年,這里以無情襯有情,頗有韻致。(手法答對兩種即可)解析本題考查詩歌的情感。就詩而論,此詩是一首懷古詩,詩中寫崇徽公主遠嫁回鶻的哀怨、悲愁之恨,只一尊手痕碑,便給人留下了無盡的沉思和嘆息。然而,作者在詩中并非一味懷古,而是意在借古諷今,隱晦地痛斥茍且偷安、忍辱求和的宋家王朝,只不過作者借崇徽公主和親之事,抒以內心的憤懣之情,這便是此詩的宗旨所在。作者在尾聯上句直抒胸臆,以無可奈何的感嘆之情襲人心懷。下句以景結情來寫孤魂棲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以無情襯有情。B組(限時50分鐘)1.[2018·湖南省婁底市高考仿真模擬]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完成后面問題。邯鄲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宿漁家[宋]郭震幾代生涯傍海涯,兩三間屋蓋蘆花。燈前笑說歸來夜,明月隨船送到家。[詩意]《邯鄲冬至夜思家》:我居住在邯鄲客棧的時候正好是冬至佳節;晚上,我抱著雙膝坐在燈前,只有影子與我相伴。我相信家中的親人今天會相聚到深夜,還應該談論著我這個遠行人。《宿漁家》:世代在海邊生活,幾間小屋上面覆蓋著雪白的蘆花。燈前,漁家與客人愉快暢談,說白天在海上捕魚雖然辛苦,但晚上歸來,有青天明月、大海濤聲伴送到家,真是開心愜意。(1)下列對兩首詩內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A.兩詩均為七言絕句,詩歌內容都是寫詩人夜宿他鄉的情景,第一首詩寫夜宿邯鄲驛站,第二首詩寫夜宿海邊漁家。B.“冬至”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古代,這是一個重要節日。此時,詩人白居易卻羈旅在外,更顯示出他對家人的思念。C.第一首詩的后兩句,從側面來寫“思家”,夜深時詩人抱膝燈前,直接抒發了想到家里人應該同樣還沒有睡,在“說著遠行人”的無限深情。至于“說”了什么,則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D.第二首詩的首句疊用兩個“涯”字,把生涯與海涯聯系起來,音節樸實流暢,形成樸實中見巧思的妙處;而“蘆花”意象,簡潔準確地勾勒出漁家的生活環境。E.第二首詩的最后一句,通過寫漁人不畏全天打漁的辛苦,在明月之夜還駕船送我回家,寫出了海邊漁家人的淳樸善良、善解人意的性格特點。答案CE解析本詩主要考查對兩首詩內容和手法的分析。C.不是側面寫思家,而是正面寫思家;也不是直接抒情,而是用“對寫法”(即從對方寫起),含蓄抒情。E.“在明月之夜還駕船送我回家”錯,這是漁人敘說自己打漁生活晚歸的詩意表達。(2)兩首詩都寫到了“燈”這一意象,請聯系詩歌的內容,分析這個意象在兩首詩中的不同表現。(6分)答:答案①白詩中的“燈”是思念之燈,通過冬至佳節的反襯,抱膝細節的刻畫,以及三、四句“對寫法”的使用,可以看出,此“燈”的意象表現了詩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悵惘和孤寂思家之情;②郭詩中的“燈”是溫暖之燈,通過蘆花意象的襯托,“笑說”一詞的點明,明月送歸的渲染,可以看出,此“燈”的意象則表現了詩人住宿在漁家所感到的溫馨、愉悅之情。解析本題考查意象的內涵及作用。白詩中,詩人“抱膝燈前”,無人陪伴,尤其是佳節來臨,更加思念親人,所以“燈”是思念之燈;郭詩中,詩人“燈前笑說”,一家團圓的場面溫馨、愜意!所以此“燈”是溫暖之燈。2.[2017·山西省高三五校聯考]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列各題。醉落魄王千秋驚鷗撲蔌。蕭蕭臥聽鳴幽屋。窗明怪得雞啼速。墻角爛斑①,一半露松綠。歌樓管竹誰翻曲。丹唇冰面噴余馥。遺珠滿地無人掬。歸著紅靴,踏碎一街玉②。[注]①爛斑:即斑斕。②玉:喻月色。[詩意]冬日的清晨,我擁衾高臥,忽然聽到外邊傳來陣陣撲翅之聲,是誰把眠鷗驚起?寒風驀地吹過,蕭蕭的余響頓時回蕩在幽屋中。雞叫得太早,以至于天亮得太快了。墻角上色彩斑斕,露出半截子松樹的蒼綠。歌樓中通宵達旦地宴樂,還依稀聽到歌女們在一遍又一遍地唱著新曲。歌女唇紅膚白吐氣若蘭。她們頭上的珠翠灑滿一地,也沒有人去捧起。行人的紅靴與街上的白月互相輝映,色彩鮮明。(1)下列對本詞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A.第一、二句從聽覺落筆。冬日的清晨,詞人聽外邊傳來鷗鳥陣陣撲翅之聲,寒風驀地吹過,幽屋中頓時回蕩著蕭蕭的余響。B.“怪得”有埋怨意,把雞啼與天亮聯系起來,埋怨雄雞啼得太早,導致天過早地亮了,可以想見詞人一夜輾轉難眠。C.天明,詞人推開窗戶,看到墻角色彩錯雜,還露出半截子松樹。這幅圖畫描繪出清晨蕭瑟凄冷、缺乏生機的景象。D.歌樓中通宵達旦的宴樂,那些唇紅膚白,吐氣若蘭的歌女們翻唱著新曲,她們頭上的珠翠灑滿一地,也沒有人去捧起,可見宴樂的豪奢。E.宴罷歸去的行人的紅靴與街上皎潔的月色相互輝映,色彩鮮明,與上片的“爛斑”“松綠”恰成照應,有靜有動,色彩有淡有濃,各有情趣。答案BC解析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B.“可以想見詞人一夜輾轉難眠”不當。“窗明怪得雞啼速”兼寫聽覺和視覺。“怪得”,驚詫語。把雞啼與天亮聯系起來,人已經開始起來活動了。埋怨雞啼之“速”,可想見一夜睡眠的安適。C.“蕭瑟凄冷、缺乏生機的景象”不當。“墻角爛斑,一半露松綠”是推窗所見,墻角上色彩斑斕,露出半截子松樹的蒼綠,的確是一幅筆墨洗練的圖畫,使人想象到墻外充滿生氣的一切。(2)請從虛實的角度分析這首詞上下片的內容。(6分)答:答案這首詞上片描寫詞人剛睡醒時獨臥室中的所見所聞:驚鷗、雞啼、松綠、風窗日影,都是眼前之景,是實寫;下片想象外面歌樓夜宴回來的情景:歌樓、歌女、遺珠、紅靴白月,都是想象之景,是虛寫。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此詞在寫作手法上是頗具特色的。上片所寫都是眼前景物,是實寫;“歌樓管竹誰翻曲”,下片首句即來個轉折,似乎與上片全無干系,其實仍是緊接“臥聽”來寫。歌樓中通宵達旦地宴樂,還依稀聽到歌女們在一遍又一遍地唱著新曲。“丹唇”二句,是在幽屋中的詞人進一步發揮想象。“遺珠”句,極寫宴樂時的情景。歌女頭上的珠翠灑滿一地,也沒有人去捧起,不難想象主人的放縱與豪奢。“歸著紅靴,踏碎一街玉”,這些內容都是虛寫。3.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李思訓①畫長江絕島圖蘇軾山蒼蒼,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絕猿鳥去,惟有喬木攙天長。客舟何處來,棹歌中流聲抑揚。沙平風軟望不到,孤山久與船低昂。峨峨兩煙鬟,曉鏡開新妝。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②前年嫁彭郎③。[注]①李思訓:唐代著名山水畫家,山水畫的創始人。②小姑:指小孤山。③彭郎:即彭浪磯,在小孤山對面。當地民間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傳說。[詩意]山色蔥蘢,煙水渺茫,大小二孤山,聳立江水中央。崖高險絕,猿鳥不渡,喬木破空參天。有客舟從那里而來,槳聲流水間船身抑揚。沙灘平坦,微風徐來,望客不見,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兩山如發髻屹立,正對江水之鏡,如二美梳弄新妝。船中商賈,切莫輕佻,小姑前年已嫁彭郎。(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其中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A.詩歌起筆兩句“山蒼蒼,水茫茫”,展現出山水蒼茫的畫面,把讀者自然引入畫境。B.大小孤山四面環水,詩人連用“崩”“去”“攙”等幾個詞語,展現了“孤山”之險。C.“沙平風軟”兩句,寫江風輕柔,江波起伏,大小孤山仿佛隨小舟在江上起伏低昂。D.詩歌最后兩句勸誡舟中的商人不要輕狂侮慢,勿對已做他人婦的江中美女心存幻想。E.在這首題畫詩中,蘇軾還發揮了詩歌語言節奏感與音樂美的特長,使詩歌的境界美與音樂美完美統一。答案CD解析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C.“大小孤山仿佛隨小舟在江上起伏低昂”錯,這是作者的視覺感受,并非真的是大小孤山起伏低昂。D.“勿對已做他人婦的江中美女心存幻想”有誤,詩中尾句借用諧音,饒有風趣地把小孤山說成“小姑”,把彭浪磯說成“彭郎”,并非真是要告誡舟中賈客什么。(2)“峨峨兩煙鬟,曉鏡開新妝”描寫江中的大小孤山,別有情趣。請對這兩句詩作簡要賞析。(6分)答:答案這兩句詩運用了比喻、擬人的手法,把大小孤山比喻成兩位美人,她們發髻高聳,仿佛正在以水為鏡,梳妝打扮,寫出了大小孤山的清麗秀美(或“使靜態的畫面具有動態的美感”),使客觀的自然之景充滿了人的情趣。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此題的題干中有一句“別有情趣”,這指明了鑒賞方向,答案要詳細說明的就是這一句的“情趣”。結合賞析句子的一般規律和此題的要求作答即可。4.[2017·瀘州二診]閱讀下面的明詞,回答問題。滿江紅詠竹陸容不種閑花,池亭畔、幾竿修竹。相映帶、一泓流水,森寒潔綠。風動仙人鳴佩遂,雨余凈女添膏沐。未成林、難望鳳來棲,聊醫俗。問華胄①,名淇澳②。尋苗裔,湘江曲。性孤高似柏,阿嬌金屋。坐蔭從容煩暑退,清心憂惚微香觸。歷冰霜、不變好風姿,溫如玉。[注]①華胄:貴族的后裔。②淇澳:淇河岸的彎曲處。歷史上以盛產竹而聞名。[詩意]我沒有種其他的花,只在池亭邊上種了幾棵竹子。竹、亭、流水彼此襯托,愈發顯出竹林的陰冷、潔凈、翠綠。風吹竹林的響聲像仙人身上的玉佩發出鳴響,雨后竹子光潔得像潔凈的美女涂上了潤發的油脂。由于還沒有成林,也很難指望有鳳凰棲息,姑且醫治庸俗罷了。問竹子是哪個貴族的后代,它在淇河岸的彎曲處。尋找它們的后代,在湘江的彎曲處。性情高傲,像柏樹和阿嬌一般翠美珍奇。坐在竹蔭中內心平和,煩暑氣退去,心境清幽,憂愁退去,且有輕微的香氣傳來。竹子歷經了冰霜,并沒有改變它直冷的身姿,性情柔和溫軟如玉一般。(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A.上片用“池”“亭”點出了竹生長的環境,“幾竿”表明竹的數量不多,“相映帶、一泓流水”描繪了竹周邊的景物特點。B.“風動仙人鳴佩遂”是寫竹的動態,運用了擬人的手法;“雨余凈女添膏沐”是想象雨后竹子的情態,運用了夸張的手法。C.“未成林、難望鳳來棲,聊醫俗”化用了蘇軾《于潛僧綠摘軒》詩中“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一句,抒發內心的情感。D.下片從竹的淵源寫到竹的秉性和竹的可人,詞人借用“阿嬌金屋”的典故,意在表明竹可以消除煩暑,使人內心清凈。E.本詞綜合運用了托物言志、虛實結合、用典等表現手法,從多個角度描寫竹,收到了含蓄深厚、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答案BD解析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B.“擬人”和“夸張”錯,此二句的意思是:風吹竹林的響聲像仙人身上的玉佩發出鳴響,雨后竹子光潔得像潔凈的美女涂上了潤發的油脂。故兩句運用的是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D.“意在表明竹可以消除煩暑,使人內心清凈”錯,借用“阿嬌金屋”的典故,是為了突出竹子的翠美珍奇。(2)這首詞寫出了竹怎樣的特點?表達了詞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回答。(6分)答:答案竹的特點:翠綠、姿態可愛、高潔、不畏冰霜。表達的情感:表達出作者對竹的喜愛贊美之情,希望具有像竹一樣高潔的品質。解析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的能力。本詞的上片起筆寫竹的生長環境,“森寒潔綠”寫其顏色,“池亭畔”“一泓流水”烘托出竹的高潔品質;然后以擬人和比喻手法,“仙人鳴佩遂”“凈女添膏沐”極寫竹的姿態之美。下片起筆運用典故,寫其出身高貴,然后以松柏烘托其品質高潔,再運用“阿嬌金屋”的典故贊其珍奇不凡。結句直抒胸臆,寫其不畏冰霜,又以比喻作結,突出竹的品質高潔。整首詞從多個角度贊揚竹之高潔,詞人對竹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托物言志,表達了詞人希望如竹一樣追求高潔的品質。5.[2017·江西贛中南五校下學期期中聯考]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問題。旅宿杜牧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湘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詩意]旅館里沒有知心朋友,我獨自靜靜地沉思凝神。對著寒燈回憶往事,孤雁的叫聲,驚醒了凄寂夢魂。鄉關道路迢遠,夢魂拂曉時才得以歸去,家人的書信要等來年方能寄到此地。湘江上月色含煙,風光是多么美好,釣魚船就系在我家門前。(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A.首聯塑造了一位獨在異鄉,沒有良友相伴,專注幽獨,黯然傷神的詩人形象,全詩濃厚的思鄉之情也油然而生。B.頷聯描繪出一幅寒夜孤客思鄉圖景:寒夜孤燈,詩人思念故鄉舊年往事;窗外孤雁鳴叫,加上被貶謫,詩人深愁難眠。C.尾聯勾勒出一幅家鄉美麗的生活圖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達出詩人回鄉后面對家鄉美景的喜悅之情。D.全詩情感至深,含蓄蘊藉,既抒發了詩人在外旅況的落寞、凄涼的內心情愫,也表達了深切的思鄉之情。答案BC解析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B.“貶謫”錯,詩歌中沒有體現“貶謫”。C.“詩人回鄉后面對家鄉美景的喜悅之情”錯,尾聯為虛寫,描寫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家鄉美景和閑適生活,實際上表達的是詩人思鄉的愁苦之情。(2)請從虛實的角度鑒賞這首詩的頸聯。(6分)答:答案故鄉遠在千里,只能夢中相見,是虛寫;夢醒天明,家書隔年才到的實際情況,是實寫。兩句亦虛亦實,虛中寫實,以實襯虛。表現出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中詩人因思鄉難耐、歸家無望而生出的愁怨。解析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辨析詩歌的虛與實,可記住以下幾點:眼見為實,心想為虛;已然為實,未然為虛;身臨其境,仰觀俯察為實,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為虛。分析時,既要指出其虛和實在詩歌中的具體體現,又要指出其表達效果。頸聯中,故鄉遠在千里,只能夢中相見,寫夢是虛寫;夢中醒來卻已到天明,而家書隔年才能到來,是實際情況。這兩句虛實結合,表現的是詩人的思鄉和歸家無望的愁怨。C組(限時50分鐘)1.[2017·黑龍江哈師大附中三模]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問題。木蘭花歐陽修別后不知君遠近,觸目凄涼多少悶。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①何處問。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故欹②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③。[注]①魚沉:古人有魚雁傳書之說。魚沉,謂無人傳言。②欹:倚、依。③燼:火燒剩余之物,此指燈花。[詩意]分別后不知你的行程遠近,滿目凄涼心中有說不盡的苦悶。你越走越遠漸漸斷了書信,魚書不傳我去哪里問訊?深夜里風吹竹葉蕭蕭不停,千聲萬聲都是別愁離恨。我斜倚單枕想到夢中見你,誰知道夢沒有做成燈芯又燃盡。(1)下列對本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A.作者在開頭兩句直抒胸臆,“觸目凄涼多少悶”寫出了無處不在的凄涼與煩悶。B.“漸行漸遠漸無書”,三個“漸”字將思婦的想念從近處逐漸推向遠處,仿佛去追尋愛人的足跡。C.五、六句從聽覺角度描寫了風竹之聲,借以訴離怨別恨,尤其“敲”字極富神韻,動人心魄。D.本詞筆調細膩委婉,語言典雅,感情奔放;境界哀怨纏綿,清疏蘊藉,雅俗兼備。E.全詞共八句,緊扣“夢”字,把一個閨中女子的凄涼悲愁和幽怨刻畫得淋漓盡致。答案DE解析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D.“語言典雅,感情奔放”錯,應是語言淺白,感情質樸。E.“緊扣‘夢’字”錯,應是突出“恨”字。(2)作者說“萬葉千聲皆是恨”,請結合全詞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6分)答:答案①與君分別之后,再也不知道行蹤。②書信漸漸減少,最后書信不通,音信全無。③希望入夢,夢中尋找,可是“夢又不成”,燈花燃盡,最后一點希望也成了泡影。解析本題考查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的能力。解答本題,需要正確地理解該詞。題干已經提示了該詞的情感是“恨”,即思婦念遠的愁情。全詞如抽繭剝絲,逐層深入,由分別—遠別無書—無音信—夜聞風竹—尋夢不成—燈又燼,將一層又一層的愁恨寫得深刻、凄絕,其中“別后不知君遠近”“漸行漸遠漸無書”“夢又不成”都是“恨”的原因。2.[2017·石家莊二中聯考]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古宴曲于濆雉扇合蓬萊,朝車回紫陌。重門集嘶馬,言宴金張宅。燕娥奉卮酒,低鬟若無力。十戶手胼胝,鳳凰釵一只。高樓齊下視,日照羅衣色。笑指負薪人,不信生中國。[詩意]羽扇在蓬萊宮中收起,朝車從京城大道返回。深院聚集著嘶鳴的駿馬,說要宴飲在王宮豪宅。燕地美女捧酒杯侍奉,發髻低垂似嬌羞無力。十戶農民手腳磨出繭,只能掙來鳳凰釵一只。高樓上憑欄一同下望,日照羅衣華艷的顏色。嬉笑著手指砍柴的人,不信他們也生在中國。(1)下列對本詩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A.本詩以寫宴會為中心,題目中用一“古”字,寫漢朝著名的官僚世族金、張兩個大姓家的宴會,實則以漢寓唐,借古事以寫時事。B.前兩句從皇帝與臣子兩面寫退朝情景:蓬萊宮中的儀仗收起來了,大路上是朝罷歸來的車馬。“雉扇”運用借喻手法,以雉羽宮扇喻指宮中儀仗。C.三、四句寫朝罷無事,相約宴飲。雖不直接寫人,但有重門,有車馬,有宴飲,足可想見其中人物既富且貴,詩歌語言高度精練。D.五至八句寫宴席盛況。燕地美女捧酒侍宴,嬌羞婀娜,配飾華貴,以烘云托月的側面描寫手法表現宴席之豐盛和座客之高貴。E.作品以時間和空間為線索,按時間順序寫出朝罷赴宴、燕娥捧酒、登樓下視三個畫面,這三個畫面又體現由近景到近景特寫,再到遠景的空間轉換。答案BE解析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B.“借喻手法”錯,應該是借代手法,以“雉羽宮扇”代指宮中儀仗。E.“由近景到近景特寫”錯,應該是“由遠景轉為近景”。詩歌以空間為副線,由遠及近來寫。“朝罷赴宴”由遠景轉為近景,至“燕娥捧酒”進一步推成特寫,然后又將鏡頭搖過,轉換成“登樓下視”的畫面。(2)這首詩借描寫“古宴”表達了怎樣的主題?是通過什么手法來表達的?(6分)答:答案主題:通過描寫“古宴”諷刺了當朝達官貴人驕奢靡費,荒淫腐敗,只知享樂,不知民生疾苦。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難和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揭示出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手法:對比手法。通過侍女的一只金釵與十戶人家辛辛苦苦勞作的血汗錢的對比,滿身羅衣的達官顯貴與貧苦的砍柴人的對比,來彰顯貧富懸殊、矛盾尖銳的社會現實。解析本題考查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鑒賞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此詩開頭四句寫達官貴人們朝罷赴宴,中間四句寫宴會上侍女的姿態和妝飾,最后四句寫宴會后的消遣。其中,“十戶手胼胝”與“鳳凰釵一只”、“羅衣”與“負薪”的貧富生活的強烈對照,借古諷今,表達了諷刺達官貴人驕奢淫逸的主題,揭示了當時人民生活困難、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3.[2018·江西新余四中、宜春中學聯考]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問題。田家行王建男聲欣欣女顏悅,人家不怨言語別。五月雖熱麥風清,檐頭索索繰車鳴。野蠶作繭人不取,葉間撲撲秋蛾生。麥收上場絹在軸,的知輸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復上身,且免向城賣黃犢。回家衣食無厚薄,不見縣門身即樂。[詩意]看著眼前豐收的景象,男人們的話語里充滿了喜悅,女人們的臉上也洋溢著笑容;家家戶戶再也沒有怨言,說的話也和往常不一樣了。雖然五月天氣炎熱,此時的麥風卻給人以清涼的感覺;在村中的屋檐下,婦女們正忙著用繰車繅絲,繰車上發出一陣陣輕細的聲音。家蠶豐收,野蠶做的繭再也沒有人來收取,于是這些繭在樹上就變成了秋蛾,在樹葉間撲撲地飛舞著。麥子收割以后一筐一筐地堆放在麥場上,絹布織成后一匹一匹地纏在軸上,農民們可以確認今年的收成已足夠繳納官府的賦稅了。不指望還有入口的糧食,也不指望還有絹布剩下來做件衣服穿在身上,只是暫且可以免除前往城中賣掉自己的小黃牛了。農民家庭的衣食實在談不上什么好與壞,只要家里人不被捉進縣衙門,便是一件很值得高興的事情了。(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A.本詩開頭兩句,寫村子里男男女女因豐收而面帶喜悅之色,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一個“別”字,暗示村民們平日生活的辛酸。B.三、四兩句描繪了一幅“檐下繅絲圖”,雖然天氣熱,但蠶婦們愉快地忙碌著,似乎只感受到帶著麥香的怡人清風。C.五、六兩句寫村民們忙于家蠶的豐收,無暇顧及野蠶。野蠶化蛾出繭,在桑葉間撲撲地飛來飛去。D.七、八兩句寫村民們拿辛勤勞動所得的糧食、絹匹交租,因豐收而足夠應付官家,隱含著村民們的喜悅心情。E.本詩運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練地勾勒出一幅幅豐收年景圖,整首詩前后映襯對比,突出了詩歌的主旨。答案AD解析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A.“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錯,這兩句先寫農家喜樂自得,而后再寫喜樂自得之因,看似寫喜,實為襯托農民可憐的處境和悲苦的心情。本詩的主旨是同情百姓,揭露統治階級對百姓的剝削,并非“喜悅”的感情基調。D.“喜悅心情”錯,村民們的勞動所得幾乎全部交租,再聯系后文的“不望入口復上身,且免向城賣黃犢”,可見表現的應為“悲苦心情”。(2)簡析本詩后四句的內容及其傳遞出的思想感情。(6分)答:答案最后四句寫村民們不奢望吃飽穿暖,只求保住耕牛,自己不被抓進衙門就心滿意足了。寄寓了作者對淳樸善良的村民們的悲苦命運的深切同情,深刻地揭露了統治階級對百姓的無情剝削。解析本題考查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的能力。“不望”兩句寫村民們在豐收的年景里,并不指望收獲的糧食自己吃,織好的絹自己穿,只指望能免除到城里賣黃犢,以繳納賦稅就行了。最后兩句村民們說自家并不計較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認為只要不進縣衙門吃官司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這四句看似寫樂,實則是作者通過平淡的語言,借村民之口,傾訴他們的悲苦辛酸,表現封建剝削的殘酷,也表現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4.[2018·河南百校聯盟]閱讀下面一首明詩,完成問題。登岳陽樓望君山①[明]楊基洞庭無煙晚風定,春水平鋪如練凈。君山一點望中青,湘女梳頭對明鏡。鏡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兩悠悠。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萬古愁。[注]①君山:又名湘山,實則是洞庭湖中的一個小島。相傳舜的妃子湘君游此,故又名湘山。[詩意]暮色降臨,夜朗風定,洞庭湖水清澈、平靜,如練鋪開。遠望君山青色濃郁,宛如湘女在對著明鏡梳頭。水中的荷花到了夜晚都不收束,在光波中左右搖擺。讓這江水流向遠方吧,滌蕩掉巴陵郡萬古的愁思。(1)下列對這首詩的分析和鑒賞,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A.全詩以岳陽樓為聚焦點,生動地描繪了暮色籠罩下的洞庭湖獨特美麗的景觀,取材頗有新意,可謂別具一格。B.首聯直寫詩人登臨岳陽樓遠望洞庭所見的景象:暮色降臨,夜朗風定,湖水清澈,如練鋪開,水波不興。C.第二、三聯,著力描繪君山的美麗景色。“一點”表明是遠望,“青”是指君山的顏色。詩人已完全陶醉于悠悠的青山綠水之中。D.尾聯寫清澈的洞庭湖水能夠滌蕩巴陵萬古愁,既表達了詩人對洞庭春水的喜愛贊美之情,也抒發了詩人內心的憂愁。E.題目“登岳陽樓望君山”點明了事件,“望君山”三字統領全詩:前三聯寫望中景色,第四聯寫望中所感。答案AD解析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A.“全詩以岳陽樓為聚焦點”錯,從詩的題目看,詩歌主要是寫君山;詩的首聯寫君山所在洞庭湖的環境特點,中間兩聯集中寫君山,尾聯寫詩人的感受,可見,全詩是以君山為聚焦點的。D.“也抒發了詩人內心的憂愁”錯,尾聯借湖水能消愁,從側面描寫湖水的清澈美麗,并未抒發憂愁之情。(2)本詩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和奇特的想象,試對這兩種表達技巧各舉兩例加以賞析。(6分)答:答案①比喻。a.將暮色中的洞庭湖水比喻為白練和明鏡,凸顯了湖水的平靜、明凈。b.將君山比喻成芙蓉,突出了君山的美麗。②奇特的想象。a.將君山倒映在水中的景象,想象成湘女對鏡梳頭,突出了君山的動人可愛。b.想象順流而下的春江水,能夠把巴陵之地的萬古愁滌蕩一清,突出了洞庭水的清亮和滌蕩心靈的效果。解析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題干中已給出了詩歌所運用的表達技巧,并指出了賞析方式:各舉兩例加以賞析。因此,只需找出詩歌中運用“比喻”“想象”的詩句進行分析即可。“春水平鋪如練凈”中,將洞庭湖水比作白練;“鏡里芙蓉夜不收”中,將洞庭湖水比作明鏡,將君山比作芙蓉。對比喻的賞析,要重點突出其使本體更加生動、形象、優美的作用。“湘女梳頭對明鏡”是想象,“消得巴陵萬古愁”也是想象。對想象的賞析,應從增強詩歌的生動性和形象性方面分析。5.[2017·湖北八校第二次聯考]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芳草渡賀鑄留征轡,送離杯。羞淚下,撚青梅。低聲問道幾時回。秦箏雁①促,此夜為誰排。君去也,遠蓬萊。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懷。和煩惱,尋個便,送將來。[注]①雁:雁柱,為箏上支弦之物,古箏的弦柱斜列有如飛雁斜行,故稱。[詩意]放下你的轡頭,送上離別的酒。偷偷地流著淚,手搓轉著青梅。低聲地問道什么時候回來,今夜還有什么心思去彈琴鼓瑟呢?你這一去,離別千里之遙,兩地音信隔絕。如果你在他鄉相思成病或者還有煩惱,不妨把你的煩惱送來給我,讓我一人承受。(1)下列對這首詞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A.同是送別詞,這首詞與柳永《雨霖鈴》先寫別前思緒紛亂,再寫別時依依不舍,最后寫別后相思難訴不同,它主要抓住臨別時的場面來寫,筆墨集中,匠心獨運。B.“撚青梅”中的“撚”字是用手指搓轉的意思,與前文的“羞”字相應和,非常形象地寫出女子欲說還羞、低首撚梅的情態。C.詞的下闋“相思成病底情懷。和煩惱,尋個便,送將來”幾句,借女子的口吻,寫丈夫遠去之后,把諸多煩惱都留給自己,用一種幽怨的語氣寫出女子對丈夫的依戀。D.這首詞語言淺近自然,樸實無華,不事雕琢,讀來似與人對面而語,讓人耳目一新。E.這首詞寫妻子與丈夫離別時的情景,在表達方式上熔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寫出了夫妻離別時難分難舍之情。答案CE解析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C.“用一種幽怨的語氣”錯,“和煩惱,尋個便,送將來”表現的是女子對丈夫的關懷,女主人讓丈夫把煩惱給自己送來,體現的是一種令人感動的為對方著想的情感,并非“幽怨”。E.“熔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錯,這首詞重在敘事、抒情,沒有寫景。(2)這首詞表現了抒情主人公怎樣的形象?是如何表現的?請結合相關詞句簡要分析。(6分)答:答案①這首詞塑造了一個分別時與丈夫難分難舍、內心傷痛、深愛丈夫,愿為丈夫付出的癡情女子形象。②它主要通過動作(或神態)描寫和語言描寫來表現女主人公的形象。“留”“送”“淚下”“撚”“問”等一連串的動作描寫,表現了女子離別時內心的傷痛和對丈夫的依戀;從“低聲問道幾時回”一句以后,全是對女子的語言描寫,她告訴丈夫,你在他鄉相思煩惱,不妨把你的煩惱送來給我,讓我一人承受,表現了這個癡情女子深愛丈夫,愿意為丈夫付出的一面。解析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和表達技巧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特點和分析表現手法是緊密相連的,可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點,然后結合具體詞句從人物生活和營造的環境分析表現手法。由本詞“道幾時回”“君去也”“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懷”等便可準確判斷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為女子。“留”“送”“淚下”“撚”“問”等一連串的動作描寫表現了女子離別時內心的傷痛和對丈夫的依戀,從“低聲問道幾時回”一句以后是對女子的語言描寫,女子要求遠方的行人(他),尋個方便將“煩惱”寄送給她,說明她愿意為他承受精神重負,具有犧牲精神,十分癡情。教師備課題組(限時50分鐘)1.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2)題。鷓鴣天秦觀枝上流鶯和淚聞,新啼痕間舊啼痕。一春魚鳥無消息,千里關山勞夢魂。無一語,對芳尊①。安排②腸斷到黃昏。甫能③炙得燈兒了,雨打梨花深閉門。[注]①尊:通“樽”。②安排:聽任。③甫能:宋時方言,剛剛,才。[詩意]耳畔突然響起黃鶯的啼鳴,夢中驚醒的我淚流滿面,新的淚痕疊著舊淚痕。丈夫遠在千里關山,整整一個春季未寄一封家書,只有在夢中才能見到他。早上起來,沒有人可以訴說一句話,只有空對著精致的酒樽。任由一天從早晨到黃昏肝腸寸斷。夜里剛剛燈油熬干了,又聽著一聲一聲雨打梨花的凄楚之音,只能睜眼挨到天明。(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A.上片前兩句寫黃鶯悲啼,人鳥同悲,景情交融。一個“淚”字,奠定了全詞的感情基調。B.詞中的“魚鳥”指鯉魚和鴻雁,傳說鴻雁、鯉魚可以傳遞書信。思婦怨恨丈夫整個春天都沒有來過書信。C.“勞夢魂”三字,指丈夫征戍在千里外,音訊全無,思婦放心不下,只能煩勞魂魄在夢中與丈夫相聚。D.下片前兩句通過寫主人公被黃鶯鳥喚醒后,默默無語、借酒澆愁,側面突出她對丈夫的思念之情。E.“安排腸斷到黃昏”一句無奈中見灑脫,與李清照“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所描述的心態不同。答案AE解析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A.“黃鶯悲啼”“人鳥同悲”錯。應為早上的黃鶯啼聲婉轉、清麗,驚醒女主人公,使之遠憶征人,淚流不止。E.“心態不同”錯誤。(2)詞的最后兩句含蓄蘊藉,歷來為人稱道,請加以賞析。(6分)答:答案①間接描寫。通過燈油熬干側面寫出了思婦長夜難眠,從而突出了思念之深。②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以景結情)。借雨打梨花、深閉閨門寫出了思婦的孤獨、寂寞和對丈夫的思念之情。③以雨中梨花自喻,寫出內心的凄涼、冷落、孤苦。(②③兩點答出一點即可)解析本題考查賞析詩句的能力。首先確定賞析角度,然后結合詩句內容分析。“燈油熬干”說明思婦夜不能寐,側面寫出思念之深;“雨打梨花”多似此時凄苦、孤寂的思婦。通過設喻,寫出了思婦此時的心態。2.閱讀下面這首散曲,然后回答問題。【商調】黃鶯兒·贈燕[清]張潮花落意難堪,向泥中,著意銜,攜歸畫棟修花口①。珠簾半緘,烏衣半摻,最難消王謝堂前憾。語呢喃,千般訴說,只有老僧諳。[注]①花口:指初開的花。因花開時如口張狀,故稱。[詩意]花落最讓人難以忍受,它墜落泥中,而燕子憐惜落花,有意銜起花枝,去修補那房梁上已經斑剝了的彩繪的花朵。珠簾半掩半開,烏衣巷景象衰敗,最讓人難以釋懷的是王謝家族的沒落。燕子輕語呢喃,似是不停訴說,這其中的心曲也只有老僧知曉。(1)作者描寫燕子,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5分)答:答案擬人,用典,虛實結合。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中運用的表現手法。這道題只要求寫出所運用的表現手法,比較簡單。要正確解答這道題,需要先找出描寫燕子的內容,再依據內容明確使用的表現手法。第一處“著意銜,攜歸畫棟修花口”,燕子仿佛也有了人的思想,有了人的感情。第二處“最難消王謝堂前憾”,化用了劉禹錫的《烏衣巷》中的句子,可以說是用典。第三處“語呢喃,千般訴說,只有老僧諳”,這是作者想象之景,是假設之景,是虛寫。如果說第一處是實寫,這里就是虛寫,虛實結合。(2)散曲中的燕子為何不銜泥而銜花?作者這樣寫抒發了怎樣的感情?(6分)答:答案憐惜花朵零落,銜花去修補彩繪的房梁上斑剝的花朵。抒發了惜花傷春、痛惜衰敗的感情。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內容和情感。燕子不銜泥而銜花,是要去修補畫棟上面斑剝的花朵,目的是來表現雕梁畫棟的破落,從而表現一種昔盛今衰的景況,進而抒發一種惜花傷春、感傷衰敗的思想情感。3.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1)~(2)題。塞路初晴雍陶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帶雨痕。新水亂侵青草路,殘煙猶傍綠楊村。胡人羊馬休南牧,漢將旌旗在北門。行子①喜聞無戰伐,閑看游騎獵秋原。[注]①行子:出行的人。[詩意]傍晚時分,大雨剛過,斜日反照,一道絢爛的彩虹橫跨塞外天空,山嶺、川原在水汽迷蒙中還殘留著大雨的痕跡。雨后新水在青草豐茂的路上到處亂流,裊裊炊煙在綠楊簇擁的村莊上盤繞下去,顯得不舍。胡人不要南下來牧馬放羊,因為唐朝軍隊的旗幟仍掛在北門。行人高興地聽說這里沒有戰爭,悠閑地游玩,在秋原上騎馬打獵。(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A.“晚虹”,亦即傍晚的彩虹,是作者在草原上行進時,最先映入眼簾的景物。B.“塞天昏”的“昏”字,表明時間是黃昏時分,首聯組成了一幅壯闊的圖景,是從遠處落筆。C.“晚虹”“斜日”“青草”“殘煙”“綠楊”,組合在一起,色彩異常艷麗,但秾麗中又有清新之感。D.頸聯是作者在看到這一派大好風光時的感嘆,是全詩的主干。“南牧”實含有侵略的意味,“漢將”即指唐將。E.尾聯的“閑”字與“喜”字相對應,傳達出了詩人對“無戰伐”的喜悅之情以及對游獵生活的向往。答案BE解析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B.“塞天昏”的“昏”字,不是用以表明時近黃昏,而是用以形容草原上大雨剛歇,經強烈陽光的照射,水汽上升而形成的略帶迷蒙的景象,這是草原初晴時的顯著特征。E.“對游獵生活的向往”不當,尾聯表達了詩人對草原的熱愛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2)詩歌頷聯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描繪了一幅怎樣的邊塞風景?試作簡要賞析。(6分)答:答案詩歌在頷聯中用了擬人的手法。用“侵”和“傍”字,將“新水”“殘煙”人格化,形象生動地描繪了雨后黃昏時,積水在青草豐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處流淌,裊裊的炊煙還盤旋在被綠楊簇擁的村莊上的情景,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的壯觀圖景。解析解答此題,首先指出手法,然后結合詩句意象分析,總結景色特點。頷聯“新水亂侵青草路,殘煙猶傍綠楊村”,用“侵”和“傍”字,將“新水”“殘煙”人格化,形象生動展示了雨后塞外草原的壯觀圖景。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秋日還京陜西十里作①[唐]薛稷驅車越陜郊,北顧臨大河。隔河望鄉邑,秋風水增波。西登咸陽②途,日暮憂思多。傅巖既紆郁,首山亦嵯峨。③操筑無昔老,采薇有遺歌。客游節回換,人生知幾何?[注]①京:指長安。陜西十里:即河南陜縣以西十里的長亭,供行役者途中暫息。此詩是詩人從陜縣西回京時作。②咸陽:即都城長安。③傅巖、首山是詩人家鄉山西的兩座山。傅巖,相傳為商朝奴隸傅說筑土墻之處,后傅說被商王武丁重用,國政大治。首陽山,據《史記》記載:周初殷朝遺民伯夷、叔齊兩兄弟義不食周粟,采薇首陽山,作《采薇歌》,最終餓死在首陽山。[詩意]驅趕著車越過陜郊,回頭北望看見了一條大河。隔著大河望見了北岸的故鄉,秋風凄緊,正卷起浩渺無際的滾滾波濤。自從踏上京城的土地,每天日落的時候總是被憂思困擾。傅巖山還是那樣幽深曲折,首陽山也是那樣高峻巍峨。可惜操筑筑墻的傅說早已老去不在,首陽山也只剩下了《采薇歌》,早已沒有伯夷叔齊這樣的人了。我多年客游在外,時間輪回般地不斷前進,一生還能有多長的時間呢?(1)下列對這首唐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A.開頭四句,寫自己奔波在外,眺望家鄉,表現的是一種對故鄉的深深眷念之情。一個“望”字,活畫出詩人引頸翹首,深情注目故土的情景,觸發出無窮的鄉思。B.“傅巖”四句,借家鄉名山的典故,寫已無傅說、伯夷、叔齊這樣的賢士,表達了對古人的追念與仰慕,也流露出對當今朝廷的不滿。C.詩人先從思鄉寫起,到“西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