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兩次鴉片戰爭 課件-高一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1頁
第15課 兩次鴉片戰爭 課件-高一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2頁
第15課 兩次鴉片戰爭 課件-高一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3頁
第15課 兩次鴉片戰爭 課件-高一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4頁
第15課 兩次鴉片戰爭 課件-高一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對于中國人來說,這場戰爭是一塊界碑。它銘刻著中世紀古老的社會在炮口逼迫下趕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只有當一個民族真正站起來的時候,才能正視和反思她曾經遭受的屈辱。第15課

兩次鴉片戰爭【課程標準】認識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認識先進的中國人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其局限。二、兩種文明的碰撞三、兩種文明的對話一、兩種文明的差異目錄一、兩種文明的差異政治清軍機處英國下議院資本主義民主政治英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中國經濟小農經濟占統治地位機器工廠男耕女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主導思想自然科學文字獄自然科學興起并迅速發展文化專制禁錮思想看圖思考:鴉片戰爭爆發前中英兩國有哪些差異?軍事英國的鐵甲艦清軍的木帆船和士兵船堅炮利,軍事力量強大。英國軍備廢弛,戰斗力低下中國閉關鎖國殖民擴張對外關系一、兩種文明的差異世界中國政治逐步確立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經濟完成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據主導地位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主要的生產方式思

想自然科學興起并迅速發展文化專制禁錮思想軍事船堅炮利裝備陳舊,軍備廢弛外交殖民擴張閉關鎖國綜合資本主義迅速崛起封建統治,危機四伏先進的工業文明VS落后的農耕文明

“就世界大勢論,鴉片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一、兩種文明的差異完成工業革命后英國的經濟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急需尋找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

根本原因:

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掠奪原料和傾銷商品。二、兩種文明的碰撞1、爆發原因:鴉片戰爭原因: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外國的工業品具有頑強的抵抗力和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的限制,使英國不可能在中國為自己的商品打開市場,因而出現貿易逆差。白銀大量流入中國中英正當貿易:中國順差(出超)英國走私鴉片打開市場為了扭轉貿易逆差英國逆差(入超)白銀大量外流1、爆發原因:二、兩種文明的碰撞鴉片戰爭軍隊里也吸食鴉片成風吸食鴉片后的慘狀

“(鴉片)流毒于天下,則為害甚巨,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林則徐走私鴉片的危害

1821-1840年間,中國白銀外流至少在1億元以上,平均每年流出500萬兩白銀,相當于清政府每年總收入的1/10。危害:損害了中國人的健康,加劇了政治腐敗,削弱了軍隊戰斗力,加重了勞動人民的負擔。二、兩種文明的碰撞鴉片戰爭1.爆發原因:

1839年3月,林則徐到達廣州查禁鴉片。4月至5月,收繳英國、印度和美國商人的鴉片2萬多箱。從6月3日至25日,在林則徐親自主持下,將全部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煙的決心。虎門銷煙國際禁毒日6月26日二、兩種文明的碰撞1、爆發原因鴉片戰爭

材料一:中國禁煙運動“給了我們一個戰爭的機會……可使我們終于乘戰勝之余威,提出我們自己的條件,強迫中國接受。這種機會也許不會再來,是不可能輕易放過的。”

----《安得魯·韓德森致拉本特函》直接原因(導火線):林則徐禁煙運動根本原因:英國為了打開中國的市場,掠奪原料、傾銷商品。材料二:在我們重新審視鴉片戰爭的時候,也很有必要將之放入現代歷史發展大潮的背景中進行考察。……如果不是英國,那么別的國家也會這么做的,至于英國在華貿易的重點是鴉片而非茶葉或其他什么商品,這只是歷史的巧合罷了。——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二、兩種文明的碰撞1、爆發原因鴉片戰爭導火線必然性1840年6月---1841年5月第一階段陷定海逼天津攻廣州道光帝將林則徐撤職查辦(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改派琦善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和英軍談判。1841年6月---1842年8月第二階段占香港島進吳淞到南京2、鴉片戰爭經過清政府屈辱求和二、兩種文明的碰撞鴉片戰爭條約時間簽約國家內容主權影響《南京條約》中英《虎門條約》中英

《望廈條約》中美《黃埔條約》1844中法3、結果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接受協定關稅以及開放五口通商等184218431844英美法三國獲得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以及通商口岸傳教權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破壞了中國關稅自主權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破壞了中國的貿易主權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是指主權部分喪失,包括政治、經濟、思想各方面。半封建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實際上社會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不斷發展。兩者都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要素。二、兩種文明的碰撞鴉片戰爭思考:鴉片戰爭中,中國的戰敗可以避免嗎?中國失敗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能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

道光十四年(1834年)英國兵船在廣東海口挑釁時,清軍不能擊退,道光帝得報大怒曰:“看來各地炮臺俱系虛設,兩只夷船不能擊退,可笑可恨!戰備廢弛一至于此,無怪外夷輕視也!”二、兩種文明的碰撞材料:1853年,擁有3.6億人口的中國人均消費英國棉紡織品價值只有0.75便士,而僅有14600人的洪都拉斯,卻人均消費英國棉紡織品934.5便士,恰好是中國的1246倍。他們把英國棉紡織品在中國滯銷的原因歸結為中國開放的口岸太少,英國在中國開放的口岸太少,英國在中國享受的特權太少。——《中國近代現代史》材料:為了適應外商對農業產品業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貿易市場尚待進行。自從條約締結以來,因我們對華通商的擴張有限而感到的許多失望......屆時我們當有權要求中英條約的修訂。

——1854年2月英國科勒拉德斯伯爵致包令博士函(1)根本原因:西方列強想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2)直接原因:英法等國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絕。(3)借口:“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第二次鴉片戰爭1、原因二、兩種文明的碰撞1853年英美等國掀起了“修約”交涉未能得逞。1856年10月8日,英國侵略者制造“亞羅號事件”。“亞羅號”事件是中國近代時期英國一系列粗暴踐踏中國主權和損害中國管轄權事件中的一個。馬神甫事件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是法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借口之一。1853年(清咸豐三年)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非法潛入我國廣西西林縣,披著宗教外衣,進行侵略活動。1856年(清咸豐六年),西林知縣張鳴鳳根據村民控呈,調查據實后,將馬賴及不法教徒共26人逮捕歸案,依法判處馬賴及不法教徒2人死刑,其余分別論罪處罰。法國政府,借口挑起侵華戰爭。1857年聯合英國出兵侵華。亞羅號事件二、兩種文明的碰撞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北京廣州2、戰爭經過(1856—1860年):(1)第一階段:廣州——天津(2)第二階段:天津——北京第二次鴉片戰爭1858年,簽訂《天津條約》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搶劫、焚毀圓明園后,進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二、兩種文明的碰撞二、兩種文明的碰撞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第二次鴉片戰爭3、結果條約時間簽約國家影響《天津條約》1858中英、中法英法獲得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內河航行權等權益;鴉片以“洋藥”,納稅進口,實現鴉片貿易合法化。《北京條約》1860中英、中法《北京條約》1860中俄俄國搶占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100余萬平方千米的中國土地,還把俄方提出的邊界走向強加給中國,為此后大規模侵占中國領土制造根據。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加深二、兩種文明的碰撞第二次鴉片戰爭兩次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的劇變社會性質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主要矛盾、革命任務都發生變化,中國步入近代歷史社會政治導致晚清政局的變化,出現洋務派社會經濟開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列強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自然經濟逐步解體,洋務企業的興辦,有利于中國近代工業的起步,客觀上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階級關系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更加尖銳;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中國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先后產生社會思想一批愛國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階級知識分子)覺醒,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萌芽,產生了“中體西用”的洋務思想對外關系閉關鎖國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聯系加強,中國被迫融入世界發展潮流中,對外關系逐步近代化社會生活西方的生活習俗、交通工具等傳入中國,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社會生活的近代化拓展深化二、兩種文明的碰撞開眼看世界三、兩種文明的對話林則徐開辦譯館,編譯《四洲志》魏源《海國圖志》是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之一,被譽為了解外國知識的“百科全書”。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徐繼畬《瀛寰志略》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開眼看世界”社會思潮的特點(1)階級:主要是地主階級抵抗派。(2)核心:向西方學習,尋求強國御侮之道。(3)不足:他們的思想沒有付諸實踐,影響也僅僅局限于部分知識分子中間。材料二

(在中國)《海國圖志》問世后卻很少有人問津……最終在國內的印刷數僅有千冊左右……魏源最終皈依佛門,郁郁而終。——朝川濟世《魏源和他的〈海國圖志〉對中國、日本的不同影響》材料三

《海國圖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為日本追求海外知識幕末志士的必讀……《海國圖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價錢一路走高。

——《大國崛起·日本》材料一

議和之后,都門仍復恬嬉,大有雨過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轉喉觸諱,絕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書“免談時事”四字,儼有詩書偶語之禁。

——林則徐鴉片戰爭給我們什么啟示?想一想

說一說二、兩種文明的碰撞

只有當一個民族真正站起來的時候,才能正視和反思她曾經遭受的屈辱。

只有汲取教訓,砥礪前行,改革創新,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本課小結

一、兩種文明的差異兩次鴉片戰爭二、兩種文明的碰撞三、兩種文明的對話

1、政治上

2、經濟上

1、鴉片戰爭

2、第二次鴉片戰爭少數知識分子“開眼看世界”

3、思想上

4、軍事上

5、外交上習題精練1.(2024·秦皇島)1832年,英國船只“阿美士德”號由澳門北上偵查中國沿海。他們在停留上海的7天中發現,有400艘從100噸到400噸不等的船只,裝載大豆、面粉,從天津、奉天開來;從福建、臺灣、廣東,以及越南、暹羅等地開來的船每天有三四十艘之多。據此推斷,當時()A.傳統朝貢貿易體系解體 B.上海成為外貿中心C.新的商業經營方式出現 D.英國覬覦中國市場D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題干信息,19世紀30年代,英國經過工業革命,社會生產力飛速增長,對市場和原料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覬覦中國市場。派船只由澳門北上偵查中國沿海,是為了了解中國的情況,特別是商業貿易情況,為打開中國市場作準備,D項正確;鴉片戰爭(1840—1842年)后,傳統朝貢貿易體系逐漸解體,排除A項;1842年《南京條約》規定中國開放上海為通商口岸,此后上海逐漸成為外貿中心,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新的商業經營方式,排除C項。2.(2024·南寧)美國圣公會傳教士卜舫濟指出:“即使沒有非法的鴉片貿易,我們可以肯定這兩個國家之間遲早要爆發戰爭。……東方人拒絕給予西方國家平等的政治和經濟地位,而這些正是西方所需要的。我們為中國的無知感到遺憾,但同時我們必須明確這種無知只有用武力才能解決。”這一言論旨在()A.譴責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行徑

B.推卸英國挑起鴉片戰爭的責任C.譴責清廷統治階級的愚昧無知

D.揭示清朝封建專制體制的衰敗B

[解析]

由材料中“東方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