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課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 課件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1_第1頁
第16課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 課件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1_第2頁
第16課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 課件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1_第3頁
第16課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 課件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1_第4頁
第16課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 課件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人民英雄紀念碑金田起義浮雕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咸豐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間,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云山、韋昌輝、石達開等組成的領導集團從廣西金田村率先發起的反對清朝封建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民起義戰爭,是19世紀中葉中國最大的一場大規模反清運動。1864年,隨著太平天囯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標志著運動失敗。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憑借《

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政治、經濟各方面大肆侵華。清政府為了支付高達2800萬元的戰爭賠款和贖城費,彌補由于鴉片大量輸入而造成的財政虧空(道光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平均每年流出白銀1000萬元),加緊橫征暴斂,增加稅收一至三倍以上。兼之外國工業品大量傾銷,使中國城鄉手工業受到摧殘,農民和手工業者紛紛破產。地主階級乘機兼并土地,加重剝削(民族矛盾的加劇促進了國內階級矛盾的激化),廣大農民饑寒交迫,紛紛揭竿而起,鴉片戰爭后十年間,各族人民自發的反清起義達100多次。太平天國運動發生的主要原因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主要是階級矛盾在民族矛盾的推動下被激化的結果,所以說其爆發的根本原因是階級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激化。廣西是多民族聚居區,清朝統治者對廣大少數民族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剝削十分嚴酷;又加以天災人禍,廣大農民苦不堪言,反抗斗爭此伏彼起,終于在道光三十年末爆發了洪秀全領導的大規模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西方基督教義+儒家大同思想+農民平均主義),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統治!作者揭露了當時中國的黑暗現實,指出“世道乖漓,人心澆薄,所愛所憎,一出于私”,宣傳“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爾吞我并之念?”號召群眾起來反對“陵奪斗殺”的舊世界,為實現“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社會而斗爭。這篇文章反映了廣大農民迫切要求擺脫封建壓迫和剝削的強烈愿望。經過(1)金田起義: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2)永安封王(建制):初步建立政權。(3)定都天京:1853年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為國都。(4)軍事全盛:①北伐:由于孤軍深入,最終失敗。但牽制了清軍大量兵力,為西征軍創造了有利條件。②西征:西征軍打敗湘軍,太平天國進入全盛時期。(5)天京變亂:1856年發生,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6)后期斗爭:重建領導核心,重建綱領,組織軍事防御戰。(7)運動失敗: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太平天國后期的斗爭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前期:《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后期:《資政新篇》(1859年)土地分配問題內容: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原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分配方式:以戶為單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太平天國還將土地按產量的多少,分為九等,然后好壞搭配分配各戶,并提出了豐荒相通,以豐賑荒的調劑方法。凡田分九等。其田一畝,早晚兩季可出一千二百斤者為尚尚田;可出一千一百斤者為尚中田;可出一千斤者為尚下田;可出九百斤者為中尚田;可出八百斤者為中中田;可出七百斤者為中下田;可出六百斤者為下尚田;可出五百斤者為下中田;可出四百斤者為下下田。產品分配問題內容:實行圣庫制度。原則:“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方法:每戶留足口糧,其余歸圣庫。政治制度(1)確認了君主政體,規定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權組織體系(2)規定了官吏的銓選升降制度,創建了具有進步意義的鄉官保舉制度和保升奏貶制度(3)確認了兵農合一的制度婚姻制度內容:宣布廢除封建買賣婚姻,主張“凡天下婚姻不論財”。在儀式上廢除“舊時歪例”,由兩司馬“祭告天父上主皇上帝,采宗教形式舉辦婚禮。訴訟審判制度內容:規定了普通訴訟的司法程序,采取層層上報、天王主斷的形式,各級行政長官兼有司法審判權。評價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愿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革命性)在封建社會中,農民是主要的生產者,土地是他們進行生產的命脈。農民要求獲得土地,以平均地產為核心的平均主義思想,是他們階級意識形態的主要反映。宋代鐘相等人提出“等貴賤、均貧富”;明代李自成以“均田免糧”號召農民起義;降至清咸豐初,洪秀全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將農民平均主義思想制度化,從而發展到了最高峰。平均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思想,有著它的演變過程、不同的歷史作用和利弊。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時期,它是落后的、倒退的和反動的。但是,在反對封建地主所有制,打破封建大地產對農民的桎梏中,它不僅是一面鮮明的旗幟,而且是進步的和革命的,因為它起著推動生產力發展,解放生產力的歷史作用。農業社會主義的空想,體現了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反動性要在個體勞動、分散經營、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的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并絕對平均分配所有財物,這是一種空想,加上連年征戰,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不能實現的。所以,太平天國在江西、安徽等地實行比較切合實際的“照舊交糧納稅”的辦法。

后期革命綱領《資政新篇》(1859年)《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近代中國的先進人士最早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近代化綱領,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由于農民階級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沒有付諸實施的客觀環境和條件,對太平天國革命的發展未產生顯著作用。背景《資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國內政和建設國家的主張。經過天京事變,這時太平天國已處于衰落時期。為了振興太平天國,建立“人間天國”經濟方面:一、發展交通。造火車、輪船,修筑省、郡(相當清制的府、直隸州)、縣、市鎮、鄉村大道,整理街道,疏浚河道,以興車馬和舟楫之利;二、國家設立郵亭,辦理郵政;三、發展近代工礦生產,開采金、銀、銅、鐵、錫等礦及制鹽等,主張“興寶藏”、“興器皿技藝”;四、興修水利;五、主張保護私有財產,鼓勵私人投資,獎勵技術發明;六、開辦銀行和保險事業。還介紹國際大勢,強調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稱道英國為當時“最強之邦,由法善也”;美國“禮義富足”。述及德、法、俄等國,提議與各國自由通商,平等往來,允許外國牧師和科技人員來中國傳授科學技術知識,但不準干涉天國內政。政治方面;各省設置地位獨立的“新聞官”等“凡外邦人技藝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許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見多奇,致生別事。唯許牧司等并教技藝之人入內,教導我民,但準其為國獻策,不得毀謗國法也。”社會方面有:一、成立士民公會,以拯困扶危和辦理教育等事,并設新聞館,報導時事物價;二、開設醫院;三、興辦跛盲聾啞院、鰥寡孤獨院和育嬰堂:四、查禁廟宇寺觀和演戲修齋建釀,“革陰陽八煞之謬”,“焚去一切惑民之說”,反對傳統迷信;五、禁止游手好閑,不務正業;六、禁止飲酒及“一切生熟黃煙鴉片”;七、禁止溺嬰、買賣人口與使用奴婢,“準富者請人雇工”;八、屋宇應“堅固高廣”“正”’“不得雕鏤刻巧,并類王宮朝殿”’“勿得執信風水”。評價先進性:《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或者說是中國第一個近代化綱領。政治上,它主張“以法治國”、輿論監督和直接選舉政府官員,即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經濟上,它鼓勵發展工商業,獎勵技術發明,提倡保險事業。文化思想上,它反對迷信,提倡新式教育。外交上,它主張自由往來、平等互利。(反封建、合乎時代潮流)局限性:(空想性)中國缺乏發展資本主義的環境,缺乏相應的社會基礎和實施條件,加之當時處于戰爭環境,未能真正推行《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的異同點相同點:都是太平天國的綱領性文件;都具有反封建性質;都因具有空想性而根本沒有真正實行

不同點

1.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前者把土地平分給農民,希望把整個社會改造成整齊劃一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違背當時中國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的方向——具有落后性;后者主張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符合歷史潮流,——具有進步性.

2.空想性的內涵不同:前者平分產品,違背農民作為小生產者要求發展私有經濟、擁有私有財產的主觀愿望;后者沒有實行資本主義方案的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即社會客觀條件.

3.財產所有制上:前者主張實行絕對平均的圣庫制度即財產公有制,反對擁有私有財產;后者主張資本主義私有制,保護私有財產.

4對農民階級的影響:前者調動了農民階級的革命積極性,但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后者沒有反映農民當時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無法調動農民的革命積極性和生產積極性.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1)主觀原因:農民“小生產的特點,使他們的政治眼光受到限制”。他們不代表新的生產方式,無法克服自己的弱點,也提不出正確的革命綱領;農民階級作為小生產者的代表,缺乏科學的理論武器,承擔不起領導中國民主革命的重任。(拜上帝教,天京變亂,腐化,軍事戰略失誤)(2)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在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和洋人組織的常勝軍(洋槍隊)圍攻下,潰敗而亡。打擊了外國侵略者;沖擊了西方殖民主義者在亞洲的統治;破壞了東南地區的經濟(消極)教訓:農民階級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具有狹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落后性等特點,不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洋務派與洋務運動洋務運動的背景國內背景:中國長期以來的貿易大國的地位和國際貿易上的優勢漸漸喪失,經濟發展遭到了新興經濟模式的嚴峻挑戰。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以及太平天國的打擊,清朝的一部分官僚開始認識到西方堅船利炮的威力。為了解除內憂外患,實現富國強兵,以維護清朝統治。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的推動。國際背景:順應整體化和近代化的世界發展潮流洋務運動代表人物在中央是恭親王奕忻、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此外還有崇厚、沈葆楨、劉坤一、唐廷樞、張謇等。洋務運動的內容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鴻章竊以為天下事窮則變,變則通。中國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積習,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細心,以致所用非所學,學非所用。無事則斥外國之利器為奇技淫巧,以為不必學;有事則驚外國之利器為變怪神奇,以為不能學?!蚪裰毡炯疵髦量芤玻辔鲊h而距中國近。我有以自立,則將附麗于我,窺伺西人之短長;我無以自強,則并效尤于彼,分西人之利藪。日本以海外區區小國,尚能及時改轍,知所取法。然則我中國深維窮極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變計矣?!櫿乱詾橹袊詮妱t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欲覓制器之器,與制器之人,則我專設一科取士,士終身懸以為富貴功名之鵠,則業可成,業可精,而才亦可集。曾國藩說:“今日和議既成.中外貿易有無交通.購買外洋器物.尤屬名正言順.購成之后.方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師夷制夷”、“中體西用”“自強求富”創辦軍用企業①1861年,曾國藩創辦中國第一家官辦的軍用企業——安慶內軍械所。②1862年,中國人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臺實用蒸汽機在安慶內軍械所問世,中國近代工業起步。③1865年,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江南制造總局是當時國內規模最大的一家官辦軍用企業本質上屬于帶有資本主義因素的封建官辦企業19世紀70年代,洋務派提出了“求富”的口號,開始創辦民用工業1872年,李鴻章在上海建立了輪船招商局。這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個民用企業。1881年,使用機械開采的開平煤礦投產,達到了分洋利的目的,促進了其他工業的發展中國近代礦業、電報業、郵政、鐵路等行業相繼出現,奠定了中國近代化工業的基礎本質上屬于帶有封建因素的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I劃海防從19世紀70年代中期起,十年之間,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創辦新式教育創辦京師同文館等一批新式學堂,培養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開近代教育的先河洋務運動的失敗甲午中日戰爭的戰敗、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1)從學習目的上,洋務派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目的是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2)從學習內容上,洋務派只學習西方科學技術,而不變革腐朽的封建制度。(3)從企業管理上,采用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形式,管理制度混亂。(4)從國內環境看,在中央缺乏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與洋務派對立的頑固派盲目排外,極力阻撓洋務運動。(5)從外部環境看,西方列強并不希望中國真正富強,洋匠挾技居奇、唯利是圖。性質:洋務運動是一場由失敗的封建大地主統治階級領導的自救運動。美國漢學家芮瑪麗這樣評價這一階段的“自強”運動:“不但一個王朝,而且一個文明看來已經崩潰了,但由于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們終于死里求生,再延續了六十年?!庇绊懀?、洋務運動推動了近代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2、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3、洋務運動打開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推動中國教育近代化。4、洋務運動促使了國防的近代化。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進程。洋務運動的軍事自強,使中國軍隊以近代新式武器裝備投入反對日本侵略的甲午戰爭。開始了中國軍隊的近代化進程。5、推動中國政治近代化:洋務運動的創辦者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導致了洋務運動的失敗,而洋務運動的失敗使中國近代化過程中其他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洋務運動的缺陷,刺激了中國政治近代化的進程,推動中國外交的近代化6、開啟了中國思想的近代化19世紀中后期清朝邊疆危機的加深左宗棠收復新疆1875年(光緒元年),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他提出了“緩進急戰”“先北后南”等方針,進行了充分準備。1878年1月2日(光緒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清軍收復和田,取得收復新疆之戰的最終勝利。清軍的勝利,粉碎了英、俄吞并新疆的陰謀。以清軍兵威為后盾,曾紀澤于1881年(光緒七年)成功與沙俄議定《伊犁條約》,次年清政府收回伊犁。1884年(光緒十年)新疆設省,劉錦棠成為首任甘肅新疆巡撫。中法戰爭(1883-1885)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馮子材與鎮南關大捷1885年清政府設立臺灣省中法戰爭后,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于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將臺灣從福建省析出升格設立臺灣省,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由劉銘傳出任臺灣省首任巡撫。1887年臺灣建省行政工作完成,下設三府十一縣三廳一直隸州,省會設于彰化縣橋孜圖(今臺中),1894年省會移至臺北。劉銘傳在臺灣積極推行洋務運動,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臺,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采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臺灣現代化事業進展頗多,在馬關割臺前已是中國現代化最進步的省份之一。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1888年,日本產業革命出現高潮,因此急需對外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但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加之國內封建殘余勢力的濃厚及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的尖銳,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急于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按箨懻摺?。其第一步是攻占臺灣,第二步是吞并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征服亞洲,稱霸世界。1868年,明治天皇即位時,發布《御筆信》稱:“繼承列祖列宗的偉業”,“欲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四方?!睆拇硕ㄏ铝舜箨懻叩幕{,對外擴張的野心初露端倪。中國處于清朝晚期,正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沉淪。盡管清政府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掀起了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但清政府政治腐敗,軍備松弛,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中日之間的戰爭已經不可避免。歐美方面:那時候,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美國希望日本成為其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助手;英國企圖利用日本牽制俄國在遠東的勢力;德國和法國為了趁日本侵華之機奪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國。俄國雖然對中國東北和朝鮮懷有極大的野心,但尚未準備就緒,因此對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強默許或縱容的態度,成為日本實施侵略計劃的有利條件。朝鮮東學黨起義是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導火線(直接原因)甲午戰爭時期,西方眼中的中日朝俄四國漫畫甲午中日戰爭的經過(1)豐島海戰:日本艦隊在豐島海面襲擊清軍運兵船,戰爭爆發。(2)平壤戰役:清軍失利,退回國內。(3)黃海戰役:中方損失略大,但主力尚存,由于李鴻章保船避戰,日本控制黃海制海權。(4)遼東戰役:日本占領大連、旅順等地。(5)威海衛戰役:1895年初,日本攻占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果:清政府戰敗,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條約內容主要危害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使中國的領土和主權進一步遭受嚴重損失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白銀巨額賠款,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使列強的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地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拓展了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途徑,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馬關條約》的影響《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各帝國主義國家援引片面最惠國待遇,獲得了《馬關條約》中除割地賠款以外中國給予日本的所有特權。它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大大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加深民族危機。①臺灣等大片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而且還造成了臺灣和大陸難以彌補的隔閡,遺患至今。②巨額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同時,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清朝因此大借外債,致使列強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③通商口岸開放,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④允許在華投資辦廠,其他列強引用“利益均沾”的條款,爭先恐后地在中國開設工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反映出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的過程?!恶R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馬關條約》使中國面臨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為挽救統治危機,清政府開始軍事改革,編練新軍;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知識界和各階層民眾展開了多種形式的救亡圖存斗爭甲午戰后列強的侵略(開設銀行、強迫貸款、投資鐵路、開礦設廠)等。(資本輸出為主,商品輸出為輔)

春愁.(清)邱逢甲1896年4月17日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恶R關條約》簽訂后,割讓臺灣的消息傳出,激起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怒,國內許多報紙發出“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君可玩,而我民不可玩”的呼聲。臺灣人民聽到這個消息,“若午夜暴聞轟雷,驚駭無人色,……夜以繼日,哭聲達于四野”,并發出“愿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愿拱手而讓臺”的誓言。1895年5月19日,清政府派出的割臺專使李經方前往臺灣辦理交割事宜。5月27日,在割臺手續辦理完畢之前,日本政府派近衛師團在基隆附近強行登陸,臺灣巡撫唐景嵩不戰而逃,臺北失守。臺灣人民自動組織義軍,在徐驤、吳湯興等人領導下展開了反對割讓臺灣的斗爭,共推駐守臺灣的總兵劉永福為首領,統帥駐防軍和義民共同抗日,在臺中阻擊日軍,大小20余戰,牽制日軍達2月之久。8月下旬,日軍增調2萬人到臺灣,義軍及劉永福的黑旗軍在大甲溪伏擊日軍,日軍遺尸累累,溪水為之不流。8月27日晚,日軍向彰化城東徐驤、吳湯興部防守的八卦山進攻,徐驤、吳湯興居高反擊,擊斃日軍甚多。次日,日軍收買奸細從后山小路包抄八卦山,義軍拼死反擊,擊斃日軍1000多人,打死少將山根信成。10月上旬,日軍集中兵力攻打嘉義,守將王德標在城外埋設地雷,炸死日寇700多,日寇近衛師團長中將能久親王斃命。日軍集結重兵進攻最后一道防線,徐驤、王德標率軍奮戰,寡不敵眾,相繼陣亡,守軍彈盡糧絕,劉永福乘英船內渡廈門。10月21日,臺南陷落。反割臺斗爭從6~10月,打了100多仗,抗擊日本3個近代化師團和一支海軍艦隊,打死打傷日軍3.2萬多人,因孤立無援而失敗。從此,臺灣被日本侵略者占領達50年之久。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1)準備上:日本在19世紀60年代“明治維新”以后,資本主義與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結合在一起,產生了軍國主義怪胎,極具擴張性和掠奪性。在日本傾全國之力擴充軍備,戰爭危險日益迫近的緊要關頭,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國防建設。(2)外部上:一味依靠外國調停,沒有把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是戰爭失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