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河北省高三5月適應性考試(四)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屆河北省高三5月適應性考試(四)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屆河北省高三5月適應性考試(四)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屆河北省高三5月適應性考試(四)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屆河北省高三5月適應性考試(四)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2024屆河北省高三5月適應性考試(四)歷史試卷一、選擇題1.西周至春秋時期,史籍中常有“國人皆咎公”“以說(悅)于國人”“國人不欲,故出(驅逐)其君”“盟國人于毫社”“國人助之”等記載這表明該時期()A.宗法分封制逐漸崩潰 B.民本思想成為社會主流C.君主的權力受到制約 D.“國人”主導國家政治〖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至春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國人可以議論政治甚至可以驅逐國王,可知“國人”是當時重要的政治勢力,君主的權力受到制約,C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排除A項;春秋時期,民本思想不是社會主流思想,排除B項;當時國人是指居于國及其近郊的士、農、工、商、皂、輿、隸等人,不是指“國人”的經濟實力強大進而主導國家政治,排除D項。故選C項。2.《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公元前210年……胡亥、李斯等篡改詔書賜死扶蘇,立胡亥為太子”。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出土的秦簡卻記載:“朕(胡亥)奉始皇帝遺詔即位,改元更新?!边@說明()A.主觀傾向影響歷史研究 B.歷史真實面貌無法還原C.多元史料豐富歷史認知 D.歷史評價缺乏統一標準〖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秦朝時期。根據材料可知,司馬遷認為秦二世胡亥是密謀篡位,而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出土的秦簡則記錄的還是奉詔即位。由此可見,多元史料的發現有助于豐富歷史認知,C項正確;材料看不出主觀傾向對歷史研究的影響,排除A項;歷史真實面貌是可以還原的,表述有誤,排除B項;歷史評述缺乏統一標準這一說法錯誤,歷史評述要堅持唯物史觀,排除D項。故選C項。3.漢初政論家賈誼在《過秦論》中分析秦二世而亡的教訓時說:“夫并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下列各項以此為鑒并獲得成功的是()A.掃除煩苛,與民休息B.“懲亡秦孤立之敗”而分封同姓王C.行推恩令,加強集權D.“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時期(中國)。據題意可知,賈誼認為不能用打天下的方法來治天下,漢初吸取這一教訓,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獲得成功。A項正確;分封同姓王嚴重威脅中央集權,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C、D項中的政策是漢武帝時期實行的,不是漢初的政策,排除。故選A項。4.《新唐書·楊炎傳》記載規定“戶無主客,以見(現)居為薄: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宋政府將全國版圖內的州縣民籍劃分為五等,規定“天下閏年造五等版籍,有五等丁口籍,此五等戶皆為主戶”,“或以稅錢貫百,或以地之頃畝,或以家之積財,或以田之受種”。這體現了()A.土地兼并問題得以緩解 B.人口瞞報現象的改善C.征賦方式發生重大調整 D.戶籍管理的日趨科學〖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宋(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唐朝的《新唐書·楊炎傳》記載了按照現居地和貧富狀況來征收賦稅的規定,而北宋時期則進一步細化了戶籍的分類,并根據不同的標準(如稅錢、土地面積、家庭財產或田地的種植面積)進行賦稅征收。這些規定和變化都表明了征賦方式的重大調整,C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朝實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兼并問題嚴重,排除A項;材料雖然提到了戶籍和人口的管理,但并沒有明確指出人口瞞報現象得到了改善,排除B項;雖然材料確實提到了戶籍的分類和管理,但是材料主旨為“宋朝的征賦方式”,排除D項。故選C項。5.明朝學者王畿(1498—1583)說,“不論在此在彼,在好在病,在順在逆,只從一念靈明,自作主宰,自去自來,不從境上生心……便是真為性命”,王畿的言論()A.是對先秦儒學的背離與批判 B.彰顯了格物致知的價值C.是個人意志自主的內在追求 D.具有樸素的唯物論思想〖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時期(中國)。據材料“只從一念靈明,自作主宰,自去自來,不從境上生心”和所學知識,王畿的言論強調個人意志的作用,C項正確;王畿的言論是對先秦儒學的繼承和發展,排除A項;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學的求知方法,排除B項;王畿的言論屬于唯心主義思想,排除D項。故選C項。6.1873年,英、美等五國公使聯合照會清政府,要求覲見、呈遞國書時行三鞠躬禮。清廷不同意,雙方往復辯論數十次無果。李鴻章建議,中國與列強已訂約,再不能用屬國之禮相待,清廷采納其建議,在禮儀問題上做出重大讓步。清廷的“讓步”說明其()A.放棄了閉關鎖國政策 B.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C.具備了近代外交意識 D.與各國的宗藩關系瓦解〖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873年的中國。根據材料“1873年,英、美等五國公使聯合照會清政府,要求覲見、呈遞國書時行三鞠躬禮。清廷不同意……中國與列強已訂約,再不能用屬國之禮相待,清廷采納其建議,在禮儀問題上做出重大讓步。”可知,清政府最終接受了外國公使行三鞠躬禮的建議,進一步動搖了華夷之辯的觀念,體現了清政府外交艱難地向近代轉型,C項正確;鴉片戰爭后,列強通過武力及不平等條約打破了閉關鎖國政策,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清王朝解決國際爭端的相關信息,與題干無關,排除B項;清王朝與英美等國并未建立宗藩關系,選項與題干及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7.清末有大臣上奏折寫道:“近數年來,各國盼我維新,勸我變法,每疑我拘牽舊習,譏我首鼠兩端,群懷不信之心,未改輕侮之意?!婆e夙為外人詬病,學堂最為新政大端……而中國士子之留學外洋者亦知進身之路,歸重學堂一途,益將勵志潛修,不為邪說浮言所惑,顯收有用之才俊,隱戢不虞之詭謀?!痹摯蟪家庠冢ǎ〢.表達支持康有為變法的立場 B.奏請清政府變革選官制度C.揭示列強輕侮清政府的原因 D.建議留學生重歸學堂深造〖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末(中國)。根據材料“科舉夙為外人詬病,學堂最為新政大端……而中國士子之留學外洋者亦知進身之路,歸重學堂一途,益將勵志潛修,不為邪說浮言所惑,顯收有用之才俊,隱戢不虞之詭謀”可知,該大臣主張變革選官制度,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對待康有為變法態度的問題,排除A項;材料沒有揭示列強輕侮清政府的原因,排除C項;材料強調實施選官制度改革后,留學生也可以有出路,以學堂名義選官,而不是重歸學堂深造,排除D項。故選B項。8.有學者認為,民主思想傳入中國之后便產生了民主模式之爭,一度出現了矛盾,產生了分歧,造成了分裂,形成了紛爭。下列屬于晚清時期出現的中國“民主模式之爭”的是()A.中體西用和中體中用之爭 B.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民主之爭C.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之爭 D.照搬西方式民主與中國式民主之爭〖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民主思想傳入中國之后便產生了民主模式之爭,一度出現了矛盾,產生了分歧,造成了分裂,形成了紛爭”及所學知識可知,西方的民主制度分為君主立憲制和共和制,就中國走哪種民主道路,在當時的中國產生了民主模式之爭,C項正確;中體西用和中體中用都不涉及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A項;晚清時期,馬克思主義尚未傳入中國,沒有資產階級民主與無產階級民主之爭,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學習西方哪種民主模式的爭論,而非西方式民主與中國式民主的爭論,排除D項。故選C項。9.1937年9月21日,毛澤東在致彭德懷的電報中指出:“今日紅軍在決戰問題上不起任何決定作用,而有一種自己的拿手好戲,在這種拿手戲中一定能起決定作用……?!泵珴蓶|所說的“拿手好戲”是指()A.群眾路線 B.減租減息政策C.游擊戰爭 D.“三三制”政權〖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1937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全面抗戰爆發后,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組織了大規模的會戰,當時他們在抗戰中起著“決定作用”。制定了人民戰爭的路線,即到敵人的后方,放手發動群眾,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把敵人的后方變成抗日的前線。的游擊戰爭極大地配合了正面戰場的作戰,阻止了日軍的侵略,C項正確;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在長期斗爭中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路線,排除A項;1942年1月28日,中央政治局在詳細研究了各抗日根據地減租減息經驗的基礎上,通過了《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制定了抗日時期土地政策的三項基本原則,1937年9月中共還沒有推行減租減息政策,排除B項;1940年3月,抗日根據地各級民主政權根據中共中央關于《抗日根據地政權問題》的指示,貫徹執行“三三制”原則。即員占三分之一,代表無產階級和貧農,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代表小資產階級,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代表中等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此時還未形成“三三制”政權,排除D項。故選C項。10.20世紀80年代初,承包大戶、雇工、長途販運、個人購置農機和農副產品加工機具、私人開辦工商業、農民外出打工等現象在中國農村涌現。這些現象的出現()A.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推動 B.表明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C.說明市場經濟已成社會共識 D.反映農村經濟活力的增強〖答案〗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農村出現的承包大戶、雇工、長途販運、農民外出打工等現象,主要得益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普遍實行,這一政策賦予了農民生產自主權,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這些現象的出現反映了農村經濟活力的增強,農民開始積極尋求更多的經濟機會和收入來源,D項正確;材料中現象的出現是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推動,而不是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推動,排除A項;承包大戶、農民外出打工等現象與鄉鎮企業無關,排除B項;20世紀90年代才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排除C項。故選D項。11.亞歷山大帝國是短暫的,但從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成千上萬的希臘商人、行政官員和各種專業人員成群地涌往亞歷山大及其繼承人所建立的許多城市。這些城市從最著名的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到最東面的亞歷山大城(即阿富汗的科賈特),都成為傳播希臘文化的中心。盡管希臘文化的傳播給人以深刻印象,但它并沒有在中東留下永久的印記,更不用說亞洲其余地方了。這說明()A.西亞北非文化與希臘文化差異巨大難以調和B.阿拉伯帝國的崛起中斷了希臘化時代的進程C.希臘文化的影響力未能深入廣大鄉村地區D.希臘化世界的生產力水平制約了文化發展〖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亞歷山大帝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盡管希臘文化的傳播給人以深刻印象,但它并沒有在中東留下永久的印記。其根本原因在于,希臘文化的影響僅限于希臘殖民者居住的城市和一些希臘王朝的宮廷所在地。雖然有些土著民族也受到了影響,但真正受到影響的幾乎僅囿于少數上等階層。廣大農村甚至許多城市的絕大多數人,仍繼續說自己的語言,崇拜自己的神。因而,希臘文化并沒有深深扎根,未能在它的一些移植地永久地幸存下來,C項正確;亞歷山大帝國覆蓋波斯與埃及,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但接受希臘文化的僅僅是被征服地區原有的上層人士,對廣大鄉村地區,農民還是保留原有的語言、宗教、習俗。因此不是西亞北非文化與希臘文化差異巨大難以調和,排除A項;阿拉伯帝國崛起于公元7世紀,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希臘文化對被征服地的影響,未涉及文化的發展情況,排除D項。故選C項。12.15世紀,帕查庫蒂開疆拓土、奠定帝國大業,重建南美洲古城庫斯科。在庫斯科的中央廣場上,宏偉的太陽神廟聳立在金字塔形的臺基上,國王每年在此舉行盛大的太陽祭。沿中央廣場四個方向修筑的數千米驛道,把庫斯科與全國連接起來。重建的庫斯科()A.成為印加統治中心 B.是瑪雅城市建筑的典范C.見證阿茲特克文明 D.借鑒了古埃及建筑風格〖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世紀(世界南美洲)。據材料“15世紀,帕查庫蒂開疆拓土、奠定帝國大業,重建南美洲古城庫斯科。”帕查庫提是南美印加國第九任君主(1438年~1471年在位),在他統治期間,庫斯科由一個小國逐步發展成一個廣闊的帝國-“塔華廷蘇育”(Tahuantinsuyu),意為“四方之國”,A項正確。材料體系的是城市建筑和城市的道路系統,B的描述不全面,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印加文明,排除C項;庫斯科宏偉的太陽神廟聳立在金字塔形的臺基上,國王每年在此舉行盛大的太陽祭,這和埃及的建筑風格不同,古埃及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排除D項。故選A項。13.某場“運動”有幾項大事——方言文學的產生、藝術的興盛、科學的興起和智識工具的進步,他們舒芽放苞后,便漸漸的向外傳播到了英、法等國,為近世的文化撒下了許多可貴的種子。該“運動”是()A.文藝復興 B.宗教改革 C.科學革命 D.啟蒙運動〖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歐洲。題干中提及的“方言文學的產生、藝術的興盛、科學的興起和智識工具的進步”以及“向外傳播到了英、法等國”,而這些描述符合文藝復興時期的特征,它以意大利為中心,隨后擴展到歐洲其他地區。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使用地方語言(如但丁的意大利語作品)的文學創作,藝術領域經歷了繁榮,科學開始逐漸擺脫宗教束縛(如哥白尼的日心說),并且印刷術的發明促進了知識的傳播,A項正確;宗教改革核心是關于基督教教義的爭論和教會權力的重構,與題干中提及的“方言文學的產生”、“科學的興起”等特征不完全吻合,排除B項;科學革命主要集中在科學領域,沒有全面涵蓋題干中提到的藝術、文學等文化層面,排除C項;啟蒙運動更多聚焦于哲學、政治思想的進展,而非題干上的文學、藝術領域,排除D項。故選A項。14.1840—1860年世界工業年平均增長率為3.5%,而同期的世界貿易的年平均增長率為4.84%;1860—1870年世界工業年平均增長率為2.9%,而同期世界貿易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5.53%。這一現象表明()A.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B.工業國經濟發展對外依賴性增強C.非工業國日益主導世界貿易 D.世界貿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1840-1870年(世界)。據材料可知,19世紀中期十二級貿易的增長率超過世界工業的增長率,說明工業國的經濟發展對外貿易的依賴性強,B項正確;A項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是工業國,不是非工業國,排除C項;材料涉及世界工業國的工業增長率,未涉及世界貿易格局,排除D項。故選B項。15.一戰后,國聯規定由先進國家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屬地“予以行政指導和援助”,直至這部分屬地“自立”為止。國聯對受任國的管理行使管轄權、監督權和行政權等權力。這反映了此時期()A.國際法的適用范圍擴大到了亞洲 B.資本主義殖民體系開始瓦解C.國聯對戰敗國殖民地進行再分割 D.民族自決原則得以普遍實施〖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一戰后(世界)。根據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聯對戰敗國的殖民地或屬地實行委任統治,國聯對受任國的管理行使管轄權、監督權和行政權等權力,反映了一戰后國聯對部分殖民地嘗試國際化管理,實際是對殖民地的重新分割,C項正確;“國際法的適用范圍擴大到了亞洲”是維也納體系的建立,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一戰后國聯推行的委任統治,伴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和不斷的發展,殖民體系開始解體,排除B項;“普遍實施”說法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16.1999年6月,英國爆發了反對倫敦商業區金融機構的抗議活動;同年11月,美國西雅圖爆發了反世界貿易組織的大型抗議活動;2001年7月,在意大利熱那亞八國峰會上,反全球化示威再次爆發。上述事件表明()A.全球化損害歐美諸國利益 B.歐美諸國是全球化主導C.全球化下各方利益關系復雜 D.全球化的趨勢發生逆轉〖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世界。據材料可知,英、美、意三國都發生了反全球化的運動,表明部分群體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利益受到沖擊,各方利益關系復雜,C項正確;經濟全球化下,歐美諸國是最大的受益者,A項不符合事實,排除A項;歐美諸國是全球化主導,表述準確,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材料無法說明全球化的趨勢發生逆轉,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17.宋代并非中國古代史上國勢強勁的時期,它面臨很多內部和外部的問題,但其在經濟、文化領域仍然有許多新成就與新變化。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浙江乃通江渡海之津道,且如海商之艦,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載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載二三百人……江岸之船甚夥(多),初非一色:海舶、大艦、網艇、大小船只、公私浙江漁捕等渡船、買賣客船,皆泊于江岸。蓋杭城眾大之區,客販最多,兼仕宦往來,皆聚于此耳?!裕ㄋ危﹨亲阅痢秹袅讳洝贰ぞ硎牧隙澳虾號”南宋古沉船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文物儲存最多、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近年來,隨著“南海丨號”保護發掘項目考古工作的推進,沉船中的瓷器、銅鐵器、金銀器、漆木器、錢幣等大批精品文物出水?!澳虾?號”沉船的價值不僅僅在于數以萬計的稀世珍寶本身,還在于蘊藏著超乎想象的歷史信息和非同尋常的學術價值?!幾源抻隆吨袊澳虾X枴睘楹伪环Q為史無前例的水下考古典范?》等材料三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后漸衰微,終必復振。——摘自陳寅恪《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1)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宋代社會經濟發展成就。(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試舉一例,簡要說明宋代經濟發展與文化興盛的辯證關系。〖答案〗(1)成就:海外貿易發達;商品經濟繁榮;(2)舉例: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說明:宋代時期,海上貿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特別是在南宋時期,由于北方地區被金朝占領,宋朝政府被迫將政治經濟重心南移,從而加強了對東南沿海的開發利用。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了連接中國與東南亞、南亞以及更遠的中東和非洲的重要貿易通道。繁榮的海上貿易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海上貿易的發展為宋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外部條件。例如,通過海上貿易,大量的外國奢侈品和文化元素流入中國,豐富了宋代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宋代的陶瓷、絲綢等商品也通過海上貿易銷往海外,不僅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提升了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另一方面,文化的繁榮為宋代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隨著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市民階層的形成。人們有更多的閑暇時間和經濟能力去追求文化娛樂和精神享受,加之大量的外國奢侈品和文化元素流入中國。這種變化帶動相關文化,娛樂以及印刷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為宋代經濟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總之,宋代經濟發展與文化興盛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辯證關系。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是這一關系的具體體現之一。經濟的發展為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外部條件,而文化的繁榮又反過來促進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兩者相互促進,共同推動了宋代社會的全面進步?!冀馕觥健拘?】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宋朝的中國。根據材料一“蓋杭城眾大之區,客販最多,兼仕宦往來,皆聚于此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品經濟繁榮;根據材料二“沉船中的瓷器、銅鐵器、金銀器、漆木器、錢幣等大批精品文物出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海外貿易發達。【小問2】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宋朝的中國。首先,依據材料,進行舉例。根據材料材料一“浙江乃通江渡海之津道,且如海商之艦,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載五六百人”與材料二“‘南海I號’南宋古沉船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文物儲存最多、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其例舉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其次,依據材料信息,結合宋朝的相關知識進行證明。根據材料一“浙江乃通江渡海之津道,且如海商之艦,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載五六百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時期,海上貿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特別是在南宋時期,由于北方地區被金朝占領,宋朝政府被迫將政治經濟重心南移,從而加強了對東南沿海的開發利用。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了連接中國與東南亞、南亞以及更遠的中東和非洲的重要貿易通道。繁榮的海上貿易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根據材料二“隨著‘南海丨號’保護發掘項目考古工作的推進,沉船中的瓷器、銅鐵器、金銀器、漆木器、錢幣等大批精品文物出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海上貿易的發展為宋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外部條件。例如,通過海上貿易,大量的外國奢侈品和文化元素流入中國,豐富了宋代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宋代的陶瓷、絲綢等商品也通過海上貿易銷往海外,不僅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提升了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根據材料三“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后漸衰微,終必復振?!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文化的繁榮為宋代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隨著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市民階層的形成。人們有更多的閑暇時間和經濟能力去追求文化娛樂和精神享受,加之大量的外國奢侈品和文化元素流入中國。這種變化帶動相關文化,娛樂以及印刷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為宋代經濟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最后,總結歸納,完成敘述。如,總之,宋代經濟發展與文化興盛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辯證關系。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是這一關系的具體體現之一。經濟的發展為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外部條件,而文化的繁榮又反過來促進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兩者相互促進,共同推動了宋代社會的全面進步。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光明日報》1978年5月11日發表了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沖破了“兩個凡是”的精神束縛。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鄧小平從關心群眾的整體利益出發,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還提出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先富帶后富,實現共同富裕。他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看成我們黨和國家的“最大的事情”,看成黨和人民的“最大的政治”……我國的改革首先在農村和農業生產方面進行,以解決吃飯問題。然后逐步從農村到城市、由農業到工業、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由沿海到內地進行漸進式改革。首先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逐步過渡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建設“五位一體”全面發展?!幾月櫛币稹陡母镩_放40年成功的“中國密碼”》材料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加速演進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呈現的是“東升西降”的大趨勢,總體上有利于世界和平發展,有利于我國更好把握國際戰略主動權。依托工業革命帶來的現代化先發優勢,西方國家不僅實現了自身發展的飛躍,更是走到了世界舞臺的中央,并實現了對世界的主導。但進入21世紀以后,世界在多極化發展軌道上的速度明顯加快。發軔于20世紀的科技革命仍在加速推進,每一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都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人類生產生活,同時也為各國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摘編自顏旭《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演進、機遇與路徑》(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改革開放40年成功的“中國密碼”。(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當前我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面臨的新機遇。〖答案〗(1)中國密碼:堅持的領導;解放思想;以人民為中心;循序漸進、由點到面;治國理政的理論不斷創新。(答出四點即可)(2)新機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力量對比發生變化,世界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加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人發展;經濟全球化縱深方向發展。(答出三點即可)〖解析〗(1)中國密碼: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根據材料“沖破了‘兩個凡是’的精神束縛”可以得出“解放思想”;根據材料“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看成我們黨和國家的‘最大的事情’”可以得出“以人民為中心”;根據材料“從農村到城市、由農業到工業、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由沿海到內地漸進式改革”可以得出“循序漸進、由點到而”;根據材料“逐步過渡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建設‘五位一體'全而發展”可以得出“治國理政的理論不斷創新”;結合所學可知,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成就是在的正確領導下取得的。(2)新機遇: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加速演進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可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根據材料“呈現的是‘東升西降’的大趨勢,總體上有利于世界和平發展”“但進入21世紀以后,世界在多極化發展軌道上的速度明顯加快”可知,國際力量對比發生變化,世界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加強;根據材料“發軔于20世紀的科技革命仍在加速推進,每一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都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人類生產生活,同時也為各國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可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人發展;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經濟全球化縱深方向發展。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土地革命時期,找到了革命生長的空間,通過加強地方黨組織和新型革命軍隊建設有效嵌入基層社會動員群眾,通過創建和領導蘇維埃政權,重構了以基層政權為核心、群團組織和群眾武裝構成的新的組織體系,開創了以群眾有組織的政治參與為主要特征的基層社會運行機制?!轮袊闪⒊跗冢谏鐣I域建設黨組織,建設民主政權,改造城鄉基層組織,建設各類群團組織,建設國營企業,合理設置機關事業單位,建設各種形式的群眾組織、合作互助組織,把全體人民都組織到單位中來?!幾詣⒁徊陡脑旎鶎樱禾K區執政的路徑與成就》等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的相關史實,自擬論題,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答案〗論題: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注重基層治理闡述:土地革命時期,加強地方黨組織與新型革命軍隊建設,創建和領導蘇維埃政權,構建以政治參與為特征的基層社會運行機制,形成并推動了“工農武裝割據”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在全國范圍內成為執政黨,進一步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國家治理實踐相結合,把人民都組織到單位中,建立各級黨組織,并對社會實施有效領導,使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并舉,推動了基層治理的深入發展。總之,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注重基層治理,由此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推動了革命和建設的發展。(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題目要求,言之成理也可)〖解析〗首先,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的相關史實,自擬一個合適的論題;據材料“通過加強地方黨組織和新型革命軍隊建設有效嵌入基層社會動員群眾,通過創建和領導蘇維埃政權,重構了以基層政權為核心、群團組織和群眾武裝構成的新的組織體系,開創了以群眾有組織的政治參與為主要特征的基層社會運行機制 ……在社會領域建設黨組織,建設民主政權,改造城鄉基層組織,建設各類群團組織,建設國營企業,合理設置機關事業單位,建設各種形式的群眾組織、合作互助組織,把全體人民都組織到單位中來”和所學可得出,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注重基層治理。然后,主要從土地革命時期、新中國成立后等歷史時期組織相關史實進行闡述。最后,升華小結為: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注重基層治理,由此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推動了革命和建設的發展。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20.【知識生產與知識危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5—16世紀,在個別王室成員和貴族的私人庇護下,英國有識之士開始質疑教會壟斷的經院哲學和神學體系,研究文學、藝術和歷史等世俗學問,以業余或兼職方式傳播“新學”。16世紀,英國教區牧師收入銳減,傳統教育衰落,引發知識危機,在早期資產者的資助下,“新學”群體組織了“古物學會”和“格雷欣學院”等學術研究機構,以推動各種新知識的生產和傳播?!幾詮埬撕汀队F代知識生產機制的形成》材料二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知識危機”,又被稱為“實證主義反叛”,最迅速發生在哲學領域,新的哲學理論在1914年之后煥發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物理是對正統理論顛覆最顯著的領域,無論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形成于1927年)正確與否,但已經在更廣泛的意義上重創了確定性。在一個接一個領域里,自認客觀的聲明逐一遭受懷疑,對普遍規律和使用方法的信任也遇到相同的危機。歷史學和社會學里也有相似的辯論,探討自身學科領域的科學性。——摘編自【英】彼得·伯克《知識社會史(下卷):從百科全書到維基百科》(1)根據材料一,概括15—16世紀英國知識生產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些變化對英國經濟發展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20世紀上半葉西方“知識危機”的主要特征,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當時誘發“知識危機”的原因?!即鸢浮剑?)變化:內容上,從神學到世俗學問;主體上,從教會到私人資助的學術群體(機構)。影響:打破了神學的束縛,為資本主義發展清除了思想障礙;助力科學和技術研究,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生產力提升。(2)主要特征:對學科知識科學性的懷疑。原因: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的弊端逐漸暴露;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兩次世界大戰的沖擊;知識界對現代文明(或學科知識)的主動反思?!冀馕觥健拘?】本題是對比類和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5—16世紀英國。變化:根據材料“英國有識之士開始質疑教會壟斷的經院哲學和神學體系,研究文學、藝術和歷史等世俗學問”得出內容上,從神學到世俗學問;根據材料“經院哲學和神學體系”、“在早期資產者的資助下,‘新學’群體組織了‘古物學會’和‘格雷欣學院’等學術研究機構”可知,主體上,從教會到私人資助的學術群體(機構)。影響:根據材料“以推動各種新知識生產和傳播”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打破了神學的束縛,為資本主義發展清除了思想障礙,助力科學和技術研究,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生產力提升。【小問2】本題是特點類和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20世紀上半葉西方國家。主要特征:根據材料“在一個接一個領域里,自認客觀聲明逐一遭受懷疑,對普遍規律和使用方法的信任也遇到相同的危機”可知,對學科知識科學性的懷疑;原因:根據所學,可從資本主義發展、經濟危機、戰爭影響等角度概括。根據材料“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知識危機’”“無論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形成于1927年)正確與否,但已經在更廣泛的意義上重創了確定性”等信息可知,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的弊端逐漸暴露,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是當時誘發“知識危機”的重要背景;根據材料“1914年之后煥發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次世界大戰的沖擊,以及知識界對現代文明的主動反思,也導致了當時“知識危機”。2024屆河北省高三5月適應性考試(四)歷史試卷一、選擇題1.西周至春秋時期,史籍中常有“國人皆咎公”“以說(悅)于國人”“國人不欲,故出(驅逐)其君”“盟國人于毫社”“國人助之”等記載這表明該時期()A.宗法分封制逐漸崩潰 B.民本思想成為社會主流C.君主的權力受到制約 D.“國人”主導國家政治〖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至春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國人可以議論政治甚至可以驅逐國王,可知“國人”是當時重要的政治勢力,君主的權力受到制約,C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排除A項;春秋時期,民本思想不是社會主流思想,排除B項;當時國人是指居于國及其近郊的士、農、工、商、皂、輿、隸等人,不是指“國人”的經濟實力強大進而主導國家政治,排除D項。故選C項。2.《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公元前210年……胡亥、李斯等篡改詔書賜死扶蘇,立胡亥為太子”。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出土的秦簡卻記載:“朕(胡亥)奉始皇帝遺詔即位,改元更新?!边@說明()A.主觀傾向影響歷史研究 B.歷史真實面貌無法還原C.多元史料豐富歷史認知 D.歷史評價缺乏統一標準〖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秦朝時期。根據材料可知,司馬遷認為秦二世胡亥是密謀篡位,而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出土的秦簡則記錄的還是奉詔即位。由此可見,多元史料的發現有助于豐富歷史認知,C項正確;材料看不出主觀傾向對歷史研究的影響,排除A項;歷史真實面貌是可以還原的,表述有誤,排除B項;歷史評述缺乏統一標準這一說法錯誤,歷史評述要堅持唯物史觀,排除D項。故選C項。3.漢初政論家賈誼在《過秦論》中分析秦二世而亡的教訓時說:“夫并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下列各項以此為鑒并獲得成功的是()A.掃除煩苛,與民休息B.“懲亡秦孤立之敗”而分封同姓王C.行推恩令,加強集權D.“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時期(中國)。據題意可知,賈誼認為不能用打天下的方法來治天下,漢初吸取這一教訓,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獲得成功。A項正確;分封同姓王嚴重威脅中央集權,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C、D項中的政策是漢武帝時期實行的,不是漢初的政策,排除。故選A項。4.《新唐書·楊炎傳》記載規定“戶無主客,以見(現)居為?。喝藷o丁中,以貧富為差”。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宋政府將全國版圖內的州縣民籍劃分為五等,規定“天下閏年造五等版籍,有五等丁口籍,此五等戶皆為主戶”,“或以稅錢貫百,或以地之頃畝,或以家之積財,或以田之受種”。這體現了()A.土地兼并問題得以緩解 B.人口瞞報現象的改善C.征賦方式發生重大調整 D.戶籍管理的日趨科學〖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宋(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唐朝的《新唐書·楊炎傳》記載了按照現居地和貧富狀況來征收賦稅的規定,而北宋時期則進一步細化了戶籍的分類,并根據不同的標準(如稅錢、土地面積、家庭財產或田地的種植面積)進行賦稅征收。這些規定和變化都表明了征賦方式的重大調整,C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朝實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兼并問題嚴重,排除A項;材料雖然提到了戶籍和人口的管理,但并沒有明確指出人口瞞報現象得到了改善,排除B項;雖然材料確實提到了戶籍的分類和管理,但是材料主旨為“宋朝的征賦方式”,排除D項。故選C項。5.明朝學者王畿(1498—1583)說,“不論在此在彼,在好在病,在順在逆,只從一念靈明,自作主宰,自去自來,不從境上生心……便是真為性命”,王畿的言論()A.是對先秦儒學的背離與批判 B.彰顯了格物致知的價值C.是個人意志自主的內在追求 D.具有樸素的唯物論思想〖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時期(中國)。據材料“只從一念靈明,自作主宰,自去自來,不從境上生心”和所學知識,王畿的言論強調個人意志的作用,C項正確;王畿的言論是對先秦儒學的繼承和發展,排除A項;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學的求知方法,排除B項;王畿的言論屬于唯心主義思想,排除D項。故選C項。6.1873年,英、美等五國公使聯合照會清政府,要求覲見、呈遞國書時行三鞠躬禮。清廷不同意,雙方往復辯論數十次無果。李鴻章建議,中國與列強已訂約,再不能用屬國之禮相待,清廷采納其建議,在禮儀問題上做出重大讓步。清廷的“讓步”說明其()A.放棄了閉關鎖國政策 B.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C.具備了近代外交意識 D.與各國的宗藩關系瓦解〖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873年的中國。根據材料“1873年,英、美等五國公使聯合照會清政府,要求覲見、呈遞國書時行三鞠躬禮。清廷不同意……中國與列強已訂約,再不能用屬國之禮相待,清廷采納其建議,在禮儀問題上做出重大讓步?!笨芍逭罱K接受了外國公使行三鞠躬禮的建議,進一步動搖了華夷之辯的觀念,體現了清政府外交艱難地向近代轉型,C項正確;鴉片戰爭后,列強通過武力及不平等條約打破了閉關鎖國政策,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清王朝解決國際爭端的相關信息,與題干無關,排除B項;清王朝與英美等國并未建立宗藩關系,選項與題干及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7.清末有大臣上奏折寫道:“近數年來,各國盼我維新,勸我變法,每疑我拘牽舊習,譏我首鼠兩端,群懷不信之心,未改輕侮之意。……科舉夙為外人詬病,學堂最為新政大端……而中國士子之留學外洋者亦知進身之路,歸重學堂一途,益將勵志潛修,不為邪說浮言所惑,顯收有用之才俊,隱戢不虞之詭謀?!痹摯蟪家庠冢ǎ〢.表達支持康有為變法的立場 B.奏請清政府變革選官制度C.揭示列強輕侮清政府的原因 D.建議留學生重歸學堂深造〖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末(中國)。根據材料“科舉夙為外人詬病,學堂最為新政大端……而中國士子之留學外洋者亦知進身之路,歸重學堂一途,益將勵志潛修,不為邪說浮言所惑,顯收有用之才俊,隱戢不虞之詭謀”可知,該大臣主張變革選官制度,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對待康有為變法態度的問題,排除A項;材料沒有揭示列強輕侮清政府的原因,排除C項;材料強調實施選官制度改革后,留學生也可以有出路,以學堂名義選官,而不是重歸學堂深造,排除D項。故選B項。8.有學者認為,民主思想傳入中國之后便產生了民主模式之爭,一度出現了矛盾,產生了分歧,造成了分裂,形成了紛爭。下列屬于晚清時期出現的中國“民主模式之爭”的是()A.中體西用和中體中用之爭 B.資產階級民主和無產階級民主之爭C.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之爭 D.照搬西方式民主與中國式民主之爭〖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民主思想傳入中國之后便產生了民主模式之爭,一度出現了矛盾,產生了分歧,造成了分裂,形成了紛爭”及所學知識可知,西方的民主制度分為君主立憲制和共和制,就中國走哪種民主道路,在當時的中國產生了民主模式之爭,C項正確;中體西用和中體中用都不涉及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A項;晚清時期,馬克思主義尚未傳入中國,沒有資產階級民主與無產階級民主之爭,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學習西方哪種民主模式的爭論,而非西方式民主與中國式民主的爭論,排除D項。故選C項。9.1937年9月21日,毛澤東在致彭德懷的電報中指出:“今日紅軍在決戰問題上不起任何決定作用,而有一種自己的拿手好戲,在這種拿手戲中一定能起決定作用……?!泵珴蓶|所說的“拿手好戲”是指()A.群眾路線 B.減租減息政策C.游擊戰爭 D.“三三制”政權〖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1937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全面抗戰爆發后,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組織了大規模的會戰,當時他們在抗戰中起著“決定作用”。制定了人民戰爭的路線,即到敵人的后方,放手發動群眾,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把敵人的后方變成抗日的前線。的游擊戰爭極大地配合了正面戰場的作戰,阻止了日軍的侵略,C項正確;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在長期斗爭中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路線,排除A項;1942年1月28日,中央政治局在詳細研究了各抗日根據地減租減息經驗的基礎上,通過了《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制定了抗日時期土地政策的三項基本原則,1937年9月中共還沒有推行減租減息政策,排除B項;1940年3月,抗日根據地各級民主政權根據中共中央關于《抗日根據地政權問題》的指示,貫徹執行“三三制”原則。即員占三分之一,代表無產階級和貧農,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代表小資產階級,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代表中等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此時還未形成“三三制”政權,排除D項。故選C項。10.20世紀80年代初,承包大戶、雇工、長途販運、個人購置農機和農副產品加工機具、私人開辦工商業、農民外出打工等現象在中國農村涌現。這些現象的出現()A.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推動 B.表明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C.說明市場經濟已成社會共識 D.反映農村經濟活力的增強〖答案〗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農村出現的承包大戶、雇工、長途販運、農民外出打工等現象,主要得益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普遍實行,這一政策賦予了農民生產自主權,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這些現象的出現反映了農村經濟活力的增強,農民開始積極尋求更多的經濟機會和收入來源,D項正確;材料中現象的出現是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推動,而不是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推動,排除A項;承包大戶、農民外出打工等現象與鄉鎮企業無關,排除B項;20世紀90年代才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排除C項。故選D項。11.亞歷山大帝國是短暫的,但從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成千上萬的希臘商人、行政官員和各種專業人員成群地涌往亞歷山大及其繼承人所建立的許多城市。這些城市從最著名的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到最東面的亞歷山大城(即阿富汗的科賈特),都成為傳播希臘文化的中心。盡管希臘文化的傳播給人以深刻印象,但它并沒有在中東留下永久的印記,更不用說亞洲其余地方了。這說明()A.西亞北非文化與希臘文化差異巨大難以調和B.阿拉伯帝國的崛起中斷了希臘化時代的進程C.希臘文化的影響力未能深入廣大鄉村地區D.希臘化世界的生產力水平制約了文化發展〖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亞歷山大帝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盡管希臘文化的傳播給人以深刻印象,但它并沒有在中東留下永久的印記。其根本原因在于,希臘文化的影響僅限于希臘殖民者居住的城市和一些希臘王朝的宮廷所在地。雖然有些土著民族也受到了影響,但真正受到影響的幾乎僅囿于少數上等階層。廣大農村甚至許多城市的絕大多數人,仍繼續說自己的語言,崇拜自己的神。因而,希臘文化并沒有深深扎根,未能在它的一些移植地永久地幸存下來,C項正確;亞歷山大帝國覆蓋波斯與埃及,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但接受希臘文化的僅僅是被征服地區原有的上層人士,對廣大鄉村地區,農民還是保留原有的語言、宗教、習俗。因此不是西亞北非文化與希臘文化差異巨大難以調和,排除A項;阿拉伯帝國崛起于公元7世紀,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希臘文化對被征服地的影響,未涉及文化的發展情況,排除D項。故選C項。12.15世紀,帕查庫蒂開疆拓土、奠定帝國大業,重建南美洲古城庫斯科。在庫斯科的中央廣場上,宏偉的太陽神廟聳立在金字塔形的臺基上,國王每年在此舉行盛大的太陽祭。沿中央廣場四個方向修筑的數千米驛道,把庫斯科與全國連接起來。重建的庫斯科()A.成為印加統治中心 B.是瑪雅城市建筑的典范C.見證阿茲特克文明 D.借鑒了古埃及建筑風格〖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世紀(世界南美洲)。據材料“15世紀,帕查庫蒂開疆拓土、奠定帝國大業,重建南美洲古城庫斯科?!迸敛閹焯崾悄厦烙〖訃诰湃尉?1438年~1471年在位),在他統治期間,庫斯科由一個小國逐步發展成一個廣闊的帝國-“塔華廷蘇育”(Tahuantinsuyu),意為“四方之國”,A項正確。材料體系的是城市建筑和城市的道路系統,B的描述不全面,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印加文明,排除C項;庫斯科宏偉的太陽神廟聳立在金字塔形的臺基上,國王每年在此舉行盛大的太陽祭,這和埃及的建筑風格不同,古埃及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排除D項。故選A項。13.某場“運動”有幾項大事——方言文學的產生、藝術的興盛、科學的興起和智識工具的進步,他們舒芽放苞后,便漸漸的向外傳播到了英、法等國,為近世的文化撒下了許多可貴的種子。該“運動”是()A.文藝復興 B.宗教改革 C.科學革命 D.啟蒙運動〖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歐洲。題干中提及的“方言文學的產生、藝術的興盛、科學的興起和智識工具的進步”以及“向外傳播到了英、法等國”,而這些描述符合文藝復興時期的特征,它以意大利為中心,隨后擴展到歐洲其他地區。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使用地方語言(如但丁的意大利語作品)的文學創作,藝術領域經歷了繁榮,科學開始逐漸擺脫宗教束縛(如哥白尼的日心說),并且印刷術的發明促進了知識的傳播,A項正確;宗教改革核心是關于基督教教義的爭論和教會權力的重構,與題干中提及的“方言文學的產生”、“科學的興起”等特征不完全吻合,排除B項;科學革命主要集中在科學領域,沒有全面涵蓋題干中提到的藝術、文學等文化層面,排除C項;啟蒙運動更多聚焦于哲學、政治思想的進展,而非題干上的文學、藝術領域,排除D項。故選A項。14.1840—1860年世界工業年平均增長率為3.5%,而同期的世界貿易的年平均增長率為4.84%;1860—1870年世界工業年平均增長率為2.9%,而同期世界貿易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5.53%。這一現象表明()A.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B.工業國經濟發展對外依賴性增強C.非工業國日益主導世界貿易 D.世界貿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1840-1870年(世界)。據材料可知,19世紀中期十二級貿易的增長率超過世界工業的增長率,說明工業國的經濟發展對外貿易的依賴性強,B項正確;A項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是工業國,不是非工業國,排除C項;材料涉及世界工業國的工業增長率,未涉及世界貿易格局,排除D項。故選B項。15.一戰后,國聯規定由先進國家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屬地“予以行政指導和援助”,直至這部分屬地“自立”為止。國聯對受任國的管理行使管轄權、監督權和行政權等權力。這反映了此時期()A.國際法的適用范圍擴大到了亞洲 B.資本主義殖民體系開始瓦解C.國聯對戰敗國殖民地進行再分割 D.民族自決原則得以普遍實施〖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一戰后(世界)。根據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聯對戰敗國的殖民地或屬地實行委任統治,國聯對受任國的管理行使管轄權、監督權和行政權等權力,反映了一戰后國聯對部分殖民地嘗試國際化管理,實際是對殖民地的重新分割,C項正確;“國際法的適用范圍擴大到了亞洲”是維也納體系的建立,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一戰后國聯推行的委任統治,伴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和不斷的發展,殖民體系開始解體,排除B項;“普遍實施”說法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16.1999年6月,英國爆發了反對倫敦商業區金融機構的抗議活動;同年11月,美國西雅圖爆發了反世界貿易組織的大型抗議活動;2001年7月,在意大利熱那亞八國峰會上,反全球化示威再次爆發。上述事件表明()A.全球化損害歐美諸國利益 B.歐美諸國是全球化主導C.全球化下各方利益關系復雜 D.全球化的趨勢發生逆轉〖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世界。據材料可知,英、美、意三國都發生了反全球化的運動,表明部分群體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利益受到沖擊,各方利益關系復雜,C項正確;經濟全球化下,歐美諸國是最大的受益者,A項不符合事實,排除A項;歐美諸國是全球化主導,表述準確,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材料無法說明全球化的趨勢發生逆轉,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17.宋代并非中國古代史上國勢強勁的時期,它面臨很多內部和外部的問題,但其在經濟、文化領域仍然有許多新成就與新變化。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浙江乃通江渡海之津道,且如海商之艦,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載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載二三百人……江岸之船甚夥(多),初非一色:海舶、大艦、網艇、大小船只、公私浙江漁捕等渡船、買賣客船,皆泊于江岸。蓋杭城眾大之區,客販最多,兼仕宦往來,皆聚于此耳?!裕ㄋ危﹨亲阅痢秹袅讳洝贰ぞ硎牧隙澳虾號”南宋古沉船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文物儲存最多、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近年來,隨著“南海丨號”保護發掘項目考古工作的推進,沉船中的瓷器、銅鐵器、金銀器、漆木器、錢幣等大批精品文物出水。“南海1號”沉船的價值不僅僅在于數以萬計的稀世珍寶本身,還在于蘊藏著超乎想象的歷史信息和非同尋常的學術價值。——摘編自崔勇《中國“南海丨號”為何被稱為史無前例的水下考古典范?》等材料三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后漸衰微,終必復振。——摘自陳寅恪《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1)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宋代社會經濟發展成就。(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試舉一例,簡要說明宋代經濟發展與文化興盛的辯證關系?!即鸢浮剑?)成就:海外貿易發達;商品經濟繁榮;(2)舉例: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說明:宋代時期,海上貿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特別是在南宋時期,由于北方地區被金朝占領,宋朝政府被迫將政治經濟重心南移,從而加強了對東南沿海的開發利用。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了連接中國與東南亞、南亞以及更遠的中東和非洲的重要貿易通道。繁榮的海上貿易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海上貿易的發展為宋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外部條件。例如,通過海上貿易,大量的外國奢侈品和文化元素流入中國,豐富了宋代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宋代的陶瓷、絲綢等商品也通過海上貿易銷往海外,不僅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提升了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另一方面,文化的繁榮為宋代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隨著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市民階層的形成。人們有更多的閑暇時間和經濟能力去追求文化娛樂和精神享受,加之大量的外國奢侈品和文化元素流入中國。這種變化帶動相關文化,娛樂以及印刷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為宋代經濟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傊?,宋代經濟發展與文化興盛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辯證關系。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是這一關系的具體體現之一。經濟的發展為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外部條件,而文化的繁榮又反過來促進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兩者相互促進,共同推動了宋代社會的全面進步?!冀馕觥健拘?】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宋朝的中國。根據材料一“蓋杭城眾大之區,客販最多,兼仕宦往來,皆聚于此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品經濟繁榮;根據材料二“沉船中的瓷器、銅鐵器、金銀器、漆木器、錢幣等大批精品文物出水?!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海外貿易發達?!拘?】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宋朝的中國。首先,依據材料,進行舉例。根據材料材料一“浙江乃通江渡海之津道,且如海商之艦,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載五六百人”與材料二“‘南海I號’南宋古沉船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文物儲存最多、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例舉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其次,依據材料信息,結合宋朝的相關知識進行證明。根據材料一“浙江乃通江渡海之津道,且如海商之艦,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載五六百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時期,海上貿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特別是在南宋時期,由于北方地區被金朝占領,宋朝政府被迫將政治經濟重心南移,從而加強了對東南沿海的開發利用。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了連接中國與東南亞、南亞以及更遠的中東和非洲的重要貿易通道。繁榮的海上貿易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根據材料二“隨著‘南海丨號’保護發掘項目考古工作的推進,沉船中的瓷器、銅鐵器、金銀器、漆木器、錢幣等大批精品文物出水?!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海上貿易的發展為宋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外部條件。例如,通過海上貿易,大量的外國奢侈品和文化元素流入中國,豐富了宋代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宋代的陶瓷、絲綢等商品也通過海上貿易銷往海外,不僅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提升了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根據材料三“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后漸衰微,終必復振?!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文化的繁榮為宋代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隨著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市民階層的形成。人們有更多的閑暇時間和經濟能力去追求文化娛樂和精神享受,加之大量的外國奢侈品和文化元素流入中國。這種變化帶動相關文化,娛樂以及印刷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為宋代經濟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最后,總結歸納,完成敘述。如,總之,宋代經濟發展與文化興盛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辯證關系。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是這一關系的具體體現之一。經濟的發展為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外部條件,而文化的繁榮又反過來促進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兩者相互促進,共同推動了宋代社會的全面進步。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光明日報》1978年5月11日發表了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沖破了“兩個凡是”的精神束縛。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鄧小平從關心群眾的整體利益出發,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還提出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先富帶后富,實現共同富裕。他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看成我們黨和國家的“最大的事情”,看成黨和人民的“最大的政治”……我國的改革首先在農村和農業生產方面進行,以解決吃飯問題。然后逐步從農村到城市、由農業到工業、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由沿海到內地進行漸進式改革。首先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逐步過渡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建設“五位一體”全面發展。——摘編自聶北茵《改革開放40年成功的“中國密碼”》材料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加速演進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呈現的是“東升西降”的大趨勢,總體上有利于世界和平發展,有利于我國更好把握國際戰略主動權。依托工業革命帶來的現代化先發優勢,西方國家不僅實現了自身發展的飛躍,更是走到了世界舞臺的中央,并實現了對世界的主導。但進入21世紀以后,世界在多極化發展軌道上的速度明顯加快。發軔于20世紀的科技革命仍在加速推進,每一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都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人類生產生活,同時也為各國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幾灶佇瘛度娼ㄔO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演進、機遇與路徑》(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改革開放40年成功的“中國密碼”。(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當前我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面臨的新機遇。〖答案〗(1)中國密碼:堅持的領導;解放思想;以人民為中心;循序漸進、由點到面;治國理政的理論不斷創新。(答出四點即可)(2)新機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力量對比發生變化,世界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加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人發展;經濟全球化縱深方向發展。(答出三點即可)〖解析〗(1)中國密碼: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根據材料“沖破了‘兩個凡是’的精神束縛”可以得出“解放思想”;根據材料“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看成我們黨和國家的‘最大的事情’”可以得出“以人民為中心”;根據材料“從農村到城市、由農業到工業、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由沿海到內地漸進式改革”可以得出“循序漸進、由點到而”;根據材料“逐步過渡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建設‘五位一體'全而發展”可以得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