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內蒙古赤峰中考語文試卷(PDF版無答案)_第1頁
2024年內蒙古赤峰中考語文試卷(PDF版無答案)_第2頁
2024年內蒙古赤峰中考語文試卷(PDF版無答案)_第3頁
2024年內蒙古赤峰中考語文試卷(PDF版無答案)_第4頁
2024年內蒙古赤峰中考語文試卷(PDF版無答案)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內蒙古赤峰中考語文試卷(PDF版無答案)2024年赤峰市初中畢業、升學統一考試試卷

溫馨提示:

1.本試卷卷面分值150分,共8頁,考試時間150分鐘。

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姓名、座位號、考生號填寫在答題卡的相應位置上,并仔細閱讀

答題卡上的“注意事項"。

3、答題時,請將答案填涂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板塊一】厚積淀傳文化基因(30分)

學校開展“經典之‘望’”專題學習活動,請你參與完成學習任務。

任務一:解字析“望"知內涵

①甲骨文“望”字,像一個人站在地上,睜大眼睛遠眺。金文加上了“月"形,更明

顯地表達了“遠望”的意思。發展至小篆,“望"的字形基本確定

②《辭海》中,“望”的基本義是“向遠處看"。常用的義項

wang

還有“農歷每月十五的月相”“盼望、希望"聲望、名望”等。

③“望”,在歷代文人墨客的篇章里燦如星火,熠熠生輝。其

中有自然界的大漠弧煙,長河落日;有歲月的斗轉星移,季節變

遷:有個人的山窮水盡,柳暗花明;有家國的興衰榮辱,薪火相

傳;有科技的更新dié代,持續發展…

④隨著漢語的發展演變,使“望”宇的義項逐漸增多。在文人的筆墨里,以它的基

本義為圓心發散開去,演y了一個由表及里、由向外觀到向內求的過程。

1.請結合語境給加點的字注音,并根據拼音寫漢字。(4分)

(1)遠跳

(2)薪火相傳

(3)更新dié代

(4)演y

2.選出下列成語中“望"字的含義是“聲望、名望”的一項。(3分)

A.望洋興嘆

B.德高望重

C.望子成龍

D.望文生義

3.小語在閱讀文本時作了如下幾處批注,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在第②段畫橫線的句子中,“常用的義項"是主語部分,“常用的”是定語。

B.第③段使用了大量四字詞語,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使語言富有節奏感。

C.選文中“睜大眼晴"斗轉星移”“柳暗花明"興衰榮辱”都屬并列短語。

D,選文第④段里“望"加引號的作用是:標示“望”字,表示對它加以強調。

4.小文覺得第④段畫線句有語病,請你幫她修改,并把正確的句子寫下來。(2分)

2024·赤峰中考語文第1頁(共8頁)

任務二:品文悟“望"通詩意

5.小文梳理了教材中有關“望”的古詩文,并進行了深入探究。請幫她把空缺的句子補

充完整。(8分)

“望"在古詩詞中的呈現

探究發現

王績《野望》領聯“樹樹皆秋色,①”

描繪了詩人東皋所見的田園風光。在夕陽余暉的暈

“望"見的自然風光:

染下,每一棵樹,每一座山,都呈現著濃濃的秋意。

“一切景語皆情語”,詩

人“望"中所見的自然景物,

“溪云初起日沉閣,②”,放眼望去,溪

都是詩人彼時內心情感的真實

云乍起,夕陽沉落,山雨將至,風聲滿樓,營造出

寫服,借文字寄情于筆端。

了蕭條蒼涼的氛圍。(許渾《威陽城東樓》)

“望"中的個人際遇:

《登飛來峰》“③,自緣身在最高層”

同為登高望遠所寫的詩

表現了王安石變法革新的政治抱負和大無畏的精神。

作,《登飛來峰》自信昂揚,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俯仰古今,前代賢君已

《登幽州臺歌》則悲傷沉郝。

成歷史,后世明君無緣相見。一句“④,⑤"

它與柳宗元《小石潭記》中的

把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調悵和弧寂躍然紙上。

“國一,悄愴幽邃”都表現

出了作者的孤寂與落寞。

杜甫用“國破山河在,⑦"呈現了“望”

“望"里的家國情懷:

中所見:國都淪陷后殘破不堪,而山河依舊是原來

杜甫和辛棄疾都經歷了國

的樣子。這一聯雖是寫景,卻痛切地傳達了詩人憂

家內憂外患、戰亂頻仍、民不

國傷時的感清。(《春望》)

聊生的時代。他們詩、詞中的

“⑧?滿眼風光北固樓。”辛棄疾登樓遠

“望"超越了視覺意義上的

跳,憂國憂民,思接千載。(《南鄉子·登京口北固

“看”,演化為渴望為國盡忠

的偉大理想。

亭有懷》)

“望"字在詩文里,走過九萬里山河。山川河流入字,文墨精神入字,錚錚鐵

骨入字,朗朗乾坤入字。“望”,在血脈的傳承里,歷盡黃沙始見金。

6.賞讀《尋南溪常道士》,完成詩歌后面的問題。(6分)

尋南溪常道士

劉長卿

一路經行處,薦苔見屐痕".

白云依靜渚”,芳草閉閑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注釋】①屐痕:古人游山多穿屐,此處指足跡。②渚:水中的小洲。

(1)下列對詩歌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寫山路靜謐,路上莓苔遍布,可見常道士隱居之處是個少有人來的地方。

B.頸聯詩人并沒寫出雨后松林的具體顏色,反而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C.尾聯有陶淵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痕跡,詩人陶醉于美景物我兩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