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總復習歷史(人教版)考點強化練15發達的古代農業_第1頁
高考總復習歷史(人教版)考點強化練15發達的古代農業_第2頁
高考總復習歷史(人教版)考點強化練15發達的古代農業_第3頁
高考總復習歷史(人教版)考點強化練15發達的古代農業_第4頁
高考總復習歷史(人教版)考點強化練15發達的古代農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點強化練(十五)發達的古代農業一、選擇題1.(2018·南京調研)甲骨文卜辭:“(王)大令眾人曰:協田。”《詩經》:“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材料反映了()A.鐵犁牛耕是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B.小農經濟是古代社會的基本生產模式C.農業經營方式由集體勞作到個體農耕D.精耕細作推動古代農業長期領先世界解析:選C鐵犁牛耕是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與甲骨文卜辭的內容“協田”不符,故A項錯誤;小農經濟是古代社會的基本生產模式與甲骨文卜辭的內容“協田”不符,故B項錯誤;從甲骨文卜辭到《四時田園雜興》反映了農業經營方式的變化,故C項正確;精耕細作與甲骨文卜辭的內容“協田”不符,故D項錯誤。2.下表為我國夏商周時期使用的部分農具簡表,從中可以看出當時()時期整地工具中耕工具夏朝耒、錛、鏟、斧鋤、博商朝耒、錛、鏟、鍤、斧、析鏟、博西周耒、錛、鏟、鍤、斧、析、援鏟、罅A.已經出現鐵犁牛耕 B.木石等原始農具已不復存在C.耕作方式不斷進步 D.農業管理經驗比較豐富解析:選C古代中國農業的耕作方式鐵犁牛耕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材料歷史證據不足,故A項錯誤;“斧”作為原始生產工具,夏商周時期依然以石斧作為農業生產基本工具,故B項錯誤;夏商周時期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種類繁多、層次分明,說明此時期耕作方式注重精細化操作,故C項正確;農業管理經驗材料提供證據不足,故D項錯誤。3.(2018·韶關模擬)考古工作者在湖南、江西、河南、陜西、江蘇等地區都陸續發現了許多春秋中后期的鐵制農具,這表明當時()A.冶煉技術已較為成熟 B.冶鐵業規模宏大C.農業生產技術有較大提高 D.南北經濟發展平衡解析:選C春秋中后期當時的冶煉技術剛剛起步,故A項錯誤;材料不能反映冶鐵業規模宏大,故B項錯誤;春秋中后期在湖南、江西、河南、陜西、江蘇等地區已經使用鐵制農具,說明此時農業生產技術有較大提高(農業工具的改進),故C項正確;當時中國經濟的重心在黃河流域,南北經濟發展并不平衡,故D項錯誤。4.(2018·天津十二區縣聯考)《耒耜經》記載:“進之則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則箭上,入土也淺。……江東之田器盡于是。”這一農具主要用于()A.原始灌溉 B.松土挖土C.除草培土 D.開溝播種解析:選B題干中并未提到灌溉的相關信息,故A項錯誤;題干中“進之則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則箭上,入土也淺”體現了松土挖土的現象,故B項正確;題干中并未體現除草培土的信息,故C項錯誤;題干中并未提到播種的信息,故D項錯誤。5.元代王禎《農書》描述曲轅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闊狹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這說明曲轅犁()A.在元朝開始用于農業 B.只適合南方水田C.使傳統耕作技術成熟 D.變革了耕作方式解析:選C曲轅犁是唐朝時發明并用于農業生產的,故A項錯誤;曲轅犁雖然出現于長江下游一帶,但是技術可以傳播與交流,曲轅犁具有普遍適用性,“只”字過于絕對化,故B項錯誤;根據材料“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可以看出使用曲轅犁的方便性,故C項正確;曲轅犁只是使犁的構造發生改變,并不能改變鐵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故D項錯誤。6.我國南方原來在農歷六月過小年,東漢時政府安排在冬季,唐代才逐漸固定在臘月二十四日。材料中南方小年曾在農歷六月的原因最可能是()A.政府的強制 B.南方農作物大多是一年兩熟C.人們盼望美好生活的愿望 D.盡可能減少了對農時的影響解析:選B材料“東漢時政府安排在冬季”,與政府的強制有關,但不能解釋“南方原來在農歷六月過小年”,故A項錯誤;南方農作物大多是一年兩熟,在農作物收獲后的六月,人們以小年來慶祝,這是南方小年曾在農歷六月的主要原因,故B項正確;C項與選擇六月過小年沒有必然聯系,故C項錯誤;南方農歷六月是農業收獲比較繁忙的時候,故D項錯誤。7.(2018·哈師大附中、遼寧實驗中學模擬)《戰國策》載:秦得蜀后,益富厚,傾諸侯,造成秦“富厚”的主要原因是()A.重大改革推動發展 B.重要水利工程的修建C.中央集權制度建立 D.與民休息政策的推行解析:選B據材料可知秦國在經濟上“富厚”主要是因為“得蜀”而不是因為重大改革,A項在材料無體現,故A項錯誤;蜀地經濟發展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重要水利工程的修建(如都江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故B項正確;據“《戰國策》”可知是戰國時期,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是在秦朝,時間不符,故C項錯誤;與民休息政策的推行在材料中無體現,故D項錯誤。8.(2018·貴陽摸底)下表是唐朝灌溉工程數量簡表(單位:個)。對表格內容分析正確的是()長江以北長江以南中唐以前中唐以后中唐以前中唐以后982923938A.中唐后北方政局混亂影響農業生產B.江南農業已經超過北方C.長江流域是唐代經濟最發達的地區D.唐代北方人口大量南遷解析:選A材料反映出中唐以后南方灌溉工程數量增加,結合中唐時期安史之亂的發生,可知北方灌溉工程數量變少,南方增加的原因是北方戰亂對農業發展的影響,故A項正確;材料僅體現了北方水利灌溉工程數量減少,不能反映出江南農業水平超過北方,故B項錯誤;長江流域成為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是在南宋以后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故C項錯誤;唐代北方人口南遷與南北方水利灌溉工程數量變化無關,故D項錯誤。9.(2018·昆明模擬)中國古代“廣種未必多收”已為人熟誦;農諺云“鋤頭底下三分澤”;賈思勰曾告誡:“凡人家營田,須量己力,寧可少好,不可多惡”。材料意在強調中國古代農業()A.生產技術的成熟 B.糧食產量的穩定C.精耕細作的重要 D.生產效率的低下解析:選C“中國古代‘廣種未必多收’已為人熟誦”,可見生產技術無法保障農業生產,故A項錯誤;“廣種未必多收”可見糧食產量不穩定,故B項錯誤;“凡人家營田,須量己力,寧可少好,不可多惡”可得出要求農業應該把有限的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不應該粗放發展,故C項正確;“凡人家營田,須量己力,寧可少好”其目的就是要追求效率的最大化,故D項錯誤。10.(2018·濮陽模擬)下圖是宋至清(鴉片戰爭前)我國糧食畝產量的變化情況示意圖(據吳慧《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數據整理)。下圖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農業生產工具的不斷創新 B.精耕細作農業持續發展C.玉米等高產作物大量引進 D.政府鼓勵大量開墾荒地解析:選B農業生產工具的不斷創新只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條件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故A項錯誤;精耕細作農業持續發展是糧食畝產增加的主要原因,故B項正確;玉米等高產作物大量引進是在明清時期,故C項錯誤;政府鼓勵大量開墾荒地是糧食畝產增加的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故D項錯誤。11.隋朝開通了京杭大運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經濟連接起來,經歷五代十國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復了這條南北樞紐,京師開封已日益依賴通過運河運來的南方米糧,漕運成為北宋朝廷的生命線。材料觀點實際上說明了()A.發展京師經濟的重要性 B.京杭運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樞紐C.建設都城防御的急迫性 D.國家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南方解析:選D題目中強調的是京杭運河對北宋朝廷的重要性,故A項錯誤;京杭運河是北宋朝廷的生命線,北方的京師依賴南方的糧食,故B項錯誤;京杭運河屬于水利工程,不屬于都城防御,故C項錯誤;北宋時,北方的京師依賴南方的糧食,“蘇湖熟,天下足”標志著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故D項正確。12.(2018·黃山模擬)徐光啟《農政全書》記載:“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黃獨。蔓生葉如豆,根圓如雞卵,內白皮黃,……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膩衣,潔白如玉”。此說法成為土豆傳入中國的重要證據。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孤證不立,該書不能成為土豆傳入的證據B.土豆傳入有利于經濟社會的發展C.中外貿易擴大推動了土豆的傳入D.當時國人物質生活深受西方影響解析:選B土豆確實是在明朝中后期傳入中國的,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正好可以與這段史實相作證,故A項錯誤;土豆等外來高產經濟作物的種植,必然有利于中國種植結構的調整和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故B項正確;土豆的傳入是西方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的結果而非中外貿易擴大的產物,故C項錯誤;國人物質生活深受西方影響,是發生于近代以后而非古代中國的史實,故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古代耕種方式材料二古代糧食畝產、人均糧食占有量及全國耕地面積簡表朝代糧食畝產水平(斤)人均糧食占有量(斤)全國耕地面積(億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所占比重總面積北方南方春秋戰國91(全國)314.82.394%秦漢117(全國)1048.355.7294%魏晉南北朝122(北方粟、麥)215(南方稻谷)1167.73.851.9251.92590%隋唐124(北方粟、麥)328(南方稻谷)1450.926.423.213.2190%——摘編自卜風賢《傳統農業時代鄉村糧食安全水平估測》材料三(洪武元年)詔曰:“耕者宜驗其丁力,計畝給之。使貧者有所資,富者不得兼并。若兼并之徒多占田以為己業,而轉令貧民佃種者,罪之。”——摘編自《明太祖實錄》(1)材料一所示的農業耕種方式最早出現于何時?其先進之處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2)依據材料二,概括春秋戰國到隋唐時期中國農業的發展趨勢。(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分析明朝抑制土地兼并的主要措施。(不得摘抄原文)(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古代中國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一直居世界領先地位的原因。解析:本題以古代農業發展的基本趨勢入手,考查讀圖、表,提煉信息回答問題的能力。第(1)問,由圖片可知這種耕作方式是壟作法,然后結合所學就能準確判斷其出現的時間和先進之處。第(2)問,應從糧食產量、人均占有量、耕地面積、種植面積、南北均衡發展等幾個方面歸納。第(3)問,根據“驗其丁力,計畝給之”“富者不得兼并”等即可回答。第(4)問,可以從耕作技術、耕地面積、政府保障、人民的辛勤勞作、社會的穩定等層面分析。答案:(1)時間:春秋戰國。表現:休養地力,保苗抗旱。(2)發展趨勢:糧食畝產提高,人均糧食占有量增加,耕地面積增加,南方經濟逐漸得到發展,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減少。(3)措施:按家庭勞動力多少來分田,重懲兼并者。(4)原因:耕作技術先進,耕地面積大,政府政策保障。14.(2018·青島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環保是古人很重視的問題。《管子·立政》篇中講到富國立法有五條,其中第一條就是“山澤救(救:即防止之意)于火,草木殖成,國之富也。”《管子·地數》中記載:“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不可以為天下王。”管子根據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不同環保要求,提出了環保“四禁”概念,其中“春禁”是:“無殺伐,無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斬大山,行大火,誅大臣,收谷賦。”秦《田律》、劉向《說苑·指武》、《唐律·雜律》等都規定不準亂砍亂伐和“禁燒”等法令。據清代黃本驥編纂的《歷代職官表》,中國古代早期的“環保部”叫“虞”,其職責包括山、林、川、澤的保護與治理。結合材料與所學的相關知識,評述古代人與環境的關系。(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闡述合理。)解析:該論述題在高中教材中所涉及的并不是很多,主要結合材料進行作答;而根據材料不難推斷出,材料中所流露和表達的是古代社會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然后,再結合相關材料進行逐級論證,從管仲時代起許多朝代都通過社會機構、制定相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