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重慶高考歷史真題及答案_第1頁
2024年重慶高考歷史真題及答案_第2頁
2024年重慶高考歷史真題及答案_第3頁
2024年重慶高考歷史真題及答案_第4頁
2024年重慶高考歷史真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重慶高考歷史真題及答案本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新石器時代到兩周時期中國各地區傳統墓葬頭向可概括為:“東夷及其先民尚東,楚蠻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華夏及其先民尚北。”關中地區鳳翔西村、灃西客省莊等地西周墓多為北頭向,春秋時期墓葬多為西向頭。這表明()A.西周時期華夏認同初步形成 B.春秋時期深受西戎俗影響C.各族同源觀念得到發展 D.各地區得文化傳統趨于穩固【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到兩周時期(中國)。西周時期,關中地區(秦國地域)墓多為北頭向,是為華夏代表,說明當時關中地區受中原華夏文化影響大,而春秋時期(東周)關中地區墓葬變成西向,說明這一時期關中地區已經有西戎文化的滲透,而且較為明顯以至于墓朝向變化,B項正確;西周時期華夏認同初步形成說法欠妥,排除A項;材料只強調了關中地區一個地方的變化,至于其他民族和少數民族的變化沒有提及,所以該選項判斷為與材料無關,無中生有,排除C項;趨于穩固說法過于絕對,材料談到關中地區的喪葬文化變化,變化與維持穩定說法矛盾,而且材料沒有談到其他地區的文化傳統變化與否,排除D項。故選B項。2.北魏均田令規定,雙速按騙戶民標準授田,但要求“奴從耕,婢從織”。北齊均田令規定婢限外不課田者皆不輸”。隋承齊制,大業元年(605)又規定“除婦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課”。這意味著()A.均田制遭破壞 B.北齊奴婢不再授田C.承擔賦役是授田前提 D.隋代廢除定額租調【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魏到隋朝(中國)。均田令要求:如果不繳納田稅,則不會被授田(課是指的田稅);同時,隋朝也規定,缺乏勞動力的群體被免除了田稅,所以更加要求了勞動力人口進行田稅上繳,因此得出承擔賦役是授田前提,C項正確;材料邏輯是要求承擔課稅與授田的統一性,而不是強調均田制遭到破壞,后者的表現應該是土地兼并日益嚴重,而材料并未提及隋朝土地兼并情況,排除A項;北齊均田令要求是,沒有接受授田的奴婢不用上繳賦稅,這反向說明有一部分奴婢是承擔了賦稅義務并因此獲得了土地的,排除B項;定額租調是按照租種土地面積,規定佃戶每年應交一定數額的地租,而材料并未談及地主或者國家這么規定收地租,排除D項。故選C項。3.唐朝為邊疆防御節度使,每個節度使領屬數萬軍隊,兵將形成長期密切的關系。節度使的設置緩解了邊疆外族勢力對朝廷的壓力,然而天寶年間發生了安史之亂。這說明節度使()A.制度具有重大得缺陷 B.由蕃將充任是嚴重失誤C.沒有邊地軍隊調兵權 D.打破了外重內輕的局面【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唐朝為邊疆防御節度使,每個節度使領屬數萬軍隊,兵將形成長期密切的關系。”并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時,設置節度使,加強邊防力量,賦予節度使較大權力,節度使最終形成尾大不掉,違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權。隨著唐朝的逐漸衰落以及節度使勢力日益坐大,中央政府難以掌控住地方,故而演變為藩鎮割據,可見節度使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A項正確;節度使本身是為了加強邊防,也必須由蕃將充任,只是這一制度下,缺乏制衡和監督,排除B項;節度使手中實權很大,具有邊地軍隊調兵權,排除C項;節度使加重了外重內輕的局面,排除D項。故選A項。4.王安石為,“天”是自然、物質的,沿著自己的道路即“天道“運行和變化著,“可無作好,天作惡,無偏無覺,無反無側”。人也同本樣按照自己的道路即“人道”活動和發展著。這要反映了王安石()A.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B.傳統的倫理觀C.樸素的唯物論思想 D.傳統的天命觀【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天”沿著天道運行與變化,而不是人為干預,人與天是獨立的,天即自然的運行不受人的支配與影響,這屬于唯物主義,王安石引用“天“作為解釋自然構成的要素,而不是以物質為第一位,這屬于古代樸素的唯物論思想,C項正確;辯證法指的是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待與解決問題,材料沒有談及發展,聯系,全面(矛盾)的相關內容,排除A項;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就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而材料講的是自然物質與人類行動的關系,并不涉及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排除B項;王安石曾提出著名的“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論斷,力排眾議推行變法,王安石并不完全相信傳統的天命觀,排除D項。故選C項。5.1284年,元朝政府下令禁止權勢之家進行海外貿易,犯者籍沒一半家產,但這一禁令收效甚微。1293年不再禁止權勢之家“人蕃為賈”,而是約束不法行為,“依著百姓每(們)的體例,與抽分者”。此后權勢之家出海為賈現象增多,這反映出元朝()A.征稅加劇社會貧富分化 B.貴族勢力擴張威脅專制皇權C.法律調整緩和階級矛盾 D.海外貿易繁榮推動政策變革【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在統一初年,元朝政府不允許權勢之家進行海外貿易一一但是由于宋朝時海上貿易已經非常繁榮,而且利潤豐厚一一禁令成效甚微一一元朝政府也發現對外海外貿易有利可圖,所以放寬禁令,允許權勢之家進行海外貿易,同時約束不法行為,打擊壟斷,并要求權貴海外貿易所得應當與百姓抽成,發揮政府控制社會平衡的宏觀調控作用,這說明海外貿易的繁榮與利潤豐厚激勵與推動元朝統治者改變原有政策,推進海外貿易合法化,D項正確;材料重點談及元朝對于海外貿易的態度的變化,“與抽成”是元朝政府為了縮小社會貧富差距的舉措,與A選項說法相悖,排除A項;不能將權勢之家理解為貴族,而且元朝政府改革并不是權貴要求的,而是應對開放的利潤趨勢與大趨勢,排除B項;封建社會的對立階級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百姓”里面包含了中小地主,所以這政策緩和了貧富矛盾,而沒有解決農民階級關心的土地問題,所以并沒有調整緩和階級矛盾,排除C項。故選D項。6.明清時期,宋代女子吳妙靜的故事在嶺南地區廣為流傳。她最初僅因為出資修橋造福民眾而聞名,之后卻被地方官紳塑造為節孝雙全的人物,乃至成為當地女性的榜樣。可見當時()A.理學滲透到基層社會 B.婦女社會地位顯著提升C.公益事業進一步發展 D.官紳階層思想趨于創新【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據題干“她最初僅因為出資修橋造福民眾而聞名,之后卻被地方官紳塑造為節孝雙全的人物,乃至成為當地女性的榜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地方仕宦出于教化需要,不斷發掘有關吳妙靜的傳說故事,在其建造的橋上豎立了“貞女遺芳”牌坊,將其塑造為節孝雙全的女性形象,成為地方社會重要的文化資源,仕宦對其形象進行塑造的目的是借此在地方推行王朝教化,強化人們對王朝統治的認同感,從而將地方文化逐步整合到統一的中國文化之中,可見理學滲透到基層社會,A項正確;社會地位是指政治、經濟地位,中國古代婦女地位并未得到顯著提升,排除B項;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借助對吳妙靜形象的塑造,加強社會教化,并非公益事業的發展,排除C項;官紳階層仍然維護傳統的儒家思想,其思想并非趨于創新,排除D項。故選A項。7.1938年中共地下黨組織和進步新聞工作者在上海租界合辦《每日譯報》,聘請英國人擔任發行人,以英商大學圖書公司(香港注冊)名義出版發行。受《每日譯報》懸掛“洋旗”成功得啟發,愛國人士紛紛以英美旗幟為掩護辦報。此舉旨在()A.尋求英美幫助 B.進行抗戰新聞宣傳C.促進報業繁榮 D.掩護中共敵后活動【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8年(中國)。根據材料“受《每日譯報》懸掛‘洋旗’成功得啟發,愛國人士紛紛以英美旗幟為掩護辦報。”并結合所學可知,上海租界被日軍侵占的淪陷區所包圍,史稱“孤島”時期,其間原在上海出版的許多報紙都因環境險惡而被迫搬遷、停刊。在這種險峻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領導決定利用外國報紙在租界的合法地位,創辦一種純翻譯性的報紙,向人民群眾繼續宣傳抗戰,向當時被孤立且封閉的上海租界人民傳遞抗戰消息,使租界人民在黑暗中看見一絲曙光,這些文章為上海人民開辟了一個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的窗口,吸引了一批批民眾到環境艱苦的邊區,投身到敵后抗戰的洪流中,故此舉旨在進行抗戰新聞宣傳,B項正確;材料的主旨信息是中共利用外國報紙宣傳抗戰新聞,并非尋求英美幫助,排除A項;此時的行為是服務于戰爭的需要,并非促進報業的發展,排除C項;報紙的主要作用是為了新聞的宣傳,對掩護中共敵后活動的作用較小,排除D項。故選B項。8.有學者指出,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不同于某幾個帝王用恩賜的辦法,“均土地、抑豪強”,實行土地“讓步政策”,而是要徹底推翻鄉村舊秩序,使上層和下層、中央和地方整合在一起。此觀點認為,土地改革改變了()A.土地所有制性質 B.中國的社會性質C.中國的社會結構 D.農村的經濟格局【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中國成立之初。根據材料“徹底推翻鄉村舊秩序,使上層和下層、中央和地方整合在一起。”并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改,打破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了農民土地權益的初步確立,讓無地或少地的農民有了耕作的土地,解放了農業生產力,重組了鄉村基層政治結構,引起了鄉村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動,促進了鄉村社會現代民主政治因素的生長,C項正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改,使得地主土地私有制轉變為農民土地私有制,其私有的性質并未改變,排除A項;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社會進入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排除B項;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改不僅改變了中國農村的社會經濟結構,也為農村發展提供了發展機遇,但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D項。故選C項。9.下圖反映的是1995—2019年中國研發經費及投入強度(研發經費與GDP之比)情況。這體現了中國()A.科研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 B.“科教興國”戰略有效實施C.研發經費與GDP等比增長 D.“科技創新”已成頂層設計【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95—2019年(中國)。根據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研發經費與GDP之比持續提升,這反映出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正在持續增強,在經濟發展呼喚科技突破的大背景下,中國的科技創新依然大有可為,全國上下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故“科技創新”已成頂層設計,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中國科研人員數量與他國的對比,無法得出中國科研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排除A項;“科教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B項;研發經費與GDP并非完全等比增長,排除C項。故選D項。10.11世紀,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對鑄幣的控制較弱,許多鑄幣廠由教會掌控,其發行的貨幣占主導地位。法國鑄幣業被大領主控制,貨幣的原料、工藝、和設計都頗為粗劣。英國王室則控制了大量鑄幣廠,每三到六年便調整貨幣設計。這表明當時的西歐諸國()A.教會引領貨幣經濟改革 B.封建經濟陸續走向瓦解C.王室鼓勵工藝創新 D.王權集中程度存差異【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1世紀(西歐)。根據材料可知,11世紀,作為王權象征的鑄幣權較為分散,被不同的主體掌握,但隨著英國封建王權的加強,統治者壟斷鑄幣權,集中控制著金屬鑄幣的鑄造和發行,可見當時的西歐王權集中程度存在差異,D項正確;材料只提及神圣羅馬帝國的鑄幣權由教會控制,排除A項;英國王室控制鑄幣廠體現了封建經濟的發展,排除B項;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是鑄幣工藝的創新,而是西歐諸國對鑄幣權控制的差異,排除C項。故選D項。11.從15世紀末16世紀初開始,南德意志的帝國城市與皇室逐漸建立起較為強大的同盟,然而,隨著這些帝國城市大部分轉信新教,其與帝國皇帝的天主教信仰產生尖銳沖突,市民與王權的結盟遭遇重挫,帝國城市被迫尋求新教諸侯建立同盟。材料有助于說明,宗教改革促成()A.德意志人宗教信仰自由 B.德意志政治勢力重組C.帝國城市獲得主權地位 D.德意志分裂局面形成【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世紀末16世紀初(德意志)。根據材料“市民與王權的結盟遭遇重挫,帝國城市被迫尋求新教諸侯建立同盟”可以看出,宗教改革使得城市與皇室信仰不一致,產生沖突,從而造成城市拋棄與王權的結盟,重新尋找與新教諸侯結盟,而這種變化會促進德意志國內的皇室勢力和地方諸侯勢力重組,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德意志政治勢力的變動,而不是宗教信仰自由,排除A項;帝國城市只是獲得自治權,不是獲得主權地位,排除C項;德意志分裂局面形成早已形成,排除D項。故選B項。12.1500年前后,英格蘭商業以本地市場為主,17世紀初,英格蘭大多數地區,社會因商業活動空前聯系在一起。這在不斷發展的長途貿易中大為顯著,農產品和手工業品被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遠方17世紀中葉很多農村家庭已經與倫敦等大城市聯系在一起,他們或是生產者,或是消費者,或兩者兼并備。材料表明近代早期英格蘭()A.消費成為經濟增長主要動力 B.地方經濟受跨國資本影響C.長途貿易促進了資本的積累 D.經濟商業化趨勢不斷加強【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英國)。根據材料“17世紀初,英格蘭大多數地區,社會因商業活動空前聯系在一起。”可知,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不斷擴大,英格蘭地區間的聯系日益密切,農產品和手工業品成為商品越來越多的流向市場,生產和消費活躍。商業化是將有利于生產的一切活動擴大變成商品及服務并進行交換,可見當時經濟商業化趨勢不斷加強,D項正確;材料不僅涉及消費,其主旨信息是長途販運貿易下,地區聯系的密切和市場的擴大,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跨國資本的內容,排除B項;長途貿易的發展也是經濟商業化趨勢不斷加強的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13.19世紀中葉以前,歐洲城市的街道和廣場上充斥著君主、軍人英雄的紀念名單或雕像,19世紀60年代,各國開始重視對本國文化英雄的紀念,作家藝術家和作曲家的紀念碑越來越多,與政治家和軍人的相當,這種變化說明()A.文化成為塑造國家認同的基礎 B.歐洲人文景觀的政治色彩弱化C.雕塑藝術傳統在歐洲走向衰落 D.藝術創作受到政治權力制約【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歐洲)。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中葉以來,歐洲城市的街道和廣場上的紀念名單或雕像從“君主、軍人英雄”到除了政治家和軍人,還有“本國文化英雄”,這說明歐洲各國開始越來越重視本國文化,因為這一時期歐洲民族國家不斷建立,統治者需要通過文化認同塑造國家認同,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本國文化英雄”的紀念碑與政治家和軍人的相當,所以歐洲人文景觀并未弱化政治色彩,排除B項;這一時期只是雕塑對象有所改變,并不是雕塑藝術走向衰落,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文化成為塑造國家認同的基礎,沒有體現藝術創作受到政治權力的制約,排除D項。故選A項。14.1916年,英占北尼日利亞頒布土著政權法,宣布尊重傳統統治者,在各自族群中的神圣地位,保留原有繼承程序和儀式,維持既有官員和政權機構,同時規定政權性質為英國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權,由此可見英國()A.授予北尼日利亞的治權 B.利用土著政權進行間接統治C.承認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