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SPSTC 110-2022 水工混凝土墩墻裂縫防治技術規程_第1頁
T-CSPSTC 110-2022 水工混凝土墩墻裂縫防治技術規程_第2頁
T-CSPSTC 110-2022 水工混凝土墩墻裂縫防治技術規程_第3頁
T-CSPSTC 110-2022 水工混凝土墩墻裂縫防治技術規程_第4頁
T-CSPSTC 110-2022 水工混凝土墩墻裂縫防治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27.140CCSP55團體標準T/CSPSTC110—2022水工混凝土墩墻裂縫防治技術規程Technicalcodeofpracticeforpreventioncrackonhydraulicconcretepierwall2022-12-22發布2023-03-01實施中國科技產業化促進會IT/CSPSTC110—2022前言 Ⅲ引言 Ⅳ1范圍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定義和符號 33.1術語和定義 33.2符號 44基本規定 45結構與構造設計 45.1基本要求 45.2混凝土材料 45.3結構抗裂設計 55.4防裂構造設計 56原材料 66.1基本要求 66.2水泥 66.3礦物摻合料 66.4骨料 66.5水 76.6外加劑 76.7纖維 87配合比 87.1基本要求 87.2配合比設計 87.3摻入功能外加劑的混凝土配合比設計 107.4纖維混凝土配合比設計 117.5摻入橡膠粉和超緩凝劑的混凝土配合比設計 118制備 118.1基本要求 118.2生產與運輸 128.3交貨檢驗 129施工 139.1基本要求 13T/CSPSTC110—202292模板 1393鋼筋 1394澆筑 1395養護 1410溫控措施 14101基本要求 14102溫控方案 15103減輕外部約束 15104最高溫度控制 1610.5增強混凝土抗裂性能 17106施加預應力 18107后澆帶與膨脹加強帶 1810.8誘導縫 18109其他 1811監測 1911.1基本要求 19112溫度監測 19113應變監測 20114其他監測 2012裂縫觀測與處理 20121基本要求 20122觀測 20123處理 21參考文獻 22ⅡⅢT/CSPSTC110—2022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江蘇省水利科學研究院提出。本文件由中國科技產業化促進會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江蘇省水利科學研究院、江蘇省水利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廣東省水利水電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揚州水利建筑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南京市水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南通市達欣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鐵四局集團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寧夏水利水電工程局有限公司、青海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工程建設分公司、中國水利水電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國安能集團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國葛洲壩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廊坊市水利局水利基建工程建設管理中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里木河流域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管理局、水發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山東水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鐵七局集團廣州工程有限公司、河海大學、揚州大學、揚州市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標準聯合咨詢中心股份公司。ⅣT/CSPSTC110—2022混凝土因干燥收縮、沉降收縮、自收縮和溫度收縮等變形產生的裂縫占80%以上,收縮是混凝土開裂的主要誘因。在總結水工混凝土墩墻裂縫預防研究和工程實踐經驗基礎上,制定本文件,旨在從源頭上避免或減少現澆混凝土墩墻產生裂縫。為有效降低現澆墩墻混凝土開裂風險,需要從結構與構造設計、原材料、配合比、制備、施工等多個環節采取綜合控制措施。結構與構造設計旨在降低混凝土溫度應力水平,防范應力集中,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通過原材料優選、配合比優化,配制有較低水化熱、較高體積穩定性的混凝土;施工環節應采取合理的施工措施,控制結構混凝土溫濕度,減輕外部約束。本文件規定了水工混凝土墩墻裂縫防治的技術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a)結構與構造設計:提出了混凝土材料、結構抗裂設計、防裂構造設計等技術要求。b)原材料:提出了配制較低水化熱、較高體積穩定性的混凝土原材料選用基本要求和質量控制要點。c)配合比:提出了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和配合比參數選擇原則,摻入功能外加劑、纖維、橡膠粉和超緩凝劑的混凝土配合比設計要點。d)制備:提出了混凝土生產與運輸、交貨檢驗的要求。e)施工:提出了模板、鋼筋以及混凝土澆筑、養護等施工質量控制要點。f)溫控措施:提出了混凝土溫控方案制定、減輕外部約束、最高溫度控制、增強混凝土抗裂性能、施加預應力以及設置后澆帶、膨脹加強帶、誘導縫等技術要點。g)監測:提出了溫度、應變等監測要求。h)裂縫觀測與處理:提出了裂縫觀測、處理等技術要求。1T/CSPSTC110—2022水工混凝土墩墻裂縫防治技術規程1范圍本文件給出了水工混凝土墩墻裂縫防治的基本規定,規定了水工混凝土墩墻裂縫防治的結構與構本文件適用于現澆水工混凝土墩墻裂縫的防治。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175通用硅酸鹽水泥GB/T200中熱硅酸鹽水泥、低熱硅酸鹽水泥GB/T159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8076混凝土外加劑GB/T10546在2.5MPa及以下壓力下輸送液態或氣態液化石油氣(LPG)和天然氣的橡膠軟管及軟管組合件規范GB/T14684建設用砂GB/T14902預拌混凝土GB/T18046用于水泥、砂漿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爐礦渣粉GB18445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材料GB/T18736高強高性能混凝土用礦物外加劑GB/T21120水泥混凝土和砂漿用合成纖維GB/T21144混凝土實心磚GB/T23265水泥混凝土和砂漿用短切玄武巖纖維GB/T23445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GB/T23660建筑結構裂縫止裂帶GB50026工程測量標準GB50164混凝土質量控制標準GB50367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范GB/T50448水泥基灌漿材料應用技術規范GB50496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標準GB/T50733預防混凝土堿骨料反應技術規范GB/T51028大體積混凝土溫度測控技術規范GB55008混凝土結構通用規范DL/T5110水電水利工程模板施工規范DL/T5144水工混凝土施工規范DL/T5251水工混凝土建筑物缺陷檢測和評估技術規程2T/CSPSTC110—2022DL/T5750水工混凝土表面保溫施工技術規范DL/T5787水工混凝土溫度控制施工規范JC/T475混凝土防凍劑JC/T901水泥混凝土養護劑JC/T1018水性滲透型無機防水劑JC/T1041混凝土裂縫用環氧樹脂灌漿材料JC/T2041聚氨酯灌漿材料JC/T2090聚合物水泥防水漿料JC/T2361砂漿、混凝土減縮劑JC/T2551混凝土高吸水性樹脂內養護劑JC/T2608混凝土水化溫升抑制劑JG/T377混凝土防凍泵送劑JG/T477混凝土塑性階段水分蒸發抑制劑JGJ8建筑變形測量規范JGJ63混凝土用水標準JGJ/T178補償收縮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程JGJ/T221纖維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程JGJ/T317建筑工程裂縫防治技術規程JT/T776.1公路工程玄武巖纖維及其制品第1部分:玄武巖短切纖維JT/T1152裂縫測寬儀JTG/T3650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S153水運工程結構耐久性設計標準JTS/T202-1水運工程大體積混凝土溫度裂縫控制技術規范JTS/T209水運工程結構防腐蝕施工規范NB/T11011水工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SL27水閘施工規范SL191水工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SL/T352水工混凝土試驗規程SL654水利水電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設計規范SL677水工混凝土施工規范SL713水工混凝土結構缺陷檢測技術規程SL/T805水工纖維混凝土應用技術規范CBMF19混凝土用氧化鎂膨脹劑T/CCPA27現澆混凝土結構裂縫控制技術規程T/CECS474防裂抗滲復合材料在混凝土中應用技術規程T/CECS540混凝土用氧化鎂膨脹劑應用技術規程T/CECS848無機水性滲透結晶型材料應用技術規程T/CECS973微生物自修復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程T/CECS10001用于混凝土中的防裂抗滲復合材料T/CECS10082混凝土用鈣鎂復合膨脹劑3T/CSPSTC110—20223術語、定義和符號3.1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墩墻pierwall水閘、泵站、船閘、涵洞、擋土墻等水工建筑物中墩體礦物摻合料混凝土concretewithsupplementarycementitiousmaterials膠凝材料中含有不少于30%的礦物摻合料(含水泥中的混合材)、需要采取較低的水膠比和特殊施工措施的混凝土。[來源:GB/T50476—2019,2.1.21]裂縫控制crackcontrol通過設計、材料使用、施工、管理等措施,防止墩墻結構中產生裂縫或將裂縫控制在一定限度內的技術活動。[來源:JGJ/T317—2014,2.1.5,有修改]入倉溫度temperatureofmixtureplacingtomold混凝土拌和物澆筑入倉時的溫度。[來源:GB50496—2018,2.1.13,有修改]混凝土表面溫度temperatureofconcretesurfacelayer距混凝土表面50mm處的溫度。[來源:GB/T51028—2015,2.1.3,有修改]同一時刻混凝土內部與表面溫度之差。注:混凝土內部指墩墻斷面中心部位。[來源:DL/T5787—2019,2.0.10,有修改]功能外加劑functionaladmixture能改善混凝土體積穩定性或進行溫度調控的新型外加劑。混凝土水化溫升抑制劑concretetemperatureriseinhibitor摻入水泥混凝土中,可以有效降低水泥加速期水化放熱速率,且基本不影響水化總放熱量的外加劑。[來源:JC/T2608—2021,3.1,有修改]溫控膨脹抗裂劑temperaturecontrollingandshrinkage-compensatingcrack-resistanceagent兼有降低混凝土溫升、補償混凝土收縮的外加劑。混凝土減縮劑shrinkage-reducingadmixtureforconcrete通過改變孔溶液離子特征及降低孔溶液表面張力等作用來減少混凝土收縮的外加劑。4T/CSPSTC110—2022[來源:JC/T2361—2016,3.1,有修改]橡膠粉crumbrubber汽車廢輪胎經粉碎得到的具有一定細度規格的粉末。裂縫處理cracktreatment對墩墻中已產生的變形裂縫采取封閉、密封、注漿、表面防水等措施,以消除或減輕其不利影響的技術活動。3.2符號下列符號適用于本文件。H:墩墻高度。L:墩墻長度。4基本規定4.1混凝土墩墻裂縫控制應采取預防為主的原則,應從設計、材料、施工等環節采取措施預防裂縫。4.2墩墻結構與構造設計應有利于裂縫控制,預估可能發生危及結構安全、耐久性能或正常使用功能的裂縫時,應采取相應預防措施。4.3重要的大體積混凝土墩墻應編制裂縫控制專項方案。4.4采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時,應根據工程實際情況,驗證和評估其對環境的適應性、混凝土體積穩定性的影響。4.5應對墩墻產生的裂縫進行觀測、原因分析和技術處理。5結構與構造設計5.1基本要求5.1.1墩墻結構設計應執行NB/T11011、SL191等行業標準的規定,選擇合理的結構型式,并在墩墻容易開裂的部位采取相應措施。5.1.2大體積混凝土墩墻宜按照GB50496、JTS/T202-1、SL191等標準的規定進行混凝土澆筑體的溫度、溫度應力和收縮應力估算,有較高抗裂性能要求的大體積混凝土墩墻宜進行裂縫控制驗算。5.2混凝土材料5.2.1混凝土材料應滿足工作性能、力學性能、耐久性能和體積穩定性能等要求。5.2.2大體積混凝土墩墻應確定溫控指標,有較高抗裂性能要求的墩墻混凝土宜提出低彈模、低溫升的要求。5.2.3下列情況之一,經論證可采用混凝土60d或90d齡期的抗壓強度作為配合比設計、強度評定及工程驗收的依據:a)采用礦物摻合料混凝土,且對現場混凝土實施不少于28d持續濕養護;b)開始承受荷載時間大于90d;c)施工氣候條件滿足混凝土強度增長條件。5T/CSPSTC110—20225.3結構抗裂設計5.3.1墩墻混凝土應按照GB50496、NB/T11011、SL191等標準的規定考慮溫度作用的影響,并提出混凝土收縮控制、溫度控制、提高抗裂性能等措施。5.3.2宜控制墩墻長度,伸縮縫間距不宜超過NB/T11011、SL191等行業標準的規定。5.3.3墩墻最大裂縫寬度宜按照表1控制。表1混凝土墩墻最大裂縫寬度限值類別水上區水位變化區、浪濺區水下區地下結構內河淡水區0.200.150.200.20沿海海水區0.100.100.150.15嚴寒地區等特殊情況下尚應符合NB/T11011、SL191的規定。墩墻表面設有專門可靠的防滲面層等防護措施時,最大裂縫寬度限值可適當加大5.3.4按照GB50496估算混凝土防裂安全系數小于1.15時,應結合墩墻特點、施工環境,至少采取下述一種裂縫預防措施,且應明確具體技術指標和施工要求:a)降低混凝土水化熱和入倉溫度;b)易開裂的部位配置抗裂構造鋼筋;c)避免應力集中;d)設置后澆帶、加強帶、誘導縫,減少分段長度;e)在墩墻根部設置過渡層混凝土、采用吊空模板澆筑法等措施改善墩墻外約束條件;f)采用預應力技術;g)保溫、保濕養護措施。5.3.5應注意墩墻混凝土澆筑初期因濕度變化引起的混凝土干縮對裂縫形成的影響。混凝土干縮變化宜由試驗確定,初估時可將混凝土的干縮影響折算為10℃~15℃的溫降。5.4防裂構造設計5.4.1當溫度變化對墩墻有較大影響時,結構防裂構造設計應注意混凝土澆筑初期溫度變化對裂縫形成的影響。5.4.2受一邊約束的墩墻墻身宜配置水平溫度鋼筋,其配置符合下列規定:a)墩墻長度L/4~3L/4、距離底板或先澆筑的混凝土H/2高度范圍內,宜適當增加水平溫度鋼筋,墻體每一側面的溫度鋼筋配筋率不宜少于0.2%;b)在保持水平溫度鋼筋配筋率不變情況下宜采取細鋼筋密間距的布置方式,鋼筋間距不宜大于150mm,且墻體中下部鋼筋間距不宜大于100mm;c)水平鋼筋宜布置在外側;d)墩墻兩端在H/3以下、L/6范圍內的兩個側面宜增加抵抗斜向溫度剪切裂縫的鋼筋。5.4.3受對邊或多邊約束的結構部位,應配置構造鋼筋或采取相應的抗裂構造措施。5.4.4下列形狀、剛度突變的部位,應配置防止應力集中裂縫的構造鋼筋,或采用圓角、折角等防裂構造措施:b)孔洞的角隅;6T/CSPSTC110—2022c)約束連接的墻體。5.4.5鋼筋保護層厚度大于40mm時,宜對保護層采取防裂構造措施。6原材料6.1基本要求6.1.1應根據混凝土所處環境條件、設計使用年限、混凝土性能要求,選用滿足混凝土較低用水量、較低水膠比、較低水化熱和較高體積穩定性能配制技術要求且經濟的原材料。6.1.2原材料進場應檢查型式檢驗報告、出廠檢驗報告、合格證等質量證明文件,并應進行抽樣檢驗。6.1.3有較高抗裂性能要求的墩墻混凝土,可選用纖維、膨脹劑、水化溫升抑制劑或減縮劑等減少收縮、降低開裂風險的功能材料。使用新材料時,應對使用環境適應性、水化熱、體積穩定性等進行試驗驗證。6.1.4墩墻根部過渡層混凝土中宜摻入橡膠粉、超緩凝劑和膨脹劑等材料。6.2水泥6.2.1宜采用強度等級不低于42.5級的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有較高抗裂性能要求的墩墻混GB/T200、GB50496、SL654等標準的規定;水泥的應用遵守下列規定:a)處于氯化物環境和化學侵蝕環境下的混凝土,水泥中的混合材宜為粉煤灰或礦渣;b)水泥標準稠度用水量不宜大于28%;c)水泥熟料中的鋁酸三鈣(C3A)含量不宜大于10%,其中用于氯化物環境不宜大于8%;d)堿含量(按照Na2O當量計)不宜大于0.6%;e)當混凝土用細骨料的氯離子含量大于0.003%時,水泥的氯離子含量不應大于0.025%。6.2.2水泥進場時應檢查水泥品種、代號、強度等級、包裝或散裝編號、出廠日期等,并應對水泥的膠砂強度、安定性、凝結時間、氯離子含量等進行檢驗,有較高抗裂性能要求的墩墻混凝土宜對水化熱進行檢驗。6.3礦物摻合料6.3.1礦物摻合料宜采用粉煤灰、粒化高爐礦渣粉、硅灰等。6.3.2粉煤灰的質量不應低于GB/T1596中F類Ⅱ級粉煤灰的規定;選用F類Ⅱ級粉煤灰時,燒失量不宜大于5.0%,需水量比不宜大于100%。6.3.3粒化高爐礦渣粉的質量不應低于GB/T18046中S95級的規定。粒化高爐礦渣粉的比表面積宜在400m2/kg~450m2/kg之間,密度不應小于2.8g/cm3。6.3.4硅灰的質量應符合GB/T18736的規定。6.3.5采用其他品種的摻合料時,應通過試驗驗證,確認符合混凝土質量要求時方可使用。6.4骨料6.4.1骨料應顆粒潔凈、質地均勻、堅硬、級配合理、粒形良好、吸水率低、空隙率小,不應含有風化骨料。應選用能夠降低混凝土用水量、提高體積穩定性的骨料。6.4.2粗骨料的質量宜符合GB/T14685中I類的規定,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及以下的混凝土可使用Ⅱ類粗骨料;粗骨料的質量同時還應符合SL677的規定,應用遵守下列規定。7T/CSPSTC110—2022a)宜優先選用石灰巖制作的粗骨料,不宜使用石英巖、砂巖制作的粗骨料;未經專門論證不應使用堿活性骨料。b)有較高抗裂性能要求的墩墻混凝土可對粗骨料進行整形、二次篩分加工處理。c)根據粗骨料最大粒徑采用連續兩級配或連續多級配;單粒粒級石子宜采用兩級配或三級配組合成滿足要求的連續粒級;亦可與連續粒級混合使用。粗骨料松散堆積空隙率不宜大于43%,表觀密度不應小于2600kg/m3。d)粗骨料最大公稱粒徑宜符合表2的規定。表2鋼筋混凝土中粗骨料最大公稱粒徑單位為毫米序號環境作用等級環境類別混凝土保護層厚度253035404550≥551I-A、I-B20252531.531.531.54021620252531.531.53V-D、V-E161620202525環境作用等級劃分見GB/T50476,環境類別劃分見NB/T11011、SL191、SL654。混凝土中摻入合成纖維時,粗骨料最大粒徑不宜大于25mm。高性能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徑不宜大于25mm6.4.3細骨料的質量宜符合GB/T14684中I類的規定,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及以下的混凝土可使用Ⅱ類細骨料;細骨料的質量還應符合SL677的規定,應用遵守下列規定。a)宜使用細度模數為2.5~3.0的2區中砂,空隙率不宜大于43%,飽和面干吸水率不宜大于b)機制砂不應使用風化的母巖制成;亞甲藍值不宜大于1.0g/kg;石粉含量按照GB/T14684檢驗時不宜大于10%,石粉含量按照SL/T352檢驗時不應大于18%。c)鋼筋混凝土用細骨料的氯離子含量不應大于0.02%。6.4.4橡膠粉應質地均勻,不應含有木屑、砂礫、玻璃等雜質,不應含有目測可見的金屬絲和纖維顆粒;宜選用顆粒粒徑為0.18mm~0.38mm的橡膠粉;其他質量應符合產品企業標準的規定。6.5水6.5.1混凝土拌和用水的質量應符合GB55008、JGJ63、SL677等標準的規定。6.5.2不應使用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水中不應含有影響水泥正常凝結、硬化和加速鋼筋銹蝕的有害物質。6.6外加劑6.6.1減水劑、泵送劑、早強劑、緩凝劑和引氣劑的質量應符合GB8076的規定;防凍劑的質量應符合JC/T475的規定;防凍泵送劑的質量應符合JG/T377的規定;采用其他品種外加劑時,應經試驗驗證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外加劑使用遵守下列規定:a)宜使用減水率不低于25%的高性能減水劑,且28d收縮率比不宜大于100%,泌水率比不宜大于60%,含氣量不宜大于3.0%;8T/CSPSTC110—2022b)混凝土應使用引氣劑,且應有良好的微氣泡穩定性;c)不同品種外加劑之間以及外加劑與膠凝材料之間應具有良好的相容性。6.6.2有較高抗裂性能要求的墩墻混凝土可摻入功能外加劑,使用遵守下列規定。a)防裂抗滲復合材料的質量和混凝土施工應符合T/CECS474、T/CECS10001的規定。b)水化溫升抑制劑的質量應符合JC/T2608的規定,且凝結時間差不宜大于300min,泌水率比不宜大于100%。c)溫控膨脹抗裂劑的質量應符合下列規定。0.060%。限制膨脹率測試按照T/CECS10082的規定執行。2)初凝之后的24h水化熱降低率不應小于30%,7d水化熱降低率不應大于15%。摻溫控膨脹抗裂劑的水泥水化熱降低率測試按照JC/T2608的規定執行。d)根據使用環境和混凝土結構部位,選擇混凝土膨脹劑類型。使用膨脹劑時遵守下列規定。1)不應使用氧化鈣類膨脹劑。2)使用硫鋁酸鈣類和硫鋁酸鈣-氧化鈣類膨脹劑時,其質量宜符合GB/T23439中Ⅱ型產品JGJ/T178規定時不應使用硫鋁酸鈣類、硫鋁酸鈣-氧化鈣類膨脹劑。3)鈣鎂復合膨脹劑的質量應符合T/CECS10082的規定。4)氧化鎂膨脹劑的質量應符合T/CECS540、CBMF19的規定。5)混凝土膨脹劑應單獨密封存放,且不應受潮,不應使用有結塊的膨脹劑。e)減縮劑的質量應符合JC/T2361的規定。f)減縮型減水劑的質量應符合GB8076中高性能減水劑的規定,且混凝土7d和28d收縮率比均不宜大于90%。6.7纖維6.7.1合成纖維的質量應符合GB/T21120、SL/T805的規定,且抗拉強度不宜小于500Mpa,初始模量不宜小于5000Mpa,斷裂伸長率不宜大于30%。6.7.2玄武巖纖維的質量應符合GB/T23265、JT/T776.1的規定。6.7.3鋼纖維的質量應符合SL/T805的規定;鋼纖維長度宜為20mm~60mm,且不宜小于粗骨料最大粒徑的1.5倍,當量直徑宜為0.2mm~0.9mm,長徑比宜為30~80;鋼纖維不宜用于位于氯化物環境中浪濺區和水位變化區的混凝土結構部位。7配合比7.1基本要求7.1.1混凝土應根據工程設計要求、結構型式、施工工藝、施工環境、服役環境進行配合比設計,并應采取保證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學性能、耐久性能、熱學性能、體積穩定性能的措施。7.1.2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宜采用較低用水量、較低水膠比和最大骨料堆積密度配制技術。7.2配合比設計7.2.1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應符合GB/T50733、SL/T352的規定。7.2.2混凝土最大水膠比與膠凝材料用量宜符合表3的規定。9T/CSPSTC110—2022表3混凝土最大水膠比與膠凝材料用量序號混凝土強度等級最大水膠比膠凝材料用量kg/m3最小用量最大用量1C250.502803402C0.453203603C0.433504004C0.403704105C0.383904306C0.364104507C0.344304808C600.32450500本表膠凝材料用量適用于粗骨料最大粒徑為20mm的情況,粗骨料最大粒徑增大時可適當降低膠凝材料用量,粒徑較小時可適當增加膠凝材料用量。帶腳標“a”的表示引氣混凝土。機制砂中粒徑小于75μm、含量大于5%的石粉可計入膠凝材料7.2.3混凝土最大用水量宜符合表4的規定。表4混凝土最大用水量序號環境作用等級最大用水量kg/m3100年50年1I-A1701752I-B160170315516541501605Ⅲ-E、Ⅳ-E、V-E1451556Ⅲ-F140150骨料的含水狀態為飽和面干狀態。本表所列數據為使用天然砂、混凝土坍落度為120mm~180mm時的最大用水量;使用機制砂時,最大用水量可在本表所列基礎上增加5kg/m3~10kg/m37.2.4一般環境宜使用礦物摻合料混凝土;氯化物環境和化學侵蝕環境應使用礦物摻合料混凝土;有溫度控制要求的混凝土應使用礦物摻合料混凝土,復摻粉煤灰和礦渣粉時,礦渣粉摻量不宜大于礦物摻合料總質量的1/3。礦物摻合料摻量應根據試驗確定,最大摻量宜符合表5的規定。10T/CSPSTC110—2022表5礦物摻合料最大摻量序號環境作用等級水膠比礦物摻合料最大摻量%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粉煤灰礦渣粉復摻粉煤灰礦渣粉復摻1I-A、I-B>0.40305555154040≤0.404565653550502I-C、Ⅱ-C>0.40304040152525≤0.403550502035353Ⅳ-C、Ⅳ-D、Ⅳ-E、V-C、V-D、V-E>0.40305050203535≤0.40355555204040注:復摻指混凝土中同時摻入粉煤灰和礦渣粉。7.2.5氯化物環境混凝土中可摻入膠凝材料總質量3%~5%的硅灰。7.2.6混凝土砂率宜按照DL/T5330、JGJ55、SL/T352等選擇,并通過試驗確定最優砂率;粗骨料用量不宜少于1050kg/m3。7.2.7C25~C40、C45~C55、C60及以上混凝土的漿骨比分別不宜大于1:2、1:1.85和1:1.65。7.2.8有較高抗裂性能要求的墩墻混凝土宜開展膠凝材料水化熱、水化放熱速率和絕熱溫升測試,或按照JTS/T202-1計算膠凝材料水化熱,確定膠凝材料組成。7.2.9宜根據GB/T50082、SL/T352的規定對擬定的配合比進行混凝土抗裂性能、收縮性能和絕熱溫升對比試驗。混凝土抗裂性能、收縮率應滿足設計要求;未明確要求的,宜滿足表6的規定。表6混凝土抗裂性能與收縮率控制指標單位面積上的總開裂面積mm2/m272h收縮率×10—6干燥收縮率×10—690d180d≤400≤300≤400≤4507.2.10以抗裂性能要求為核心的墩墻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時可進行開裂敏感性試驗,采用溫度-應力試驗評價混凝土的開裂敏感性;開裂敏感性評價指標可選用開裂溫降、開裂溫度、應力儲備或開裂應力與抗拉強度之比的四個參數之一,并宜將開裂溫降作為主要指標、其他指標作為參考指標進行結果評價。試驗方法按照T/CCpA27的規定執行。7.2.11混凝土12h抗壓強度不宜大于8Mpa,或24h不宜大于12Mpa;有較高抗裂性能要求的墩墻混凝土,12h抗壓強度不宜大于6Mpa,或24h不宜大于10Mpa。7.3摻入功能外加劑的混凝土配合比設計7.3.1摻入水化溫升抑制劑的混凝土除按照7.2進行配合比設計外,尚需符合下列規定:a)水化溫升抑制劑摻量應根據生產企業提供的推薦摻量通過試驗驗證確定;b)混凝土凝結時間和泌水率應滿足設計要求;c)適當增加膠凝材料用量,混凝土28d強度應滿足設計要求。11T/CSPSTC110—20227.3.2摻入膨脹劑的混凝土除按照7.2和JGJ/T178、T/CECS540的規定進行配合比設計外,尚需符合下列規定:a)水膠比不宜大于0.50;b)膨脹劑宜采用內摻方式等量取代混凝土膠凝材料;c)摻氧化鎂膨脹劑的混凝土,28d限制膨脹率、28d與7d限制膨脹率差應符合T/CECS540的規定;d)摻氧化鈣-硫鋁酸鈣類膨脹劑的混凝土,在水中14d限制膨脹率不宜小于0.020%;e)約束程度大、位于干燥或炎熱環境下的混凝土,可增加限制膨脹率。7.3.3摻入減縮劑的混凝土除按照7.2進行配合比設計外,尚需符合下列規定:a)減縮劑的摻量應根據生產企業提供的推薦摻量通過試驗驗證確定;b)對抗凍性能要求較高的混凝土,應適當減少減縮劑的用量;c)應減少混凝土用水量,降低水膠比;d)應使用工程采用的混凝土原材料,進行減縮劑與水泥、礦物摻合料、減水劑等材料相容性試驗和混凝土強度檢驗。7.3.4摻入溫控膨脹抗裂劑的混凝土除按照7.2進行配合比設計外,尚需符合下列規定:a)溫控膨脹抗裂劑的摻量應根據生產企業提供的推薦摻量通過試驗驗證確定;b)混凝土限制膨脹率和水化熱降低率應符合設計要求;c)混凝土28d強度應滿足設計要求。7.4纖維混凝土配合比設計7.4.1合成纖維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應按照JGJ/T221的規定執行。膠凝材料用量不宜小于320kg/m3;纖維體積率宜為0.06%~0.30%,或纖維摻量為1kg/m3~2kg/m3;當纖維體積率大于0.1%時,可適當提高減水劑摻量或膠凝材料用量,但不應增加水膠比;合成纖維混凝土的早期抗裂性能與收縮率宜符合表6的規定。7.4.2鋼纖維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應按照SL/T805的規定執行。膠凝材料用量不宜小于340kg/m3,礦物摻合料摻量不宜大于20%;鋼纖維的體積率不宜小于0.35%;采用抗拉強度不低于1000Mpa的異形鋼纖維時,鋼纖維的體積率宜為0.25%~1.5%;鋼纖維混凝土彎曲韌性指數不宜小于4.0。7.4.3玄武巖纖維的體積率宜為0.05%~0.35%。7.5摻入橡膠粉和超緩凝劑的混凝土配合比設計7.5.1超緩凝劑摻量應通過試驗確定,且不宜大于產品說明書推薦的最大摻量。7.5.2橡膠粉摻量宜為20kg/m3~60kg/m3,應通過試驗確定。7.5.3粗骨料最大粒徑不宜大于25mm,砂率宜為46%~50%,坍落度不宜小于180mm,水膠比不應大于墩墻上部混凝土,膠凝材料用量不宜少于400kg/m3。7.5.4混凝土凝結時間、強度等應滿足設計要求。8制備8.1基本要求8.1.1預拌混凝土原材料貯存、計量、攪拌和運輸應遵守GB/T14902、GB50164的規定,現場自拌混凝土制備應遵守SL677的規定。8.1.2應根據工程要求對實驗室配合比進行施工適應性調整后,確定施工配合比。12T/CSPSTC110—20228.1.3預拌混凝土制備過程中,應檢查原材料、配合比、計量、拌和物質量;現場交貨檢驗拌和物質量應合格。8.2生產與運輸8.2.1混凝土生產與運輸能力應滿足現場澆筑強度要求。8.2.2骨料宜倉儲或有覆蓋措施,并應保證骨料的均勻性、含水率穩定;不同品種、規格和巖性的骨料應分別貯存,避免混雜。8.2.3混凝土拌和物性能符合下列規定:a)坍落度應滿足設計和施工要求;b)應具有良好的黏聚性、保水性,無離析、無嚴重泌水;c)有抗凍要求的混凝土含氣量應符合SL677等標準的規定,沒有抗凍要求的混凝土宜達到2.0%~3.0%;d)混凝土的溫度應符合設計或標準要求。8.2.4新拌混凝土溫度控制采取下列措施。a)水泥溫度不宜高于60℃,骨料和液體外加劑溫度不宜高于30℃,水的溫度不宜高于25℃。b)骨料未倉儲的宜采取遮陽措施;堆場存放時應堆高骨料,料堆高度不宜低于6m;粗骨料可采用噴灑水霧或冷水、風冷等措施預冷。c)可采用地下水、制冷水、加入片冰或冰屑拌和混凝土。8.2.5摻入功能外加劑的混凝土,宜采用強制式攪拌機攪拌,混凝土攪拌時間宜比常規混凝土延長10s以上。8.2.6纖維混凝土生產遵守下列規定:a)應專人負責纖維投放;b)宜將纖維和骨料先干拌,再加入膠凝材料、水和外加劑攪拌,混凝土攪拌時間宜比常規混凝土延長10s以上。8.2.7混凝土運輸遵守下列規定:a)混凝土運輸工具應設置隔熱、遮陽或保溫措施;b)攪拌運輸車罐中的積水應排凈后再裝入混凝土;c)運輸途中不應向混凝土中加水;d)混凝土拌和物從攪拌機出機運至施工現場開始卸料的時間不宜超過90min;e)卸料前需要提高拌和物坍落度時,可加入混凝土中使用的減水劑攪拌均勻,不應摻入緩凝、引氣、早強、防凍等組分,摻入量及攪拌時間應符合工作性能調整預案的規定。8.3交貨檢驗8.3.1使用預拌混凝土時除應根據GB/T14902的規定檢驗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和含氣量外,還應觀測拌和物的黏聚性和保水性,檢測粗骨料最大粒徑、含石量、水膠比、溫度等。8.3.2混凝土拌和物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應按照不合格料處理:a)發貨單載明的信息不符合施工原材料和配合比設計的要求;b)粗骨料最大粒徑不符合要求;c)溫度、含氣量不滿足合同要求;d)產生離析、嚴重泌水,工作性能不滿足施工要求;e)已接近初凝,或失去塑性。13T/CSPSTC110—20229施工9.1基本要求9.1.1混凝土現場輸送、澆筑、振搗、抹面、養護和拆模應遵守DL/T5144、SL27、SL677等標準的規定。9.1.2應制定裂縫預防施工方案,并有效實施。9.1.3混凝土入倉、澆筑、抹面過程中不應加水。9.1.4應采取措施提高混凝土勻質性。9.2模板9.2.1應按照DL/T5110、SL27、SL677等標準的規定進行模板設計、安裝,并根據施工方案進行保溫構造設計。當采用延緩混凝土凝結時間的外加劑時,宜采用現場測定的初凝時間確定模板側壓力。9.2.2氣溫變化劇烈的季節以及冬季施工時鋼模板外側宜采取保溫措施。9.2.3高溫天氣澆筑混凝土前,宜在模板外側灑水降溫,不應在模板內側灑水。9.3鋼筋9.3.1鋼筋應按照設計要求進行制作、安裝,工序驗收應合格。9.3.2鋼筋保護層厚度應符合設計要求,且正偏差不應大于10mm,不宜有負偏差。9.4澆筑9.4.1混凝土澆筑宜避開高溫、大風、雨雪、氣溫驟降等天氣,根據施工環境條件宜在作業面設置遮陽、擋風、噴霧等設施。澆筑過程中突遇大雨或大雪天氣,宜盡快中止混凝土澆筑,已入倉混凝土及時振搗完畢;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雪進入倉面。澆筑過程中遇到大風天氣時,作業面宜采取擋風措施,墩墻頂面增加抹壓次數,并及時覆蓋。9.4.2混凝土入倉遵守下列規定。a)有溫度要求的混凝土入倉溫度應符合設計或裂縫控制驗算要求;設計未明確要求的,入倉溫度宜符合DL/T5144、SL677等標準的規定。b)應均勻布料,分層澆筑,坯層厚度宜為300mm~500mm;上下層澆筑間歇時間應不超過混凝土初凝時間,且不應失去塑性;當層間間歇時間超過混凝土初凝時間時,層面應按照施工縫處理。c)澆筑速度不宜大于600mm/h。d)采取下列措施防止離析。1)混凝土不應直接沖擊模板、止水帶(片)、埋件和鋼筋骨架。2)混凝土自由下落高度不宜大于1.5m;超過時應采用串筒、溜管、溜槽等緩降設施,布置間距不宜大于5m;混凝土傾落高度超過10m時應設置減速裝置。3)入倉混凝土應及時平倉,出料口下方混凝土堆積高度不宜超過1m,不應用振動棒分攤、拖趕混凝土。9.4.3鋼筋密集、預留孔洞、變截面以及預埋件的下部等部位宜采取靜置、復振等措施。9.4.4墩墻頂面泌水、浮漿應及時清除,且應壓實、收光;終凝前抹面不宜少于2次。9.4.5纖維混凝土施工應遵守JGJ/T221、SL/T805的規定。9.4.6摻入防裂抗滲復合材料的混凝土施工應遵守T/CECS474的規定。9.4.7摻入膨脹劑的混凝土施工應遵守JGJ/T178、T/CECS540的規定。14T/CSPSTC110—20229.5養護9.5.1混凝土除應按照DL/T5144、SL27、SL677的規定進行常規養護外,還應根據混凝土溫控技術措施的要求進行保溫和保濕養護。養護應專人負責,并做好記錄。9.5.2混凝土拆模遵守下列規定。a)帶模養護時間除應滿足設計要求外,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100年的混凝土帶模養護時間分別不宜少于7d和14d。b)拆模時現場混凝土強度不宜低于10Mpa,混凝土內外溫差應小于20℃,混凝土表面溫度與環境溫度之差應小于20℃;環境溫度宜以夜間最低氣溫考慮。c)當模板作為保溫養護措施時,帶模養護時間應根據溫控要求確定。d)大風或氣溫降幅超過10℃時不應拆模。e)拆模后應立即采取措施進行保溫保濕養護。9.5.3混凝土保溫養護遵守下列規定。a)保溫層厚度應按照GB50496、DL/T5750、DL/T5787計算確定;保溫材料物理性能及施工應符合DL/T5750、DL/T5787等標準的規定。b)低溫季節、氣溫驟降、多風環境,迎風面宜增加擋風保溫設施;宜將泵站流道、廊道、涵洞進出口封閉,封閉時間不宜少于28d。c)保溫層撤除宜分層逐步進行,并滿足溫控指標控制要求。9.5.4混凝土保濕養護遵守下列規定。a)墩墻混凝土澆筑完畢初凝前宜對頂面采取覆蓋、噴霧或噴水分蒸發抑制劑養護措施,終凝前應防止積水、陽光暴曬;水分蒸發抑制劑的質量應符合JG/T477的規定。b)宜邊拆模邊采取保濕養護措施。宜優先采用節水保濕養護膜、復合土工膜、保溫保濕養護氈等新型養護材料;采取自動噴淋水霧、包裹、覆蓋等保濕養護方式時,混凝土連續保濕養護時間應按照設計要求執行;設計未明確要求的,包括帶模養護時間不宜少于28d;養護期間不應出現干濕循環,墩墻頂面和所有側面應始終保持濕潤。c)養護用水與混凝土表面溫度之差不宜超過15℃;冬季施工不應灑水養護。d)養護劑不應影響混凝土外觀質量;夏季陽光直射部位不宜使用養護劑;噴涂養護劑應在混凝土表面濕潤且無水跡時進行;養護劑的質量應符合JC/T901中一級品的規定。e)大風環境宜采取防風措施,干燥環境宜采取增加局部相對濕度的措施。f)當外加劑對混凝土濕養護有特殊要求時,應按照有關標準或產品說明書的要求進行養護。9.5.5混凝土采用高吸水樹脂內養護劑時,其質量應符合JC/T2551的規定。9.5.6應根據環境條件和混凝土溫度監測結果及時調整保溫、保濕養護措施。10溫控措施10.1基本要求10.1.1墩墻混凝土溫控措施應根據施工環境條件、結構特點和溫控指標,按照經濟、有效、便于操作的原則制定。10.1.2大體積混凝土墩墻宜按照GB50496、DL/T5787和SL191計算絕熱溫升、最高溫度和溫度應力;可按照GB/T51028測定并繪制混凝土試樣的溫度時間曲線。根據計算結果確定溫控指標。10.1.3重要的有較高抗裂性能要求的墩墻可在工程現場開展足尺模型試驗。15T/CSPSTC110—202210.2溫控方案10.2.1混凝土溫控指標應符合設計要求;未明確要求的,宜符合表7的規定。表7混凝土溫控指標溫升值℃最高溫度℃內外溫差℃表面溫度與環境溫度之差℃結束外保溫措施時混凝土中心溫度與環境最低溫度之差℃中心降溫速率℃/d≤50≤65≤25≤20≤15≤210.2.2下列大體積混凝土墩墻宜制定溫控方案:a)混凝土強度等級大于C25;b)混凝土熱工計算結果或試樣溫度時間曲線預計最高溫度超過65℃;c)預計混凝土中心降溫速率大于3℃/d。10.2.3混凝土溫控方案應包括下列內容:a)溫控指標;b)原材料選用、功能外加劑選用、配合比設計計劃;c)施工階段主要防裂措施;d)減輕外部約束方法;e)養護方法;f)溫度、應變監測方法。10.2.4應根據溫度監測分析結果,及時調整和改進保溫養護措施。混凝土溫控措施調整按照下列規定執行。a)升溫階段可適當增加表面散熱;當內外溫差接近25℃時,應及時調整保溫措施。b)當中心降溫速率大于3℃/d,或每4h降溫大于1℃時,應及時調整并優化溫控措施。c)當中心降溫速率低于1℃/d時,可減少保溫層厚度;采用保溫棚措施時可局部掀開保溫棚調整環境溫度。10.3減輕外部約束10.3.1墩墻根部設置的過渡層混凝土宜為低彈模超緩凝混凝土、超緩凝混凝土、摻入膨脹劑的低彈模超緩凝混凝土、摻入膨脹劑的超緩凝混凝土。注:低彈模超緩凝混凝土是指在普通混凝土中摻入橡膠粉和超緩凝劑,混凝土初凝時間大于40h,終凝時間小于96h,硬化后具有較高韌性、較低彈性模量,且能達到設計要求強度和耐久性能的混凝土。超緩凝混凝土是指在普通混凝土中摻入超緩凝劑,混凝土初凝時間大于40h,終凝時間小于96h,28d強度不低于設計要求的混凝土。10.3.2過渡層混凝土生產遵守下列規定。a)專人負責橡膠粉、超緩凝劑等材料的添加,添加過程應采取復核、記錄的措施;橡膠粉計量允許偏差應在士2.0%范圍內,超緩凝劑計量允許偏差應在士1.0%范圍內。b)混凝土攪拌時間宜比常規混凝土延長30s以上。c)采用預拌混凝土時,除應按照GB/T14902的規定進行交貨檢驗外,出廠合格證和發貨單還應載明橡膠粉、超緩凝劑的名稱、添加量。d)超緩凝劑或橡膠粉在工地現場攪拌運輸車中添加時,遵守下列規定。16T/CSPSTC110—20221)運輸車內混凝土裝載量不宜大于罐體容積的2/3。2)待混凝土交貨檢驗合格后再進行添加作業。3)專人負責添加、復核;先添加超緩凝劑,快速攪拌60s;再分3次或4次添加橡膠粉,每次添加后快速攪拌30s再反轉3s;橡膠粉添加結束后應快速攪拌不少于180s,反轉3s,再快速攪拌30s。10.3.3過渡層混凝土施工應遵守下列規定:a)墩墻與底板結合面應鑿毛清理干凈,澆筑前應飽水濕潤養護不宜少于7d;b)過渡層混凝土厚度宜為300mm~500mm;c)過渡層混凝土拆模時間除應遵守9.5.2的規定外,還應在現場制作過渡層混凝土同條件養護試件,其強度大于10Mpa后方可拆模。10.3.4吊空模板施工遵守下列規定:a)與底板一起澆筑的墩墻高度不宜小于1m,水平施工縫宜避開可能發生較大拉應力以及水位變化區、浪濺區等局部環境作用不利的部位;b)水平施工縫宜保持直線,或表面切成直線;c)施工縫表面應清理干凈;d)設計有防滲要求時,宜在施工縫中部設置止水帶(片)。10.4最高溫度控制10.4.1至少應采取下列一種措施降低混凝土水化熱及其溫升:a)控制膠凝材料用量,摻入礦物摻合料,合理減少水泥用量;b)使用水化溫升抑制劑;c)通水冷卻、設置芯墻或降溫孔;d)避免陽光直射,澆筑倉面遮陽、噴水霧;e)控制入倉溫度,高溫季節安排在早晚或夜間低溫時段澆筑混凝土。10.4.2通水冷卻遵守下列規定。a)出現下列情況之一,宜采用通水冷卻方式控制混凝土溫度:1)按照GB50496計算混凝土防裂安全系數小于1.15;2)墩墻長度大于20m且厚度大于0.8m;3)僅靠采取控制入倉溫度、保溫等措施不能滿足表7的要求時;4)需要進一步降低8℃~15℃水化熱溫升;5)混凝土入倉溫度不能滿足設計或有關標準要求時。b)水管布置按照下列規定執行。1)宜采用內徑25mm~50mm的金屬管或鋼絲增強軟管,管徑宜按照GB/T51028計算確定;金屬管宜采用套絲連接;鋼絲增強軟管的質量應符合GB/T10546的規定。2)水管布置宜采用多回路系統,每2m~4m高度宜設置單根水管,且長度不宜超過200m。采取一進一出水流形式,入水口在下方,出水口在上方;進出水口集中布置、編號,并設置獨立控制系統。3)厚度小于或等于1.0m的墩墻宜設置單排水管,厚度大于1.0m的墩墻宜設置雙排或多排水管,水管的水平、垂直間距宜為0.4m~1.0m;采用鋼絲增強軟管時宜適當減少水管間距,墩墻下部距底板H/2高度范圍內宜加密布置水管。4)水管安裝應穩固,混凝土澆筑時確保水管不發生移位。5)混凝土澆筑前應對水管進行壓水密封試驗,水壓力不應低于0.2Mpa,且不應低于通水壓力的1.1倍;通水時長不宜少于1h;管道系統不應漏水、阻水。17T/CSPSTC110—2022c)通水按照下列規定執行。1)混凝土澆筑前宜在水管中預先注滿水;宜在混凝土覆蓋水管前開始通水,最遲宜在混凝土初凝前開始通水。2)進口水溫與混凝土內部溫度之差,宜為15℃~25℃;出口與進口水溫之差宜為3℃~3)水流速度宜為0.6m/s~1.0m/s,升溫期宜加快水流速度。4)通水初期水流方向宜每12h調換1次,通水中后期宜每24h調換1次。5)降溫速率不宜超過2℃/d;大于2℃/d時,可采取提高冷卻水溫、減少水流速度、間歇通水等措施。降溫速率超過3℃/d時可暫停通水,小于3℃/d時恢復通水,混凝土內外溫差小于25℃時可停止通水。d)通水冷卻結束后,應對水管進行壓漿封堵,壓漿材料應選用不低于混凝土設計強度等級的專用壓漿料或專用壓漿劑配制的漿液,質量應符合GB/T50448、JTG/T3650的規定。10.4.3厚度較大的墩墻,可先在墩墻內部設置芯墻。芯墻的設置遵守下列規定。a)芯墻可選用漿砌石、磚砌體或混凝土;芯墻邊緣距墩墻表面不宜小于0.6m,高度不宜大于0.8H。b)采用漿砌石芯墻時,砌筑用砂漿或混凝土的強度等級應符合設計要求;未明確要求的,砌筑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15,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15。c)采用磚砌體芯墻時,磚和砌筑砂漿的強度等級應符合設計要求;未明確要求的,磚的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U15,磚的質量應符合GB/T21144的規定;砌筑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15。d)采用混凝土芯墻時,混凝土強度等級應符合設計要求;未明確要求的,不應低于C15。e)芯墻表面宜平整。f)芯墻與混凝土墩墻界面連接應符合設計要求;未明確要求的,芯墻表面可采用防腐軟木板、閉孔型聚乙烯泡沫塑料板等材料分隔,厚度不宜小于20mm。g)沿芯墻四周的混凝土墩墻中宜設置構造鋼筋。h)混凝土澆筑前應對芯墻表面澆水濕潤,氣溫大于5℃時保持濕潤狀態不宜少于7d。10.4.4埋放塊石或混凝土預制塊時,按照下列規定執行。a)塊石應質地堅硬、無風化,單塊質量、密度應符合設計要求;未明確要求的,單塊質量宜為20kg~40kg、表觀密度不應小于2600kg/m3。b)混凝土預制塊的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未明確要求的,不應低于墩墻混凝土設計強度等級。c)塊石或混凝土預制塊表面應清潔,提前48h澆水并保持濕潤狀態。d)埋放施工應按照JTS/T202-1的規定執行。10.4.5厚度較大的墩墻可在中心設置豎向降溫孔。降溫孔設置按照下列規定執行:a)可采用鋼管、混凝土管等材料,直徑宜為0.6m~1.0m,間距宜為1m~3m;b)混凝土初凝后可在降溫孔內注入流動水;c)28d后宜用微膨脹混凝土回填降溫孔。10.5增強混凝土抗裂性能10.5.1宜至少采用下列一種技術措施增強混凝土材料的抗裂性能:a)降低用水量和水膠比,增加粗骨料用量;b)摻入抗裂纖維、功能外加劑;c)降低骨料含泥量;d)摻入適量的引氣劑。10.5.2應保證入倉混凝土質量均勻性。18T/CSPSTC110—202210.5.3宜延長濕養護時間。10.6施加預應力10.6.1預應力施工宜按照JTG/T3650的規定執行。10.6.2壓應力施加值宜為1.0Mpa~2.0Mpa,單根預應力筋施加荷載不宜大于1000KN。10.7后澆帶與膨脹加強帶10.7.1墩墻后澆帶設置與混凝土澆筑遵守下列規定。a)宜設置在門槽、船閘閘室墻浮式系船柱以及外形和剛度變化較大易開裂的部位。后澆帶的間距不宜大于20m,后澆帶寬度不宜小于800mm。b)后澆帶澆筑時間應符合設計規定;未明確要求的,宜在兩側混凝土齡期達到56d后;當防裂后澆帶兼沉降后澆帶時,澆筑時間應同時滿足兩類后澆帶封閉時間的要求。c)應將結合面剔鑿干凈,保持毛糙而堅實,混凝土澆筑前保持濕潤不宜少于7d。d)有防水要求時可在結合面設置垂直止水帶(片),墻后采取防水措施。e)宜采用補償收縮或微膨脹混凝土,強度等級宜提高一個等級。f)混凝土振搗應均勻密實;每澆筑2m高度宜靜置不少于1h,并復振或敲擊模板外側面。10.7.2膨脹加強帶設置與混凝土澆筑遵守下列規定:a)間距不宜大于20m,寬度宜為800mm~1200mm;b)宜采用鐵絲網等材料豎向分隔;c)混凝土應分層澆筑,坯層厚度不宜大于300mm,且應先澆筑加強帶混凝土,再澆筑兩側普通混凝土。10.7.3后澆帶、膨脹加強帶混凝土持續濕養護時間不宜少于28d。10.8誘導縫10.8.1豎向誘導縫宜設置在不影響觀感或后續施工能掩蓋的部位。10.8.2誘導縫部位宜設置遇水膨脹橡膠條等裂縫誘導物,墩墻中心宜設置止水帶(片)材料,誘導縫的做法可參考圖1。圖1誘導縫示意圖10.9其他10.9.1除低溫季節外,墩墻混凝土澆筑前宜將結合面持續飽水濕潤不少于7d。19T/CSPSTC110—202210.9.2在墩墻中部距底板H/5~H/3高度范圍內布置暗梁,其高度宜為600mm~1000mm,寬度宜為500mm~800mm且不大于墩墻厚度的1/2;暗梁中布置上、下層水平鋼筋,每層宜為4根~6根,鋼筋直徑不宜小于20mm,并配置箍筋。10.9.3在墩墻易開裂部位的混凝土中摻入微生物自修復劑,按照T/CECS973的規定執行。11監測11.1基本要求11.1.1重要的大體積混凝土墩墻應編制溫控監測方案,開展溫度和應變等監測。11.1.2施工過程中宜測試混凝土原材料、拌和物、現場混凝土、冷卻水、環境等溫度。11.1.3大型工程宜采用大體積混凝土智能溫度監測和控制系統;宜開展混凝土溫度反饋分析,反饋分析應采用現場實際的原材料、溫控、施工和氣象信息,宜按照DL/T5787的規定執行。11.1.4應及時分析監測數據,按照設計要求調整和優化溫控措施。11.2溫度監測11.2.1宜采用無線溫度監測儀自動進行混凝土內外溫差、降溫速率及環境溫度的測試;人工測試時,宜采用插入式熱電偶測溫元件,并采用水銀溫度計校核。溫度測試元件的選擇、安裝及保護應遵守GB50496、GB/T51028的規定。11.2.2原材料溫度宜采取下列監測方法。a)散裝粉體材料可在進場卸料前測量其在車、船內的溫度,存放時間不超過7d的,可作為測量溫度;或在使用時直接測量出料口的溫度;使用袋裝粉體材料的,直接測量袋內材料溫度。b)骨料溫度測量時先扒開料堆表面不少于0.3m厚度的骨料,將插入式溫度計插入骨料中,每次測3點,取平均值作為溫度值。c)液體外加劑、水直接測量容器內的溫度。11.2.3宜開展墩墻模板外表面、保溫層與混凝土接觸面、混凝土表面與中心、冷卻水的溫度監測,監測點布置按照下列規定執行。a)同時澆筑的墩墻至少選擇一個墩墻。b)每個墩墻在L/3、L/2或3L/4軸線處,距底板1m~5m同一軸線至少布置1個測位;或在預計墩墻中心溫度可能最高的部位布置測位。c)每個測位在混凝土表面、中心布置3個~5個測點;墩墻厚度小于或等于1000mm的,混凝土中心溫度宜選擇墩墻中心;墩墻厚度大于1000mm的,混凝土中心溫度可選擇墩墻中心,或距離表面500mm的位置。d)每個測位同時布置監測模板外表面、保溫層與模板接觸面的溫度測點;環境溫度監測點數量根據具體需要確定,一般布置3個~5個測點。e)采取通水冷卻時,宜同時在豎向相鄰兩個冷卻水管的中間位置和距冷卻水管50mm處布置測點,并在冷卻水管進出口處分別布置溫度測點。11.2.4混凝土溫度監測按照下列規定執行。a)混凝土入倉溫度每臺班應至少測量2次。b)采用無線溫度監測儀自動監測混凝土溫度時,宜0.5h~1h監測1次。c)人工測試時,混凝土開始澆筑至第7d每4h不應少于1次,第8d~第14d每6h~12h不應少于1次,第15d至測溫結束每24h不應少于1次;氣溫驟降、拆模前后、中止通水冷卻、撤除保溫層時,宜增加溫度監測頻次。d)冷卻水管進、出口水溫宜6h~12h監測1次。20T/CSPSTC110—2022e)溫度監測過程中宜描繪各點溫度變化曲線和斷面溫度分布曲線。f)發現溫控數值異常應及時報警。11.2.5環境溫度監測頻次與混凝土溫度監測頻次相同。11.2.6當混凝土中心降溫速率、內外溫差滿足表7的規定,且中心溫度與環境最低溫度之差小于15℃時可停止測溫。11.3應變監測11.3.1應變測試元件的選擇、安裝應遵守GB50026、GB50496的規定。11.3.2應變監測宜1h~2h1次。混凝土測溫結束可停止應變監測,或根據需要確定應變監測停止時間。11.4其他監測11.4.1宜在冷卻水管的進、出口安裝流量計和壓力表,流量、壓力宜6h~12h監測1次。11.4.2宜對環境濕度和風速進行監測。11.4.3誘導縫位置應進行裂縫開度觀測。12裂縫觀測與處理12.1基本要求12.1.1墩墻拆模后應定期組織裂縫檢查,發現的裂縫應進行觀測。12.1.2應結合結構與構造設計、施工環境、原材料、配合比、澆筑、養護以及裂縫觀測分析情況,按照DL/T5251、JGJ/T317等標準分析裂縫成因,評估其對結構受力、使用功能和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能的影響。12.1.3應制定裂縫處理方案并實施;宜根據SL176的規定進行質量缺陷備案。1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