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維地理信息模型生產規范Specificationsforthepro2012-10-26發布2012-10-26發布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發布I前言 1范圍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4縮略語 5總體要求 16數據準備 37生產設計 48地形模型生產 69建筑要素模型生產 710交通要素模型生產 911植被要素模型生產 12水系要素模型生產 13管線及地下空間設施要素模型生產 14場地模型生產 15其他要素模型生產 16元數據生產 17質量要求 附錄A(資料性附錄)紋理貼圖不同等級表現參考示例 參考文獻 ⅢCH/T9015—2012《三維地理信息模型數據產品規范》、CH/T9016—2012《三維地理信息模型生產規范》和CH/T9017—2012《三維地理信息模型數據庫規范》對三維地理信息模型的數據獲取、加工處理和生產建庫等過程提出了具體技術要求,并作出了相應規范。本標準涵蓋了三維地理信息模型生產方面的內容。本標準的起草規則依據GB/T1.1—2009。本標準由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提出并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信息中心、高德軟件有限公司、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建設綜合勘察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和北京四維益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李成名、李宗華、趙占杰、林蘇靖、胡圣武、劉曉麗、李治慶、印潔、洪志遠、趙柯、1三維地理信息模型生產規范本標準規定了三維地理信息模型數據的內容、采集方法和模型制作以及數據質量等方面的要求。本標準適用于三維地理信息模型數據的采集、模型制作以及更新維護等工作環節。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2260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GB/T17941數字測繪成果質量要求CH/T9015—2012三維地理信息模型數據產品規范3術語和定義CH/T9015—2012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三維地理信息模型three-dimensionalmodelongeographicinformation能可視化反映相關地理要素在立體空間中的位置、幾何形態、表面紋理及其屬性等信息,包括各種地上主要地理信息的外部及地下空間,不含地上各建(構)筑物地理信息內部。本標準中簡稱三維模型。[CH/T9015—20124縮略語下列縮略語適用于本文件。DEM數字高程模型(digitalelevationmodel)DOM數字正射影像圖(digitalorthophotomap)CAD計算機輔助設計(computeraideddesign)5總體要求a)選用的已有測繪資料應滿足建模現勢性和精度要求;b)平面和高度數據的采集,應符合現行相關技術規定;c)應以能夠準確表達對象幾何形態特征為原則,必要時可通過圖像或視頻等方式輔助描述幾何形25.1.2紋理數據采集原則紋理數據采集原則如下:a)應選擇光線較為柔和的環境(包括天氣、時間、地點等),按正視角度進行拍攝。應避免逆光拍攝。b)遵循紋理的單一最小化原則。應拍攝地物所有部位的表面影像。有重復單元的表面,宜拍攝局部。無重復單元的表面,應拍攝完整表面。對無法正視拍攝的表面,應進行多角度拍攝,并利用圖像處理軟件進行糾正和拼接處理。c)應根據不同細節層次的模型以及相應的精度與表現要求,確定拍照需要表現的細節。d)應拍攝有代表性的表面影像制作通用紋理或示意紋理。5.1.3屬性數據采集原則屬性數據的采集原則如下:a)精細建模的地物應采集相應的屬性,屬性類別可參照GB/T20258的規定確定;b)屬性數據采集宜與幾何數據、紋理數據的采集同步進行;c)屬性數據必要時應進行實地校核檢查,保證建模地物的屬性信息正確完整;d)屬性數據編碼應具有系統性、科學性、一致性、通用性和可擴展性。5.2空間參考系按CH/T9015—2012,5.2的規定,三維模型包括地形模型、建筑要素模型、交通要素模型、水系要素模型、植被要素模型、場地模型、管線及地下空間設施要素模型和其他要素模型,三維模型數據應采用統一的、符合國家規定的平面坐標和高程系統。當采用地方坐標系時,應與國家統一坐標系統建立嚴密的轉換關系。5.3時間參考系日期應采用公歷紀元,時間應采用北京時間。5.4數據格式三維模型數據交換的主要內容包括模型的幾何數據、紋理數據、屬性數據和元數據。上述數據應符合下列規定:a)DEM、DOM的數據應符合現行的技術規定。b)地形模型、建筑要素模型、交通要素模型、水系要素模型、植被要素模型、場地模型、管線及地下空間設施要素模型和其他要素模型的數據采用的數據類型及其數據格式見表1的規定。表1三維模型數據類型與數據格式數據類型幾何數據紋理數據不帶Alpha通道.AVI、.MPG等屬性數據元數據35.5數據質量三維模型數據質量應采用數據質量元素描述。數據質量元素主要包括完整性、位置精度、表現精度、屬性精度、現勢性和邏輯一致性。對于數據源、數據加工過程、數據內容取舍和數據更新維護過程等涉及數據質量的相關內容應有記錄文檔。5.5.2三維模型完整性三維模型完整性要求如下:a)三維模型數據要素應全面完整,不應有遺漏和冗余;b)不同類型、不同細節層次數據的拓撲關系應完整、正確。5.5.3三維模型的位置精度及表現精細度三維模型數據的位置精度及表現精細度包括平面精度、高度精度、地形精度、DOM精度、模型精細度以及紋理精細度六個指標,應符合CH/T9015—2012的規定。5.5.4三維模型屬性精度三維模型屬性精度要求如下:a)三維模型屬性應根據不同模型類別設置不同的屬性字段;b)各類模型分類及其編碼應正確完整;c)三維模型的屬性項和屬性值應準確、完整。5.5.5三維模型現勢性三維模型現勢性要求如下:a)應按需求定期或及時對數據進行更新,保持數據的現勢性;b)元數據應包含采集更新時間標識。5.5.6三維模型邏輯一致性三維模型邏輯一致性要求如下:a)三維模型數據在遵循的概念模式規則上應具有一致性;b)三維模型數據存儲的數據格式應具有一致性;c)三維模型數據空間位置應具有拓撲一致性。6數據準備6.1基礎資料6.1.1現狀三維模型制作資料現狀三維模型制作資料包括:a)建模區域內1:500、1:1000、1:2000和1:5000等中、大比例尺地形圖數據;b)建模區域內現狀的航空航天影像數據及其他類型影像資料;c)建模區域內現狀地理要素的有關高度資料。46.1.2其他輔助資料其他輔助資料包括:a)規劃報建項目整體的總平面圖文件。b)設計方案資料,包括建(構)筑物的平面圖、剖面圖、立面圖等資料及相關說明文件。c)設計方案效果圖,包括項目整體鳥瞰效果圖、俯視圖、透視圖以及所有樓型外立面效果圖等。d)設計方案的外立面色彩參數。e)設計方案的三維模型以及模型對應的紋理數據。6.2現勢資料三維模型的幾何、紋理信息可綜合采用航空攝影測量、激光掃描、傾斜攝影、野外實地測量等方法獲取現勢資料,通過內業數據處理表達相互之間拓撲關系。在采集這些現勢資料時應遵照有關技術規定,確保各要素三維表達時規定的技術指標。6.2.2航空攝影測量方法采用航空攝影測量方式,獲取地理要素的幾何信息,構建三維模型。在采集過程中應注意地理要素及其陰影的準確識判,對于航測內業無法準確判定的,應作出標識性說明,提交外業實地核實。6.2.3激光掃描方法通過機載、車載、地面激光掃描方式,獲取地理要素的幾何、紋理信息,構建三維模型。6.2.4傾斜攝影方法采用傾斜攝影方式,獲取地理要素的幾何、紋理信息,構建三維模型。6.2.5野外實地測量方法采用經緯儀、全站儀、手持式測距與測高儀或皮尺等測量工具,以及照相機等攝像設備,獲取地理要素的幾何、紋理信息,構建三維模型。7生產設計7.1建模單元劃分7.1.1建模單元劃分原則建模單元劃分原則如下:a)應以相對穩定和完整的自然地形地物為界,盡量保持邊界的穩定性和地理要素幾何上不被切割;b)應與管理單元、行政區劃界線統籌考慮;c)應考慮建模單元歷史、景觀、生態等控制要素的相對完整;d)建模單元應具有空間鋪蓋特征,既完整覆蓋建模區域,又無交叉。57.1.2建模單元編碼方法建模單元編碼方法如下:a)三維模型建模單元宜按區(縣)、管理單元、建模單元三級進行劃分。管理單元可以是街道(鄉、鎮)等行政區域范圍,也可以是規劃管理的分區;建模單元宜以道路圍合區域(如街坊)為單位。b)建模單元編碼應由縣級以上行政區劃代碼、鄉鎮級行政區域代碼(管理單元)和行政村級行政區域代碼(建模單元)三部分組成,并應符合圖1的規定。c)縣級以上行政區劃代碼采用6位編碼方式,應符合GB/T2260的規定。d)鄉鎮級行政區域代碼采用3位編碼方式,一般采用所在地區統一的街道(鄉、鎮)行政區域的代碼。e)行政村級行政區域代碼采用2位編碼方式,一般采用自然順序編號方式。圖1建模單元編碼規則示意圖7.2建模區域的級別劃分通常情況下,三維模型建模精細程度與區域相關聯,按照地理要素需要表現的效果和程度等要求,可將地理要素所在的區域劃分為I、Ⅱ、Ⅲ、IV四個等級。政治、經濟、文體、交通、旅游等方面的地標(標志)性中心區、中心商務區(CBD)以及特定區域。除I級以外的政治、經濟、文體、交通、旅游等中心區域,高檔住宅、公寓以及特定區域。7.2.4Ⅲ級區除I級和Ⅱ級以外的區域政治、經濟、文體、交通、旅游等中心區域,普通住宅以及特定區域。7.2.5N級區城中村、棚戶區、工廠廠房區等區域,遠郊、農村地區以及特定區域。7.3模型命名7.3.1模型命名原則模型命名原則如下:a)命名規則應具有可擴充性;b)所有模型及紋理的命名應唯一;c)模型名稱與紋理名稱應對應;d)命名應準確、合理、簡明;6e)名稱可用字母、數字和下劃線組合表示。7.3.2模型命名方法模型命名方法如下:a)三維模型命名應由建模單元編碼、模型類型、模型順序號和表現等級四部分組成(見圖2);b)建模單元編碼應符合7.1.2的規定,在同一行政區域,縣級以上行政區劃代碼可省略表示;c)模型類型應按地形模型、建筑要素模型、交通要素模型、水系要素模型、植被要素模型、場地模型、管線及地下空間設施要素模型和其他要素模型劃分,可采用各類別名稱用字的漢語拼音首字母縮寫,也可采用英文縮寫;d)模型順序號應為各類地理要素的順序編號;e)表現等級按CH/T9015第6章的規定分類型劃分標識;f)三維模型紋理命名,應與模型名稱相對應,可采用模型名加上順序號的方式。表現等級模型順序號模型類型建模單元編碼圖2模型命名代碼結構示意圖8地形模型生產8.1建模內容以DEM為主反映的地形起伏特征和疊加其上的以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為主的地表紋理。8.2模型分級根據地形表現重要程度需求將地形模型劃分為以下四個等級:a)I級。逼真反映地形起伏特征和地表形態的模型,宜以1:500、1:1000、1:2000等比例尺地形圖、航空影像及實地采集數據為基礎,DEM格網單元尺寸不大于2m×2m;采用真實的地表覆蓋紋理反映地表的質地、色彩、紋理等特征,DOM地面分辨率優于0.2m。b)Ⅱ級。反映地形起伏特征和地表形態及其影像的模型,DEM格網單元尺寸不大于2.5m×2.5m;平坦地區的高程精度優于0.7m,丘陵地區優于1m,山地優于2.4m,高山地優于5m,DOM地面分辨率優于0.2m。c)Ⅲ級。反映地形起伏特征和地表影像的模型,DEM格網單元尺寸不大于5m×5m;平坦地區的高程精度優于1.4m,丘陵地區優于2m,山地優于5m,高山地優于10m,DOM分辨率地面d)IV級。反映地形起伏特征,DEM格網單元尺寸不大于10m×10m;平坦地區的高程精度優于2m,丘陵地區優于5m,山地優于10m,高山地優于20m。8.3模型制作地形模型的制作應符合以下規定:a)地形模型數據應由幾何數據和紋理數據組成。模型應簡潔、完整地表達地表起伏形態特征,便于快速、清晰地判斷建模區域的地形特征和方位。7b)地形模型制作前,應根據需要合理確定幾何模型表達方法、精度要求,以及紋理的分辨率、尺寸。c)地形模型的邊界線應為閉合多邊形。d)地形模型制作利用的DEM和DOM數據應符合CH/T9015規定的精度要求。8.4建模方法地形模型的建模方法應符合以下規定:a)地形模型可按8.2規定的四個等級,選擇其中一種或多種組合進行建模。b)不同等級的地形模型應采用不同精度的數據進行制作。對地形較為復雜的局部地區,可通過增加地形特征線、特征點,或手工調整的方式進行修改調整。c)I級地形模型宜以1:500、1:1000、1:2000等比例尺的地形圖、遙感影像、激光掃描點云或實地采集的數據為基礎,采用交互式建模或激光點云建模的方式制作。d)Ⅱ級、Ⅲ級、IV級地形模型宜由DEM數據構建三角網,生成地形三維模型,并疊加DOM作為紋理來表現。對需要表現局部地區細節特征的情況,應利用等高線、高程點、特征點、特征線等數據進行精化。e)地形模型應與建筑要素模型、交通要素模型、植被要素模型及其他要素模型等底部無縫銜接。9建筑要素模型生產9.1建模內容建筑要素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內容:a)建筑物。按照建筑物形狀、位置分布特點及復雜程度分為以下幾類:1)簡單獨立建筑物。2)附屬建筑物。首先要確定它是一個建筑物且與一個主體建筑物相連。分為一邊與主體建筑物相連和兩邊都與主體建筑物相連兩種情況。3)多層建筑物。指建筑高度大于10m,且建筑層數大于3層的建筑。4)內部庭院。分為簡單內部庭院和復雜內部庭院兩類:簡單內部庭院指平頂房內的空地;復雜的內部庭院指由不同房檐類別的構筑物圍成的空地。5)復雜建筑物。建筑物主體包含球面、弧面、折面或多種幾何形狀,或包含以上提到的多種類型建筑物。b)建筑物屋頂。根據屋頂形狀,建筑物屋頂劃分為以下幾類:1)平頂房屋頂,包括平頂和單斜面頂兩類。3)復雜屋頂,包含多種幾何造型的屋頂。物立面突出物以及屋頂裝飾等。9.2模型制作建筑物要素模型制作應符合以下規定:a)建筑要素模型在滿足視覺效果的情況下,宜減少模型的幾何面數,降低紋理的分辨率。對有規律紋理的建筑模型可采用重復貼圖的方式;b)建筑要素模型的基底、外立面幾何結構與建筑高度應準確,紋理拼接應過渡自然;c)紋理應正確反映木材、石材、玻璃、金屬等建筑材質特征。86)模型的高度精度應優于1m。1)模型的基底輪廓線應基于1:500、1:1000、1:2000等比例尺地形圖中建筑物的基底5)模型的高度精度應優于1m。1)模型的基底輪廓線應基于1:500、1:1000、1:2000等比例尺地形圖中建筑物的基底9e)IV級建筑物要素模型制作應符合以下規定1)模型的基底輪廓線應基于1:500、1:1000、1:2000等比例尺地形圖中建筑物的基底輪廓線直接生成,并與地形圖保持一致。2)模型可依據建筑物基底的幾何形狀及建筑高度,通過拉伸等方法制作模型。3)建筑物屋頂結構宜簡化表示;大型臺階主體可建模表現,下穿結構、一般出入口可貼圖表4)毗鄰的模型之間的距離小于1m時可綜合。5)模型的基底應與所處地形位置處于同一水平面上,與地形起伏相吻合。f)V級建筑物要素模型應符合以下規定:1)模型的基底輪廓線應基于1:500、1:1000、1:2000等比例尺地形圖中建筑物的基底輪廓線直接生成,并與地形圖保持一致。2)模型可依據建筑物基底的幾何形狀及建筑高度,通過拉伸等方法制作。欄、立面圖突出物或重要裝飾等附屬設施可不表現。4)毗鄰的模型之間的距離小于1m時可綜合。5)模型的基底應與所處地形位置處于同一水平面上,與地形起伏相吻合。g)VI級建筑物要素模型可通過自動提取影像紋理或通用紋理制作。10交通要素模型生產交通要素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內容:a)道路,包括城際公路、城市道路和鄉村道路等;d)道路附屬設施,包括道路交通標志與標線、路沿、植被隔離帶和柵欄等。交通要素模型建模應符合以下規定:a)道路及其附屬設施的地理位置應根據1:500、1:1000、1:2000等比例尺的地形圖或DOM確定,高度信息可進行實地測量或根據遙感影像、航空影像及現場勘查資料進行判讀;b)道路的鋪裝方式和材質特點可依據地區現狀主要道路特征確定,人行道的鋪裝圖案材質及顏色宜實地采集;c)道路上的各類交通標識宜與實際情況一致,包括各類交通標志、標線和信號燈等;d)其他道路附屬設施宜依據現實生活中的典型示例進行建?;蚣y理表現,其幾何尺寸應符合相關交通要素模型建模方法應符合以下規定:a)道路及其附屬設施線狀模型應依據地形圖中的道路中心線制作,應與道路中心線一致,弧線路段可作圓滑處理。b)I級交通要素模型建模應符合以下規定:1)應準確反映交通設施及附屬設施的結構特征,任一維度變化超過1m的結構特征均應進行三維幾何建模;2)基底輪廓線應與地形圖或設計圖一致,弧線路段可作圓滑處理,模型高度可進行現場測量或通過現場照片判讀;3)紋理應細節清晰,準確反映建模物體材質特征,不同材質或鋪裝形式之間的差別與分隔應清晰反映;4)模型的基底應與所處地形位置處于同一水平面上,與地形起伏相吻合。c)Ⅱ級交通要素模型建模應符合以下規定:1)應依據地形圖中道路邊線進行三維幾何面建模,弧線路段可作圓滑處理;2)紋理應反映路面材質及交通標線;3)模型位置和幾何尺寸宜與現狀一致;4)模型的基底應與所處地形位置處于同一水平面上,與地形起伏相吻合。d)Ⅲ級交通要素模型建模應符合以下規定:1)依據地形圖中道路邊線形成三維幾何面模型,弧線路段可作圓滑處理;2)紋理可采用通用紋理;3)附屬設施可不表現或用符號表現;4)模型的基底應與所處地形位置處于同一水平面上,與地形起伏相吻合。e)IV級交通要素模型建??芍苯硬捎檬疽饧y理表現。11植被要素模型生產11.1建模內容植被要素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內容:a)道路兩旁成行栽植的行道樹和綠地;b)公園、社區、庭院種植的景觀植物。11.2模型制作植被要素模型制作應符合以下規定:a)在符合應用需要的可視效果下,其形態、高度宜真實;b)植被要素模型的樹干底部應與其附著面保持一致,與地形起伏相吻合;c)行道樹的放置間距應符合實際情況;d)景觀植物的放置和搭配宜與實際相符,樹種選擇和色彩搭配應協調美觀,樹木的大小、高低、形態應與所在環境的尺度和空間層次相宜。11.3建模方法植被要素模型建模方法應符合以下規定:a)可采用CAD、分形及其他建模技術中的一種或幾種方式組合建模。b)I級植被要素模型建模應符合以下規定:1)植被的地理位置應根據1:500、1:1000、1:2000等比例尺的地形圖或DOM確定;2)宜對植被要素模型的樹干、樹枝、樹葉等進行全要素建模,可采用模型樹方式,也可采用分形技術建立;3)紋理應真實準確的反映植被各要素的顏色、質感和圖案等,且清晰可辨;4)宜針對場景較小和特定造型的景觀植物、文物保護樹種等進行細節建模表現;5)景觀植物的放置和搭配宜與實際相符,樹種選擇和色彩搭配應協調美觀,樹木的大小、高低、形態應與所在環境的尺度和空間層次相宜。c)Ⅱ級植被要素模型建模應符合以下規定:1)植被的地理位置應根據1:500、1:1000、1:2000等比例尺的地形圖或DOM確定;2)宜建立簡單的樹干模型,反映樹干的基本特征;3)樹冠宜采用多面片形式表現,真實反映樹冠色彩、形狀、樹葉紋理等特征;4)行道樹樹干模型以實際測量數據為依據建立;5)景觀植物中的保護樹種、造型樹等特殊樹種的高度應以測量數據為準;6)紋理應與實際基本一致,主要特征清晰可辨。d)Ⅲ級植被要素模型建模應符合以下規定:1)植被的地理位置應根據1:500、1:1000、1:2000等比例尺的地形圖或DOM確定;2)樹干底部中心點的平面坐標值應與地形圖上保持一致;3)可綜合考慮建設情況、表現效果等,建立單面片、十字面片或多面片的幾何模型;4)行道樹的高度可根據測量數據,設置樹木模型一定的高度變化區間,隨機生成;5)景觀植物可用紋理庫中的一種或多種紋理,設置一定的高度變化區間,隨機生成;6)模型與實際樹種類似,基本反映樹干種類及分布情況。e)IV級植被要素模型建模應符合以下規定:1)植被的地理位置應根據1:500、1:1000、1:2000等比例尺的地形圖或DOM確定;2)樹干底部中心點的平面坐標值應與地形圖上保持一致,反映植被的分布;3)行道樹的高度可根據測量數據,設置樹木符號一定的高度變化區間,隨機生成;4)景觀植物可用紋理庫中的一種或多種紋理符號,設置一定的高度變化區域,隨機生成。12水系要素模型生產12.1建模內容12.2模型制作水系要素模型制作應符合以下規定:a)水系及其附屬設施的地理位置應根據1:500、1:1000、1:2000等比例尺的地形圖或DOM確定,水深信息可進行實地測量或根據遙感影像、航空影像及現場勘查資料進行判讀。b)水系要素模型制作時應保證存在有水的底面與側面,底面應與地形起伏相吻合,水面用示意紋理表達。當水底和地景相連為一體時,可直接采用水面紋理。c)河堤、護欄、防洪墻等附屬設施宜依據現實中的典型形式進行建?;蚣y理表現,幾何尺寸應符合相關設施的設計、制造規范。為配合三維場景展示效果,允許一定的地形損失。d)水面紋理可根據特定需求表現為靜止或動態動畫效果。建模方法水系要素模型建模方法應符合以下規定:a)水系要素模型可依據地形圖中水系中心線制作,弧線水系可作圓滑處理。也可采用CAD及其他建模技術中的一種或幾種方式組合建模。1)水系及其附屬設施的地理位置應以1:2000及以上比例尺地形圖或DOM為基準確定,水深應根據航攝獲取的影像、DEM模型或現場勘查進行判讀提取;2)水系及其附屬設施都建模表現;3)河堤、護欄、防洪墻等附屬設施建模時,為配合三維場景展示效果,應更改DEM與三維模4)水面可根據需要通過建模或地形表現,水面紋理可根據特定需求表現為靜止、動態動畫效果,或半透明效果。1)水系及其附屬設施的地理位置應以1:2000及以上比例尺地形圖或DOM為基準確定,水深應根據航攝獲取的影像、DEM模型或現場勘查進行判讀提取;2)河床可依托地形模型表現,碼頭、河堤、護欄、防洪墻(堤)等設施通過建模表現,其他附屬設施通過貼圖表現;3)水面可根據需要通過建?;虻匦伪憩F;d)Ⅲ級水系要素模型建模應符合以下規定:1)水系及其附屬設施的地理位置應以1:2000及以上比例尺地形圖或DOM為基準確定;他附屬設施不表現;3)水面直接通過影像或示意紋理表現。13管線及地下空間設施要素模型生產管線及地下空間設施要素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內容:a)地上地下管線主要指鋪設在道路地上或地下,分支到道路兩旁建筑物中,用于滿足市民日常所供熱、供氣的架空及地下管線,以及特殊用途的地下管線(如石油管線)等。b)地下人防設施主要指一種有防護要求的特殊地下建筑,按平時用途可分為商場、游樂場、游泳管線及地下空間設施要素模型建模應符合以下規定:c)模型的位置、尺度以及高度信息可根據竣工測量數據、施工圖紙進行判讀獲取。地下軌道交通上的各類交通標識宜與實際情況一致,包括各類交通標志、標線和信號燈等。d)地下空間附屬設施宜依據現實中的典型形式進行建模或紋理表現,幾何尺寸應符合相關設施的13.3建模方法13.3.1地上地下管線要素模型建模方法地上地下管線要素模型建模方法應符合以下規定:a)宜利用管線普查或竣工測量數據自動生成管線模型,也可利用交互式進行幾何建?;蚣す鈷呙璺绞浇?。b)I級地上地下管線要素模型制作應符合以下規定:1)應反映管線的主次關系和連接點;2)應真實反映管線口徑形狀,管線斷面應做圓滑處理;3)匝口、放水口、消防栓、電桿、塔架和各種窨井等與地上其他精細模型結合緊密的附屬設施要素模型與實際地物的水平、垂直誤差不宜超過0.5m;4)使用的紋理應真實反映實際物體的材料;5)多種管線在水平垂直交叉時,宜依據其最近的管線特征點高程差異,反映空間的交錯結構c)Ⅱ級地上地下管線要素模型制作應符合以下規定:1)宜反映出管線的主次關系和連接點;2)應真實反映管線口徑的類型,管線斷面可做圓滑處理;3)附屬設施模型的外觀,應能直觀反映其功能及相同管線實體段之間的分流調節特征。d)Ⅲ級地上地下管線要素模型制作應符合以下規定:1)宜反映出管線的主次關系;2)斷面尺寸應真實反映管線口徑及類型;3)應真實表達管線在平面的走向和在豎向的空間拓撲關系;·4)管線節點及附屬設施可采用符號表現。e)IV級地上地下管線要素模型制作應符合以下規定:1)應基于測量數據生成,中心線上管線特征點的坐標值應與實際管線實體中心線上特征點保持一致;2)應反映出管線的主次關系;3)應真實表達管線在平面的走向和在豎向的空間拓撲關系;4)管線節點及附屬設施可不予表現。13.3.2地下人防設施模型要素建模方法地下人防設施要素模型建模方法應符合以下規定:a)宜利用交互式、激光掃描或實地測量等技術進行幾何建模。b)I級地下人防設施要素模型制作應符合以下規定:1)模型宜根據精細儀器測量結果或建筑設計資料制作。2)模型應真實反映建模物體的主體結構和細節。在建模物體內部漫游時,能清晰觀察到建模物體的每個細節,模型觀感與原物體保持一致。3)模型使用的紋理材料應與建模物體外觀保持一致,反映出紋理的實際圖像、顏色、透明度等,區別出磚、木頭、玻璃等不同質地。宜采用修飾真實紋理,紋理中不應含有建模物體以外的物體。4)模型應反映建模物體長、寬、高等任意維度變化大于0.2m的細節。5)模型的高度與實際物體誤差不應超過0.2m。6)模型應能表現建筑內容結構,表達建筑內部細節。c)Ⅱ級地下人防設施要素模型制作應符合下列規定:1)模型的基底輪廓線、高度應采用實地測量方式獲取,高度與實際物體誤差不應超過0.5m。2)模型應反映建筑物內部主體結構與附屬設施等細節。3)直徑大于0.5m的立面突出物或重點裝飾等建模表現。地下出入口、立柱、圍墻可主體建模表現;柵欄、指示牌等可采用紋理貼圖表現。4)紋理應基本反映建筑物的顏色、質地、圖案和局部細節特征,可采用不修飾真實紋理。d)Ⅲ級地下人防設施要素模型制作應符合下列規定:1)模型的基底輪廓線、高度應采用實地測量方式獲取,高度與實際物體誤差不應超過1m;2)可采用通用紋理,基本反映建筑物的顏色、質地等特征。e)IV級地下人防設施要素模型可通過自動提取影像紋理貼圖制作,也可采用示意紋理表現。13.3.3地下交通設施要素模型建模方法地下交通設施要素模型建模方法應符合以下規定:a)I級地下交通設施要素建模應符合以下規定:1)應依據竣工測量圖、施工圖紙等數據構建三維幾何面模型,弧線路段可作圓滑處理,模型高度應進行現場測量,任一維度變化大于0.2m的結構特征均應進行三維幾何建模。2)宜采用修飾真實紋理,應細節清晰,準確反映建模物體材質特征,不同材質或鋪裝形式之間的差別與分隔應清晰反映。3)地下交通附屬設施要素模型的位置和幾何尺寸應與現狀一致。b)Ⅱ級地下交通設施要素模型建模應符合以下規定:1)應依據竣工測量圖、施工圖紙等數據構建三維幾何面模型,弧線路段可作圓滑處理,模型高度應進行現場測量,任一維度變化大于0.5m的結構特征均應進行三維幾何建模。2)宜采用不修飾真實紋理,反映路面材質及交通標線。3)地下交通附屬設施要素模型的位置和幾何尺寸宜與現狀一致,或用符號表現。c)Ⅲ級地下交通設施要素模型建模應符合以下規定:1)應準確反映交通設施及附屬設施的結構特征,任一維度變化大于1m的結構特征均應進行三維幾何建模。2)紋理可采用通用紋理。3)附屬設施可不表現,或用符號表現。d)IV級地下交通設施要素模型建??稍诨編缀慰蚣艿幕A上進行,可采用示意紋理表現。14場地模型生產通常情況下,影像分辨率低于2.5m處的場地模型可以用地形模型代替;必要時,將地面上除建筑、交通、水系、植被之外的自然或人工修筑所占場地(包括高于地面的露臺、下沉式廣場、露天體育場、施工地、內部道路、空地等),參照第8~12章中有關技術方法進行分級建模表現。15其他要素模型生產15.1建模內容其他要素模型主要包括除地形、建筑、交通、水系、植被、場地、管線及地下空間設施以外的要素??煞譃檩o助設施和美化設施兩個大類。15.2模型制作其他要素模型制作應符合以下規定:a)模型底部應與其附著面保持一致。b)模型外形主要結構應表達清楚、準確和完整。c)模型尺寸、比例應準確。常規尺寸應統一收集獲??;特殊造型模型及其細節結構應進行實地測量,并嚴格按照測量數據進行模型制作。d)應控制模型面數,在不影響模型表現效果的前提下,細節特征部分小于0.1m的結構宜用修飾真實紋理表現,大于0.1m的結構宜采用模型表現。弧形結構在保證效果的前提下應控制模型面數。對鏤空細節非常多的模型,宜采用透明貼圖對模型進行優化。e)模型的擺放應以實際情況為依據,合理設置擺放位置及間距,不應與周圍其他模型相互穿插。f)欄桿、圍墻等非入庫模型制作時,應注意比例尺度,參考實地測量所得數據。15.3建模方法其他要素模型建模方法應符合以下規定:a)其他要素模型建立方法可采用近景攝影測量建模、激光掃描建模、CAD建模中的一種或幾種組合。b)I級其他要素模型建模應符合以下規定:1)模型的地理位置應以1:2000及以上比例尺地形圖或DOM為基準確定;2)模型應根據實測物體尺寸和外業采集紋理進行建模,真實準確地反映模型物體對應的幾何結構和細節特征;3)模型細部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取舍,取舍掉的細節可采用紋理輔助表現;4)紋理貼圖應細節清晰,真實準確反映模型物體的材質特征,宜采用修飾真實紋理;5)模型高度精度應不低于模型自身高度的5%。c)Ⅱ級其他要素模型建模應符合以下規定:1).模型的地理位置應以1:2000及以上比例尺地形圖或DOM為基準確定;2)模型宜采用單面片、十字面片或多面片的形式表現,位置及幾何尺寸宜與現狀吻合;3)紋理采用通用紋理,應真實、清晰地反映模型形態、結構和質地等細節信息;4)模型高度精度不低于模型自身高度的10%。d)Ⅲ級其他要素模型建模應符合以下規定:1)模型的地理位置應以1:2000及以上比例尺地形圖或DOM為基準確定;2)模型可采用通用三維符號庫或示意紋理表現,要能形象反映出物體的形態與特征。16元數據生產三維模型的元數據可基于GB/T19710確定具體元數據內容并進行生產。17質量要求17.1模型幾何框架制作模型幾何框架制作應符合以下質量規定:b)相鄰建模單元的地形模型應平滑銜接,不應出現重疊和漏縫;地形模型應完整覆蓋整個建模區域;c)帶透明紋理的建筑模型,其透明貼面不應與其主建筑分離,應保證建筑對象的唯一性;d)比較長的條帶狀物體(如高架路、堤壩等)應分段,每段長度不應超過300m;e)同一法線方向的兩個面之間的最小間距為30cm;f)弧形結構最多用6段表現,柱型結構最多用12段表現,球形結構最多用24段表現;g)模型制作時應鏈接同一坐標位置上的所有點。17.2貼圖影像制作貼圖影像制作應符合以下質量規定:a)紋理圖像的模式采用RGB顏色。b)材質規格為2的n次方,且最大不超過2048×2048,紋理長寬比差異不宜過大(參見示例)。c)區域內不同建筑立面用到相同或類似紋理貼圖時,應采用同一張紋理貼圖。不可出現同圖不同名或同名不同圖的貼圖。d)三維模型的紋理貼圖處理方法參見附錄A。17.3成果質量要求成果質量應符合以下質量規定:a)模型數據檢查應包括以下內容:1)模型數據的完整性。應包括地形模型、建筑要素模型、交通要素模型、水系要素模型、植被要素模型、管線及地下空間設施要素模型和其他要素模型等的錯漏情況。2)模型制作的準確性、合理性。應包括模型數據的平面位置、高度、形狀、比例等幾何精度的準確性,模型在場景中表達邏輯的正確性以及各級別模型優化制作的合理性檢查等。3)模型紋理、貼圖的準確性、完整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別墅裝修合同協議
- 《稅務代理》課件
- 股權無償贈與協議書二零二五年
- 深圳股權轉讓書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版股權質押協議標準范文
- 聘用獸醫協議
- 雙方夫妻離婚協議書
- 二零二五工程墊資合同
- 二零二五版建筑物沉降觀測合同
- 擔保公司履約保函格式二零二五年
- 物理試題2025年東北三省四城市聯考暨沈陽市高三質量監測(二)及答案
- 七年級地理下冊第七單元測試題(人教版)
- 《2025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管理指南》解讀 2
- 控煙知識培訓課件
- 設備的技改和更新管理制度
- GB/T 5453-2025紡織品織物透氣性的測定
- 2024慢性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解讀課件
- 2025年xx村公益性項目購買材料詢價會議記錄
-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比例 西師大版
- 卓有成效的管理知到課后答案智慧樹章節測試答案2025年春青島黃海學院
- 抗日英雄人物楊靖宇介紹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