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課件_第1頁
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課件_第2頁
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課件_第3頁
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課件_第4頁
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2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3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4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5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6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7手足口病的定義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之一多發生于5歲以下的嬰幼兒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潰瘍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致命性并發癥無合并癥患兒預后良好,一般5~7d自愈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8流行概況

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此病流行的報道:1957年在加拿大首次報告新西蘭Seddon于1957年最早加以描述1958年加拿大Robinson從患者糞便和咽拭中分離出CoxA16,同時患者血清抗體有四倍增長,初步查明CoxA16為本病病原1959年提出HFMD命名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9國外流行概況11959年英國、美國加利福尼亞也發生流行1972年腸道病毒71型(EV71)在美國被首次確認。此后EV71感染與CoxA16感染交替出現,成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體英國1994年4季度爆發了一起遍布英格蘭威爾士由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共監測到952個病例意大利、法國、德國等國家也經常發生由各型柯薩奇、??刹《竞虴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10國外流行概況2日本是手足口病發病較多的國家,歷史上有過多次大規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A16感染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均為EV71引起主要臨床癥狀為手足口病,病情一般較溫和同時也觀察到伴無菌性腦膜炎的病例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躍EV71、CoxA16均有分離EV71毒株的基因型與以往不同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11國外流行概況320世紀90年代后期,EV71開始肆虐東亞地區1997年以來,EV71感染為主的手足口病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大規模爆發流行--并發中樞神經系統癥狀而導致死亡病例增多。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12馬來西亞概況1997年馬來西亞發生了主要由腸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份共有2628例發病住院889例39例有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僅4~6月份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齡1.5歲,病程僅2天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13新加坡概況1970年首次發生手足口病1972年、1973年和1981年均有流行1997年起又有許多兒童患病2000年秋季發生了大規模手足口病流行,有4名兒童死于肺部并發癥,部分病人中檢出腸道病毒71型,全國的幼兒園為此曾一度關閉。2008年7000多例。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14新加坡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15國內流行情況11981年起,在上海、北京、福建等地有少數病例零星報道,但缺乏病原學支持1983年天津發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爆發流行,5-10月間發生了7000余病例,經過兩年散發流行,1986年又出現爆發,在托兒所和幼兒園,兩次爆發的發病率分別達2.3%和1.9%1999年5-9月,深圳南山區,59例(臨床診斷)、7例(PCR+)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162000年5-8月煙臺招遠市立醫院就診1698例,6月15-7月15發病高峰,3例死亡。14例病毒性腦膜炎2000年秋季新加坡的疫情波及到蘇州市,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某幼兒園也因新加坡生病兒童返回蘇州引起一起爆發疫情2001年4月,北京昌平區某幼兒園一起手足口病爆發,患病率達6.65%。國內流行情況2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17國內流行情況2008年3月份以來,安徽省阜陽市發生了較大規模的手足口病疫情。截至5月5日,安徽阜陽累計報告手足口病4929例,其中22例死亡;有1391例正在住院治療,其中重癥病例22人,病危6例;正在接受門診治療652人;已治愈2836人。近期大量兒童運達寧波、舟山、溫州…安徽、廣東、山東、浙江、上海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18國內流行情況3香港地區1987年發生EV71流行,2001年出現首例死亡病例(男,2歲,肺水腫、肺出血)1998年EV71感染在臺灣省引發大量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在6月和10月兩波流行中,共監測到129106例病例(可能僅1/10),重癥病人405例,大多為5歲以下的兒童,死亡78例,其中5歲以下71例(91%),死亡病例中65例(83%)有肺水腫或肺出血。并發癥包括腦炎、無菌性腦膜炎、肺水腫或肺出血、急性軟癱和心肌炎有相當數量病人為柯薩奇A16腸道病毒感染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19流行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20傳染源人是本病的傳染源患者、隱性感染者和無癥狀帶毒者流行期間——患者急性期,糞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流行間歇和流行期——健康帶毒者和輕型散發病例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21傳播途徑人群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咽喉分泌物、唾液中的病毒—空氣飛沫傳播唾液、皰疹液、糞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日常接觸傳播、經口傳播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經口感染門診交叉感染、口腔器械消毒不嚴——傳播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22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受感染后可獲得免疫力各年齡組均可感染發病病毒隱性感染與顯性感染之比為100∶1成人大多已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相應的抗體HFMD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4歲以內占發病數85%~95%國外觀察報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非流行期間新生兒出世,易感者逐漸積累,達到一定數量時,便為新的流行提供先決條件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23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24新加坡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25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26流行特征地區--地區分布極為廣泛,歐美及亞洲等地沒有嚴格地區性季節四季均可發病冬季發病較為少見,夏秋季多見1999年廈門由EV71型引起HFMD流行,其高峰在夏季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27日本手足口病2000-04年監測情況

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28流行方式暴發流行后散在發生流行期間,幼兒園和托兒所易發生集體感染天津市兩次較大流行,托幼單位兒童發病率明顯高于散居兒童家庭也有發病集聚現象家庭散發,常一家一例;家庭暴發,一家多人或兒童與成人全部感染發病醫院門診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格,也可造成傳播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強度大,傳播快,在短時間內即可造成大流行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29

衛生部電視電話會議:以散發為主一個村1例多數一個村2例有一定比例一個村3例不多一個村4例很少流行方式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30病原學1能引起HFMD的病原型別很多,均屬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人腸道病毒屬,其型別有CoxA5、10、16、19型及EV71型和新腸道病毒最常見為CoxA16及EV71型有的報導ECHO及CoxB組某些型也可引起,但仍沒獲得進一步證實有關資料表明,HFMD的病原體經歷了較大變遷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31病原學2從世界各國報導來看,七十年代前,主要為CoxA16引起,隨后EV71逐漸增多日本HFMD的流行,經病原學研究證實是由CoxA16及其變異株和EV71型交替出現,也可同時出現,但以某個型為主。CoxA16變異株出現,可能人群中抗體陽性率高,在抗體影響下誘導而成的我國八十年代以CoxA16為主,1989年從成人HFMD病人分離出EV71型1998-1999年HFMD流行,各地報導均以EV71型為主,臺灣、香港也是如此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32HFMD病原的生物特性1HFMD型別多樣,但卻有許多共同的生物特性①來源于人體,能引起人體腸道暫時性感染,可由人體消化道和鼻咽部分離出病毒,在正常人體血清和丙種球蛋白的制品中均可發現特異性抗體②對乙醚有抵抗力,20%乙醚、4℃作用18h,仍保留感染性——病毒結構中不含脂質③病毒顆粒呈球形,直徑20~30nm④病毒核心為核糖核酸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33HFMD病原的生物特性2⑤耐酸試驗是區別腸道病毒與鼻病毒、口蹄疫病毒的方法之一腸道病毒在PH3.5仍然穩定,而口蹄疫病毒、鼻病毒不穩定⑥病毒在50℃可被迅速滅活,但1mol濃度二價陽離子環境可提高病毒對熱滅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長期保存,在外環境中病毒可長期存活。實驗室消毒劑為75%酒精。5%來蘇對腸道病毒沒有作用,對乙醚,去氯膽酸鹽等不敏感。對紫外線及干燥敏感,各種氧化劑(高錳酸鉀、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滅活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34傳染性人與人之間的傳染主要是直接接觸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糞便污染的玩具、用具而傳播,接觸患者穿破了的水皰亦能感染此病。在發病的第一周傳染性最強,患者的糞便在數周內仍具傳染性。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35疫情報告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納入丙類傳染病管理。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的有關規定,對符合上述病例定義的手足口病病例進行報告。應嚴格診斷、核實后報告。發現異常升高或病例呈聚集性分布或出現死亡病例,應及時核實并向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及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36流行病學調查病例數明顯增多、病例呈聚集性分布、重癥病例比例較大或出現死亡病例時,應組織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目的:一是采樣、檢測,明確病原學;二是收集臨床資料,以了解不同型別腸道病毒的致病性、毒力、所致疾病臨床類型及救治等;三是闡明本次流行/暴發的傳播方式及感染的危險因素等,以便制定針對性的預防控制措施;四是評價不同防控策略和措施的有效性。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37實驗室檢測

1.病毒分離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糞便或肛拭子、腦脊液或皰疹液、以及腦、肺、脾、淋巴結等組織標本中分離到腸道病毒。2.血清學檢驗病人血清中特異性IgM抗體陽性,或急性期與恢復期血清IgG抗體有4倍以上的升高。3.核酸檢驗(PCR)

自病人血清、腦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糞便或肛拭子、腦脊液或皰疹液以及腦、肺、脾、淋巴結等組織標本等標本中檢測到病原核酸。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38采樣要求發生本病流行的省份每周至少采集5-10例患者的標本進行檢測;死亡或重癥、住院病例、暴發疫情應進行標本采集及實驗室檢測;采集和保存要求和送檢單見附件1和附件2。采集標本時應注意收集病例的相關信息,填寫個案調查表見附件4。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39糞便標本

采集病人發病7日內的糞便標本,用于病原檢測。糞便標本采集量5-8g/份,采集后立即放入無菌采便管內,4℃暫存立即(12h內)送達實驗室,-20℃以下低溫冷凍保藏,需長期保存的標本存于-70℃冰箱。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40咽拭子標本采集病人發病3日內的咽拭子標本,用于病原檢測。用專用采樣棉簽,適度用力拭抹咽后壁和兩側扁桃體部位,應避免觸及舌部;迅速將棉簽放入裝有3--5ml保存液(維持液或生理鹽水,推薦使用維持液)的采樣管中,在靠近頂端處折斷棉簽桿,旋緊管蓋并密封,以防干燥。4℃暫存立即(12h內)送達實驗室,-20℃以下低溫冷凍保藏,需長期保存的標本存于-70℃冰箱。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41血清標本采集急性期(發病0-3d)和恢復期(發病14-30d)雙份配對血清用于抗體檢測。靜脈采集3-5ml全血,置于真空無菌采血管中,自凝后,分離血清,將血清置于-20℃以下冰箱中冷凍保存。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42皰疹液標本在手足口病的實驗室診斷中,從皰疹液中分離到病毒具有很高的診斷價值,可同時采集多個皰疹作為一份標本。先用75%的酒精對皰疹周圍的皮膚進行消毒,然后用消毒針將皰疹挑破用棉簽蘸取皰疹液,迅速將棉簽放入內裝有3-5ml保存液(維持液或生理鹽水,推薦使用維持液)的采樣管中,在靠近頂端處折斷棉簽桿,旋緊管蓋并密封。所采集標本4℃暫存立即(12h內)送達實驗室,-20℃以下低溫冷凍保藏,需長期保存的標本存于-70℃冰箱。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43腦脊液標本出現神經系統癥狀的病例,要采集腦脊液標本,進行病原和抗體檢測,從腦脊液中分離病毒也具有很高的診斷價值。采集時間為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后3天內,采集量為1.0-2.0ml。采集后立即裝入無菌帶墊圈的凍存管中,4℃暫存立即(12h內)送達實驗室,-20℃以下低溫冷凍保藏,需長期保存的標本存于-70℃冰箱。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44其他標本病例密切接觸者的標本采集選擇典型病例所在的托幼機構、或所在村,以新發病例密切接觸者為采樣對象,采集單份糞便和血清標本。健康對照的標本采集選擇患兒發病所在社區(村)的臨近無病例的社區(村)或托幼機構。采集5歲以下的兒童單份糞便和血清標本。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45預防控制措施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做好兒童個人、家庭和托幼機構的衛生是預防本病感染的關鍵。勤洗手

喝開水

吃熟食

常通風

曬被褥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46個人預防措施1.飯前便后、外出后用肥皂等給兒童洗手,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2.看護人接觸患兒前、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處理污物;3.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應充分清洗;4.不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常通風,勤曬衣被;5.出現相關癥狀及時就診?;純杭S便及時消毒處理;輕癥患兒居家隔離治療、休息,減少交叉感染。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47托幼機構及小學等集體單位

預防控制措施1、教室和宿舍等場所要保持良好通風;2、每日對玩具、個人衛生用具、餐具等清洗消毒;3、清掃或消毒時應穿戴手套,之后應立即洗手;4、對門把手、樓梯扶手、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