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廣東深圳羅湖外國語學校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廣東深圳羅湖外國語學校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廣東深圳羅湖外國語學校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廣東深圳羅湖外國語學校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廣東深圳羅湖外國語學校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廣東深圳羅湖外國語學校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B)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題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聯合國難民署資料顯示,國際難民移民總數在1976年是280萬,1980年達到820萬,1985年猛增到1160萬,到1993年已經有1890萬。這說明()A.難民問題成為全球化深入面臨的難題 B.經濟全球化加速跨國間人員自由流動C.多極化趨勢導致全球政局的動蕩不安 D.發展中國家面臨全球化趨勢嚴峻挑戰2.1955年,蘇聯《外國文學》發表了美國作家厄斯金考德威爾的小說《男人群》,其內容包括美國企業的無賴行徑、黑人的貧困與自暴自棄。蘇聯此舉的主要目的是A.揭露黑奴制度的罪惡歷史 B.借助文化交流宣揚和平共處C.服務國內改革的實際需要 D.在美蘇對抗中占據輿論優勢3.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中國社會并存的經濟成分有①自然經濟②民族資本主義經濟③洋務經濟④外國資本主義經濟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4.康有為在他的《大同書》中重新詮釋了“仁”的概念,并將其與萬有引力定律聯系起來。他還聲稱由于地球正離太陽越采越遠,因此人們也正在變小。他的證據是一只長笛,這個長笛是他根據古人的建議組裝起來的,但他用后發現,與現代人的使用要求相比,笛子太長了。康有為的觀點A.用西方文化正確詮釋了中國文化B.沒有真正地把握西方科學的內涵C.發展了中國人對西方科學的興趣D.在中學中找到了西方科學的源頭5.魏源在《海國圖志》中介紹某國的制度時說:“事無大小,必須各官合議,然后準行:即不成允,亦須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選擇公舉。”這一國家應是A.美國B.德國C.日本D.俄國6.俾斯麥說:(德意志)這個巨型的怪物成為一個軟如海綿的無抵抗能力的聯合體。當前的種種重大問題不是依靠演說和多數票所能解決的,而要依靠鐵和血。材料中所說的“聯合體”是指什么A.處于四分五裂的政治狀態 B.德意志工業革命的水平低,經濟發展緩慢C.德意志的軍國主義思想嚴重 D.德意志地區是當時受教皇壓榨最嚴重的地區7.《馬可·波羅行紀》中曾記述:元朝時“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離開舊都而遷居新都”。這里的“契丹省”指的應當是A.遼陽行省 B.嶺北行省 C.甘肅行省 D.云南行省8.下列古羅馬(前753年—476年)政體演變圖中①②最合適的內容是A.貴族寡頭政治、元首政治 B.君主制、貴族寡頭政治C.貴族寡頭政治、民主政治 D.君主制、元首政治9.晚清著名的洋務派外交家郭嵩燾主張,與西方各國交往最好的方式是“德”,其次以“略”,以“威”,以“恩”,“而信與義貫乎四者之中而不能外”;在既有中外關系中,要遵守條約。這表明郭嵩燾思想A.古今意識規則二者相結合 B.具有近代化的國際視野C.已放棄“中體西用”思想 D.對外妥協退讓特征明顯10.一本《新撰外國地理》課本的章節目錄包括:“中國本部、滿洲、波斯、印度、暹羅、法屬亞洲、英屬馬來半島、英屬加拿大及黑暗大陸總論”等。下面對此書的認識哪一個最準確A.這是十八世紀初期英國人對世界地理的看法B.這是十九世紀初期美國人對世界地理的描述C.這是二十世紀初期日本人對世界地理的分類D.這是中國在二次大戰后對新國家出現的敘述11.中國古代十分注重水利設施的修筑。如圖所示水利工程修建于A.春秋時期 B.戰國時期 C.秦代 D.漢代12.根據英國1882年制定的《普通規》,議會開會的大部分時間要有政府參加。據統計,從1887年到1897年,英國政府參加議會會議的時間平均達到會議全部時間的84.5%,因此議員個人很少有提出議案的機會。這一現象反映出英國A.內閣行政權力的膨脹 B.議會主權地位確立C.三權分立體制被打破 D.政黨政治日益完善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以前,我國傳統的人才觀認為:人才是具有“明人倫”的品格和“修齊治平”之能的德才兼備之才。人才與統治能力、人才與治才幾乎成為同義語,其最高境界是達到內圣外王、全能全知的通才、賢才。19世紀后期,王韜認為:必須要培養多類型、多層次的有“一技之長,一材之擅”的專門人才。這些專門人才是具有各種專門知識技能的企業家、軍人、科學家等各行各業人員。清政府宣稱:凡游學他國得有長技者,可直接被聘請為書院的專科教師。20世紀初,孫中山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拔去奴隸之根性”的新式國民。20世紀20年代,蔡元培提出:新公民是擁有健全之人格的公民,乃是既有高度的政治覺悟和愛國意識的共和國國民,又有健壯的體魄、近代科學知識、良好的修養、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質的“完全之人物”。北洋政府的《壬戌學制》中強調重視學生的職業訓練;課程和教材內容側重實用;實行選科制和分科教育,兼顧學生升學和就業兩種準備。——李宜江《我國近代人才觀的變遷》從材料中提取一條有關人才觀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14.(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0--1956年,來華留學生1891人,來自世界19個國家,其中主要來自社會主義國家。1957-1965年,來華留學生5368人,來自世界69個國家,美國、瑞典、西班牙等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實現了零的突破,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的留學生人數由40多人增長到300多人,漢語是這些來華留學生的首選課程。為了促進來華留學生事業的發展,中央政府相繼頒布了《各人民民主國家來華留學生暫行管理辦法(草案)》、《各國來華留學生管理工作的注意事項》《關于接收資本主義國家派遣留學生來我國學習的修改意見》等文件,給予來華留學生減免學費、發放獎學金以及生活補助等政策。----摘編自張玉永《建國后來華留學生政策研究》材料二1978在華留學生為1900人,全部享受政府獎學金。2006年一年中來華留學生162695人,其中自費留學生125783人,日本和韓國學生是來華留學的主力軍。來華留學的學生層次不僅包括本科生、碩士生甚至博士生,也包括短期進修生,他們選擇就讀的高校以及專業更加多元與豐富。來華留學生事業的發展是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發展的表現,也是我國教育事業不斷發展的結果。1992年國務院頒布了《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擴大了高校辦學的自主權,激發了高校招收留學生的積極性。1998年國家又制定下發了《關于調整自費來華留學生收費標準的通知》規范了自費留學生的管理。此外,我國還通過建立“中國文化研究獎學金”、“優秀生獎學金”等獎學金制度和獎學金年度評審制度,鼓勵和吸引高層次的留學生來華學習并提高獎學金的使用效益。-----摘編自鄭向榮《建國六十年來華留學生教育發展及其發展因素分析》(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50-1965年來華留學生的特點及其影響。(2)依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78年以來,來華留學生的變化及其背景。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

從材料中的數據來看,難民人數有大幅增加,聯系所學經濟全球化的背景可以看出,難民問題成為全球化深入過程中面臨的難題,故A正確;難民人數有大幅增加,并非人員自由流動,排除B;C材料無法體現,排除;材料中的難民主要是因戰爭等問題產生的,并非都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排除D。2、D【解析】

1955年美蘇爭霸時期,蘇聯發表揭露美國社會問題與矛盾的小說,意在借此在美蘇對抗中占據輿論優勢,D項正確;揭露黑奴制度的罪惡歷史不是此舉的主要目的,A項錯誤;小說中揭露的美國社會問題,與美蘇“和平共處”和蘇聯的“國內改革”無關,BC兩項錯誤。3、A【解析】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由于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洋務運動刺激下開始產生,①②③④符合題意,B、C和D排除。故選A。4、B【解析】

康有為將西方思想和中國傳統思想結合,但是存在生搬硬套的傾向,說明其沒有真正把握西方科學的內涵,選項B正確;根據康有為對萬有引力的解釋可以看出,康有為準確的將西方科學知識和中國文化結合起來,排除A;材料未體現康有為對中國人的影響,排除C;選項D與題無關,排除。5、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實際上考查的是對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對教材知識的識記能力。材料講的是民主決議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地方有自治權,所以答案選A。德國和日本是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俄國也是君主專制國家,這些與材料不符,所以排除B、C、D。考點:歐美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美國共和制的確立·民主政治6、A【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敘述“一個軟如海綿的無抵抗能力的聯合體”可以知道談到的是國家的四分五裂的政治狀態,靠“鐵和血”完成統一,才能走近代化的道路,本題考查的是德意志統一的背景,材料沒有涉及到工業革命和軍國主義思想、也沒有涉及教皇的壓迫。故A項正確。7、A【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發展,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材料中的“契丹人”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按照元朝行省制度的劃分,東北地區應該是屬于遼陽行省管轄,故應該選擇A;B項是管轄包括今俄西伯利亞大部、蒙古國等地區,排除;C項是在西北,排除;D項是在南方,排除。故選A。8、A【解析】

公元前509年建立的羅馬共和國實行貴族寡頭政治,公元前27年建立的羅馬帝國實行元首政治,故答案為A項;共和時代羅馬沒有實行君主制,排除B、D項;帝國時代羅馬沒有實行民主政治,排除C項。9、A【解析】

由材料“而信與義貫乎四者之中而不能外”“在既有中外關系中,要遵守條約”可知,郭嵩燾主張將傳統的儒家思想融合進近代外交規則體系中,這體現了他古今融合的思想,故選A;材料也強調了郭嵩燾對傳統的繼承,B項解讀過于片面,并非最佳答案,排除;對傳統的繼承恰恰說明郭嵩燾沒有放棄“中體西用”思想,排除C;郭嵩燾表現出的是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外交姿態,而非妥協退讓,排除D。10、C【解析】

材料中的“中國本部、滿洲”是作為兩個國家出現的,所以可以推斷是日本在大陸政策指導下的設想,將中國東北從中國分離出去,建立滿洲國。故C正確;十八世紀初期英國人沒有侵略中國的意圖,排除A;十九世紀初期美國人也不存在對中國侵略的意圖,排除B;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被打敗,不存在“滿洲國”,排除D。故選C。11、B【解析】

依據圖示可知,該水利工程位于關中平原的洛水和涇水之間,結合所學可知,這是鄭國渠,建于戰國時期,故B項正確;ACD三項均與鄭國渠修建時間不符合,排除。故選B。12、A【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1882年英國議會開會要有政府參加,到1897年英國政府參加議會的時間達到會議全部的84.5%,從而使議員連提出議案的機會都沒有,說明政府權力在擴大,而政府職能是由內閣行使的,說明內閣權力的膨脹,故選A;BCD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示例一:信息:近代以前,我國傳統的人才觀強調人的品德和政治才能。分析:(從原因方面來看)近代以前,由于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以及選拔服務于封建統治的國家官吏的需要,人才的選拔和培養重視基于儒家倫理的品德和利于封建統治的政治才能。(從認識或評價方面來看)這樣的人才觀利于官僚素質的提高和封建統治的強化;但培養的人才類型單一,不利于實用人才的培養。示例二:信息:19世紀后期,重視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多類型、多層次的專門人才。分析:(從原因方面來看)19世紀后期,伴隨著列強入侵、西方工業革命成果的傳入以及民族工業的興起,形成了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多類型、多層次的專門人才的人才觀。(從認識或評價方面來看)這適應了當時對各種實用專門人才需要,有利于培養近代化人才,推動我國社會的近代化;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沖擊了重道輕器,天朝上國等傳統觀念。示例三:信息:20世紀初,提出要培養有獨立人格、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分析:(從原因方面來看)20世紀初,提出要培養有獨立人格、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以教育改革的方式滲透愛國主義、全面發展的理念)。這是受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辛亥革命爆發,新文化運動開展的影響。中華民國成立后,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狀促成了這一人才觀的思考。(從認識或評價方面來看)這有利于解放思想,培養德才兼備和具有愛國精神的新式人才,推動中國社會的不斷進步。【解析】

根據“近代以前,我國傳統的人才觀認為:人才是具有‘明人倫’的品格和‘修齊治平’之能的德才兼備之才”,可概括出信息:近代以前,我國傳統的人才觀強調人的品德和政治才能。然后,結合所學,可分別從原因、評價等方面分析說明,原因可從儒家思想的影響和封建國家的需要分析,評價可從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進行回答。(提取其他信息也可,需要觀點明確,史實準確,邏輯清晰。)14、(1)特點:人數與國家逐漸增多,社會主義國家是主體;1956年以后來自第三世界國家的留學生日益增多;逐漸突破意識形態的限制;有較為系統的管理制度;實行普遍化和多樣性的優惠政策。影響:密切了中國與社會主義陣營的聯系和文化交流;擴大了新中國的世界影響力;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2)變化:數量增長迅速,周邊國家是主體,自費留學生是主力軍;來華留學生的選擇更加多元,層次更加豐富;管理制度進一步規范和優化;以獎勵性政策吸引高層次留學生;引導研究中國文化。背景: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中國重視發展睦鄰友好關系;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兩極格局瓦解后,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解析】

(1)特點:依據材料“1950-1956年,來華留學生1891人,……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