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廣東臺山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帶答案_第1頁
-歷史-廣東臺山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帶答案_第2頁
-歷史-廣東臺山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帶答案_第3頁
-歷史-廣東臺山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帶答案_第4頁
-歷史-廣東臺山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帶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臺山一中2024屆高三第一次月考歷史學科試題1.司馬遷認為,在推翻秦王朝過程中,項羽是天下諸侯的盟主,“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故而在《史記》中將項羽列入本紀。唐代史家劉知幾則指出:“霸王者,即當時諸侯。諸侯而稱本紀,求名責實,再三乖謬。”兩者認識不同的根源在于()A.史書編纂體例的選擇B.正統觀念的左右C.歷史敘述原則的取向D.情感傾向的影響2.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創字時的生態環境、經濟生活和思想觀念等。下表是“農”字的演變歷程,其創意是在樹木眾多的地方以蜃(蚌殼)制工具從事勞作。“農”字的創制可反映當時()A.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B.漁獵采集的勞動方式C.形神兼備的書畫藝術D.原始農耕的生產狀況3.下圖為西漢與隋京畿區示意圖。與西漢相比,隋京畿區的變動是為了()A.減少制度變革阻力B.拓寬財政收入來源C.促進中原地區民族交融D.緩解關中地區經濟壓力4.唐代初期,太宗稱:“我今為天下主,無問中國及四夷,皆養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樂者,我必令樂。”由于邊遠諸族聚居地生產相對落后,無法執行內地賦役標準,朝廷依據實情實施輕稅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規定:“諸邊遠州有夷僚雜類之所,應輸課役者,隨事斟量,不必同之華夏。”上述材料集中體現了唐朝()第1頁/共7頁A.采取靈活政策促進民族交往B.重視邊境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C.調整經濟政策推動區域發展D.堅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5.宋代依據有無田產,將全國戶口分為主戶和客戶。下表是北宋寶元元年(1038)和元豐元年(1078)三路主戶、客戶的統計數據,表中客戶比率變化反映()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B.地域經濟差別擴大C商品經濟發展加快D.貧富差距逐漸縮小.6.北宋理學家張載認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簡則治之精,不簡則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則事無不治者。……為天下者,奚為紛紛必親天下之事?”這表明張載主張()A.擴大地方權力B.恢復郡國并行制度C.健全中央機構D.簡化官員選任程序7.宋仁宗下詔廢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輔、諫官范仲淹等以“后無過不可廢”,跪求奏對。仁宗遣宰相呂夷簡告知他們皇后應廢的理由。事后,孔道輔等遭貶黜,朝廷詔令御史、諫官不得“相率請對”。這反映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員置疑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權威C.御史與諫官職能有混通趨勢D.宰相已淪為君主專制的工具8.永樂年間,明成祖應朝鮮使臣請賜,賜予朝鮮“五經”“四書”等經籍;又應日本使臣請賜,將皇后徐氏所制《勸善》《內訓》賜予日本。對此解讀合理的是()A.儒家學說在明初有新發展B.書籍向外流通渠道不暢通C.請求賜書是為了吸收中國先進思想D.朝日兩國借助明王朝強化政權權威9.我國東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紀只是一個“結茅而居”的漁村,到16世紀,已成為“繁華世界”,“寶貨塞途,家家歌舞賽神,鐘鼓管弦,連飆響答”,時稱“小蘇杭”。能夠說明這一現象的是()A.朝貢貿易繁榮B.農業生產技術進步C.白銀大量流入D.海上絲綢之路興起10.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容閎評價太平天國運動:“太平軍一役……其可稱為良好結果者惟有一事,第2頁/共7頁即天假此役,以破中國頑固積習,使全國人民皆由夢中警覺,而有新國家之思想。”文中的“新國家之思A.催生了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B.體現了國家治理方略的探索C.突破了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D.充分調動了農民革命積極性11.下圖為近代中國某一歷史現象的變化軌跡(圖中“數目”為社會關注度)。下列描述符合這一現象的是A.洋務運動中先后出現創辦軍用和民用工業的熱潮B.晚清政府通過開展自救運動應對社會思潮的沖擊C.列強經濟侵華主要方式由商品輸出轉為資本輸出D.民族工業因政府的優惠政策而得到了迅速地發展12.近代中國出現了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一次19世紀晚期資產階級維新派與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第二次是20世紀初資產階級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第三次是新文化運動。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都()A.以學習西學為核心內容B.以爭取民主為政治追求C.以挽救民族危亡為號召D.以反對封建專制為歸宿13.鴉片戰爭的爆發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成為人們的歷史常識。現代一些學者質疑這個傳統觀點,認為從中國發展的實際情形看,第二次鴉片戰爭才是中國近代史的真正轉折點。這是基于第二次鴉片戰爭A.推動統治者的制度變革B.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C.導致宗藩關系逐漸解體D.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起步14.1901年,敏銳的書商們將厚重的史籍簡化、重組,介紹西方歷史的“史書”成為市場的“暢銷書”,頗受應舉“策論”士子的歡迎。據此推測介紹西方歷史的“史書”暢銷的原因是()A.近代新式教育推行B.史學價值得到重估C.人才選拔機制調整D.學習西方獲得認同15.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周學熙曾經兩度出任財政總長。他憑借著袁世凱、徐世昌、熊希齡等政府要員的支持,以政府為后盾,積極貫徹“整理田賦,調整鹽產,清理官產,施行煙酒公賣”“籌辦實業銀行和興辦第3頁/共7頁工業”等財政方針。這些方針的實施()A.促進了民族工業的快速迅速B.推動了官僚資本主義的產生C.反映了民族危機在不斷加深D.有利于抵制外國經濟的入侵16.下表為民國初年-一些社會事件的統計。這些現象說明()事件民國初年各種政黨組織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多達300個,具有健全綱領或某一方面綱領者也多達35個北京爆發了抵制“二十一條"的外交運動,80萬人口的北京城,僅一次大規模的集會,人數就有30萬;而在天津,連續幾次大規模的集會,每次都在10萬人以上,而當時天津總人口也不過70萬人20世紀20年代在中國共產黨創立時期的最初幾批黨員中,具有直接或間接參加過辛亥革命運動經歷的人數約占三分之一A.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B.近代中國民主進程的曲折性C.辛亥革命加速了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D.個人選擇和國家命運相結合材料一省份引種年代省份引種年代廣西嘉靖十年直隸天啟二年(一六二二)嘉靖二十二年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嘉靖三十九年(一五六〇)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嘉靖四十二年(一五六三)遼寧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福建十六世紀中葉前后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浙江萬歷元年(一五七三)康熙二十五年(一六八六)廣東萬歷七年(一五七九)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貴州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萬歷二十五年(一五九七)安徽雍正年間圖1明清時期各省引種玉米見于記載的年代第4頁/共7頁圖2玉米在中國傳播的路線——據陳樹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國傳播情況研究》等材料二植不難,收獲亦易,……夏間成熟,谷殼喂豬。……某前在楚北曾令民廣勸令試種,現已成熟,梗大實密,已有成效,現在飭令各縣廣行勸諭,勸——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福建福寧知府李拔《請種包谷議》乙:嘉慶六年(1801年)浙江一些地方官府提出“浙江各山邑,舊有外省游民,搭棚開聚,棚廠滿山相望。山頂沙石乘雨而下淤塞法溝,爭端滋起,大為禾稼之害。且戶口龐雜,莫可究訐,往往因有山紳士居民貪其租利,容匿不法,至是為嚴立規條:……禁種——摘編自《清史資料》第七輯(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清時期玉米在中國傳播的時空特征。(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材料二中清朝政府官員對玉米種植的不同態度。程元通控告棚民案乾隆朝后期及嘉慶朝,大批異籍農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墾荒為生,被稱為棚民。乾隆五十九年,安徽徽州休寧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將山場租給棚民種苞谷。隨著開種山場規模擴大,部分族人與棚民發生糾紛并持續多年,遂于嘉慶十二年以族長程元通名義派程怡仁到都察院控告棚民。第5頁/共7頁程氏狀詞“我們住居地方,環抱皆山,禍遭流匪方會中等向無業地棍程金谷等盜租山場,搭棚糾集多人,私行開墾,種植苞谷,以致山傾石泄,漲塞河道,山上墳塋盡行挖掘,山下田廬皆受其害。該棚匪千百成群,實為地方之患”嘉慶上諭“或設立禁約,責令逐漸遷移,或勘定界址,就地妥為安插,不致無籍之徒愈聚愈多,日久為害地方,亦不至驅逐過驟,激成事端。……以期永杜爭端,輯寧民業為要。”地方處理意見酌斷山主退還部分租價銀,“方會中等遵即拆棚領銀,挈屬回籍”。其他棚民,或“酌定章程,分年飭令退山”,或“呈明入籍,照舊編甲"。程怡仁“照虛捏情節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據供母老丁單,斥縣查明照例辦理”。其他人等,按律處理。嗣后,禁“山場混召異籍之人搭棚開墾”,“嚴定專條,有犯從重科罪”,令各族長、祠長“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摘編自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嘉慶朝安徵浙江棚民史料》(1)該案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發的?(2)案件的處理體現了當時社會治理的哪些特點?19.黃河——“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材料一中國古人通過祭祀表達對黃河的敬畏。據甲骨卜辭記載,殷人每年多次舉行黃河祭祀,以求雨、求豐年等。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的諸侯也常常祭祀黃河,以結盟、立誓或祈求戰爭勝利等。材料二年鄒容在《革命軍》中寫道:“沿萬里長城,登昆侖,游揚子江上下,溯黃河,豎獨立之旗,撞自由之鐘。”年革命派《民聲》雜志發表組詩《愛之歌》,其中《黃河》篇寫道:“吾族受此河流賜,產出一部民族志。”年李大釗在《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中寫道:“揚子江、黃河可以代表我們的民族精神。”年國共兩黨代表在黃河邊同祭黃帝,毛澤東親撰祭文,“胄衍祀綿,岳峨河第6頁/共7頁年《民族詩壇》發表詩歌《黃河》,詩中寫道:“黃河!你這中華國族的母親,現在你再也不能安睡,東方吹動了號角,殺聲震變了天地。”年《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的歌聲激起熱烈反響,迅速傳唱到各根據地和抗日前線。(1)閱讀材料一,結合所學,說明中國古代重視祭祀黃河的原因。(2)20世紀上半葉,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時代內涵不斷豐富。閱讀材料二,結合所學,予以說明。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世紀初,梁啟超發表《新民說》,認為要使我國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賴“民德”的培育。民德分為私德與公德,“人人獨善其身者謂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謂之公德”。他將春秋以來的“民德”按優劣分為第一至第六共6個等級,認為東漢儒學最盛,士人崇尚氣節,民德最優。其所作《中國歷代民德升降表》如下:——摘編自梁啟超《飲冰室合集》選取中國古代史整體、部分或某個朝代,對材料中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闡述。(要求:看法具體第7頁/共7頁臺山一中2024屆高三第一次月考歷史學科試題1.司馬遷認為,在推翻秦王朝過程中,項羽是天下諸侯的盟主,“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故而在《史記》中將項羽列入本紀。唐代史家劉知幾則指出:“霸王者,即當時諸侯。諸侯而稱本紀,求名責實,再三乖謬。”兩者認識不同的根源在于()A.史書編纂體例的選擇B.正統觀念的左右C.歷史敘述原則的取向D.情感傾向的影響【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唐代(中國)。據本題材料司馬遷“在《史記》中將項羽列入本紀”,劉知幾指出“霸王者,即當時諸侯。諸侯而稱本紀,求名責實,再三乖謬。”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劉知幾是太過拘泥于名號、等級,刻板地要求必須身為天子才能立為本紀,如果身為諸侯,就絕無設為本紀之理。關鍵在于,他未能理解,司馬遷設置本紀的主要著眼點不在身份名號,而在于以之作為一個歷史時期史事之總綱領,看其是否起到支配歷史大局的作用,所以兩者認識不同的根源在于歷史敘述原則的取向,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涉及劉知幾對史書編纂體例的選擇,排除A項;正統觀念主要是指能夠一脈相承,并且能夠統一全國的某個政權的合法性,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B項;情感因素不是導致兩者不同認識的根源,排除D項。故選2.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創字時的生態環境、經濟生活和思想觀念等。下表是“農”字的演變歷程,其創意是在樹木眾多的地方以蜃(蚌殼)制工具從事勞作。“農”字的創制可反映當時()A.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B.漁獵采集的勞動方式C.形神兼備的書畫藝術D.原始農耕的生產狀況【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從虞夏時代起,經商、西周迄春秋止(中國)。據本題材料“在樹木眾多的地方以蜃(蚌殼)制工具從事勞作。”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原始的自然條件下,采用簡陋的石器、棍棒等生產工具,從事簡單農事活動的農業。這一時期木石工具仍在廣泛使用,耒耜和鋤钁是當時的主要農具,“農”字的創制可反映當時原始農耕的生產狀況,D項正確;材料內容沒有涉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排除A項;漁獵采集的勞動方式最為主要的工具是石頭工具和草繩木叉等,群居生活,圍捕漁獵,而材料反映的是原始農耕的生產狀況,排除B項;因“形神兼備的書畫藝術”與本題材料主要結論“原始農耕的生產狀況”不一致,排3.下圖為西漢與隋京畿區示意圖。與西漢相比,隋京畿區的變動是為了()A.減少制度變革阻力B.拓寬財政收入來源C.促進中原地區民族交融D.緩解關中地區經濟壓力【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隋朝(中國)。根據材料“西漢與隋京畿區示意圖”可知,與西漢京畿區相比較,隋朝的京畿區向以洛陽為中心的東部延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朝時期,人口大量增加,經濟重心逐漸南移,亟需通過南糧北運等形式來緩解關中地區的經濟壓力,D項正確;材料中描述的是隋京畿區的東移,與制度變革無關,排除A項;京畿區的東移,與拓寬財政收入來源無關,排除B項;隋朝京畿區的變動目的是緩解經濟壓力,而民族融合是東移帶來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4.唐代初期,太宗稱:“我今為天下主,無問中國及四夷,皆養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樂者,我必令樂。”由于邊遠諸族聚居地生產相對落后,無法執行內地賦役標準,朝廷依據實情實施輕稅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規定:“諸邊遠州有夷僚雜類之所,應輸課役者,隨事斟量,不必同之華夏。”上述材料集第2頁/共16頁中體現了唐朝()A.采取靈活政策促進民族交往B.重視邊境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C.調整經濟政策推動區域發展D.堅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題干第一則材料中,唐太宗的觀點“皆養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樂者,我必令樂”體現了唐太宗重視對周邊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第二則材料中,朝廷在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實施不同的賦稅政策,也體現了朝廷重視邊境民族地區的治理,B項正確;民族交往強調雙向交流,題干僅體現了朝廷對邊疆地區的態度和政策,同時題干中唐太宗的態度和朝廷的做法,并非為了促進民族交往,而是為了穩定邊疆和鞏固統治,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重視邊境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沒有唐朝經濟政策調整的相關論述,排除C項;題干中唐太宗的觀點沒有體現“因俗而治”,也沒有涉及“民族政策”,不符合題目設問“集中體現了”,排除D項。故選B項。5.宋代依據有無田產,將全國戶口分為主戶和客戶。下表是北宋寶元元年(1038)和元豐元年(1078)三路主戶、客戶的統計數據,表中客戶比率變化反映()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B.地域經濟差別擴大C.商品經濟發展加快D.貧富差距逐漸縮小【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據材料信息可知“北宋寶元元年(1038)到元豐元年(1078)荊湖南路、荊湖北路、江南東路的客戶人數都呈現出增長的趨勢,且沒有田產的客戶占比逐漸增加”結合所學,宋代實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導致土地兼并較為嚴重,因此客戶比重上升,主戶比重下降,A項正確;材料僅有不同地區人口的統計數據,沒有對不同地區間經濟發展進行比較,無法得出地域經濟差別擴大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強調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礎上的主戶和客戶,屬于農業經濟中的封建租佃關系,與商品經濟無關,排除C第3頁/共16頁項;土地兼并推動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排除D項。故選A項。6.北宋理學家張載認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簡則治之精,不簡則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則事無不治者。……為天下者,奚為紛紛必親天下之事?”這表明張載主張()A.擴大地方權力B.恢復郡國并行制度C健全中央機構D.簡化官員選任程序.【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簡則治之精,不簡則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則事無不治者。……為天下者,奚為紛紛必親天下之事?”可知,張載認為,若一切都由中央朝廷來管,必有許多事情管理不好,所以,要實行“封建”,擴大地方的權力,這與北宋時期地方的邊防無力有一定的聯系,A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中央權力過大,而非主張恢復郡國并行制度,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中央與地方權力的分配,沒有體現中央機構的健全以及官員選拔制度,排除C項和D項。故選A項。7.宋仁宗下詔廢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輔、諫官范仲淹等以“后無過不可廢”,跪求奏對。仁宗遣宰相呂夷簡告知他們皇后應廢的理由。事后,孔道輔等遭貶黜,朝廷詔令御史、諫官不得“相率請對”。這反映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員置疑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權威C.御史與諫官職能有混通趨勢D.宰相已淪為君主專制的工具【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從材料信息看,宋仁宗下令廢后,遭到了御史和諫官的反對,朝廷詔令御史、諫官不得“相率請對”,也就是兩個機構不能聯合起來奏對,應該各負其責。這從一個側面表明御史與諫官職能有混通趨勢,C項正確;古代家國一體,皇帝的家事即國事,不能說不容置疑,排除A項;從材料信息看,御史和諫官的行為遭到了皇帝的強力反擊,維護了皇帝的權威,排除B項;“仁宗遣宰相呂夷簡告知他們皇后應廢的理由”,不能說宰相淪為君主專制的工具,排除D項。故選C項。8.永樂年間,明成祖應朝鮮使臣請賜,賜予朝鮮“五經”“四書”等經籍;又應日本使臣請賜,將皇后徐氏所制《勸善》《內訓》賜予日本。對此解讀合理的是()第4頁/共16頁A.儒家學說在明初有新發展B.書籍向外流通渠道不暢通C.請求賜書是為了吸收中國先進思想D.朝日兩國借助明王朝強化政權權威【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明成祖應朝鮮使臣請賜”“又應日本使臣請賜”可知,朝鮮和日本的請賜行為,說明兩國以明朝政權為其宗主國,欲借助明朝賜書的行為,來強化自己政權的權威,D項正確;材料與儒家學說的發展無關,強調的是朝鮮、日本的政府行為,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官方行為,與書籍向外流通渠道不暢通的說法無關,排除B項;四書五經等內容屬于朱子學,在明代之前就已經傳入了日本,因此在當時的日本和朝鮮,這并不屬于先進思想。徐皇后所制的兩本書也主要是女德之類,也談不上先進性,排9.我國東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紀只是一個“結茅而居”的漁村,到16世紀,已成為“繁華世界”,“寶貨塞途,家家歌舞賽神,鐘鼓管弦,連飆響答”,時稱“小蘇杭”。能夠說明這一現象的是()A.朝貢貿易繁榮B.農業生產技術進步C.白銀大量流入D.海上絲綢之路興起【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16世紀(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6世紀,我國東南沿海某港口貿易增多,商品經濟發展,城市繁榮,結合所學,這一時期,新航路開辟,世界貿易增多,中國手工業產品迅速發展,在對外貿易中占優勢,因此白銀大量流入中國,促進了東南沿海港口城市的興起,C項正確;明朝在朝貢貿易中采取“免征稅”“給予賞賜”等優待政策,“厚往薄來”,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對東南沿海港口城市興起作用有限,排除A項;材料強調明朝的對外貿易,與農業生產技術進步無關,排除B項;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漢,興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時期的海禁、閉關鎖國政策,排除D項。故選C項。10.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容閎評價太平天國運動:“太平軍一役……其可稱為良好結果者惟有一事,即天假此役,以破中國頑固積習,使全國人民皆由夢中警覺,而有新國家之思想。”文中的“新國家之思A.催生了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B.體現了國家治理方略的探索第5頁/共16頁C.突破了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D.充分調動了農民革命積極性【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所學可知,材料中的“新國家之思想”是指太平天國后期,洪仁玕寫出《資政新篇》,《資政新篇》中提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顯然這體現了國家治理方略的探索,B項正確;A項錯誤,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從鴉片戰爭以后就開始了,并非從太平天國運動材料開始,排除A項;《資政新篇》中的思想并沒有突破了中體西用,排除C項;《資政新篇》主張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并不能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排除D項。故選B項。11.下圖為近代中國某一歷史現象的變化軌跡(圖中“數目”為社會關注度)。下列描述符合這一現象的是A.洋務運動中先后出現創辦軍用和民用工業的熱潮B.晚清政府通過開展自救運動應對社會思潮的沖擊C.列強經濟侵華主要方式由商品輸出轉為資本輸出D.民族工業因政府的優惠政策而得到了迅速地發展【答案】B【解析】法”和清末“新政”的時間相吻合,而這兩個運動均是晚清政府在內憂外患及資產階級維新思想和革命思想的沖擊下,不得不進行的自救運動,B項正確;洋務運動在1895年已經破產,排除A項;列強經濟侵華主要方式由商品輸出轉為資本輸出是在1895年,但這一變化無法解釋圖中的曲折現象,排除C項;民族工故選B項。12.近代中國出現了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一次19世紀晚期資產階級維新派與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第二次是20世紀初資產階級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第三次是新文化運動。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都()第6頁/共16頁A.以學習西學為核心內容B.以爭取民主為政治追求C.以挽救民族危亡為號召D.以反對封建專制為歸宿【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近代中國出現了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近代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分別與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有關,都以爭取民主為政治追求,B項正確;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以學習西方的民主政體有關,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并沒有以挽救民族危亡為號召,不屬于三者的共同點,排除C項;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并不以反封建專制為最終目的,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排除D項。故選B項。13.鴉片戰爭的爆發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成為人們的歷史常識。現代一些學者質疑這個傳統觀點,認為從中國發展的實際情形看,第二次鴉片戰爭才是中國近代史的真正轉折點。這是基于第二次鴉片戰爭A.推動統治者的制度變革B.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C.導致宗藩關系逐漸解體D.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起步【答案】D【解析】【詳解】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為了挽救清政府統治興起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創辦了一批民用和軍用企業、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開啟了中國經濟、教育、軍事的近代化,D項正確;推動清政府制度變革是戊戌變法,排除A項;第二次鴉片戰爭沒有動搖清政府的統治根基,排除B項;宗藩關系逐漸解體與開啟近代化無必然聯系,排除C項。故選D項。14.1901年,敏銳的書商們將厚重的史籍簡化、重組,介紹西方歷史的“史書”成為市場的“暢銷書”,頗受應舉“策論”士子的歡迎。據此推測介紹西方歷史的“史書”暢銷的原因是()A.近代新式教育推行B.史學價值得到重估C.人才選拔機制調整D.學習西方獲得認同【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時空是:1901年(中國)。依據材料可知,書商和士子皆關注介紹西方歷史的書,結合1901年清末新政的史實,可推測書商與士子并非是主動關注西方歷史,而是為了應對科考政策的調整,以求盈利或考取功名,C項正確;由材料可知暢銷書的購買者是“應舉‘策論’的士子”,說明材料中的現象受科舉的影響,不是因為新式教育的推行,排除A第7頁/共16頁項;材料主旨強調科考政策調整引發西方史書暢銷,并非史學價值的重估,排除B項;學習西方獲得認同的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5.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周學熙曾經兩度出任財政總長。他憑借著袁世凱、徐世昌、熊希齡等政府要員的支持,以政府為后盾,積極貫徹“整理田賦,調整鹽產,清理官產,施行煙酒公賣”“籌辦實業銀行和興辦工業”等財政方針。這些方針的實施()A.促進了民族工業的快速迅速B.推動了官僚資本主義的產生C.反映了民族危機在不斷加深D.有利于抵制外國經濟的入侵【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洋軍閥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周學熙任財政總長期間,積極貫徹發展實業等方針,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工業的發展,因此有利于抵制外國經濟入侵,D項正確;材料只是采取了發展經濟的方針,并不能看出當時民族工業發展的狀況,排除A項;官僚資本主義的產生是在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民族工業發展的情況,不能反映此時期民族危機的加深,排除C項。故選D項。16.下表為民國初年-一些社會事件的統計。這些現象說明()事件民國初年各種政黨組織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多達300個,具有健全綱領或某一方面綱領者也多達35個北京爆發了抵制“二十一條"的外交運動,80萬人口的北京城,僅一次大規模的集會,人數就有30萬;而在天津,連續幾次大規模的集會,每次都在10萬人以上,而當時天津總人口也不過70萬人20世紀20年代在中國共產黨創立時期的最初幾批黨員中,具有直接或間接參加過辛亥革命運動經歷的人數約占三分之一A.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B.近代中國民主進程的曲折性C.辛亥革命加速了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D.個人選擇和國家命運相結合【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考查辛亥革命及其影響。材料“民國初年,各種政黨組織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多達300個,第8頁/共16頁具有健全綱領或某一方面綱領者也多達35個”,這表明辛亥革命為民國初年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許多政黨的創立,準備了環境條件,同時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誕生準備了思想條件;“1915年,北京爆發了抵制‘二十一條’的外交運動……”可以說,辛亥革命之后,南京臨時政府對人民民主權利的確認,為促進中華民族思想從“自在”轉向“自覺”提供了啟蒙條件。總之,這些現象足以說明辛亥革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的里程碑,它大大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的進程,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辛亥革命的由來,排除A項;“曲折性”及“個人選擇和國家命運相結合”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材料一省份引種年代省份引種年代廣西嘉靖十年直隸天啟二年(一六二二)嘉靖二十二年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嘉靖三十九年(一五六〇)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嘉靖四十二年(一五六三)遼寧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福建十六世紀中葉前后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浙江萬歷元年(一五七三)康熙二十五年(一六八六)廣東萬歷七年(一五七九)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貴州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萬歷二十五年(一五九七)安徽雍正年間圖1明清時期各省引種玉米見于記載的年代圖2玉米在中國傳播的路線第9頁/共16頁——據陳樹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國傳播情況研究》等材料二植不難,收獲亦易,……夏間成熟,谷殼喂豬。……某前在楚北曾令民廣勸令試種,現已成熟,梗大實密,已有成效,現在飭令各縣廣行勸諭,勸——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福建福寧知府李拔《請種包谷議》乙:嘉慶六年(1801年)浙江一些地方官府提出“浙江各山邑,舊有外省游民,搭棚開聚,棚廠滿山相望。山頂沙石乘雨而下淤塞法溝,爭端滋起,大為禾稼之害。且戶口龐雜,莫可究訐,往往因有山紳士居民貪其租利,容匿不法,至是為嚴立規條:……禁種——摘編自《清史資料》第七輯(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清時期玉米在中國傳播的時空特征。(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材料二中清朝政府官員對玉米種植的不同態度。【答案】(1)特征:傳播時間長,傳播速度逐漸加快;傳入路徑多,種植范圍廣,從沿海、邊疆逐漸到全國各省;各省的引種時間與傳播路徑有關。(2)甲方提倡:清朝初年,人口迅速膨脹,人地矛盾突出;玉米對環境的適應性強,用途廣、產量高、經濟效益好,可短期內增加糧食產量;所以,清朝時期的一些地方官員大力提倡種植玉米,以緩解人口迅速增長的壓力,穩定社會秩序。乙方禁止:大量外地流民流入,不易管理;大量種植玉米,破壞生態環境,從長遠來看不利于糧食生產;所以,清朝一些地方官員禁種玉米,以加強對流民的控制,減少自然災害。認識:清朝的地方官員對玉米種植的態度都是以增加食物供給、穩定社會秩序為出發點,他們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只是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解析】【詳解】(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據材料一圖1可知引種年代從嘉靖十年持續到雍正年間,得出傳播時間長,傳播速度逐漸加快;據材料一圖1“省份”欄可知其省份分布廣泛,得出傳入路徑多,種植范圍廣,從沿海、邊疆逐漸到全國各省;據圖2可看出東南地區的引種是從沿海地區來,西北地區則是通過歐亞商道,得出各省的引種時間與傳播路徑有關。第10頁/共16頁(2)本題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清朝。據材料二“勸民種植”可知甲方提倡種植玉米;結合所學可知清朝初年由于取消人頭稅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迅速膨脹,直接導致人地矛盾突出;而新航路開辟后,玉米等高產作物的引進,加上玉米對環境的適應性強,用途廣、產量高、經濟效益好,可短期內增加糧食產量,能夠快速的緩解人地矛盾的問題,緩解人口壓力,穩定社會秩序,因此甲方提倡種植玉米。據材料二“禁種苞蘆”可知乙方禁止種植玉米;據材料二“舊有外省游民,搭棚開墾,種植苞蘆、青、番薯諸物,以致流民日聚,棚廠滿山相望”可知,大量外地流民流入,不易管理;而大量種植玉米等作物一方面聚集了更多流民,另一方面造成水土流失,破壞生態環境,從長遠來看不利于糧食生產;所以,清朝一些地方官員禁種玉米,以加強對流民的控制,減少自然災害。認識:國家政策始終是以國家利益為中心,政策的內容會隨著國情的變化不斷調整,清朝的地方官員對玉米種植的態度都是以增加食物供給、穩定社會秩序為出發點,他們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只是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程元通控告棚民案乾隆朝后期及嘉慶朝,大批異籍農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墾荒為生,被稱為棚民。乾隆五十九年,安徽徽州休寧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將山場租給棚民種苞谷。隨著開種山場規模擴大,部分族人與棚民發生糾紛并持續多年,遂于嘉慶十二年以族長程元通名義派程怡仁到都察院控告棚民。程氏狀詞“我們住居地方,環抱皆山,禍遭流匪方會中等向無業地棍程金谷等盜租山場,搭棚糾集多人,私行開墾,種植苞谷,以致山傾石泄,漲塞河道,山上墳塋盡行挖掘,山下田廬皆受其害。該棚匪千百成群,實為地方之患”嘉慶上諭“或設立禁約,責令逐漸遷移,或勘定界址,就地妥為安插,不致無籍之徒愈聚愈多,日久為害地方,亦不至驅逐過驟,激成事端。……以期永杜爭端,輯寧民業為要。”地方處理意見酌斷山主退還部分租價銀,“方會中等遵即拆棚領銀,挈屬回籍”。其他棚民,或“酌定章程,分年飭令退山”,或“呈明入籍,照舊編甲"。程怡仁“照虛捏情節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據供母老丁單,斥縣查明照例辦理”。其他人等,按律處理。嗣后,禁“山場混召異籍之人搭棚開墾”,“嚴定專條,有犯從重科罪”,令各族長、祠長“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第11頁/共16頁——摘編自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嘉慶朝安徵浙江棚民史料》(1)該案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發的?(2)案件的處理體現了當時社會治理的哪些特點?【答案】(1)【參考答案】棚民聚集過多與當地基層社會治安不穩定的矛盾;棚民租種程氏族人山場與當地族人生活環境被破壞的矛盾。(2)【參考答案】從中央到地方重視;法律與教化的結合;宗族治理的色彩。【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清代。據材料“安徽徽州休寧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將山場租給棚民種苞谷。隨著開種山場規模擴大,部分族人與棚民發生糾紛并持續多年”可知,棚民聚集過多與當地基層社會治安不穩定的矛盾;據材料“我們住居地方,環抱皆山,禍遭流匪方會中等向無業地棍程金谷等盜租山場,搭棚糾集多人,私行開墾,種植苞谷,以致山傾石泄,漲塞河道,山上墳塋盡行挖掘,山下田廬皆受其害”可知,棚民租種程氏族人山場與當地族人生活環境被破壞的矛盾;【小問2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清代。據材料“嘉慶上諭”“地方處理意見”可知,從皇帝到地方的重視;據材料“程怡仁‘照虛捏情節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據供母老丁單,斥縣查明照例辦理’”可知,法律與教化的結合;據材料“令各族長、祠長‘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可知,宗族治理的色彩。19.黃河——“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材料一中國古人通過祭祀表達對黃河的敬畏。據甲骨卜辭記載,殷人每年多次舉行黃河祭祀,以求雨、求豐年等。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的諸侯也常常祭祀黃河,以結盟、立誓或祈求戰爭勝利等。材料二年鄒容在《革命軍》中寫道:“沿萬里長城,登昆侖,游揚子江上下,溯黃河,豎獨立之旗,撞自由之鐘。”年革命派《民聲》雜志發表組詩《愛之歌》,其中《黃河》篇寫道:“吾族受此河流賜,產出一部民族志。”李大釗在《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中寫道:“揚子江、黃河可以代表我第12頁/共16頁年們的民族精神。”年國共兩黨代表在黃河邊同祭黃帝,毛澤東親撰祭文,“胄衍祀綿,岳峨河年《民族詩壇》發表詩歌《黃河》,詩中寫道:“黃河!你這中華國族的母親,現在你再也不能安睡,東方吹動了號角,殺聲震變了天地。”年《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的歌聲激起熱烈反響,迅速傳唱到各根據地和抗日前線。(1)閱讀材料一,結合所學,說明中國古代重視祭祀黃河的原因。(2)20世紀上半葉,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時代內涵不斷豐富。閱讀材料二,結合所學,予以說明。【答案】(1)黃河孕育了古代農業,是古代農業的重要水源;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為適應諸侯國之間征伐戰爭的需要;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悠久而燦爛的中華文明的發祥地。(2)20世紀初,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激化,資產階級革命派宣傳獨立、自由、民主等思想,黃河成為獨立、自由、民主的象征;20世紀20年代,中國共產黨成立,無產階級肩負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20世紀30年代,隨著民族矛盾成為我國主要矛盾,我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黃河成為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紐帶。【解析】【小問1詳解】公眾號:高中試卷君本題屬于原因類材料分析題。根據材料“據甲骨卜辭記載,殷人每年多次舉行黃河祭祀,以求雨、求豐年等。”可知黃河孕育了古代農業,是古代農業的重要水源;根據材料“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的諸侯也常常祭祀黃河,以結盟、立誓或祈求戰爭勝利等。”可知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為適應諸侯國之間征伐戰爭的需要;結合所學知識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悠久而燦爛的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小問2詳解】本題屬于解釋類材料分析題。根據材料“鄒容在《革命軍》中寫道:‘沿萬里長城,登昆侖,游揚子江上下,溯黃河,豎獨立之旗,撞自由之鐘。’”“革命派《民聲》雜志發表組詩《愛之歌》,其中《黃河》篇寫道:‘吾族受此河流賜,產出一部民族志。’”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初,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激化,資產階級革命派宣傳獨立、自由、民主等思想,黃河成為獨立、自由、民主的象征;根據材料“李大釗在《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中寫道......”可知20世紀20年代,中國共產黨成立,無產階級肩負起了反帝反封建的第13頁/共16頁任務;根據材料“國共兩黨代表在黃河邊同祭黃帝,毛澤東親撰祭文,‘胄衍祀綿,岳峨河浩’‘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30年代,隨著民族矛盾成為我國主要矛盾,我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黃河成為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紐帶。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世紀初,梁啟超發表《新民說》,認為要使我國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賴“民德”的培育。民德分為私德與公德,“人人獨善其身者謂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謂之公德”。他將春秋以來的“民德”按優劣分為第一至第六共6個等級,認為東漢儒學最盛,士人崇尚氣節,民德最優。其所作《中國歷代民德升降表》如下:——摘編自梁啟超《飲冰室合集》選取中國古代史整體、部分或某個朝代,對材料中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闡述。(要求:看法具體【答案】[參考示例一]論題:東漢時期合理的治國政策以及儒、佛思想傳播提升了民德水平。論述:在東漢時期,東漢光武帝結束戰亂,建立的中央集權的專制體制,國家統一、穩定。在東漢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