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特種水產動物識別-光參類_第1頁
6.4特種水產動物識別-光參類_第2頁
6.4特種水產動物識別-光參類_第3頁
6.4特種水產動物識別-光參類_第4頁
6.4特種水產動物識別-光參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海洋生物識別CONTENTS海參識別01主要種類2、光參類的主要種類白尼參,體壁厚而柔軟。口小且偏于腹面,具觸手20個。肛門偏于背面,周圍有5組呈放射狀排列的小疣。管足小,遍布全體,排列多無規則。沒有發達的疣足或肉刺。居維氏器很發達,受到刺激很易排出。背面皮膚內的骨片主要為繁簡不同的花紋樣體;腹面為卵形顆粒體和花紋樣體。體色一般淺,常帶白色,背面常有不同的褐色花紋。全世界有10種左右,中國已知蛇目白尼參和圖紋白尼參兩種。均為食用佳品。生態環境:(1)多棲息于珊瑚礁內或瀉湖內,水深6-18m有海草的沙底。(2)生活時體色圖紋變化較大,常呈大理石花紋狀或地圖斑塊狀。多生活于珊瑚礁沙底。資源分布:(1)我國分布于海南及西沙群島。蛇目白尼參,一般體長30-50cm,背面為深灰色或灰白帶黃色,有許多顯著的蛇目狀斑紋,各斑紋的周圍顏色較淺,內有黑色圈,圈內為黃色,中央有一黑點,從點上伸出一小疣,也常排列成不規則的縱行。口偏于腹面,具觸手20個。腹面平坦,呈淡灰褐色,并密生很多排列不規則的管足。背面皮骨片主要為繁簡不同的花紋樣體;腹面皮內骨片為卵形顆粒體及葡萄狀花紋體。蛇目白尼參圖紋白尼參圖紋白尼參,體形肥胖,形態體長可達400mm,寬約100mm。,前后兩端幾乎一樣寬。口偏于腹面,具觸手20個。肛門位于末端,周圍有5組細疣。體呈圓筒狀。全身散布很多形狀較小的管足,排列不規則,沿腹面中央線排列較密。背面淺黃褐色,前后有赤褐色大橫斑或小斑。腹面色較淺為黃白色或白色。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區域、海南島(南端),西沙群島等地。黑海參黑海參體長200mm,體寬30-35mm,最大者體長可達500mm。體呈細圓筒狀,前端常比后段略細;口偏于腹面,觸手20個。肛門端位。生活時全體黑褐色,或帶褐色;管足末端白色,表面常粘有細沙。背面疣足小,排列無規則;腹面管足較多,排列亦無規則。體壁薄,骨片包括桌形體和花紋樣體。中國西沙群島和海南南部沿岸出產很多。黑海參是一種珍貴的海產品,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輻肛參

輻肛參又稱石參,一般體長20~30厘米,略呈橢圓形。口偏于腹面,具楯形觸手20~30個,通常為20或25個。背面有分散的疣足,腹面有排列為3縱帶的管足。肛門偏于背面,最重要的特征是肛門周圍有5個鈣質肛門齒,故名“輻肛參”。背面隆起光滑,有稀疏的管足。腹面平坦,管足排列成3縱帶,中間一帶較稀,排得較寬。體色變化較大,一般背面為黃褐色或紫褐色,并有許多灰白色不規則的橫斑,肛門周圍灰白色,腹面顏色較淺。在我國主要分布于西沙群島、海南島海域。白底輻肛參

白底輻肛參(又名赤瓜參,白底靴參,靴海參,紅魚,又稱又稱白底靴、草鞋底、豬蟲參。):一般體長35厘米,體后部常較粗壯。口大,偏于腹面,觸手25~27個。背面隆起,散生許多小疣,圍繞各疣的基部有一白色環,體后部更為明顯。腹面平坦,管足密擠。體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