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指南(最溫柔的教養(yǎng))_第1頁
育兒指南(最溫柔的教養(yǎng))_第2頁
育兒指南(最溫柔的教養(yǎng))_第3頁
育兒指南(最溫柔的教養(yǎng))_第4頁
育兒指南(最溫柔的教養(yǎng))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育兒指南最溫柔的教養(yǎng)目錄\hChapter1用聽說過卻很生澀的表達,代替熟悉的話語\h001“有你這樣的孩子,我真的很幸福。”\h002“出去等我吧。”\h003“不可以。”\h004“原來是這種心情啊!”\h005“當(dāng)時針走到這,我們就出發(fā)。”\h◎育兒小故事孩子為什么會闖禍呢?\h006“戴好口罩就能遠離病毒,這很重要哦!”\h007“就算你()也不能()”\h008“睡得好嗎?早上好呀!”\h009“爸爸回來了,讓我抱抱我的小寶貝們!”\h010“你已經(jīng)盡了最大的努力,你真的做得很好!”\h◎育兒小故事不要試圖去操控別人的心情\h011“那也要洗澡!”\h012“媽媽幫你挑出來,好好吃飯吧!”\h013“等你哭完了再說。”\h014“媽媽也覺得和你在一起的時候最開心了!”\h015“爸爸想要聽清楚你說的話。”\h◎育兒小故事不能忍受被拒絕的孩子\h016“不需要道歉,你學(xué)會了就行了。”\h017“這件事情非常重要,所以我沒辦法笑著跟你說。”\h018“玩不是一件壞事。”\h019“你再嘗嘗,嗯~多好吃啊!”\h020“這很危險,別亂摸!”\h◎育兒小故事孩子的“空隙”,父母的“空隙”\hChapter2當(dāng)我們像我們的孩子一般大時,想聽到父母說些什么呢?\h021“你今天干什么了呀?”\h022“哦?是嗎?我突然也記不清了。”\h023“等你稍微冷靜點再說吧。”\h024“你的朋友這一點很好哦!”\h025“說話的語氣平和一點吧。”\h◎育兒小故事切勿以偏概全\h026“這個只能看,不能摸哦!”\h027“這個是拿在手里玩的。”\h028“現(xiàn)在該回家了。”\h029“這個千萬!千萬!千萬要記住!”\h030“是你的沒錯。”\h◎育兒小故事權(quán)屬明確才可能分享\h031“在這里亂跑會撞到別人的!”\h032“你再大喊大叫,我們只能出去了。”\h033“今天得走了,下次再來玩吧!”\h034“我會一直看著你的。”\h035“不好意思,我們該走了。”\h◎育兒小故事美好的行為vs討厭的行為,好人vs壞人\h036“你安靜下來,媽媽講話就不費力了。”\h037“當(dāng)然愛你呀,超愛你!”\h038“突然想給你讀一本有趣的書。”\h039“今天發(fā)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嗎?”\h040“拜拜,下次見哦!”\h◎育兒小故事育兒過程中的“結(jié)尾”,即“ending”是非常重要的\hChapter3溫暖人心的“理解”\h041“現(xiàn)在別看電視了,我們出去散步吧?”\h042“原來你覺得弟弟很煩啊。”\h043“好的方法是……”\h044“媽媽想和你一起吃。”\h045“等你下次準(zhǔn)備好了,再彈給爸爸媽媽聽吧。”\h◎育兒小故事比起“這樣說是不對的”,父母應(yīng)告訴孩子“這樣說是對的”\h046“來改正一下這個問題吧!”\h047“努力是最重要的。”\h048“對不起,以后不會這樣了。”\h049“你為什么不這樣認(rèn)為呢?”\h050“是嗎?沒聽到嗎?”\h◎育兒小故事就算孩子做錯了事,也請認(rèn)可其中合理的部分\h051“剩下的要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哦。”\h052“哪里出問題啦?”\h053“你當(dāng)時心情應(yīng)該很糟糕吧。”\h054“聽見了,知道了,但請等一下。”\h055“這次比上次更快地止住了哭聲呢!”\h◎育兒小故事“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是什么意思?\h056“是啊,吃得很快呢,真棒!”\h057“努力就能做好!”\h058“哇,聽起來很有趣,媽媽要做什么呢?”\h059“對不起,原來你不喜歡啊,以后不會這樣了。”\h060“你真的很棒!”\h◎育兒小故事請聽孩子把話說完\h061“怎么回事啊?”\h062“只要用心學(xué),你能做到的。”\h063“顏色混在一起更好看了。”\h064“對呀,沒必要問我哦。”\h065“沒事,下次再試試吧。”\h◎育兒小故事別讓其他因素控制自己的心情\hChapter4用耳“傾訴”,用口“傾聽”\h066“你也會有不高興的時候吧?”\h067“弟弟(妹妹)有的時候也挺煩人的吧?”\h068“那也不能推他,你可以告訴他你不愿意。”\h069“無論是誰都不行。”\h070“你試試對他說:‘那是我的,請還給我。’”\h◎育兒小故事你有多愛說:“咱們不是說好了嗎?”\h071“說清楚你是因為什么不高興。”\h072“告訴媽媽,你想要什么?”\h073“我們是為了好玩才玩的,沒必要這樣鬧脾氣呀!”\h074“從今天起,你自己來準(zhǔn)備明天要穿的衣服吧。”\h075“我知道你不舒服,但是不穿會很冷,不能不穿。”\h◎育兒小故事孩子為何總讓父母給貼創(chuàng)可貼?\h076“能告訴媽媽什么時候讓你討厭了嗎?”\h077“是因為媽媽沒答應(yīng)你,才討厭媽媽的啊。”\h078“濕漉漉的很不舒服吧?我來幫你吹干。”\h079“弟弟惹得你很不開心吧?”\h080“原來你累到產(chǎn)生了這樣的想法啊。”\h◎育兒小故事這不是孩子的錯,孩子很令人心疼。\h081“我要給他講講。”\h082“你得問他:‘我可以玩你的這個玩具嗎?’”\h083“只能假裝扎,不能真扎哦!”\h084“那你為什么一直扎別人啊?”\h085“無論輸贏,玩得開心就好了。”\h◎育兒小故事“媽媽,我做得很好呢。”\hChapter5不要變得幼稚,不要忘記初衷\h086“今天很辛苦吧。”\h087“知道了就行了。”\h088“不好意思,打擾你休息啦,媽媽需要你來幫忙。”\h089“只不過,這剛好不是媽媽擅長的事情而已。”\h090“親近的人才是你人生中重要的存在。”\h◎育兒小故事清者自清\h091“肚子餓了嗎?還是只是想叫媽媽?”\h092“不開心,嗚嗚,好難過。”\h093“哎喲,該睡覺了,卻睡不著呀。”\h094“全畫完了啊,真棒!”\h095“今天畫畫的時候開心嗎?”\h◎育兒小故事“我不是你媽媽。”“你給我滾出去。”\h096“看來那時朋友是那樣的心情啊。”\h097“咦?別這么說嘛。”\h098“不可以說‘咱們不跟他玩’。”\h099“很多人都說的話,并不總是對的。”\h100“今天你們都受苦啦。”\h◎育兒小故事好朋友(friend)和同班同學(xué)(classmate)\h101“我了解了。”\h102“并不是說你也犯了同樣的錯誤。”\h103“謝謝你告訴我,但是……”\h104“就像太陽和月亮一樣,你們兩個都很珍貴。”\h105“媽媽最喜歡你了。”\h◎育兒小故事不要逼孩子說“對不起”\hChapter6今天是與孩子對話的第一天\h106“要抱抱,抱緊一點!”\h107“抓好扶手,沒錯!”\h108“哇,這真有意思!”\h109“等結(jié)束了再來好好聊吧。”\h110“我們先走吧,之后你再自己穿。”\h◎育兒小故事不敢當(dāng)眾發(fā)言的孩子\h111“放輕松去試試吧。”\h112“不是因為討厭你,是因為很丟臉。”\h113“我也要繼續(xù)努力了。”\h114“無論如何,你都是個很棒的孩子。”\h115“你做什么的時候會感到幸福呀?”\h◎育兒小故事自主性和固執(zhí)鬼\h116“沒辦法了,有什么就玩什么吧。”\h117“很著急嗎?”\h118“據(jù)說,不去理會她最好。”\h119“明天開始,你要自己帶哦。”\h120“媽媽現(xiàn)在還沒準(zhǔn)備好和你說話。”\h◎育兒小故事我那喜歡臭美和顯擺的孩子\h121“你遇到什么不順心的事了嗎?”\h122“你打算怎么做?”\h123“沒有別人的允許,不能碰別人的東西。”\h124“它會活在你的心里。”\h125“媽媽真的錯了,對不起。”\h◎育兒小故事有效的指令\h126“那你并沒有做錯什么呀。”\h127“這個都能做好,那個也能做好的!”\h128“其實圣誕老人并不存在/圣誕老人一定會來的!”\h129“你過去一年表現(xiàn)得很好。”\h130“你是花朵,是星星,是春風(fēng)。”\h◎育兒小故事父母是永遠不會放棄孩子的Chapter1

用聽說過卻很生澀的表達,代替熟悉的話語001

“有你這樣的孩子,我真的很幸福。”在告白或結(jié)婚的時候,我們都會收到某種珍貴的信物。我們會把鑲有精致鉆石的戒指放進柜子深處,妥善保管,悉心珍藏。偶爾也會拿出來小心翼翼地擦拭,使其重新煥發(fā)光澤。哪怕產(chǎn)生細微的瑕疵,我們也會傷心不已。而我們的孩子,是比這信物更加珍貴的存在。然而有些父母卻會做出與“小心呵護”相悖的舉動,對著如此珍愛的孩子吹胡子瞪眼,大聲訓(xùn)斥。請不要掩飾你對孩子的愛意,請直接告訴孩子,你有多愛他。當(dāng)看到酣睡的孩子從夢中醒來,輕輕睜開雙眼時,請向他訴說你的愛意,孩子會一生銘記。來,大聲地讀出來:“有你這樣的孩子,爸爸真的很幸福。寶貝,我愛你。”“每當(dāng)看著你,媽媽就會忍不住想:‘哇,我怎么會有這么好的寶貝呢?’媽媽真的很幸福。”請稱呼孩子為“我的寶貝”,并告訴他:“有你這樣的孩子,我真的很幸福。”這樣的真心話,或許能夠傳遞很重要的意義。當(dāng)孩子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告白時,可能不會有任何觸動,甚至?xí)械诫y為情。但當(dāng)他們聽得多了,就會自然而然地相信,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很珍貴的。002

“出去等我吧。”咨詢的時候,我往往會先約見孩子,再見家長。當(dāng)我和家長們面談的時候,孩子們需要在咨詢室門外等待。這時,我會請家長們告訴自己的孩子:“出去等我吧。”有的媽媽會大聲地對孩子吼道:“我讓你出去等我!”那訓(xùn)斥般的語氣就連我聽了都不寒而栗;而有的爸爸則會用非常輕柔的語氣拜托孩子:“去外面等等我哦。”往往,除個別乖巧聽話的孩子外,大部分孩子會耍賴,不愿意出去。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應(yīng)該用堅決又平和的語氣,明明白白地告訴孩子。這可能會有點尷尬,但也請你鼓起勇氣試著讀一下吧:“等一會兒,出去等我吧。”需要注意的是,這句話不要重復(fù)多次。很多時候,如果孩子沒有立刻乖乖聽話,家長們可能會再提醒一次,但用不了一分鐘,家長們還是會選擇說:“我說了讓你出去等我!”緊接著,就會開始訓(xùn)斥孩子:“我不是說了讓你出去等著嗎!”家長們總是覺得反復(fù)強調(diào)更加有效,但事實并非如此。如果多次重復(fù)某句話,孩子們反而意識不到這句話的重要性,會把它當(dāng)成耳旁風(fēng)。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是不停地說話,但有時,過多的話會把人際關(guān)系和實際情況搞得更復(fù)雜。要求孩子或者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是一樣,想讓孩子聽話,只需說一次就好,這樣反而更加有效。003

“不可以。”曾經(jīng)在我演講的現(xiàn)場,有一位媽媽憂心忡忡地向我提問:“我們每次對孩子說‘不可以’的時候,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心嗎?”大家覺得呢?當(dāng)我們拒絕孩子的請求時,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嗎?事實上并不會。相反,如果我們在應(yīng)該說“不可以”的時候猶豫不決,反而會大大削弱孩子的自信。并不是說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他們的自信就會隨之增強。孩子只有在能夠準(zhǔn)確地辨別社會所允許和禁止的行為時,才能變得更加自信、有底氣。當(dāng)孩子的舉動不合適時,家長應(yīng)該明確地加以制止。但是,家長在說“不可以”的時候,要注意語氣,既不能太嚴(yán)肅,也不能太小心。如果我們想著“得及時糾正孩子的壞習(xí)慣”,或是要批評孩子時,語氣可能會變得過于嚴(yán)肅;反之,如果我們想的是“孩子因此討厭我怎么辦”或是“如果被拒絕的話,孩子也太可憐了”,語氣就會不由自主變得謹(jǐn)小慎微。只有父母能教育孩子。但父母要做的不是訓(xùn)斥孩子,而是要教會他們?yōu)槿颂幨馈V挥袘阎@樣的態(tài)度,教育孩子的語氣才會恰到好處。請一字一句、字正腔圓地朗讀一下吧:“不可以。”我知道,許多家長在說完這句之后,想說的話還有很多,但請只說這一句吧。就算孩子不聽話,甚至耍賴哭鼻子,也無須多言。因為在發(fā)生問題的時候,往往說得越多,錯得越多。在這種情況下,訓(xùn)斥越多,反而對孩子的刺激就會越大,請簡潔明了地傳達最重要的信息。另外,請家長們打消腦海中想要訓(xùn)斥孩子的念頭。即便不訓(xùn)斥孩子,也能把孩子教育好;即便不訓(xùn)斥孩子,孩子也不一定會變得不懂事。你應(yīng)該教育孩子,而不是只會訓(xùn)斥孩子。004

“原來是這種心情啊!”人在交流時會傳達自己的感情,因此說出的話里往往包含著說話者的心情。孩子們尤其如此,他們說的話,往往會帶著我們難以想象的多種感情。所以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父母問孩子“你為什么會這樣想呢?”是毫無意義的。我們必須承認(rèn),產(chǎn)生這種心情的主人公是孩子。其實,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產(chǎn)生某種心情的主體都是自己本身。當(dāng)孩子訴說自己的感情時,你只需要這樣回應(yīng),請出聲朗讀下列句子:“啊,原來你是這種心情啊,原來你是這樣想的啊。”有時,孩子們會哼哼唧唧地撒嬌耍賴。我知道,很多父母擔(dān)心,如果放任孩子這樣的情緒,可能會養(yǎng)成壞習(xí)慣。其實不然,請不要早早地給孩子的未來下定義。有的父母說:“只有壞小孩才那樣想。”我想請問這些父母,您真的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壞小孩”嗎?我想,大部分家長都會給出否定的回答。無論怎么想,自己的孩子都不是“壞小孩”。因此,家長們無須過于擔(dān)憂。但是,請不要誤會,我所謂“認(rèn)可孩子的情緒”并不等同于滿足孩子的一切意愿。不能買給孩子的東西依舊不要買,不能做的事情也依舊不能允許他做。005

“當(dāng)時針走到這,我們就出發(fā)。”我們上學(xué)的時候,課本每一單元的開頭都有“學(xué)習(xí)目標(biāo)”這個板塊。“學(xué)習(xí)目標(biāo)”指的是通過本單元的學(xué)習(xí),我們想要收獲什么。教育孩子也同樣需要制定“教育目標(biāo)”。請不要過度緊張,我們只需要在問題出現(xiàn)的時候停下來,不要急著說什么、做什么,先思考一下,最需要教給孩子的是什么。通常,在一種情況下,只需要確定一個教育目標(biāo)。比如,要出門的時候,孩子慢吞吞地不好好穿衣服。請思考一下,此時要教給孩子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需要教給孩子“在約定的時間內(nèi)出門,不許遲到”就足夠了。你只需要告訴孩子:“當(dāng)時針走到這,我們就出發(fā)。你最好在那之前穿好衣服,如果時間到了,你還沒準(zhǔn)備好,爸爸就會直接抱你出去。”并不需要訓(xùn)斥孩子:“你還不快點穿衣服嗎?”“你怎么不好好吃飯?”“你要改掉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的毛病!”因為當(dāng)下我們要教給孩子的不是這些,這些目標(biāo)等以后慢慢實現(xiàn)就好了。孩子可能會問:“如果我穿不好衣服怎么辦呢?”此時,你只需要回答“那就拿著衣服出門”。在現(xiàn)實中,如果無法繼續(xù)等下去,就提前告訴孩子,并按照自己所說的那樣去做就可以了。雖然在個別情況下,我們深思熟慮后決定的目標(biāo)并不奏效,但比起同時制定多個目標(biāo),還是專注于一個更加有效。請出聲朗讀下列句子:“當(dāng)時針走到這,我們就出發(fā)。你最好在那之前穿好衣服,如果時間到了,你還沒準(zhǔn)備好,爸爸就會直接抱你出去。”孩子為什么會闖禍呢?媽媽們經(jīng)常問我:“吳院長,我們家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呢?別人家孩子不這樣啊……”也就是說,父母會擔(dān)心,是不是只有自家孩子會闖禍。一般我會這樣回答:“這孩子是有點淘氣,您認(rèn)為這是個問題嗎?”“是啊,別人家的孩子不這樣呢……”“您覺得只有自己家孩子會闖禍,是嗎?這的確是孩子的問題。”“對吧?”“嗯,但是孩子為什么會闖禍呢?”“就是說啊,他到底為什么這樣啊,他是不是有點奇怪?”這時,我會對媽媽們說:“這是因為孩子們在長大啊,他們是不斷成長的生物啊。”媽媽們聽了這話,都會摸不著頭腦,然后哈哈大笑。“您看,人活在世上,總要跟世界交流。正是因為孩子們在長大,要發(fā)展到下一個人生階段,而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媽媽們又要問了:“吳院長,人在長大的過程中都會闖禍嗎?”“當(dāng)然啦,不闖禍的人生怎么能是鮮活的人生呢?是因為孩子們在成長啊。”每當(dāng)孩子闖禍時,請在心里想:“啊,這是因為我的孩子在長大啊!”我的意思并不是說因為育兒太辛苦,父母可以對孩子的問題一笑了之。而是當(dāng)家長們懷抱著這樣的念頭時,心態(tài)可以變得相對平和。當(dāng)孩子闖禍時,如果一直想著“這孩子到底為什么這樣”,就會急于當(dāng)場把問題解決掉。但多數(shù)情況下,問題是無法當(dāng)場解決的。不知為何,生活中遇到問題卻無計可施的情況好像更多。那時候,別說保持心態(tài)平和了,有的家長甚至?xí)驗榧庇诮鉀Q問題而當(dāng)場對孩子發(fā)火。如果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家長們能夠向后退一步看待問題,拍著自己的膝蓋說“這是因為我的孩子在長大啊”,就可以保持鎮(zhèn)靜,不至于慌亂無措。育兒的過程中會發(fā)生各種問題,誰的孩子都會犯錯。此時,我們不用太著急,情況總會慢慢變好的。006

“戴好口罩就能遠離病毒,這很重要哦!”戴口罩真的很憋悶吧?大人都覺得很不舒服,更何況是小孩子呢!疫情當(dāng)前,人們必須戴著口罩進行問候和交流。但我們應(yīng)該這樣想:只要戴好口罩,就能大大降低感染概率,這是不幸中的萬幸了!當(dāng)我看到小孩子戴著口罩走進咨詢室時,就會問他們:“是不是很悶呀?”孩子們往往會回答“是的”。此時,我會夸他們:“這孩子乖乖戴著口罩呢!你真棒!”有的孩子會回答我:“是因為疫情……”此時,我們只需要認(rèn)同孩子的恐懼,并淡定地教他們小心應(yīng)對就好了。大聲跟我朗讀一下吧:“你很害怕嗎?戴好口罩就能遠離病毒,這很重要哦,你已經(jīng)做得很好啦。”“不好好戴口罩你會死的!”“會出大事的!”請不要用這樣的話來嚇唬孩子。用嚇唬孩子的方式讓他們聽話是不可取的,這樣父母的不安會傳遞到孩子身上。我曾聽到某位家長對孩子說:“偶爾不戴口罩也行,沒關(guān)系。”這同樣也不可取。這是因為,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謹(jǐn)慎地遵守安全守則不等于膽小怯懦,違反安全守則也不等于勇敢強大。007

“就算你()也不能()”當(dāng)父母不給孩子買玩具的時候,孩子會哭著耍賴。這時,父母應(yīng)該告訴孩子:“你很難過吧?但就算你哭,爸爸(媽媽)也不能給你買。”當(dāng)父母和他人討論要緊事的時候,孩子會鬧著要回家。這時,父母應(yīng)該告訴孩子:“我知道你不想待在這里,但就算你鬧也要等我們談完之后才能走。”我們要教給孩子,就算他們哭鬧、耍賴,也不能事事順著他們的心意。在現(xiàn)實生活中,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不可以”“等一會兒”之類的表達就可以了。大聲跟我朗讀一下吧:“你很難過吧?但就算你哭,爸爸(媽媽)也不能給你買。”“我知道你不想待在這里,但就算你鬧也要等我們談完之后才能走。”還有一個小妙招,叫作“十字法則”。在關(guān)鍵時刻,我們對孩子下達的指令不超過十個字,才會奏效。在對孩子開口之前,請先在腦海中數(shù)一下自己要說的話有幾個字。就算不是剛剛好,也請盡量控制在十個字左右,也可以粗略估算一下。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在家長按照“十字法則”說話的時候,孩子們最容易乖乖聽話。008

“睡得好嗎?早上好呀!”早晨起來,孩子可能會賴床,眼看著上幼兒園就要遲到了。父母往往會說:“呀!要遲到了!你快起床,我們得趕緊出發(fā)了,上幼兒園要遲到了!”是不是聽起來很耳熟呀?這種情況下,父母首先應(yīng)該靜下心來。只需十五分鐘即可,深呼吸一次,靜靜端詳呼呼大睡的孩子。神奇的是,我們能從孩子的鼻梁、嘴巴、睫毛上看到他們出生八個月大時,或是兩周歲時的影子。我們的孩子,多么可愛呀。接下來請說:“睡得好嗎?早上好呀!快伸個懶腰,我們要去幼兒園和小伙伴們一起玩啦!快起床!耶!”你可以拍拍孩子的屁股,抓著他的腿親親他。由此,父母和孩子都能開啟一個愉快的早晨。可能有的家長會覺得難為情。但你還記得第一次為孩子讀繪本/圖畫書時的尷尬嗎?在話都不會說的孩子面前,繪聲繪色地讀童話故事,當(dāng)時是多么難為情啊!但你們還是很快就適應(yīng)了。如果沒有為人父母,你們絕不會做這么幼稚的舉動,但如今你們還是做到了。你們可以做到的,并且你會發(fā)現(xiàn),這一點也不難。009

“爸爸回來了,讓我抱抱我的小寶貝們!”當(dāng)你結(jié)束了一天的工作,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中,就只想趕快洗澡歇著吧?但是孩子們卻撲了過來。這時,絕對會有人因為疲憊,想把孩子們從自己身上扒拉開。但疲憊是你自己的事,孩子們一整天都在家里眼巴巴地等你回家呢。這時,你應(yīng)該對孩子說:“爸爸回來了,讓我抱抱我的小寶貝們!”孩子們會因為這句話而感到快樂。當(dāng)孩子們飛奔著撲進你懷里的時候,請張開雙臂緊緊擁抱他們。溫馨的日常點滴會匯集成日后長久的幸福,不僅孩子會感到幸福,父母們也會一直銘記這個瞬間。我曾遇到過一位父親,雖然他內(nèi)心很愛自己的孩子,但由于不善言辭,他回到家里幾乎不多說一句話,也鮮少與孩子肢體接觸。我緊握住他的手,問道:“這就是人和人之間相聯(lián)結(jié)的意義,您感覺如何呢?”這位父親回答:“蠻……好的……”我讓他跟我讀本書開篇那句“有你這樣的孩子,我真的很幸福”,這位父親當(dāng)場哽咽。話語的功能是進行心與心之間的交流。請出聲朗讀下列句子:“爸爸回來了,讓我抱抱我的小寶貝們!”我很清楚,每位父母都無比地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愛需要表達。如果不表達,孩子就無法知道。如果不表達,久而久之,父母本人可能也會忘記。010

“你已經(jīng)盡了最大的努力,你真的做得很好!”我曾遇到過這樣一位媽媽,由于脾氣比較火暴,曾經(jīng)動手打了自己的孩子。她曾哭著對我說:“吳院長,我好像沒有做母親的資格。”不論是父母還是老師,誰都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地打孩子。這位媽媽打孩子的行為的確不對,但也不至于喪失了“做母親的資格”。很多父母,尤其是媽媽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犯了一點小錯就會擔(dān)心失去“做母親的資格”。我身邊常常有人談?wù)摗俺闪藡寢尯蟆薄澳赣H的資格”等話題,每每聽到這些,我都火冒三丈。媽媽就是媽媽啊,哪里需要什么“資格”呢?不過,打孩子的確不對。這時,家長應(yīng)該好好想想,究竟為什么要對孩子動手呢?要找到原因,好好改正,爭取不再發(fā)生類似的事情。許多寫子女教育問題著作的作家,或是在社交網(wǎng)站上分享育兒經(jīng)驗的網(wǎng)紅博主,會因為有些媽媽沒教育好孩子而指責(zé)她們沒有“做母親的資格”,我認(rèn)為這是不值得提倡的。試想一下,有輛車向著你的孩子駛來,你會怎么做呢?大概想都不用想,你就會奔向自己的孩子。哪怕是平時不會哄孩子的媽媽、不會給孩子營養(yǎng)均衡地做飯的媽媽,又或者是每天對孩子發(fā)脾氣的“火暴媽媽”,這一刻都會毫不猶豫地用自己的身體去保護孩子,這幾乎是一種本能。如果因為救孩子而受傷甚至死亡,你會后悔自己的決定嗎?我想,即便再次發(fā)生同樣的狀況,媽媽們還是會做出同樣的選擇。你看,母親就是這樣的存在。只要有這樣愛孩子的心,孩子就會好好長大成人的。只要不去做不應(yīng)該做的事,憑借對孩子的滿腔愛意,我們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所謂父母,是一種什么樣的存在呢?其實就是懷抱著對孩子無限的愛意,在一次次的失敗和摸索中,陪著孩子一起成長。請出聲朗讀下列句子:“今天你很累吧?但是你已經(jīng)盡了最大的努力,你真的做得很好!”每晚入睡前,都這樣對自己加油打氣吧。今天你也辛苦了。不要試圖去操控別人的心情媽媽帶著孩子去了游樂園。每次來到游樂園的禮品店,孩子總會鬧著要買玩具。于是今天去游樂園之前,媽媽和孩子約好不買任何玩具。一家人玩得很盡興,但要離開的時候,孩子卻提出想進禮品店逛一逛。媽媽覺得有點不安,但孩子說了只是看看,并不買玩具,于是他們還是走了進去。但孩子就是孩子,他又開始鬧著買玩具了。這時媽媽就會斬釘截鐵地說:“咱們不是說好不買嗎?不行!”孩子撒嬌多次無果,最終被媽媽拽了出去。一直快到游樂園出口的地方,孩子還是悶悶不樂,他慢吞吞地走著,被甩在了大人身后,嘴巴噘得老高,像只小鴨子。盡管媽媽多次催促:“你快點跟上!”孩子還是無精打采,像盛夏柏油馬路上逐漸融化的麥芽糖。媽媽實在看不下去,對孩子大聲吼道:“快過來!你真是太不像話了!你說要來游樂園,我就帶你來了,還沒玩夠嗎?都說好了不買玩具,你怎么這樣?下次我再也不帶你來了!”媽媽大步走向孩子,用力地拽著他的胳膊把他拖了過來。孩子噘著的小嘴一癟,終于哇哇大哭著說:“我以后不來游樂園了!再也不來了!嗚嗚嗚……”媽媽又會說:“你有什么好哭的?我可都聽見了,你說的,以后不會再來了。”再講一個故事。有個女人最近消費超支,決心要省吃儉用。有一天,她和閨蜜們?nèi)ス浣值臅r候看中了一雙漂亮的涼鞋,一看就非常舒服且價格實惠。但她突然想到:“不行,我不能再花錢了。”于是她沒有買下那雙涼鞋,直接回了家。女人對下班回家的丈夫說:“老公,我好喜歡那雙涼鞋,穿起來一定很舒服,可能以后會打折吧,等打折了再去買。”誰知丈夫卻陰沉著臉看著她說:“你是小孩嗎?你不清楚咱家的情況嗎?明明知道不行,干嗎還一直說個沒完?”女人的心情一下子跌落谷底。我經(jīng)常說,我的心我做主,自己的想法是由自己來掌控的,關(guān)鍵是最終的決定。只要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在現(xiàn)實可承受的范圍內(nèi)做出最后的抉擇就可以了。其實,第一個故事中的小孩和第二個故事中的女人,都做出了正確的選擇。雖然孩子鬧著不回家,但并沒有在地上撒潑打滾,也沒有買下那個玩具;而女人也沒有買下心儀的涼鞋,而是直接回了家。這就夠了。媽媽只需要對孩子說:“你這么想要那個玩具啊?”然后拉著他離開即可;而丈夫也只需要對妻子說:“看來你真的很喜歡那雙涼鞋呢!”這就可以了。我們總想去操控他人的心情,尤其是自己親近的、重要的人。孩子沒有買到喜歡的玩具時的傷心失落,女人沒有買下心儀的涼鞋就回家的惋惜和遺憾,我們需要理解這種心情。我們沒有辦法操控別人的心情,也不能被他人操控自己的心情。心情只能由自己來控制。控制心情原本指的是,消化不愉快的情緒,使心情恢復(fù)平靜。但操控別人的心情卻不然,我們只是想要阻止對方宣泄情緒,只是想讓對方不再喋喋不休,不再無休無止地吐露自己的難過和遺憾。因此,我們會發(fā)脾氣,堵住對方的嘴,或是扯著嗓子跟對方講道理,有時還會指責(zé)他、制止他,甚至哀求他。我們究竟為什么想操控他人的情緒呢?這是因為,當(dāng)我們聽到對方訴說內(nèi)心的不快時,我們的心情也會受到影響。看著對方的神色,聽著對方說的話,我們的心情會變得不好。因為我們聽不下去了,只有讓對方停止情感宣泄,我們自己的心情才能保持愉悅,這其實是一種精神壓制。我們應(yīng)該允許自己和他人釋放內(nèi)心的情緒,只需要靜靜體會情緒的波動就好,只有允許情緒波動,才能清楚地看見自己的內(nèi)心。每個人都是這樣,只有看清楚自己的內(nèi)心,才能消化情緒波動,恢復(fù)內(nèi)心平靜;只有了解他人的內(nèi)心,才能知道下一步應(yīng)該怎么做,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才能意識到:“啊,原來我現(xiàn)在很不安啊!”“啊,原來孩子現(xiàn)在心情很不好啊,我應(yīng)該多給他一點時間消化。”011

“那也要洗澡!”有的家長在給孩子洗澡的時候會發(fā)脾氣。當(dāng)孩子不愿意洗澡而拖拖拉拉的時候,有的父母講完道理就會生氣地大聲訓(xùn)斥。帶孩子去洗澡時,我們不需要多費口舌,只需要對孩子說“走,去洗澡了”,然后抱起他去浴室即可。洗澡的時候,我們可以夸孩子“哇,真漂亮,我們寶貝的小臉蛋白白凈凈在發(fā)光呢”,然后快速地洗完出來即可。就算孩子掙扎哭鬧,也要趕快給他洗完,對他說一句“現(xiàn)在洗好啦”,再讓他離開浴室。等孩子稍長大些,會因為嫌麻煩而不想洗澡。這時,家長需要告訴孩子:“那也要洗澡,媽媽在一旁幫你。”然后再把孩子帶進浴室,快速地幫他洗完。洗澡的時候孩子可能會不配合,但無須多言,只需要在洗好后,夸他一句:“哇,真漂亮,你真棒!”這就可以了。請出聲朗讀一下吧:在這種情況下,請只說有用的話。說太多的話反而會消耗家長和孩子雙方的精力。我稱這種不必要的話為“白費口舌”,如果白費太多口舌,往往達不到想要的效果。原本需要說的話忘記說,只剩下哭鬧的孩子和發(fā)火的父母。要想避免這種白費口舌的情況,就不能忘記當(dāng)下的關(guān)鍵。在這種情況下,關(guān)鍵在于教會孩子“就算你不愿意,也要洗澡”。012

“媽媽幫你挑出來,好好吃飯吧!”很多小孩不喜歡吃黃豆,哪怕碗里只有幾顆,孩子也要一顆一顆挑出來。這時你可以對孩子說:“好吧,今天媽媽幫你把黃豆挑出來,你放心好好吃飯吧。其實吃習(xí)慣了你會發(fā)現(xiàn),黃豆也是很好吃的。”有的家長可能會擔(dān)心,我們可以放任孩子這樣任性嗎?但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比起擔(dān)心這個,更重要的是解決當(dāng)下的問題,以后再擔(dān)心其他問題也來得及。只有讓孩子感受到今天的飯很好吃,之后他們才可能愿意嘗試以前不喜歡的食物。如果父母兇巴巴地逼著孩子吃,孩子可能會更加討厭這種食物。請出聲朗讀下面的句子:“好吧,今天媽媽幫你把黃豆挑出來,你放心好好吃飯吧。其實吃習(xí)慣了你會發(fā)現(xiàn),黃豆也是很好吃的。”父母經(jīng)常會對挑食的孩子講“辛苦的農(nóng)民伯伯”或“飽受饑餓的非洲孩子”的故事,但我認(rèn)為,這并不值得提倡。對孩子強調(diào)這些與道德和倫理有關(guān)的標(biāo)準(zhǔn),雖是出于好意,但卻可能會讓孩子產(chǎn)生負(fù)罪感。在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要盡量簡潔地表述,教給孩子事情的合理性和正當(dāng)性,而不是讓孩子感到委屈。你可以這樣說:“其實很好吃的,但是你現(xiàn)在還不喜歡吃吧?爸爸理解你,但是你以后不能這么挑食,這也是我們?nèi)梭w所需要的食物哦。”那么,跟孩子說“今天就吃一口”怎么樣呢?這其實也是在逼孩子,雖然這可能是出于父母對孩子的愛和想要教好孩子的心情,但這句話的本質(zhì)卻不是教育,而是父母想在和孩子的拉鋸戰(zhàn)中取勝。這句話和“你現(xiàn)在立刻給我吃掉”的本質(zhì)是一樣的,都是想“制服孩子”。這樣逼孩子的話,孩子也許嚼都不嚼就囫圇吞進去,那又有什么意義呢?013

“等你哭完了再說。”在父母眼里,孩子總會毫無緣由地鬧脾氣。這時,有的父母會問:“你為什么鬧脾氣啊?”有時,孩子會因為父母無法理解的原因大哭。這時,有的父母會問:“你哭什么啊?到底為什么哭?”這話聽起來很熟悉吧,幾乎是我們本能般脫口而出的話。但是,父母當(dāng)真不知道孩子為什么哭嗎?因為不合心意、因為父母不給買玩具、因為父母不讓玩手機……父母當(dāng)然知道孩子大哭之前發(fā)生了什么。孩子哭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緒,所以問為什么哭是毫無意義的。孩子感受到了某種情緒,把它表達了出來,父母卻問為什么感受到這樣的情緒,這要孩子如何作答呢?就跟你在某種場合感到傷心而流眼淚,別人卻來問你為什么傷心是同樣的情況。情緒是每個人自己固有的一方天地。如果你問正在發(fā)怒的人為何生氣,大多數(shù)人會回答:“我怎么能不生氣呢?”可當(dāng)氣消了之后,很少有人能從邏輯的角度出發(fā),分析自己剛才生氣的原因。當(dāng)孩子鬧脾氣或大哭的時候,父母為什么會手足無措、感到不適,甚至?xí)X得受不了呢?這是因為我們受到了他人情緒的影響。即使這種情緒是負(fù)面的,也是屬于情緒發(fā)出者本人的。所以我們沒必要對他人釋放的情緒做過多反應(yīng)。請出聲朗讀一下吧:“哎喲,真是個愛哭鬼呢,盡情地哭吧,沒關(guān)系,等你哭完了再說。”然后就靜靜地等待吧,這樣說孩子就能夠鎮(zhèn)靜許多了。014

“媽媽也覺得和你在一起的時候最開心了!”當(dāng)幼兒園放假一段時間之后重新開學(xué)時,孩子常常會問:“媽媽,我不想去上幼兒園,我能和媽媽一起待在家里嗎?”這時,父母無須過于嚴(yán)肅,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就可以了。你可以回答:“媽媽也想和你待在家里,媽媽也覺得和你在一起的時候最開心了!”雖然孩子聽到這話,可能會馬上開心地說:“那我就不去上幼兒園了!”這時,你應(yīng)該告訴孩子:“等周末我們再一起待在家里吧!”如果孩子問原因,請告訴他:“媽媽也要努力工作呀,我們各自都有要努力去做的事情。但是,你要知道,比起工作,媽媽更喜歡和你待在一起。”請不要對孩子說:“媽媽也想陪著你,但如果媽媽不去賺錢的話……”孩子聽了會覺得非常不好意思。甚至,有的家長會對孩子說:“媽媽要去給你賺補習(xí)班的學(xué)費啊。”這會讓孩子產(chǎn)生負(fù)罪感,甚至討厭這個世界。孩子年紀(jì)還小,最好不要讓他們產(chǎn)生這樣的想法。“媽媽的工作也很重要,媽媽也有自己的人生啊。”這樣說如何呢?雖然沒錯,但是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父母心中最重要的存在,都希望父母可以無條件地愛自己。越小的孩子越是這樣。如果媽媽這樣說,孩子會暗自在心里權(quán)衡自己和媽媽的工作兩者誰更重要。孩子會覺得好像自己并不是媽媽最重要的人,從而感到失落。那么,“我應(yīng)該好好陪著你的,對不起啊”這樣說如何呢?這也不是特別合適。孩子需要知道,我們的行為都是自己在慎重思考后做出的抉擇。如果媽媽表示自己并不想工作,而是沒有辦法才去工作,孩子們會怎么想呢?請平視孩子的眼睛,這樣告訴他吧:“媽媽也想和你待在家里,媽媽也覺得和你在一起的時候最開心了!”015

“爸爸想要聽清楚你說的話。”在你打電話的時候,孩子會不會突然跑來搗亂呢?這時候,你需要告訴他:“好的,知道了,我會幫你的。但是,我得打完這通電話才能幫你,等我一會兒啊。”并且還要告訴他:“爸爸想要聽清楚你說的話,但是現(xiàn)在爸爸在打電話,你能等爸爸打完嗎?”等掛斷電話后,記得對孩子說:“謝謝你剛剛等爸爸打完電話。”請出聲朗讀一下吧:“爸爸想要聽清楚你說的話,但是現(xiàn)在爸爸在打電話,你能等爸爸打完嗎?”有的家長表示,就算這樣跟孩子說,孩子還是會在每次打電話的時候來搗亂。那么,請在打電話之前,提前請求孩子配合。你可以提前告訴孩子,什么時候要打電話、要打多長時間。比如:“爸爸現(xiàn)在要打個電話,大概十分鐘,你能乖乖等著爸爸打完嗎?”并且可以讓孩子玩他喜歡的玩具,或是看圖畫書。這樣可能會更加有效。不要以為即使不說孩子也會理解,你應(yīng)該具體地告訴孩子,并請求他的諒解,幫他想好解決方案。孩子年紀(jì)小,總是以自己的方式看待這個世界,他們并不是故意要搗亂的。不能忍受被拒絕的孩子有的孩子對父母所說的“不行”尤其敏感,這是為什么呢?雖然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點在于,這些孩子認(rèn)為,父母順著自己的心意才等于愛自己。孩子們覺得如果父母拒絕自己的要求,就是不愛自己,所以才非要確定父母對自己的愛,為了確定這份愛,孩子們偏執(zhí)地堅持著自己的意見。有的父母總是通過給孩子買東西來表達愛意,他們毫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才讓孩子慢慢變成了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這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模院茈y接受被拒絕。另一方面,若是父母過度地拒絕孩子的要求,或不聽取孩子的意見,也會造成這樣的問題。有些父母嘴上說得好聽,其實從不實現(xiàn)孩子的要求。經(jīng)常被拒絕的孩子就會以父母有沒有滿足自己的要求為標(biāo)準(zhǔn),來判斷父母對自己的愛。所以當(dāng)孩子聽到父母說“不行”的時候,心里會非常難過。這些過度敏感的孩子無法以平常心對待父母的拒絕。一般來說,父母很少會面帶笑容地拒絕孩子的請求,因為拒絕本身就是斬釘截鐵的。過度敏感的孩子會把“不行”當(dāng)成一種攻擊,當(dāng)聽到父母的拒絕時,他們的心情會變得糟糕,聽不進去父母的話。有的孩子還會因此產(chǎn)生反抗心理,進而為了觸怒父母而頂嘴。因此,有些父母為了應(yīng)對孩子的過激反應(yīng),會盡量避免惹孩子不高興,所以對孩子的教育逐漸變成了過度的縱容。這樣一來,敏感的孩子們會更加聽不得教訓(xùn)的話,對“不行”這句話的反應(yīng)更加敏感。無論是什么樣的孩子,都需要學(xué)習(xí)與他人相處時的準(zhǔn)則,敏感的孩子當(dāng)然也是一樣。但在教育這樣的孩子之前,需要做一定的準(zhǔn)備。正如我們糊墻之前,要根據(jù)墻壁的狀態(tài)先涂一層打底裱糊用紙,再開始糊墻。我們在拒絕比較敏感的孩子之前,需要給孩子做好心理建設(shè)。我們可以先用溫柔的語氣對孩子說:“媽媽很愛你,但是媽媽也有很多事情不能依著你。”“媽媽不是在批評你,只是想把這個教給你。”“爸爸很愛你,但這一點爸爸不能答應(yīng)你。”說完這些后,再開始教育孩子。一定要注意不要用過于嚴(yán)厲的表情,聲音也不要太大,但一定要給孩子說清楚。只有這樣,孩子在聽到父母說“不行”的時候才會不那么敏感,也能更加靈活地做出反應(yīng)。016

“不需要道歉,你學(xué)會了就行了。”不久前,在某高速公路服務(wù)區(qū)的公共廁所里,我聽到有位母親這樣說:“都是你太挑食,才會像兔子一樣,每次拉大便都不順暢。”“媽媽,對不起,我錯了,請你原諒我,以后我會好好吃飯的。”“這可是你自己說的,以后會好好吃飯。媽媽這次就原諒你,從明天開始不能再挑食了!”我差一點就跟著追出去了。在育兒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這樣的問題。比如,媽媽帶著孩子從兒科回來后,對孩子說:“我跟你說了不能挑食吧?剛剛醫(yī)生怎么說的?你就是太挑食才會感冒!”這時候孩子會說:“對不起,媽媽。”孩子吃飯時把湯灑在了餐桌上,會對爸爸說:“爸爸,對不起。”爸爸回答:“我跟你說了要小心點吧,你太不小心了,才會每次都灑出來。下次注意,這次就原諒你了。”“對不起”是道歉的時候要說的話,但是以上兩種情況,孩子并不需要道歉,這也不是需要父母來“原諒”的問題。因為孩子還小,不會的事情、做不好的事情、做錯的事情,我們都應(yīng)該好好教他。甚至就算小孩子做了壞事,父母也應(yīng)該好好教他,幫他改正。灑了食物的孩子在道歉,這時候只需要給他拿一張餐巾紙放在旁邊,然后教給他:“沒關(guān)系,你不需要道歉,擦干凈就行了。你慢慢就會學(xué)會吃飯的時候不把食物灑出來了。”如果孩子說“我錯了,以后不會這樣了,請原諒我吧”,父母應(yīng)該怎么說呢?可以這樣回應(yīng):“不需要道歉,你學(xué)會了就行了,慢慢就會做好的,你現(xiàn)在學(xué)到了很有用的東西呢!”在育兒的過程中,還沒有長大成人的孩子不需要向父母說“對不起,我錯了,請原諒我”,父母也不需要回答“這次我就原諒你了”。請大聲跟我朗讀一下吧:“不需要道歉,你學(xué)會了就行了。你現(xiàn)在學(xué)到了很有用的東西呢!”017

“這件事情非常重要,所以我沒辦法笑著跟你說。”父母教訓(xùn)孩子的時候,孩子的眼神總會躲躲閃閃。這時,不用非讓孩子看著你的眼睛。當(dāng)孩子的眼神躲避或者是眼角下垂,表明他的心里很忐忑,像是在說:“媽媽的表情和說話的語氣好恐怖,我有點害怕。”對視這一行為能夠給予對方強烈的視覺刺激,就像在夜間活動的猛獸眼睛放光地瞪著你一樣,這可能會激發(fā)人內(nèi)心最原始的恐懼。如果父母要求孩子看著自己的眼睛,但孩子卻不聽話,教育的主題往往就會偏離。父母會逐漸忘記自己要教給孩子什么重要的事情,而只顧著說“看著我的眼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意地交談時,看著對方的眼睛講話固然是很好的。想想看,孩子的雙眸中映出父母的面龐,這是多么美好的畫面啊。但在訓(xùn)斥孩子的時候,并沒有必要讓孩子看著父母的眼睛,只要孩子認(rèn)真聽就好了。如果孩子的目光在閃躲,你可以這樣對他說:“害怕了嗎?媽媽看起來像是在生氣嗎?其實不是的,這件事情非常重要,所以我沒辦法笑著跟你說。你要認(rèn)真聽媽媽說。”很多人在面試前來找我咨詢,說自己不會看著別人的眼睛講話。這時我會說:“比起視線應(yīng)該看向哪里,更重要的是放輕松去表達。”他們會問我:“但是如果不看面試官的眼睛,他們會不會誤以為我在掩飾什么呢?”我說:“只要你自己心里坦坦蕩蕩,什么都沒有掩飾就好了。放輕松去表達吧,如果緊張的話甚至可以直接說出來。放輕松才能表達出你最真實的內(nèi)心。”018

“玩不是一件壞事。”孩子們常常會說一句話:“能陪我一起玩嗎?”這時,父母應(yīng)該如何回答呢?如果孩子稍大一些,父母會脫口而出:“呀,快學(xué)習(xí)去,你作業(yè)都寫完了嗎?”很多父母好像并不覺得玩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但我想說的是,玩不是一件壞事,玩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有的孩子來我的咨詢室時,會環(huán)顧四周說道:“哇,這里的書好多呀,吳院長您一定很喜歡讀書吧?”我一般會回答:“是因為有用才讀的,我還是更喜歡玩耍。”孩子請求父母陪自己一起玩,其實是意味著他們想和父母待在一起。如果你回答:“媽媽也很喜歡跟你一起玩,玩不是一件壞事,玩多有意思啊,但是你要等等,媽媽把這兩個碗刷干凈就能和你一起玩了。”孩子聽到這話,會高興地大喊:“耶!”即便你只能陪孩子玩一會兒就要繼續(xù)忙,也請這樣應(yīng)答吧。有的孩子,個頭都快趕上媽媽了,還是纏著父母陪他們玩,有的父母就會不滿地說:“你都多大了還要爸媽陪著玩,和小伙伴們?nèi)ネ姘桑 鄙踔習(xí)f:“你自己不也玩得挺好嗎?去畫畫吧,要么去看漫畫書。一讓你學(xué)習(xí)你就只想著玩,讓你玩又不愿意自己玩。”當(dāng)孩子對父母提出一起玩的請求時,其實是想和父母交流溝通,進行情感上的互動。和自己最喜歡、最愛的爸爸媽媽一起共度時光、交流情感,內(nèi)心就會變得更加平靜,也能緩解壓力,收獲快樂。其實,父母應(yīng)該感謝并珍惜現(xiàn)在孩子纏著自己的時光。等日后孩子長大了,哪怕我們只是從孩子面前走過,孩子都會覺得我們想要打探些什么秘密,馬上一溜煙地跑開。請出聲朗讀下面的句子吧:“媽媽也很喜歡跟你一起玩,玩不是一件壞事,玩多有意思啊,但是你要等等,媽媽一會兒就陪你一起玩!”019

“你再嘗嘗,嗯~多好吃啊!”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時候,請不要逼他,也不要怪他。你可以這樣說:“哇,真好吃啊,好好吃飯很重要哦,你嘗嘗?”如果孩子還是覺得飯菜不合胃口,不要對他發(fā)脾氣,你可以問問他:“那你想吃什么呢?”孩子就會告訴你他此刻想吃的東西,你可以回答:“好的,今晚媽媽就做給你吃。但是現(xiàn)在你先嘗嘗這個吧!”當(dāng)孩子吃了一口后,請夸夸他,并說:“很好吃啊,對吧?”有的時候,孩子會皺著眉頭說:“才不是呢,一點也不好吃!”但請你別氣餒,繼續(xù)對他說:“你再嘗嘗,嗯~多好吃啊!”在飯桌上不要說其他的,只說這一句就夠了,請不要說“不吃的話長不高”或是“不吃的話你會感冒的”。用開玩笑的語氣和輕松愉悅的語調(diào),這樣說就行了:“你再嘗嘗。”“嗯~多好吃啊!”020

“這很危險,別亂摸!”“這毛病是跟誰學(xué)的?”“這事你該做嗎?”這是父母常對孩子說的話,也是孩子聽不明白的話。在面包店里,孩子會用手指去戳擺放好的面包,正在挑選面包的爸爸看到后嚇了一跳,粗魯?shù)刈е⒆拥氖郑瑢⒆诱f:“你這孩子,這毛病是跟誰學(xué)的?”孩子聽后會晃著腦袋思考:“咦?到底是跟誰學(xué)的來著?”通常,孩子們真的會認(rèn)真思考。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尤其是對年齡比較小的孩子,父母只需要準(zhǔn)確地指出問題的核心就好了,也就是要告訴孩子“不可以這樣做”。不需要問“你這是跟誰學(xué)的”或是“誰教你的”。孩子想要去摸燙手的熨斗,盡管你以前已經(jīng)說過很多次了,但孩子還是想去摸。爸爸表情嚴(yán)肅地訓(xùn)斥道:“你又要摸?這個能摸還是不能摸?”孩子就像是解不出考試題的學(xué)生一樣,長嘆一口氣,糾結(jié)地想:“這是可以摸的意思呢,還是不讓摸的意思呢?”此時,你只需要明明白白地告訴孩子“這很危險,別亂摸”就可以了。“你敢摸一下試試,看會不會燙到你!”這樣的表述會讓孩子感到混亂,不明白父母說話的真正意圖。請出聲朗讀一下:“這很危險,別亂摸!”孩子的“空隙”,父母的“空隙”我想給大家分享一則故事。幾天前,我見過一個男孩。這個男孩上小學(xué)一年級,他一進門就對著我嘟嘟囔囔:“吳院長,您干嗎總叫我來啊?我今天一點也不想來這。”我回答他:“沒事,那咱們就來隨便聊聊吧,我可想你啦!”孩子用不悅的語氣說:“可我今天不想見您!”我笑著說:“好,沒關(guān)系,我只是想和你聊聊天。”當(dāng)孩子繼續(xù)抱怨時,我對他說:“也是,你過來一趟還挺遠的。”孩子的臉色這才緩和了一些,他一邊支支吾吾地叫我,似是有話要說,一邊從書包里拿出了陀螺和幾輛玩具車。我“哇”地感嘆了一聲,孩子笑嘻嘻地對我說:“我?guī)砹诉@些,打算今天和您一起玩!”我說:“好啊!看起來就很好玩!”隨后,我們又聊了很多。接下來是我和孩子的父母面談的時間,我對孩子說:“××啊,我今天跟你聊天非常開心,但是……”孩子微微一笑,對我說:“您是準(zhǔn)備要見我爸爸媽媽了吧?我知道啦!”然后他說:“哎呀,這個我得端走。”于是他端起了盛有半杯葡萄汁的杯子。孩子原本是打算托著杯墊拿出去的,但是看起來有些吃力。我問:“需要我?guī)湍隳檬裁磫幔俊焙⒆泳桶萃形規(guī)退弥樱?dāng)我接過杯子時,那孩子卻問道:“吳院長,您的手受傷了嗎?”當(dāng)時我的手被紙劃了一下,正貼著創(chuàng)可貼。于是我回答他:“是的,被紙劃破了。”那孩子聽了,隨即露出很心疼我的表情,真摯地說道:“應(yīng)該很疼吧?”我對孩子說:“你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這個傷口的人,謝謝你呀!”那一刻,因為那個可愛的孩子,我竟感動得鼻子一酸。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他還是個不好接近的孩子,哪怕幼兒園的小朋友只是想跟他搭話,他也會大聲叫著舉著椅子嚇唬對方。但現(xiàn)在,他卻變得如此善良懂事。雖然他現(xiàn)在也還是有點抗拒與我見面,當(dāng)他的心里感到不安,就會表現(xiàn)出抵觸情緒,但這是他消除自己內(nèi)心不安的一種方式。這時,我就安靜地等他自己消化,當(dāng)他的不安得到排解,內(nèi)心就有了與我交談的“空隙”。有了這一塊“空隙”,開始還很抗拒的孩子就開始觀察周圍的人,甚至開始關(guān)心別人。這多可愛啊!我們的孩子在面對陌生而新奇的周邊環(huán)境時,自然會感到不安,會不舒服。請耐心等等他,只有他們的心平靜下來了,才能有與我們交流溝通的“空隙”。父母也是一樣的,你們已經(jīng)做得很好了。請相信,請放寬心,只有當(dāng)父母的心里也產(chǎn)生了“空隙”,才能去包容孩子的“空隙”。不要擔(dān)心,你和孩子都會做得很好的。不要擔(dān)心,你和孩子都會做得很好的。你的孩子現(xiàn)在幾歲了?當(dāng)我們像我們的孩子一般大時,最想聽到父母說什么話呢?就算媽媽說了“很危險,不要端”,孩子還是用雙手端走盛滿牛奶的杯子。小小的孩子,穿著尿不濕,搖搖晃晃地、躡手躡腳地端著杯子往前走,可是剛走到飯桌前,卻不小心失手打翻了牛奶。地板上和孩子的身上滿是牛奶漬。媽媽可能會這樣說:“你看,我說不讓你端吧!”孩子突然哇哇大哭起來。媽媽說:“沒事,這又不是什么大事,你站在這里別動,媽媽給你擦干凈。”孩子還是覺得很傷心,小嘴噘得老高。媽媽說:“沒事,你還沒喝吧?媽媽再給你倒一杯。”然后把孩子一把摟進懷里。當(dāng)孩子遇到這種情況時,就算父母說了不是他的錯,他還是會驚慌失措,覺得害怕。并不是只有小孩子這樣,年齡稍大一點的孩子也是如此。此刻,孩子們最希望父母能安慰他們,希望父母能說愛他們。我們小時候,也是一樣啊。Chapter2

當(dāng)我們像我們的孩子一般大時,想聽到父母說些什么呢?021

“你今天干什么了呀?”爸爸下班回到家中。剛步入青春期的孩子看到爸爸后,“嗖”地一下就跑開了。爸爸難免覺得有些尷尬,于是說:“喂,你看見爸爸都不打聲招呼嗎?”在這種情況下,不如試試這樣說:“兒子,你今天干什么了呀?跟爸爸說說吧,爸爸想死你啦。”看到乖巧可愛的小孩子,我們會自然而然地嘴角上揚,說出這種飽含深情的話。但是看到處于青春期的孩子,脾氣臭又一個勁嘟嘟囔囔,父母也會不自覺地說出粗魯?shù)脑挕5啻浩诘暮⒆佣枷M瑹o論他們怎么反抗父母的意志,無論他們做出多么過分的事、說出多么過分的話,父母都能依然深愛他們。若是問他們對父母最大的希望是什么,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回答:“希望我的父母可以理解我。”“希望他們對我說話的時候能溫柔一點。”“希望他們能夠安慰我。”請用飽含深情的語氣,朗讀一下吧:“兒子,你今天干什么了呀?跟爸爸說說吧,爸爸想死你啦。”有的家長告訴我,他們從來不會用這樣的語氣跟孩子說話。那是因為以前你并不需要。沒有人生來就是父母,我們出生的時候也只是個小孩,隨著時間的流逝,才逐漸改變了身份,成了父母。既已為人父母,就該學(xué)會父母的語氣,不管以前你是什么性格,都應(yīng)該為了自己的孩子,不斷做出改變。因為我們愛自己的孩子,對父母來說,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022

“哦?是嗎?我突然也記不清了。”有的時候,孩子會在父母面前炫耀自己知道的東西。有時候我們聽著聽著會發(fā)現(xiàn),孩子只說對了一兩句,大部分內(nèi)容是錯的。這時候請不要直接告訴孩子“你記錯了”。比起直接指出孩子的錯誤,不如試試這樣說:“哦?你知道的挺多嘛,從哪里學(xué)來的呀?”甚至你可以盡情夸獎他:“哇,這我得向你好好學(xué)習(xí)了!”如果你此時非要糾正孩子的錯誤認(rèn)知,孩子就會跟你死犟。這時候,你可以說:“哦?是嗎?你這么一說,我突然也記不清了。”然后和孩子一起去查找資料。孩子之所以會對父母講自己知道的東西,無非是想聽到父母夸他:“你知道的好多啊!”不論孩子所掌握的知識是否正確,都請你認(rèn)可他,并能夠偶爾夸張地表揚他一下。多年以后,當(dāng)孩子回想起與父母的對話,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并不能記清楚對話的內(nèi)容。孩子只能記得對話的當(dāng)時,爸爸拍著他的肩膀說“哇,你好棒啊,連這個都知道”的樣子,還有媽媽驕傲的神情,以及自己揚揚得意的心情。請出聲朗讀一下吧:“哦?你知道的挺多嘛,從哪里學(xué)來的呀?”“哦?是嗎?你這么一說我突然也記不清了。”023

“等你稍微冷靜點再說吧。”當(dāng)孩子生氣的時候,我們也經(jīng)常用同樣憤怒的情緒去回?fù)簟1热绾⒆诱f“我生氣了”,父母往往會說:“你生哪門子氣?你是賺錢養(yǎng)家了還是認(rèn)真學(xué)習(xí)了,你有什么資格生氣啊?”當(dāng)孩子發(fā)脾氣時,父母可以這樣回應(yīng)。請出聲朗讀一下吧:“你現(xiàn)在這種情緒我們沒法聊天,媽媽有話要對你說,但是現(xiàn)在不合適,等你稍微冷靜點再說吧。”在必要的時候父母可以后退一步。當(dāng)青春期的孩子反應(yīng)過激時,父母絕對不可以采取更強硬的態(tài)度回應(yīng)。當(dāng)孩子的情緒過于激動時,父母要先忍耐讓步。但這并不是說父母要無條件地容忍孩子的行為,只是先退一步讓孩子冷靜下來。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走向極端,才能冷靜地整理自己的問題。這對孩子來說是很珍貴的經(jīng)歷,能夠讓孩子學(xué)會:不論當(dāng)下有多么生氣,都不能放任負(fù)面情緒爆發(fā),而是要自己去解決問題。024

“你的朋友這一點很好哦!”你感覺孩子的朋友好像有點問題,因為跟那個朋友一起玩,孩子就不認(rèn)真學(xué)習(xí)了。但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當(dāng)著孩子的面說他朋友的壞話,這樣一來,孩子以后就不會在你面前提起那個朋友了。如果你覺得孩子的朋友不對勁,可以先問問孩子,喜歡那個朋友什么,為什么會和他變得親近。你可以這樣小心翼翼地問,請出聲朗讀一下吧:“你的朋友這一點很好哦,但是媽媽覺得,他在那一方面好像有點問題呢。雖然你沒法幫助他改正,但你不能被這個壞習(xí)慣影響。”當(dāng)孩子因為和朋友們一起玩而沒有去上補習(xí)班,有的父母會說:“你是為了顯得合群才不去補習(xí)班的吧?其實其他孩子也一樣,大家都一邊心想‘他們怎么這樣啊’一邊跟著逃課,都沒辦法好好學(xué)習(xí)。”這么說是不合適的。請先問問你的孩子:“你的朋友們上不上補習(xí)班啊?”如果孩子給出的回答是肯定的,你可以繼續(xù)問:“那你的朋友們會準(zhǔn)時去上課嗎?”請注意,不要用一種質(zhì)疑的語氣,只是簡單地詢問即可。如果孩子說“會”,你可以對他說:“看來你需要向他學(xué)習(xí)這一點呢!”萬一孩子的朋友們都不上補習(xí)班,你可以問問孩子:“那你的朋友們知道你要上補習(xí)班嗎?”如果孩子的回答是“不知道”,請告訴孩子:“下次你要告訴他們你幾點要去補習(xí)班上課。”025

“說話的語氣平和一點吧。”有的孩子到了小學(xué)五六年級的時候,就會開始說粗話。父母聽了會覺得很不舒服,或者很擔(dān)心。但是只要孩子不是在辱罵父母,就不必過度擔(dān)心,這只是孩子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暫時的現(xiàn)象。但父母也沒辦法裝作不知道,在聽到孩子說粗話時,請保持一定的距離,采取中立的態(tài)度,你可以試試這樣教育孩子,請出聲朗讀一下吧:“說話的語氣平和一點吧。”青少年為了追求潮流時尚,總是像刷墻一樣把臉涂得煞白,把嘴唇涂成濃艷的紅色。可他們十年之后還會這樣嗎?當(dāng)然不會了,這只是一個暫時的現(xiàn)象。如果父母想要把控孩子朝著完全正確的方向發(fā)展,反而會讓孩子對本身不算什么的事情產(chǎn)生巨大的逆反心理。父母的反應(yīng)過于激烈,孩子們反而會把小事看得過于嚴(yán)重。在這個時期,孩子正處于成長發(fā)育階段,有許多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但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絕不是孩子說粗話的行為,如果父母在這個問題上花太多心思,反而不利于解決更加重要的問題。切勿以偏概全曾經(jīng)有一位學(xué)弟來找我,說是非常擔(dān)心自己的兒子。他向我吐露心聲,說兒子上小學(xué)六年級,非常不聽話,他不知道該怎么辦了。有一天,他對兒子說了些什么,但兒子的態(tài)度非常無禮,恰巧那段時間他覺得兒子的態(tài)度問題很嚴(yán)重,于是比平時更強硬地訓(xùn)斥了兒子。沒想到兒子卻報了警。他說自己當(dāng)時非常驚慌,也感到心寒。他表示自己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去改善這扭曲的父子關(guān)系。聽完他的故事,我問道:“你的兒子為什么一定要聽你的話呢?”他瞪圓了眼睛,我又問道:“你看,你和你兒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你們的意見可能相左,為什么一定要兒子聽你的話呢?”他沉默不語,過了一會兒,他搖著頭喃喃自語:“是這樣嗎?”我說:“當(dāng)然啦,當(dāng)我們對持有不同想法的人陳述自己的意見時,應(yīng)該詢問對方認(rèn)為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并就此與對方展開討論。但我聽你講完后,發(fā)現(xiàn)你并沒有這么做。”他嘆了口氣,說道:“我認(rèn)為這樣慣著孩子,反而會出大事,他的問題會更加嚴(yán)重。”孩子不聽父母的話,可能只是因為自己的想法與父母相異。這時,請各位家長不要誤會,孩子與父母的想法不同,并不意味著他們對父母全盤否定。不是不認(rèn)同爸爸,也不是忘記了媽媽對自己的養(yǎng)育之恩,只是自己的一部分想法與父母的一部分想法不一致罷了。當(dāng)孩子反對父母的話時,請記住他們只是反對了“部分”內(nèi)容。如果父母以偏概全,就會誤以為孩子不認(rèn)同爸爸的全部價值觀,或是忘記了媽媽養(yǎng)育自己的恩情。父母會想“他這是在無視我”或是“他怎么能這樣對我呢”,從而對孩子發(fā)火。孩子看到父母這樣,心里會很不舒服。因為孩子只是覺得自己的部分想法和父母不一致,請不要把孩子說的“部分”誤當(dāng)作“整體”。而且,孩子說出的話、做出的行為,其實也不代表孩子的全部,請不要把孩子的“部分”誤當(dāng)作孩子的“整體”。孩子整體上是好的,只是某些部分有問題,父母只需要把這些有問題的“部分”加以改正就好了。但是這時,有的父母會說:“你怎么這樣?你這樣下去會一事無成!”這意味著父母否定了孩子的整體。部分有問題,就請只解決部分。另外,孩子也只是和我們擁有不同想法的“他人”而已,不能僅僅因為我們生育了孩子,就要求他們包容我們的所有缺點。孩子深愛父母,但也可能對父母的某些方面不滿。我們必須接受這一點,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父母和子女的共同進步。026

“這個只能看,不能摸哦!”去別人家里玩的時候,有的孩子非要摸摸別人家里的裝飾品。就算警告他“不能摸”,孩子還是會不經(jīng)意間上手。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呢?一開始孩子只是好奇,但是父母兇巴巴地說“不可以!會弄壞的!你這樣會惹禍!”,孩子就會突然變得不安。當(dāng)感到不安時,有的孩子會待在原地一動不動,而有的孩子則會“唰”地上手摸一把。對于這樣的孩子來說,這一次沒摸到,下次再來玩耍時,一進門就會跑過去摸那件裝飾品。這是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緩解內(nèi)心的不安。摸一下后發(fā)現(xiàn)“啊,原來不會出問題啊”,他們才會放下心來。如果不去摸,他們內(nèi)心的不安就無法消失,所以非要摸一下才行。當(dāng)這些孩子打算上手摸別人的東西時,父母需要先請求物品主人的諒解,然后和孩子一起好好地觀察那件物品。我們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是因為好奇才想摸的吧,和媽媽一起看吧,好好觀察。哇,雖然很小,但還有輪子呢!”當(dāng)孩子想要摸的時候,我們應(yīng)該教給孩子:“不可以哦,這個只能看,不能摸。”如果孩子問為什么,我們可以說:“這個東西太小了,如果摸的話,很容易碰壞,阿姨這么寶貝的東西,如果壞了阿姨該多傷心啊。我們就只看看吧。”如果孩子還想摸,我們可以輕輕握住孩子的小手,對孩子強調(diào):“這個只能看哦,我們看看還有什么,一起觀賞吧。”孩子有的時候會回應(yīng):“這里還有門呢!可以打開看看嗎?”我們應(yīng)該說:“如果不小心,門可能會碰壞的,我們就只看看吧!再看看,還有什么好玩的呢?”等孩子結(jié)束自己的探索后,好奇心就會減退。通過這次經(jīng)歷,孩子會懂得:“啊,這個只能看不能摸,靜靜地觀賞也挺不錯的!”請用溫和的語氣讀一讀下列句子吧:“這個東西太小了,如果摸的話,很容易碰壞,阿姨這么寶貝的東西,如果壞了阿姨該多傷心啊。我們就只看看吧。”027

“這個是拿在手里玩的。”小孩子不管是什么都喜歡往嘴里塞,玩具也不例外。玩積木的時候、玩過家家的小玩具的時候,總會有孩子把玩具塞進嘴里。看到這樣的畫面,有些父母會嚇一跳,大聲喊道:“別吃!臟!”這時,孩子真的會被嚇到。當(dāng)孩子想去摸或是想去吃對身體有害的東西時,父母應(yīng)告訴孩子這是很危險的。但是請不要用過大的聲音尖叫,或是突然用嚴(yán)厲的語氣訓(xùn)斥。如果不是非常危急的時刻,不要大聲喊叫,而是應(yīng)該走過去把孩子的手從嘴邊拿開。父母應(yīng)該事先把那些吃進嘴里會很危險的東西清理干凈,對孩子每天拿著玩的玩具也要經(jīng)常消毒。孩子經(jīng)常會把玩具放進嘴里,是因為他們對這些東西的用途認(rèn)知不足。尤其是有些玩具做得很像蔬菜水果,或是漢堡、番茄醬,孩子就更容易混淆了。如果孩子把玩具放進嘴里,我們應(yīng)該教給他們:“這個是拿在手里玩的。”父母應(yīng)該拿起玩具,直接示范怎么玩。比如對孩子說“你看,陀螺是這樣轉(zhuǎn)的”,然后直接轉(zhuǎn)給他看。或者,我們可以拿著玩具番茄醬假裝灑在漢堡上,對孩子說:“這是番茄醬,漢堡在哪里呀?”如果孩子還是經(jīng)常吞食玩具,父母應(yīng)該柔和地告知孩子這是不對的。如果孩子聽了父母的話把玩具從嘴里拿出來,我們應(yīng)該夸夸孩子:“沒錯,就是這樣。做得好!”出聲朗讀一下吧:“這個是拿在手里玩的。”“不可以吃。”028

“現(xiàn)在該回家了。”陽光明媚的午后,不到兩歲的孩子時隔很久來了游樂園,足足玩了三個小時。你對孩子說現(xiàn)在該回家了,孩子卻一直耍賴,說想再玩一會兒。此時父母的反應(yīng)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先跟孩子講道理,然后忍無可忍開始發(fā)脾氣。因為他們認(rèn)為只要把情況跟孩子說明白,孩子就會接受,然后就會被說服乖乖回家。但孩子們并不會,他們還不懂“約定”這個概念。另一種是什么都不說,不管孩子說什么都面無表情地警告:“不行,不行,不可以,我說了不可以。”孩子會誤以為父母完全不懂自己的心情,從而受到傷害,鬧得更厲害。這樣的話,孩子只是受到了傷害,并沒有學(xué)會父母所教的道理。但是,父母也同樣會因此心情不好,他們不再去想要教好孩子,而是一心想著“這孩子到底為什么這樣啊”。無論何時,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要盡可能地用簡潔的語言告訴孩子最重要的道理。孩子的年齡越小越應(yīng)如此,請出聲朗讀一下吧:“今天玩得很開心吧?現(xiàn)在該回家了,我們回家吧。”如果這樣說孩子還是嚷著“不要不要”,甚至哭鼻子,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咱們明天再來玩”,然后一把抱起孩子回家。回家的路上,請不要繼續(xù)指責(zé)孩子:“今天你玩得這么盡興還要哼哼唧唧,這怎么行?”“你怎么這么不聽話,再這樣以后就不帶你來了!”最后,請你一定要記得,第二天要按照約定再帶孩子來玩。029

“這個千萬!千萬!千萬要記住!”有的孩子轉(zhuǎn)眼就會忘記父母的要求,這是因為“工作記憶力”沒有那么強,而不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記性不好”。“工作記憶力”,指的是把各種信息好好儲存在大腦中,等需要的時候提取有用的信息的能力,也可以稱為“注意力”。孩子上小學(xué)的時候,就會開始記得過去聽到的一些話,想起之前發(fā)生的一些事情,注意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發(fā)展。但有的孩子的注意力比同齡人發(fā)展得慢,可能上了小學(xué)還會記不住父母的要求。這時,請不要這樣訓(xùn)斥孩子:“媽媽跟你說了多少次了?你怎么又忘記了?你是白癡嗎?”這樣的訓(xùn)斥毫無效果。即便兇巴巴地訓(xùn)斥孩子,孩子的腦部發(fā)育能力也不會立刻隨之增強。那么我們應(yīng)該怎么做呢?請接受小孩子愛忘事的特點吧,我們可以在孩子不該忘記的時候提醒他。但提醒的時候也需要技巧,請簡潔明了地強調(diào)最重要的要求。比如:“這個千萬!千萬!千萬要記住!”這樣強調(diào),能夠讓孩子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值得注意的是,父母此時不要多費口舌。如果給孩子提供太多的信息,孩子可能無法把真正需要記住的信息輸入大腦。“你上次也忘記了,所以媽媽才生氣啊!”這樣說的話,孩子可能會忘記真正要記住的事,“媽媽生氣”反而會在他們腦海中留下更強烈的印象。因此孩子越是容易忘記,我們越要簡潔明了,盡量只傳達孩子需要記住的內(nèi)容。請出聲朗讀一下吧:“這個千萬!千萬!千萬要記住!”030

“是你的沒錯。”兒子今年七歲,女兒今年五歲,這對兄妹經(jīng)常為了爭搶玩具而吵架。有一天,媽媽正在廚房里準(zhǔn)備晚餐,突然聽見客廳傳來“撲騰、撲騰”的聲音,隨即傳來孩子的哭聲。媽媽聞聲跑過來,發(fā)現(xiàn)兒子正緊緊攥著小時候的玩具,而女兒在一旁嗚咽:“哥哥不給我玩具!”此時,大多數(shù)父母會對兒子說:“你是哥哥,妹妹還小呢,把玩具給她吧!”兒子會抱著玩具不撒手,并叫嚷“這是我的”。父母就會責(zé)備道:“這不是你小時候玩的嗎?你現(xiàn)在也不玩了,你都上小學(xué)了。”但是兒子還是會吵著說玩具是屬于他的。父母又會繼續(xù)勸兒子:“妹妹只是跟你借來玩玩嘛!”兒子說:“但我不想借給她!”這時,很多父母就會忍不住開始發(fā)脾氣,甚至“威脅”孩子道:“你有這么多玩具怎么還這么貪心啊,你要是這樣,以后再也不給你買玩具了!”請記住,這種情況下,應(yīng)該對兒子這樣說,請出聲朗讀一下吧:“這個玩具是你的沒錯,妹妹,這個是哥哥的玩具哦。”此時,最重要的是告訴孩子“玩具是哥哥的”這一事實。哥哥照顧妹妹、讓著妹妹、和妹妹分享玩具友好相處,都是正確的。“分享”是人要不斷學(xué)習(xí)的事情,但是我們在教給孩子這一價值觀的時候,說話的順序非常重要,掌握了正確的順序,孩子才不會抗拒。此時,要先教給孩子“所屬”的概念,這個東西到底是屬于誰的,這個必須首先明確,要肯定物品的所屬。當(dāng)兒子嚷著玩具是自己的時候,父母應(yīng)該這樣說:“對,這個是你的沒錯。”同時,還要對女兒說:“這個玩具是哥哥的哦。”像這樣簡單地肯定玩具的所屬,即認(rèn)可兒子持有玩具的正當(dāng)性,是非常重要的。權(quán)屬明確才可能分享想繼續(xù)講一下之前講到的故事。兄弟姐妹經(jīng)常會為了搶奪玩具而爭吵,都主張玩具是自己的。這時候,請你專門找個時間,把所有的玩具都拿出來,然后準(zhǔn)備一些標(biāo)有姓名的貼紙,讓孩子們在自己的玩具上貼上寫有自己姓名的貼紙。如果孩子們都主張某個玩具是自己的,就讓他們用“剪刀石頭布”來決定玩具的歸屬。或者,你可以找出兩個相似的玩具,當(dāng)場分給孩子們一人一個。并且,請對孩子說:“只有貼著寫有你名字貼紙的玩具,才是屬于你的。”如果兄弟姐妹能夠友好地分享玩具該多好啊,但是首先需要分清楚每個玩具的主人到底是誰,要肯定玩具主人的所有權(quán)。之前我們講過的故事中,要肯定玩具是屬于兒子的,那么接下來,就要對兒子說:“兒子,這個玩具是你的,但你能借給妹妹玩嗎?”同時要對女兒說:“你去請求哥哥借給你玩吧。”女兒會說:“哥哥,借給我玩玩吧。”但是此時,兒子有可能會拒絕。因為在這之前兩個孩子剛剛發(fā)生了爭吵,兒子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地借出玩具呢?他可能會說“不要”,拒絕妹妹。此時請不要訓(xùn)斥他說:“喂,你妹妹不是說讓你借給她嗎?”或者“妹妹讓你借,你就借給她吧。”兒子完全可以選擇不借,作為物品的主人,有時候并不愿意把自己的東西借給別人。我并不是說這樣的行為是正確的,而是在教給孩子某些概念的時候,需要遵從一定的順序。拿坐公交車來打比方,有些道理是孩子們到達終點站時才能學(xué)會的,但家長卻想在第一站就教給孩子。這樣孩子會感到很委屈,無法真正學(xué)會這些道理。如果玩具的主人拒絕借出自己的玩具,那也沒有辦法。你可以這樣對女兒說:“你希望哥哥借給你,現(xiàn)在有點傷心吧?但是沒辦法,明天再拜托哥哥借給你吧。說不定明天哥哥就改變主意了呢。今天我們先玩別的!”這時,女兒可能會說:“可我就想玩那個!別的都不好玩!”此時,有的父母可能會批評女兒說:“喂,你哥哥不是說了不借給你嗎?”請不要這樣說。你只需要說:“媽媽會陪你好好玩的,我們先玩別的吧!”這時,情況也可能突然發(fā)生變化。媽媽正陪著女兒玩得高興,兒子探頭探腦走了過來。這時,有很多家長會當(dāng)面訓(xùn)斥兒子道:“你就拿著你的玩具自己玩吧!”這不是在教育孩子,這是在和孩子慪氣。請試著對孩子說:“兒子呀,咱們一起玩吧!但你妹妹拿了三件玩具,你也要拿三件玩具來玩才行啊。”兒子可能還是會強調(diào)玩具是自己的,此時你可以說:“是你的沒錯,等玩完后你自己收拾好就行啦。”兒子可能會擔(dān)心:“玩具如果壞了怎么辦?”你可以告訴孩子:“我們不會把玩具扔來扔去,怎么會壞呢?先拿來一起玩吧,如果壞了修修就行了,我們先一起開心地玩!”這才是教育孩子的對話。當(dāng)孩子們因為玩具發(fā)生爭執(zhí)的時候,關(guān)鍵點有兩個。其一,要先明確物品所屬,才可能與他人分享;其二,要教給孩子“只有寫有我名字的東西才是屬于我的,如果想要借別人的東西,需要征求別人的許可”。031

“在這里亂跑會撞到別人的!”孩子們會在人群擁擠的地方亂跑,這種情況下,我們應(yīng)該怎么教育孩子呢?很多父母會說:“你看看那位老爺爺,對你很不滿呢,小心他訓(xùn)你哦!”“人們都在看你呢,你這樣別人會覺得你很煩。”孩子聽了這樣的話會很緊張,立刻乖乖坐好觀察四周,但其實并沒有人說什么。孩子晃晃腦袋,想著:“咦?并沒有人生氣啊?”于是又會開始到處亂跑。此時,你應(yīng)該這樣說:“你看看,這里人好多啊,在這里亂跑會撞到別人的,不要到處亂跑。”如果這樣說了孩子還是不聽話,請上前去抓住孩子的手,把他拉回來。請出聲朗讀一下吧:“你看看,這里人好多啊,在這里亂跑會撞到別人的,不要到處亂跑。”當(dāng)阻止孩子的某些行為時,我們經(jīng)常會利用“周圍的人”來嚇唬孩子。比如:“那邊的老爺爺在看你,一會兒他就過來訓(xùn)你咯!”“你再哭醫(yī)生會使勁扎你一針的!”“你再這樣朋友們都不喜歡你了。”“老師不會喜歡這樣的學(xué)生哦!”等等。在某些場合不可以做某些行為,這是人們在與他人和諧相處的過程中需要遵守的準(zhǔn)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