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3202-2017湖泊水生態監測規范_第1頁
DB32-T 3202-2017湖泊水生態監測規范_第2頁
DB32-T 3202-2017湖泊水生態監測規范_第3頁
DB32-T 3202-2017湖泊水生態監測規范_第4頁
DB32-T 3202-2017湖泊水生態監測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13.020

Z06

DB32

江蘇省地方標準

DB32/T3202—2017

湖泊水生態監測規范

Specificationforaquaticecologicalmonitoringoflake

2017-05-05發布2017-06-05實施

江蘇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

DB32/T3201—2017

前言

本規范按照GB/T1.1-2009《標準化工作導則第l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的要求進行編排。

本規范附錄A~附錄D為資料性附錄。

本規范由江蘇省水利廳提出并歸口。

本規范起草單位:江蘇省水利廳工程管理處、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江蘇省水利科學

研究院。

本規范主要起草人:劉勁松、龔志軍、袁連沖、胡曉東、戴小琳、蔡永久、王冬梅、吳蘇舒、陳偉

民、吳沛沛、諸曉華、呂玲玲、梁文廣、趙勇。

II

DB32/T3201—2017

湖泊水生態監測規范

1范圍

本規范規定了湖泊形態、水體理化、沉積物理化及水生生物的監測方法。

本規范適用于湖泊水生態監測。本規范適用于江蘇省境內湖泊的水生態監測,水庫可參照

執行。湖泊水生態監測除應遵守本規范,還應符合國家及相關行業的有關規定。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

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文件。

GB/T6920水質pH值的測定玻璃電極法

GB/T7467水質六價鉻的測定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GB/T7475水質銅、鋅、鉛、鎘的測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7477水質鈣和鎂總量的測定EDTA滴定法

GB/T7480水質硝酸鹽氮的測定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

GB/T7493水質亞硝酸鹽氮的測定分光光度法

GB/T11892水質高錳酸鹽指數的測定

GB/T11893水質總磷的測定鉬酸銨分光光度法

GB/T11896水質氯化物的測定硝酸銀滴定法

GB/T11899水質硫酸鹽的測定重量法

GB/T11901水質懸浮物的測定重量法

GB/T11904水質鉀和鈉的測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1912水質鎳的測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3195水質水溫的測定溫度計或顛倒溫度計測定法

GB/T13200水質濁度的測定

GB/T17138土壤質量銅、鋅的測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39土壤質量鎳的測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41土壤質量鉛、鎘的測定石墨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488水質氟化物的測定氟試劑分光光度法

HJ491土壤總鉻的測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501水質總有機碳的測定燃燒氧化-非分散紅外吸收法

HJ505水質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測定稀釋與接種法

HJ506水質溶解氧的測定電化學探頭法

HJ535水質氨氮的測定納氏試劑分光光度法

HJ632土壤總磷的測定堿熔-鉬銻抗分光光度法

HJ636水質總氮的測定堿性過硫酸鉀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HJ658土壤有機碳的測定燃燒氧化-滴定法

HJ680土壤和沉積物汞、砷、硒、鉍、銻的測定微波消解/原子熒光法

HJ694水質汞、砷、硒、鉍和銻的測定原子熒光法

1

DB32/T3201—2017

HJ695土壤有機碳的測定燃燒氧化-非分散紅外法

HJ700水質65種元素的測定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

HJ710.7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內陸水域魚類

HJ710.8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淡水底棲大型無脊椎動物

HJ717土壤質量全氮的測定凱氏法

HJ746土壤氧化還原電位的測定電位法

SL78電導率的測定(電導儀法)

SL87透明度的測定(透明度計法、圓盤法)

SL88水質葉綠素的測定分光光度法

SL91.2二氧化硅(可溶性)的測定(硅鉬藍分光光度法)

SL167水庫漁業資源調查規范

SL257水道觀測規范

LY/T1225森林土壤顆粒組成(機械組成)的測定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圍網(Purseseine)

湖泊范圍內以漁網在水域內形成封閉、且圍網底埂高程不高于湖泊死水位的區域,用于漁

業水產養殖、水生植物種植等。

3.2

圈圩(Polder)

在湖泊范圍內以圩堤構筑相對封閉且圩堤高程高于湖泊死水位的區域。用于漁業水產養殖、

水生植物種植或農作物種植等。

3.3

湖泊范圍(Lakescope)

依法依規劃定的湖泊保護范圍或湖泊管理范圍,包括湖泊水體、湖盆、湖洲、湖灘、湖心

島嶼、圍網、圈圩、湖水出入口,湖堤及其護堤地,湖水出入的涵閘、泵站等工程設施。

3.4

自由水面率(Ratiooffreewatersurface)

湖泊自由流動的水面占湖泊總面積的比例,是衡量湖泊水域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的指標。

4監測主要內容

湖泊水生態監測主要內容和指標見表1。

2

DB32/T3201—2017

表1湖泊水生態監測主要內容和指標

監測主要指標

監測內容

必做選做

湖泊范圍、圈圩面積、圍網面積、

湖泊形態岸線長度、水下地形

自由水面率

亞硝態鹽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硝酸

水深、水溫、透明度、濁度、pH、

鹽氮、鈣離子、鎂離子、鈉離子、鉀離子、硫酸

水體理化電導率、溶解氧、懸浮物、總氮、總磷、

鹽、氯化物,氟化物、堿度、二氧化硅、總有機

高錳酸鹽指數、葉綠素a、

碳、銅、鋅、鉛、鎘、鎳、六價鉻、汞、砷

氧化還原電位、粒徑、銅、鋅、鉛、鎘、鎳、

沉積物理化總氮、總磷

總鉻、汞、砷

浮游植物種類組成、數量、生物量—

水浮游動物種類組成、數量、生物量—

生底棲動物種類組成、數量、生物量—

生水生高等

種類組成、蓋度、生物量—

物植物

魚類種類組成、漁獲物魚類年齡、性別、生長、投放量、捕撈量

5湖泊形態監測

5.1監測對象

湖泊范圍內所有陸域、水域、圈圩、圍網、灘涂及島嶼等。

監測頻次一般為每年一次,具體頻次根據工作需要而定。

5.2數據源

空間分辨率不低于2米衛星影像或者航空影像,其中監測圍網所用影像空間分辨率不低于1

米。

5.3監測方法

5.3.1數據收集與準備

5.3.1.1監測范圍內本年度和上一年度的兩期衛星影像或者航空影像經過處理成為數字正射影像

(DOM),影像采集時間選擇在秋冬季節,晴空無云,大氣透明度高,質量滿足使用要求。

5.3.1.2其他需要收集的數據還包括監測范圍圖、周邊水系圖、水利工程圖以及行政區劃界線,

所有數據坐標系統一為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高程為1985國家高程基準。

3

DB32/T3201—2017

5.3.2比對分析

5.3.2.1利用地理信息系統軟件,采用目視解譯的方法,提取兩期影像中監測范圍內開發利用變

化。

5.3.2.2陸域范圍內,變化類型以新建房屋、道路、設施以及土地利用類型改變為主;岸線變化

類型主要是非法占用岸線為主;水域變化類型以圈圩、圍網以及水域占用為主。

5.3.3變化統一編碼、截圖

5.3.3.1初步對比發現的變化,利用其所屬行政區劃、類別等屬性對變化點統一編碼。

5.3.3.2分別采集變化點的地理坐標、面積等幾何信息,截取、制作各處變化點的兩期影像對比

圖。

5.3.3.3匯總分析、統計各市監測成果形成核查情況統計表、分市變化分布圖。

5.3.4現場核查、反饋

5.3.4.1監測初步成果需進行外業現場調查,核實變化是否屬實,了解變化具體情況。

5.3.4.2現場核查人員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統)或BDS(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等定位設備根據

變化點坐標及周邊水系情況確定現場對應位置,調查變化點詳細信息。

5.3.4.3核查人員把變化點的項目名稱、實施單位、變化性質及情況說明,并附現場照片,反饋

監測單位。

5.3.5變化點信息入庫

5.3.5.1監測單位對變化點的反饋信息進行整理、入庫。

5.3.5.2分市縣統計全湖水域變化監測情況,最終形成湖泊年度監測成果,編制監測報告。

5.4自由水面率

自由水面率計算公式為:

自由水面率=[湖泊范圍面積-(圈圩面積+圍網面積)]/湖泊范圍面積×100%。

5.5岸線長度

5.4.1已劃定蓄水范圍線的湖泊,岸線長度依據蓄水范圍線長度量算。

5.4.2沒有劃定蓄水范圍的湖泊,湖岸線有堤防的,確定堤防中心線,依據堤防中心線長度量算。

5.4.3沒有堤防的按照正常蓄水位對應的等深線長度量算。

5.4.4無法確定正常蓄水位等高線的湖泊采用以下兩種方法:

5.4.4.1提取遙感影像水體信息,獲取水域范圍,量算水邊線長度作為岸線長度。

5.4.4.2實地采用GPS與北斗雙星系統定位測量的方法測定湖泊岸線,量算其長度。

4

DB32/T3201—2017

5.6水下地形

水下地形的測量參照《水道觀測規范》SL257-2000要求進行。

6水體理化要素監測

6.1采樣點布設

6.1.1采樣點布設符合的原則

采樣點的布設應綜合考慮湖泊的水文條件、湖盆形狀、人類活動影響等特征,兼顧湖泊功

能區劃和行政區劃等因素,覆蓋湖泊各個典型區域。

6.1.2采樣點數量

湖泊水生態長期監測采樣點數量視湖泊大小、自然環境變化、人類活動影響程度、器材、

人員和經費而定,監測點控制數量見表2。首次調查的湖泊,采樣點數量應增加至2~3倍。

表2不同面積湖泊的水質監測點控制數量

湖泊面積(km2)<1010~5050~200200~500>500

采樣點數量(個)≥1≥3≥5≥6≥10

6.1.3采樣點的定位

采用GPS與北斗雙星系統進行定位,坐標一經確定,不得隨意更改。遇湖泊形態發生變

化、水體污染突發事故等異常事件,應適當增加采樣點數量和采樣頻率。

6.2水樣的采集與保存

6.2.1采樣水層要求

湖泊水深小于3m時,在表層、底層采樣,其中表層水在離水面0.5m處,底層水在離湖底

0.5m處;水深大于3m時,在表層、中層、底層采樣,中層為相對深度為0.5的位置。

6.2.2采樣時間及頻次

6.2.2.1采樣時間盡量保持一致,盡可能在12h內完成采樣。

6.2.2.2采樣頻次應充分考慮水文條件、水體的季節分層、換水周期和水生生物的演替等,至少

保證每個季度進行一次采樣,條件允許可每月一次。

6.2.3采集和保存方法

5

DB32/T3201—2017

6.2.3.1用采水器采集水樣,每個采樣點采集水樣2L。分層采樣時,可將各層所采集水樣等量

混合后取2L;用于分析垂向變化的樣品,各層水樣應分別采集。

6.2.3.2事先洗凈水樣瓶,水樣灌瓶前,應用少量水樣沖洗水樣瓶2~3次。

6.2.3.3測定總氮、氨氮、總有機碳等項目的水樣用濃硫酸調節pH至1~2,7天內測定;硝酸鹽

氮和亞硝酸鹽氮水樣24小時內完成測定;測定總磷的水樣用濃硫酸調節pH小于1;測定鈉、

鉀、鈣、鎂、鎳、銅、鋅、鉛、鎘等項目的水樣用濃硝酸調節pH至1~2,測定六價鉻的水樣

用氫氧化鈉調節pH至8左右,24小時內完成測定;測定汞和砷的水樣,每升水樣中分別加入

5mL和2mL鹽酸固定,14天內完成測定;測定高錳酸鹽指數的水樣,每升水樣中緩慢加入1mL

1+3硫酸溶液固定,2天內完成測定;測定葉綠素的水樣,每升水樣中加入1mL1%的碳酸鎂懸

濁液,24h內用微孔濾膜過濾水樣,過濾后的濾膜在-20℃以下的溫度中保存,25天內完成測定。

6.2.3.4固定后的水樣,應置于0~4℃避光保存,盡快帶回實驗室進行測定。

6.3指標測定

水體理化性質測定指標和執行標準見表3。

表3水體理化性質測定指標和測定方法

指標執行標準

水溫水質水溫的測定溫度計或顛倒溫度計測定法GB/T13195

透明度透明度的測定(透明度計法、圓盤法)SL87

濁度水質濁度的測定GB/T132001

pH值水質pH值的測定玻璃電極法GB/T6920

電導率電導率的測定(電導儀法)SL78

懸浮物水質懸浮物的測定重量法GB/T11901

堿度堿度總堿度重碳酸鹽和碳酸鹽的測定(酸滴定法)SL83

溶解氧水質溶解氧的測定電化學探頭法HJ506

高錳酸鹽指數水質高錳酸鹽指數的測定GB/T11892

五日生化需氧量水質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測定稀釋與接種法HJ505

葉綠素a水質葉綠素的測定分光光度法SL88

總磷水質總磷的測定鉬酸銨分光光度法GB/T11893

總氮水質總氮的測定堿性過硫酸鉀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HJ636

亞硝酸鹽氮水質亞硝酸鹽氮的測定分光光度法GB/T7493

硝酸鹽氮水質硝酸鹽氮的測定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GB/T7480

氨氮水質氨氮的測定納氏試劑分光光度法HJ535

氯化物水質氯化物的測定硝酸銀滴定法GB/T11896

6

DB32/T3201—2017

氟化物水質氟化物的測定氟試劑分光光度法HJ488

硫酸鹽水質硫酸鹽的測定重量法GB/T11899

總有機碳水質總有機碳的測定燃燒氧化-非分散紅外吸收法HJ501

二氧化硅(可溶性)二氧化硅(可溶性)的測定(硅鉬藍分光光度法)SL91.2

水質鉀和鈉的測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1904

鈉、鉀

水質65種元素的測定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HJ700

水質鈣和鎂總量的測定EDTA滴定法GB/T7477

鈣、鎂

水質65種元素的測定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HJ700

水質銅、鋅、鉛、鎘的測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7475

銅、鋅、鉛、鎘

水質65種元素的測定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HJ700

水質鎳的測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1912

水質65種元素的測定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HJ700

鉻(六價)水質六價鉻的測定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GB/T7467

水質65種元素的測定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HJ700

水質汞、砷、硒、鉍和銻的測定原子熒光法HJ694

水質65種元素的測定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HJ700

水質汞、砷、硒、鉍和銻的測定原子熒光法HJ694

7沉積物理化要素監測

7.1采樣點布設

7.1.1沉積物采樣點的設置與水體理化要素監測的位點一致。對有特殊需求的,按照監測目的和

沉積物狀況進行布點。

7.1.2采樣點應具有代表性,沉積條件要穩定。

7.2沉積物樣品的采集與保存

7.2.1沉積物采樣頻次依各采樣點的時空變異和所要求的精度而定,通常每年采樣一次,與水樣

的采集同期進行。

7.2.2選擇彼得森采泥器或重力采樣器采集樣品。沉積物的氧化還原電位應現場測定,對于其他

指標的測定,則將去除碎石、貝殼及動植物殘體的樣品密封于干凈的聚乙烯袋中盡快運回實驗

室進行。樣品置于0~4℃避光保存。

7.3指標測定

沉積物理化性質測定指標和執行標準見表4。

7

DB32/T3201—2017

表4沉積物理化性質測定指標和測定方法

指標執行標準

粒徑森林土壤顆粒組成(機械組成)的測定LY/T1225

氧化還原電位土壤氧化還原電位的測定電位法HJ746

有機質土壤有機碳的測定燃燒氧化-滴定法HJ658

土壤有機碳的測定燃燒氧化-非分散紅外法HJ695

總氮土壤質量全氮的測定凱氏法HJ717

總磷土壤總磷的測定堿熔-鉬銻抗分光光度法HJ632

銅、鋅土壤質量銅、鋅的測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7138

鉛、鎘土壤質量鉛、鎘的測定石墨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7141

鎳土壤質量鎳的測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7139

總鉻土壤總鉻的測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491

汞、砷土壤和沉積物汞、砷、硒、鉍、銻的測定微波消解/原子熒光法HJ680

8水生生物監測

8.1浮游植物

8.1.1試劑與器具。

主要試劑見附錄A,器具見附錄B.1。

8.1.2采樣點選擇

根據湖泊的形態、水域面積、水文條件和工作需要而定,應在湖泊的中心區、湖灣區、入

流區、出流區、圍網區布設樣點。浮游植物的樣點一般與水質監測樣點一致。

8.1.3采樣頻次

每月一次,至少每季度一次,對于藻類水華監測,需要在春季、夏季、秋季增加采樣頻次,

具體頻次根據情況增加至每周一次或每周兩次。

8.1.4采樣深度

8.1.4.1水深小于3m,水團混合良好的樣點,采集表層和底層兩處的混合水樣。

8.1.4.2水深為3~10m的樣點,采集表層、中層和底層三處的混合水樣。

8.1.4.3水深大于10m的樣點可每隔2~5m各采集一水樣,各層等體積水樣混合為1個樣品。

8.1.4.4監測浮游植物垂向分布時,應各層分別采樣。

8.1.5采樣方法

8

DB32/T3201—2017

8.1.5.1對浮游植物數量與生物量進行定量分析時樣品用沉淀法制取。采集指定深度水樣或混合

水樣1000mL,放入廣口瓶內,加入10mL的魯哥氏液固定,魯哥氏液配制見附錄A.1。

8.1.5.2水樣倒入1000mL的筒形分液漏斗靜置24~48小時。吸取上層清液,直至沉淀液約為

20mL,轉入50mL標本瓶,用上層清液沖洗沉淀分液漏斗1~3次,定容至30~50mL。如水

量超過50mL,靜置至次日后吸去多余上清液。樣品貼上注明采樣地點、日期、采樣點。

8.1.5.3采集定性樣品時,將25號浮游生物網在水中作橫“8”字形劃動20次,注意采集網的上

下移動,浮游生物網拉起濾去水,將濃縮液放入標本瓶中用1~2%水樣體積的甲醛溶液或1%

水樣體積的魯哥氏液固定。樣品注明采樣地點、日期、點號。

8.1.6種類鑒定和計數要求

8.1.6.1對優勢種要求鑒定到種,其他種類至少到屬。疑難種類要保存標本以備進一步鑒定。計

數前應對樣品作定性觀察,一時確定不了種屬的,可先計數,需要時再鑒定種類。

8.1.6.2計數采用面積為20mm×20mm、容量為0.1mL的計數框,框內劃分橫直各10行格,共

100個小方格。

8.1.6.3將計數樣品充分搖勻后,迅速吸取0.1mL樣品至計數框中,蓋上蓋玻片。計數框內應無

氣泡,也不應有樣品溢出。氣溫高時,為防止在長時間計數過程中水分蒸發而出現氣泡,應在

蓋玻片四周封以液體石蠟。

8.1.6.4計數時,顯微鏡的目鏡一般用10×,物鏡用40×,也可根據實際情況變動。

8.1.6.5選取計數框內部分樣品計數,根據樣品中浮游植物數量計數100個~500個視野,浮游

植物計數值至少在300以上。計數的視野應均勻分布在計算框的全部面積上。

8.1.6.6利用顯微鏡的目鏡視野來選取計數的面積。先用臺微尺量得在一定放大倍數下的視野直

徑,然后按圓面積計算公式(πr2)求得視野面積。或者由所用目鏡的視場直徑值除以物鏡放大

率求得視野直徑。

8.1.6.7為使選取的視野在計數框上均勻分布,可利用計數框上的方格或顯微鏡機械移動臺上的

標尺刻度。

8.1.6.8計數方法確定后,不可隨意改變,以保證結果的可比性。兩次計數結果允許相對偏差小

于15%。

8.1.6.9如遇到一個浮游植物個體或細胞的一部分在行格或視野內,另一部分在行格或視野外,

可規定在行格上線或視野上半圈的個體或細胞不加計數,而在下線或下半圈的則計數。

8.1.6.10計數的單位用細胞數量表示。在計數時可采用幾種方法:

9

DB32/T3201—2017

a)對絲狀、群體種類,可先計算個體數,然后求出該種類的平均細胞數,進行換算;

b)在計數過程中計算細胞數;

c)對形成“水華”的優勢種類,應使之散開為單個細胞或少數細胞的群體。

8.1.6.11對于量小而個體大的種類應在10×10的放大倍數下全片計數。

8.1.6.12計數所得結果換算為所采水樣中浮游植物的數量時,用下列計算公式:

AV××n

N=s

AVca×

式中:N-浮游植物數量(單位:cells/L);

A-計數框面積(mm2);

2

Ac-計數面積或視野面積(mm);

Vs-1L原水樣沉淀濃縮后的體積(mL);

Va—計數框的容量(mL);

n-計數所得浮游植物的數目(cells)。

8.1.7生物量測算

8.1.7.1生物量一般通過計數和測量體積,按比重為1進行換算。體積的測定見附錄C的表C.1

和表C.2。但各物種浮游植物體積因地區、季節等的不同而有較大變化,應進行實際的體積測

定。

8.1.7.2體積測定時,先根據浮游植物的體型按最相似的幾何形狀測量必要的度量,如長度、高

度、直徑等,然后按體積公式計算出體積。有的種類形狀較特殊,可分解為幾部分,分別按相

似形狀計算后相加。

8.1.7.3浮游植物的比重接近于1,生物量(濕重)可直接由浮游植物的體積換算。生物量為各

種浮游植物的數量乘以各自的平均體積,單位為mg/L或g/m3。濕重還可通過換算方法轉變為

干重或其他表示單位。

8.2浮游動物

8.2.1試劑與器具。

試劑見附錄A,器具見附錄B.2。

8.2.2采樣點

同浮游植物,具體樣點布設根據工作需要而定。

8.2.3采樣頻次

10

DB32/T3201—2017

同浮游植物,采樣頻次可每月一次或每季度一次,具體的采樣頻次根據工作需要而定。

8.2.4樣品采集

8.2.4.1浮游動物中的原生動物、輪蟲的定量水樣采集方法和浮游植物定量水樣采集方法相同。

8.2.4.2浮游動物中的枝角類和橈足類的定量水樣采集用25號網和采水器。采集水樣體積視水體

中枝角類和橈足類數量多寡而定,一般為10~50L。水樣經25號網過濾后放入標本瓶中加入

樣品體積4%的甲醛溶液固定。樣品注明采樣地點、日期、點號。

8.2.4.3定性樣品用13號網采集。采集方法與浮游植物定性樣品采集方法相同,此外應注意水平

和垂直兩個方向采集。

8.2.5鑒定和計數

8.2.5.1在獲得的濃縮樣品中取部分子樣品,并通過顯微鏡計數獲得其中浮游動物數后換算至單

位體積的浮游動物數量。

8.2.5.2原生動物和輪蟲計數分別用0.1mL和1mL計數框,枝角類和橈足類一般全部過數。優

勢種類鑒定到種,一般種類鑒定到屬,一些疑難種類應保存好標本,以待進一步鑒定。

8.2.5.3原生動物計數時,沉淀樣品要充分搖勻,然后用定量吸管吸0.1mL樣品注入0.1mL計

數框中,在10×20的放大倍數下計數。

8.2.5.4輪蟲計數時,吸取充分搖勻的1mL濃縮樣注入1mL計數框中,在10×10的放大倍數下

計數輪蟲。

8.2.5.5原生動物和輪蟲計數兩片,如兩片的結果與其均數的差異不超過10%,可取其平均值作

為計數結果。

8.2.5.6枝角類和橈足類計數時,根據樣品中數量的多少分若干次全部過數。如果在樣品中有過

多的浮游植物,則可加伊紅(Eosin-Y)染色。

8.2.5.7在樣品中如果無節幼體數量不多,可和枝角類、橈足類一樣全部計數,如果無節幼體數

量很多,可分小樣計數。

8.2.6生物量測算

8.2.6.1枝角類和橈足類用體長—體重回歸方程法換算。枝角類測量從頭部頂端(不含頭盔)至

殼剌基部長度,橈足類則測量從頭部頂端至尾叉末端的長度。回歸方程可參照附錄C的表C.4。

8.2.6.2原生動物和輪蟲生物量測算用體積法。體積法是把生物體視為一個近似幾何圖形,按求

積公式獲得生物體積,并定比重為1,即可得到體重。

8.2.6.2.1原生動物體積近似計算公式:

11

DB32/T3201—2017

V=0.52ab2,

式中:V─原生動物體積,μm3;

a─體長,μm;

b─體寬,μm。

8.2.6.2.2輪蟲的體形有圓形、橢圓形、球形、矩形、錐形等,在活體情況下,用顯微鏡測量體

長就可直接計算出輪蟲的近似體積,并假定比重為1,則可求得輪蟲的體重。也可參照附錄C

的表C.3中的體積直接計算。

8.3底棲動物

8.3.1試劑和器具。

試劑見附錄A,器具見附錄B.3。

8.3.2采樣點設置

盡可能與水質理化分析采樣點一致,同時考慮底棲動物的分布特征,各樣點的布設應具有

代表性,在湖泊的湖心區、湖灣區、沿岸帶、水草區、圍網區、入流區、出流區、深水區、淺

水區、污染區、相對清潔區布設采樣點。

8.3.3采樣頻率

可每季度一次或每月一次,至少需在枯水期和豐水期各進行一次采樣。

8.3.4采樣與分揀

8.3.4.1定量采樣用開口面積固定的抓斗式采泥器、箱式采泥器等,蚌類等大型底棲動物采集需

使用三角拖網。

8.3.4.2將采集的沉積物用分樣篩初步篩洗,剩余物裝入塑料袋中,置于陰涼處或低溫保溫箱中,

帶回實驗室挑出動物標本。

8.3.4.3在挑樣工作中,應在標本活體狀態中進行,并且在1-2天內完成挑樣,氣溫較高時需要

低溫保存樣品。

8.3.5標本固定

8.3.5.1寡毛類在固定前先麻醉,將標本置于玻皿中,加少量水,加75%乙醇1~2滴,然后每隔

5~10min再加1~2滴直至個體完全麻醉,然后加7%甲醛溶液固定24h,再移入75%的乙醇溶

液中保存。作單純的定量分析,可直接投入7%甲醛溶液固定。

8.3.5.2軟體動物中大型蚌固定前先在50℃左右熱水中將其悶死,然后向內臟團中注射7%甲醛

溶液并投入該溶液中固定24h,再移入75%乙醇中保存。對小型螺蚌可直接放入7%甲醛溶液

保存。

12

DB32/T3201—2017

8.3.5.3水生昆蟲一般直接投入7%甲醛溶液中固定24h,再移入75%的乙醇中保存。固定液須

為動物體積的10倍以上。

8.3.6標本鑒定

8.3.6.1軟體動物和水棲寡毛類的優勢種應鑒定到種,搖蚊科幼蟲鑒定到屬或種水平,水生昆蟲

等至少鑒定到科。對于疑難種類應有固定標本,以便進一步分析鑒定。

8.3.6.2水棲寡毛類和搖蚊幼蟲等鑒定時需制片在解剖鏡或顯微鏡下觀察,一般用甘油做透明劑。

如需保留制片,可用加拿大樹膠或普氏膠等封片。

8.3.7計數和生物量測算

8.3.7.1按不同種類準確地統計個體數,包括每種的數量和總數量。

8.3.7.2小型種類如寡毛類、搖蚊幼蟲等,將它們從保存劑中取出,放在吸水紙吸去附著水分,

然后置于電子天平上稱重,其數據代表固定后的濕重。

8.3.7.3大型種類如螺、蚌等,分揀后用電子天平或托盤天平稱重即可。其數值為帶殼濕重,記

錄時應加以說明。

8.3.7.4把計數和稱重獲得的結果根據采樣面積換算為1m2內的數量(ind./m2)或生物量(g/m2)。

8.4水生高等植物

8.4.1試劑和器具。

試劑見附錄A,器具見附錄B.4。

8.4.2監測斷面

8.4.2.1在全湖初步調查的基礎上,根據湖泊形態及水生植物的分布特征,選擇數條具有代表性

的斷面。采樣斷面應平行排列,亦可為“之”字形。

8.4.2.2采樣斷面的間距一般為50~100m。采樣斷面上采樣點的間距一般為100~200m。沒有大

型水生植物分布的區域不設采樣點。樣點的布設一般均勻分布在所設斷面上。

8.4.3采樣頻次

每年至少需要采集兩次,時間上為3~4月和8~10月,具體采集的月份根據水生植物的生長狀

況確定,選擇植物生長盛期進行采樣。具體采樣頻次根據工作需要確定。

8.4.4采樣方法

8.4.4.1浮葉植物、沉水植物使用水草采集耙、采草器或帶網鐵鋏采集,漂浮植物直接用帶柄手

抄網采集。

8.4.4.2采集的水生植物,去除枯死的枝、葉及雜質,用吸水紙去除植物體表的水分,放入編有

13

DB32/T3201—2017

號碼的樣品袋內。

8.4.4.3挺水植物可選取合適面積正方形樣方采集,植株稀疏群落(<100株/m2)可采用10m×10m

或5m×5m樣方,植株密度大(>1000株/m2)可采用1m×1m或0.5m×0.5m樣方。將樣方內的

植物全株采集,地下莖的也要采集,洗凈后稱重,裝入編號的樣品袋。

8.4.4.4定性樣品應在開花和(或)果實發育的生長高峰季節采集,采集的樣品需植株完整,應

含根、莖、葉、花、果。

8.4.4.5采到的不同種類水生植物用標本夾制成臘葉標本或直接制成浸制標本,每號標本至少制

成兩份,經鑒定后保存。每采集一種植物,必須立即做好采集記錄,貼上采集標簽。

8.4.5蓋度和生物量測算

8.4.5.1水生植物現存量的測定。選擇在多數水生植物的最高生長期,對各種生活型或代表性群

落,采集盡可能多的樣方,求出單位面積內現存量,由全湖的植被面積推算出湖內所有水生植

物的總現存量。根據樣方內各類植物的現存量和分布面積,推算出水體中它們各占的比例。

8.4.5.2各樣點獲得樣品后,對植物進行鑒定并分種類稱得濕重。取部分鮮樣(不得少于10%)

作為子樣品,在60~80°C溫度下烘干至恒重,即為子樣品的干重,由子樣品干重換算為樣品干

重。

8.4.5.3根據每平方米中的各類植物的現存量和它們的分布面積,由樣品推算出總體即可求出該

水體中各類大型水生植物的總現存量和各類植物所占的比例。

8.5魚類

參照HJ710.7-2014和SL167-2014要求開展監測。

9質量控制與安全管理

9.1質量保證和控制貫穿著整個監測工作的全過程。包括采樣點的位置確定、樣品采集、樣品儲

存運輸、實驗室分析、數據整理與保存等一系列過程。

9.2應對監測人員進行監測方法和操作規范等方面的技術培訓,使其了解湖泊水生態監測的內

容、采樣方法、樣品保存與運輸、水化學測定、標本處理、保存、物種鑒定等方面的要求,以

及數據統計和分析等技術。

9.3采樣前,在湖泊圖中標出采樣點,使用GPS或北斗導航系統定位儀確定采樣區域或采樣點

的位置,并記錄采樣區域、采樣點經緯度或范圍。對于湖泊形態、沉積物理化、藻類水華、水

生高等植物等監測時,必要時需用數碼相機采集采樣區域照片。

14

DB32/T3201—2017

9.4監測人員應掌握野外監測標準及相關知識,熟練掌握操作規程,嚴格按照標準要求進行樣品

采集。在不同樣點和不同時期應使用統一的采樣器具和采樣方法,避免因儀器和人為誤差導致

結果偏離真實情況,保證各采樣點采集到有代表性的樣品。獲得的樣品需貼好標簽,包括樣品

編號、采樣日期、采樣人員等信息。

9.5采集的樣品,從采集到分析的這段時間,樣品的某些理化性質、水生生物等會發生不同程度

的變化,根據監測指標需要,必須按照規范要求立即加入固定劑或低溫保存,防止樣品發生變

化對監測結果的影響。

9.6樣品運輸過程中,裝有樣品的容器必須妥善保護和密封,防止運輸過程中破損。在運輸中還

需防震、避免日光照射和低溫運輸。運輸前需根據采樣記錄或登記表對樣品進行清點核對,避

免樣品丟失或遺漏。

9.7樣品運回實驗室時,實驗室負責人應核對樣品,驗明標簽,確認無誤后簽字驗收樣品。并填

寫實驗室樣品登記表,將樣品瓶上的所有信息抄寫在樣品登記表上,按照采樣區域或樣點對樣

品登記表進行統一編號。如不能立即進行分析,應盡快采取保存措施,防止樣品發生變化。

9.8水體理化和沉積物理化分析時,應嚴格按照標準方法進行分析。精密、大型儀器設備需由專

人負責管理使用,定期對儀器進行檢定。化學試劑的質量規格一般分為容量基準、高純試劑、

優級純、分析純和化學純,應根據實驗方法要求,選擇和配制適當級別的試劑。

9.9對獲得的水生生物樣品,準確鑒定種類,按不同種類準確地統計個體數,測算生物量。必要

時,水生生物鑒定需有相關分類學專家對物種鑒定予以指導。

9.10規范填寫各項監測數據。記錄表格一般要設計成記錄本格式,內容齊全,填寫翔實,字跡

工整、清晰。需要更正時,應在錯誤數據(文字)上劃一橫線,在其上方寫上正確內容,并在

所劃橫線上加蓋修改者名章或者簽字以示負責。

9.11所有原始數據記錄表、圖片、樣品和分類憑證標本應及時保存歸檔,并及時填寫和歸檔電

子數據(包括數據記錄表、數碼圖片和航跡等),數據錄入計算機后由輸入者自行復查一次。每

半年檢查并更新、備份數據一次,防止由于儲存介質問題引起數據丟失。監測負責人不定期地

對數據進行檢查,年度總結前對全年數據再次復查,保證數據源的準確性。

9.12對監測人員進行野外工作常識、安全常識和野外安全技能培訓。水上作業必須穿戴救生衣,

做好安全防護工作,配備必要的防護裝備、用品和應急藥品。避免單人作業,至少二人以上,

其中至少一人會游泳。

15

DB32/T3201—2017

AA

附錄A

(資料性附錄)

試劑及配制

A.1魯哥氏液:稱取碘化鉀,溶于200mL含20mL冰醋酸的蒸餾水中,待完全溶解后加入10g

碘,搖動至完全溶解后,貯存于密閉的棕色試劑瓶中。

A.2甲醛溶液:含(HCHO)37%~40%(V/V)。

A.3乙醇溶液:95%(V/V)。

A.4丙三醇。

A.5加拿大樹膠等。

A.6Puris膠:用8g阿拉伯膠,10mL蒸餾水,80mL水合氯醛,7mL甘油,3mL冰醋酸配制而

成。配制時,在燒杯中加入阿拉伯膠和蒸餾水,置80℃恒溫水浴,用玻璃棒攪動。膠溶后,依

次加入其他試劑,用玻璃棒攪拌均勻,然后以薄棉過濾即成。

16

DB32/T3201—2017

BB

附錄B

(資料性附錄)

監測器具

B.1浮游植物監測器具

B.1.1有機玻璃采水器。

B.1.225號浮游生物網(孔徑:64μm),圓錐形。

B.1.3水樣瓶:1000mL聚乙烯塑料瓶或玻璃試劑瓶。

B.1.4沉淀器:1000mL筒形分液漏斗。

B.1.5樣品瓶:30mL或50mL的聚乙烯塑料瓶和玻璃瓶。

B.1.6虹吸管:內徑2~3mm的硅膠管或玻璃管,濃縮水樣用。

B.1.7吸耳球

B.1.8計數框:0.1mL(10行×10行,共100格)。

B.1.90.1刻度吸管或100μL微量移液器。

B.1.10載玻片、蓋玻片、鑷子。

B.1.11顯微鏡:要求配備目測微尺、10×、15×目鏡2對;5×、10×、20×、40×物鏡各1個以及

100×油鏡一個。

B.2浮游動物監測器具

B.2.113號(孔徑:112μm)和25號(孔徑:64μm)浮游生物網,圓錐形。

B.2.2有機玻璃采水器(1000mL,5000mL)。

B.2.3樣品瓶:50mL或100mL的聚乙烯塑料瓶和玻璃瓶。

B.2.4沉淀器:1000mL筒形分液漏斗。

B.2.5虹吸管:內徑2~3mm的硅膠管或玻璃管,濃縮水樣用。

B.2.6吸耳球。

B.2.7計數框:0.1mL、1mL、5mL。

B.2.8刻度吸管:0.1mL、1mL、5mL。

B.2.9載玻片、蓋玻片、鑷子。

B.2.10顯微鏡:要求配備目測微尺、10×、15×目鏡2對;5×、10×、20×、40×物鏡。

17

DB32/T3201—2017

B.2.11體視顯微鏡。

B.3底棲動物監測器具

B.3.1彼得森采泥器、箱式采泥器等。

B.3.2帶網夾泥器(1/6m2)。

B.3.3三角拖網。

B.3.460目分樣篩。

B.3.5白瓷盤、解剖針、尖嘴鑷。

B.3.6樣品瓶:50mL或100mL的聚乙烯塑料瓶和玻璃瓶。

B.3.6電子天平(精度:0.1mg)。

B.3.7體視顯微鏡。

B.3.8顯微鏡。

B.3.9載玻片、蓋玻片。

B.4水生高等植物監測器具

B.4.1帶網水草夾。

B.4.2帶柄抄網。

B.4.3水草耙。

B.4.4標本夾、吸水紙。

B.4.5鐮刀。

B.4.6電子天平。

18

DB32/T3201—2017

CC

附錄C

(資料性附錄)

水生生物生物量測算依據

33

表C.1常見浮游植物細胞體積(1×10μm)

藍藻門(Cyanophyta)體積四尾柵藻S.quadricauda0.26

水華魚腥藻Anabaenaflos-aquae(群體)5四足十字藻Crucigeniatetrapedia0.15

螺旋魚腥藻Anabaenaspiroides(群體)60浮球藻Planktosphaeriagelatinosa3.7

巨顫藻Oscillatoriaprinceps(群體)139空球藻Eudorinaelegans4.0

美麗顫藻O.Formosa(群體)20韋斯藻Westellabotryoides0.7

浮游顫藻O.planctonica(群體)0.4美麗膠網藻Dictyosphaeriumpulchellum0.8

具緣微囊藻Microcystismarginata(群體)360德巴衣藻Chlamydomonasdebaryana0.17

銅綠微囊藻M.aeruginosa(群體)120球衣藻C.globosa0.06

水華微囊藻M.flos-aquae300突變衣藻C.mutabilis2.4

銀灰平裂藻Merismopediaglauca0.08頂棘藻Chodatellagenevensis0.14

水華束絲藻Aphanizomenonflos-aquae2.8腎形藻Nephrocytiumagardhianum5.8

小型色球藻Chroococcusminor0.3線形擬韋斯藻Westellopsislinearis0.003

針晶藍纖維藻Dactylococcopsisrhaphidioide0.010小空星藻Coelastrummicroporum3.7

彎形尖頭藻Raphidiopsiscuruata4.9普通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0.2

不定腔球藻Coelosphaeriumdubium24蛋白核小球藻C.pyrenoidosa0.15

席藻Phormidiummucicola0.4螺旋弓形藻Schroederiaspiralis0.15

湖生束球藻Gomphosphaerialacustris2.5硬弓形藻S.robusta0.7

綠藻門(Chlorophyta)孟氏藻Mougeotiasp.13.6

單生卵囊藻Oo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