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期中試題(提升卷1)(解析版)_第1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期中試題(提升卷1)(解析版)_第2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期中試題(提升卷1)(解析版)_第3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期中試題(提升卷1)(解析版)_第4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期中試題(提升卷1)(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9-2020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考卷(提升)

地理試卷

考試時間:100分鐘

注意事項:

1.答題前填寫好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等信息

2.請將答案正確填寫在答題卡上

第I卷(選擇題)

一、單選題共60分

歐洲天文學家宣布,他們在太陽系外發現了50多顆行星,其中有一顆與地球形態相似,它距離地

球約35光年。研究表明,它的運行軌道與它的母星橙矮星距離適宜,且像地球一樣主要由巖石構成,

而液態水可能存在于這顆行星的表面,它的大氣中存在氧氣、二氧化碳和氮的成分,極有可能存在生

命。

據此回答下列小題。

1.下列與材料中所說的“橙矮星”屬于同一類天體的是

A.太陽B.地球C.月球D.哈雷彗星

2.天文學家研究判斷新發現的這顆行星極有可能存在生命的主要依據是

A.這顆行星與地球形態相似B.這顆行星距離地球很近,只有約35光年

C.這顆行星像地球一樣主要由巖石組成D.這顆行星可能存在液態水及含有氧氣的大氣

【答案】

1.A

2.D

【解析】

1.太陽系外發現了50多顆行星,其中有一顆與地球形態相似,它的母星是橙矮星,故“橙矮星”是

恒星,與太陽是一類天體。選A正確。

2.行星上有生命存在的條件主要是恒星與行星的距離適中,有適宜的溫度;適當的體積和質量,有

厚厚的大氣,有供生物呼吸的大氣;有液態的水。與形態特征、與地球的距離、及組成物質關系不

大。選D正確。

中國探月工程已完成嫦娥三號衛星和玉兔號月球車的月面勘測任務。下圖為美國航空航天局網

站公布的月球勘察軌道器拍攝到的影像,該影像最大細節地展示了迄今為止人類登月計劃在月球上

留下的印記。

完成下列各題。

3.“嫦娥三號”飛向月球的過程中,接觸到最多的天體是:

A.星云B.行星際物質C.彗星D.小行星

4.關于該腳印40年來沒有消失的原因推測,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晝夜溫差小,風化作用弱B.地形起伏大,流水侵蝕弱

C.沒有太陽風,搬運作用弱D.缺少大氣層,風力作用弱

【答案】

3.B

4.D

【解析】

3.“嫦娥五號”飛向月球的過程中,主要是在地球和月球之間,接觸到的最多的天體是行星際物質;

星云、彗星、小行星不屬于地月系,選擇B。

4.月球表面沒有大氣層,缺少大氣層,風力作用弱,大腳印沒有被覆蓋;月球表面仍然由風化作用,

沒有流水侵蝕,太陽風也會影響月球,選擇D。

每年十月通常秋高氣爽的北京,今年深陷重重霧霾污染中。28日開始的霧霾嚴重污染北京并將

延續到29日,能見度很低,給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帶來不便。如圖為城區立交在濃霧中若隱若現.回

答下列問題。

5.深秋初冬時節也是該地大霧多發期,這其中的道理是()

A.晝夜溫差減小,水汽易凝結,但風力微弱,水汽不易擴散

B.晝夜溫差減小,水汽不易凝結,直接懸浮于大氣中

C.晝夜溫差較大,水汽不易凝結,直接附著在地面上

D.晝夜溫差較大,水汽易凝結,且該季節晴好天氣多,有利于揚塵的產生

6.讀圖可以發現此時雖然為濃霧天氣,能見度不是很好,但是紅綠色的交通信號燈卻是很醒目。運

用地理原理分析大霧期間紅、綠色光仍然很醒目的原因()

A.紅、綠色光不容易被散射B.紅、綠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C.紅、綠色光不容易被遮擋D.紅、綠色光不容易被吸收

【答案】

5.D

6.A

【解析】

5.大霧主要發生在晴天晝夜溫差較大的時候。晴天時,由于云層少,大氣逆輻射弱,地面降溫快,

水汽易凝結,同時,大氣削弱作用弱,白天溫度高,氣流上升運動強烈,有利揚塵產生,故D項正

確。

6.散射具有選擇性,波長較短的藍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交通信號燈的紅、綠色光不容易被散射,

故顯得很醒目,A項正確。

地-氣系統(大氣和地面)吸收太陽短波輻射(能量收入),又向外發射長波輻射(能量支出),能量

收支的差值,稱為輻射差額。下圖為沿海某地多年平均輻射差額的月份分配。

讀圖,完成下列題。

7.地-氣系統內存在著能量傳遞與轉換,傳遞與轉換形式多樣,其中能促使地面輻射增強的大氣過

程是

A.大氣對太陽輻射的散射增強B.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增強

C.大氣逆輻射增強D.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反射增強

8,若只考慮輻射差額對氣溫的影響,該地氣溫最高的月份是

A.1月B.4月C.7月D.8月

【答案】

7.C

8.D

【解析】

7.大氣對太陽輻射的散射增強,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弱,地面輻射減弱,A錯;太陽輻射屬于短

波輻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很少,B錯;大氣逆輻射增強,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增強,C正確;

大氣吸收了地面輻射后,又向外發出大氣輻射,這個過程不能稱之為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反射,D錯

誤。故選C。

8.讀題可知,當輻射差額為正值時,能量的收入大于能量支出,氣溫升高。因此該地氣溫最高的月

份為輻射差額由正值向負值過渡的月份,D正確。故選D。

樹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劑(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將樹干部分涂成白色,是綠化植物養護管理

的一項重要內容,主要目的是確保綠化植物安全越冬。近日,綠化部門對城區主要道路、景區、游園

等地的樹木進行了統一涂白,行道樹樹干刷白高度統一控制在離地面1.5米處,視覺上達到整齊劃一、

美觀大方的效果(如圖所示)。

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9.綠化部門對城區行道樹涂白的目的是()

①殺菌、防止病菌感染

②殺蟲、防蟲,減少下一年病蟲害的發生

③起到一定美化作用

④防凍害、避免早春霜害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10.關于樹木涂白的作用原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有效減少地面長波輻射,防止地面熱量大量流失

B.使得樹干白天和夜間的溫差不大,減少樹皮開裂

C.使得樹木萌芽和開花提前,以躲過早春低溫凍害

D.增加樹木對陽光的吸收率,減少凍害發生的概率

【答案】

9.C

10.B

【解析】

9.據材料得知行道樹涂白劑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可以起到殺菌、殺蟲的作用;涂白可以起到

保溫的效果達到防凍害的作用;從圖片中可看出涂白可起到美化作用,所以①②③④正確。故選C項。

10.樹木涂白不會影響地面輻射,不會影響氣溫,因此也不會影響樹木萌芽和開花時間;樹木涂白可以

反射陽光,減弱樹干吸收太陽輻射,使得樹干白天和夜間的溫差不大,減少樹皮開裂,故B項正確。

11.地球的演化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這些階段按照時間順序正確的排序是()

①初期的巖漿時代②出現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的中生代③原始海洋時代④陸地面積增加,出現昆蟲、

魚類、兩棲類動物的古生代⑤出現鳥類、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的造山運動階段

A.①③④②⑤B.①③②④⑤

C.①③⑤②④D.③①④②⑤

【答案】A

【解析】

地球的演化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①初期的巖漿時代,③原始海洋時代,④陸地面積增加,出現

昆蟲、魚類、兩棲類、裸蕨類的古生代,②出現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的中生代,⑤出現鳥類、哺乳

類動物和被子植物的造山運動階段,故A,①③④②⑤正確,B、C、D錯誤。故選A。

12.石炭?二疊紀是地質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時期,由此可推知當時的地理環境特點為:

A.干燥、冷熱多變B.全球氣候分帶明顯

C.濕潤、森林茂密D.寒冷、冰雪廣布

【答案】C

【解析】

煤是地質史上的植物遺體經復雜的地質作用形成的,石炭?二疊紀既然是地質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時

期,那就可以推知當時氣候濕潤、森林茂密,所以選C。

13.地球的演化史也可以說是生物的演化史,下列關于地質歷史期間生物的匹配不正確的是

()

A.新生代一一三葉蟲B.前寒武紀一一藍藻

C.古生代一一魚類和蕨類D.中生代一一鳥類

【答案】A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葉蟲出現在古生代,而非新生代,A符合題意。前寒武紀出現了能夠進行光

合作用、從無機物合成有機養料的自養型原核生物藍藻,B不符合題意。古生代泥盆紀時魚類極為

繁盛,故被稱為“魚類時代”;古生代石炭、二疊紀出現了石松、節蕨、真蕨和原始裸子植物的種子

蕨和科達類,這一時期被稱為“蕨類植物時代”,C不符合題意。一般認為,鳥類出現在中生代侏羅

紀,D不符合題意。故選A。

當河流流出谷口時,擺脫了側向約束,其攜帶的泥沙等物質在出山口處鋪散沉積下來,形成扇

形堆積體一沖積扇。沖積扇在平面上呈扇形,可分為扇頂、扇中、扇緣三部分,扇頂伸向谷口;在

立體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錐形。下面左圖為干旱區沖積扇平面示意圖,右圖為濕潤區沖積扇平面示意

圖。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14.干旱區沖積扇形態較濕潤區沖積扇形態顯著的原因是

A.干旱區人類活動少、開發少B.干旱區流水作用弱

C.濕潤區河流落差小D.濕潤區沖積扇面積大

15.干旱區綠洲易出現在

A.沖積扇扇緣B.沖積扇扇中C.沖積扇扇頂D.山谷中

16.橫斷山脈沖積扇易發生

A.漬澇B.臺風災害C.旱災D.泥石流災害

【答案】

14.B

15.A

16.D

14.干旱區沖積扇形態明顯,主要原因是沖積扇形成后受到的流水侵蝕作用弱,沉積物主要留在了

河流出山口,而不會被流水搬運更遠。故選B。

15.根據沉積分選作用可知,顆粒大的先沉積,顆粒小的后沉積,故沖積扇扇緣土壤顆粒小;沖積

扇地形是出山口(扇頂)地勢高,地下水會向扇緣部分流動,導致扇緣地下水較充足,因此,在干

旱區,土壤條件和水源條件較好的沖積扇扇緣有利于形成綠洲I。故選A。

16.橫斷山脈地勢起伏大,山高谷深,降水豐富,沖積扇容易發生泥石流災害。故選D。

下圖示意某河谷斷面經歷的一次洪水過程。讀圖,回答下列小題。

17.該河谷()

A.呈“V”型,適宜修建水庫

B.巖層①比巖層②形成年代早

C.是斷層上發育形成的向斜谷

D.巖層②比巖層①易受侵蝕

18.本次洪水過程中()

A.水位上升時,河流搬運作用減弱B.水位下降時,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時,河流堆積作用增強D.河流侵蝕作用使河床加寬變深

【答案】

17.B

18.D

【解析】

17.A、河流底部有斷層,因此地基不牢固,不適宜修水庫,A錯誤;B、圖示巖石為沉積巖,一般

而言,越向下,巖層年齡越老;巖層①位于巖層②的下面,因此形成時間更早,B正確;C、圖中巖

層是水平的,沒有發生彎曲變形,因此河谷不是向斜谷;D、根據圖例可知①為頁巖,其硬度比②石

灰巖硬度小,更容易受侵蝕。且圖中巖層①向陸地內凹陷嚴重,而巖層②較平直,因此巖層①比巖

層②易受侵蝕,D錯誤。故選:Bo

18.流水的侵蝕與搬運能力與河流的流速呈正相關,河流的流量大,其流速相應的也大,故當水位

上升時,河流的侵蝕能力與搬運能力增強,堆積作用減弱,河流的含沙量會增大。河流的侵蝕有側

蝕和下蝕兩種,其作用分別使河床加寬和河谷變深,且由圖可知,河床在中后期明顯加寬和變深。

故D正確,A、B、C錯誤。

甲圖為廣西桂林客斯特地貌示意圖,乙圖為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讀下圖,完成下列各題。

19.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風化作用B.流水溶蝕作用C.海浪侵蝕作用D.冰川侵蝕作用

20.喀斯特地區巖石主要屬于乙圖中的

A.aB.bC.cD.d

【答案】

19.B

20.C

【解析】

19.喀斯特地貌是指流水對可溶性巖石(大多為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

總稱,又稱巖溶地貌。故B項正確。

20.讀圖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是巖漿;b是巖漿活動形成的巖漿巖;c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

積巖;d是變質作用形成的變質巖。圖中2、5為外力作用,1為變質作用,3是巖漿活動、冷卻凝

固,4、6、7是重熔再生。喀斯特地貌分布區的巖石是外力作用形成的石灰巖,屬沉積巖。故C項

正確。

龍里猴子溝風景名勝區,距貴陽市中心28千米。猴子溝風景區的內部資源是一個有機組合

整體,主要景觀有大面積的草原與草原中的峽谷、溝谷、峰林、峰叢、豎井、天坑、洼地等。

讀圖,回答下列各題。

龍里育山草用地牧特征示意圖

21.圖示地區屬于我國的()

A.青藏高原

B.內蒙古高原

C.黃土高原

D.云貴高原

22.圖示地區主要的巖石類型和該處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別是()

A.大理巖、風力侵蝕

B.花崗巖、流水堆積

C.砂巖、冰川侵蝕

D.石灰巖、流水侵蝕

【答案】

21.D

22.D

【解析】

21.據材料可知,主要景觀有大面積的草原與草原中的峽谷、溝谷、峰林、峰叢、豎井、天坑、洼

地等,說明當地的主要地貌類型為喀斯特地貌,主要位于云貴高原地區,故D項正確。

22.據上題可知,該地的地貌類型為喀斯特地貌,其地貌形成為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侵蝕)

的結果,故巖石類型和該處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別是石灰巖和流水侵蝕作用,故D項正確。

23.讀河道示意圖,沙壩因泥沙不斷堆積而擴大,據圖判斷,以下敘述正確的是

B.將與北岸相連一一流水將沙壩沖向北岸

C.將與南岸相連一一流水侵蝕和地轉偏向力作用

D.將與北岸相連——流水沉積和地轉偏向力作用

【答案】D

【解析】

根據圖示該河流位于北半球,故地轉偏向力向右偏,則自西向東流的河流水流都向右偏,導致河流

的南岸受流水侵蝕嚴重,而北岸泥沙淤積,即沙壩將逐漸與北岸連接,故D項正確。

河中垂釣,釣點是關鍵,釣點宜選在餌料豐富且易于觀察浮漂之地。某次中雨過后,小軍來到下圖

所示河段垂釣。此時,他發現河水已漫過人工堤壩,河中沙洲仍出露水面。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A.堤壩的東側受流水侵蝕比較嚴重B.河中沙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水侵蝕作用

C.堤壩上游河段:東側河水較西側深D.小軍垂釣時:丁處河水較丙處渾濁

25.本次垂釣,釣鉤最適宜投放于()

A.甲處B.乙處C.丙處D.丁處

【答案】

24.D

25.C

【解析】

24.結合材料,根據圖中河流流向,可知河流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北半球向右偏,堤壩西側受侵蝕

較強,A錯;河中沙洲主要受流水沉積作用形成,B錯;堤壩上游河段,東側侵蝕作用弱,河水較西

側淺,C錯;小軍垂釣時,丁處是河流凹岸,侵蝕較強,丙處受沙洲的阻擋,河流流速小,所以丁

處河水較丙處渾濁,故該題選D。

25.圖中丙處因沙洲的阻擋,水流較弱,容易觀察浮漂,C對;甲乙丁處水流較快,不易觀察浮漂,

且餌料較少,A、B、D錯,所以該題選C。

據報道,西部大開發調研組在關于河西走廊的調研中,發現一處面積約為100多平方千米,形狀特

殊的花崗巖地貌,其外圍分布著沉積巖。該處花崗巖巖體表面千瘡百孔,形如蜂巢。“蜂巢”組合在

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獸飛禽。偉碩巖體已被侵蝕得薄如蛋殼。花崗巖巖體綿延分布百里,相對

高差百米以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6.形成這種“蜂巢”地貌的主要地質作用

A.巖漿活動B.風力沉積C.風力侵蝕D.流水侵蝕

27.關于此處花崗巖與沉積巖的關系的說法,正確的是

A.花崗巖先形成,沉積巖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進行長期侵蝕

B.沉積巖先形成,花崗巖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進行長期侵蝕

C.沉積巖與花崗巖同時形成;然后外力作用進行長期侵蝕

D.根據材料,無法判斷

28.下圖中的地貌與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

【答案】

26.C

27.A

28.C

【解析】

26.據材料可知,該地位于西北地區,外力作用主要以風力作用為主,“蜂巢”組合在一起,如流云

翻浪,似百獸飛禽,說明形成這種“蜂巢”地貌的主要地質作用是風力侵蝕,故C項正確。

27.據材料,花崗巖地貌的外圍分布著沉積巖,說明花崗巖先形成,沉積巖后形成;花崗巖巖體表

面千瘡百孔,形如蜂巢,說明外力作用進行長期侵蝕,故A項正確。

28.“蜂巢”形成作用主要是風力侵蝕;三角洲地貌為流水沉積作用;沙丘為風力沉積作用;風蝕蘑

菇為風力侵蝕地貌,故C項正確;峽谷為流水侵蝕作用,故D項錯誤。

2017年4月20日晚,中國首單“太空快遞”正式發出,兩天后到達離地面380km的天宮二號。讀

大氣垂直分層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29.關于大氣各層的特點正確的是

A.大氣質量約80%都在a層

B.緯度越高a層層頂越高

C.b層是臭氧吸收紅外線而增溫

D.高層大氣對流明顯,天氣多變

30.下列是“太空快遞”升空新聞上部分網友的彈幕,沒有道理的是

A.我暈,越來越缺氧

B.經歷了風吹雨打,前途晴空萬里

C.小哥不易啊,一陣冷一陣熱地往上飛

D.我要飛得更高,離地300千米去見我的彩虹妹妹

【答案】

29.A

30.D

【解析】

29.據圖可知,a為對流層,大氣質量約80%都在對流層,故A項正確;緯度越低,熱量越豐富,對

流層高度越高,緯度越高,對流層的高度越低,故B項錯誤;b為平流層,大氣以平流運動為主,

臭氧吸收紫外線放熱而增溫,故C項錯誤;對流層的大氣對流明顯,天氣多變,不是高層大氣,故

D項錯誤。故選A。

30.“太空快遞”由對流層上升到高層大氣,隨著高度的升高引力減小,大氣越來越稀薄,氧氣越來

越少,所以越來越缺氧;在對流層會出現風雨雷電等天氣現象,在平流層大氣以平流運動為主,會

出現晴空萬里的現象;在對流層氣溫隨著高度的升高而下降,在平流層氣溫隨著高度的上升而上升,

會出現一陣冷一陣熱地往上飛;彩虹會出現在對流層中,300千米的高空不會有彩虹出現,故D項

符合題意。

諺語“天上鯉魚斑,曬谷不用翻”,說的是天空出現成行成列的鯉魚斑狀云塊的現象。這種云在

氣象學上稱作透光高積云。讀鯉魚斑狀云塊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天I:鯉魚斑,曬谷無用翻

31.透光高積云位于大氣的()

A.平流層B.對流層C.高層大氣D.電離層

32.從北京飛往紐約的飛機,升空半小時后遇到雷雨天氣,此時飛機應該()

A.迅速著陸B.降低飛行速度

C.保持原高度飛行D.升到13000米以上的高空

【答案】

31.B

32.D

【解析】

31結合圖文材料可知透光高積云是指示天氣變化的云層,說明其位于能夠發生復雜天氣現象的大氣

分層中,故B項正確。

32.據材料可知,飛機飛行路線的緯度位置應該是中緯度地區,雷雨等天氣現象多發生在對流層內,

因而飛機升空后遇到雷雨,應該提升飛行高度,進入平流層大氣,就會更加安全,中緯度平流層底

部高度約為12000米,故D項正確。

每年冬天,浙江、江西省農業廳專家都要為西湖龍井茶樹防凍支招。以下是兩種常見的防凍

措施:①覆蓋防寒(寒潮來前,用網紗等覆蓋茶樹蓬面,以保護茶樹。左圖);②熏煙驅霜(晚霜來前,氣

溫降至2。。左右時點火生煙,以減輕晚霜凍害。右圖)。據圖完成下列各題。

33.左圖中的網紗在冬季主要能夠()

A.防太陽暴曬B.阻隔霜凍直接接觸葉面

C.防病蟲害D.防洪、防澇

34.右圖中的熏煙能夠減輕霜凍,是因為煙霧能夠()

A.使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大氣逆輻射增強B.使水汽含量增加,太陽輻射增強

C.使地面溫度增加,地面輻射增強D.使大氣溫度增加,大氣逆輻射增強

【答案】

33.B

34.A

【解析】

33.冬季太陽輻射較弱,A錯;冬季氣溫低,網紗可阻隔霜凍直接接觸葉面,B正確;冬季氣溫低,

病蟲害少,降水少,不易出現洪澇災害,C、D錯。

34.熏煙可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強大氣逆輻射,對地面保溫作用增強,A正確;不會增加

水汽含量,B錯;不會增加地面輻射,C錯;地面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熏煙并不能使大氣

溫度增加,D錯。

特朗勃墻是一種依靠墻體獨特的構造設計,無機械動力、無傳統能源消耗、僅依靠被動式收集

太陽能為建筑供暖的集熱墻體。其冬季白天工作原理如圖。回答下列問題。

35.圖示特朗勃墻向室內供暖的工作原理屬于

A.對流層大氣的直接熱源是地面輻射

B.地面的直接熱源是太陽輻射

C.特朗勃墻的逆輻射原理

D.空氣隔層的溫室效應

36.根據圖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集熱墻可能為白色

B.乙氣流為上升氣流

C.甲氣流為暖氣流,流出空氣隔層

D.丙氣流為暖氣流,流進空氣隔層

【答案】

35.D

36.C

【解析】

【分析】

35.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可透過玻璃使集熱墻溫度升高,室內四周是絕緣材料或玻璃,熱量不能

輻散到室外,使室內保持較高的溫度,工作原理屬于空氣隔層的溫室效應,D正確;

36.白墻反射率高,為盡可能多吸收太陽輻射,可采用黑色的集熱墻面。A錯誤;圖中左側集熱墻

吸收了太陽短波輻射后,對外輻射為長波輻射,可以加熱和玻璃之間的空氣,此處空氣氣溫高,氣

流上升,甲為暖氣流從空氣隔層中流出,乙為下沉氣流,丙為冷氣流,從室內流進空氣隔層,C正

確,BD錯誤。

2017年1月12日,哥斯達黎加的圖里亞瓦爾火山噴發,大量火山灰飄至50公里外的首都圣何

塞,位于圣何塞的國際機場運行受到影響,數百架進出港航班被迫取消或延誤,大批旅客滯留。

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37.圖里亞瓦爾火山物質來自

A.地球表面B.地殼上部

C.地殼下部D.上地幔

38.這些漫延的火山灰物質在地球圈層中遷移的順序是

A.大氣圈f水圈、生物圈f巖石圈B.巖石圈一大氣圈f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一大氣圈一巖石圈D.水圈、生物圈一巖石圈一大氣圈

【答案】

37.D

38.A

37.圖里亞瓦爾火山物質是巖漿,來自上地幔上部的軟流層,D對。地球表面、地殼上部、地殼下

部不是巖漿的來源地,A、B、C錯。故選D。

38.這些漫延的火山灰物質存在于大氣圈中,在地球圈層中遷移的順序是首先是大氣圈。然后作為

凝結核通過水汽凝結進入水圈、生物呼吸等進入生物圈,最后沉積在地表,進入巖石圈,A對。B、

C、D錯。故選A。

端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出產于廣東肇慶市端溪,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其石質

主要為泥質變質巖。其中,帶有“石眼”的端硯尤為珍貴,“石眼”是一種特殊的火山塵泥結構。端

硯易雕刻、蓄水不涸、發墨快。

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9.推測帶有“石眼”的端硯原石形成的地質過程最可能是

A.外力沉積一火山噴發一變質作用一地殼抬升

B.火山噴發一變質作用一外力沉積一地殼抬升

C.地殼抬升一外力沉積一火山噴發一變質作用

D.變質作用一外力沉積一火山噴發一地殼抬升

40.端硯能“蓄水不涸”的主要原因是

A.透氣性好B.巖性致密

C.吸水性強D.硬度較大

【答案】

39.A

40.B

【解析】

39.本題考查,通過對材料信息的提取可知帶有“石眼”的端硯原石形成過程如下:第一是在外力

作用下形成較為柔軟的沉積巖;第二是在巖漿活動的作用下火山塵泥侵入先形成的沉積巖中,并在

高溫高壓作用下發生了變質作用形成帶有“石眼”泥質變質巖;第三是經過地殼運動將該類巖石帶

到地表,并形成了端硯原石。故選A。

40.根據端硯原石的特點“端硯易雕刻、蓄水不涸、發墨快”便可分析,蓄水不涸的原因是由于端

硯原石巖性致密、透水性差,水不易被吸收,B正確;而透氣性好、吸水性強會導致墨水迅速滲漏

到石頭里面,不易保水。A、C錯誤;硬度較大與材料中端硯易雕刻相反,D錯誤;故選C。

第H卷(非選擇題)

二、綜合題共40分

41.讀太陽大氣結構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的A為層,其主要活動有,變化周期大約為年。

(2)圖中的B為________層,其主要活動有。

(3)填寫下表: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發生現象

氣球電離層干擾________通信

地磁場產生“—現象,使磁針顫動

高能粒子撞擊兩極高層大氣在極地夜空產生________現象

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發生變化形成異常的天氣現象

【答案】(1)光球太陽黑子11

(2)色球耀斑

(3)無線電短波磁暴極光

【解析】

(1)根據太陽外部大氣結構,圖中的A為光球層,其主要活動有黑子,變化周期大約為11年。

(2)圖中的B為色球層,其主要活動有耀斑。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包括對地球大氣的電離層的影響,干擾無線電短波通信。對地球磁場的

影響,產生“磁暴”現象,使磁針顫動。太陽活動產生的高能粒子撞擊兩極高層大氣,在極地夜空

產生極光現象。可能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發生變化,形成異常的天氣現象。

42.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用箭頭在左圖上標出熱力環流模式o

(2)甲、乙、丙、丁四點的氣壓大小,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為

(3)甲、乙兩地中氣溫較高的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