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講“五胡”人華與中華民族大交融(魏晉南北朝)主講人:崔
榕中南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導言魏晉南北朝,又稱三國兩晉南北朝。分為三國(曹魏、蜀漢、東吳)、西晉、東晉和南北朝時期四個階段。從公元220年曹魏立國至公元589
年,隋滅南陳為止,
一共持續了
370年的時間。南朝(420—589年
宋
→
齊
→
梁
→383年淝水之戰4圈
蜀北朝(439—581年年年前秦統
一
北方266l316年3171420年南北對峙工
似北魏下
是東
晉西
晉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大分裂、大動蕩的時期,但戰爭與分裂、烽煙與混亂都無法阻擋中華民族共同
體的擴大與發展。在中華文化的引領下,多元族群的大碰撞最終指向重建大一統;多元族群的大遷徙客觀上使交往交流交
融的范圍更加廣闊。它為隋唐時代在更廣闊、更深層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礎。由秦漢開端的統一多民族中國,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并且積聚著更高度的統一。——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100頁。“中國“五胡”十多個政權中,先有氐族的前秦,后有拓跋鮮卑的北魏統一了整個北方,雖
屢經紛爭與分裂,最后還是實現了內部整合,
并融合了曾經代表正統的南朝,繼承了秦漢中
央集權超大規模國家形態,奠基了融合胡漢的
隋唐大一統王朝。”——潘岳:《中國五胡入華與歐洲蠻族入侵》《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1年第2期秦國“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開啟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歷程。此后,
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都以中華文化的正統自居。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詡中華正統……——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2019年9月27日第一節
政權并立與政制趨同第二節
分立政權下的經濟交往第三節
社會變遷中的結構重組
第四節
動蕩時期的文化發展政權并立與政制趨同魏晉南北朝時期,
“五胡”所建立的政權都經歷了“漢號”立國、“禮法”治國、“郡縣”理國、
“經史”記國的中華化的進程。第一節政權并立與政制趨同一、政制趨同●首先,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王朝授予周邊族群首領官號爵位
與周邊族群向中原王朝遣送質子,是中原王朝與內遷胡人部落政治交往的重要途徑。●例如,在東漢末年至西晉時期,中原王朝設立護羌校尉、護烏桓校尉、東夷校尉、西域都護、西域長史等官職,對匈奴、烏桓、鮮卑、氐、羌及“南蠻”等族群,進行管理。●這些族群部族酋長被中原王朝授予“王”“侯”
“仟""百長”“什長”等各級官爵,以及帶有“歸義侯”“率善王”等表明臣服于朝廷的名號。第一節政權并立
與政制趨同第一節政權并立與政制趨同●其次,“五胡”政權主動采納以漢式“國號”立國,體現了“五胡”族
群對于中華文明的自覺認同與繼承。●在環渤海地區建立的諸燕政權(鮮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南燕與
馮氏之北燕)。之所以稱為燕,是因為薊遼一帶是先秦時燕國的故地,
體現了其對先秦歷史的傳承意識。●在河西走廊建立政權的鮮卑、氐、盧水胡及漢人等,均以“涼”為國號,
承繼“涼”的國統,來源于他們對于兩漢在涼州地區經營的歷史記憶。●在陜北、關中等地崛起的前趙后趙、前秦后秦,也均與戰國、秦漢的國
史相關聯;赫連勃勃的大夏國,更是直接將自己納入華夏。●
“五胡”首領之所以為自己的政權選擇漢式國號,
一方面是為了建立自
己的政權合法性來考慮;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他們所建立的政權發展方向,希望匯入中華文明當中。第一節政權并立與政制趨同二、
中華認同●對于這些胡人政權來說,從它誕生之日起,就面臨著如何對待中華文化的問題。這一問題也直接影響了各個胡人政權的政治、社會、經濟形態。●有人認為,
“漢化”即同化,是“大族群”依靠政治、文化、人口等方面的優勢改變“小族
群”生活方式的過程。●北方胡人族群在軍事上、人口數量上均占優勢,完全可以“牧馬中原”和“胡化”漢人,但是他們卻主動選擇了一條“漢化之路”。第一節政權并立與政制趨同二、
中華認同●魏晉時期南北政權雖然分立,但各政權都不遺余力地宣揚“正統觀”以證明自身的合法性,以爭取“正統”的歷史地位;各政權力圖通過“中華化”的政制改革來實現“正統”認同
和中華一體化。●
“五胡”當中,在中原地區最早建立政權是南匈奴人。公元304年,劉淵以“漢”為名,建立了政權。●劉淵:“興我邦族,復呼韓邪之業”
,試圖建立大匈奴帝國。●
劉淵:●
“吾又漢氏之甥,約為兄
弟,兄亡弟紹,不亦可乎
!
”●
“漢有天下世長,恩德結
于人心……且可稱漢,追尊后主以懷人望。”●
“今晉氏猶在,四方未
定,……且稱漢王,權停
皇帝之號,待宇宙混一,
當更議之。”●
“不失為魏氏”第一節政權并立與
政制趨同前燕政權慕容魔:
“當有中原”。慕容儒:獲“傳國璽”
,稱帝登位,大赦天下,建年號為“元璽”
,設置百官。第一節政權并立與政制趨同青
絲
制第一節政權并立與政制趨同南涼武王禿發烏孤●
“帝王之起,豈有常哉!無道則滅,有德
則昌,吾將順天人之望,為天下主。”●
《晉書》卷126《禿發烏孤載記》●可見,幾乎所有的胡人政權都把建立中華王朝當作自己的目標,都強調只有自己才是“中
華正統”。●不僅如此,幾乎所有的胡人政權都想通過“建號稱帝”或者是陰陽五行的“五德終始說”
來證明自己才是真正的中華正統。●對于胡人統治者而言,王朝的所謂的正統性,就是一種與中國正統王朝之間的繼承關系。o
例如,西晉滅亡以后,“滅晉復漢”的借口就沒有了,“漢”這一名稱也失去了存在的價值。o
劉曜就聲稱自己的政權“以水承晉金”
,將國號由“漢”改成“趙”
,即“前趙”。o建立起后趙政權的石勒,也號稱自己是“以趙承金,為水德”。o(什翼犍——代國;拓跋珪——代王)第一節政權并立與政制趨同前趙:263名官僚中,漢人131人,匈奴人114人,其他族
群
1
8
人
。后燕:中央職官175人中,慕容氏占20%,其他鮮
卑人占11%,其他少數族群占10%,漢人占53%;軍事職官110人,慕容氏占27%,其他鮮卑人占
14%,其他族群占14%,漢人占45%;地方職官93
人(刺史級34人),慕容氏占24%(刺史級18人),其他鮮卑人占9%,其他族群占4%,漢人占63%。后秦:中樞之官32人,皇室6人,漢人19
人,羌人3人,氐人3人,休官人1人。職
官中鐵弗氏27人,漢人26人,鮮卑人4人,匈奴4人,羌人2人,吐谷渾2人,屠各1人。前趙劉淵設置“三公六卿制”,將所有部門的最高權力都集中于
中央政府。后趙石勒恢復“九品中正制”,任用漢人士族為官僚,借漢
人士族之力,制定了新政權的律令,完善了后趙的行政機構。為了建立中央集權的正統國家,各胡
人政權的統治者大量
啟用漢人,積極采用
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
度。第一節政權并立與政制趨同第一節政權并立與政制趨同漢人士族與胡人政權統治者相互配合,共同創業。>拓跋燾和崔浩、苻堅和王猛、石勒和張賓可謂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情投意合,相見恨晚,在建設“天下體制”的過程中相互合作,成為黃金搭檔。>漢人崔浩、王猛和張賓大力輔助各自君王,忠心耿耿,任勞任怨,為推進胡人政權建設,努力實現“大一統”的目標,立下了汗馬功勞。張賓畫像王猛畫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置百官,封拜
公侯、將軍、刺史、太守,尚書郎以
下悉用文人”。張袞、崔宏、鄧淵、李先、賈閨、晁
崇等漢人儒生積極協助鮮卑統治者,
制定典章制度,打造北魏政權。第一節政權并立與政制趨同●北魏的拓跋燾重用漢人崔浩●任命崔浩為冀州大中正。
“崔浩當上大
中正之后,立即從冀州、定州、相州、幽州和并州等五州之士中選拔任命郡守,開漢人進出官界之先聲。”第一節政權并立與政制趨同崔浩畫像●在胡人政治體制中,擁有“大單于”稱號的胡人統治者,
一旦稱帝之后,
一定會將
“大單于”的稱號轉讓給其子弟。●劉淵——劉聰——劉乂——劉桀●后趙的石勒、前秦的苻健、后燕的慕容垂o——胡人政權中的“大單于”
,已經由傳統的胡人統治者變成了新生的中央王朝皇帝的一位大臣,
僅發揮輔助皇帝的作用。第一節政權并立與政制趨同“五胡”政權具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是自居中國,強調自己是中華正統,并力圖與南方漢人建立的王朝爭奪“中華正統”
;o
二是以中國分裂為變態,統一為常態,以統一中國為己任;o
三是所建立的王朝制度,以繼承秦漢制度為基礎,實行農牧
民族“胡漢分治”
,以漢人農業經濟為立國之基,以漢文化為主導的農牧文化相結合;o四是認同自身是炎黃裔胄。●-(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央民
族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99-100頁)第一節政權并立與政制趨同為了追求中華正統,歸于中華正統,各胡人政權都努力學習中華文化。胡人政權都極力主張,只有自己不是“胡”,而其他的對立政權才是“胡”
人的政權,強調只有自己才具有建立中華王朝的資格,是中華文化傳統的維護者,是中華正統。第一節政權并立與政制趨同第一節政權并立與政制趨同●慕容翰(慕容魔之子;其兄慕容跳):“但逆胡跨據神州,
中原未靖。翰常克心自誓,志吞丑虜,上成先王遺旨,下謝
山海之責。不圖此心不遂。”●慕容傅(慕容魔之孫):“死胡,安敢夢生天子!”下令搗
毀后趙皇帝石季龍的墓。●苻堅:“西戎荒俗,非禮義之邦,羈縻之道,服而赦之,示
以中國之威,導以王化之法,勿極武窮兵,過深殘掠。”●苻堅:(姚萇建立后秦政權)“小羌乃敢于逼天子。豈以傳
國璽授汝羌也。圖、緯、符,命何所依據,
“五胡”次序無汝羌名。”苻堅畫像●胡人政權統治者之所以熱衷于中華文化,遵從中華傳統,認同中華,主要原因如下:●首先是政治上的需要。“五胡”之所以執著于“漢化”,就是因為漢文明的精髓在于
超大規模政治體的構建和治理。胡人政權以建設正統中華王朝為目標,必然要學習中
華文化,特別是注重儒家文化的學習。o劉曜:“立太學于長樂宮東,小學于未央宮西,簡百姓年二十五已下十三已上神志可教者千五百人,選朝賢宿儒明經篤學以教之”。o苻堅:“博學多才藝”,“一月三臨太學,黜陟幽明,躬親獎勵”
;建造“明堂”;諳熟漢人歷史典籍,每與群臣論對,常隨口引用歷史典故;巡視太學,“問難五經,博士多不能對”。o石勒:建社稷,立宗廟,起明堂;設立律學祭酒、教學祭酒、史學祭酒、門臣祭酒和博士祭酒等官職。第一節政權并立與政制趨同01
后秦姚興:立律學于長安,“召郡縣散吏以授之,其通明者還之郡縣論決刑獄”。親臨諮議堂,“聽斷疑獄,于時號無冤滯”。●孝文帝元宏:“雄才大略,經緯天地”“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史傳百家,無不該涉。……詩賦銘頌,任興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北周文帝宇文泰:“崇尚儒術”,對儒家治國要旨,識見明睿。●北周武帝宇文邕:精于儒學、佛道經義,曾召集百僚、沙門、道士,親講《禮記》。02
前燕政權——鮮卑慕容部——慕容魔、慕容跳、慕容傅祖孫三代都十分喜愛中華文化。慕容魔:“平原劉贊儒學該通,引為東庠祭酒,其世子跳率國胄束修受業焉。魔覽政之暇,親臨聽之。于是,路有頌聲,禮讓興矣。”●劉淵:
“習《毛詩》
《京氏易》
《馬氏尚書》,尤
好《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略皆誦之;《史》《漢》、諸子,無不綜覽”,因此學識淵博。●劉和:
“習《毛詩》《左氏春秋》
《鄭氏易》”。●劉聰:
“年十四,究通經史,兼綜百家之言,孫吳《兵法》靡不誦之…著述懷詩百余篇、賦頌五十余篇”。o
也就是說,匈奴貴族在建立政權以前,就已經開始了他們學習中華文化的進程。o因此,可以認為,這種學習完全是出于一種求知的主觀愿望,很難想象一開始就是出自于奪取天下的野心才開始的。第一節政權并立與政制趨同其次,是對中華文化的憧憬和熱愛●
中華文化,特別是對儒家文化的學習,極大地影響了
胡人政權統治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石勒,特別忌諱“胡”字,他下令以后不要用“胡
人”,用“國人”。●
漢人官員:“臣的家財被那該死的羯賊洗劫一空”。●
石勒:“羯賊搶去的,我來賠給你。”●
石勒曾經問一位臣僚:朕可以比得上哪位開國帝王?●
“神武韜略——超過漢高祖,雄邁卓絕——超過魏武帝,夏商周三王都不可比。”●
“漢高祖——俯首稱臣;光武帝——不相上下。男子漢大丈夫,做事就該光明磊落,有如日月。”第一節政權并立與政制趨同石勒畫像●各胡人政權積極吸收中華文化的政策,事實上就是一種主動漢化的政策。在胡人政權統治者當中,漢化最積極、最徹底的,當屬北魏孝文帝拓跋宏。●398年,拓跋珪下令朝野上下、文武百官皆“束發加帽”
,開始漢化進程。
但是直到孝文帝當政,仍然有許多鮮卑貴族表示反對,表示抵制。●493年,拓跋宏采取更加堅決的手段,下令遷都洛陽,“遷洛之民,死葬
河南,不得還北”。對于反對派,堅決鎮壓,毫不留情,甚至下令處死“編發左衽”的皇太子。第一節政權并立與政制趨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畫像語言:
“不得以北
俗之語言于朝廷,
若有違者,免所居
官”,“斷諸北語,
一從正音”。第一節政權并立與政制趨同姓氏:命令所有鮮
卑人都改為漢人姓
氏,將皇族的姓氏
由“拓跋”改為“元”。服飾:積極倡導穿
著漢服,認為游牧民眾的服裝不符合
中原文化傳統。婚姻:提倡胡漢
通婚,從血統上
推進鮮卑人的徹
底漢化。推動語言、服飾、
姓氏、婚姻等方面改革●這些改革措施加快了北魏的漢化進程,基本上完成了南遷鮮卑人與漢人的融合,同時也促進了北方
其他民族的融合。●“吾始以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鄉,比至洛陽,乃知衣冠人物盡在中原,非江東所及也。”——陳慶
之(南梁)●拓跋宏成功了。其實,他已經是中華皇帝,雖然他只占有半壁江山。但他開創了一種可能性,那就
是由胡漢混血的北方來統一中國,從而創建新的中華文明。●“五胡”主動漢化,并非忘記祖先和自我矮化,而是擁有超越部落政治、建設超大規模政治體的雄
心。●——潘岳:《中國五胡入華與歐洲蠻族入侵》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1年第2期。第一節政權并立與政制趨同胡人族群在“中國”建立起政權這一
事實,不僅僅證明了中華文化的魅力,
同時也證明了中華文化的開放性,其
門戶向著所有人敞開。這種不以出身,而是以是否遵行了天
道、是否實踐了德治、是否帶來了社
會的安定和民眾的幸福(中華文化傳
統規范)作為判斷統治者是否具有正當性、合法性的標準,極大地影響了后世的統治者。第一節政權并立與政制趨同斗分立政權下的經濟交往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胡人南下中原,逐漸由游牧生產方式向定居化、農耕化轉變,中國北方的游牧經濟與農耕經濟深度融合;同時,中原漢人南下,將中原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帶入南方“蠻夷”部落地區,
促進江南經濟開發,使得南方的農耕經濟與山地經濟深度融合。雖然南北對峙,統一的商品經濟有所退化,但由于資源多樣化和地區性分散新的區域間交換不斷產生,各區域經濟互相依賴的程度不斷加深。第二節分立政權下的經濟交往一、游牧與農耕的互補●胡人民族集團的漢化,實際上就是吸收中原漢文化。然而,中原的漢文化是以定居農耕為社會基礎而形成的文化。●如果要尋找一個漢族凝聚力的來源,
我認為漢族的農業經濟是一個主要
因素。看來任何一個游牧民族只要進入平原,落入精耕細作的農業社
會里,遲早就會服服帖帖的主動地
融入漢族之中。費孝通對于游牧民族集團來
說,徹底的漢化就意味著放棄傳統的生產方式和傳統的社會結構,而必須采用定居農耕的生產方式以及
與此相適應的社會結
構。第二節分立政權下的經濟交往為了解決財政問題和保證軍隊糧食供
應,各胡人政權都制定并執行了促進
農業發展的政策。●
石勒:“遣使循行州郡,核定戶籍,勸課農桑”。●苻堅:“勸課農桑”。●慕容魔:“教以農桑法制,同于上國”。●
慕容跳:
“農者,國之本也”
,因此“開地千余里,徙其部人五萬余落于昌黎”,
“以牧牛給貧家,田于苑中,公收其八,二分入私;有牛而無地者亦田苑中,公收其七,三分入私”。第二節分立政權下的經濟交往“均田制”和“三長制”的實施與推廣●均田制,由漢人儒生李安世提出,主張將無主荒地收歸國有,并平均分配
給貧民耕種。均田制的提出與實施,也為后世土地制度打下了基礎。●三長制,由漢人官僚李沖提出,五家為鄰,設一鄰長,五鄰為里,設一里
長;五里為黨,設一黨長。●公元486年北魏又進一步“造戶籍”“分置州郡”
,從而強化了國家的人
口管理,實現了“普天之下,誰不編戶”的目標。第二節分立政權下的經濟交往●通過均田制,北魏獲得了充足的編戶、賦役與兵源;●通過三長制,北魏結束封建式統治,
重建了基層政權;●通過官僚制,北魏恢復中央集權行政
體系。●府兵制,西魏時創立,最重要的特點
是兵農合一,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通過府兵制,打破胡人打仗、漢人種
田的分治格局。●這些措施比起“著漢衣”“改禮儀”
這些形式,更是“漢制”的靈魂。第二節分立政權下的經濟交往“北魏本以部落封建制立國,逮三長、均田制行,則政體上逐漸從氏族封建變為郡縣一統,而胡、漢勢力亦因此逐漸倒轉”。府兵制“把北方相沿胡人當兵、漢人種田的界線打破了,
……而種族上胡人與漢人的隔閡取消”“隋、唐復興,大體即建基于均田、府兵的兩個柱石上”。—
—
錢穆第二節分立政權下的經濟交往第二節分立政權下的經濟交往經濟形式和社會構造的變化,不僅強化了中央集權,也導致了胡人民族集團生活習慣的變化。●鮮卑人崇拜信仰變化:天地、日月、星辰、山川——采用中華王朝祭祀天地的儀式●
禿發烏孤——“敬鬼神,祭天地、星辰、山川”——皈依佛教。●
北魏時期——佛教流行總之,胡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形態發生了一系列巨大變化。●
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經濟形式——社會組織●政治制度上的中華王朝化;文化制度上的儒學化;經濟形式上的定居農業化;社會組織上的地緣化,胡人與漢人
雜居、融合成為事實。●經濟形式:游牧經濟——定居農業經濟●
社會構造:部族社會——地域社會●
統治關系:部族之眾——國家之民二、
平原與山地的聯結o
隨著東晉、南朝對江南、西南地區的經略開發,中原精耕農業與南方山地經濟實現互補與融合,繁榮了區間貿易,促進了區域經濟共同體的形成。o“蠻人”聚居區地域廣大,物產豐富,人力充沛,為東晉南朝政權提供了更多樣的物資特產與人力資源。o
南中“蠻人”——供給東晉南夷府“牛金旃馬”;o
嶺南“蠻人”——供給南朝“翡翠明珠犀象”
,其首領也被南朝任命擔任各級官吏。o
“蠻人”——從漢人那里獲得鐵器、糧食、絲織品等生產生活物資。o同時,北來漢人先進的農業生產方式也大大提高了“蠻人”聚居地的農業生產水平。
(農田水利設施的興建;農業耕作水平的提高)o蠻漢經濟的緊密融合,使蠻漢雜居的長江南北廣大地區經濟,至劉宋大明年間(457—464)有了很大發展,“荊城跨南楚之富,
揚部有全吳之沃,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第二節分立政權下的經濟交往三、
跨族群經濟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政權并立、相互征戰,但戰爭并沒有阻斷區域之間、族群之間物
資與人員的往來。●大批粟特商胡部落,經西北絲綢之路來到西域以及中國內地經商貿易。●
中國西南開辟西南絲綢之路,經橫斷山脈,由云南進入緬甸、東南亞與印度。●
中國內地的絲綢、瓷器經西北與西南絲綢之路遠銷波斯、歐洲。●這些區間貿易與遠途貿易,使魏晉南北朝各族群、各地區經濟深度融合,具有開放性、
內聚性的特征,成為各族群形成經濟共同體的重要動力。第二節分立政權下的經濟交往●
曹魏統一北方以后,在西域設置戊己校尉、西域長史經營西域。龜茲、于闐、康居、烏孫、疏勒、月氏、
部善、車師等西域諸國年年前來朝貢。●西晉滅亡后,河西四郡轉為前涼。在前涼經營之下,河西安定,大批漢人士族前往避難,使河西保存了一脈魏晉文化。●
十六國時期,前涼都城姑臧(今武威)、前秦都城長安、東晉襄陽均設有貿易互市機構,并由粟特商胡
充當的“互市人”。●
粟特商胡由西域進入中國內地,構建了一張貫穿中國南北,從西域——河西走廊——關中(長安),——并州(太原)、洛陽、鄴城——荊襄、成都、建康等地的龐大的貿易網絡。張騫開通西域絲路后,西域與中原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第二節分立政權下的經濟交往●
南北朝時期,南北雙方的物資商品交換與互市貿易依然頻繁。o
北朝頻繁派遣使團赴建康購買香料等稀有物品。o
南朝用奢侈品換取北朝的馬匹。香料、明珠翠羽等奢侈品的轉手貿易,使南朝獲利頗豐。o
北魏施行均田制改革后,經濟達到極盛。北魏經濟對周邊各族群形成了強大的吸附力。南朝吳地商人、柔然等北邊游牧族群,東夷、西北各族酋豪紛紛來到洛陽開展貿易。o
北魏在洛陽專門設置“四夷館”“四夷里”加以安置,數量眾多的粟特商胡和拜占庭商人也來到洛陽經
商定居。●總之,在魏晉南北朝三百年動亂、分裂的格局下,中國的經濟網絡卻依然延續與活躍。●
中原經濟的強大輻射力和區域間暢通的貿易網絡,將南方漢人、西域諸族群、北邊游牧族群、
西南族群與東北各族群緊密地凝聚在一起,編織進一個休戚與共的經濟網絡之中,為大一統的天下國家重現作好了準備。第二節分立政權下的經濟交往社會變遷中的結構重組o
向定居農耕生產方式的轉換,必然導致胡人的傳統的游牧社會結構發生變化。o
胡人社會結構由血緣社會向地緣社會的轉換。“部族社會——農業定居社會”o
慕容寶:
“校閱戶口,罷諸軍營,分屬郡縣,定士族舊籍,明其官儀”。實
行戶籍登記制度和郡縣制,使鮮卑民眾由“部族民
國民”。o拓跋跬:“散諸部落,始同為編民””詔給內徙新民耕牛,計口授田""離
散諸部,分土定住,不聽遷徒,其君長大人皆同編戶”。解散部族,使民眾
脫離部族首領的統治,給民眾以土地,讓他們定居下來,由“部族之眾”變
為“國家之民”。o
南北朝時期,“五胡”政權的興起與紛爭,導致了更大范圍的大遷徙、大交融、大編戶。o
隨著社會組織的重組和社會結構的調整,使得文化區隔、族
際邊界被沖破,族群交融達到
新的高度。第三節社會變遷中的結構重塑一、北方部落制的解體東漢末年以至南朝,各政權在其所經營的區域,不斷推進“蠻夷”部落的郡縣化與編戶化,極大促進了族群融合。●三國時期,吳國、蜀國長期經營長江以南(南中、江南、長江流域)
“蠻夷”地區,收服山越與西南夷,納入編戶,征稅征兵。●諸葛亮經營南中(今貴州西部、四川西南和云南)時,將孟獲等西南夷首領接到成都任
職;將南中“蠻夷”編為部曲,將南中百姓北遷至蜀地和漢中。●東吳在江東,將山越遷至平地,
“成為編戶,補充人口”
,承擔兵役和徭役。●南朝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在“蠻夷”聚居地,任用當地首領,設置左郡、左縣、俚郡、
僚郡等進行管理。二、
南方族群的編戶化南方族群實現編戶化、郡縣化,推動了“蠻戶”與漢人文化融合,也促進蠻、漢民眾的社會交融。如荊、雍州蠻“其與夏人雜居者,則與諸華不別”
;從山地遷居沔水沿岸的“蠻
夷"
“百姓樂業,民戶豐贍……”郡縣制度的實施,推動了“蠻人”首領的官僚化。例如,東吳、東晉與南朝在“蠻人”聚居區所設立的州郡縣的各級官吏中,有相當多的都是由當地首領所擔任;每一位任職的當地酋長都會像漢人豪強一樣編寫家譜。南方族群與漢人通婚逐漸增多。●高涼洗氏世代為南越部落的首領。蕭梁大同(535年-546
年4月)初,羅州刺史為其子高涼太守馮寶,娶洗氏為妻。●——“我為忠貞,經今兩代,不能惜汝,輒負國家”。●——“汝等宜盡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
今賜物具存,此忠孝之報也,愿汝皆思念之。”●梁陳隋三代,洗夫人為俚漢融合、南越開發,為海南島俚
人地區設立中原郡縣制起到了重要作用。MADAMXIAN洗|
夫
|
人公元522-602中
畫
中
但
英
雄
第
一部0
◎●北方漢人為了躲避中原戰亂與饑荒,不斷遷徙到南部地區,與
當地的本地居民趨向融合,戶籍管理也趨向統一。●例如,東漢末年到東晉的時候,大量北方漢人向南方遷徙。
從西晉永嘉年間(307—311)至劉宋,南渡人口約有90萬人,占劉宋編戶人口的六分之一。一部分人是在世家大族的統率下,遷到江浙會稽等地區;
一部分人是在“流民帥”的帶領下,遷往江西、湖南等地。●然而,世家大族與流民帥一旦定居,就會很快轉化為地方豪強,并開
始與國家就會爭奪人口與稅源,造成對國家治理的分割。●
東晉、南朝為了安置北方遷移過來的流民,在這些流民定
居的地方設立了僑州郡,嵌入至當地的行政疆域之內。●
僑州郡分布在長江南北、荊襄、梁益(四川省)等地,與
南方“蠻夷”交錯雜居。●
但北來流民歸屬于“白籍”,原來在此居住的人口歸屬于
“黃籍”
,形成了“黃白”對立。●
東晉及南朝宋、齊、梁、陳各代多次推行“土斷”,統一
戶籍。o
土斷政策的實施,不僅清理出了被世家大族蔭蔽的大量戶口,
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力量,而且還推動了外來移民、本地居民與
南方族群的融合。三、
南北族群的雙向遷徙●
漢魏之際北方長期戰亂,人口銳減,內遷胡人數量與分布范圍持續擴大。●曹魏幽州刺史母丘儉征伐遼東高句麗后,將部分高句麗人遷到河南滎陽,
“戶落百數,子孫孳息,今以千計”。●至西晉泰始年間,山西匈奴“戶至數萬,人口之盛,過于西戎”。●西晉元康九年(299年),關中地區胡漢人口比例已達到“戎狄居半”的
程度。●
鮮卑各部從長城沿線向南遷徙。拓跋鮮卑占據漠南,向山西北部發展;慕
容、段部、宇文等東部鮮卑占遼西、遼東及河北北部;●
吐谷渾、禿發、乞伏鮮卑部遷到青海、河西、隴西等地。●從東漢到南北朝時期,南北眾多族群內遷人數共計1136萬人。“五胡”政權實行大遷徙、大融合、大編戶
的人口政策,大規模移
民竟達50余次,動輒百
萬。羯人之后趙,遷徙了幾百
萬漢、烏桓、鮮卑、巴、氐、羌等人口,安置在各
政治軍事重鎮;氐人之前秦,把鮮卑、烏桓、丁零等族遷至關中,
又將關中氐族15萬戶遷至關東“散居方鎮”。匈奴之劉漢,遷徙了63萬
戶漢、氐、羌人到首都(平陽、長安);鮮卑之前燕,遷移段氏、高句麗、宇文部、夫余、
羯人,人口倍增至千萬。羌人之后秦則將各地流民及雍、涼等邊地人口遷往
關中,達百萬余口。●人口的遷移,除了胡人南下,還有北方漢人大量北遷(如遼西、遼東)、西遷(如河西)
與南遷。●自東晉南朝以來,南方“蠻人”逐漸從山谷出居到江、汝、淮、潁之間,與漢人雜居。o
豫州蠻從南郡遷至漢水下游,漸推移至廬江(今安徽廬江縣西北)。0
荊、雍州蠻原居于長沙武陵,后漸北上荊、雍州,分布于陸渾(今河南蒿縣北)、宛(今河南南陽市)、洛(今洛陽市)等地,他們在與漢人的雜居交往中,逐漸融合于漢人之中。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導致各族群雜居錯處,
使得各族日常生活相互影響。●漢人由席地而坐改為據案而坐,胡漢、
蠻漢族際通婚日益普遍,其中,北朝皇室與漢人士族、鮮卑上層貴族之間的頻繁通婚尤為典型。●例如,1965年,在大同發掘的北魏司馬金龍夫婦合葬墓出土的墓志中,記載了司馬金龍家族與鮮卑勛貴三代通婚的事實。三2年故系代買奧部中孝河十子大
同明尚鎮數兩只十和里
使
溫
江盾則葡琊具將持影面點減雅
那同國前跑代華在大躁幅西大言
謂塊金皮sm幸
活
捷
行
居
增拼
就
後
與
接北魏司馬金龍夫婦合葬墓,
出土了5塊比較完整的屏風,屏風兩面均繪制有帝王、忠臣、
孝子、列女、高士、名賢等人
物故事(包括帝舜、周太姜、衛靈公、齊宣王、晉文公、孫
叔敖、漢成帝與班婕妤等),
并有文字題記和榜題,是一件純粹的漢文化風格的文物。在北魏攻滅北燕之后,遼東遼西的漢人和
慕容鮮卑、高句麗人,被大規模遷至平城,
與平城的拓跋鮮卑和漢人相互交流,實現交
融。北魏馮太后,就是北燕末帝馮弘的孫女,
她輔佐孝文帝開啟了轟轟烈烈的改革。壹成峰上學管名
表人為金《言有水為亂浪
次
象
子
的
年
錄
成
《
千提大的首眾《9取一憋及動蕩時期的文化發展R第四節動蕩時期的文化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族群間的文化交往,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發展。●北方胡人入主中原以后,均接受了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原文化傳統,儒家綱
常倫理成為治國理政的主導思想,儒家經典成為制定典章制度的依據,儒學成
為官方教育的法定內容。●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政權都注重對西域地區的經營與治理,西域文化也對中原
文化產生重大影響,佛教經由西域傳入中原,也即佛教中國化的開始。一、北朝時期西域華化●19世紀末以來,新疆地區出土了大量魏晉時期儒家經典與史
書漢文寫本殘卷,包括《詩經》
《詩毛氏傳》《尚書孔傳》
《禮記》
《春秋左傳》
《孝經》《論語》
《戰國策》
《三國志》《晉書》
《千字文》等紙質寫本殘卷,印證了古代西域與中原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盛況。●其主要原因在于:十六國北朝時期,中原王朝(如前秦)與
河西地方政權(前涼、后涼、北涼、南涼、西涼)對西域對
大力經營與有效治理,使得西域迅速“華化”。●5世紀中葉至7世紀中葉,新疆吐魯番盆地出現了四個漢人創
建的政權,分別是闞氏高昌、張氏高昌、馬氏高昌及魏氏高
昌。在存留下來的漢晉時期的遺址——羅布泊遺址、尼雅遺
址當中,都發現內地移民和當地人民交錯雜居的遺跡。第四節動蕩時期的文化發展●
隨著中原民眾的大量西遷,中原民眾、漢人屯兵帶來了先進的農具、農作物和牛耕技
術,促進了西域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同時,西域諸國大多能夠自覺尋求和接受中央王朝的冊封和賞賜,并“遣子入侍”,
將王子派到中原學習先進的文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地區作為絲綢之路上的中轉站,是佛教傳播到中原的必經之地,
是東西方文化交融薈萃的中心。●
眾多高僧經由西域到中原弘揚佛法,大量的佛經由西域傳至中原地區。而且,佛教從
南亞、中亞等地傳入西域后,也已經開始本土化。西域地區成為佛教中國化的起始地,也是漢地佛教向中亞地
區傳播的中轉站。●西域四大佛教中心:龜茲、于闐、疏勒、高昌●古疏勒(今新疆喀什):連接古代中華文明、
印度文明和波斯及地中海等文明,成為佛教東傳的必經之地,也是古代印度佛教東傳中國的第一站。●疏勒佛教興盛,名僧云集,講經說法,造塔建寺。莫爾寺就是此一時期佛寺的重要代表。莫爾寺遺址第四節動蕩時期的文化發展二
、儒釋道文化交融魏晉南北朝時期,儒釋道在這里碰撞、交匯、互鑒,促進了儒釋道文化的交融。●北朝胡人統治者重視儒學,啟用儒生,遵守儒家倫理。●佛教進入中國后,在胡人政權中大為流行,蔚為壯觀。于是,在與儒家倫理的沖突、調和、適應中,開啟了佛教本土化、中國化的進程。●鳩摩羅什、真諦、玄奘,并稱為我國佛教三大翻譯家。●鳩摩羅什所開創的“質而不野,簡而必詣”的意譯方法,成為佛經漢譯的典范,為佛教中國
化打下了基礎。●重要譯著有《金剛經》
《大品般若經》
《阿彌陀經》等。佛教各大學派在這300年間創立,并初步理順了
佛教與政權的關系、佛教與父母的關系、佛學與中國哲學的關系,佛教中國化的進程得到了延續。南北政權雖隔江分治,但南北佛教交流從未中
斷。如道安的大弟子慧遠南下廬山東林寺傳法,慧遠弟子道生北上長安向鳩摩羅什求學。隨著各族群交往的日益深入與密切,佛教、道教也成為多族群共享的宗教信仰。例如,寧夏固原出土的北魏墓葬漆棺畫,展示了儒教孝行圖、漢人士族形象、道教
東王父、西王母、天河等道教元素與佛教菩薩、飛天形象以及鮮卑人游牧狩獵圖等儒釋
道、多族群文化交融的場面。道教作為中國本土宗教,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在與佛教沖突、調適中,道教也吸收借鑒了佛教中的教義、儀式、僧團組織等方面的經驗,結合道家哲學與民間信仰,促進道教的神學體系與組織體系的不斷成熟。道教教民中,不僅包括漢人,也包括胡人、
“蠻人”族群。“南蠻”,如長江流域的“板桶蠻”
“盤瓠蠻”“廩君蠻”,以及秦隴地區的氐羌各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道教影響。●文化交流從來不是單向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汲取、相互涵化的。o鮮卑入主中原,將原始、粗樸的草原文化帶入中原農耕文化圈,兩種文化激蕩碰撞、互相汲取。●在文學領域,魏晉南北朝時期誕生了族群文化融合結晶的《陌上桑》
《敕勒歌》和《木
蘭辭》等千古絕唱。o
《敕勒歌》
“其歌本鮮卑語,易為齊語(漢語),故其長短不齊”
,是用漢語譯寫北方胡人詩歌較早的優秀作品,對隋唐詩歌產生一定影響。●
為民族融合的象征。0
敕勒人用語屬突厥語族,而鮮卑人用語屬蒙古語族。這首歌是東魏的斛律金所演唱,斛律金是敕
勒人,演唱時使用了鮮卑語。可見,遷到敕勒川的很多敕勒人已經“鮮卑化”。第四節動蕩時期的文化發展●《木蘭辭》風格剛健,氣概豪邁,詞兼胡漢。o
質樸剛勁的胡歌,對北方文化影響深遠,奠定了隋
唐北方粗獷豪邁、雄奇剛健與現實主義的詩風。●
在藝術方面,胡樂對中原地區影響深遠。o
胡笳、羌笛、琵琶、豎箜篌、羯鼓等胡樂器及胡曲
在中原民間廣泛流行。o
龜茲樂和西涼樂對我國北方音樂影響很大。皇親貴
族均酷愛龜茲樂舞,北齊文宣帝在演奏龜茲樂時,
甚至親自擊鼓并伴奏。o胡舞、胡戲等也對中原文化產生重要影響。第四節動蕩時期的文
化發展第四節動蕩時期的文化發展在語言方面,南北漢人語言中均雜有胡語或夷越之音。在書法方面,魏碑上承漢隸傳統、下啟唐楷新風,為現代漢字的結體與筆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雕刻和繪畫藝術方面,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等佛教塑像壁畫,以及北朝胡人墓葬壁畫等,融合中原儒道文化、中原建筑、游牧生活、佛教信仰等多種文化。●云岡石窟即為融合的典范。o
涼州僧匠帶來西域風格的佛教造像藝術—
—曇曜建議征集全國各地寶像于京師——徐州僧匠北上主持云岡佛事。●一代代、
一批批高僧大德、藝匠精工,
共同設計、共同制作,創造出云岡石窟
一座座曠世無雙的文化藝術寶庫。o
云岡石窟的佛教造像藝術融匯了鮮卑、漢
以及中亞文化的精髓,成為各民族交往交
流交融的結晶。第四節動蕩時期的文化發展它的洞窟形制以及裝飾藝術,影響了龜茲地區的石窟、蔥嶺以西和新疆以東地區的石窟,以及敦
煌石窟、龍門石窟、云岡石窟早中期的洞窟形制。云岡石窟中的克孜爾石窟,具有西域風格,充分展示了佛教文化向東傳播的歷史軌跡,以及傳播
中的本土化過程。克孜爾石窟的年代比敦煌莫高窟早100多年,融合了中原藝術和印度藝術、犍陀羅藝術,具有鮮
明的地域風格。第四節動蕩時期的文化發展010203第四節動蕩時期的文化發展北朝時期,敦煌石窟的造像風格更加體現了多族群文化交融性,展現出佛教與中國本土儒道
文化的深度結合。●比如,北魏時期254窟、西魏時期249窟、北周時期428窟等,
它們的洞窟形制、彩繪圖案、人物形象等方面,都體現出了儒
釋道的結合,各族群文化的交融。●
北魏時期254窟為典型的中心柱窟,中心方柱占據洞窟中間,
窟頂為中原本土風格的人字披頂(仿中原木構建筑造型),柱
體四周塑有佛龕供僧侶參拜。●
該類洞窟延續了印度“支提窟”的大體結構,同時結合了中國
本土的人字披頂。●
北魏洞窟彩塑的人物形象體現了胡漢融合的特征。北魏洞窟壁畫中山水紋飾十分豐富,與內地山水寫意畫具有一定聯系。●敦煌石窟的249窟(修建于西魏初期)。●該洞窟內除繪有佛教的菩薩、飛天、眾僧祇等
人物形象,同時還有道教中風雨雷電諸神,以及朱雀、玄武等形象。●窟內彩繪更多融合了中原傳統神話人物,如西
王母、東王公等。●除人物形象外,249窟內還有大量的青綠山水
風景、古典建筑、農耕游牧等壁畫內容。第四節
動蕩時期的文化發展莫高窟428號窟(開鑿于北周時期),在本窟中心柱和
四壁下部,畫有1198身供養人像,堪稱敦煌之最,其畫法體現了中原“秀骨清像”
的美學,且采用中原傳統的線描法,人物清瘦頎長,褒衣博帶,頗有顧愷之《洛神賦圖》的氣韻。第四節動蕩時期的文化發展北魏遷都洛陽之后開鑿的龍門石窟,代表型洞窯是賓陽中洞。●中洞主佛釋迦牟尼面孔清瘦,脖頸細長,體態修
長,身上的袈裟不同于云岡石窟佛像的偏袒右肩
式,而是寬袍大袖樣式。●兩旁侍立的弟子與菩薩,也不是云岡石窟那種眼
神銳利、表情可畏的形象,而是面含微笑,文雅
敦厚,反映了中原漢人審美風格的影響滲透。第四節
動蕩時期的文化發展第四節動蕩時期的文化發展北朝胡人墓葬壁畫也鮮明生動地反映了中西
文化交融、多族群文化交融的盛況。如北周時期的安伽古墓。墓主人安伽,是從涼
州武威遷到關中的粟特人,他最后官至同州(今陜西大荔)薩保(即粟特人商隊與聚落的
首領,兼任宗教領袖)。安伽的墓志與墓葬壁畫信息反映出他已經完全
本地化與華化,如《安伽墓志》載“其先黃帝
之苗裔,分族因居命氏”
,顯示他已自認為黃
帝子孫。蕭落基森采乙您資大防培解務時族名探摩提新中大完使況改還地焊理管企態聯轉共里十車生督辣測大信培礎
歸山齊固閱理月五消董陰題師女所命學
雌然亞旅日陵已月道苕合座謙杜刻氏大
純質知久,谷未罐杳我速績腮氏史世伽
拱河驗易羽疾水政論宣色昌勿落姑
木天清
,終神菌液朝君松擅門成堿道光
拎積是思號裂豫嘉成昌
熊奄酚
潘,家福重癌見止君解代松
徒堅照雄
春各容”成推宿婉長增人城
完
燕
根
愁心志位里祉藍橘家其模寒重:城於十一罪熱述其德賞黃
月氛是分長一河湍貴險早和履父帝照寂城:默安其票身期向今此仁災之照促方舞之李驗期在州不二跳建苗
使缺及感或減同使兼冠索
液或總重簽備角理
填居興言動險陰哥四望度先安伽墓:墓葬形制為斜坡墓道,五
天井磚砌甬道穹隆頂單室墓,墓室
天井兩側均繪拄劍武士形象,壁畫、石門、墓志等埋葬習俗與漢人相同,也體現出粟特人襖教信仰、粟特文
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裝配式行業追溯軟件
- 安徽省定遠縣育才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第一次綜合測試數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大連工業大學《建筑設計1》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省遼陽市太子河區2025屆數學四年級第二學期期末經典試題含解析
- 江西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工程數學概率論》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工程管理導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鋼結構設計與施工》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吉林省四平一中等2024-2025學年高三下期末考試英語試題(B卷)含解析
- 2025年哈三中高三下學期開學考試數學試題文試題含解析
- 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周鐵區市級名校2024-2025學年初三中考模擬沖刺卷(提優卷)(四)化學試題含解析
- DL∕T 1074-2019 電力用直流和交流一體化不間斷電源
- 2023年高三新高考英語復習備考策略及方法指導(深度課件)
- 土方回填施工記錄表
- 旋挖鉆機基坑支護工程施工隱患排查治理清單
- 空調維保質量保障體系及措施方案
- 平面向量在三角函數中的應用(學案)
- 中藥的道地藥材課件
- 幼兒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健康領域知識試題及答案
- 國家職業技能標準 (2021年版) 嬰幼兒發展引導員
- 幼兒園小班科學:《小雞和小鴨》 PPT課件
- 伯努利方程-ppt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