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探究基礎理論及文獻綜述9600字】_第1頁
【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探究基礎理論及文獻綜述9600字】_第2頁
【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探究基礎理論及文獻綜述9600字】_第3頁
【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探究基礎理論及文獻綜述9600字】_第4頁
【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探究基礎理論及文獻綜述9600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研究基礎理論及文獻綜述目錄TOC\o"1-2"\h\u906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研究基礎理論及文獻綜述 1234961概念界定 1106241.1信貸風險的概念 1253891.2信貸風險的特點 169381.3信貸風險的類型 272122基礎理論 4223611信息不對稱理論 4327282信用脆弱理論 5309063文獻綜述 6301173.1國外研究現狀 6194913.2國內研究現狀 91概念界定1.1信貸風險的概念風險是指未來結果出現收益或損失的不確定性。信貸風險是指銀行在業務經營管理過程中,由于各種事先無法預料的不確定因素影響,使銀行信貸資金的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發生背離,從而使銀行蒙受損失的可能性霍再強.現代金融風險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霍再強.現代金融風險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1.2信貸風險的特點信貸風險主要特點:1.1客觀性一是它提供了土壤的客觀風險,二是它是道德風險借貸關系的人。基于該趨勢為個人增益,能夠使用非法手段。這也將導致客觀的信用風險;第三是由通信發展信用關系鏈接相互交織的關系相互搭配,如債務違約。1.2偶然性商業銀行將給予貸款,信貸資金轉化為生產資本或營運資金,運動的再現。只有信用的借款人實現商品一一形式的貨幣轉換,以達到正常的回流和循環信貸資金。一旦該條約失敗,“破”也不僅是企業,將是貸款銀行。1.3破壞性當信用風險成為現實,給銀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但遭受經濟損失的同時,會影響對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還會對社會再生產穩定的順利進行有影響,這將威脅嚴重的政治危機。1.4可控性信用風險是由于社會和經濟不確定性的產生,這些不確定性,在微級別,由商業銀行的增資,內部控制的機構,能夠防止貸款保險和風險,并改善其他的措施來解決。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我們銀行嚴格自律,加強中央銀行的金融和經濟監管,這將能提高法律律制度建設,防范和化解信貸風險。1.3信貸風險的類型根據不同的標準,可將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分為不同的類型,按照風險產生的根源,可將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分為主觀和客觀風險,根據風險產生的原因,可將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分為自然風險、社會風險和經營風險,根據風險的性質,可將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分為靜態風險和動態風險,根據風險的程度,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可分為低度風險、中度風險和高度風險,根據風險回避的方式,可將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分為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巴塞爾委員會在1997年9月頒布的《有效銀行監管的核心原則》中,根據銀行風險產生的原因將銀行風險分為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國家和轉移風險、法律風險和聲譽風險,目前該種分類普遍被世界大多數國家的金融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認同。而信貸風險的復雜性在于,其不是具體某一種的個別風險,而是多種風險類型相互交織影響。1.3.1信用風險信貸業務是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在商業銀行開展的業務中居于主導地位,信貸業務要求商業銀行對借款人的信用進行評價和判斷,但借款人的信用水平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不斷變化,導致商業銀行對借款人的評價具有時限性和局限性,并非永遠正確,商業銀行可能面臨借款人無法履約導致的銀行信貸資產損失的風險。1.3.2市場風險是指因市場價格波動而導致表內外頭寸的損失的風險,包括利率風險、股東頭寸風險、外匯風險等。在我國利率風險是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最主要的市場風險表現形式,它是指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在市場利率出現不利波動所面臨的風險,不僅影響銀行的收益水平,而且影響其信貸資產和表外金融資產的表外金融工具的經濟價值。1.3.3操作風險它是指由不完善、不健全的內部程序、人員及系統或外部事件造成損失的風險,包括道德風險、技術風險、模型風險等。信貸業務最大的操作風險在于內部控制失效,這種失效狀態可能是業務失誤、欺詐,未能及時作出反應而導致銀行財務損失或使銀行的利益在其他方面受損,如信貸員、其他工作人員越權、從事職業道德不允許的或風險過高的業務李志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及其防范一基于制度方面的分析李志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及其防范一基于制度方面的分析[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2,71.3.4流動風險流動性風險是銀行無力為負債的減少或資產的增加提供融資,即當流動性不足時無法以合理的成本增加負債或變現資產以獲取足夠的資金,包括籌資風險、資產價值不足風險等,從而影響其盈利水平,在極端情況下,流動性不足可能會使銀行因擠兌而倒閉。信貸資產的流動性風險突出表現在信貸資產與負債期限結構的錯配帶來的風險。1.3.5國家與轉移風險銀行在從事國際貸款業務中,除一般貸款業務中固有的交易對手的信用風險外,還面臨著國家風險,即與借款人所在國家經濟、社會和政治環境有關的風險。國家風險的一種表現形式是“轉移”風險,即當借款人的債務不是以本幣計值時,不管其財務狀況如何,都有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外幣。1.3.6法律風險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會承受不同程度的法律風險,這主要包括因不完善、不正確的法律意見和文件造成同預期情況相比信貸資產質量下降的風險;同時,現有法律可能無法解決銀行信貸業務經營中有關的法律問題,影響銀行和其他商業機構的法律有可能發生變化。1.3.7聲譽風險聲譽風險產生于操作上的失誤,它是指違反有關法律法規和社會道德規范以及發生其他嚴重影響社會公眾對銀行信心的事件等。聲譽風險對商業銀行的損害極大,因為銀行的業務性質要求它能維持存款人、貸款人和整個市場的信心。《巴塞爾資本協議》中的信用風險是信貸風險的一種表現形式,但不是全部,國家和轉移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法律風險等若造成損失,也可能引發金融系統的信貸風險,但從實際操作來看,信用風險是由于借款人或交易對手違約而導致的損失可能性,信用風險的大小主要取決于交易對手的財務狀況和風險水平,所以信用風險是信貸風險最主要的組成部分魏國雄.信貸風險管理魏國雄.信貸風險管理[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32基礎理論1信息不對稱理論信息不對稱理論產生于20世紀下半葉,經過多年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驗證,該理論不斷發展完善并廣泛應用于信貸市場分析與市場偏好分析。該理論指在市場的經濟活動中,人們對相關信息的掌握存在差異;有的企業掌握信息比較充分,因此在市場競爭往往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有的企業則信息貧乏,容易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對稱理論指出: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賣方常常比買方掌握更多相關的信息;買賣雙方之中掌握信息較少的一方會努力試圖從掌握信息較多的一方獲取相關信息;擁有更多相關信息的一方通過向信息較少的一方傳遞有效信息,從而利用這種方式在市場競爭中獲益。金融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是由于授信主體較難獲得受信主體的真實信息而引起的,信息不對稱是我國銀行信貸風險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吳大紅.信息不對稱對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影響[J吳大紅.信息不對稱對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影響[J].浙江金融,2003(5):370對于信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平新喬、楊慕云(2009)認為可以用逆向選擇模型、道德風險模型及信號顯示等理論進行解釋。逆向選擇模型認為,商業銀行事前不知道借款人的風險類型,抵押可以作為一個信號來顯示借款人的類型,高質量的借款人通過抵押以較低的利率獲得貸欺,低質量的借款人以較高的利率獲得貸款,不提供抵押品。道德風險模型認為,銀行事前知道借款人的風險類型,但銀行在借款人獲得貸款后無法監督其行為,高質量的借款人的道德風險低,低質量的借款人必須提供抵押品才能獲得貸款,結果,抵押貸款利率更高,抵押貸款的違約率不低于信用貸款的違約率。并通過實證研究得出結論:道德風險模型預測的信貸市場均衡與信貸市場真實的均衡更一致,信用貸款的利率更低,而抵押貸款的利率更高,而且抵押貸款的事后違約率高于信用貸款的違約率,即銀行主要面對事后信息不對稱,而不是事前信息不對稱平新喬、楊慕云.信貸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實證研究平新喬、楊慕云.信貸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實證研究——來自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證據[J].金融研究,2009(3):1-18.在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管理中,主要存在兩大類委托代理關系,分別是內部各層級之間的代理關系和銀行與客戶間的代理關系。總行、一級分行、二級分支機構、三級分支機構通過授權和轉授權,實現了信貸審批環節的銜接和信息的傳導,這其中存在著縱向、橫向多層次、復雜的委托代理關系,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普遍存在內部人控制的情況,內部員工出于追求個人利益的不良動機,運用組織賦予的職權進行不當決策或采取不當行動,導致信貸業務操作風險的發生。商業銀行和貸款人之間不可避免也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銀行對貸款人的經營狀況、財務狀況、還款能力及還款意愿等信息的了解和掌握處于相對劣勢地位,獲得的信息很難保證真實,難以有效區分客戶的優劣,給貸款業務審批決策帶來困難。借款人如果在申請辦理信貸業務時如果提供虛假信息、隱滿事實等,在取得貸款后,以改變信貸資金用途、轉移資產等方式,將貸款資金投入到高風險項目或非主營業務中,都是由信息不對稱所引發的,會產生很高的操作風險,給銀行造成損失。2信用脆弱理論馬克思(Marx,1975)認為,信用是對商品內在的所凝聚的一般人類勞動的信仰,因此,馬克思指出,信用必須天然的與實體商品綁定在一起,建立在實體商品的基礎之上。可是,越來越多的虛擬經濟的涌現,加之商人追求經濟利益的天然屬性,使得信用面臨著危機。經濟發展的周期性波動伴隨著信用的周期波動,當經濟出現劇烈波動時,信用的劇烈擴張或收縮將會造成信用的扭曲。正是由于經濟時常呈現周期性波動特點,導致信用也存在著這一特點。因此信用也會呈現出膨脹和緊縮兩種局面,并且在二者間不斷浮動。經濟波動越大,信用的波動也就越大。鑒于此,學者們指出,可以充分利用信用隨著經濟的波動而不斷波動的特質來解釋信用并不具有穩定性,其反而是非常脆弱的。不管在哪種社會形態下,信用都是經濟有效運轉的聯絡網,所有的經濟體都在這張網絡中得以存在和發展。因此,如果在這張網中,某個經濟體,或某個環節出錯,整張網絡都會出現“塔羅牌效應”現象,從而信用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因此,歸根到底,信用脆弱理論主要闡述了為什么會出現信用風險。信用的風險較大的特點也就說明了為什么在信貸過程中風險會自發產生。基于這一點,我們很難消除信用風險,因而也就難以消除信貸風險。3文獻綜述3.1國外研究現狀西方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理論。自1694年第一家典型的資本主義現代化商業銀行—格蘭銀行誕生至今,西方的商業銀行己有300多年歷史,有一套成熟的風險管理經驗。縱觀國際金融體系的變遷和金融實踐的發展過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模式大體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資產風險管理模式階段。20世紀60年代以前,西方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主要偏重于資產業務的風險管理,強調保持商業銀行資產的流動性。第二個階段是負債風險管理模式階段。20世紀60年代,西方各國經濟發展進入了高速增長的繁榮時期,社會對商業銀行的資金需求極為旺盛,商業銀行面臨資金相對不足的極大壓力。在這種背景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重點轉向負債風險管理。第三個階段是資產負債風險管理模式階段。20世紀70年代,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固定匯率制度向浮動匯率制度的轉變導致匯率變動不斷加大。單一的資產風險管理模式和單一的負債風險管理模式都不能保證商業銀行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在這種情況下,資產負債風險管理理論應運而生。第四個階段是全面風險管理階段。20世紀80年代之后,隨著銀行業競爭的加劇,存貸利差變窄,金融衍生工具廣泛使用,商業銀行開始意識到可以從事更多的風險中介業務,非利息收入所占的比重因此迅速加劇,原有的風險管理模式難以適應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新形式的要求。1988年《巴塞爾資本協議》的出臺,標志國際銀行業的全面風險管理原則體系基本形成。合作金融制度已經有一個多世紀以上的歷史,合作金融組織在歐洲、美洲和亞洲都有廣泛的分布,很多合作金融組織在經營規模和經營質量上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因為國外農村信用合作社屬于商業銀行體制,對其研究大多納入金融市場的銀行組織的管理研究之中。國外商業銀行注重運用一系列的分析模型和方法來應對信貸風險,近年國外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美國經濟學家喬埃爾?貝西斯,在其2005年的著作《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提出對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體系、風險管理與績效考核、風險管理與風險資本的關系等進行比較全面的研究。以及美國風險評估專家安東尼?桑德斯(AnthonySaunders),在其2007年的《信貸風險量化一風險估值的新方法與其他范式》一文中對信貸風險量化的方法進行比較充分的研究。還有巴塞爾協議委員會注重強調對風險內部評級方法的運用:《新巴塞爾協議》關于銀行信用風險的計量和管理特別強調銀行內部評級方法,將內部評級方法作為商業銀行風險控制與管理的重要方法,并且歸納了由于借款人不能履行還款責任而造成的損失風險后,特定貸款進行的評級等等。國外對信貸風險進行的研究,很多都是基于信息不對稱的角度展開的,20世紀70年代開始,經濟學家來研究銀行和企業之間的信貸關系問題,就是采用博弈論、微觀理論、不完全合同理論等,研究信貸風險的產生和防范。隨著信息經濟學的出現,人們開始關注的是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研究。從信息不對稱的角度來看,信貸風險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一個是道德風險,一個是逆向選擇。Arrow(1964)在管理研究中正式加入道德風險。Stiglit和Weiss(1981)首先研究信貸市場中的逆向選擇問題。20世紀60年代中期,國外有關部門學者開始轉向微觀經濟角度的信貸配給研究。Freimer和Gordon(1965)首先建立了信貸配給模型,認為其理性的貸款人處于這樣一種特定的情況下:貸款的償還是按照投資項目可能的最好結果來進行。Jeffee和Russell(1976)根據競爭性貸款人的消費信貸模型中的道德風險,建立信貸配給模型。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是,當一些借款人獲得更多的貸款,這將增加違約的可能性。Stiglitz和Weiss(1981)開發出了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相結合的信貸配給投資借貸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產生道德風險,因為較高的利率貸款水平,借款人會選擇運行一個單一的風險項目。逆向選擇的特點的產生,是因為更高的貨款利率,一些借款人是相對安全的投資變得有利可圖,從而使申請較高風險貸款的人增加。20世紀80年代,研究人員開始轉向貸款合同的研究。Bester(1985)認為當貸款方同時以貸款利率和抵押品要求作為對借款人的激勵手段時,借款人將有可能過濾掉有害風險的貸款合約。Scharfstein,David,JeremyStein(1990)研究了關于企業償還貸款的問題,認為銀行終止貸款會對企業產生激勵,從而誘導其償還貸款。Elizalde(2003)研究了三種信貸模式,只有一個企業的簡化模型,用來研究企業違約與違約概率,研究一個或者多個企業信貸風險的全面、綜合機構模型,以及綜合了二者的調和性模型。大量的學者和機構也從銀行信貸風險的貸前評估和貸后風險的度量,研究了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Martin(1977)提出了分析模型Logit,采用了一系列的財務數據預測企業破產或違約的概率。Altman(1977)第一個使用統計分析方法建立了五個變量的Z評分模型,并在此基礎上改進了Zeta判別模型。Greene和Smith(1987)利用遺傳算法研究了信貸風險評估。Koza(1993)在此基礎上運用遺傳規劃算法,來研究信貸風險評估問題。Coats和Pant(1993)用神經網絡分析方法,預測了美國公司和銀行的財務危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DavidWest(2000)建立了五種不同的神經網絡模型,多層次的傳感器,專家的混合動力系統,徑向基函數,學習向量量化和模糊自適應共振,研究商業銀行的信貸評估的準確性。Malhotra和Malhotr(2002)使用神經模糊系統,判別了貸款企業信用的“好”與“壞”。對于信貸風險計量模型,一些機構和學者提出了五款模型。1993年,KMV公司利用B1ack-Scholes-Merton(BSMModel)提出著名的信用監測(CreditMonitorModel)。1997年瑞士信貸銀行金融資產部開發出一種信貸風險度量模型,它是基于精算思想開發的信貸風險附加模型(CreditRiskModel)。1997年A1tman和Kishore在開發債券的邊際和累計死亡率表的基礎上開發出死亡率模型(MortalityModel)。1997年J.P.摩根聯合當時一流的銀行和KMV公司共同開發了信用度量術(CreditMetrics),采用二階段法度量信貸風險。1998年麥肯錫公司Saunders和wilson等利用基本動力學的原理,從宏觀經濟環境的角度分析借款人的信用遷移,建立了信貸組合觀點模型(CreditPortolioViewModel)。總體而言,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研究,主要是從微觀的角度來看信貸風險的主要原因,使用適當的標準來衡量和控制信貸風險。這種方法側重于在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進行經濟分析,而國外的應用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3.2國內研究現狀與國外相比,我國對于企業貸款信用風險的研究比較晚,而且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說,一直處于定性分析階段,最初的研究對象多為一般的商業銀行,最近幾年有一些學者將農村信用社作為研究對象,而對農村信用社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的研究相對較少。但是,對于發展中的中國農村信用社來說,經營風險問題是一個首要的、不容忽視的大問題。所謂風險,并不僅僅只是針對不良貸款而言,在信用社的經營管理活動中,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存在,而給信用社的經營效益帶來的可能損失,都屬于風險的范疇。另外,農村信用社由于歷史原因在產權結構、管理體制及其所擔負的責任等方面存在一些不確定的因素,將導致存在的潛在風險轉化為巨大的現實風險。如何釋放農村信用社信貸支農的能量,更好地以信貸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為農民提供創業和生產的資金支持,是我國農村信用社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總的說來,對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進行研究的文獻主要有:劉艷華(2011)文章以被訪市農村信用聯社為例,在總結該市農村信用聯社信貸風險總體特征的基礎上,選取綜合業績“好”、“中”、“差”的三家縣級農村信用聯社為研究對象,利用DEA模型分析法,對其信貸風險的防范效率進行了實證分析。文章的分析結論是: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防范的總體效率較低,這表明央行專項票據置換政策這一制度供給的正向激勵作用沒有顯著發揮;農村信用社的信貸風險防范效率存在差異,這表明央行專項票據置換政策這一強制性制度供給對不同農村信用社的激勵作用不同,業績“好”的農村信用聯社的風險防范效率較高,業績“差”的農村信用聯社的信貸風險防范效率較低劉艷華,駱永民.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防范效率的實證分析[J].寧夏社會科學,2011,02:33-38.劉艷華,駱永民.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防范效率的實證分析[J].寧夏社會科學,2011,02:33-38.羅麗(2013)認為新時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農村信用社的信貸業務變得更加廣泛和復雜,信貸風險也不斷增加。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離不開農村信用社的支持。當前,農村信用社要想最大限度的發揮信貸資金的作用,那么就需要防范好信貸風險。如何做好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的防范是本文探討的重點羅麗.論我國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的防范[J].金融經濟,2013,12:202-203.羅麗.論我國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的防范[J].金融經濟,2013,12:202-203.王波(2013)認為要建設小康社會,發展農村金融至關重要。農村信用社是農村金融的主體,其健康發展對農村經濟發展至關重要。要充分發揮農信社的職能,其信貸風險的防范和管理至關重要。本文對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的特征進行了介紹,分析了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產生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防范的對策,以期更好地促進農村信用社的發展王波.我國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的防范[J].中外企業家,2013,32:24-25.王波.我國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的防范[J].中外企業家,2013,32:24-25.譚崇哲(2015)認為農村信用社的服務區域主要是農村,有著服務面積大、機構網點多的特色,在社會的發展下,農村信用社面臨的信貸風險也越來越大,這種風險有著集中性、流動性、單向性的特征。為了降低信貸風險,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構建出科學合理的信貸風險管理制度,將信貸責任制度深刻的落實到實處。本文主要分析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的防范問題譚崇哲.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防范問題分析[J].時代金融,2015,03:234譚崇哲.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防范問題分析[J].時代金融,2015,03:234-237.張啟文(2013)認為當前,通河縣農村信用社的信貸業務發展很快,但信貸風險也日漸顯現,如何加強信貸風險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貸風險已經成為通河縣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管理的重要工作。為了分析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管理狀況,結合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通河縣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管理現狀,運用內外部因素分析法對信用社信貸風險管理進行了分析,得出加強通河縣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管理的對策建議。高現龍(2013)認為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而農村信用社則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農村信用社是農村資金和金融服務的主要承載者,所以農村信用社的信貸風險與農村經濟的整體性發展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信貸風險控制不當,不單會影響信用社的正常運轉帶,還會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筆者對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管理現狀進行了綜合性的分析,指出了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管理中的問題,并給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高現龍.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管理現狀及對策[J].中外企業家,2013,17:46高現龍.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管理現狀及對策[J].中外企業家,2013,17:46-48.馬小南(2013)農村金融穩定對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及新農村建設事業影響深遠,農村金融供給抑制及由此誘發的農戶小額信貸難及風控水平低是制約我國農村地區金融秩序穩定的主要因素。本文從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業務的系統性風險因素及非系統性風險因素展開分析,揭示制約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風險控制能力的若干關鍵因素;并從優化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風險控制的制度環境,改革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結構以強化內控機制建設,健全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風險評估體系和分散機制等角度給出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風險控制的策略建議馬小南.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風險控制策略研究[J].農業經濟,2013,07:105-106.馬小南.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風險控制策略研究[J].農業經濟,2013,07:105-106.孫龍(2014)認為在服務農村的金融機構當中,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承擔著最主要的任務,也是最重要的金融力量。幾經改革,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業務飛速發展,信貸規模快速擴張,然而,長期積累的信貸風險也逐步地暴露出來。如何防范與控制信貸風險,成為確保農村信用社長遠健康發展的首要任務,也是當前各級農村信用社工作的重心。研究了當前我國農村信用社信貸管理中暴露的風險與存在的問題,以找到相應的對策孫龍.淺析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的成因及防范[J].經濟研究導刊,2014,11:155-156.孫龍.淺析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的成因及防范[J].經濟研究導刊,2014,11:155-156.紀春陽(2013)認為農村信用社,一個在我國擁有五十余年歷史的金融機構,是我國農村金融的主力軍,被形象地稱為“老百姓自己的銀行”。近年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國家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農村信用社不良資產高、風險隱患大的狀況有所好轉,但情況仍不樂觀。沉重的歷史包袱、較高的風險狀況,已經嚴重削弱了農村信用社的競爭力,甚至危及到其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本文擬從司法角度,通過對信貸業務訴訟、執行中的一些難點和重點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用法律途徑防范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的幾點建議。曹魏(2016)隨著農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斷深入,信用社中的各項業務都得到了一定的進展,尤其是信貸業務,對三農、縣城郊、中小企業都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本文針對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出現的從業人員素質不高、制度執行力度弱、自身風險等方面問題,提出了提高從業人員素質、規范業務流程、建立風險預警系統、落實責任制等優化措施,以期達到降低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的目的曹魏.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及其防范舉措[J].時代金融,2016,06:45-46.曹魏.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及其防范舉措[J].時代金融,2016,06:45-46.邵澤玲(2016)本文針對農村信用社的信貸風險管理,首先全面介紹了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的主要類別,進而分析了當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