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縣小雜糧生產現狀與優化建議探析5500字(論文)】_第1頁
【S縣小雜糧生產現狀與優化建議探析5500字(論文)】_第2頁
【S縣小雜糧生產現狀與優化建議探析5500字(論文)】_第3頁
【S縣小雜糧生產現狀與優化建議探析5500字(論文)】_第4頁
【S縣小雜糧生產現狀與優化建議探析5500字(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引言小雜糧作為傳統的糧食作物與現代保健的珍品,具有很高的醫療與食用價值,非常符合現代人綠色、無污染、無公害、營養價值高的飲食需求,因而在國內外消費市場上備受關注。我國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小雜糧一直是農產品出口中的大宗商品,也因此創造了很大的外匯收入。會寧縣地形氣候條件特殊,有著較大的晝夜溫差、充足的光照,因而其生產的小雜糧在色澤、口感、品味等方面更有競爭力,被世界譽為“小雜糧王國”。但是,隨著會寧縣小雜糧產業化進程的加快,生產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也日漸暴露出來,比如小雜糧主產區生產條件差,且種植分散,未形成有效的規模化種植、機械化栽培;市場開拓力度明顯不足,未能形成產業化發展;在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存在著相關人員文化程度不高,營銷手段呆板,參與種植、加工、銷售等方面的人才不足等問題。此類問題制約著會寧縣小雜糧集約化、規模化的生產與開發,阻礙著小雜糧的資源優勢向市場優勢和經濟優勢的轉變。文章通過搜集整理了大量相關的文獻和資料并進行了實地考察,分析得出會寧縣小雜糧產業化發展的優劣勢、以及發展機遇和即將面臨的挑戰,并根據會寧縣小雜糧產業化開發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切實可靠的建議:從規模及實力方面,提升會寧縣小雜糧產業化優勢;找準發展路線,推進特色作物的發展;小雜糧生產搭配扶貧工作,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并行等手段,來推動會寧縣小雜糧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二、小雜糧的概念及相關概況(一)小雜糧的概念小雜糧是相對于玉米、小麥、水稻、大豆、薯類等大宗糧食作物而言的,狹義指小宗糧豆,廣義上泛指生育期短、種植面積少、種植地區和種植方法特殊的多種糧、豆作物,其特點是小、少、特、雜,在生產中表現為抗旱、耐痔、穩產、適應性廣、抗逆行強、種植方式靈活多樣。我國小雜糧栽培面積較小,但由于小雜糧生育期短,適應性強,耐旱、耐痔薄,既可與大宗作物間作套種,又可復種,且多分布在貧困地區,是重要的救災作物和先鋒作物,在作物布局和季節安排上具有不可取代性和互補性。(二)小雜糧的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對食物的要求從一開始的解決溫飽問題轉變成現在要吃的健康、吃的營養。當今社會絕大多數人依然以精細米面為主食,但細糧脂肪高且缺乏部分營養素,而小雜糧中含有大量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許多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可以避免人們因長期食用精細米面對人體造成的危害,避免冠心病、動脈硬化、乳腺癌、直腸癌等各類疾病的患發。由于小雜糧的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使其成為人們日常飲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三)國內外小雜糧生產概況1.國內小雜糧生產概況我國小雜糧分布有明顯的地域性,主要種植在西北、華北和西南自然條件較差、經濟不發達的干旱半干旱地區、高寒山區、貧困地區以及少數民族地區。其中谷子在黑龍江、河北、會寧縣、內蒙古種植面積較大;蕎麥在內蒙古、四川、會寧縣、陜西、寧夏、云南、甘肅、貴州等地廣為栽培:燕麥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河北、會寧縣、甘肅等地;綠豆產區主要在會寧縣、會寧縣、河南、河北、山東、安徽一帶;種植糜黍較多的地區有會寧縣、陜西、寧夏、黑龍江、吉林等地。表1中國小雜糧生產地區及種植面積與產量分布作物面積(×104hm2)產量(kg/hm2)生產省區谷子3001667黑龍江、河北、會寧縣、內蒙古蕎麥130450-750內蒙古、四川、陜西、寧夏、云南、會寧縣、甘肅、貴州糜黍150750-1500吉林、寧夏、陜西、內蒙古、甘肅、黑龍江、會寧縣燕麥100750-1000內蒙古、河北、會寧縣、甘肅綠豆60-80750-900吉林、河北、陜西、會寧縣、河南、山東、安徽小豆70750-1500黑龍江、陜西、吉林、河南、山東、河北、天津、會寧縣2.國外小雜糧生產概況小雜糧種類較多,栽種面積較大的有谷子、蕎麥、糜黍、燕麥、綠豆、小豆、豌豆等,在世界6大洲,30余個國家均有種植,但是分布很不均勻,且不同品種的分布也很不平衡。表2世界小雜糧上產分布情況作物生產國家中國的地位谷子俄羅斯、中國、烏克蘭、印度面積、產量排世界第1位蕎麥中國、俄羅斯、加拿大、烏克蘭、日本面積、產量排世界第2位糜黍中國、俄羅斯、伊朗、烏克蘭、朝鮮、印度面積、產量排世界第2位燕麥中國、加拿大、俄羅斯、美國、波蘭、澳大利亞主產國綠豆中國、泰國、印度、緬甸、印尼、巴基斯坦占世界30%以上小豆中國、印度、日本、韓國、朝鮮、泰國占世界30%以上豌豆法國、澳大利亞、印度、中國占世界9%三、會寧縣小雜糧生產現狀分析(一)生產概況會寧縣位于甘肅省中部,白銀市南端,全縣耕地面積89%的為山旱地,土地構造復雜,整個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溝壑縱橫。由于該地特定的旱地農業生態布局,使得小雜糧作物種植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該縣小雜糧種植主要以涼谷米、黑谷米、蕎麥、筱麥、豌扁豆為主,可見該縣種植小雜糧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生產實踐證明,小雜糧的播種期具有伸縮性,比如說,在春旱時可通過調節播種期避開干旱的威脅;當某些夏糧作物受災或延誤播種時,可及時補種小雜糧中的蕎麥糜谷,達到減少災害損失、保證糧食生產穩定性的作用。會寧縣常年播種小雜糧的面積在2.33萬hm2以上。主要包括谷子、糜子、蕎麥、筱麥、豌豆、扁豆等,其中豆類1.49萬hm2,平均產量1500kg/hm2;谷子0.28萬hm2,平均產量1950kg/hm2;糜子0.22萬hm2,平均產量2250kg/hm2;蕎麥0.23萬hm2,平均產量1125kg/hm2;筱麥0.11萬hm2,平均產量750kg/hm2。可見,會寧縣小雜糧的生產有著一定的優勢。表3會寧縣小雜糧上產面積和平均產量表作物面積(萬hm2)平均產量(kg/hm2)豆類1.491500谷子0.281950糜子0.222250蕎麥0.231125筱麥0.11750(二)會寧縣小雜糧生產出現的問題1.農民商品經濟意識淺薄小雜糧種植對于氣候要求較高,且與小麥、玉米等大宗農作物相比產量較低,再加上會寧縣小雜糧種植主要集中在丘陵與山區,由于氣候、降水以及土壤等地理因素的影響使得當地的小雜糧生產種植產量極不穩定。與此同時,在多年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影響下,大多數農民還未樹立起正確的商品經濟觀念,在小雜糧的經銷過程中過于依靠農民經紀人,而農民經紀人由于自身認識與能力上的局限性,在發揮收購、發運等基本作用之余未能夠積極促進當地小雜糧經濟形成主產業化營銷結構,使得會寧縣小雜糧經濟產業供需常常出現較大浮動,在定價權上也由于缺少統一的認識而沒有發言權,因此形成了地區特色產業受制于人的局面。2.小雜糧加工檔次不高綜合當今糧食市場來看,無論是主糧還是小雜糧,深加工的層次與糧食能夠獲得的附加值基本呈現正比例。會寧縣小雜糧的加工雖然在加工種類、銷售手段等方面存在優勢,但是在規?;a以及深加工生產方面仍舊不足。小雜糧加工企業眾多,但是少有區域影響力和號召力較強的“龍頭企業”。目前,大多數小雜糧加工生產由中小企業進行,大多是由前工業文明時代的小作坊發展而來,雖然在技術上有一定的創新,但是在經營理念上依舊沿襲從前的舊觀點,缺乏產品創新意識,這雖然有利于形成當地良好的競爭局面,銷售工作也較為靈活,但是不利于形成深加工產品的創新開發趨勢,導致小雜糧以及附加產品銷售主要以銷售原糧為主,而附加值更高的深加工精品缺乏,影響了整個小雜糧市場的前行發展。3.小雜糧產品科技含量低在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發展的當今社會,產業的發展需要科技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才能夠獲得持久的盈利發展。如今會寧縣的小雜糧經濟發展雖然在國內市場擁有一定的競爭力,但這大都源于其產量與地勢上的優勢,科技水平的脫節很大的限制了會寧縣小雜糧的經濟發展。無論是技術創新、管理手段、宣傳手段等都需要企業進行合理的規劃,向企業投入與時代潮流相貼合的高科技生產經營理念,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占據更大更長久的市場份額。4.政府沒有發揮好引領作用政府在做大小雜糧產業中可以創造一定的外部條件,可是,該縣政府在小雜糧的生產中作用未發揮完善。長期以來,小雜糧的生產、科研、加工就不同于其他產業,由于缺少聯合與協作,嚴重影響小雜糧的生產,故政府應在小雜糧生產中積極發揮其引導作用,支持并大力扶持小雜糧產品的發展。政府在改進小雜糧生產的過程中作用不可小覷,而會寧縣小雜糧在推廣生產方面,缺乏政府的相關政策支持及專項資金的扶持,這讓該縣小雜糧在引進、選育和推廣方面相對滯后,政府投入不足,小雜糧的生產潛力得不到更進一步的發揮。

四、會寧縣小雜糧生產發展對策(一)樹立小雜糧產業化思想堅持以國內外消費市場為導向,以生產技術為依托,以加工出口企業為龍頭的發展思路,樹立小雜糧產業化思想,采取示范引路、規模種植、系列開發、農工貿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發展戰略,把小雜糧作為特色高效農業來抓。突破“數量農業”老觀念,樹立“品牌農業”新思想;突破“自給自足”老觀念,樹立“市場農業,比較優勢”新思想,積極組織農業科技部門對農村種植業結構進行深入研究,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合理布局規劃,因地制宜發展小雜糧生產。其次,政府加大政策扶持,資金投入,各農業部門充分發揮帶頭作用,引導農民正確處理小雜糧質與量的關系,逐步改變有“需”才有“供”的理念,主動開闊市場,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為市場前景較好的小雜糧擴大生產規模,敢為人先,做到創收。與此同時,政府應增強市場宏觀調控,調整市場競爭機制,為小雜糧的良性循環創造條件。(二)提高小雜糧加工檔次要加大對會寧縣小雜糧的的科技投入力度,加快小雜糧良種的研究、培育和推廣工作。積極扶持發展優質小雜糧繁種基地、生產和出口創匯基地,走產業化開發之路,按照適當集中、規模發展的原則,實行集中連片種植,建立高標準、高起點、高效益的優質小雜糧生產基地,提高產品質量,不斷滿足國內外的市場需求。立足國內消費,著眼國際市場,在小雜糧的精加工、深加工和包裝上下功夫,將優質的小雜糧變成集方便、食用、營養、保健于一體的優質食品,實現小雜糧產后加工增值,進一步提高小雜糧的經濟效益。(三)提高小雜糧科技含量競爭也是愈加激烈,除去商品本身外,生產要素也成為影響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為了加強競爭力,應著重進行會寧縣小雜糧產業化的開發,將各戶資源集中到一起,商品化發展,將勞動力、資金、技術等要素集中,促進產業發展,并優化資源配置,增強小雜糧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將產品帶到整個市場體系中,形成良性的產業循環,為小雜糧的產出提供更加穩定的渠道,各地都應從實際出發,把農民意愿和市場需求結合起來,幫助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和分配機制。根據新出臺的《農業法》各級政府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要熱情扶持,適度引導,促其健康發展。(四)政府應該發揮積極引導作用長期以來,盡管該縣小雜糧的生產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但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由于該縣小雜糧的研究與開發力度不大,經費不足,所以政府要發揮作用,積極引導,合理規劃,完善相關政策,加快制定小雜糧發展的有關配套設施。該縣各級農業職能部門更要對該縣的小雜糧種植業進行深入研究,因地制宜的發展小雜糧生產,把小雜糧生產作為發展農村經濟,加速農民脫貧致富的突破口。同時改變小雜糧的工作思路,有效的支持和引導小雜糧加工企業與科研單位的交流與合作,使得該縣小雜糧的發展真正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政府應在小雜糧的生產過程中充分發揮協調和組織能力,為會寧縣小雜糧創造更好的條件,促進該縣小雜糧生產的健康發展。五、總結會寧縣是甘肅省重要的小雜糧產區,小雜糧在該縣的農業生產中的優勢不容忽視,因此,該縣要想促進小雜糧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必須轉變思想,樹立正確的觀念,加強對小雜糧的科技投入力度,力爭為該縣將來的小雜糧生產探索出一條持續穩定發展的道路。小雜糧目前在會寧縣的生產、加工、營銷都不成熟,仍是資源優勢而不是經濟優勢。目前,對于小雜糧產業的發展上升空間仍舊很大,其中在以下幾點上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對行業提供技術以及人才的支持,從而提高小雜糧企業的技術能力;加大對行業中領先企業進行競爭力的培養;更加努力地完善營銷環節相關機制。這三者從整個行業的大環境到科學技術水平以及營銷階段,是一環扣一環不可分割的,三者相輔相襯,共同促進小雜糧企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1]陳彥鋒,杜霄,王靜.甘肅環縣小雜糧生產現狀及發展建議[J].寧夏農林科技,2010,04:81+54.[2]張研.我國小雜糧生產現狀與發展策略[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0,03:432-436+440.[3]吳國忠.甘肅省小雜糧生產現狀及發展措施[J].甘肅農業科技,2003,03:19-21.[4]楊永剛.通渭縣小雜糧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J].甘肅農業,2013,13:12-14.[5]宏君.臨澤縣小雜糧生產現狀及發展建議[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7,02:5+11.[6]梁雙偉,李世英.淺析陽泉市小雜糧生產現狀及其發展措施[J].種子科技,2016,10:57-58.[7]龐順家.西吉縣小雜糧生產現狀與產業發展措施[J].中國農技推廣,2015,03:7-8.[8]何錄秋,楊文淼,周媛平,王芳.湖南小雜糧生產現狀及其產業發展優勢與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5,23:314-316.[9]白靜.寧夏中部干旱帶小雜糧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