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培訓課件:《中藥熱奄包技術》_第1頁
中醫培訓課件:《中藥熱奄包技術》_第2頁
中醫培訓課件:《中藥熱奄包技術》_第3頁
中醫培訓課件:《中藥熱奄包技術》_第4頁
中醫培訓課件:《中藥熱奄包技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藥熱奄包技術

主要內容一、熱奄包的簡介

二、熱奄包的作用機理三、熱奄包的分類

四、熱奄包的適應范圍

五、熱奄包禁忌癥

六、熱奄包的注意事項

七、臨床應用

八、熱奄包的操作流程

九、熱奄包不良反應的預防及處理

一、熱奄包的簡介中藥熱奄包又稱中藥熱敷法,為傳統中醫療法,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內經》中所述“熨”法即指熱敷法,可分為干熱敷和濕熱敷。二、熱奄包的作用機理

熱奄包療法是將加熱好的中藥包置于身體的患病部位或身體的某一特定位置(如穴位上),來回移動,借助奄包的熱力作用擴張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將藥力通過皮毛腠理,循經運行達到溫中止嘔、散寒止痛、消痞降逆、活血祛瘀、行氣除濕為目的的一種療法。三、熱奄包的分類1、干熱奄包:是將中草藥及粗鹽放入盆內用介質攪拌均勻,將藥包放入布袋內蒸煮,溫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藥袋直接敷于患處,用中單包裹。每次時間20-30分鐘,每次1-2次。

三、熱奄包的分類

2、濕熱奄包法:將藥包放入鍋內煮30分鐘左右,撈出,擠出多余藥液,將清潔毛巾鋪于患處,不滴水,溫度以患者能耐受,不燙傷皮膚為度,放于毛巾上,取保鮮膜包裹于熱奄包上,用中單包裹。四、熱奄包的適應癥熱奄包可用于中醫內科、外科、疼痛科、骨傷科、針灸科、理療科、婦科等。1、可治療和緩解骨性關節炎癥,還可以用于運動損傷及術后康復;2、各種慢性炎癥、瘢痕、肌肉筋攣。3、消化道疾病。4、緩解疲勞、明目安神、緩解頭暈、增進聽力。五、熱奄包禁忌癥1、陰虛內熱、實熱者禁用,有消化道出血危險者慎用;2、孕婦的腹部及腰骶部禁用;3、嚴重的糖尿病、截癱、偏癱、脊髓空洞等感覺神經功能障礙的患者;4、對藥物過敏者;5、皮膚潰瘍、不明腫塊或有出血傾向者禁用;6、24小時急性期內用冷敷,禁止熱敷。六、熱奄包的注意事項1、局部皮膚有破損、潰瘍及局部無知覺處禁用;麻醉未清醒者禁用;孕婦禁用;中醫辨證陰虛內熱、實熱者禁用,有消化道出血危險者慎用。2、藥熨前囑患者排空小便,注意保暖,體位舒適。3、藥熨溫度適宜,熨包溫度以患者有溫熱而不燙傷皮膚為度,一般保持50℃-60℃,不宜超過70℃,年老、嬰幼兒及感覺障礙者不宜超過50℃,操作前先讓病人試溫。六、熱奄包的注意事項

4、藥熨過程中應隨時聽取患者對溫度的感受,觀察皮膚顏色變化,一旦出現水泡或燙傷擦傷時應立即停止,并給予適當處理。5、藥物冷卻后應及時更換或重新加熱反復利用,布袋用后應清潔消毒備用,中藥可連續使用1周。6、骨折部位及軟組織損傷處禁止來回揉搓。熱奄包常用體位熱奄包操作時采用體位以患者舒適并能持久為原則1、腰腹部多采用仰臥位;2、腰背頸部可采用俯臥位;或仰臥位;3、頭面部采用仰臥位;4、肩肋部可采取側臥;5、四肢可取仰臥或坐臥位。七、熱奄包在臨床的應用(一)熱鹽小驗方:1、熱鹽包按摩自治感冒:最好在感冒前期使用,配用生姜、蔥白、艾葉匯合一起炒熱,趁熱用鹽包按摩腰背部、胸腹部及雙下肢,以患者的手掌微微出汗為佳。2、尿潴留:選穴膀胱俞、水道、中極、神闕,每次30分鐘,每日1-2次,將奄包置于以上穴位部位,來回推熨10-15分鐘后靜置熱敷。膀胱俞:足太陽膀胱經(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開1.5寸;

主治病癥:①小便不利,遺尿等膀胱功能失調等證;②腰骶痛;③腹瀉,便秘。

水道:足陽明胃經(在下腹部、當臍中下3寸,距前正中線2寸;

主治病癥:①小腹脹痛;②小便不利等誰也輸布排泄失常行疾患;③疝氣;痛經、不孕等婦科疾患;

中極:任脈,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正中下四寸;

主治病癥:①膀胱炎、盆腔炎、子宮內膜炎;②痛經、月經病;③男性功能障礙性疾病等。

神闕:任脈,臍中央;

主治病癥:①腹痛腹瀉、脫肛等腸道疾病;②水腫,小便不利;③中風脫證,虛證。

3、胃脘不舒、胃脘痛、納呆:選穴下脘、神闕、中脘、上脘,每次30分鐘,每日1-2次。

藥方:吳茱萸20g,小茴香25g,理氣和胃,散寒止痛。

上脘:任脈,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正中上5寸;

主治病癥:①胃痛、嘔吐、腹脹、納呆、腹痛、嘔逆等脾胃病癥;②癲癇。

中脘:任脈,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

臍正中上4寸;

主治病癥:①胃痛、腹脹、呃逆、吞酸、泄瀉、黃疸等脾胃病癥;②癲狂、失眠;子宮脫垂;③蕁麻疹,食物中毒。

下脘:任脈,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正中上2寸;

主治病癥:①腹痛、腹脹、食谷不化、呃逆、腹瀉等病癥;②痞塊。

神闕:任脈,臍中央;

主治病癥:①腹痛腹瀉、脫肛等腸道疾病;②水腫,小便不利;③中風脫證,虛脫。

4、腰椎間盤突出:腰部痛點、腰陽關、腎俞、八髎,每次30分鐘,每日1-2次。

藥方:紅花15g,川芎15g,羌活15g,當歸15g,赤芍15g,花椒15g,三七15g,延胡索15g,木香15g。

腰陽關:督脈,在腰部,后正中線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病癥:①腰骶疼痛,下肢痿痹;②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等婦科病癥;③遺精、陽痿等男科病癥。

腎俞:足太陽膀胱經,在腰部,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病癥:①腰痛;②遺尿、遺精、月經不調、帶下等生殖泌尿系疾病;③耳聾、耳鳴。八髎穴:經外奇穴,位置骶椎。又稱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個穴位;

主治病癥:腰骶部疾病、下腹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痹、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小腹脹痛、盆腔炎等病癥。

5、扭挫傷、肌肉痙攣、術后康復、骨性關節炎:患處、阿是穴,每次30分鐘,每日1-2次。

處方:紅花15g,川芎15g,羌活15g,當歸15g,赤芍15g,花椒15g,三七15g,延胡索15g,木香15g,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舒筋通絡。

6、咳嗽、氣喘:選穴天突、華蓋、紫宮、玉堂、膻中,每次30分鐘,每日1-2次。

藥方:吳茱萸10-15g,紫蘇子9g,半夏9g,當歸6g,甘草6g,前胡6g,厚樸6g,肉桂3g,化痰降氣、健脾益肺。

天突:

任脈,在頸部,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主治病癥:①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咽喉炎;②甲狀腺腫大、食道炎、失音;③胸痛、咳吐膿血。

華蓋:任脈,在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一肋間;

主治病癥:①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咽炎;②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等。

紫宮:任脈,在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二肋間;

主治病癥:①胸悶、胸痛;②氣喘、咳嗽。

玉堂:任脈,在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三肋間;

主治病癥:①胸痛、胸悶、咳嗽,氣喘等肺部病癥;②嘔吐;③心煩、肋間神經痛。

膻中:任脈,在胸部,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主治病癥:①胸悶、胸痛、心悸、

心煩咳嗽等心肺疾病;②乳少,乳

癰;③嘔吐、呃逆。

八、熱奄包操作

護理評估-操作前1、當前主要癥狀、臨床表現、既往史及藥物過敏史;2、患者的年齡及熱包部位皮膚情況;3、熱奄的溫度及病人對疼痛的耐受程度;4、心理狀況。八、熱奄包操作護理評估--操作中1、奄包的是否移位;2、奄包部位皮膚情況;3、奄包的溫度及病人的反應;九、熱奄包不良反應的預防及處理一、燙傷:(1)操作前評估患者既往史及局部皮膚情況,有無紅腫、潰爛部、腫塊等,有否感知障礙,是否適宜進行熱敷。(2)加強健康宣教工作,根據藥物的性質、病情等告知患者熱熨時間,熱熨溫度以患者耐受為宜,一般不宜超過70℃,老年人、嬰幼兒、感覺障礙不宜超過50℃;并加強巡視,詢問患者的感覺,若有異常不適應立即協助患者停止熱熨,并觀察局部皮膚情況,及時通知醫師,協助處理。九、熱奄包不良反應的預防及處理(3)熱熨后,局部皮膚出現灼熱微紅,屬正常現象。如果操作后出現水皰,注意勿擦破,可自行吸收。大者可按燙傷處理,即局部消毒后,用滅菌針頭刺破水皰,將其液體擠干,外涂燙傷膏,并蓋上消毒紗布。二、風寒感冒:(1)操作時應注意對患者隱私的保護,室內應保持溫暖,避開風口,注意保暖遮擋,防止患者受涼。(2)按病情選擇舒適體位,暴露熱熨部位,熱熨完畢后應及時協助患者擦干藥液和汗液,暴露部位盡量加蓋衣被。九、熱奄包不良反應的預防及處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