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驗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評定匯報第1版生效日期:08月02日XX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綜合試驗室目錄第一章綜合試驗室試驗活動生物危害評定匯報 1第二章結核分枝桿菌生物危害評定匯報 7第三章金黃色葡萄球菌生物危害評定匯報 12第四章副溶血性弧菌生物危害評定匯報 15第五章致瀉大腸埃希菌生物危害評定匯報 17第六章傷寒沙門氏菌生物危害評定匯報 19第七章志賀氏菌生物危害評定匯報 22第八章蠟樣芽胞桿菌生物危害評定匯報 24第九章單核增生李斯特菌危害評定匯報 28第十章流感病毒危害評定匯報 31第十一章禽流感病毒危害評定匯報 33第十二章腸道病毒71型危害評定匯報 36第十三章麻疹病毒生物危害評定匯報 39第十四章人類免疫缺點病毒HIV生物危害評定匯報 41第十五章乙型腦炎病毒生物危害評定匯報 43第一章綜合試驗室試驗活動生物危害評定匯報為確保試驗室工作人員在工作中不被危害性生物及物品所侵害,確保危害性物品不外泄,對試驗室工作環境進行評定,以判定生物安全防護等級,確保生物安全。一、危害程度分類及生物安全防護水平評定生物源危害關鍵是由多種檢驗標本中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引發,包含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含有潛在危險性,可能引發試驗室感染;微生物室還進行一定數量多種條件致病性細菌及真菌分離培養工作,工作過程存在病原微生物對試驗人員、環境污染風險;除之以外試驗室還存在觸電、火災、化學品腐蝕、偷竊等危險。依據《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本試驗室不包含《人間傳染病原微生物名目》中高致病性微生物分離培養及高致病性微生物菌、毒種保藏,試驗室采取一定防護方法就能控制感染或防范災難,或對對應病原體存在有效免疫方法。評定我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水平按二級試驗室(BSL-2)生物安全要求。二、試驗人員和試驗室安全防護通常要求1.吸煙危害評定及防護(1)試驗室工作區內絕對嚴禁吸煙;(2)點燃香煙是易燃液體潛在火種;(3)香煙、雪茄或煙斗全部是傳染細菌和接觸毒物路徑。2.試驗區內食用食物、飲料及其它危害評定及防護(1)試驗工作區內不得有食物、飲料及存在“手-口”接觸可能其它物質(2)試驗室工作區內冰箱嚴禁存放食物。專用存放食物冰箱應放置在許可進食、喝水休息區內。3.使用化妝品危害評定及防護試驗工作區內嚴禁使用化妝品進行化妝,但許可并提議常常洗手試驗人員使用護手霜。4.試驗中眼睛和面部風險評定及防護(1)處理腐蝕性或毒性物質時,須使用安全鏡、面罩或其它保護眼睛和面部防護用具。(2)工作人員在試驗室危險區內不要佩戴隱形眼鏡,除非同時使用護目鏡或面罩。(3)使用、處理能夠經過粘膜和皮膚感染試劑,或有可能發生試劑濺溢情況時,必需佩帶護目鏡、面罩或面具式呼吸器。5.試驗中服裝和個人防護裝備通常要求(1)應穿著符合試驗室工作需要服裝,工作服應潔凈、整齊。當工作中有危險物噴濺到身上可能時,應使用一次性塑料圍裙或防滲外罩。有時還需要佩戴其它防護裝備如:手套、護目鏡、披肩或面罩等。(2)采血員和其它需要接觸病員工作人員,在接觸病員時需穿試驗服或工作服。(3)個人防護服裝應定時更換以保持清潔,遇被危險物品嚴重污染,則應立即更換。(4)不得在試驗室內設值班床,嚴禁在試驗室內住宿。6.試驗中足部防護通常要求在工作區內,應穿舒適、防滑、并能保護整個腳面鞋。在有可能發生液體濺溢工作崗位,可加套一次性防滲漏鞋套。帆布鞋可吸收化學物品和有傳染性液體,所以最好穿皮革或其它防滲漏合成材料鞋。7.試驗中頭發和飾物風險評定及防護留長發工作人員應將頭發盤在腦后,以預防頭發接觸到被污染物和避免人體脫屑落入工作區。頭發不得垂肩,應和離心機、切片機等正在運轉器械保持一定距離8.試驗中胡須風險評定及防護蓄有胡須男性工作人員必需遵守上項(7)要求。9.洗手要求試驗室工作人員在脫下手套后、離開試驗室前、接觸患者前后、和在進食或吸煙前全部應該洗手。接觸血液、體液或其它污染物時,應立即洗手。10.用口移液危害評定及防護用口液移可造成多個病原體試驗室感染。全部試驗室操作嚴禁用口液移,應使用助吸器具。11.銳利物品危害評定及防護謹慎處理針頭、解剖刀、和碎玻璃等銳利物品。使用后針具不要折斷、彎曲、破損、反復使用或用手重裝在針管上。一次性注射器上針頭用后不要取下。銳利物品應立即放置在專用銳器盒內,在完全裝滿之前或48小時之內更換。12.隔離方法要求接觸患者時,試驗室工作人員應遵守醫院隔離方法。13.工作環境要求(1)“清潔”區和“非清潔”區依據試驗室具體工作情況由主任選擇并確定“清潔”和“非清潔”工作區,在清潔區和非清潔區之間設“緩沖室”。被指定為“清潔”區域,則應努力保持清潔,如采取預防方法,預防電話、視頻顯示器終端、鍵盤、門柄及其它常常被手或手上手套觸摸物品污染,要求工作人員在觸摸設備(如計算機鍵盤及電話保護罩等)前取下手套,制訂儀器設備和工作面常規消毒和清潔制度和對嚴重污染緊急處理方法措施。被指定為“非清潔”區域,許可戴手套接觸全部物品(如電話、門柄、計算機終端和其它物品),全部這些物品表面全部認為是不清潔。未戴手套人員假如使用該區域內電話、計算機終端或其它設備,應該戴上手套,或在使用后立即根本洗手。“清潔”和“非清潔”區全部應保持整齊。試驗臺最少應天天清潔、消毒一次,如有必需能夠數次清洗、消毒。在處理濺溢樣品或嚴重污染工作面時,應戴上手套和其它個人防護裝備、使用對應適宜清潔劑清除全部濺溢物。(2)冰箱、冷凍柜、水浴和離心機應該定時清洗和消毒(時間由試驗室主任來決定),在發生嚴重污染后應立即進行清洗和消毒。進行清洗、消毒時要戴上手套,穿上工作服或其它適宜防護服。(3)外衣:外衣(試驗服、工作服、和圍裙)應懸掛在遠離散熱器、蒸汽管道、供暖裝置、和有明火地方,不要掛在壓縮氣瓶或滅火器上,也不要掛在門玻璃隔板上,妨礙視線。“清潔”和“非清潔”個人防護服要分開存放。(4)垃圾處理:天天最少清理垃圾一次。(5)裝飾:不得在電燈、燈座或儀器上進行裝飾,更不要使用電子裝飾物、蠟燭、圣誕樹等有引發火災危險裝飾品。(6)為便于清潔消毒,試驗室內不應有織物裝飾用具或椅子。(7)個人物品:試驗工作區不得存放個人物品,如錢包、外套、皮靴、咖啡杯、運動服、預包裝食品和藥品等。(8)試驗室內應配置應急設備,如應急洗眼裝置,酒精等消毒用具。(9)試驗室應安裝非手觸式洗手裝置。(10)試驗室內應安裝防蚊蠅裝置,應定時投撒滅蟑螂、老鼠藥品。(11)用后廢棄物品:試驗工作區內用后廢棄物品存量不要太大。具危險性液體如酸或堿性液體應放在視平線以下。較大廢棄物容器應靠近地面存放。(12)出口通路:試驗室出口和通道必需保持通暢無阻,不準堆放物品、垃圾、裝置、或設備。安全門必需保持通暢,不得堵塞。注意:不管任何時間、何種原因全部不得阻塞通往滅火器、火警箱、防火毯、安全淋浴或出口道路。14.使用玻璃器具危害評定及防護操作玻璃器具時應遵照下述安全規則:(1)不使用破裂或有缺口玻璃器具。(2)不要用猛力取下玻璃試管上塞子,粘緊試管可用刀切開分離。(3)接觸過傳染性物玻璃器具,清洗之前,應先行消毒。(4)破裂玻璃器具和玻璃碎片應丟棄在有專門標識、單獨、不易刺破容器里。(5)高熱操作玻璃器具時應戴隔熱手套。(6)在不影響試驗質量前提下,應盡可能降低使用玻璃器具。15.使用離心機危害評定及防護感染路徑危害評定感染路徑危害評定感染路徑危害評定皮膚極少粘膜(眼結膜)可能呼吸道可能消化道(經手-口)極少經血(針刺傷、切割傷)極少經血(蟲媒介)極少(1)氣溶膠:離心過程中應控制氣溶膠產生在最低水平。(2)操作:離心機只有在蓋好蓋板后,才能開啟。(3)傳染性物品:全部能夠產生氣溶膠進行播散生物制品或標本,全部應使用密封離心管,并在蓋緊離心頭或轉頭中進行。(4)為預防氣溶膠飛溢,應在離心停止30分鐘后打開離心物。(5)清洗:根據消毒隔離制度要求清洗離心機。(6)平衡:離心時應保持適宜平衡,以確保離心順利進行。16.采集血樣危害評定及防護感染路徑危害評定感染路徑危害評定感染路徑危害評定皮膚極少粘膜(眼結膜)極少呼吸道可能消化道(經手-口)極少經血(針刺傷、切割傷)可能經血(蟲媒介)極少偷竊可能化學腐蝕極少放射無(1)天天早晨用500mg/L”84”消毒液擦拭抽血臺面及其它物表,并開紫外燈消毒最少30分鐘,并做好統計。(2)工人天天早晨更換消毒液,包含浸泡銳器、止血帶消毒液和手消毒液。(3)工作人員必需穿工作服,戴好口罩、帽子、和手套。(4)使用合格一次性用具。嚴禁使用包裝破損,超出使用期一次性用具。(5)嚴格實施無菌技術操作規程、靜脈采血必需一人一針一管一巾一帶。微量采血應做到一人一針一管一片,對每位病人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6)無菌物品如棉球需天天更換,開啟后使用不得超出二十四小時。(7)工作人員需對銳器如采血針采取高度預防方法,用過采血針需浸泡在含有消毒液厚壁容器中。17.標本(血清、血漿、全血、尿)上檢驗分析儀檢測過程危害評定及防護感染路徑危害評定感染路徑危害評定感染路徑危害評定皮膚極少粘膜(眼結膜)可能呼吸道可能消化道(經手-口)極少經血(針刺傷、切割傷)極少經血(蟲媒介)極少偷竊可能化學腐蝕無放射無(1)為了避免液滴和氣溶膠和擴散,試驗室儀器加樣、加液,清洗等過程應在封閉罩內進行。(2)試驗中使后比色盤,反應杯等廢棄物應該搜集在封閉容器內,集中處理。(3)在每一步完成后應依據操作指南對對儀器進行消毒。血液、體液污染物表時,應立即消毒。(4)工作人員要戴手套進行操作。18.標本(血清、血漿、全血、尿、糞)手工檢測過程危害評定及防護感染路徑危害評定感染路徑危害評定感染路徑危害評定皮膚可能粘膜(眼結膜)可能呼吸道可能消化道(經手-口)可能經血(針刺傷、切割傷)可能經血(蟲媒介)極少偷竊可能化學腐蝕可能放射無(1)天天早晨做好試驗室清潔消毒工作。(2)工作人員要戴口罩、手套進行操作。(3)試驗中使用竹簽用后要用1000mg/L“84”消毒液浸泡。(4)廢棄標本連同試管、蓋帽要用1000mg/L“84”消毒液浸泡,由工人統一清潔后進行無害化處理。(5)試驗中使用吸頭、一次性塑料杯用后要用1000mg/L“84”消毒液浸泡。(6)標本污染物表時,應立即消毒。(7)離心時,發生試管破裂或標本濺出,由操作者負責用有效消毒劑對離心機內部進行立即消毒處理。19.微生物分離判定藥敏試驗及基因擴增試驗活動危害評定及防護感染路徑危害評定感染路徑危害評定感染路徑危害評定皮膚可能粘膜(眼結膜)可能呼吸道可能消化道(經手-口)可能經血(針刺傷、切割傷)可能經血(蟲媒介)可能偷竊可能化學腐蝕極少放射無(1)天天早晨開紫外燈消毒空氣最少30分鐘,同時做好各物表、儀器清潔消毒工作。(2)試驗人員要戴手套、帽子進行操作。當估量會出現微生物和危險物濺出時要戴好眼罩或面罩。(3)操作中使用接種環、鑷子等金屬物品要在酒精燈火焰上燒灼滅菌。(4)可能產生致病性微生物氣溶膠或出現濺出操作如涂片、接種時,應在生物安全柜內操作,并使用個體防護設備。(5)試驗室內多種標本、菌種、培養基和其它廢棄物在運出試驗室前必需滅活(高壓、浸泡),需運出試驗室滅活物品必需放在專用密閉容器中。(6)操作過程中發生菌種污染物表時,應立即采取方法進行物表消毒。(7)當發生致病性微生物氣溶膠污染時,應立即進行人員疏散,通知責任人到現場進行指導消毒。(8)對菌種保留應嚴格遵守菌種保留制度,嚴禁私自保留多種國家法定傳染病菌株或毒株。(9)試驗人員離開試驗室前要去除手套,確定無污染或污染已排除,后方可洗手離去。(10)微生物、PCR試驗室要設置紗窗、擋鼠板。三、特定試驗活動危害評定見以下章節之多種病原體危害評定四、工作人員素質本試驗室共有技術人員10名,其中申請進入BSL-2試驗室10名。碩士學位3名,5名曾經從事微生物學試驗,5名曾經從事無菌試驗室活動經歷,10名技術人員學習過生物安全手冊并經過定時培訓及考評成績合格,經體檢無現患嚴重疾病,本試驗室無其它患傳染性疾病技術人員,健康狀態良好。五、評定結論此次評定本試驗室共14項可能潛在危險試驗活動,在試驗操作試驗施過程中在無控制方法情況下可能產生高危害度2項,中度12項,低度0項;對危害發生可能性分析,試驗危害較大可能發生有0項,可能發生2項,較少可能發生12項;這些危害造成高度嚴重后果2項,后果嚴重性中度12項,后果嚴重性低度0項。依據擬采取預防控制方法后仍然存在殘留風險為高度0項,中度0項,低度危害12項。評估:XX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綜合試驗室評定人:審核:XX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管理委員會審核人:8月02日第二章結核分枝桿菌生物危害評定匯報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偶然可由牛型或非洲型分枝桿菌)引發一個細菌性疾病。結核病可累及全身各個器官,但以肺結核最為常見。該病含有傳染性強,散播面廣,不分地域均可發生。結核病可由呼吸道、消化道、皮膚等路徑感染,但其關鍵傳輸路徑是以空氣為傳輸因子呼吸道傳染,而排菌肺結核病人傳染性更大,是傳輸感染關鍵傳染源。1.傳輸路徑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tractinfection)是肺結核關鍵傳染路徑(routesofinfection),飛沬傳染(dropletinfection)為最常見方法。傳染源關鍵是排菌肺結核患者(尤其是痰涂片陽性未經診療者)。飛沬核(dropletnuclei)<10μm時可被吸人呼吸道,健康人可因吸入患者咳嗽、打噴嚏時噴出帶菌飛沫而受感染。2.危害程度分級微生物按其是否致病、致病力強弱、危害人體嚴重性、傳染性大小、臨近人群抵御力、有沒有免疫制劑和特效診療藥品等綜合評價,可分為四個不一樣危害等級。結核分枝桿菌屬于3級危險。3級危險(對個體含有極大危害,對群體含有較大危害性):指有特殊危險致病菌。感染后癥狀較重,并可能危及生命,或缺乏有效預防方法、發病后不易診療微生物。3.試驗室感染原因及預防(一)技術操作可能造成感染及其預防方法。1.接種:應使用無彈力鉑絲接種環,結核菌接種后接種環火焰滅菌易崩散,酒精燈燒灼時要尤其注意。2.混勻:吸管吸吹菌液時不要產生氣泡,應沿容器壁排出。3.研磨:最好使用組織研磨器,乳缽易產生氣溶膠。4.移液:吸管上端棉花松緊要適度,吸液時要從管底吸收,吹出時要輕緩,不要全部吹凈,以免產生氣泡,形成氣溶膠。5.開封:要避免壓力和氣流急劇改變。6.離心:離心管套底墊要完好,使用匹配管、套、離心頭,加蓋。7.注射:做好個人防護,正確使用注射器。8.搬運:室內移動要避免滑落,移出室外要有堅實密閉外包裝。(二)技術保障1.雙人標準,不許可單人操作1、2類病原。2.入口處應有危險警示標識,并標明所操作微生物種類。3.培訓考評上崗,掌握相關技術操作要領,熟悉規章制度,適應工作環境。4.完備管理方法,技術操作規范。5.良好工作行為可降低生物危害風險。4.試驗室中分枝桿菌及分枝桿菌氣溶膠結核病試驗室工作人員,在分枝桿菌檢驗過程中,會接觸到多種潛在感染源標本和多種危險物,尤其是很多操作易產生分枝桿菌氣溶膠。含有結核分枝桿菌微滴核(1-5微米)經過呼吸進入人體肺泡,能夠黏附在肺泡內生長繁殖。所以,首先要對試驗室中生物危險物產生路徑和存在地點有充足認識,方便明確生物安全防護步驟。(一)分枝桿菌存在地點1、多種臨床標本,通常是痰,胃或支氣管灌洗液、腦脊液、尿液等。2、被污染操作臺、器械、儀器、試劑等。3、搜集結核分枝桿菌、非結核分枝桿菌菌株等。4、細菌學試驗室部分區域。(二)產生分枝桿菌氣溶膠1、試驗室內可疑肺結核患者痰標本采集。2、樣本制備和涂片火焰固定。3、分離培養或接種培養物。4、用火焰燒灼接種環。5、使用移液器混合培養物。6、培養管或培養瓶中含有培養物滴落物。7、溢出分枝桿菌懸浮液。8、高速混合含有分枝桿菌液體。9、轉移液態培養物和上清液,或培養液、上清液傾倒。10、離心過程中離心管破碎。11、用做原代培養所需組織勻漿。5.安全防護(一)嚴格遵守試驗室安全操作規程,任何時侯全部要警惕分枝桿菌氣溶膠產生。試驗室技術人員必需經過生物安全培訓后方可上崗。(二)試驗室應嚴格限制非試驗人員進入,降低試驗室內外交叉生物污染。完成試驗工作離開試驗室,要關好門窗。(三)進入試驗室應避免攜帶非必需物品。(四)進入試驗室,工作人員應穿著工作服,操作時應穿戴防護隔離衣、口罩、帽子和手套,長發者應將頭發裝束在帽子內。(五)試驗過程中絕對嚴禁吸煙、飲食等,不要以手撫頭面部等。(六)試驗前須開啟紫外線燈對試驗室和操作區域進行照射消毒1小時以上;試驗結束后,立即開啟紫外燈進行照射消毒2小時以上。(七)任何試驗開始和結束后,操作人員要用70%酒精浸泡雙手或仔細擦后,用清潔劑或清水洗凈。(八)每次試驗結束后,必需清理好試驗臺,并用70%酒精液或3-5%石炭酸擦洗試驗臺面。(九)試驗室中生物危險品要依據檢驗項目和性質不一樣,局限在對應試驗區間,不得隨意將其帶到其它試驗室。(十)試驗室內任何微生物樣本,廢棄物全部必需經高溫高壓滅菌后,方可按通常垃圾處理。6.安全保障(一)首先各級試驗室應按等級要求完善試驗設施,如簡易安全柜內抽氣排風功效、紫外燈消毒功效,生物安全柜維護和除菌濾膜定時更換等。(二)試驗室采集病人痰標本時應在戶外進行,避免因病人咳漱造成室內氣溶膠污染。(三)一般試驗室應注意氣流方向,試驗過程中盡可能避免強氣流改變而產生氣溶膠(如﹕涂片、染色過程中)。(四)細菌分離培養、菌種開封、轉種、研磨、稀釋等操作,各級試驗室均應在簡易安全柜或生物安全柜中進行。(五)使用接種環進行操作時,接種環應在工作燈內焰中燃燒,以避免菌液或菌塊飛濺。(六)稀釋菌液時,吸管、針管要緩慢插入試管或燒瓶底部,小心操作避免產生氣泡或氣溶膠。(七)使用注射器加樣時,用過針頭切勿再重新入套或拔開注射器和針頭,應直接放入銳器搜集器,以免劃破皮膚造成接種感染。(八)菌株庫要設專員管理,并根據國家微生物菌毒種管理措施實施。(九)進行毒菌操作過程中,不要穿戴巳經污染防護性手套觸摸門柄、儀器或毒菌區以外區域,避免因為粗心擴大污染范圍。(十)試驗結束后,操作過程中全部可能和生物危險物接觸或被污染試驗器械和物品,能夠高壓消毒必需高壓消毒,不能進行高壓消毒設備、儀器,應使用有效消毒劑擦洗后再以紫外燈近距離長時間消毒。(十一)試驗中發生意外污染情況,應立即通知主管人員并做好處理污染物和對應區域準備,不得私自采取其它嚴禁方法進行消毒處理。(十二)試驗室主任應制訂規章和程序,只有通知潛在風險并符合進入試驗室特殊要求(如,經過免疫接種)人,才能進入試驗室。(十三)操作致病性微生物時,試驗室入口處應貼有生物危險標志,并顯示以下信息:相關病原、生物安全等級、免疫接種要求、研究人員姓名、電話號碼、在試驗室中必需佩帶個人防護設施、出試驗室所要求程序。(十四)試驗室主任為試驗室人員尤其制訂標準操作程序或生物安全手冊中,應包含生物安全程序。對于有特殊風險人員,要求閱讀并在工作及程序上遵照實施。(十五)試驗室主任確保試驗及其輔助人員接收合適培訓,包含和工作相關可能存在風險、預防暴露必需方法和暴露評定程序。(十六)試驗室所用任何個人防護裝備應符合國家相關標準要求。試驗室應確保含有足夠有合適防護水平清潔防護服供使用。還應穿戴其它個人防護裝備,如手套、防護鏡、面具、頭部面部保護罩等。(十七)處理樣本過程中易產生高危害氣溶膠時,要求同時使用合適個人防護裝備、生物安全柜和/或其它物理防護設備。如可產生含生物因子氣溶膠,應在合適生物安全柜中操作。(十八)試驗用鞋應舒適,鞋底防滑。應用皮制或合成材料不滲液體鞋類。在從事可能出現漏出工作時可穿一次性防水鞋套。在試驗室特殊區域(比如有防靜電要求區域)或BSL-3和BSL-4試驗室要求使用專用鞋(比如一次性或橡膠靴子)。7.結核病試驗室廢物處理一、試驗室廢棄物處理目標:(一)將操作、搜集、運輸、處理及處理廢棄物危險減至最小;(二)將試驗室廢棄物對環境有害作用減至最小。二、試驗室污物處理及消毒(一)試驗室含有生物危險物臨床標本及被污染一次性用具,試驗完成后,應在操作臺或試驗區域內以紫外燈近距離照射消毒2小時以上,再經高壓消毒后方可丟棄或焚燒。(二)可反復使用試驗用具及器材,完成試驗后,應在操作臺或試驗區域內經紫外燈近距離照射消毒2小時以上后,再交相關人員進行高壓消毒和煮沸洗刷。(三)試驗用試管、吸管、注射器,須裝在加蓋不漏容器內,經高壓滅菌后取出。(四)培養物或試驗室垃圾,在丟棄前必需經高壓消毒和紫外燈近距離長時間照射處理。不許可積存垃圾和試驗室廢棄物。已裝滿容器應定時運走。在去污染或最終處理之前,應存放在指定安全地方,通常在試驗室區內。(五)試驗室廢棄物應置于合適密封且防漏容器中安全運出試驗室。有害氣體、氣溶膠、污水、廢液應經合適無害化處理后排放,應符合國家相關要求。(六)試驗過程中,如標本或含標本前消化處理液被打翻污染了操作臺或地面,應以吸滿70%酒精衛生紙覆蓋污染區,15分鐘以后衛生紙方可移去。(七)試驗室內未經消毒污水,嚴禁直接排入公共排水系統,更不許可混入居民生活垃圾。8.意外事故處理(一)假如發生意外,必需立即通知試驗室主管人員,并在相關人員指導監督下對出事現場進行處理,絕對嚴禁未經匯報而私自對出事現場給非規范處理。(二)試驗過程中,如污染物濺落到身體表面,或有割傷、刺傷、燒傷、燙傷等情況發生,應立即停止試驗工作進行緊急處理,更換被污染試驗服,皮膚表面用消毒液清洗,傷口以碘酒或酒精消毒,眼睛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三)假如發生菌液溢出,含菌種培養管破碎等,造成中、小面積污染,可用比污染面積大25%以上紗布覆蓋污染區域,邊緣用脫脂棉圍住,向紗布傾倒5%苯酚溶液或70%酒精,浸泡2小時以上(其間適量加溶液預防干燥),再經紫外燈近距離(1米內)照射2小時以上;被污染器械、容器等立即浸泡于70%酒精中2小時以上,試驗完成后再進行高壓消毒處理。(四)假如發生氣溶膠污染或大面積污染,應立即停止試驗并關閉試驗室,對污染區域進行紫外燈照射消毒過夜;第二天對污染區進行二十四小時封閉空氣熏蒸消毒(乙醛消毒法﹕5ml乙醛+2g高錳酸鉀/m3空間)。(五)絕對嚴禁使用事故處理方法﹕1.任何有可能造成污染面積擴大去污方法,如使用70%乙醇或甲酚皂液擦洗被污染區域。2.直接用火焰對未經任何處理污染地面、操作臺、器械等進行燒灼處理。3.使用消毒效果未經證實消毒劑進行消毒。4.使用低濃度消毒劑和紫外燈進行短時間、長距離照射。第三章金黃色葡萄球菌生物危害評定匯報1.生物學特征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人類一個關鍵病原菌,隸屬于葡萄球菌屬,可引發多個嚴重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為球型,直徑0.8μm左右,顯微鏡下排列成葡萄串狀。金黃色葡萄球菌無芽胞、鞭毛,大多數無莢膜,革蘭氏染色陽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營養要求不高,在一般培養基上生長良好,需氧或兼性厭氧,最適生長溫度37°C,最適生長pH7.4。平板上菌落厚、有光澤、圓形凸起,直徑1-2mm。血平板菌落周圍形成透明溶血環。金黃色葡萄球菌有高度耐鹽性,可在10-15%NaCl肉湯中生長。可分解葡萄糖、麥芽糖、乳糖、蔗糖,產酸不產氣。甲基紅反應陽性,VP反應弱陽性。很多菌株可分解精氨酸,水解尿素,還原硝酸鹽,液化明膠。2.危害程度分類依據中國衛生部制訂《人間傳染病原微生物名目》該菌危害程度為第三類。3.致病性和感染劑量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人類化膿感染中最常見病原菌,可引發局部化膿感染,也可引發肺炎、偽膜性腸炎、心包炎等,甚至敗血癥、膿毒癥等全身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致病力強弱關鍵取決于其產生毒素和侵襲性酶,有報道現在出現越來越多耐藥菌株,MRSA即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致病性也伴隨變強。4.暴露潛在后果暴露后可能引發感染,菌量大時可使試驗人員出現皮膚軟組織感染、全身性感染、呼吸道感染、中毒、腸炎等。被感染后,成為傳染源,可能對周圍及環境造成污染,應立即得到診療和控制。5.感染路徑經過污染食品和水源經口傳輸,也可經過呼吸道和接觸傳輸。6.微生物在環境中穩定性葡萄球菌是無芽胞菌中抵御力最強者,而干燥可達數月,加熱80℃7.濃度和濃縮標本容量通常樣本檢測。8.自然和易感人群宿主金黃色葡萄球菌常存在于鼻咽喉、下消化道、毛發和皮膚上,在人類和一般動物全部有存在。致病性依據宿主狀狀,衛生情況,皮膚和黏膜有否創傷而異。當宿主免疫力下降,皮膚黏膜有創傷或衛生情況不好是易感染,尤其是老人和嬰兒。9.試驗操作活動巳有文件證實,金黃色葡萄球菌可造成試驗人員化膿性和呼吸道感染,人類不是該菌在唯一傳染源,在很多動物身上全部存在該菌。這種病原體能夠存在于受感染人或動物膿液,血液等多個體液中。經過污染食品和水源經口傳輸,和經過呼吸道和接觸傳輸是該菌關鍵傳輸方法,該菌也是引發院內感染關鍵細菌之一。暴露在氣溶膠中也可能引發感染。根據國家標準方法對樣本(糞便、食品、水樣)進行分離,培養,判定。提議采取BSL-2級水平操作技術,防擴散設備和設施。一旦發生意外,根據本試驗室《意外事故應對方案和應急程序》進行處理。10.預防和診療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人類化膿感染中最常見病原菌,可引發局部化膿感染,也可引發肺炎、偽膜性腸炎、心包炎等,甚至敗血癥、膿毒癥等全身感染。現在疫苗還不可用于人類。該菌能對人體多部位感染,所以跟據所致疾病不一樣也應采取不一樣診療方案,關鍵是對癥處理和針對病原診療,大致用藥可選擇紅霉素、新型青霉素、慶大霉素、萬古霉素或先鋒霉素Ⅵ診療。預防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首先是要做好個人衛生,和加強餐飲和食品衛生管理,立即發覺帶菌者,做好多種動物管理工作,把能傳輸該菌路徑有效控制好。11.工作人員素質衛生技術專業人員,并經過生物安全培訓后取得上崗證書。12.評定結論該菌生物性狀較穩定,但抗生素有濫用,也出現了不少耐藥株。該菌主經過污染食品和水源經口傳輸,也可經過呼吸道和接觸傳輸,可引發局部化膿感染,也可引發肺炎、偽膜性腸炎、心包炎等,甚至敗血癥、膿毒癥等全身感染。預防手段關鍵預防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首先是要做好個人衛生,和加強餐飲和食品衛生管理,立即發覺帶菌者,做好多種動物管理工作,把能傳輸該菌路徑有效控制好。試驗過程建儀采取BSL-2級水平操作技術、防擴散設備和設施。試驗室中應穿著工作服或罩衫等防護服。離開試驗室時,防護服必需脫下并留在試驗室內。不得穿著外出,更不能攜帶回家。用過工作服應先在試驗室中消毒,然后統一洗滌或丟棄。當手可能接觸感染材料、污染表面或設備時應戴手套。如可能發生感染性材料溢出或濺出,宜戴兩副手套。不得戴著手套離開試驗室。工作完全結束后方可除去手套。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和再次使用。操作臺面用70%酒精或含氯消毒劑擦拭,廢棄物處理按本試驗室廢棄物處理制度進行。第四章副溶血性弧菌生物危害評定匯報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emolyticus,VP)是一個嗜鹽性細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進食含有該菌食物所致,關鍵來自海產品,如墨魚、海魚、海蝦、海蟹、海蜇,和含鹽分較高腌制食品,如咸菜、腌肉等。本菌存活能力強,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個月以上,海水中可存活47天。臨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嘔吐、腹瀉及水樣便為關鍵癥狀。本病多在夏秋季發生于沿海地域,常造成集體發病。因為海鮮空運,內地城市病例也漸增多。此菌對酸敏感,在一般食醋中5分鐘即可殺死;對熱抵御力也較弱。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多發生在6~10月,海產品大量上市時。中毒食品關鍵是海產品,其次為咸菜、熟肉類、禽肉、禽蛋類,約有半數中毒者為食用了腌制品后。中毒原因關鍵是烹調時未燒熟煮透或熟制品被污染。。1.PCR檢測用于檢測V.pPCR方法關鍵有任意引物PCR(abritrarilyprimedPCR,Ap-PCR)、針對副溶血性弧菌任意引物PCR、多重PCR(muhiplex-PCR)、實時PCR(Real-timePCR)。實時PCR常規PCR檢測,需要從反應體系中吸收產物做電泳或Southern雜交等試驗進行判定,轉移過程中易污染,造成假陽性,而且花費時間。1996年,Tyagi開創了一個實時PCR(Real-timePCP,)。實時PCR是在,PCR反應體系中加入標識有匯報基團和淬滅基團線性Taqman。探針或莖環型熒光分子信標探針,在墓因擴增過程中,和產物雜交,此時,匯報基團和淬滅基團分開,依據能量共振轉移現象,匯報基團發出熒光而被檢測。這種方法操作簡單,閉管檢測,降低污染,靈敏度高,而且能夠在PCR結束或PCR過程進行同時定性或定量檢測,面且能夠進行臨床大規模快速檢測。2.流行病學傳染源傳染源為病人,集體發病時往往僅少數病情嚴重者住院,而多數未住院者可能成為傳染源,但因為病人僅在疾病早期排菌較多,其后排菌快速降低,故不至因病人散布病菌而造成廣泛流行。傳輸路徑本病經食物傳輸,關鍵食物是海產品或鹽腌漬品,常見者為蟹類、烏賊、海蜇、魚、黃泥螺等,其次為蛋品、肉類或蔬菜。進食肉類或蔬菜而致病者,多因食物容器或砧板污染所引發。地域分布特點:日本及中國沿海地域為副溶血性孤菌食物中毒發病率高發區。據調查,中國沿海水域、海產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檢出率較高,尤其是氣溫較高夏秋季節。但多年來伴隨海產食品市場流通,內地也有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散在發生。季節性特點及易感性:7~9月常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高發季節。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青壯年為多,病后免疫力不強,可反復感染。食物種類:關鍵是海產品,其中以墨魚、帶魚、蝦、蟹最為多見,如墨魚帶菌率達93%,其次為鹽漬食品。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起源:人群帶菌者對多種食品直接污染。沿海地域飲食從業人員、健康人群及漁民副溶血性弧菌帶菌率為11.7%左右,有腸道病史者帶菌率可達31.6~88.8%。間接污染,沿海地域炊具副溶血性弧菌帶菌率為61.9%,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物,在較高溫度下存放,食用錢加熱不根本或生吃,或熟制品受到帶菌者、帶菌生食品、帶菌容器及工具等污染。3.診療方法支持及對癥診療脫水者需輸入生理鹽水及葡萄鹽水,或口服補液鹽,以糾正失水。血壓下降者,除被動補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等外,可酌用血管活性藥。抗菌藥品輕度患者可不用抗菌藥品,較重者可給復方新諾明或慶大霉素、阿米卡星和諾氟沙星等喹諾酮類抗菌藥品【上述抗生素類可能使細菌產生耐藥性,使用須謹慎】。發生中毒后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并到醫院醫治。副溶血性弧菌對氯霉素敏感。嘔吐、腹瀉嚴重者要補充水和鹽。4.中毒預防加工海產品案板上副溶血弧菌檢出率為87.9%。所以,對加工海產品器具必需嚴格清洗、消毒。海產品一定要燒熟煮透,加工過程中生熟用具要分開。烹調和調制海產品拼盤時可加適量食醋。食品燒熟至食用放置時間不要超出4個小時。關鍵病理改變為空腸及回腸有輕度糜爛,胃粘膜炎、內臟(肝、脾、肺)淤血等。第五章致瀉大腸埃希菌生物危害評定匯報1.生物學特征大腸埃希氏菌更習慣稱為大腸桿菌,分類于腸桿菌科,歸屬于埃希氏菌屬,統稱為致瀉性大腸桿菌,通常包含五種:即腸毒素性大腸桿菌(ETEC)、致病性大腸桿菌(EPEC)、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侵襲性大腸桿菌(EIEC)和粘附性大腸桿菌(EAEC)。大腸埃希氏菌為兩端鈍圓短小桿菌,通常大小約0.5μ-0.8μm*1.0μm-3.0μm,因生長條件不一樣,部分菌體可呈近似球狀或長絲狀。此菌多單獨存在或成雙,但不呈長鏈狀排列。約有50%左右菌株含有周生鞭毛而能運動,但多數菌體只有1-4根,通常不超出10根,故菌體動力弱;多數菌株生長有比鞭毛細、短、直且數量多菌毛,有菌株含有莢膜或微莢膜;不形成芽胞,對一般堿性染料著色良好,革蘭氏染色陰性。此菌合成代謝能力強,在含無機鹽、胺鹽、葡萄糖一般培養基上生長良好。最適生長溫度為37℃,在42-44℃條件下仍能生長,生長溫度范圍為15大腸埃希氏菌生華物性是,發酵葡萄糖、乳糖、麥芽糖和甘露醇產酸產氣,分解蔗糖因菌株而異,錄素酶試驗陰性,IMVi試驗++--,有些菌株如堿性異型菌群,微產堿,不產氣,無動力,易和志賀菌混淆。大腸埃希氏菌抗原結構關鍵由菌體抗原(O),鞭毛抗原(H)和莢膜抗原(K)三部分組成。現巳知有171個O抗原、99個K抗原和56個H抗原。2.危害程度分類依據中國衛生部制訂《人間傳染病原微生物名目》該菌危害程度為第三類。3.致病性和感染劑量致瀉大腸埃希氏菌在人和動物大便中大量存在,引發人體以腹瀉癥狀為主全球性疾病,其中尤以EPEC、ETEC所占百分比為大。其中有少數多個引發人類食物中毒,部分埃希氏菌株與嬰兒腹瀉有關,並可引發成人腹瀉或食物中毒暴發,感染劑量約為107~108。盡管現在報道各地關鍵腹瀉病是由志賀氏菌或輪狀病毒引發,不過,多年來,致瀉性大腸桿菌引發腹瀉病例一直在第二位,可見大腸桿菌腸道傳染廣泛性。還有,致瀉性大腸桿菌亦可常年引發人體腹瀉,以夏秋季為高峰,在患者感染住院率中,嬰幼兒占60%以上4.暴露潛在后果攝入是關鍵試驗室危害,可引發試驗人員感染。暴露在氣溶膠中能否造成危害尚不清楚。5.感染路徑經過污染食品和水源經口傳輸。6.微生物在環境中穩定性此菌對理化原因抵御力,在無芽胞菌中是最強一個,在室溫可存活數周,在土壤、水中存活數月,耐寒力強,不過在30分鐘內快速冷凍,將37℃降至4℃過程,可殺死此菌。加熱60℃7.濃度和濃縮標本容量通常樣本檢測。8.自然和易感人群宿主致瀉大腸埃希氏菌宿主關鍵為牛、豬、羊、雞等家禽家畜,很多被該微生物污染食物全部不得能夠作為傳輸媒介,幼兒、老人及免疫缺點者更為易感。9.試驗操作活動致瀉大腸埃希氏菌巳證實會對試驗人員造成危害。攝入是關鍵試驗室危害,暴露在氣溶膠中能否造成危害尚不清楚。根據國家標準方法對樣本(糞便、食品、水樣)進行分離,培養,判定。提議采取BSL-2級水平操作技術,防擴散設備和設施。一旦發生意外,根據本試驗室《意外事故應對方案和應急程序》進行處理。10.預防和診療致瀉大腸埃希氏菌引發人體以腹瀉癥狀為主疾病,依據菌型不一樣可引發如部分疾病:輕度水瀉,痢疾樣腹瀉、出血性腹瀉,也可引發食物中毒性疾病。現在尚無可用于人類疫苗。對本病診療,病人應予胃腸道隔離,除通常診療外,可依據大便細菌培養及藥品敏感試驗選擇合適抗菌藥品作病原診療,如選擇慶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預防致瀉大腸埃希氏菌感染,首先是要做好個人衛生。切實做好飲食衛生、水源及糞便管理,消亡蒼蠅,切斷傳輸路徑,預防病從口入。第六章傷寒沙門氏菌生物危害評定匯報傷寒沙門菌,又稱傷寒桿菌,屬沙門菌屬D組。革蘭染色陰性,呈短桿狀,周有鞭毛,能活動,不產生芽孢,無莢膜。在一般培養基上能生長,在含有膽汁培養基中生長愈加好。傷寒桿菌在自然界中生活力較強,在水中可存活2—3周,在糞便中能維持1—2個月,在牛奶中不僅能生存,且可繁殖。耐低溫,在冰凍環境中可存活數月,但對光、熱、干燥及消毒劑抵御能力較弱,日光直射數小時即死,加熱至60~C后30分鐘或煮沸后立即死亡,消毒飲水余氯可快速致死。傷寒桿菌只感染人類,在自然條件下不感染動物。傷寒桿菌含有菌體(“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i'’)抗原,均能產生對應抗體,但這些并非保護性抗體。因為“O”和“H”抗原性較強,故常見于血清凝集試驗(肥達反應)以輔助臨床診療,亦可用以制備傷寒菌苗供預防接種。“i'’抗原見于新分離(尤其是從病人血液分離)菌株,能干擾血清中殺菌效能和吞噬功效,是傷寒桿菌關鍵毒力因子,但其抗原性不強,所產生“i'’抗體凝集效價通常較低且為時甚短。當病原菌從人體中清除后,“i'’抗體滴度快速下降,故“i'’抗體檢出雖對本病診療無多大幫助,但有利于發覺帶菌者。傷寒桿菌在菌體裂解時可釋放強烈內毒素,對本病發生和發展起著較關鍵作用。1.流行病學(一)傳染源:為病人及帶菌者。病人從潛伏期開始即可從糞便排菌,從病程第1周末開始經尿排菌,故整個病程中全部有傳染性,尤以病程2—4周內傳染性最大。慢性帶菌者是本病不停傳輸或流行關鍵傳染源。原有慢性肝膽管疾病(如膽囊炎、膽石癥等)傷寒病人易成為慢性帶菌者,約1%—4%患者在腸道和膽囊中隱藏傷寒桿菌達數月或數年之久。(二)傳輸路徑傷寒桿菌隨病人或帶菌者糞、尿排出后,經過污染水或食物、日常生活接觸、蒼蠅和蟑螂等傳輸。其中,水源污染是本病傳輸關鍵路徑,亦是暴發流行關鍵原因。食物污染也可引發本病流行,而散發病例通常以日常生活接觸傳輸為多。(三)人群易感性人對傷寒普遍易感。病后可取得持久性免疫,再次患病者極少。(四)流行特征世界各地全部有本病發生,以熱帶、亞熱帶地域多見,可散發、地方性流行或暴發流行。在發展中國家關鍵因為水源污染而暴發流行,發達國家則以國際旅游感染為主。本病終年可見,但以夏秋季最多。其中以兒童和青壯年居多。局部地域流行傷寒耐藥菌株有所增加,耐藥譜也在逐步擴大。除耐氯霉素、復方磺胺甲嗯唑、氨芐西林外,少數菌株對頭孢菌素及喹諾酮類抗菌藥品也產生耐藥性。2.試驗室檢驗(一)常規檢驗:血白細胞大多為3×109/L~4×109/L,伴中性粒細胞降低和嗜酸粒細胞消失,后者隨病情好轉逐步回升。極期嗜酸粒細胞>2%,絕對計數超出4×108/L者可基礎除外傷寒。高熱時可有輕度蛋白尿。糞便隱血試驗陽性。(二)細菌學檢驗:①血培養是確診論據,病程早期即可陽性,第7~10病日陽性率可達90%,第三周降為30%~40%,第四面時常陰性;②骨髓培養陽性率較血培養高,尤適合于已用抗菌素藥品診療,血培養陰性者;③糞便培養,從潛伏期起便可獲陽性,第3~4周可高達80%,病后6周陽性率快速下降,3%患者排菌可超出十二個月;④尿培養:病程后期陽性率可達25%,但應避免糞便污染;⑤玫瑰疹刮取物或活檢切片也可獲陽性培養。(三)免疫學檢驗1.肥達氏試驗:傷寒血清凝集試驗即肥達反應陽性者對傷寒,副傷寒有輔助診療價值。檢驗中所用抗原有傷寒桿菌菌體(O)抗原,鞭毛(H)抗原,副傷寒甲,乙,丙鞭毛抗原共5種,目標在于用凝集法測定病人血清中多種抗體凝集效價。病程第1周陽性反應不多,通常從第2周開始陽性率逐步增高,至第4周可達90%,病愈后陽性反應可連續數月之久。有少數病人抗體很遲才升高,甚至整個病程抗體效價很低(14.4%)或陰性(7.8%~10%),故不能據此而排除本病。Widal試驗已沿用近1,60年代曾有些人對其特異性提出異議,認為其結果存在著混亂模糊情況,非傷寒發燒性疾病Widal's試驗也呈陽性結果,如多種急性感染,腫瘤,結締組織病性疾病,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均可出現陽性結果。Perlnan等認為無菌結腸細胞和腸桿菌可能有共同抗原,結腸粘膜損害所產生抗結腸抗體和沙門菌菌體抗原起交叉反應,所以對肥達氏反應結果判定宜審慎,必需親密結合臨床資料,還應強調恢復期血清抗體效價對比,有些人提出應用流行菌株抗原和國際菌株相比,陽性率可提升,提議用當地流行菌株替換國際標準菌株,以提升流行區域傷寒診療陽率。2.其它免疫學檢驗(1)被動血凝試驗(PHA):用傷寒桿菌菌體抗原致敏紅細胞,使之和被檢血清反應,依據紅細胞凝集情況判定有沒有傷寒特異性抗體存在,中國外報道陽性率90%~98.35%,假陽性率5%左右。鮑行豪等曾報道LSP-PHA對傷寒血培養患者檢出率為89.66%,早期病人90.02%,臨床確診者為82.5%,且關鍵檢測是特異IgM抗體,故可用于早期診療。(2)對流免疫電泳(CIE):本方法可用于血清中可溶性傷寒抗原或抗體檢測,操作簡便,便于基層推廣,特異性較高;但敏感性較低,不一樣作者報道為24%~92%,關鍵受采集血清時間影響,發病早期最易測出,故可用于傷寒早期診療。(3)協同凝集試驗(COA):利用金葡菌葡萄球菌A蛋白(SPA)可(2)對流免疫電泳(CIE):本方法可用于血清中可溶性傷寒抗原或抗體檢測,操作簡便,便于基層推廣,特異性較高;但敏感性較低,不一樣作者報道為24%~92%,關鍵受采集血清時間影響,發病早期最易測出,故可用于傷寒早期診療。(4)免疫熒光試驗(IFT):Doshi等用傷寒桿菌菌體Vi懸液作抗原進行間接免疫熒光抗體檢測,140例血培養陽性傷寒患者134例(95.7%)陽性;394例對照者僅4例(1%)假陽性,現在相關本法報道尚少,傷寒疫預防接種和其它沙門氏菌感染是否會影響本試驗特異性,尚需深入研究。(5)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ELISA基礎原理是用酶促反應放大作用來顯示初級免疫學反應,既可檢測抗原,又可檢測抗體,用ELISA法檢測傷寒患者Vi抗原,靈敏性達1ng/ml,高于CoA法9100ng/ml,并可檢測到1∶1024稀釋后尿液中Vi抗原。中國、外用ELISA檢測過臨床標本中Vi抗原,V9抗原,LPS,H抗原等,敏感性在62.5%~93.1%,因檢測抗原不一樣而異,多數在80%以上。杭州鮑行豪等應用ELISA同時檢測IgM和IgG抗體,LPS-IgM-ELISA敏感性為91.38%,特異性為99.02%,LPS-IgG-ELISA分別為93.1%和98.02%,在傷寒血清免疫學診療方法中,ELISA方法簡便,快速,敏感,特異性高,是公認很好一個診療方法。(四)分子生物學診療方法1.DNA探針(DNAProbe)DNA探針是用DNA制備診療試劑,用于檢測或判定特定細菌,方法是用一段已標識特定DNA片段(探針)和標本中已變性細菌DNA雜交,經過測定是否發生雜交反應來達成檢測目標,因為此探針是以細菌專有特異性基因片斷制備,故特異性很高。用DNA探針對培養所得傷寒桿菌進行檢測,敏感性需標本中達1000個細菌才能檢出。DNAProbe特異性高而敏感性低,通常見于菌種判定及分離。2.聚合酶鏈反應(PCR)PCR方法是80年代中后期發展起來一個分子生物學方法,它能在數小時內在體外將目標基因或DNA片段擴增到數百萬倍,檢出率較DNA探針高100~10000倍,國外JaeHS等用PCR方法擴增傷寒鞭毛抗原編碼基因,敏感度能檢出10個傷寒菌,特異性為100%,PCR方法因其高度敏感,易出現產物污染,所以控制PCR方法假陽性及假陰性,是提升正確度關鍵。3.細菌生物安全防護在試驗室操作上對于有高風險人員,如免疫缺點者,要嚴格限制進入。對于針頭和銳器要有警示,要用專門存放銳器容器盛裝。在個人防護上,要求穿隔離衣,出試驗室時應將隔離衣脫下;在可能接觸病原時要戴一次性使用手套,但不要戴手套接觸清潔表面(如電話等),脫去手套后要洗手;在BSC外面進行操作時,要進行面部保護,如套口罩、眼罩、面罩等。要有泡手消毒缸和洗眼臺,還要有高壓消毒器第七章志賀氏菌生物危害評定匯報1.生物學特征志賀氏菌屬(Shigella)細菌(通稱痢疾桿菌),是細菌性痢疾病原菌人類對痢疾桿菌有很高易感性。在幼兒可引發急性中毒性菌痢,死亡率甚高。志賀氏菌和大腸桿菌全部屬于腸桿菌科,依據DNA雜交研究結果表明,志賀氏菌屬四個種和大腸桿菌屬在生化上是難以區分,因為有產氣志賀氏菌,也有乳糖陰性、不產氣、不運動大腸桿菌,有些大腸桿菌也能引發痢疾狀腹瀉。志賀氏菌屬細菌形態和通常腸道桿菌無顯著區分,為革蘭氏陰性桿菌,長約2-3μm,寬0.5-0.7μm。不形成芽胞,無莢膜,無鞭毛,不運動,有菌毛。志賀氏菌需氧或兼性厭氧。營養要求不高,能在一般培養基上生長,最適溫度為37℃,最適pH為6.4-7.8。37℃培養18-二十四小時后菌落呈圓形、微凸、光滑濕潤、無色、半透明、邊緣整齊,直徑約2nm,宋內氏菌菌落通常較大,較不透明,并常出現扁平粗糙型菌落。在液體培養基中呈均勻渾濁生長,無菌膜形成。依據抗原結構不一樣,按最新國際分類法,將本屬細菌分為四個群、39個血清型。2.危害程度分類依據中國衛生部制訂《人間傳染病原微生物名目》該菌危害程度為第三類。3.致病性和感染劑量志賀氏菌引發細菌性痢疾,關鍵經過消化道路徑傳輸。依據宿主健康情況和年紀,只需少許病菌(最少為10~100個細胞)進入,就有可能致病。致病原因:志賀氏菌致病作用,關鍵是侵襲力、菌體內毒素部分菌株能產生外毒素。志賀氏菌引發細菌性痢疾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急性細菌性痢疾:又分急性經典、急性非經典、急性中毒性菌痢三型;二類是慢性細菌性痢疾:又分慢性遷延型、慢性隱伏型、慢性急性發作型三型。病后有一定免疫力,但免疫期短,也不穩定。4.暴露潛在后果暴露后可能引發感染,菌量大時可使試驗人員顯性感染,菌量極少時常呈臨時帶菌狀態。被感不染后,成為傳染源,可能對周圍及環境造成污染,應立即得到控制。5.感染路徑經過污染食品和水源經口傳輸,無其它感染路徑。6.微生物在環境中穩定性志賀氏菌屬在外界環境中生存力,以宋內氏最強,福氏菌次之,志賀氏菌最弱。通常在潮濕土壤中能存活34天,37℃水中存活20天,在糞便內(室溫)存活11天。日光直接照射30分鐘,56-60℃10分即被殺死,對高溫和化學消毒劑很敏感,1%石炭酸中15-30分鐘即被殺死,對氯霉素、磺胺類、鏈霉素敏感,但易產生耐藥性。7.濃度和濃縮標本容量通常樣本檢測。8.自然和易感人群宿主人和靈長類是志賀氏菌適宜宿主,營養不良幼兒、老人及免疫缺點者更為易感。9.試驗操作活動巳有文件證實,志賀氏菌可造成試驗人員感染細菌性痢疾,僅在美國和英國就有數十例匯報。盡管在捕捉非靈長類動物中曾有過暴發,但人類是惟一關鍵傳染源。然而,試驗室感染豚鼠、其它嚙齒類動物和非人靈長類動物也是被證實傳染源。這種病原體能夠存在于受感染人或動物糞便中,極少存在于血液中。攝入及胃腸道外接種該病原體是關鍵試驗危害。人類經口感染福氏志賀菌ID25~50大約是200個細菌。暴露在氣溶膠中能否引發感染現在還不清楚。根據國家標準方法對樣本(糞便、食品、水樣)進行分離,培養,判定。提議采取BSL-2級水平操作技術,防擴散設備和設施。一旦發生意外,根據本試驗室《意外事故應對方案和應急程序》進行處理。10.預防和診療志賀氏蓖可引發細菌性痢疾。細菌性痢疾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急性細菌性痢疾:又分急性經典、急性非經典、急性中毒性菌痢三型;二類是慢性細菌性痢疾:又分慢性遷延型、慢性隱伏型、慢性急性發作型三型。現在疫苗還不可用于人類。對本病診療,病人應予胃腸道隔離,除通常診療外,可依據大便細菌培養及藥品敏感試驗選擇合適抗菌藥品作病原診療。如復方磺胺甲基異唑、氯霉素、慶大霉素及卡那霉素等。亦可應用氨芐青霉素或氧哌嗪青霉素等診療。中毒性痢疾應予對應搶救方法,如抗休克、冬眠藥品和脫水藥應用等。慢性菌痢可采取保留灌腸方法診療。。預防沙門氏菌感染,首先是要消亡傳染源是預防方法之一,除治愈患者外,必需對托幼、飲食業及自來水廠工作人員定時檢驗,立即發覺帶菌者,調離工作崗位并給予診療。切實做好飲食衛生、水源及糞便管理,消亡蒼蠅,切斷傳輸路徑,預防病從口入。第八章蠟樣芽胞桿菌生物危害評定匯報1.細菌傳輸和致病蠟樣芽胞桿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常存在于土壤、灰塵和污水中,植物和很多生熟食品中常見。已從多個食品中分離出該菌,包含肉、乳制品、蔬菜、魚、土豆、糊、醬油、布丁、炒米飯和多種甜點等。在美國,炒米飯是引發蠟樣芽胞桿菌嘔吐型食物中毒關鍵原因;在歐洲大全部由甜點、肉餅、色拉和奶、肉類食品引發;在中國則關鍵和受污染米飯或淀粉類制品相關。1950年Hauge在對挪威奧斯陸某醫院職員和病員進食甜食后引發食物中毒研究中,首次明確指出蠟樣芽胞桿菌致病作用。蠟樣芽胞桿菌作為一個食源性疾病報導較多,在多種食品中檢出率也較高,如1982年犬飼等對日本名古屋所采1641份食品樣品中,有193份檢出了該菌、陽性率為11.8%;1984年中國相關單位對南京市所采211份食品樣品中,有81份檢出了該菌,陽性率為38.4%。蠟樣芽胞桿菌食物中毒通常以夏秋季(6-10月)最高。引發中毒食品常于食前因為保留溫度不妥,放置時間較長或食品經加熱而殘余芽胞以生長繁殖條件,所以造成中毒。中毒發病率較高,通常為60-100%。但也有在可疑食品中找不到蠟樣芽胞桿菌而引發食物中毒情況,通常認為是因為蠟桿芽胞桿菌產生熱穩定毒素所致。當攝入食品其蠟樣芽胞桿菌數量達>106/克時常可造成食物中毒。蠟樣芽胞桿菌食物中毒在臨床上可分為嘔吐型和腹瀉型兩類。嘔吐型潛伏期為0.5-6小時,中毒癥狀以惡心、嘔吐為主,偶而有腹痙攣或腹瀉等癥狀,病程不超出二十四小時,這種類型癥狀類似于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發食物中毒。腹瀉型潛伏期為6-15小時,癥狀以水瀉、腹痙攣、腹痛為主,有時會有惡心等癥狀,病程約二十四小時,這種類型癥狀類似于產氣莢膜梭菌引發食物中毒。嚴重者還可造成敗血癥。蠟樣芽胞桿菌引發食物中毒是因為該菌可產生腸毒素。它產生兩種性質不一樣代謝物,引發腹瀉型綜合癥是一個大分子量蛋白;而引發嘔吐型綜合癥被認為是一個小分子量、熱穩定多肽。致嘔吐型綜合癥腸毒素至今還未提純,致腹瀉型綜合癥腸毒素已提純,其純化腸毒素分子量為55-6.0×103。致腹瀉腸毒素能使小白鼠致死。2.細菌生物學特征蠟樣芽胞桿菌分類為芽胞桿菌屬第I群,該群有22個種。依據營養型菌細胞寬度分為兩類,蠟樣芽胞桿菌、蕈狀芽胞桿菌、蘇云金芽胞桿菌、炭疽芽胞桿菌和巨大芽胞桿菌屬“大細胞菌種”。蠟樣芽胞桿菌為革蘭氏陽性大桿菌,大小為1-1.3×3-5μm,需氧或兼性需氧,生長6h即可形成原形芽胞,芽胞在菌體中心或次末端不突出菌體,菌體兩端較平整,多數呈鏈狀排列,和炭疽桿菌相同。引發食物中毒菌株多為周鞭毛,有動力無莢膜。它生長溫度為25-37℃,最好溫度30-35℃。在肉湯中生長混濁有菌膜或壁環,振搖易乳化。在一般瓊脂上生成菌落較大,直徑3-10mm,灰白色、不透明,表面粗糙似毛玻璃狀或融蠟狀,邊緣常呈擴展狀故而得名。偶有產生黃綠色色素,在血瓊脂平板上呈草綠色溶血。在甘露醇、卵黃多粘菌素(MYP)平板上,呈伊紅粉色菌落。能分解葡萄糖、麥芽糖、蔗糖、水楊素等,VP試驗陽性,可液化明膠,卵磷脂酶陽性,但數次傳代后,其生化特征常可改變。另外蠟桿芽胞桿菌耐熱,其食物中毒菌株中游離芽胞能耐受100℃30分鐘,而干熱滅菌需120℃60分鐘才能殺死。本菌對氯霉素、紅霉素和慶大霉素敏感,對青霉素、磺胺類和呋喃類耐藥。3.細菌試驗室檢驗及其它檢驗1.標本搜集采集可疑食物或搜集糞便和嘔吐物進行直接涂片染色鏡檢和其它操作。2.活菌計數無菌操作稱取樣品50g放入滅菌攪拌缸內。加Butterfield磷酸鹽緩沖稀釋液450mL,以高速(18.000-21.000rpm)均質2min。用上述1:10稀釋液,連續稀釋供蠟樣芽胞桿菌計數。移取10mL均質樣液(1:10稀釋)加到90mL空白液中,從10-2到10-6制備一系列稀釋液,充足混勻,并繼續稀釋直到10-6為止。取樣品各個稀釋液(包含1:10)0.1mL接種2只MYP(甘露醇一卵黃多粘菌素瓊脂)平板,用滅菌玻璃棒在每只平板表面涂布均勻。將平板置30℃3.MPN技術被推薦用于食品中低于10個/g蠟樣芽胞桿菌檢驗。一些不適適用平板計數法脫水淀粉類食品也可用此法檢驗。在胰酪胨大豆多粘菌素肉湯中接種3管MPN系列,10-1、10-2、10-3稀釋液各接種1mL于3管。將培養管置30℃培養48±2小時,檢驗生長密集、經典蠟樣芽胞桿菌。將陽性管培養物劃線接種于MYP平板,于304.分離培養將可疑食物置無菌乳缽中,加適量生理鹽水研磨后,劃線接種于一般瓊脂平板或血瓊脂平板,若為嘔吐物可直接劃線接種于上述平板,于37℃培養5.若有類似蠟樣芽胞桿菌菌落出現再深入分離純化和進行生化反應。6.蠟樣芽胞桿菌證實試驗蠟樣芽胞桿菌分離物應符合下述條件:1)革蘭氏陽性產芽胞大桿菌,其芽胞不突出體外;2)在MYP瓊脂上產生卵磷脂酶而不發酵甘露醇;3)厭氧培養生長,發酵葡萄糖產酸;4)還原硝酸鹽;5)VP陽性;6)分介L-酪氨酸;7)在含0.001%溶菌酶培養基中能生長。7.蠟樣芽胞桿菌群判別試驗要判別經典蠟樣芽胞桿菌和蠟樣芽胞桿菌群其它種還需深入進行下述試驗:1)動力試驗;2)根狀生長試驗;3)溶菌活性試驗;4)蛋白質毒素結晶試驗:蠟樣芽胞桿菌有動力、強溶血、不形成根狀菌落,或不產生蛋白質毒素結晶。而且蠟樣芽胞桿菌在4℃8.血清學分型、噬菌體分型。4.細菌防治蠟樣芽胞桿菌所引發食物中毒多因食品在食用前保留溫度較高(20℃以上)和放置時間較長,故對中毒預防包含:因為蠟樣芽胞桿菌在15℃以下不繁殖,剩飯、剩菜應放在低溫保留。該菌污染食品通常無腐敗變質異味,不易被發覺。所以,剩飯、剩菜在食用前一定要再加熱。注意食品貯藏和個人衛生,預防塵土、昆蟲及其它不潔物污染食品。若一旦發生了中毒,則立即停止食用可疑污染食品,多飲水。通常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診療。腹瀉較重者可到醫院就診。5.細菌生物安全防護依據《病原微生物生物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中相關要求,人間傳輸微生物名目(待頒布)蠟樣芽胞桿菌屬于三類,BSL-2。(1)操作要求1、試驗時,未經試驗室主任同意,限制或嚴禁進入試驗室。2、不許在工作區域飲食、吸煙、清洗隱型眼鏡和化妝。食物應存放在工作區域以外專用櫥柜或冰箱中。3、全部操作過程應盡可能細心,避免產生和濺出氣溶膠。4、對于污染銳器,必需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包含針、注射器、玻片、加樣器等。5、注射和吸收感染材料時,只能使用針頭固定注射器或一次性注射器(即注射器和針頭是一體)。用過一次性針頭必需彎曲、切斷、破碎、重新套上針頭套、從一次性注射器上去掉,或在丟棄前進行人工處理,要不將之小心放入不會被刺穿、用于搜集廢棄銳器容器中。非一次性銳器必需放置在堅壁容器中,轉移至處理區消毒,最好高壓殺菌。6、打壞器皿不能直接用手處理,必需用其它工具處理,如刷子和簸箕、夾子或鑷子。盛污染針頭、銳器、碎玻璃容器在倒掉前,應按攝影關要求進行消毒。7、全部培養物、儲存物及其它要求廢物在釋放前,均應使用可行消毒方法進行消毒,如高壓滅菌。轉移到就近試驗室消毒物料應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內,密封運出試驗室。離開該系統進行消毒物料,在轉移前應包裝,其包裝應符合相關法規。8、濺出或偶然事件中,顯著暴露于傳染源時,要立即向試驗室主任匯報。進行合適醫學評定、觀察、診療,保留書面統計。9、按日常程序、在相關傳染源工作結束后、尤其是傳染源濺出或灑出后、或受到其它傳染源污染后,試驗室設備和工作臺面應該使用有效消毒劑消毒。污染設備在送去修理、維護前,要按攝影關要求消毒;在離開設施轉移前,要按攝影關要求打包運輸。(2)安全設備1、正確使用和保養生物安全柜、最好是二級生物安全柜、或其它適宜人員防護設施、或物理遏制裝置。2、確定可能形成傳染性氣溶膠或濺出物試驗過程,包含離心、研磨、勻漿、猛烈震蕩或混勻、超聲波破裂、開啟裝有傳染源容器、采集感染標本等。3、包含高濃度或大致積傳染源時,若選擇密封轉頭或帶安全罩離心機,若轉頭或安全罩僅在生物安全柜中打開,則可在開放試驗室內離心。4、當必需在生物安全柜外處理標本時,需采取面部保護方法(跟鏡、口罩、面罩、或其它防濺裝置),以免傳染源或其它有害物濺或灑到面上。5、在試驗室內,必需使用專用防護性外衣、大褂、罩衫或制服。人員到非試驗室區域時,防護服必需留在試驗室內。防護服能夠在試驗室內處理,也能夠在洗衣房中洗滌,但不能帶回家中。6、可能接觸潛在傳染源、被污染表面或設備時,要戴手套。一次性手套不用清洗、不能反復使用,不能用于接觸“潔凈”表面(鍵盤、電話等),也不應該戴著到試驗室外。要備有帶滑石粉乳膠手套。脫掉手套后,要洗手。第九章單核增生李斯特菌危害評定匯報1.細菌傳輸和致病產單核李斯特菌是李斯特菌屬中唯一可對人類致病菌種,能夠引發李斯特菌病,關鍵表現為腦膜炎和敗血癥。健康帶菌者是關鍵傳染源,能夠經糞-口路徑傳輸,也能夠經過胎盤和產道由帶菌母親感染給新生兒。假如人眼睛或皮膚和帶菌病畜直接接觸,也可造成局部感染。產單核李斯特還能引發魚類、鳥類和哺乳動物牛、羊等多個動物疾病。2.細菌生物學特征產單核李斯特菌是一個革蘭陽性短小桿菌,大小約為1~2μm×0.4~0.5μm,通常成雙排列,偶然可見雙球狀。有鞭毛,但僅在18~20℃有動力,在37℃動力緩慢。無芽胞,通常不形成莢膜,但在含有血清葡萄糖蛋白胨水中能形成粘多糖莢膜。兼性厭氧,對營養要求不高,一般培養基上可生長,在血平板上會形成β-溶血。最適生長溫度是30~37℃,并可在4℃條件下進行冷增菌。產單核李斯特菌和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鏈球菌等及大腸埃希菌含有共同抗原。依據菌體及鞭毛抗原不一樣,可將其分為4個血清型,1、3、4型還可分為若干亞型。抗原結構和毒力無關,致病物質關鍵是溶血素和菌體表面成份。其中1型關鍵感染嚙齒動物,4型關鍵感染反芻動物。但各型均可對人類致病,尤以1a和1b最為多見。本菌耐堿不耐酸,對熱較為敏感,加熱50℃10min即可死亡。同時該菌對多個抗生素敏感,以氨芐青霉素為首選,還有青霉素、鏈霉素、四環素、氯霉素和紅霉素等敏感。但該菌對磺胺、桿菌肽和多粘菌素耐藥。3.細菌試驗室檢驗1、標本采集采集來自臨床多種標本,如腦脊液和血液。另外還可依據癥狀采集子宮、子宮頸、陰道、鼻咽部等部位分泌物或組織,還有新生兒臍帶殘端、羊水及胎糞、尿等送檢。2、涂片鏡檢除了血液標本外,其它標本全部能夠涂片做革蘭染色鏡檢,或用產單核李斯特菌1型和4型及多價熒光抗體進行染色。3、動力檢驗在18~20℃有動力,在374、分離培養取腦脊液離心后沉淀物劃線接種于羊血瓊脂平板上,于10%CO2環境中進行培養,35℃孵育18~24h;血液標本5ml注入含有50ml培養基血培養瓶中,一樣在含10%CO2環境中進行培養;咽喉拭子、組織及糞便標本可接種于肉湯培養基置4℃冰箱中進行冷增菌。結果:產單核李斯特菌在血瓊脂平板上能產生狹窄β-溶血環,菌落呈灰白色,直徑1~5、生化判定本菌可發酵多個糖類如葡萄糖、果糖、覃糖、麥芽糖核水楊素,產酸不產氣。甲基紅和V-P試驗陽性,觸酶陽性,可使石蕊牛乳緩慢產酸并使其脫色,能水解精氨酸產氨。不還原硝酸鹽、不形成吲哚、不液化明膠和凝固血清,不分解尿素。能水解七葉苷,有時還可形成硫化氫。6、血清學試驗用已知李斯特菌1型、4型和多價抗血清玻片凝集試驗對可疑菌進行判定。7、動物結膜點種試驗取幼兔或豚鼠一只,用本菌24h肉湯培養物1滴,滴入試驗。8、動物一側結膜囊內,以另一側為對照,觀察5天。通常產單核李斯特菌會在接種后24~36h內,出現化膿性結膜炎。4.細菌生物安全防護依據《病原微生物生物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中相關要求,人間傳輸微生物名目(待頒布)產單核李斯特菌屬于三類,BSL-2。相關防護事宜包含:(1)操作要求1、試驗時,未經試驗室主任同意,限制或嚴禁進入試驗室。2、不許在工作區域飲食、吸煙、清洗隱型眼鏡和化妝。食物應存放在工作區域以外專用櫥柜或冰箱中。3、對于污染銳器,必需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包含針、注射器、玻片、加樣器等。4、注射和吸收感染材料時,只能使用針頭固定注射器或一次性注射器(即注射器和針頭是一體)。用過一次性針頭必需彎曲、切斷、破碎、重新套上針頭套、從一次性注射器上去掉,或在丟棄前進行人工處理,要不將之小心放入不會被刺穿、用于搜集廢棄銳器容器中。非一次性銳器必需放置在堅壁容器中,轉移至處理區消毒,最好高壓殺菌。5、打壞器皿不能直接用手處理,必需用其它工具處理,如刷子和簸箕、夾子或鑷子。盛污染針頭、銳器、碎玻璃容器在倒掉前,應按攝影關要求進行消毒。6、全部培養物、儲存物及其它要求廢物在釋放前,均應使用可行消毒方法進行消毒,如高壓滅菌。轉移到就近試驗室消毒物料應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內,密封運出試驗室。離開該系統進行消毒物料,在轉移前應包裝,其包裝應符合相關法規。7、按日常程序、在相關傳染源工作結束后、尤其是傳染源濺出或灑出后、或受到其它傳染源污染后,試驗室設備和工作臺面應該使用有效消毒劑消毒。污染設備在送去修理、維護前,要按攝影關要求消毒;在離開設施轉移前,要按攝影關要求打包運輸。(2)安全設備1、正確使用和保養生物安全柜、最好是二級生物安全柜、或其它適宜人員防護設施、或物理遏制裝置。2、確定可能形成傳染性氣溶膠或濺出物試驗過程,包含離心、研磨、勻漿、猛烈震蕩或混勻、超聲波破裂、開啟裝有傳染源容器、采集感染標本等。3、包含高濃度或大致積傳染源時,若選擇密封轉頭或帶安全罩離心機,若轉頭或安全罩僅在生物安全柜中打開,則可在開放試驗室內離心。4、在試驗室內,必需使用專用防護性外衣、大褂、罩衫或制服。人員到非試驗室區域時,防護服必需留在試驗室內。防護服能夠在試驗室內處理,也能夠在洗衣房中洗滌,但不能帶回家中。5、可能接觸潛在傳染源、被污染表面或設備時,要戴手套。一次性手套不用清洗、不能反復使用,不能用于接觸“潔凈”表面(鍵盤、電話等),也不應該戴著到試驗室外。要備有帶滑石粉乳膠手套。脫掉手套后,要洗手。第十章流感病毒危害評定匯報流感病毒屬正粘病毒科,分甲、乙、丙三型。含有“變異”特征,不停產生新亞型。可引發人或家禽流行性感冒。這是一個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它含有忽然暴發、快速蔓延、波及面廣特點。在人群中,它發病率高,病死率低,多發于青少年,恢復快,含有一定季節性。而禽流感發病率和病死率高,季節性不強,起源常不明。20世紀曾有4次流感大流行。流感流行時造成經濟損失名列各傳染病之首。流感是第一個實施全球監測傳染病。病人和病禽是關鍵傳染源。傳輸路徑以空氣飛沫傳輸為主,也存在經過水源、親密接觸、垂直傳輸、蚊蟲傳輸等多個路徑。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時間短,而流感病毒變異性大,但型間無交叉免疫,所以人在一生中可數次患流感。流感病毒在外界抵御力弱,在56℃30分鐘條件下易被滅活,在室溫下傳染性很快喪失,100℃1分鐘即被滅活,但在0~4℃能存活數周,在-20℃真空干燥條件下可長久保留。對紫外線和化學有毒劑敏感。病毒暴露于通常使用多種消毒劑和固定劑后,病毒即失去感染性。流感極易傳輸,所以發覺有流感病人,應及早隔離和診療。流感流行期間盡可能避免人群集聚,注意房屋通風,提倡在公共場所戴口罩,病人口鼻腔分泌物及污染物應隨時消毒。疫苗接種對預防流感有一定效果。保持環境衛生,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也能起預防作用。流感是一自限性疾病,可使用抗流感病毒藥品和對癥診療來減輕癥狀。用抗菌素預防細菌繼發感染產生并發癥。1.試驗模式1.1流感病毒分離培養流感病毒大量存在于病人痰液、咽拭子和病禽尸解臟器中。分離流感病毒時,可用雞胚,最好用SPF雞胚,但通常只采取尿囊腔接種;也可用狗腎細胞(MDCK)。1.2流感病毒血清學診療血凝抑制試驗(HI法)或微量中和法。必需采集雙份血清,疾病發作時頭3天立即采集(急性期血清),發病后2-3周采集(恢復期血清),在同一條件下進行HI測定,在恢復期血清HI抗體滴度比急性期高4倍或以上,就可加以確診。1.3流感病毒抗體檢測可用免疫熒光法和ELISA。1.4流感病毒核酸檢測逆轉錄PCR2.試驗中危害原因分析流感傳輸路徑以空氣飛沫傳輸為主,也存在經過水源、親密接觸、垂直傳輸、蚊蟲傳輸等多個路徑。操作含有高致病性甲性H5和H7兩亞型毒株必需在P3試驗室內進行操作。尤其是部分甲性流感毒株(H5N1,H9N2)經過何種路徑傳染人至今不清楚,所以采集標本時,須做好一定個人防護。流感病毒易發生基因重配,易形成新亞型,但型間無交叉免疫。3.安全方法3.1嚴格按試驗室使用和安全操作技術規程及各個試驗項目標操作技術規程操作。3.2加強個人防護。采取符合國家標準口罩、防護服等個人防護用具,3.3強化離心、移液等步驟標準操作。3.4抗體檢測用血清標本可先以56℃30分鐘處理。第十一章禽流感病毒危害評定匯報禽流感病毒(AIV)屬甲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屬于RNA病毒正黏病毒科,分甲、乙、丙3個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多發于禽類,部分亞型也可感染豬、馬、海豹和鯨等多種哺乳動物及人類;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則分別見于海豹和豬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徑80~120nm,有囊膜。基因組為分節段單股負鏈RNA。依據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經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一樣,現在可分為15個H亞型(H1~H15)和9個N亞型(N1~N9)。感染人禽流感病毒亞型關鍵為H5N1、H9N2、H7N7,其中感染H5N1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研究表明,原本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株(H5N2、H7N7、H9N2),可經6~9個月禽間流行快速變異而成為高致病性毒株(H5N1)。通常來說,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存在受體特異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系統規劃和管理的交互考點試題及答案
- 燒傷分度考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吉林建筑安全員-C證考試(專職安全員)題庫附答案
- 系統規劃與管理師的應對挑戰能力培養試題及答案
- 村醫面試試題及答案
- 臟腑辯證施護試題及答案
- 脾胃病出科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高考生物一輪復習第9單元生物與環境第31講生態系統的結構學案含解析必修3
- 西醫臨床考試中的科技應用與試題及答案
- 藥劑學考生需掌握的知識試題及答案
- (2024年)法律《民法學》教案
- 數學與地質科學的應用
- GB/T 19964-2024光伏發電站接入電力系統技術規定
- 國家開放大學人文英語4形考作業單元自測2答案
- 危險品安全教育培訓總結報告
- 基于STM32點陣電子顯示屏
- 幼兒園社會課件:小鏡頭大世界
- TZAFT 4001.2-2023 金融科技人才職業能力建設與評估指引(技術研發類人才)
- 世界近代武器革新圖鑒(1722-1900)英國篇
- 系統安全運維培訓內容
- 新時代社區治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XX社區為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