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閱讀(二)(解析版)-2023年中考語文一模試題匯編(浙江)_第1頁
古詩文閱讀(二)(解析版)-2023年中考語文一模試題匯編(浙江)_第2頁
古詩文閱讀(二)(解析版)-2023年中考語文一模試題匯編(浙江)_第3頁
古詩文閱讀(二)(解析版)-2023年中考語文一模試題匯編(浙江)_第4頁
古詩文閱讀(二)(解析版)-2023年中考語文一模試題匯編(浙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項練5古詩文閱讀(二)

(2023?浙江杭州?校考一模)閱讀下面的古詩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愚溪詩序(節選)

柳宗元

灌水之陽有溪焉,東流入于瀟水。或曰: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

能,故謂之染溪。予以愚觸罪,謫瀟水上。愛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絕者°〉客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

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猶斷斷然②,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為愚溪。

愚溪之上,買小丘,為愚丘。自愚丘東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買居之,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

山下平地,蓋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為愚溝。遂負土累石,塞其隘,為愚池。愚池之東為愚堂,其南為

愚亭。池之中的愚島。嘉木異石錯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樂也。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蓋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詆石,大舟不可入

也。幽邃淺狹,蛟龍不屑,不能興云雨,無以利世,而適券于予,然則雖辱而愚之,可也。

【注釋】①尤絕者:風景特別美的地方。②斷斷(yin)然:爭辯的樣子。

【乙】

小石潭記(節選)

柳宗元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

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丙】

溪居

柳宗元

久為簪組°,累,幸此南夷謫②。

閑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

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注釋】①簪組:古代官吏的服飾,此指官職。②謫:當時作者被貶為永州司馬。③榜(bang):船槳。

38.請你參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下列表格中加點的字。

文言詞語方法解釋

得其尤絕者棗焉語境推測法:根據上下文文意推測(1)

池之中為愚島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出師表》)(2)

課內遷移法

等則雖辱而愚之辭期北通巫峽(《岳陽樓記》)(3)

而適等于予①種類,類別;②類似,像;③大抵,大致。(4)(填序號)

查閱詞典法

久為簪組瞿①堆積,積累;②屢次,多次;③牽累,連累。(5)(填序號)

【答案】(1)安家(2)是(3)既然這樣,那么(4)②(5)③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理解。(1)“愛是溪,入:三里,得其尤絕者家焉”句意:我喜愛這條溪水,沿

著它走了二三里,發現一個風景絕佳的地方,就將家安在這里?家:安家;(2)“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句

意:皇宮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個整體。為:是;根據課內遷移法可得:“池之中為愚島”的“為”:是;(3)

“然則北通巫峽”句意:那么這里北面通向巫峽。然則:那么這里;根據課內遷移法可得:“然則雖辱而愚

之”的“然則”:既然這樣,那么;(4)句意:正像我。根據查閱詞典法可知,類:類似,像;故選②;(5)

句意:長久被官職束縛不得自由。根據查閱詞典法可知,累:牽累,連累;故選③。

39.小語和小文在讀劃波浪線句子的時候發生了分歧,你贊同誰的說法?結合文意,簡要說明理由。

小語:嘉木異石錯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小文:嘉木異石錯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答案】小語的正確,因為我的緣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們。這里的故是緣故,而不是所以。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句子斷句。句意為:美好的樹木和奇異的巖石參差錯落。這些都是山水中瑰麗的景

色,因為我的緣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們。故:緣故;故斷句為:嘉木異石錯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

咸以愚辱焉.故小語的正確。

40.下列對【甲】【乙】【丙】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第一段交代了溪水的位置及以“愚溪”命名的原因。

B.【甲】作者認為自己在清明政治下做了錯事,確實是天下最愚蠢的人,頗為自責。

C?【乙】在游覽的過程中,隨著景物的變化,作者的心情也隨之變化。

D.【丙】《溪居》全詩清麗簡練,含蓄深沉,意在言外,耐人尋味。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內容理解。B.《愚溪詩序》側重于抒情,文章以愚為線索,把自己的愚和溪水的愚融為

一體。從其受愚的稱號的屈辱,自然也就可以想到作者受到的屈辱。充分表達了一個遭受重重打擊的正直

士大夫的憤世嫉俗之情,同時,對封建社會的黑暗統治,也進行了有力的控訴。故選B。

41.請結合【甲】【丙】詩文,分析作者以“愚”來命名溪、丘、泉、溝、亭、島等景物以及表達的深層原

因。

【答案】以“愚”來命名溪、丘、泉、溝、亭、島等景物,傳達出作者心有抱負卻屢遭貶謫的孤獨無奈。

他筆下的“八愚”皆為“山水之奇者”,卻被棄于凄清冷寂的荒野,無人游賞,正同作者的遭遇一樣。他把

“愚”字強加在這些景物上,實際上是在表明自己無人賞識、“無以利世”的處境,以“愚”自嘲,抒發自

己的抱負和才能被埋沒遭打擊的不平之鳴。

【解析1本題考查對文章主旨的理解。【甲】文第二段,由“愚溪”帶出“愚丘"''愚泉",從“愚泉”生出

“愚溝”“愚池”,而“東為愚堂”“南為愚亭”“中為愚島”,又就“愚池”著眼寫出。敘出‘‘八愚第三

段,先借孔子《論語》中“智者樂水”正說,接著筆鋒一轉,極狀溪之不適于用,依次說出“獨見辱于愚”

的原因:“不可以灌溉”“大舟不可入”“不能興云雨”。憤慨于自己才能的被壓抑,如同愚溪的雖有“山水

之奇”而“無以利世”。就這樣,作者把自己的愚和溪、丘、泉、溝、池、堂、亭、島等的愚融為一體。從

溪、丘、泉、溝、池、堂、亭、島等的受愚的稱號的屈辱,自然也就可以想到作者受到的屈辱。溪、丘、

泉、溝、池、堂、亭、島仿佛全是作者苦難的知己,而奇石異木便成了作者耿介性格的象征。文章充分表

達了一個遭受重重打擊的正直士大夫的憤世嫉俗之情,同時,對封建社會的黑暗統治,也進行了有力的控

訴。可據此作答。

42.柳宗元善于從自然山水中尋找慰藉,請結合具體的內容,簡述【甲】【乙】兩文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答案】甲文以愚為線索,把自己的愚和溪水及周邊景物的愚融為一體,以愚溪自比,表達自己濟世之愿

不能實現的滿腔孤憤郁結之情,同時也對封建社會的黑暗統治進行了有力的控訴。乙文中作者參與改革心

中憤懣不平,凄苦是他感情的主基調,寄情山水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主旨的理解。【甲】文,側重于抒情,文章以愚為線索,把自己的愚和溪水的愚融

為一體。明明是風景極佳的地方,可是,“予家是溪”,由于我住在這溪水邊,便不能不把愚字強加在溪的

頭上。因為我的緣故也不能不把愚字強加在丘、泉、溝、池、堂、亭、島的頭上。就這樣,作者把自己的

愚和溪、丘、泉、溝、池、堂、亭、島等的愚融為一體。從其受愚的稱號的屈辱,自然也就可以想到作者

受到的屈辱。充分表達了一個遭受重重打擊的正直士大夫的憤世嫉俗之情,同時,對封建社會的黑暗統治,

也進行了有力的控訴。【乙】文,“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可見小石潭的景色是

凄清、幽美的,結合作者被貶永州的經歷,不得不游山玩水以排遣心中抑郁,而對小石潭則“以其境過清,

不可久居”,足見他心境的凄涼、寂寞,連環境的清幽也易引起他的傷感孤獨之情。所以表達了作者被貶謫

后的孤獨、寂寞、凄涼之情。

參考譯文:

【甲】

灌水的北面有一條小溪,向東流入瀟水。有人說,過去有個姓冉的住在這里,所以把這條溪水叫做冉

溪。還有人說,溪水可以用來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貶到瀟水。我喜愛這條溪水,

沿著它走了二三里,發現一個風景絕佳的地方,就將家安在這里。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這條

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沒人能定下來,當地的居民還在爭論不休,看來不得不改名了,就把它定名為愚溪。

我在愚溪上面買了個小丘,叫做愚丘。從愚丘往東北走六十步,發現有一處泉水,買下來以為已有,

將它稱作愚泉。愚泉一共有六個泉眼,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泉水匯合后彎彎曲曲向南流

去,經過的地方就稱作愚溝。于是運土堆石,堵住狹窄的泉水通道,筑成了愚池。愚池的東面是愚堂,南

面是愚亭。池子中央是愚島。美好的樹木和奇異的巖石參差錯落。這些都是山水中瑰麗的景色,因為我的

緣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們。

水是聰明人所喜愛的。可這條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沒,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來灌溉。

又險峻湍急,有很多淺灘和石頭,大船無法進去;幽深淺顯狹窄,蛟龍又不屑于此,不能興起云和雨,對

世人沒有什么好處,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來稱呼它,也是可以的。

【乙】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托也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

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游

玩的人互相取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兩岸的地勢像狗

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面環繞合抱著竹林和樹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涼,寒氣入骨,幽

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因為這里的環境太凄清,不可長久停留,于是記下了這里的情景就離開了。

(2023?浙江寧波?統考模擬預測)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語文老師為同學們提供了以下

三則古詩文,請你完成相關的學習任務。

【甲】

讀書

清?法式善

讀書如樹木,不可求驟長。植諸空山中,日來而月往。

露葉既暢茂,煙條漸蒼莽。此理木不知,木乃遂其養。

我讀古人書,輒作古人想。掩卷了無得,心中時快快。

忽然古明月,照見天懷朗。前境所造非,后境改觀賞。

【乙】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皴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

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

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炸然若神人;余則戴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節選自《送東陽馬生序》)

【丙】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己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于

今日,十年一理巴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然人有坎壤?,失于盛年,

猶當晚學,不可自棄。孔子云:“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

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游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余,方讀春秋,以此遂

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此并早迷而

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學使稱遲暮因彳眉面墻亦為愚耳。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

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節選自《顏氏家訓》)

【注釋】①理:練習,溫習。②坎壤[Hn]:困頓,不得志。③荀卿:與后面的“公孫弘”“朱云”“皇甫謐”

皆為人名。

43.為了加深理解,小寧以表格的形式對材料中重點詞句進行了梳理。

加點字釋

文言詞句學習方法

持湯沃灌課內積累法(1)_

老而彌箏(2)

課內遷移法:博學而箏志(《論語》)目似嘎,意暇甚。(《狼》)

眼目而無見

(3)_

可以無大可詞性推斷法:“朝服衣冠”中的“服”是動詞,解釋為“穿戴”(《鄒忌諷齊王

(4)_

矣納諫》)

【答案】熱水堅定閉上眼睛過錯

【解析】本題考查重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詞語解釋時要注意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一詞多義、

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等現象。(1)句意:拿了熱水來澆洗浸泡。湯:熱水。(2)“博學而篤志”意

思是: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定志向。篤:堅定。“老而彌篤”意思是:老了更加堅定。篤:堅定。(3)“目似

瞑,意暇甚”意思是:似乎閉上眼睛,神情很悠閑。瞑:閉上眼睛。“瞑目而無見者”意思是:閉上眼睛什

么都看不見的人。瞑:閉上眼睛。(4)“可以無大過矣”意思是:就可以沒有大過錯了.過:過錯。

44.用“/”給【丙】文中的劃“一”句斷句。(限斷3處)

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墻亦為愚耳

【答案】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墻/亦為愚耳。

【解析】本題考查斷句。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

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構。句讀時要

注意古漢語的語法和句式,句讀不能出現“破句”的現象。此句的意思是:世上的人到了結婚、加冠的年

齡,還沒有開始學習,就覺得一切都晚了。到老了就像面對墻壁,什么都看不見一樣,也就太愚昧了。“婚

冠”指結婚后或二十歲時;“遲暮”指暮年,晚年;“面墻”指面對墻而立,目無所見。斷句時注意“便”“因”

“亦”三個詞都是明顯斷句標志,所以正確的斷句應為: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墻/亦為愚耳。

45.請從下列選項中找出加點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

A.日來W月往足膚皴裂W不知

B.當余年從師也如日出之光

C.如來游學蒙乃始就學

D.曾子七十萬學乃不知有漢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A.連詞,表并列/連詞,表轉折,相當于“卻”“但是";B.用于

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結構助詞,的:C副詞,才/動詞,開始;D.副詞,才/副詞,竟然;故

選C。

46.請用現代漢語解釋劃橫線句子的意思。

(1)余則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2)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答案】(1)我卻穿著舊棉袍、破衣服處于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意思.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

并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2)從小就學習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開始學習的人,就好像手持蠟燭在夜間行走,但這總

比閉著眼睛什么都看不見的人強一點。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譯。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匯,做到譯句文從字順,符合現

代漢語語法規范。注意重點詞的解釋:(1)編袍敝衣,破舊的衣服:略無,毫無;慕艷,羨慕;以,因為;

口體之奉,指吃的穿的。(2)如,像;秉燭,拿著蠟燭;猶,尚且:瞑目,閉上眼睛。

47.閱讀后,小寧將三篇古詩文進行了整合,請你合作完成讀書筆記卡。

讀書筆記卡

說理方

篇目摘抄句感悟

【甲】(1)讀書如樹木,不可求驟長。(3)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

【乙】對比帽,腰白玉之環……余則縊袍敝衣(4)

處其間,略無慕艷意……

【丙】舉例(2)(5)

【答案】(1)比喻

(2)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游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余,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

相;朱云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任選一句即可)

(3)本詩以植樹設喻,植樹不可求驟長,讀書也不能急于求成,給人以讀書要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啟示。

(4)本段先寫自然環境的嚴酷,再寫物質條件的匱乏,與“同舍生”相比,更顯作者的苦寒之狀。作者通

過自身經歷,有力地說明了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以勉

勵馬生要珍惜當下、專心治學。

(5)無論何時開始讀書學習,都遠遠勝于不讀書者;壯年時失去了求學的機會,更應當在晚年時抓緊時間

學習,不可自暴自棄。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概括。【甲】文中的“讀書如樹木,不可求驟長”意思是:讀書就好

像種植樹木,不能夠要求它突然之間就由樹苗長成大樹。這里把讀書比喻成栽樹,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讀書如同栽樹一樣,不能急于求成。指知識主要靠點滴積累、循序漸進。【乙】文中的“同舍生皆被綺繡,

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炸然若神人:余則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跟

我住在一起的同學,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紅纓、寶石裝飾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著刀,

右邊掛著香囊,光彩鮮亮,如同神仙;我卻穿著舊棉袍、破衣服處于他們之間,毫無羨慕之意)”,在這里

作者描寫了富家子弟金玉其外的形象,“縊袍敝衣”突出自己的貧困,用自己的粗樸衣食與同舍生的玉食錦

繡進行對比,反襯自己充實、意志堅定,忘記生活的艱苦,獨得其樂的內心世界。結合后文的“其業有不

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可知,作者通過自身經歷,有力地說

明了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以勉勵馬生要珍惜當下、專

心治學。【丙】文中“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游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余,方讀春

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

列舉了曾子、荀卿等在不同的年齡段學習都學有所成的例子,說明無論何時開始讀書學習,只要開始學習,

永遠為時未晚。從''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墻,亦為愚耳。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

如乘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可知,作者認為壯年沒有好好學習,認為學習太晚偏自暴自棄,這

是愚蠢的行為,不論何時學習,都勝于不學習。

參考譯文:

【甲】

讀書就好像種植樹木,不能夠要求它突然之間就由樹苗長成大樹。把樹苗栽植在空曠幽靜的山中,日

來月往,隨著時間的流逝,小樹便會逐漸成長起來,它的葉片在露水的滋潤之下旺盛而繁茂,青翠的枝條

也漸漸呈現出蔥蘢迷茫的景象。樹木就是這樣順從著自然和天性,長成了參天大樹。我在讀古人書的時候,

也往往總是產生同古人一樣的想法,讀完一本書掩卷思考,好象沒有多少收獲,并常常為此而引起不快。

書讀得多了便會觸類旁通,豁然開朗,就象一輪明月沖擊云圍,照徹整個天宇,以前昏暗不明的境界完全

改觀,使我們進入一個嶄新的境地。

【乙】

當我從師求學的時候,背著書箱,拖拉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季節,寒風凜冽,大雪深

達幾尺,腳上的皮膚凍裂了卻不知道。到了學舍,四肢僵硬不能動彈,仆人拿來熱水給我澆洗浸泡,用被

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在旅店里,店主每天只給我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的食物可以享

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學,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紅纓、寶石裝飾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

著刀,右邊掛著香囊,光彩鮮亮,如同神仙;我卻穿著舊棉袍、破衣服處于他們之間,毫無羨慕之意,因

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并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家。我的勤勞和艱辛大概就是這樣。

【丙】

人在小的時候,精神專一而敏銳,長大之后,思想分散,所以需要及早教育,不要失去學習的機會。

我七歲的時候,誦讀《靈光殿賦》,到了現在,十年梳理(溫習)一次,還沒有遺忘。二十歲以后,所誦讀

的經書,廢棄放置了一個月,就到了荒廢(的地步),然而人困難坎坷,壯年時期失去了(學習的機會),

還應當在晚年學,不可以自暴自棄。孔子就說過:“五十歲來學《易》經可以沒有大過失了J曹操、袁遺

老而更專心致志;這都是從小學習到老年仍不厭倦。曾參七十歲才學,而名聞天下;荀卿五十歲才來游學,

還成為儒家大師;公孫弘四十多歲才讀《春秋》,憑此就做上丞相;朱云也到四十歲才學《易》經、《論語》,

皇甫謐二十歲才學《孝經》、《論語》,都終于成為儒學大師,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世上人到二、三

十婚冠之年沒有學,就自以為太晚J',因循保守而失學,也太愚蠢了。幼年學的像太陽剛升起的光芒,老

年時學習的人,像在夜里拿著火把走路,仍然總比閉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見要好。

(2023?浙江金華?統考模擬預測)閱讀甲、乙詩文,完成問題。

【甲】

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

柳宗元

覺聞繁露墜,開戶臨西園。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

石泉遠逾響,山鳥時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

【乙】

石澗記

柳宗元

石渠之事既窮,上由橋西北下土山之陰,民又橋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亙石為底,達于兩涯。

若床若堂,若陳筵席,若限-阿奧汽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揭跣③而往,折竹箭,掃陳葉,排腐木,

可羅胡床④十八九居之。交絡之流,觸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龍鱗之石,均蔭其上。古之人其有樂

乎此耶?后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得意之日,與石渠同。

由渴而來者,先石渠,后石澗;由百家源上而來者,先石澗,后石渠。澗之可窮者,皆出石城村東南,

其間可樂者數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險,道狹不可窮也。

【注】①限:門檻,這里作動詞用,用門檻把正屋與內室隔開。②鬧(kun)奧:也寫作“壺奧”,指內室

深處。③揭(Qi)跣(xiin):揭,把衣服拎起來。跣,光著腳。④胡床:也稱“交床”“交椅”,一種可以

折疊的輕便坐具。

48.用“/”給乙文中劃線的部分斷句。(限斷兩處)

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

【答案】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誦讀

加以驗證。主語和謂語之間,謂語和賓語、補語之間一般要作停頓。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水流

平鋪在上面,像紡織物的花紋,水泉咚響聲像是彈琴聲。“水平布其上”寫水的字條,“流若織文”“響若操

琴”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來寫水流,故分別斷開。故斷句: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

49.字詞理解是讀懂文言文的基礎,請你一起來參加“文言小秘訣”的梳理。

文言詞

方法解釋技巧小結

石渠之課內遷移法:造加冠,(1)

事即窮益慕圣賢之道

倚楹遂(2)

成語參考法:通宵達旦

至早

在古代漢語釋義時,我們可以結合學過的古詩文或現代成

語推測古漢語的意思,同時也要結合語境。

民又優(3)

語境推測法

道狹不查找工具書:①貧窮②(4)

可方也窮盡③不得志

【答案】已經,……之后早上架橋②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詞語(1)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已經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賢的學說。既:已經。

根據“課內遷移法”可知,“石渠之事既窮”的“既”是已經的意思。石渠之事既窮:游覽、整修石渠的事

情已經結束。(2)通宵達旦:一整夜到天亮。旦:早晨。根據“成語參考法”可知,“旦”的意思是早上。

倚楹遂至旦:我斜靠在房柱上一直等到天亮。(3)民又橋焉:百姓又架了一座橋。橋:架橋。(4)道狹不

可窮也:道路狹窄不能走到盡頭。窮:②窮盡。

50.虛詞在文章中有著不同的語法作用,也能表情達意。請結合語境,說說下列句中加點虛詞的表達效果。

古之人其有樂乎此平?后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那?

【答案】兩個“耶”字都表示反問語氣,解釋為“嗎”,游玩石澗這件事,柳宗元認為“古時候的人有誰曾

在這里找到這種快樂的嗎?以后的人,有誰能追隨我的足跡來到這里嗎?",這一方面寫出了柳宗元洋洋得

意之情,另一方面對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浩嘆,亦寄寓著作者被放逐偏隅的身世之慨。

【解析】本題考查詞語賞析。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后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占時候的人有誰曾在這

里找到這種快樂的嗎?以后的人,有誰能追隨我的足跡來到這里嗎?結合翻譯可知“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

后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是兩個反問句,兩個“耶”是表反問的語氣詞,可以理解為“嗎”。【乙】

文前面具體描繪了石澗的石頭和水的妙處,從【乙】第一段“亙石為底,達于兩涯。若床若堂,若陳筵席,

若限間奧。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等句子中看出作者對石澗非常喜愛,游玩的非常高興。兩個帶

“耶”的反問句,其實是在表達肯定的意思,突出強調了自己能在這找到快樂,而以前的人、以后的人呢

可能都不能體會這份快樂,表現出自己能欣賞這里的景色、找到這份快樂的洋洋自得;此時作者被貶,在

這樣一個偏僻的地方體會景色的快樂,作者不由對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表達浩嘆,亦寄寓著作者被放逐偏

隅的身世之慨。

51.《唐詩鏡》中評價【甲】詩為“語有景趣,然此等景趣在冥心獨悟者領之",請你從【甲】詩中摘錄一

處,仿照示例,從景物垂耳的角度進行賞析。

示例:

摘錄: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琬I環,心樂之。(《小石潭記》)

賞析:這個句子從聽宓的角度寫流動的潭水,用玉質飾物相碰撞的聲音比喻水聲,寫出了水聲的悅耳

動聽;而“君子佩玉”的意象又使得這一聲音有了美好的意蘊,流露出作者的喜悅之情。

摘錄:

賞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這個句子視覺和聽覺結合,一輪寒月從東嶺升起,清涼月色,照

射疏竹,仿佛聽到一泓流水穿過竹根,發出泠泠的聲響。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瀟瀟疏竹,泠泠水聲,

點染出一種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涼如水之感。

【解析】本題考查景物描寫賞析。觀察題干所給的賞析示例,在【甲】詩中選取一處景物描寫,進行賞析。

摘錄:石泉遠逾響,山鳥時一喧。

賞析:這個句子從聽覺角度,抓住了泉水從石頭上飛瀉而下的聲音、山中鳥兒的叫聲,具體描繪了夜晚的

聲音景物,作者聽到泉水從巖石上飛瀉而下越遠越覺響亮,山中的鳥兒不時地叫一聲令人驚人心魂,由此

看出這是以動襯靜,泉水的聲音、鳥兒的聲音越響,越能體現出環境的靜謐和空曠。“泉響”,“鳥喧”采用

可通感的手法,從聽覺角度來表達。“露”“月”“泉”“鳥”這四種意象相互融合,以動襯靜,突顯了詩人

被貶謫后所處環境的空曠寂寞。

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

52.【乙】文與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兩篇文章都作于被貶謫之時,同樣遭受人生低谷,柳宗元和蘇軾的

心態相同嗎?結合兩文內容闡述理由。

【鏈接】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

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谷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

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答案】示例:相同。本文描繪了石澗溪石的千姿百態,清流激湍,翠羽成蔭,景色美麗宜人,表達了作

者熱愛自然,鐘情山水的情懷。同時又書寫了胸中憤郁,對自己的遭遇表示嘆息和苦悶。《記承天寺夜游》

中蘇軾邀友月下賞景的心境是微妙而復雜的,一個“閑”字,既有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更有貶謫的

悲涼,人生的感慨。所以兩人的心境是一致的。

【解析】本題考查對比閱讀。

(1)【乙】文。結合“若床若堂,若陳筵席,若限間奧。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

箭,掃陳葉,排腐木,可羅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絡之流,觸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龍鱗之石,均

蔭其上。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后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可知,柳宗元具體描繪了石澗石頭的姿態、

溪水的美麗,并且用反問的方式表達了對這里景色的喜愛,流露出一種沉醉之情;結合背景可知,柳宗元

此時被貶,石澗是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兩個反問句也帶有一絲苦悶、嘆息。

(2)【鏈接材料結合【鏈接材料】“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石交橫,

蓋竹柏影也”可知,蘇軾有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結合“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

者耳”可知,面對自己“閑”的處境,蘇軾也有一絲被貶的抑郁以及人生的感慨。

(3)故柳宗元和蘇軾心境相同,既有沉浸自然景色的喜悅,也有被貶的悲涼。

參考譯文:

【甲】

夜半醒來聽到了濃重的露珠滴落聲,打開門來面對愚溪西邊依稀的菜園。一輪清冷的月亮正在東邊的

嶺上升起,清越的聲音是水流沖刷著稀疏的竹根。泉水從巖石上飛瀉而下越遠越覺響亮,山中的鳥兒不時

地叫一聲實在驚人心魂。我斜靠在房柱上一直等到天亮,心中寂寞到這般還有什么話可言。

【乙】

游覽、整修石渠的事情已經結束,從石渠的橋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橋。

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分之一。接連不斷的石頭作為水的底部,寬達到水的兩岸。石頭有的像床,有的像門堂

的基石,像筵席上擺滿菜肴,有的像用門檻隔開的內外屋,水流平鋪在上面,像紡織物的花紋,水泉咚響

聲像是彈琴聲,拎著衣服赤腳而往,折竹箭,掃陳葉,排腐木,清出一塊可排十八九張交椅的空地。交織

的流水,激撞的水聲,皆在椅下;像翠鳥羽毛般的樹木,像魚龍麟甲般的石塊,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時

候的人有誰曾在這里找到這種快樂的嗎?以后的人,有誰能追隨我的足跡來到這里嗎?到石澗的日子,與

石渠相同。

從袁家渴來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澗;從百家i賴卜一山到這里的人,先到石澗后到石渠。石澗的源頭,

在石城村的東南,路中間可以游覽的地方還有好幾個。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險峻,道路狹窄不能走到盡

頭。

鏈接材料: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戶射進來,不

由得生出夜游的興致,于是高興地起身出門。想到沒有可以共同游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

民也還沒有睡覺,我倆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縱橫交錯,

原來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樹枝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

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2023?浙江溫州?校聯考一模)班級同學開展品評良吏活動,請你參與。

【材料一】

雖有材力,不得良吏,猶豐功也。

(晁錯《上書言募民徙塞下》)

【材料二】

爬剔疾苦,扶養小弱,可謂良吏矣!

(錢謙益《兵科給事中明時舉授徵仕郎》)

【材料三】

陸徽,字休猷,吳郡吳人也。元嘉二十三年,乃追徽為持節、督益寧二州諸軍事、寧朔將軍、益州刺

史。隱恤有方,威哥兼著,寇盜靜息,民物殷阜?,蜀土安諛,至今稱之。二十九年,卒,時年六十二。身

亡之日,家無余財。

(節選自《宋書?列傳?良吏》)

【材料四】

段直字正卿,為澤州長官。澤民多避兵未還者,直命籍其田廬于親戚鄰人之戶,且約曰:“俟業主至,當析

而歸之。”逃民聞之,多來還者,命歸其田廬如約,民得安業。素無產者,則出粟賑之;為他郡所俘掠者,

出財購之;以兵死而暴露者,收而瘞②之。未幾,澤為樂土。大修孔子廟,割田千畝,置書萬卷,迎儒士李

俊民為師,以招延四方來學者。不五六年,學之士子,以通經被選者,百二十有二人。在官二十年,多有

惠政。朝廷特命提舉本州學校事,未拜而卒。

(節選自《元史?列傳?良吏》)

【注釋】①【殷卓】富足。②【瘞(yi)】埋葬。

53.參考“釋疑方法”,解釋“疑難語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疑難語

釋疑方法意思

俟業主

聯系舊知:保其欣悅(《送東陽馬生序》)(1)

司馬牛憂日:“人皆有兄弟,我獨宰”(《論

猶立功

語》)(2)

蜀土安聯系文言現象:唇予作文以記之(《岳陽

(3)

諛樓記》)

威事兼查閱詞典:①仁愛,寬厚。②恩惠。③

(4)

著柔順,柔和。

【答案】(1)等待。(2)無,沒有.(3)同“悅”,快樂,愉快。(4)仁愛,寬厚。

【解析】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回答此題還要注意聯系表格中的方法。①“俟其欣悅”意為等到

他高興起來時,再結合本句句意:等產業的主人到了。可知俟,等到;②“人皆有兄弟,我獨亡”意為他

人皆有兄弟相親,而獨我沒有兄弟相親,再結合本句句意:尚且沒有功勞。可知亡,同“無”,沒有;③“屬

予作文以記之”中的“屬”為通假字,同“囑”,囑托,再結合本句句意:蜀士安寧快樂。可知說,同“悅”,

快樂;④句意為:恩威兼顧。惠:恩惠。

54.陸徽和段直為什么會被史書歸為“良吏”?根據選文內容,分別簡要概括。

【答案】陸徽在益州為官時,施政寬嚴有度,平息盜寇,體恤百姓,益州百姓生活富裕,安居樂業。他為

官清廉,一心為公,身后沒有留下任何財產,賢能清廉。段直在澤州為官時,通過盤活空地空房讓無地可

種,無房可住的百姓安居樂業;通過賑濟錢糧幫助窘戶困民、出錢贖回被官兵寇賊擄掠走的人、收斂安葬

無主孤魂等措施,把澤州變成?方樂土。還通過修建孔子廟,聘請四方學者,興辦學堂,讓當地百姓子弟

讀書致仕,治州有方。

【解析】本題考查內容的理解0結合材料三中“隱恤有方,威惠兼著,寇盜靜息,民物殷阜,蜀土安說,

至今稱之”句可知,陸徽撫恤有方,恩威兼顧,兵寇盜賊平定止息,民間富實,蜀土安寧快樂,他為官清

廉,一心為公,身后沒有留下任何財產,賢能清廉。因此陸徽被史書歸為“良吏”;結合材料四中“逃民聞

之,多來還者,命歸其田廬如約,民得安業。素無產者,則出粟賑之;為他郡所俘掠者,出財購之;以兵

死而暴露者,收而壅之”句可知,段直發放糧食救濟沒有產業的人,贖回被鄰居俘獲的民眾,收葬因戰亂

拋尸荒野的人。根據“大修孔子廟,割田千畝,置書萬卷,迎儒上李俊民為師,以招延四方來學者”句可

知,段直還通過修建孔子廟,聘請四方學者,興辦學堂,讓當地百姓子弟讀書致仕,治州有方。因此段直

史書歸為“良吏”。

55.根據本次活動中四則材料內容推斷,“良吏”是什么意思?

【答案】賢能的官吏(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題考查詞語含義的理解。根據材料二可知,“爬剔疾苦,扶養小弱,可謂良吏”句可知,“良吏”

的含義是:剔除生活上的困難,扶育教養弱小的人;結合材料三中“隱恤有方,威惠兼著,寇盜靜息,民

物殷阜,蜀土安說,至今稱之”句可知,“良吏”的含義是:撫恤有方,恩威兼顧,民間富實,讓百姓安寧

快樂;結合材料四“逃民聞之,多來還者,命歸其田廬如約,民得安業。素無產者,則出栗賑之;為他郡

所俘掠者,出財購之;以兵死而暴露者,收而壅之”句可知,“良吏”的含義是:救濟百姓,贖回俘獲的民

眾,收葬拋尸荒野的人。因此可以概括為“良吏”為賢能的官吏。

56.下列小說人物,誰能被稱為“良吏”?結合內容,簡述理由。

A.魯肅(《三國演義》)B.田福軍(《平凡的世界》)

【答案】示例1:魯肅是良吏。魯肅向以國事為重,為維護孫吳聯盟,努力調解諸葛亮與周瑜的關系,如草

船借箭時暗中幫助諸葛亮。周瑜死后,他代周瑜領兵,力勸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替曹操多樹一敵,進而

共同抗曹。他一生為國,愛護部下,是難得的良吏。

示例2:田福軍良吏。田福軍在原西工作時,為農民吃不飽而擔憂,他力爭少管農民種莊稼的事;主政黃原

時,為了讓農民吃飽飯,冒著風險,推行聯產承包制;主政省城時,為推進城市建設,處罰了衛生不合格

的省委大院。他工作能力強,心系百姓,一心為公,無論在哪里主政,都能做出成績,為百姓帶來更好的

生活。所以他是良吏。

【解析】本題考查閱讀的拓展能力。回答此題需要根據人物的事件進行分析。A.魯肅:周瑜為居巢長,因

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建安二年,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

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孫權部下多主降,而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

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于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大戰后,魯肅被任命為贊軍校尉。

周瑜逝世后,孫權采納周瑜生前建議,令魯肅代周瑜職務領兵四千人,因魯肅治軍有方,軍隊很快發展到

萬余人。B.田福軍:“勤政愛民”不足以用來形容田福軍的從政優點,他最大的特點是有著自己獨立思考問

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田福軍冒著巨大的政治風險還是干了兩件石破天驚的大事:一件就是視察柳岔公社,

擅自放走了所謂的“勞教人員”;?件就是視察偏遠山區,私自發放戰備糧救人。這是田福軍力所能及的權

限范圍內能做到的了,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政治勇氣。他這種勇氣是哪來的呢?源于他以“人民利益至上”

的政治信念,哪怕自己粉身碎骨渾不怕,這不正是于謙的《石灰吟》所表達的嗎?當時的現實環境有沒有

這種干部,我們無從考證,但作者顯然用藝術手法描寫了這位人民好公仆的光輝形象。

參考譯文:

材料一:即使有才華能力,不是優秀的官吏,尚且沒有功勞。

材料二:剔除生活上的困難,扶育教養弱小的人,可以說是優秀的官吏了。

材料三:陸徽,字休猷,是吳郡吳縣人。元嘉二十三年,朝廷就追任陸徽為持節,督益、寧二州諸軍事、

寧朔將軍、益州刺史。他撫恤有方,恩威兼顧,兵寇盜賊平定止息,民間富實,蜀土安寧快樂,至今仍受

稱道。元嘉二十九年逝世,時年六十二歲。逝世之時。家中沒有多余的財產。

材料四:段直,字正卿,為澤州的長官。澤民多避兵還沒有回來的人,直接下令沒收了他的土地、房屋、

在親戚鄰居的門,并約定說:“等產業的主人到了,應當分而歸附于他。”逃亡的百姓聽說了這件事,多跑

回來的人,讓他們回到自己的土地、房屋、先前的約定,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平時無產業的人,就拿出糧

食賑濟他們。為其他郡所擄掠的人,還要出錢購買的;因為作戰死了而暴露在外的人,收集到一起埋葬。

不久,劉澤為樂土。大修建孔子廟,割下的田地一千畝,設置書萬卷,迎接儒士李俊民為師,以廣招四方

來向他求學的人。不到五、六年,學習的士子,因為通曉經書被選官的人,共一百二十有兩個人。在任上

二十年,多有良好的政績。朝廷特地任命他提舉本州的學校,還沒有上任就去世了。

(2023?浙江寧波?模擬預測)閱讀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問題。

【甲】

愚公移山(節選)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日:“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

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

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觥,跳往助

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乙】

賣蒜老叟

【清】袁枚

南陽楊二相公精于拳術,每至演武場傳授槍棒,觀者如堵。一日,有賣蒜叟,咳嗽不絕聲,旁睨而揶

揄之。楊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磚墻,陷入尺許,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墻,不能打

人。”楊罵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

自縛于樹,解衣露腹。楊故取勢于十步外,奮拳擊之。老人寂然無聲,但見楊雙膝跪地,叩頭曰:“晚生知

罪矣。”拔其拳已夾入老人腹中堅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縱之,已跌出一石橋外矣。老人徐徐負蒜而

歸,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釋】①睨:眼睛斜著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諷刺。

57.用“/”標出乙文中下面句子的停頓。(限斷兩處)

拔其拳已夾入老人腹中堅不可出

【答案】拔其拳/已夾入老人腹中/堅不可出

【解析】本題考查斷句。文言語句的節奏劃分一般以句意、語法結構并結合內容理解為劃分依據。此句句

意為:當楊二想拔出拳頭,卻發現已經被夾在老人的肚子里,動彈不得。故可斷為:拔其拳/已夾入老人腹

中/堅不可出。

58.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叩石墾壤叩頭日:“晚生知罪矣。”

B.年目九十JIL焉置土石

C.跳往助考旁睨而揶揄之

D.雜然相許陷入尺許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叩:挖/磕頭;B.且:將要/況且;C.相同,之:都是代詞,他;D.許:贊

同/左右;故選C。

59.下列加點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箕奮運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裝土石)B.始一反焉(始:開始)

C.觀者如堵(堵:墻)D.老人鼓腹縱之(縱:放開)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詞語理解。B.句意:才能往返一次。始,才能;而非“開始”;故選B。

60.翻譯下列句子。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楊故取勢于十步外,奮拳擊之。

【答案】①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

②楊二因此在十步外擺好姿勢,(他)舉起拳頭用力向老人打去。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翻譯文言文句子要盡量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直譯和意譯相結合。

①重點詞:以,憑借;損,削減;曾,副詞,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連……也……”,常與“不”連用;

如……何,把……怎么樣;②重點詞:故,特意;于,在;奮,舉,舉起。

61.乙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

【答案】我懂得了技藝無止境的道理(或懂得了即使你技藝精湛,也應該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言之成理

即可)

【解析】本題考查主旨把握。賣蒜老叟》講述的是這樣一個道理:千萬不要因為有一點成績,有一些人夸

獎你,你就以為自己當世無雙了。任何時候都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要時刻虛心求教,不要目中無人。

要知道,技藝是無止境的。強中自有強中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不可驕傲自大,

要時刻記住只有不斷努力,才會戰勝別人。

參考譯文

【甲】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河陽的北邊。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

公的人,年齡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他苦于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于是集合全家

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

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

再說,挖下來的土和石頭又安放在哪里?”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于是愚公率領

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男孩,剛

剛換牙的年紀,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乙】

南陽縣有個叫楊二的,精通拳腳,每當他在演武場傳授武藝時,來圍觀的人非常多。有?天,有一個

賣蒜的老人,這個老頭老態龍鐘,不停的咳嗽,他斜著眼看楊二練武,并出言諷刺楊二。楊二聽說后大怒,

把老人叫過來,在他面前用拳頭打磚墻,拳頭陷入破墻一尺多,然后傲然對老人說:“老頭你能夠像我這樣

嗎?”老人說:“你這樣也就能打打墻壁,卻不能打人。”楊二更加生氣了,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讓我打上

一拳嗎?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J老人笑著說:“我一個老頭都快要死了,如果我死了能夠成全你的名聲,

死了還有什么可怨恨的?”老人把自己捆在樹匕脫掉衣服露出肚皮,楊二因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