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聽聽那冷雨》教案(8篇)《聽聽那冷雨》教學反思篇一昨天自己上了這一課,同時聽了丁玲琴、葉紅珠和陳梁飛三位老師上的同一篇文章,同時聽取了其他老師們的意見,感觸頗深。發現自己有以下的不足:1、就教學語言來審視自己,一是普通話太彩色了,這是一位語文老師的大忌,因此下階段應該加強普通話的訓練。二是教學語言的美感也有待提高提高,像《聽聽那冷雨》這樣語言優美的散文,教師的教學用語如果也能散文化、詩化,那就會相得益彰。2、對文本的解讀深度不夠,發現自己的文學修養有待提高,平時要多讀書,多看些文學嘗試獨立處理教材,獨立解讀文本,改變幾十年離開教參就無法教學的惡習。3、幻燈片的制作水平有待提高,這節課的語言鑒賞部分如果做了超鏈接的話,可以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來及時呈現內容,對學生回答中涉及的語言現象進行及時的總結概括。從其他老師的上課中,也發現了一些值得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注意或改進的方面。1、教師教學時說話的語氣語調應跟教學的內容想吻合。2、問題的設計要清楚,外延要明確,如果含糊不清,學生的回答就不會朝著教師預設的方向去,教學過程的展開就不順暢。3、對學生回答的評價與引導是一門重要的藝術。評價的恰當與否直接影響到課堂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是否在點子上將影響到整個教學流程的展開與教學目標的達成。4、多媒體的運用不能一味追求畫面的漂亮,有時色彩過亮的畫面反而會分散了學生對主題內容的注意力。配樂也要考慮與課文意境的一致,并且音量的大小都要控制。《聽聽那冷雨》教案篇二教學目標:在朗誦中感受語言的美。在評點和提問中把握文章的主旨。教學重難點:朗誦到位,文章主旨體會深刻。教學方法:活動體驗教學時間:12月11日教學過程:一、導入:雨夜(北宋·張詠)簾幕蕭蕭竹院深,客懷孤寂伴燈吟。無端一夜空階雨,滴破思鄉萬里心。(無端:沒來由,沒道理)這首詩的題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作者對這雨是什么態度?(不喜歡,討厭。)為什么?張詠討厭雨因為雨一聲一聲喚起了他無限的思鄉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歡這雨,還要我們也“聽聽那冷雨”。這原因又在哪里呢?且讓我們走進他的文章,聽聽他的雨聲,聽聽他的心聲。二、解讀文章1、我們同學已經讀過他的文章了吧?大家從他的雨聲里都讀出什么來了?(學生自由談,教師根據學生所言小結)2、那具體這雨聲到底有什么特殊的韻味要讓余光中去聽聽那冷雨,我們就要具體走進作者的雨聲中去品味去感受了。既然是聲音,當然要在聲音中體會,才能更加真切。下面老師先來朗誦一段,體會一段,雖然獻的可能是丑,但希望能引出你們的美來。翻到課文第96頁,看第五段。大家剛才聽了老師的朗誦,對哪些句子特別有感覺?在這段文字中,作者身在臺北,思緒卻被綿綿的雨絲牽引到大陸,引用了李清照在《聲聲慢》里吟到“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的詩句,又引用了元好問“驟雨過,珍珠亂撒,打遍新荷”的句子。李清照的這首詞主要表現的是國破家亡的說不盡的惆悵,元好問的曲主要是表現“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的慨嘆,作者現在回憶起來還覺得凄涼、凄清、凄楚,但是畢竟與古大陸隔了25年了,又覺得有些迷茫惆悵,就變得“凄迷”了。后邊作者又引用蔣捷的詞,聽雨,從少年聽到中年,再到老年,歷經人生百態,在冷冷的雨聲中老去。卻是在樓上、江上和廟里,始終不得歸家,無盡的悵惘從心底里生起,可這又何嘗不是作者自己的寫照呢!老師將對這段文字的解讀,意境的感受用一段文字來表達:感受文字:先生走在臺北的雨巷,一聲來自遠方的呼喚卻靈敏了他的聽覺,牽走了他的思緒,占據了他的靈魂!那聲音是李清照倚著窗兒眼睜睜地看著那一滴又一滴的雨滴在秋風中飄搖的梧桐葉上的滴滴聲,雨滴在梧桐葉上,也滴在清照的心上,濺起的是無盡的愁滋味。那聲音也是元好問在聆聽一陣驟雨彈遍新荷彈出如珠似玉的聲音后,所發出的“人生幾何,休放虛過”的慨嘆。那聲音更是余先生歷經風吹雨打,飄飄蕩蕩幾乎迷失了自己之后心底最深沉的吶喊: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游子。那聲音雖然被一片海阻隔,卻泛起了先生籠住心臟的悲傷悵惘。那聲音就是古大陸的聲音,那聲音就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聲音,那聲音就是故鄉的聲音。2、接下來就由我們同學前后桌四人一小組,來個小組活動。活動項目如下:確定一段你們最喜歡的寫雨的段落;聲情并茂地自由朗誦;將解讀化為優美的文字,小組間交流補充;確定一個朗誦課文的代表和一個朗誦你們的體會的代表。(時間是8分鐘)3、約三組學生朗誦評價,老師評價、指導。朗誦小結:大家剛才用自己的聲音解讀了這篇美文,不僅讀出了情感還能用自己優美的語言表達出自己對文段的理解,看來余光中讓我們同學來聽聽他的雨聲這選擇是對的。4、現在我們或許能夠更加明確地解決余光中要聽的這冷雨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的吧?我們用“這冷冷的雨聲里有……”句子來形容。給大家2分鐘的時間來確定你們小組里能想到的最優美、最貼切的語言來形容。小結:這冷冷的雨聲里有余光中從孩童走到中年甚至百發蒼蒼的人生歲月。這冷冷的雨聲里有余光中遙望故鄉母親永遠不滅的鄉愁。這冷冷的雨聲里有余光中身上涓涓流淌著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血液。這冷冷的雨聲里有余光中見證古文明漸漸消散的無盡悵惘。這冷冷的雨聲里有……三、總結“鄉愁漸生燈影外,客情多在雨聲中”,張詠在《雨夜》里怕聽雨聲,因為那揪心的鄉愁;余光中要聽聽那冷雨,也是因為鄉愁。但余光中的鄉愁不僅僅有一個漂泊游子“同鄉會”式的鄉愁,更有一個讀書人特有的文化鄉愁。一花一世界,一雨蘊情懷,這世上的點點滴滴都有無限的風景,就需要我們“慢慢走,欣賞啊”!文中涉及的詩歌: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最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元好問《[雙調]小圣樂驟雨打新荷》綠葉陰濃,遍池亭水閣,偏趁涼多。海榴初綻,朵朵簇紅羅。乳燕雛鶯弄語,有高柳鳴蟑相和。驟雨過,珍珠亂撒,打遍新荷。人生百年有幾,念良辰美景,休放虛過。窮通前定,何用苦張羅。命友邀賓玩賞,對芳尊淺酌低歌。且酩酊,任他兩輪日月,來往如梭。虞美人·聽雨(宋)蔣捷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解析:這是一首小令,卻概括出少年、壯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謂言簡意賅。它以“聽雨”為媒介,將幾十年大跨度的時間和空間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歡逐笑享受陶醉;壯年飄泊孤苦觸景傷懷;老年的寂寞孤獨,一生悲歡離合,盡在雨聲中體現。因受國亡之痛的影響,一任雨聲淋漓,消解了喜怒哀樂,而其深層則潛隱著亡國愁情。點絳唇(姜夔)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注釋]①燕雁:北來之雁。②商略:商量,籌劃。③第四橋:又稱甘泉橋。④天隨:唐詩人陸龜蒙字魯望,號天隨子,居松江甫里,曾乘扁舟漁樵于太湖。終南山(王維)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韻譯: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山連著山一直蜿蜓到海邊。白云繚繞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各山間山谷迥異陰晴多變。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重點鑒賞第二聯:詩人進入終南山,朝前看,白云彌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幾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云卻繼續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云又合攏來,匯成茫茫云海。“青靄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靄,仿佛繼續前進,就可以摸著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著,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聽聽那冷雨》教案設計篇三教學目標:1、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2、積累中國古代山水詩,品味祖國的山水之美。3、根據自己的經歷,借鑒文本的表達技巧,能夠寫出情景交融的文段。4、通過反復朗讀,進行整體感知,從而體會文章獨具魅力的語言。重點難點:抓住關鍵語句,把握文章主旨。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我知道,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鄉,故鄉之于我們,就如同母親一樣。曾經愛過,就永遠愛過,永遠不能忘懷。盡管可能會因為歲月的漂泊而變得滄桑,但那曾有的思戀,卻永遠不會改變,因為它藏在心的深處,時不時的浮上來,溫暖我們一生的夢。那么在這種思戀中再加上一點雨呢?一點冷冷的雨,又會怎樣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尋找那一份久違的感動。(二)作者介紹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隨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遷居中國臺灣,之后,就一直在中國臺灣、香港和美國之間輾轉漂泊,他是中國文壇杰出的詩人與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并于同年寫下了《聽聽那冷雨》這篇散文,1992年,終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陸。余光中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他說“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其實,我們對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就學過他的一首詩——《鄉愁》(投放課件)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在這首《鄉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如郵票、船票、墳墓以及那一灣淺淺的海峽,表達了他與大陸母親的割舍不斷的牽掛。這是他的詩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著怎樣的一段情緣呢?(三)夯實基礎,檢查字詞驚蟄倉頡氤氳米芾羯鼓寒瀨驚悸淅瀝滂沱揪(揪住)鍬(鐵鍬)啾(啁啾)愀(愀然)(四)我們接觸一篇文章的時候,首先接觸的是它的題目,因為,題目中往往包含著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這篇文章的題目具不具備這樣的特點呢?(具備)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五)總體把握,有的放矢大家預習了這篇文章,覺得好懂嗎?它的語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的作者不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詩人,他是用一種詩歌的語言來寫詩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許多的傳統文化。但是它的主旨卻是十分明確的,因為無論他寫到美國、還是中國臺灣,最后他的落腳點總是回到中國,回到大陸的,這就很好的表現了他的那種深深的家國之思。那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體現的呢?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進入今天的學習。(六)內容解析1、學生齊讀第一段,總結文章的語言特色(疊詞疊句),抓住最后兩句話,提問為什么躲不過整個雨季?聯系學生想家心理思考為什么連思想都是潮潤潤的?明確:以雨開頭,告訴我們,有時雖然可以暫時排遣心境,但是那分游子思鄉的牽掛卻是無處不在的。他也想家啊。2、下面就需要大家的思緒跳一下了,看第二段前六個字,跳到了哪里?(中國臺灣)這一段作者寫了現實中的雨嗎?(不是,而是寫了與雨有關的字。其實我們漢字是世界上表意最豐富的一種文字,比方說這里的霜雪云霞的美麗,雷電霹雹的駭人。在這里作者就以對漢字的鐘愛來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比如“磁石一般的向心力”)3、那么就讓我們來聽聽那冷雨吧。讀第三段找出里面表現雨的感性的句子。“空蒙而迷幻”是視覺;“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氣”是嗅覺;“冷”是觸覺。講了女性的雨,而女性又是最感性的,是一場多情的雨。4、我們在看看其他的地方是否也給了作者同樣的感覺呢?于是作者又寫了美國。讓學生迅速閱讀第四段找出描寫美國西部,落基山美在哪里,并思考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明確:此處寫了美國西部多沙漠,干旱,落基山勝在石,在雪,在紅的土,白的云。雖然這里很美,但是畢竟是在異國他鄉,他的心是漂泊的,是沒有寄托的,只有當他的腳步站在中國的土地上心里才覺得踏實。只有那種“白云回望合,清靄入看無”的境界才屬于中國,這里用美國反襯出中國臺灣“云氣氤氳,雨氣迷蒙”的情調,又一次回到了我們中國。而且講到了米芾父子的山水畫,只有這種情調才更像我國的山水畫,才更有古中國的情韻。這里作者有一次借傳統文化表達了對大陸的眷戀。5、如果上面四段主要寫了雨的視覺和嗅覺,那么下面的部分將主要寫到“聽雨”。(找學生閱讀第五段)回答問題:(1)從聽覺上來說,作者聽出了什么?明確:首先是美感,然后聽了“疏雨滴梧桐”和“驟雨打荷葉”是一種凄涼、凄清、凄楚。島上聽雨則多了一層凄迷。(2)這兩種感覺是否相同呢?明確:不同。凄迷更多了一種懷鄉之痛在里面。(3)作者寫到了少年聽雨,中年聽雨和白頭聽雨實際上表明的是什么?明確:其實作者聽雨,何嘗不是聽得人生呢,這三個階段給人的感覺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時候,年幼無知,在燈下聽著雨聲,聽著故事,給人一種溫馨,中年聽雨,一個“客舟”表明了那種漂泊異鄉的滄桑,老年聽雨在僧廬下,卻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國的分裂狀態,心中多一種濃濃的傷感。(4)思考最后一句話“窗外在喊誰”?誰在喊呢?明確:是故鄉在呼喚漂泊的游子。6、接下來作者又寫了雨韻,寫到了雨的音樂,又一次講到“那古老的音樂,屬于中國”,講到了聽雨屋,講到了“日式古屋里聽雨”,大家看一下兩個日式古屋里聽雨聽到的是同一種雨嗎?明確:不是。前一種聽到的是臺風臺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寫到了凄涼的秋意,聽到這些的時候,作者那顆平靜的心再也無法寧靜,只剩下了一份凄涼,惆悵,冷濕的情懷。后者從春雨綿綿,聽到了秋雨瀟瀟,從少年聽到中年,雨是一種單調而耐聽的'音樂,而且是回憶的音樂,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但是是夢總會醒的,是回憶總會回到現實的,于是他又無法不回到70年代的臺北,回到那個黑白的公寓時代,瓦的音樂成了絕響,美麗的蝴蝶飛入了歷史的記憶,現在真的不需要了嗎?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卻單一了,情韻沒有了,只剩下一張黑白的默片,表達了作者的一種深深的遺憾,一種家國之痛的遺憾。(七)內容小結,重申主題這篇詩質的散文,以聽雨(清明時節的雨)為主線,將橫的地域感(從美國,到中國臺灣,到大陸)、縱的歷史感(從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時代)、和縱橫交錯的現實感(人到中年滄桑過后的洞明人生,現代都市對傳統意趣的破壞,對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織成一個形象密集、書寫瑰麗、情切意濃的美的境界。不管歲月的漂泊帶給人們多少的滄桑,但那種家國之思卻永遠都不會改變。聽聽那冷雨教案篇四余光中一、學習目標:把握文章主旨,體會作者情感,進一步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二、重點難點:抓住關鍵語句,把握文章主旨。三、課時安排:一課時四、教學過程:(一)導入:余光中先生于XX年在山東大學接受記者采訪時,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大家把它讀一下:(投影)我一直有一個說法:一個中國人,如果他一直墨守傳統的話,那他就是一個孝子;如果說他一直向西方取經而不回來,那他就變成了一個浪子。孝子當然不會發揚光大,而浪子則一去不回頭。往往是回頭的浪子才能成氣候,因為他能夠融貫中外,吸收外來的營養,又能保留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那么,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說法呢?這主要和他的人生經歷有關。就讓我們共同來走近他。(投影余光中照片,師介紹人生經歷)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隨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遷居中國臺灣,之后,就一直在中國臺灣、香港和美國之間輾轉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并于同年寫下了《聽聽那冷雨》這篇散文,1992年,終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陸。余光中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他說“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其實,我們對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就學過他的一首詩——《鄉愁》,現在還能背下來么?(引導學生背一下,同時投放課件)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在這首詩中,作者選擇了哪些意象,表達了哪些具體的情感呢?小時候
郵票
母親
親情長大后
船票
新娘
愛情后來呵
墳墓
母親
親情而現在
海峽
大陸
鄉土情、愛國之情在這首《鄉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達了自己豐富而深刻的情感,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樣借助一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優美的一篇《聽聽那冷雨》。(投影標題)(二)感知課文內容1、首先來看一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投影)把握文章主旨,體會作者情感,進一步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2、我們接觸一篇文章的時候,首先接觸的是它的題目,因為,題目中往往包含著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這篇文章的題目具不具備這樣的特點呢?(具備)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3、作者通過雨主要向我們傳達了一種怎樣的感情呢?明確:思鄉之情,思念故土。4、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體現的呢?請簡要分析注意:學生抓住文章中的關鍵句,言之成理即可,但不能牽強附會。過程中注意點撥。例如:第一段,“不過,那一塊土地是久違了……安慰孺慕之情。”中,要抓住“久違”、“牽連”、“分擔”、“孺慕”等關鍵性的詞語進行點撥。并點明這是直接抒情的句子第五段用美國的落磯和中國的山進行對比,最好讓學生讀一下,仔細體會一下個中滋味。找出美國和中國山的特點、作者對二者的不同感覺,分析一下這種不同的原因。引導學生體會一下“月是故鄉明”這種情感。通過第十段,體會借景抒情這種間接抒情的方式。5、這篇文章從頭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對故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深刻懷念和追思,而這種情感又是透過通篇的雨表現出來的。那么,作者為什么要選擇“雨”作為它表達情感的依托?為什么要強調一個“冷”字?請大家思考一下,然后回答。明確:選擇“雨”作意象是為了表現纏綿悠長的故國之思。“冷”有兩層含義:(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給人的外在的實在的感受。(2)表現作者遠離大陸內心產生的凄涼。(三)概括主旨(小結):請大家把文章的主旨概括一下,寫在你的本子上,注意語言要貼切、簡潔。明確:作者通過對雨的細膩感受的描寫,委婉地傳達出一個漂泊他鄉者濃重的思鄉之情,表現了對傳統文化的深情依戀和贊美。(四)體會情感,拓展延伸余光中用一場冷雨向我們展示了他內心凄涼而纏綿的思鄉之情。他滿懷的愁緒可曾勾起你的一絲感傷呢?其實,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說,“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達了深切的亡國之恨;“十年生死兩茫茫”是蘇軾心中的冷雨,表達了他對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而“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是辛棄疾心中的冷雨,抒發的是他心中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那么,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請大家仔細聆聽一下自己內心的冷雨,然后做一下口頭交流。(生發言,師適當點撥)可拓展思路:鄉土情、愛國情親情、愛情、友情學習、工作、人際交往個人情緒(自卑等)外在感受(文章、音樂、社會風氣、道德水平等)給出范文:也許每個人都會在某個陽光燦爛的午后,小心地晾曬自己收藏已久的心事,可是記憶還是會被這樣的冷雨淋濕淋透。陰冷的天,細細飄灑的雨,遠處朦朧的景物,這一切的一切都那么陌生又那么熟悉,往事又一幕幕浮現在眼前。以為自己真的變堅強,所有悲傷和淚水,都成為過眼云煙,可是在這樣的陰雨中,絲絲縷縷的回憶連綴起來,一切再次跳躍到眼前。冷雨,漫天的飄著落著。踏入冰冷的世界,接受冷雨的洗禮。雨滴落在臉上,卻似打在心上――真實而凜冽。道路清冷,天色微茫,一切仿佛都籠罩在一片晦色的夢里。眼前的景致是何其熟悉,似乎心中思念的那個人依然會出現在街口,大笑著和你一起在雨中奔跑。這樣的下午,總會想從這相似的場景里串起一些共同的思念,可是任你的目光怎樣搜尋,卻再也無法發現記憶中那個溫馨的容顏。城市就這樣濕濕的,粘粘的,冷冷的,象是揮之不去的憂郁。雨下得這么長久,可是,我卻清楚地知道,不會有期待,這只是臨近冬天時的一場冷雨,所以,更象是一種告別――一如當年的分別。姐姐――你在那邊還好嗎?這段文字通過冷雨的描摹,表達了什么情感呢?明確:表達了對已故姐姐的思念之情。(五)布置作業:寫寫“我心中的冷雨”:要求:(1)“我心中的”,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主觀感受和理解。(2)描寫要生動、細膩,能夠體現出情感與冷雨的共通之處。(3)字數:300字以上。(六)板書設計:聽聽那冷雨冷
凄涼
思鄉之情雨
纏綿
思慕傳統文化《聽聽那冷雨》教案篇五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1、能熟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2、注意文章的結構和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方法的綜合運用。過程和方法自主地朗誦,了解作品蘊涵的觀點,培養審美意識并提高審美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高雅的情趣,養成獨特的思維方式,積累語言,訓練語感,放飛想像,提高文學修養。教學重點突出朗讀,強調合作,注重創新,努力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教學難點1、理解冷雨的深刻含義,了解觀察冷雨的方式,正確把握文章的主旨。2、理清本文縱橫交錯的行文結構。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投影儀、打印好的材料及作業。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上課前播放古箏演奏曲《夢江南》。剛才我們欣賞的樂曲是《夢江南》,那在人們的夢里,江南又是什么樣的呢?想起江南,人們往往會想到江南的似水柔情,想到江南的迷蒙煙雨。這種感覺在游子的夢里更是讓人魂牽夢縈,讓人淚濕枕巾。雨該是一滴濕漓漓的靈魂。今天讓我們跟隨余光中先生的思路,一起來聽一聽、來品一品那冷雨。(投影課題)二、檢查預習情況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薄荷(b)薄餅(báo)妄自菲薄(bó)遣散(qiǎn)鳥聲啁啾(zhōu)(jiū)蓊郁(wěng)樹香沁鼻(qìn)窺見(kuī)(讓學生板書,教師投影答案)2、同學們預習得很充分哪位同學能向我們介紹一下你所了解的余光中先生?余光中:臺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祖籍福建永春人,1949年赴臺灣。其被稱為臺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一,散文在臺灣堪稱一絕。思鄉是他詩文中經常出現的主題。代表作有詩歌《鄉愁》、《等你在雨中》等,散文《望鄉的牧神》、《記憶像鐵軌一樣長》等。余光中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他說“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還說“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3、這位同學介紹得很好,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在初中曾學過余光中的一首詩嗎?4、那請我們全體同學一起背誦一下《鄉愁》。(畢,教師放投影并簡單賞析)三、同學們預習得不錯,下面我們一起來“品雨”。1、同學們讀了這一篇文章后,是不是有一種“雜亂無序”的感覺?如果有的話,說明我們的同學并沒用真正理解這一篇文章的妙處。下面請大家互相交流一下,這篇文章各個小節都各寫了什么內容?如果有幾個小節的內容可以并在一起的話那就并在一起說說看。第1節:聽雨引起作者濕潤潤的情思。第2節:“雨”字在視覺上的美感。第3節:寫嗅雨(嗅嗅聞聞那冷雨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氣)(從嗅覺)第4節:寫觀雨在美國:難睹中國詩詞里雨的意趣在臺灣:濕度很高,云氣氤氳,雨意迷離第(5—11)節:聽雨的感受。第12節:作者不能平靜的內心——深深鄉愁的流露。(首尾呼應)2、很明顯文章的大量篇幅是在“聽雨”這一部分那我們就重點來欣賞文章的這一部分,和同學們一起來體會文中的意境美。那么請哪位同學說說什么是意境?學生會從語文教材P96找到相關內容: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和文藝學中一個很重要的范疇。┅┅運用到文藝領域,意境是指獨創性的藝術天地,它是在情景交融、虛實結合、形神皆備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教師補充:“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觀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創設的生活圖景,主要是由景物構成。“意境”就是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場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3、這篇文章從頭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對故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深刻懷念和追思,而這種情感又是透過通篇的“雨”表現出來的。那么,作者為什么要選擇“雨”作為它表達情感的依托?為什么要強調一個“冷”字?請大家思考一下,然后回答。明確:選擇“雨”作意象是為了表現纏綿悠長的故國之思。“冷”有兩層含義:(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給人的外在的實在的感受。(2)表現作者遠離大陸內心產生的凄涼。5、按照散文的一般結構,請列出這一部分的結構提綱。學生交流后教師小結學生的發言,并隨學生發言板書如下(擇其要點并鑒賞這一部分的意境美):第5自然段回想在大陸聽雨:凄涼凄清凄楚于今在今島上回味:凄迷(此處引導學生探究作者為什么會感到凄迷?)第6、7段在瓦屋內聽雨清脆可聽輕輕重重輕輕敲擊音與滑音密織成網想到歷史上王禹偁在黃岡竹屋內聽雨聲如瀑布第8—10段日式的古屋里聽雨黃梅雨霏霏不絕濕黏黏臺風雨浪濤翻滾鋪天蓋地雷雨滂滂沛沛秋雨雨打芭蕉秋意彌漫是單調而耐聽的音樂是回憶的音樂(江南四川)第11段臺北公寓內聽雨瓦的音樂竟成了絕響在此我們已很清楚:作者在不同地方聽雨體味雨串起人生感悟目的就是——抒發游子思鄉之情(請學生回答)那么作者這種思鄉之情的具體內涵又有哪些呢?學生回答:愛祖國愛中華愛傳統文化民族情結懷舊之情(從文中都可以找到依據)教師小結:這樣的情跟景結合就帶來了意境美,情感美了,境界自然就高了,正所謂境隨意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學藝術以情感人。本文運用物象羅列的散點鋪排手法,立體交構起朦朦的愁云,蒙蒙雨幕,從淋淋漓漓的臺北春雨到大陸江南的杏花春雨,從美國的丹佛到臺灣基隆港,從米芾父子的山水畫到王禹偁的“聽雨竹屋”……全由一條雨網編織,全憑千傘萬傘裝點。全文縱橫交錯,思鄉之情融貫其中,熔鑄成一個典雅細膩、極富詩情畫意的境界,充分體現了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點。那么我們這篇文章的“神”——主旨應該如何來概括呢?哪位同學來試?四、結合學生發言來揭示文章主旨本文通過對臺灣春寒料峭中漫長雨季的細膩描寫,真切地勾畫出一個在冷雨中孑然獨行的白發游子的形象,委婉地傳達出一個漂泊他鄉者濃重的孤獨和思鄉之情,一個遠離故土的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的深情依戀和贊美。(投影)五、分析本文的語言特點師:古人有語,情動于衷而言于外。問:這種感情通過怎樣的語言表達出來的呢?請同學們分析下面幾個句子的語言特點。1、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運用疊詞,表現了雨的形態、氣勢、聲音,把雨的質感充分寫出,同時疊詞具有音韻之美讀來自有節奏感2、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那冷雨。短句,參差跳躍,簡潔干脆,具有珠落玉盤的效果3、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長句,一氣呵成,連綿不斷,表達了豐富的內容,氣勢非凡4、千片萬片的瓦翩翩,美麗的灰蝴蝶紛紛飛走,飛入歷史的記憶。使用擬物、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現了谷物漸漸消失的情景,蘊含著作者惋惜惆悵的心情(投影揭示語言特點)六、課堂小結品讀美文,可以悅心志怡性情,滿口余香,好的文章,多讀多品,才能品得深!我相信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定會獲益匪淺。七、布置作業:余光中用一場冷雨向我們展示了他內心凄涼而纏綿的思鄉之情。他滿懷的愁緒可曾勾起你的一絲感傷呢?其實,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說,“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達了深切的亡國之恨;而“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是辛棄疾心中的冷雨,抒發的是他心中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那么,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請以“我心中的冷雨”為話題寫一段短文:要求:(1)“我心中的”,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主觀感受和理解。(2)描寫要生動、細膩,能夠體現出情感與冷雨的共通之處。(3)字數:300字以上。附相關詩作:1、《絕句》志南(宋)古木陰中系短蓬,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2、《送元二使安西》王維(唐)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3、《清明》王維(唐)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4、《劍門道中遇微雨》陸游(宋)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原文:中國詩詞里“蕩胸生層云”,或是“商略黃昏雨”的意趣,是落磯山上難睹的景象。相關詩作:1、《望岳》杜甫(唐)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2、《點絳唇》姜夔(宋)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第四橋邊,擬共天隨往。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原文:不過要領略“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境界,仍須回來中國。相關詩作:《鐘南山》王維(唐)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化用:虞美人聽雨(宋)蔣捷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聲聲慢(宋)李清照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聽聽那冷雨》教學實錄篇六《聽聽那冷雨》教學實錄師: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余光中先生的散文《聽聽那冷雨(節選)》。大家看看,課題就叫“聽雨”行嗎?生1:不好,因為這樣看不出作者的情感,加一“冷”字,才能看出。師:“冷”字傳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生1:心冷,傷心。生2:凄涼,凄楚。書上第五節就有這樣的字眼。還有當時的季節特點,春寒料峭。師:很好。那課題改成“聽冷雨”不就行了嗎?生2:似乎可以。生3:我不同意,“那”字必不可少,少了味道不夠。因為,“那”是遠指,表明所聽之雨遠在大陸,是多年前在大陸聽到的雨,是留存于記憶中的雨,能表現作者對大陸的深情。師:理性而獨到的分析,同學們贊成嗎?生(異口同聲):贊成。師:如此課題為“聽那冷雨”不就得了?生4:不行,讀起來倉促,不夠舒緩,總之別扭。生5:“聽聽”,有聽了再聽,聽了還要聽的意思,能更好地表達作者的心理。師:太棒了,我覺得同學們的分析精當而準確,要是余老先生在場也會給你們鼓掌的。(老師板書課題,同時有意用紅色粉筆書寫“冷”字,設下懸念)師:同學們,能確認聽雨部分是哪幾節嗎?生6:5至11節。師:前幾節寫了哪些內容?生6:第二節是“析雨”,表明漢字是世上最美的文字。第三節寫“嗅雨”,第四節“觀雨”。師:那為什么不開門見山寫“聽雨”呢?生7:這樣行文更厚重,更耐人尋味,為聽雨作鋪墊、蓄勢。師:由此我們可以確認全文思路:(幻燈片)金門街回家--說雨--嗅雨--觀雨--聽雨--走進廈門街公寓師:接下來我們一起研讀聽雨部分,先讀第五節。能看出在哪聽雨嗎?生8:年輕時大陸。師:聽了哪些雨呢?生8:疏雨滴梧桐,驟雨打荷葉。師:干脆稱之為梧桐雨、荷葉雨好了。還有嗎?生8:少年聽雨、中年聽雨、老年聽雨。師:那就叫人生雨吧。能說說作者表達的感情嗎?生8:凄涼、凄楚、凄迷。師:我覺得這幾個詞只能說明作者聽雨或回味時的心境,還不是感情本身。你們看作者化用蔣捷的詞何用?生9:表達亡宋之痛。師:跟余先生有什么關系呢?生9:作者的國家也滅亡了,借來表達自己的亡國之痛。師:這樣說我總覺得有些刺耳,改成漂泊之痛怎樣?生9:可以。生10:9至11節作者在日式古屋聽雨,聽到了黃昏雨、芭蕉雨、橋上雨、船上雨、四川雨等。師:能說說古屋聽雨的感受嗎?生11:古屋聽雨流露的是作者的鄉愁。生12:這樣說太籠統了吧,我覺得是一種安慰,因為作者說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身在古屋而心歸桑梓,作者借聽雨來慰藉那顆愁苦的心,因此我認為不僅表現了故國之戀,而且是大陸聽雨的'襯托。師:掌聲代表心聲,你的這種說法“粉絲”很多,我補充一點:資料上說,日式古屋承襲了唐代寺廟的風格,日式不夠準確,其實應該是唐式,而海外的同胞也大都把自己稱作“唐人”,由此看來,古屋聽雨應是溫馨而有感傷的夢:去不了大陸,能在這唐式的屋檐下聽雨,又何嘗不是一種安慰。那為什么要寫公寓聽雨?生13:所謂公寓聽雨其實是無雨可聽,是為了跟上文對比才寫的。生14:公寓聽雨恰好流露了作者對現實的失望,清一色的公寓,屋瓦沒有了,回憶沒有了,音樂沒有了,連安慰都沒有了,作者的內心是何其悲戚、傷感。師:通過以上分析,同學們對余先生表達的鄉愁應該有了很清晰的認識。鄉愁是一很寬泛的情感,在大家研讀的段落中,鄉愁具體表現為漂泊之痛、故土之戀和現實之憂,這樣作者的鄉愁也就具體化了。現在能明白課題中“冷”的內涵了吧。生:(異口同聲)明白了!師:能明白老師用紅色粉筆書寫“冷”字的用意嗎?生15:紅色是暖色調,而作者的心情是哀愁的,所以我覺得不妥當。師:很好,敢于質疑,不迷信老師,這是一種很可貴的精神,(老師帶頭鼓掌,掌聲起)其他同學怎么看?生16:我想,作者聽雨的感受誠然是凄涼、凄楚的,滿天飄飛的雨絲恰如作者纏綿的愁緒,但是作者的那顆心卻是火熱而執著的,所以才會有那么深長而真摯的鄉愁,紅色象征了作者火熱的心。師:我很贊同,同學們也一定深受啟發。剛才我們和余先生一起在雨中聆聽、在雨中感受,淅淅瀝瀝的雨打濕了先生那顆熾熱而善感的心,也濡染了大家。只是余先生為什么要用“梧桐雨、荷葉雨、黃梅雨、屋檐雨”等密集的跟雨有關的意象?(學生思考)生17:我想這些意象能烘托作者的情感。譬如“疏雨滴梧桐”,聽起來總叫人感傷。師:有同學會背李清照的《聲聲慢》嗎?(一生背,教師播放幻燈片)梧桐雨:“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南宋李清照《聲聲慢》)師:黃昏時分秋雨梧桐,檐雨滴滴,風飄雨蕭,女詞人只身飄零、孑然獨處的寂寞空虛之感一定引發了余先生深藏心中的愁緒。(老師繼續播放幻燈片)黃梅雨:“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雨,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北宋賀鑄《青玉案》)芭蕉雨:“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南宋李清照《添字丑奴兒》)師:大家齊讀,(眾生讀)能談談這些詞句表達的情感嗎?生18:讀黃梅雨的詞句有纏綿之感,芭蕉雨讀來凄苦,我覺得是暗含著作者的孤寂相思之苦。生19:再妥當不過了。我還覺得像余先生這樣一位深受中華文化熏陶的學者,在寫到這些跟雨有關的意象時,這些詩句一定會在他的心中復活。師:(小結)非常贊同,自古以來,文人們對同一意象往往賦予相對穩定的相似的感情色彩,這正體現了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一面,余先生正是借以上意象來表達孤獨、漂泊、相思等愁苦,也為先生的抒情提供了廣闊的文化背景,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品味和文化價值。如此作者所聽之雨就不僅是從春寒到秋瑟的自然之雨,更是一場意象密集的中華詩雨,兩場雨相互交織,不僅飽含作者的鄉國之愁,更是對中華詩歌的深深眷戀。余先生不僅把雨當音樂,更是當詩歌來聽的啊,同學們現在肯定明白課題中“聽聽”兩字的深意了吧。如此,我們就可以把它看作詩化散文、文化散文來讀。師:同學們,余先生濃濃的鄉思鄉愁和對中華這一詩歌國度的深情眷戀與贊美,都隨著冷雨流入了我們心靈深處,那就請同學們帶著這種情愫,放開所有感官,聲情并茂地朗讀第5至11中自己最喜歡的段落(5分鐘),注意語音的輕重,語速的緩急,語調的高低,作者的情感,“冷”的味道。(配樂洞簫曲,生自讀)朗讀要領:(幻燈片)眼觀其文,領略視覺美口誦其聲,領略音韻美心惟其意,領略情感美讓學生自讀。師:請一位同學讀第五節。(生讀,語速較快,聲調較高昂)師:請同桌評價一下。生20:我覺得讀得不好,語速與感情把握都不夠,語速應慢一點,要讀出漂泊之痛。師:那請你來讀讀看如何?(生讀。讀完掌聲四起)師:哪位評點一下?生21:讀得很好,語速緩慢,聲音低沉,情感凄惻。生22:尤其是“疏雨滴梧桐,驟雨打荷葉”句處理得很好,能給人很大的想象空間去品味。生23:我注意到他在讀凄涼、凄清、凄楚、凄迷時聲音一個比一個低,語速一個比一個慢,這樣處理感傷味更濃。師:很贊同,那以后大家在讀書時一定要用心處理一些細節,讀出變化,讀出情感,讀出你的理解。有愿意讀第10節的嗎?(生讀。)師:讀得怎樣?生24:還行,就是一個長句讀得不理想。師:那你把它理想地讀一遍吧。生24: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了布谷咕咕的啼聲。師:斷得很好,讀得也很好。能說說余先生用長句的用意嗎?生25: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多個“下”的連用,有一種連續不斷的感覺,這正是作者無邊愁緒的象征。生26:這種連續不斷的雨的背景,不僅增強了黑白片的味道,同時渲染了作者的離愁。生27:句子的長正好表現出雨下個不停,形象上的淅淅瀝瀝呼之欲出。生28:長句和短句的交錯使用,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感。師:三位同學評點角度不同,同樣精彩。這一段的朗讀,我覺得還要把這一長句讀出楚辭的那種聲斷氣連的味道,同時不能像第五節那么凄涼哀傷,回憶中有沉醉,凄涼中有溫馨才好。生28:老師,這種說法太抽象,你能示范一下嗎?(師讀,放洞簫曲《鄉愁》,學生掌聲)師:文學大師梁實秋評價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余先生是詩壇高手,這篇散文的字里行間一樣潛藏著詩歌,我已把第七節中藏著的詩找出來了,請看投影。(幻燈片)屋瓦浮漾濕濕流光灰而溫柔微明幽暗雨由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敲擊音滑音密織成網按摩耳輪溫柔的灰美人纖手冰冰拂弄黑鍵灰鍵奏晌午成黃昏(學生齊讀)師:大家選擇喜歡的段落改成詩歌,用五分鐘讓自己成為詩人。(生笑)師:有改好的大家欣賞一下。(投影)四月/梅雨霏霏/朝夕不斷/旬月綿延/苔蘚/濕黏黏直侵心底七月/臺風臺雨/熱浪沸沸/掀翻太平洋/向矮屋檐重重壓下雷雨/滂滂沛沛/似電琵琶忐忐忑忑/屋瓦驚悸/騰騰欲掀起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打在闊大的芭蕉葉上/寒潮瀉過/日式的庭院/秋意彌漫(學生鼓掌,其他改作從略)師:改得很好,意象多,音韻美,節奏美,就是余先生詩歌的味道。那么余先生干脆寫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單招高職單招英語2016-2024歷年頻考點試題含答案解析
- 2025年03月上海市靜安區融媒體中心公開招聘2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歷年真題考點)解題思路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山東杏林科技職業學院高職單招(數學)歷年真題考點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寧波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高職單招職業適應性測試歷年(2019-2024年)真題考點試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天津國土資源和房屋職業學院高職單招職業適應性測試歷年(2019-2024年)真題考點試卷含答案解析
- 我的職業故事與發展藍圖
- 美術課程續課標準解讀
- aed培訓課件教學課件
- DIP基礎知識培訓課件
- 涉校安全教育主題班會
- 青島版科學(2017)六三制六年級下冊14.《有趣的碰碰球》教學課件
- GB/T 14273-1993旋轉軸唇形密封圈性能試驗方法
- GB 13326-1991組合式空氣處理機組噪聲限值
- 2023年廣東省中學生生物學聯賽試題解析(word)及答案(掃描版)
- 治理理論課件
- APQP及五大工具課件
- 食品銷售流程圖
- 版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問卷附評分標準2
- 每周安全安全檢查記錄表
- 2. 精準醫學與支氣管哮喘治療
- DB11-T 1812-2020既有玻璃幕墻安全性檢測與鑒定技術規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