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語文猜題卷(四)(解析)_第1頁
202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語文猜題卷(四)(解析)_第2頁
202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語文猜題卷(四)(解析)_第3頁
202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語文猜題卷(四)(解析)_第4頁
202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語文猜題卷(四)(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202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語文猜題卷(四)(解析)絕密★啟用前

202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測試

語文猜題卷(四)

本試卷滿分150分,測試時間150分鐘。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就古文字考釋而言,人工智能可以提供的幫助是多方面的。著名古文字學家唐蘭先生曾將古文字的考釋方法總結為形體對照法、推勘法、偏旁分析法與歷史考證法。人工智能中的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等技術正可與這幾種方法相互對應。

形體對照法是把不同材料中的古文字形體加以比較、對照,利用已識字來考證未釋形體。這種方法需要研究者能夠熟記大量古文字形體,如此才能把不同材料聯系起來。而人工智能識別利用的是深度學習與計算機視覺技術和算法,只要提供足夠多的古文字形體來訓練模型,就能實現識別功能。記憶方面,數以百萬計的文字形體總量,人腦只能記住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智能模型卻可以全面覆蓋,能力更為強大,識別推薦結果會給專家以有效提示。

推勘法是將出土材料與文獻中的記載進行對勘,尋繹文義,進而破解未釋形體。舉一個通俗易懂的例子,假設“過節了我們煮△▽吃”一句中的“△▽”二形是未釋字或殘損字。如果要考證這兩個形體,經過訓練的深度學習模型可以給出備選解析,如“餃子”“湯圓”“粽子”等相符合的詞語。因為有“過節”限定,所以“白粥”等普通熬煮食物不會被推薦;因為有“煮”字限定,“月餅”等非熬煮食品不會被推薦。深度學習模型完全能夠捕捉語句里面關鍵字詞的意思。對于例子中的這句話,普通人也能給出正確的判斷方向。但是如果面對的是古文字材料,情況就不同了,因為多數人對古代漢語并不熟悉,即使是專業學者也無法熟記大量的古代語料。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出土文獻的釋文數據和傳世古書的記載來訓練語言模型,從而在研究過程中利用模型圈定待釋字的目標范圍,有時甚至能夠鎖定正確解析,這能給予專家極大的幫助。

偏旁分析法是通過分析、識別偏旁來考釋古文字。歷史考證法是根據不同時期形體的特征及演變規律來考釋古文字。人工智能知識圖譜技術與這兩種方法相關。知識圖譜是描繪實體之間關系的智能網絡,能夠整合部件、字形、詞義幾個層次的古文字知識。可以根據文字偏旁系聯圖譜,從而展示出那些具有相同偏旁的文字及對應形體;知識圖譜也具有挖掘文字演變規律的潛力,進而為專家提供幫助。可見,在古文字研究過程中,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從多個維度為專家提供輔助。

當然,隨著戰國竹簡的公布,古文字的考釋方法也發生了變化,通過破解通假關系找到文字所代表的“詞”顯得尤為重要。這就需要專家做好通假現象標注,反復訓練使模型具有通假語感。但是面對以往從未出現過的通假用例,模型是無能為力的,所以還需要音韻學家介入,從通假規律等角度進行研究,讓模型同時掌握通假條件所需要的“實例”和“規律”。

(摘編自李春桃《人工智能如何輔助古文字研究》)

材料二:中國古文字資料的載體主要是甲骨、金石和簡帛等。這些歷史文物及其文字資料都是收藏單位的珍寶。古文字資料的文物屬性,使得其保護和利用成為長期以來困擾收藏單位和古文字研究者的一大問題。除了極少數在博物館展示的材料外,一般的研究者根本無法接觸到古文字實物。數字化技術可使這些古文字文物以多維方式呈現出來,通過網絡系統和其他電子媒介將深藏于博物館的珍貴文字文物資料與研究者和公眾分享,為古文字研究、傳承和傳播提供極為便利的條件,同時也能妥善解決文字文物保護和利用的矛盾。

古文字資料印刷品價格昂貴、不便流通,使得專業研究者和一般讀者獲得古文字資料極為困難,阻礙了古文字的研究、傳承和傳播。古文字學成為名副其實的“冷門絕學”。古文字數字化為建立各類古文字數據庫奠定了基礎,通過數據庫可以從根本上突破長期以來制約古文字學發展的資料瓶頸。古文字資料獲取的便捷,必將極大地提高古文字研究和學習的效率。如清華大學將《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整理研究報告數字化,建立了《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電子書網站。讀者通過網站可方便地使用清華簡研究成果。

傳統的傳播方式和路徑,使古文字知識的傳承和傳播受到極大局限。對社會大眾而言,古文字是那么深不可測,令人望而生畏。數字時代,網絡、新媒體和各類傳播平臺可以生動形象地傳播古文字知識產品,讓古文字走進社會、走進大眾。人們可在喜聞樂見的輕松氛圍中獲得古文字知識。通過培育,古文字傳承和傳播的深厚群眾基礎,尤其是有針對性地加強以青少年為主要對象的古文字數字化傳播,對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古文字學學科的長遠發展都有深遠意義。

(摘編自黃德寬《數字時代古文字的傳承和傳播》)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圖像識別技術利用深度學習與計算機視覺技術和算法,可以直接鎖定未釋字形對應的已識字。

B.對于古籍中一些句子中的殘損字,人工智能可以根據語義關系等來圈定殘損字的目標范圍。

C.破解通假可以推測古漢語的意思,前提是這個通假用例出現過,否則音韻學家也沒有辦法。

D.普通的研究者根本無法接觸到古文字實物,這對古文字的研究、傳承和傳播來說是不利的。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項是(3分)

A.人工智能中的知識圖譜技術不但可以展示相同偏旁的文字,還可以挖掘文字演變規律。

B.戰國竹簡的發現拓展了人工智能考釋古文字的途徑,這說明人工智能發揮的作用超過專家。

C.古文字研究是“冷門絕學”,這與古文字資料印刷品價格昂貴、不便流通關系十分密切。

D.相比于傳統的古文字傳播方式,網絡傳播方式則更為靈活、生動,也更易于讓受眾接受。

3.下列選項中,沒有用到材料一一中提到的古文字考釋方法的一項是(3分)

A.金文中,有個字形在所有的文例當中都是“X壽無疆”,宋人楊南仲等人結合《詩經》中的一些文例將這句話釋讀為“眉壽無疆”。

B.甲骨文中“山”“水”可以用圖形文字(山形及水流形)來表示,將這些字形與小篆中的文字進行比照,便可認出相應的古文字。

C.在金文中有一個字的左部單體從“彳”,下部單體從“止”,結合起來可聯系到“是”(意為疾走)字,這個字可以釋讀為“過"(過)字。

D.有一個戰國時期的文字,在楚文字體系中被研究為從“爫”從“卒”,屬于“卒”字的一一個異體,在三晉的文字體系中卻被用作“狄”。

4.請簡要概括材料一的論證思路。(4分)

5.結合兩則材料,分析數字技術對古文字傳承的幫助。(4分)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雕塑上的煙云

肖復興

一個藝術家和他所創作的作品之間,帶有極大的偶然性。就像一朵蒲公英,不知會飄落何處,然后撒下種子,在某一時刻突然綻放,有的隨風凋謝,有的卻在歲月里沉淀下來,如同經久不化的琥珀。如果不是歷史的風云際會,讓劉開渠和成都有了彼此終生難忘的邂逅,在成都的歷史,乃至在中國的雕朔史上,會出現這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雕塑嗎

1939年,劉開渠為王銘章塑像。他知道,臺兒莊決戰前,在殘酷卻關鍵的滕縣戰斗中,就是王銘章帶領官兵和日軍血戰幾個晝夜,最后高呼“中華民族萬歲”,和幾千名川軍一起全部陣亡。其實,早在幾年前,就在他剛從法國歸國不久,他已經為八十八師陣亡將士塑造過銅像。

抗戰期間的雕塑,與和平年代的截然不同,與在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時的更不一樣。不僅材料匱乏,而且還要面臨日軍飛機的轟炸。那時,劉開渠點起爐火,親自翻砂鑄銅,開始他每一天的工作他為王銘章將軍塑造的是一個軍人騎著戰馬的形象,戰馬嘶鳴,前蹄高高揚起,將軍緊握韁繩,威風凜凜,怒發沖冠。他能夠聽得到那戰馬隨將軍一起發出的震天的吼叫,能夠看得到將軍和戰馬身旁的戰火紛飛,還有的,便是爐火帶風燃燒的呼呼響聲,頭頂飛機的轟鳴聲,炸彈憑空而降的呼嘯聲。為他做模特的一位川軍年輕士兵和為他做飯的女廚娘,先后被炸死,這讓他愈發激憤在胸,欲罷不能。他想起,剛從法國歸來時,魯迅對他說,“過去只做菩薩,現在該是輪到做人像了。”他現在做的就是人,是一個代表著他自己,也代表著全中國不屈服的同胞的頂天立地的人。

如今,站在新都桂湖公園里的王銘章將軍的塑像前,不禁讓我想起另一位文人郁達夫,當看到劉開渠為八十八師陣亡將士所塑的雕像后,他激動地說:“比起那些賣野人頭的雕塑師的滑稽來,相差得實在太遠,遠得幾乎不能以言語來形容。一個是有良心的藝術品,一個是騙小孩子們的糖菩薩。”他高度評價劉開渠:“他的雕刻,完全是他的整個人格的再現;力量是充足的,線條是道動的,表情是苦悶……疏疏落落的幾筆之中,真孕育著多少的力量,多少的生意!”我不知道寫于1935年初的這篇文章,是不是中國美術史上關于劉開渠雕塑的第一篇評論,只是心想,如果郁達夫看到了眼前的這尊王銘章將軍的塑像,不知又該怎樣的激動呢。

王銘章將軍的巍峨塑像,一下子讓成都霧霾沉沉的天空明亮了許多。和西方擁有城市雕塑的傳統完全不同,我國沒有這樣的傳統,我們的雕塑,一般只在皇家的墓地和花園里或廟宇里,馬踏飛燕、昭陵六駿、菩薩觀音彌勒羅漢,曾經是我們的驕傲。劉開渠的這一尊塑像,是撒下的第一粒種子,不僅成為成都而且成為全國城市雕塑的發源地。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劉開渠并非只為成都立了這樣一尊塑像。據我不完全的統計,劉開渠一生為成都做的城市塑像共有11尊,在這些雕像中,《無名英雄紀念碑》塑像最為有名。像高2米,底座3米,無名英雄為川軍士兵的形象,雕像以川軍幸存者——一個叫張朗軒的士兵為原型塑造,身穿短褲,腳踩草鞋,背挎大刀和斗笠,手持鋼槍,俯身做沖鋒……

那天,我去瞻仰這尊無名英雄塑像,看見它身后的公園繁花似錦,身前的大街車水馬龍,一覽都市今日的喧囂與繁華。塑像前擠滿了停放的自行車,擠過去到那碑座前,看見上面刻有幾行文字,大意為當年四川十五六人中就有一人上抗日前線,參軍者共有三百多萬,川軍傷亡的將士占全國總數的五分之一,傷亡64萬余人。看到這樣的數字,再來看眼前的這尊塑像,似乎能夠聽到塑像的怦怦心跳,也能聽見劉開渠的澎湃心音。

作為我國現代雕塑特別是城市雕塑的奠基人,劉開渠對成都的感情,讓人感動。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作家李劼人故居開幕之前,成都派人進京找劉開渠,希望他能為李劼人塑像。看劉開渠垂垂老矣,再掂掂袋中不算豐厚的錢,生怕劉開渠婉辭。誰想劉開渠開口說道,沒有問題,但我不能收一分錢。然后他說起年輕時在法國留學期間的一件往事。當時,他和李劼人,還有成都籍的數學家魏時珍一起在那電求學。有一天,魏時珍病了,李劼人對魏時珍開玩笑說,你看你身體不好,到時候你病逝我為你寫墓志銘。魏時珍不服氣,與李劼人爭辯起來,最后,劉開渠對他們兩人說:我比你們兩人年齡都小,還是最后由我來為你們塑像吧。如今,一語成讖,為李劼人塑像,便成了劉開渠義不容辭之事。

李劼人漢白玉的半身塑像,成為劉開渠對成都一生揮之不去的感情的最后見證。他在為成都雕塑,也在為自己雕塑。如今,他不在了,有一天,我們都不在了,他的雕塑還在。

(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中借用魯迅的言論以及郁達夫的感嘆,說明劉開渠能為人”進行雕塑創作是得到了眾多文人的指點。

B.文香寫無名英雄塑像周圍的場景,用都市的喧器與繁華村托雕塑的無人問津,表述出對人們淡忘英雄的無奈。

C.文章中提及《無名英雄紀念碑》碑座上的數據,頌揚了川軍不怕犧牲的精神,重在強調當時日本侵華之兇殘。

D.文末“他的雕塑還在”意蘊豐富,既表現了塑像的永恒,也表現了雕塑所代表的精神將會永遠激勵后人。

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開頭以蒲公英、琥珀為喻,形象生動地闡明劉開渠與成都的淵源及其在雕塑史上的貢獻。

B.文章是以對劉開渠及其雕塑故事的挖掘和對成都現存雕塑的相關梳理為線索展開敘述的。C.文章開頭與結尾形成完美照應:既表述了劉開渠之于成都的意義,又能引發讀者深人思考。D.文章在敘述雕塑故事時并未按照時間順序平鋪直敘,而是有所穿插,增強了文本的趣味性。

8.文章講述了劉開渠制作的三尊雕塑,請結合文本概括分析其敘述的側重點以及意圖。(6分)

9.請結合文本簡要闡述該散文題目“雕塑上的煙云”的含義與作用。(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十二年春,楚子圍鄭,三月,克之。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日:“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聽其俘諸江南,以實海濱,亦唯命;其翦以賜諸侯,使臣妾之,亦唯命。若惠顧前好,不泯其社稷,使改事君,夷于九縣,君之惠也,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左右曰:“不可許也,得國無赦。”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幾乎!”退三十里而許之平。夏六月,晉師救鄭。及河,聞鄭既及楚平,桓子欲還。士會日:“善。會聞用師,觀釁而動。楚君討鄭,怒其貳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昔歲入陳,今茲入鄭,民不罷勞,君無怨讟[注],政有經矣。”彘子日:“不可。晉所以霸,師武、臣力也。今失諸侯,不可謂力;有敵而不從,不可謂武。且成師以出,聞敵強而退,非夫也。命為軍帥,而卒以非夫,唯群子能,我弗為也。”以中軍佐濟。鄭皇戍使如晉師,日:“楚師驟勝而驕,其師老矣,而不設備。子擊之,鄭師為承,楚師必敗。”欒武子日:“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討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在軍,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之于勝之不可保、紂之百克而卒無后,訓之以若敖、蚧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則不匱。’不可謂驕。先大夫子犯有言日:‘師直為壯,曲為老。’我則不德,而徼怨于楚。我曲楚直不可謂老來勸我戰我克則來不克遂往以我卜也鄭不可從。”楚子又使求成于晉,晉人許之,盟有日矣。

(節選自《左傳·宣公十二年》,有刪改)

[注]讟:誹謗,怨言。

10.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我曲楚直不可謂老來勸我戰我克則來不克還往以我下也鄭不可從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孤不天”中的“孤”字是謙稱,與《六國論》“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中的“孤”字含義不同。

B.“不泯其社稷”中的“社”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片神鴉社鼓”中的“社”含義不同。C.“及河”與《過秦論》“因河為池”及《勸學》“非能水也,而絕江河”中的“河”含義相同,均指黃河。

D.中軍,古時行軍作戰時隊伍分為上、中、下或左、中、右三軍,由主帥所居中軍發號施令。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鄭國被楚國攻下后,鄭襄公誠懇地向楚莊王請罪,楚莊王認為鄭襄公能屈居人下,就一定能以誠信治理百姓,便同意講和。

B.楚國在治理國政、教化百姓等方面有著獨到之處,所以士會與欒武子二人都不贊同晉國發兵攻打楚國。

C.鄭國使者皇戌以楚軍屢戰屢勝必然驕傲且其將帥年老疲憊為由勸說晉國攻打楚國,并許諾鄭國軍隊作為楚軍的輔佐。

D.欒武子并不認為楚國必敗,他反而認為晉國如果聽取鄭國來使的建議去攻打楚國,是和楚國結怨的不合乎道德的做法。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聽

(2)楚君討鄭,怒其貳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

14.請簡要概括文中彘子的觀點以及他持此觀點的理由。(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兩首詩歌,完成15~16題。

菊花[唐]元稹菊花[明]唐寅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

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項是(3分)

A.元詩中的“似陶家”用典,“陶家”是指東晉詩人陶淵明的居所。

B.元詩第二句寫出詩人賞菊興致之濃,表現了詩人悠閑的情態。

C.唐詩用一個“幽”字描寫故園菊花淡然安靜、毫不張揚的狀態。

D.唐詩寫菊花在一夜霜降后敗落,以碧空襯托菊花的凄美姿態。

16.詠菊是古代詩歌中的常見題材,但是兩個詩人都不落俗套,寫出了新意,請分別結合詩歌內容進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密《陳情表》中,“,”兩句不僅寫出朝中官員對的重視,還體現了當時沿用的一.種官吏選拔制度察舉制。

(2)《赤壁賦》中,“,”兩句描寫了蘇軾用桂木和蘭木做的船槳劃破水波,船在月光浮動的水面上逆流而上的場景。

(3)“東風”多指春風,又因其能催生萬物,也被視為權貴的象征。請寫出唐宋詩詞中帶有“東風”意象的句子“,”和“,”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

材料一:父親常做的菜有荷花菜、鍋包肉、爆熘(豬肝、大腸、腰花)三樣、澆汁……等等一二十種。我不知父親總共能做多少種萊也不知這些菜屬于什么萊系流派但他的廚藝用來居家擺席待客(①)。有時,他邊做邊叮囑母親:酥白肉,一定要用蛋清糊,出鍋時雪白,香脆可口。做鍋包肉時要用蛋黃糊,出鍋時金黃晶亮,否則顏色不對,味道也差。我最喜歡父親做的荷花菜。先把肥瘦肉剁成末,加上調料攪拌均勻,之后把白萊幫切成荷花瓣狀,包上肉餡擺在盤中,整個盤子像一朵盛開的大荷花,最后上鍋蒸熟,我就可以(②)了。姐姐問過父親,在哪兒學的廚藝。父親說,在果匠鋪當學徒時,旁邊有家飯館,廚師是山東人,善做魯菜,幫他打打下手,多看看,也就會了。(1)拜師學藝,人家的訣竅不一定教給你,你得自己悟,自己看,自已試,舊社會叫偷藝法。比如熟不熟,說不明白,全靠經驗,憑感覺,一看菜的顏色就知道了。起鍋早了,欠火,生,不行;起鍋晚了,熟過了,口感不好,也不行:總之,要掌握火候,手疾眼快,恰到好處,才能色香味形俱佳。

材料二:人們常說中國是“詩的國度”,①,而《詩經》就是這一傳統的源頭。兩三千年來,它始終陶冶、教化著一代代中國人,塑造著我們的語言、思維和價值觀。人們把讀書多、有學問叫作“滿腹詩書”,最開始這里的“詩書”并不是泛指詩歌和書籍,②。人們稱品位高雅、富有情趣為“風雅”,將故作高雅稱為“附庸風雅”,“風雅”原指《詩經》中的《國風》《大雅》《小雅》,它們是《詩經》的主體內容,代表著端正的價值觀和純正的審美品位。可見,《詩經》的因子早已融入我們的語言,(③)地塑造著我們的思維。③,我們稱之為“詩教”,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價值觀念。

(2)“詩教”傳統伴隨著中華文明的命運起伏跌宕,是一段繼承與創新并重的艱辛歷程,至今仍對我們富有啟發和教育意義,

18.下列對材料一畫波浪線句子的標點符號的使用情況,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括號里的內容是對“爆熘三樣”的整體解釋,應放在“三樣”后面。

B.省略號和“等等”在表意的功能上是一致的,有重復之嫌,應刪除其一。

C.兩處問號都恰到好處地用在了表疑問語氣的句子后面,表述出“我"的疑惑。

D.“香脆可口”后的句號應改為分號,受“叮囑母親”后冒號的管轄,表示并列。

19.材料一結尾畫橫線句子可以改寫為“要想把菜做得色香味形俱佳,就要手疾眼快,恰到好處;起鍋早了與起鍋晚了都不好,不是容易生就是熟過勁”。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為什么說原文表述效果更好(4分)

20.請在兩則材料的括號內填人恰當的成語。(3分)

21.兩則材料中畫雙橫線的(1)(2)兩句都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述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4分)

22.請在材料二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6分)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順豐航空B757機隊的飛行員萬春海,如今已是一名開著飛機、載著數以噸計的快遞穿行在云端的資深飛行機長。在成為機長前,他曾是一名奮戰在快遞收派一線的小哥。2007年,在得知順豐航空有針對員工的招飛計劃后,他便毅然報名,因體重超標,他一周減重16斤通過體檢,圓了飛行夢。對此,萬春海表示,“這個時代會給你很多機遇,一旦抓住,這種成就會超出你的預期”。

人們對夢想的追逐正如草木對陽光和雨露的渴望,夢想日被付諸行動,就會進發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以上材料頗具啟示意義,立足當前的時代浪潮,作為新時代青年,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演講稿,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難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測試

語文猜題卷(四)參考解析

命題人猜想:2023年高考在試卷模式、各板塊題量分值上將不會有大變化,而在題目命制上將大膽創新,特別是古詩文閱讀和語言文字運用部分。

命題新情境:現代文閱讀Ⅱ選取一篇散文,以雕塑家劉開渠的經歷為文,贊頌了他身上的家國情懷;語言文字運用部分將兩則材料綜合在一起進行命題,命題形式新穎。

亮點新試題:第10題,以主觀題的形式考查文言斷句,形式新穎,有一定的難度;第18題,綜合考查標點符號的用法,對考生的語文基礎知識有一定要求。

一、現代文閱讀

(一)現代文閱讀I

[中心話題]數字時代古文字的研究和傳承

[選材意義]選擇數字時代古文字研究方面的素材,一方面宣傳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融入了時代性,同時還引導考生思考如何運用先進的技術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有利于拓展考生思維、豐富考生知識。

1.B

[關鍵能力]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

[選項分析]A項,“可以直接鎖定未釋字形對應的已識字”錯誤,根據材料一第2段中的“識別推薦結果會給專家以有效提示”,可知圖像識別技術能提示專家,但不一定能直接鎖定未釋字形對應的已識字。C項,“否則音韻學家也沒有辦法”錯誤,材料一最后一段說的是“面對以往從未出現過的通假用例,模型是無能為力的,所以還需要音韻學家介人”。D項,“普通的研究者根本無法接觸到古文字實物”錯誤,根據材料二第1段中的“除了極少數在博物館展示的材料外,一般的研究者根本無法接觸到古文字實物”,可知普通的研究者還是能接觸到在博物館展示的古文字實物的。

2.B

[關鍵能力]篩并整合文中信息,

[選項分析]"這說明人工智能發揮的作用超過專家"錯誤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需要專家做好通假現象從未出現過的通假.用還需要的學家介人”,可知專家發揮的作用非常大,人工智能發揮的作用沒有超過專家。

3.D

[關鍵能力]理解文中重要概念。

[選項分析]A項,運用古代語料破解字形,使用了推勘法,B項,利用已識字來考證未釋形體,使用了形體對照法:C項,根據偏旁來考釋古文字,使用了偏旁分析法。D項,說的是同個字在不同文字體系中的釋讀不同,沒有體現古文字考釋方法。

4.材料一首先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人工智能對古文字考釋的幫助是多方面的;(1分)然后具體介紹了人工智能技術在形體對照法、推勘法偏旁分析法、歷史考證法中發揮的作用;(2分)最后指出古文字考釋的新方法——破解通假關系法。(1分)

[關鍵能力]分析材料論證思路。

[解題步驟]

第一步:閱讀材料一,概括主要觀點。閱讀材料一可以發現,文本主要論述的是人工智能可以從多方面幫助古文字考釋。

第二步:分析每一段,概括其主要內容。第1段,指出人工智能可以從多方面幫助古文字考釋,并引出古文字考釋方法與人工智能技術的關聯。第2至4段分別論述了人工智能技術對形體對照法、推勘法、偏旁分析法和歷史考證法的幫助。第5段論述了人工智能在新的考釋方法破解通假關系法上的運用。

第三步:關聯主要觀點,確定論證思路。結合材料一的主要觀點可以梳理出思路: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第2到4段為并列說明,最后一段為補充說明。

5.①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存儲海量信息,為全面提升古文字考釋水平注入強勁動力,有利于古文字的研究、傳承;

②數字化技術可以多維呈現古文字資源,將原來深藏于博物館的珍貴文字文物資料與研究者共享,為古文字研究獲取資料提供極大便利,提高古文字研究和學習效率;

③數字時代提供的各類傳播路徑和平臺,能拉近古文字和社會、大眾的距離,可為古文字的傳承和傳播開辟極為廣闊的前景。(每點2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關鍵能力]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

[解題思路]第一步:解讀題干,把握答題方向。閱讀題干可以發現,此題要“結合兩則材料”作答,這意味著,題干中的“數字技術”既包括材料二的數字化技術,也包括材料一的人工智能技術,而“古文字傳承”實際上包含了古文字研究、傳承和傳播。第二步:篩選信息,歸納內容要點。閱讀材料一,可以概括出人工智能可以從多方面幫助古文字的考釋工作這一要點;閱讀材料二,可以篩選出“通過網絡系統和其他電子媒為古文字研究、傳承和傳播提供極為便利的條件”“古文字數字必將極大地提高古文字研究和學習的效率”“數字時代,網絡、新媒體和各類傳播平臺...對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古文字學學科的長遠發展都有深遠意義”等信息,由此可歸納出數字技術為古文字專家獲取資料提供便利,提高古文字研究和學習效率,數字技術拉近古文字和社會、大眾的距離等要點。

現代文閱讀II

猜有所依猜熱點素材

2022年新高考I卷選取一篇散文進行考查,說明近年來高考有以散文作為命題材料的趨勢,本文主要講述了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與成都雕塑的淵源及其在雕塑史上的貢獻,展現了他愛國無私、重情重義的品質,歌頌了老一輩藝術家的家國情懷,符合高考立德樹人的要求。

猜題指數:★★★★★

6.D

[關鍵能力]理解作品相關內容。

[選項分析]A項,“說明劉開渠能為‘人’進行雕塑創作是得到了眾多文人的指點”錯誤,文中郁達夫的感嘆是他在看了劉開渠的雕塑后發出的,并不能“說明劉開渠能為‘人’進行雕塑創作是得到了眾多文人的指點”。B項,“表述出對人們淡忘英雄的無奈”過分解讀,根據文章第6段無法分析得出這一結論。C項,“重在強調當時日本侵華之兇殘”錯誤,這里寫《無名英雄紀念碑》碑座上的數據,重在告誡后人不要忘記歷史,要銘記這些無名英雄對抗戰的貢獻,是他們的浴血抗戰換來了如今的幸福生活。

7.B

[關鍵能力]分析鑒賞作品藝術特色。

[選項分析]“對成都現存雕塑的相關梳理為線索”錯誤,文章只是詳細敘寫了劉開渠為成都做三尊塑像王銘章塑像、無名英雄塑像和李劼人塑像的故事,并不能說文章以“對成都現存雕塑的相關梳理為線索”展開敘述。

8.①文章在敘寫制作王銘章塑像時重在再現劉開渠工作環境的惡劣,在敘寫制作無名英雄塑像時重在描寫以川軍幸存者為原型創作的情況;寫此二者意在表現劉開渠強烈的愛國情感。(4分)

②在敘寫制作李劼人塑像時重點描寫魏時珍、李劼人和劉開渠的交往,突出了劉開渠為人重情重義的形象。(2分)

[關鍵能力]分析作品相關內容,歸納內容要點。

[解題步驟]

第一步:審清題干,明確答題區間。題干中的“分析其敘述的側重點以及意圖”,表明此題主要考查對文本主要內容的分析與概括;“講述了劉開渠制作的三尊雕塑”指明答題區間。

第二步:結合文章內容,梳理作答要點。解答此題,首先要明確文章描寫劉開渠制作的三尊雕塑對應的段落。梳理文章內容可知分別為第2--4段第5-6段和第7段。根據文章第2一4段的內容可知,文章在敘寫劉開渠制作王銘章雕塑時,側重于展現當時制作雕塑條件的艱苦:根據文章第5-6段的內容可知,文章在敘寫劉開渠制作無名英雄雕塑時,側重于描寫劉開渠以川軍幸存者為原型創作的情況;根據文章第7段的內容可知,文章在敘寫劉開渠制作李劼人雕像時,側重于講述劉開渠與李劼人、魏時珍之間的情誼。通過分析可以發現,文章敘寫劉開渠制作前兩個雕塑時都意在表現劉開渠的家國情懷及民族氣節,而敘寫制作第三個雕塑時則意在表現劉開渠重情重義的形象。

9.①"煙云”實指當年劉開渠制作王銘章塑像時的真實環境充斥著戰爭煙云,“雕塑上的煙云”點明雕塑來之不易,突出強調劉開渠強烈的家國情懷;

②"煙云”也指戰爭年代給人們留下的陰霾,“雕塑上的煙云”表明對這段歷史的深刻感懷,以示不忘歷史;

③"雕塑上的煙云"還指劉開渠在雕塑史上的貢獻,紀念了劉開渠為成都創造許多城市雕塑,沖破了中國傳統雕塑的束縛。(每點2分)

[關鍵能力]分析鑒賞散文標題的含義與作用。

[解題思路]分析鑒賞散文標題的含義和作用,應分析散文標題的表層義和深層義。根據文中對劉開渠制作王銘章塑像時的周圍環境的描寫,可分析出“煙云”的表層義,即指真實的戰爭煙云,由此可知標題意在表現劉開渠在抗戰期間制作王銘章塑像的艱苦條件,點明雕塑來之不易;再根據“他現在做的代.表著全中國不屈服的同胞的頂天立地的人”,可知其濃郁的家國情懷,由此可得出解析第①點。根據原文中對無名英雄塑像碑座上的文字描述可知,標題也寄寓著對抗戰歷史的深刻感懷,由此可得出解析第②點。根據“我們的雕塑,一般只在劉開渠的這一尊塑像,是撒下的第一粒種子,不僅成為成都而且成為全國城市雕塑的發源地”,可知“雕塑上的煙云”也指劉開渠在雕塑史上的貢獻,由此可得出解析第③點。

二、古代詩文閱讀

(一)文言文閱讀

[詞語積累]實詞①肉袒;脫去上衣,裸露肢體,以示恭敬和惶恐。②遞;迎接。③臣妾:臣是男性奴隸,妾是女性奴隸,文中用作動詞,指做奴隸。④夷:等同于。⑤幾;希望。⑥平:講和。⑦釁;間隙、破綻、機會。⑧罷:疲勞。⑨徽怨;招致怨恨。

10.我曲楚直/不可謂老/來勸我戰/我克則來/不克遂往/以我卜也/鄭不可從(3分)

[關鍵能力]文言斷句。

[解題思路]解答此題,首先可根據虛詞進行判斷。“也”為句末語氣詞,其后應斷開。然后可根據句意進行判斷。“不可謂老”的意思是“不能說楚國氣衰”,語意完整,其前后應斷開;“來勸我戰”的主語是鄭國,“我克則來”“不克遂往”是晉楚兩國開戰后的兩種結果及鄭國對應的兩種不同做法,其間應斷開。

猜有所依猜創新題型

近兩年高考卷主觀題考查比重有所增加,且整體呈現出創新的趨勢,故本卷以主觀題的形式命制文言斷句題,考查考生對文言斷句的把握能力,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猜題指數:★★★★★

11.C

[關鍵能力]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理解文言實詞。

[選項分析]“非能水也,而絕江河”中的“河”泛指河流,而非特指黃河。“河”字是否指黃河,需要根據文章背景以及前后文來判斷。

12.C

[關鍵能力]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解題步驟]

C項內容對應原文中的“鄭皇成使如晉師,日:‘楚師驟勝而……楚師必敗。”。

再比對“以楚軍屢戰屢勝必然驕傲且其將帥年老疲憊為由勸說晉國攻打楚國”曲解文意。

深分析原文中是說楚國軍隊(長期在外征戰)疲憊不堪,并非是說“其將帥年老疲憊”。

13.

(1)讓君王您心懷憤怒來到我國,這是我的罪過,豈敢不一切聽從您的命令

(2)楚國國君討伐鄭國,是(因為)憤恨鄭國懷有二心又憐憫鄭國的卑微。背叛就討伐它,順服就赦免它,德行、刑罰都完成了。

[關鍵能力]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評分標準](1)關鍵詞“及”"唯命是聽”各1分,反問句式1分,句子大意1分:(2)關鍵詞“討”“貳”“舍”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4.能子認為晉國應該攻打楚國。(1分)

理由:①如果晉國因楚國而不去救援鄭國,就稱不上軍隊勇武、臣子盡力;

②遇到強敵就撤退,不算大丈夫。(2分)

[關鍵能力]理解文章內容,歸納內容要點。

[解題思路]解答此題,首先應確定答題區間,題干已明確要求概括彘子的觀點以及他持此觀點的理由,據此可鎖定答題區間為“彘子日:‘不可。晉所以霸,師武、臣力...樣子能,我弗為也。”。根據“不可”以及上下文語意,可知彘子認為晉國應該攻打楚國,根據"晉所以霸,師武、臣力也..有敵而不從,不可謂武。且成師以出,聞敵強而退,非夫也”可以得出他認為“不可”的原因。然后據此概括整合,即可得出解析。

[參考譯文]

宣公十二年春天,楚莊王包圍了鄭國,歷時三個月,攻克了鄭國。鄭襄公袒露上身牽著羊去迎接(楚莊王),說:“我沒有順從天意,不能侍奉君王,讓君王您心懷憤怒來到我國,這是我的罪過,豈敢不一切聽從您的命令如果把我俘虜到長江之南,流放到(人煙稀少的)海邊,也聽從君王的命令;如果滅亡鄭國并將鄭國的土地賜給諸侯,讓鄭國人做他們的奴隸,也聽從君王的命令。如果承蒙(您)顧念從前的友好,不滅絕我國,讓鄭國重新侍奉君王,等同于楚國各縣(的地位),這是君王的恩惠,也是我的愿望,但又不是我敢于指望的。”楚莊王身邊的大臣說:“不能答應他,得到的國家沒有赦免的。”楚莊王說:“鄭國的國君能夠屈居人下,一定能以誠信治理百姓,難道可以希望得到他的國家”楚國退軍三十里并允許鄭國講和。夏季六月,晉國軍隊救援鄭國。到達黃河邊,聽說鄭國已經和楚國講和,桓子想(率軍)返回。士會說:“好。我聽說用兵時,要觀察(敵人的)破綻然后行動。楚國國君討伐鄭國,是(因為)憤恨鄭國懷有二心又憐憫鄭國的卑微。背叛就討伐它,順服就赦免它,德行、刑罰都完成了。楚國往年攻入陳國,今年攻入鄭國,百姓沒有疲勞,國君沒有受到怨恨誹謗,可見政令合乎常規了。”彘子說:“不行。晉國之所以能稱霸,是因為軍隊勇武、臣子盡力。如今(晉國不出戰)失去鄭國,不能說是盡力;有了敵人不去追擊,不能說是勇武。況且大軍出動,聽到敵人強大就撒退,這不算大丈夫。奉君命擔任軍隊的統帥,卻以不是大丈夫告終,只有你們能做到這樣,我不會這么做。”(說完就)率領中軍渡河。鄭國的皇戍出使到晉軍中,說:“楚國軍隊屢次取勝而驕傲,他們的軍隊(長期在外征戰)疲憊不堪,又不加設防。你們攻擊他們,鄭國的軍隊作為輔佐,楚軍必然失敗。”欒武子說:“楚國自從戰勝庸國以來,楚國的國君沒有一天不在治理國內百姓時訓導他們人民生計不容易、禍患隨時會到來、戒備警惕不可懈怠;在軍隊中,沒有一天不在整惕士兵時再三警誠他們勝利不能保持、商紂百戰百勝最終仍然亡國,用(楚國先祖)若敖、蚡冒駕著柴車、穿著破衣開創山林基業的事跡來教導他們。(還)勸誠他們說:‘百姓的生計在于勤勞,勤勞就不會匱乏。’這就不能說楚國驕傲。先大夫子犯說過:‘(出兵作戰時)軍隊理直就氣壯,理屈就氣衰,我們(的行為)不合乎道德,又招致楚國怨恨。我們理屈楚國理真,不能說楚國氣衰。(現在鄭國)來勸我軍(與楚國)作戰,我們戰勝就來歸服,我們沒有戰勝就投靠楚國,按照我的推測,鄭國的話不能聽從。”楚莊王又派人向晉國求和,晉國人答應了,已經有了結盟的日期。

(二)古代詩歌閱讀

15.D

[關鍵能力]鑒賞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

[選項分析]“一夜玄霜墜碧空"意思是菊花好像一夜之間從碧空墜落的厚厚的霜,這里是說菊花盛開,并不是寫菊花在一夜霜降后敗落。

16.①元詩詠菊,卻說自己并不是“偏愛菊”,只是因為菊花在百花凋盡時還在開放,委婉地表述了對菊花凌寒開放的贊頌,富有新意。

②唐詩詠菊,全詩不提一個“菊”字,通過對菊花姿態和生存環境的描寫表現了菊花的淡然、毫不張揚,并以菊花自比表現高潔品格,富有新意。(每點3分)

[關鍵能力]賞析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

[詩歌鑒賞]元稹《菊花》元稹的這首詠菊詩,別出新意地道出了他愛菊的原因。“秋叢繞舍似陶家”的“繞”字寫屋外所種菊花之多,環境幽雅,仿佛陶淵明家,運用陶淵明愛菊的典故。“遍繞籬邊日漸斜”的“繞”字寫詩人賞菊興致之濃,不是到籬邊便駐足,而是“遍繞”,直至日之將夕,表現了詩人賞菊時專注、悠閑的情態。“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以否定句式陡然一.轉,指出自己并非沒來由地鐘情菊花,點明了詩人愛菊的原因: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謝的,言語之中盡含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

唐寅《菊花》這是一首托物寄興的詩。第一句詩人先描寫故園中的菊花幽然綻放的情形,第二句詩人寫菊花盛開,一夜之間好像厚厚的霜從天空墜落,贊美了菊花高傲的品質,同時以菊花自比。結尾兩句寫淪落天涯的文人騷客從籬笆里開放的秋菊中看盡了濃濃衰颯的秋意。故園中清冷的景色勾起了詩人心中的愁緒,羈旅他鄉,他自己又何嘗不是那天涯未歸客呢

(三)名篇名句默寫

17.(1)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2)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3)東風不與周郎便(杜牧《赤壁》)/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小樓昨夜又東風(李煜《虞美人》)(五、六空如有其他解析,只要符合要求即可得分)(每空1分,有錯字、別字不得分)

[關鍵能力]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

[解題題眼](1)應把握住“朝中官員對的重視”“體現了當時沿用的一種官吏選拔制度一察舉制”這兩處關鍵信息;(2)應把握住“用桂木和蘭木做的船槳劃破水波”“船在月光浮動的水面上逆流而上”這兩處關鍵信息;(3)應把握住“東風”“唐宋詩詞”這兩處關鍵信息。

[易錯字](1)逵;(2)棹,溯。

三、語言文字運用

18.C

[關鍵能力]辨析常見標點符號的用法。

[選項分析]畫波浪線句子中的兩處問號都使用不當,盡管句子是有疑問的內容,但是整個語句是陳述語氣,因此使用不正確,應將兩處問號改為逗號。

猜有所依猜創新題型

近兩年新高考卷語言文字運用部分考查形式多有創新,此題對材料中的標點符號用法進行綜合考查,要求考生能夠掌握常見標點符號的基本用法,命題形式新穎。

猜題指數:★★★★★

19.①原句基本以短句為主,長短句結合,符合語段日常口語化的語體風格,增強了起鍋早晚的對比,比改句表述效果更好;

②原句采用先分說后總結的結構,給人一種循序漸進之感,比改句更符合表述邏輯,表述效果更好。(每點2分)

[關鍵能力]分析句子的表述效果。

[解題思路]解答此類試題,可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