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樞神經細胞瘤的MRI診斷及鑒別診斷課件_第1頁
中樞神經細胞瘤的MRI診斷及鑒別診斷課件_第2頁
中樞神經細胞瘤的MRI診斷及鑒別診斷課件_第3頁
中樞神經細胞瘤的MRI診斷及鑒別診斷課件_第4頁
中樞神經細胞瘤的MRI診斷及鑒別診斷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樞神經細胞瘤的MRI診斷及鑒別診斷河南省桐柏縣人民醫院韓禮良中樞神經細胞瘤1982年,Hassoun等首次報告通過電鏡研究了2例腦室內腫瘤,并將其命名為中樞神經細胞瘤(centralneurocytoma)。中樞神經細胞瘤為良性腫瘤。約占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0.25%~0.5%。

臨床表現

中樞神經細胞瘤好發于青壯年,平均年齡約30歲左右。腫瘤生長緩慢,病史可長達數十年之久,臨床癥狀通常有頭痛、惡心、嘔吐、視力下降等。形態學表現腫瘤多發于透明隔孟氏孔附近,向雙側側腦室內突出或以一側側腦室為主,也可向第三腦室生長,常表現為附著于透明中隔,以寬基底或細蒂與透明中隔相連。由于腫瘤分化好,生長空間大,故發現時腫瘤體積一般較大。腫瘤形態常不規則,一般有分葉,往往呈土豆狀。病理學表現

光鏡下組織學改變酷似少突膠質細胞瘤。但在免疫組織化學及超微結構上腫瘤細胞具有向神經元分化的特征。免疫組化研究顯示有神經元標記的蛋白質、神經元特異的烯醇化酶和突觸素的一致表達。2007年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組織學分類將中樞神經細胞瘤歸屬于神經元和混合性神經元-神經膠質腫瘤。CT表現CT平掃多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境界清楚,不規則分葉狀。半數以上瘤體內可見散在鈣化灶。瘤體內囊變較多見,呈低密度區。腫瘤位于右側腦室并靠近Monro孔區,透明隔向對側移位女,20歲。1個月前無誘因反復出現頭痛、頭昏,無伴昏迷及嘔吐。腫瘤由透明隔向雙側腦室生長男性,22歲中樞神經細胞瘤:病灶呈囊實性鑒別診斷(一)

室管膜下巨細胞星形細胞瘤:也起源于孟氏孔區,與中樞神經細胞瘤有相同的發生部位,但室管膜下巨細胞星形細胞瘤發生在結節性硬化患者,發生年齡較中樞神經細胞瘤年輕,多見于青少年。病灶常為實性,邊緣光整,囊變少見,增強掃描呈顯著強化,CT可顯示鈣化的室管膜下結節。室管膜下巨細胞星形細胞瘤女,34歲。頭痛、頭沉9個月,斷續痛到持續痛。無抽搐、昏迷史,皮膚無胎記。結節性硬化合并室管膜下巨細胞星形細胞瘤鑒別診斷(二)

側腦室腦膜瘤:與中樞神經細胞瘤的CT密度和MRI信號類似,①但發病部位不同,腦膜瘤多位于側腦室三角區,而中樞神經細胞瘤位于透明中隔孟氏孔附近。②增強掃描,腦膜瘤比中樞神經細胞瘤強化顯著。③腦膜瘤囊變少見,而中樞神經細胞瘤囊變較常見。側腦室腦膜瘤女,36歲。右側肢體無力2月。鑒別診斷(三)

室管膜瘤:好發于側腦室三角區,主要見于兒童,與側腦室壁廣基相連或跨室壁生長,邊界清楚,常有出血和囊變,中心性壞死常見,通常容易與中樞神經細胞瘤鑒別。右枕部室管膜瘤男,5歲。主訴:頭痛一月余。一月前不明原因出現頭痛,以全腦脹痛,后逐漸加重,并呈陣發性加劇,頭痛劇烈時嘔吐一次,為胃內容物,非噴射狀。當地鼻竇CT未見異常。以感冒治療效不佳。鑒別診斷(四)

脈絡叢乳頭狀瘤:常見于兒童,也好發于側腦室三角區,常累及室管膜下腦白質,邊緣常呈羽毛狀,病灶較均質,顯著強化,大量分泌腦脊液是其特征性表現。右側腦室三角區脈絡叢乳頭狀瘤男,1歲9個月。左上下肢活動不靈兩個月。小結對于年輕患者,發生于側腦室透明隔、鄰近Monro孔的腫瘤,病灶呈囊實性,囊性變主要位于腫瘤的周邊,腫瘤周邊等信號的條索狀結構與側腦室前壁、側壁及胼胝體不同程度粘連;腫瘤實性部分及間隔呈等或稍長T1、長T2信號,增強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