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課教案教學設計課件人教初中語文七上《《論語》十二章》-(五)_第1頁
公開課教案教學設計課件人教初中語文七上《《論語》十二章》-(五)_第2頁
公開課教案教學設計課件人教初中語文七上《《論語》十二章》-(五)_第3頁
公開課教案教學設計課件人教初中語文七上《《論語》十二章》-(五)_第4頁
公開課教案教學設計課件人教初中語文七上《《論語》十二章》-(五)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論語十二章【教學目的】了解孔子的哲學觀念,理解孔子仁學的基本理論;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體會孔子所倡導的“為學之道”;掌握有關《論語》和孔子的基本文學常識,體味《論語》的語言風格及其對后世文學的影響。【重點難點】孔子的仁學觀念;孔子的教育思想;《論語》的語言風格。【教學時數】2課時。【教學內容】一、字詞句解析二、孔子的仁學思想與教育理念三、語言特點【思考題】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試作歸納。2.《論語》的語言風格有何特點?一、作品簡介1.孔子其人《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于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被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孔子的遠祖是宋國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世就沒落了。據考證,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母親叫顏征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叔梁紇很不滿意,于是又娶顏征在。當時叔梁紇已66歲,顏征在還不到20歲。梁紇老而征在少,時人謂之野合。禱于尼丘,得孔子,故名丘,字仲尼。孔子年輕時做過“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幾任小官。五十歲時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后罷官,曾帶領弟子周游列國14年,終不再仕。晚年返魯致力于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分子。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這樣幾個方面:發憤忘食,安貧樂道;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與人為善,直道而行。后世對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贊譽,所謂“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也作“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朱子語類》卷九十三)有言:“‘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唐子西嘗于一郵亭梁間見此語。”)孔子去世后,歷代帝王為彰顯對孔子的尊崇,不斷對孔子進行追封追謚,諸如“尼父”、“褒成宣尼父”、“文圣尼父”、“先師尼父”、“先圣”、“宣父”、“文宣王”、“玄圣文宣王”、“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先師”,等等。2.《論語》其書《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其體式歸納起來主要有: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包括說話的對象),內容大多是關于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其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東漢時,《論語》被列為“七經”之一(七經:《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論語》成書于戰國初期。自漢代以來,注解《論語》之著作,真可謂汗牛充棟,舉不勝舉。比較重要的古注本有三國魏何晏《論語集解》,宋朱熹的《論語集注》,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等,今注本有程樹德《論語集釋》、楊樹達《論語疏證》、楊伯峻《論語譯注》、錢穆《論語新解》等。何謂“論語”?班固《漢書·藝文志》云:“《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由此可知,“論語”的“論”是“論纂”的意思,“論語”的“語”是“語言”的意思,“論語”就是把“接聞于夫子之語”“論纂”起來的意思;并且,“論語”的名字是當時就有的,不是后來別人給它的。那么,“論纂”又是什么意思呢?《說文解字》云:“論,議也。”議,即商議、討論。商議、討論,顯然非一人之事,而且商議、討論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有所定論。所以,以本義,“論”就是大家共同商議論定。那么,班固所謂“論纂”,就是通過大家共同商議論定而纂集;“論語”,就是“大家共同商議論定的語錄”,或者“經過討論的語錄”之義。也就是說,“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二、孔子的仁學觀念作為偉大的思想家,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思想體系以“仁”學為其核心,以“仁”釋“禮”,強調復禮歸仁。那么,孔子之仁學的要義何在呢?孔子是如何論“仁”的呢?據楊伯峻《論語譯注》所附“論語詞典”的統計,“仁”字在《論語》中一共出現了109次。其中最重要的一段論述是《顏淵》篇的一段對話: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此段對話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涉及了孔子仁學最重要的三個層面,即仁之內涵,為仁之方,仁與禮之關系。下面聯系其他篇目的相關論述,分別簡析之。1、“仁”之基本內涵“克己復禮為仁。”(《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陽貨》)“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子路》)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可見,孔子之“仁”,即是約束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禮的規范;是以孝悌為根本而又超越血緣親情、由近及遠的“差等”之愛;是涵蘊、孕育各種美善德行的總德。一言以蔽之,在孔子看來,“仁”就是人的本性的最高表現,是人的美德的最高概括。《中庸》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鄭玄注:“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問之言。”孔穎達疏:“仁謂仁愛相親偶也。言行仁之法,在于親偶。欲親偶疏人,先親己親,然后比親及疏,故云‘親親為大’。”《說文解字》曰:“仁,親也,從人二。”段玉裁注引上文鄭注并曰:“人耦,猶言爾我親密之詞。獨則無耦,耦則相親,故其字從人二。”李澤厚說:仁,“乃是以親子情(孝慈)為主軸,輻射開來卻具有神圣性質的愛的人際心理的概括總稱”。(《說巫史傳統》,見《己卯五說》)吳展良(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說:“孔子發現禮的根本是仁,而以其為人生價值的核心。仁字所講的就是我們的一顆心,是人與人乃至人與萬物相接觸時,自然發生的溫情厚意”;“當人對萬物有一番溫情厚意時,是人心最感平安、喜悅、光明與充實的狀態”。(《尋找核心價值:儒學與現代社會的價值困境》,見黃俊杰編《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蕩》)2、“仁”與“禮”之關系“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孔子釋“禮”歸“仁”,將仁的基本性質確定為約束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禮的規范,并宣揚為仁的自覺性,力圖吧“禮”這種外在的約制,通過“仁”的德性修養,化作主體內在的、自覺的道德規范。3、“為仁之方”“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可見,孔子所謂的“為仁之方”即為仁的工夫與方法,主要就是“忠恕”之道。“忠”是從積極的方面說,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有所作為也盡心盡力地讓別人有所作為,自己想飛黃騰達也盡心盡力地讓別人飛黃騰達。“恕”是從消極的方面說,也就是孔子在《衛靈公》篇里回答子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平?”的問題時所說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總起來說,“忠恕”之道就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乃至萬物,以對待自己的態度待人待物,從而成己又成物。這不就是“愛人”的具體體現嗎?能如此,不就是一個“仁者”了嗎?三、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孔子不僅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而且是偉大的教育家。他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范。錢穆《中國教育制度與教育思想》有言:“孔子崛興,以一平民,而把以前相傳的貴族教育開始轉移到平民社會來,開出此下平民講學之風。后世稱孔子為‘至圣先師’。孔子在中國教育史上,實亦可稱為開天辟地旋乾轉坤一偉人。”“《論語》一書,竟體是一種教育思想。讀其書,當如聽孔子之耳提面命,乃為真切。”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德行方面表現突出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在語言方面表現突出的有宰我、子貢,辦理政事能力較強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獻的有子游、子夏。《論語·先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語:宰我,子貢。文學:子游,子夏。”1.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豐富而深刻,要而言之,有如下四個方面:①關于教育指導思想。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衛靈公》),即受教育者不應分貴賤、賢愚,應該機會均等。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擴大了教育對象,使教育擴及于廣大平民,這在當時無疑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②關于教育的基本方法。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孔子還重視誘導式的啟發教育,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孔子特別強調“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孔子還強調在實行啟發誘導的基礎上,必須注意循序漸進,即:“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子罕》)這種使學生竭力鉆研,“欲罷不能”的情狀,正是對循循善誘啟發教育的寫照,在我國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③關于教育的基本內容。孔子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貴族學校所用的“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子所雅言,《詩》、《書》、執禮”(《述而》);“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季氏》)。由此可見,孔子是以詩、書、禮、樂為普通教材教育學生的。那么,在這些教學內容中孔子最為重視的是什么呢?從《論語》的許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詩》、《禮》是孔子教學的主要課程。④關于教育的培養目標。在孔子看來,進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義禮凈化人們的靈魂,協調人們的社會行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養具有仁義之心的“仕”、“君子”,以為當時的社會服務,這就是他著名的“學而優則仕”思想(《子張》)。正因如此,當季康子問他的弟子仲由、子貢、冉求能否“從政”的時候,孔子滿口答應可以“從政”(《雍也》)。事實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門生中,從政者為數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對參政。這說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目標與當時的社會需要是相統一的,體現了教育的社會價值。2.為學之道《論語》中關于學習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鑒。這些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①關于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其次,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述而》)。第三,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孔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同時,他還認為追求學問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敢于知難而進,“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雍也》)。孔子勉勵冉求要知難而進,只有這樣才能得道。事實上孔子自己就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述而》)。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公冶長》)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②關于學習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于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另外,孔子還非常重視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對一知半解,淺嘗輒止(《學而》。③關于學習的內容。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這四項內容對于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孔子在重視博學的同時,也強調學習要抓根本的東西,孔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這里孔子在回答子貢的問題時,說明自己的“多學”是相對的,在多學的基礎上,我是用一個道理來貫穿自己的學說的,這個道理就是學習的根本,學習重在抓住根本。④關于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于死記書本,而在于應用,在于實踐,在于“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關于這一思想,在孔子的學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現出來。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子路》)也就是說當官時有余力就應該學習,學習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這一思想實質上也體現了學與用的關系,也體現了孔子辦私學的目的,即通過教育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讓他們直接登上政治舞臺或作教師培養政治人才。當然,在孔子看來,學習的目的也在于對道義、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更值得注意的是,孔子還提出了“為己之學”的學習目的,所謂“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憲問》)。四、課文解析(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詞語匡補】●溫故而知新:溫,溫習。舊所聞昔所知為故,今所得新所悟為新。溫故而知新,溫習就有知識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可以為師:時時溫習舊得而開發新知,此乃學者之心得。有心得,斯所學在我,能學即能教,故曰可以為師。若分溫故知新為兩事,故是外面所得,新仍是外面所得,總之是記問之學。所學在外,則知識無窮,記問雖博,非屬心得,既非能學,即非能教。然心得亦非憑空自創,乃從舊聞中開悟新知,使內外新舊融會成一,如是始可謂之學。若僅溫故不能知新,則必有學絕道喪之憂矣。故惟溫故而能知新,始能勝任為師。【參考譯文】孔子說:“能從溫習舊知中開悟出新知,就可以做老師了。”【本章大旨】本章強調新故合一,教學合一。一方面,孔子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另一方面,孔子強調,溫故必求知新,能學然后能教,若僅務于記誦稗販,不能開新,即不足以任教。“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2)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詞語匡補】●罔:迷惘。只向外面學,不反之己心,自加精思,則必迷惘無所得。●殆:危殆。思而不學,則事無征驗,疑不能定,危殆不安。【參考譯文】孔子說:“僅向外面學,不知用思想,終于迷惘了。僅知用思想,不向外面學,那又危殆了。”(也可譯為:“孔子說:‘學習而不思考就迷惘,思考而不學習就危險。’”)【本章大旨】本章強調學與思當交修并進、互相結合(而不能偏廢)。僅學不思,將失去了自己。僅思不學,亦是把自己封閉孤立了。朱熹《論語集注》曰:“不求諸心,故昬(按:同‘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3)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詞語匡補】●孔文子:衛大夫,名圉(yǔ)。文,其謚。《左傳》載其人私德有穢,子貢疑其何以得謚為文,故問。【參考譯文】子貢問道:“孔文子何以得謚為文呀!”孔子說:“他做事勤敏,又好學,不以問及下于他的人為恥,這就得謚為文了。”【本章大旨】本章是孔子解釋孔文子謚號之涵義。“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不僅是對孔文子的評價,同時也是孔子自己治學態度之寫照。“敏而好學”,就是勤敏而興趣濃厚地發憤學習。“不恥下問”,就是不僅聽老師、長輩的教導,向老師、長輩求教,而且還求教于一般看來不如自己知識多的一切人,而不以這樣做為可恥。孔子“不恥下問”的表現:一是就近學習自己的學生們,即邊教邊學,這在《論語》書中有多處記載。二是學于百姓,在他看來,群眾中可以學的東西很多,這同樣可從《論語》書中找到許多根據。他提倡的“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對后世文人學士產生了深遠影響。(4)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詞語匡補】●博學于文:文,詩書禮樂,一切典章制度,著作義理,皆屬文。博學始能會通,然后知其真義。●約之以禮:禮,猶體。躬行實踐,凡修身、齊家、從政、求學一切實務皆是。約,要。博學之,當約使歸己,歸于實踐,見之行事。●弗畔:畔,通“叛”,背離,指離經叛道。君子能博約并進,禮文兼修,自可不背于道。【參考譯文】孔子說:“君子在一切的人文上博學,又能歸納到一己當前的實踐上,該可于大道沒有背離了!”(以上為錢穆《論語新解》之看法。“約之以禮”之“禮”,一說禮節、禮儀,亦通。楊伯峻《論語譯注》譯為:“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文獻,再用禮節來加以約束,也就可以不致于離經叛道了。’”)【本章大旨】本章意在說明“文”與“禮”、“博”與“約”兼修并進之于施行大道的重要性。就學言之謂之文,自踐履言之謂之禮,其實則一。惟學欲博而踐履則貴約,赤非先博文,再約禮,二者齊頭并進,正相成,非相矯。此乃孔門教學定法。(5)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泰伯》)【參考譯文】孔子說:“學習好像追趕什么一樣,就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失掉它。”【本章大旨】本章是講學習態度的問題。朱熹《論語集注》曰:“言人之為學,既如有所不及矣,而其心猶竦然,惟恐其或失之,警學者當如是也。”孔子自己對學習知識的要求十分強烈,他也同時這樣要求他的學生。這“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其實就是“學而不厭”一句最好的注腳。(6)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參考譯文】孔子斷絕四種毛病:不主觀臆測,不絕對肯定,不拘泥固執,不唯我獨是。【本章大旨】本章乃孔子弟子記孔子平日處事立行之態度。“絕四”是孔子的一大特點,這涉及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人只有首先做到這幾點才可以完善道德,修養高尚的人格。(7)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子罕》)【詞語匡補】●空空如也:或說:孔子自言無知。或說:此指鄙夫來問者,言此鄙夫心中空空。就文理,后說為是。或說:空空,即悾悾,誠愨(què)貌。鄙夫來問,必有所疑,有所疑,即非空空。然此鄙夫心中只有疑,并無知,則仍是空空,兩義可兼說。●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叩,如叩門,使門內人聞聲開門。又如叩鐘使自鳴。孔子轉叩問此鄙夫,使其心自知開悟。兩端者,凡事必有兩端,孔子就此鄙夫所疑之事之兩端叩而問之。竭,盡。于此兩端,窮竭叩問,使鄙夫來問者,對其本所懷疑之事之兩端均有開悟,則所疑全體皆獲通曉,更無可疑。然此非孔子先自存有一番知識,專待此鄙夫之問。孔子僅就其所疑而叩之,使自開悟,故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正為此鄙夫心悾悾如,誠愨有疑,又自承無知,故能循孔子之叩而逐步自有所開悟。若使此鄙夫胸有成見,不誠不愨,別懷他腸而來問難,則孔子雖善叩,此鄙夫必抱持己見,深團固拒,不能有所開悟矣。故孔子雖善教,此鄙夫亦善學。孔子之善教,正因其自認無知。此鄙夫之善學,亦正因其心空空誠愨求問。蓋問者心虛,而答者亦心虛,故使答者能轉居于叩問之地位,而問者轉居于開悟對答之地位。而此所疑之事,乃躍然明顯,不明顯于孔子之口,乃明顯于此鄙夫來問者之心頭。【參考譯文】孔子說:“我有知嗎?我實是無知呀!有個莊稼漢來問于我,他心空空,一無所知,只誠愨地來問,我亦只就他所問,從他所疑的兩端反過來叩問他,一步步問到窮竭處,就是了。”【本章大旨】本章乃記孔子教誨他人之態度與方法,亦孔子循循善誘之一例。言學問求知,必心虛始能有得,此其一。學問有所得,必由其心自有開悟,此其二。學日進,心日虛,得一知,必知更多為我所不知者。孔子曰:“我有知乎哉?無知也。”此非謙辭,正乃圣人心虛德盛之征,此其三。另外,孔子“叩其兩端”之求知與思想方法,也值得注意,體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8)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憲問》)【參考譯文】孔子說:“古代學者的目的在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現代學者的目的卻在裝飾自己,給別人看。”【本章大旨】本章旨在倡導“為己之學”的學習目的。朱熹《論語集注》曰:“圣賢論學者用心得失之際,其說多矣,然未有如此言之切而要者。于此明辨而日省之,則庶乎其不昧于所從也。”孔子認為學習是增加自身學問,完善自身道德修養的途徑,不是評價個人能力的尺度,更不是追逐名利的工具。古代的學者學習的目的是在于修養自身的學問道德,而現代學者的學習目的卻是用知識裝飾自己,以圖名利。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學派倡導的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荀子·勸學》曰:“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9)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衛靈公》)【詞語匡補】●多學而識:識(zhì),記。孔子常教弟子博學于文,弟子遂疑孔子當是多學而記識在心者,故孔子試以此為問。●然,非與:與,同“歟”。子貢初答曰然,隨即自疑,因復問。●一以貫之:貫,穿。一以貫之,如孔子言詩,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言禮,曰:“禮,與其奢也,寧儉。”(《八佾》)又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為政》)此等皆所謂一以貫之。惟詩禮之上,猶有貫通此詩禮者。多學,即猶言下學。一貫,則上達矣。上達自下學來,一貫自多學來。非多學,則無可貫。如云:“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子張》)是其多學。又曰:“文不在茲乎”(《子罕》),則又一以貫之矣。故求一貫,須先多學。多學當求一貫,不當專務多學而識,亦不當于多學外別求一貫。【參考譯文】孔子說:“賜呀!你以為我是多學了而一一記在心的嗎?”子貢對道:“是呀。(隨又說)不是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在此多學中有個一來貫通著的。”【本章大旨】本章強調學當一以貫之。本章一以貫之,與孔之告曾子章“一以貫之”(《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兩章之字所指微不同。告曾子是吾道一以貫之,之指道。本章告子貢多學一以貫之,之指學。然道與學仍當一以貫之。道之所得本于學,學之所求即在道。學者當由此兩章再深求孔子一貫之義始得。(1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參考譯文】孔子說:“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去思考,沒有益處,不如去學習。”【本章大旨】本章是說學習對于修養的重要性,也是在進一步闡發學與思的關系問題。在前面的一些章節中,孔子已經提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認識,這里又進一步加以發揮和深入闡述。學和思不可以偏廢,只學不思不行,只思不學也是十分危險的。總之,思與學相結合才能使自己成為有德行、有學問的人。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荀子·勸學》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錢穆《論語新解》曰:“人必生于群,必于群中而始成其為人。故學非一人之學,道非一人之道,亦必于群而始有學有道也。群亦非一日之群,自遠古以來,久有此群,久有此人矣。故人必學于人,尤必學于古之人,始獲知道。學如日,靜居而獨思則如火。舍學而思,譬猶去日之明于庭,而就火之光于室,可以小見,不可以大知。故君子貴乎樂群而敬學,不貴離群而獨思。”(11)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季氏》)【詞語匡補】●陳亢:亢,讀作gāng。●異聞:聞,教誨。與眾不同的教誨。●不學《詩》,無以言:《詩》有比興,答對酬酢。人若不學《詩》,無以與人言語。●不學禮,無以立:禮教恭儉莊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不學禮,無以立身。●聞斯二者:伯魚言只當父獨立時,聞斯學《詩》學禮之二者。●問一得三:問有異聞乎而得聞此三事。●君子之遠其子:孔子教伯魚,無異于教他人,故陳亢以為遠其子。遠謂無私厚,不偏愛。【參考譯文】陳亢問伯魚道:“你在你父親那里聽到些特別的教誨嗎?”伯魚對道:“沒有呀!有一次,我父親獨立在堂上,我在中庭趨過,我父親說:‘你曾學過《詩》嗎’我對道:‘沒有。’我父親說:‘不學《詩》,便不懂如何講話。’我退后便學詩。又一次,我父親又獨立在堂上,我又在中庭趨過,我父親說:‘你學過禮嗎?’我對道:‘沒有。’我父親說:‘不學禮,便不懂如何立身。’我退后便學禮。我私下只聽到這兩番教誨。”陳亢退下大喜,說:“我這次問一事,聽得了三事。其一是該學《詩》,其二是該學禮,其三便是君子不偏愛自己的兒子。”【本章大旨】本章是陳亢和孔子之子孔鯉的一段對話。通過對話,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詩、禮等古典文化的倡導和推崇,也從側面反映出孔子無論是對待弟子還是自己的兒子,都是一視同仁,“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表現出孔子深厚的道德境界和修養。(12)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詞語匡補】●可以興,可以觀:“興”,朱熹《論語集注》曰:“感發志意”;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注曰:“引譬連類”。“觀”,朱熹《論語集注》曰:“考見得失”;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注曰:“觀風俗之盛衰”。詩尚比興,即就眼前事物指點陳述,而引譬連類,可以激發人之志趣,感動人之情意,故曰可以觀,可以興。興者興起,即激發感動義。蓋學于詩,則知觀于天地萬物,閭巷瑣細,莫非可以興起人之高尚情志。●可以群,可以怨:“群”,朱熹《論語集注》曰:“和而不流”;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注曰:“群居相切磋”。“怨”,朱熹《論語集注》曰:“怨而不怒”;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注曰:“怨刺上政”。詩之教,溫柔敦厚,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故學于詩,通可以群,窮可以怨。事父事君,最群道之大者。忠臣孝子有時不能無怨,惟學于詩者可以怨,雖怨而不失其性情之正。●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詩尚比興,多就眼前事物,比類而相通,感發而興起。故學于詩,對天地間鳥獸草木之名能多熟識,此小言之。若大言之,則俯仰之間,萬物一體,鳶飛魚躍,道無不在,可以漸躋于化境,豈止多識其名而已。孔子教人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者,乃所以廣大其心,導達其仁。詩教本于性情,不徒務于多識。【參考譯文】孔子說:“后生們,為何沒有人學《詩》呀?學《詩》,可以感發興起你自己,可以懂得如何博觀風俗天地,可以懂得如何合群相處,可以懂得如何諷刺政治、批評社會、抒發怨情。近處講,懂得如何事奉父母。遠處講,懂得如何事奉君上。小言之,也可使你多認識一些鳥獸草木的名稱。”【本章大旨】本章旨在強調《詩》之重要作用。孔子從“詩教”的觀點出發,指出了學《詩》的重要性,認為《詩》的作用重大,可以“興”、“觀”、“群”、“怨”等等。朱熹《論語集注》曰:“學詩之法,此章盡之。讀是經者,所宜盡心也。”五、《論語》的語言特點與文學色彩1.語錄體散文語錄體散文是《論語》文體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記錄孔子的只言片語,或是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的對話,都比較短小簡約,還沒有構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文字雋永,言近旨遠,辭約意豐。《論語》這種在對話中說理的形式,直接影響了先秦說理散文以及后世《世說新語》之類的軼事小說,乃至禪宗和宋明理學的《語錄》。2.文學色彩《論語》的文學色彩在于刻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論語》又善于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龍?征圣》);書中不僅有關于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于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淵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研習與思考】一、填空題1.子曰:“君子,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2.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而竭焉。”3.子曰:“,今之學者為人。”二、翻譯題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2.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3.《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三、簡析題1.簡述孔子的仁學觀念。2.簡析《論語》的語言特點。3.結合選文,并閱讀《論語》,歸納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下課啦,咱們來聽個小故事吧:活動目的:教育學生懂得“水”這一寶貴資源對于我們來說是極為珍貴的,每個人都要保護它,做到節約每一滴水,造福子孫萬代。

活動過程:

1.主持人上場,神秘地說:“我讓大家猜個謎語,你們愿意嗎?”大家回答:“愿意!”

主持人口述謎語:

“雙手抓不起,一刀劈不開,

煮飯和洗衣,都要請它來。”

主持人問:“誰知道這是什么?”生答:“水!”

一生戴上水的頭飾上場說:“我就是同學們猜到的水。聽大家說,我的用處可大了,是真的嗎?”

主持人:我宣布:“水”是萬物之源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水說:“同學們,你們知道我有多重要嗎?”齊答:“知道。”

甲:如果沒有水,我們人類就無法生存。

小熊說:我們動物可喜歡你了,沒有水我們會死掉的。

花說:我們花草樹木更喜歡和你做朋友,沒有水,我們早就枯死了,就不能為美化環境做貢獻了。

主持人:下面請聽快板《水的用處真叫大》

竹板一敲來說話,水的用處真叫大;

洗衣服,洗碗筷,洗臉洗手又洗腳,

煮飯洗菜又沏茶,生活處處離不開它。

栽小樹,種莊稼,農民伯伯把它夸;

魚兒河馬大對蝦,日日夜夜不離它;

采煤發電要靠它,京城美化更要它。

主持人:同學們,聽完了這個快板,你們說水的用處大不大?

甲說:看了他們的快板表演,我知道日常生活種離不了水。

乙說:看了表演后,我知道水對莊稼、植物是非常重要的。

丙說:我還知道水對美化城市起很大作用。

2.主持人:水有這么多用處,你們該怎樣做呢?

(1)(生):我要節約用水,保護水源。

(2)(生):我以前把水壺剩的水隨便就到掉很不對,以后我一定把喝剩下的水倒在盆里洗手用。

(3)(生):前幾天,我看到了學校電視里轉播的“水日談水”的節目,很受教育,同學們看得可認真了,知道了我們北京是個缺水城市,我們再不能浪費水了。

(4)(生):我要用洗腳水沖廁所。

3.主持人:大家談得都很好,下面誰想出題考考大家,答對了請給點掌聲。

(1)(生):小明讓爸爸刷車時把水龍頭開小點,請回答對不對。

(2)(生):小蘭告訴奶奶把洗菜水別到掉,留沖廁所用。

(3)一生跑上說:主持人請把手機借我用用好嗎?我想現在就給姥姥打個電話,告訴她做飯時別把淘米水到掉了,用它沖廁所或澆花用。(電話內容略寫)

(4)一生說:主持人我們想給大家表演一個小品行嗎?

主持人:可以,大家歡迎!請看小品《這又不是我家的》

大概意思是:學校男廁所便池堵了,水龍頭又大開,水流滿地。學生甲乙丙三人分別上廁所,看見后又皺眉又罵,但都沒有關水管,嘴里還念念有詞,又說:“反正不是我家的。”

旁白:“那又是誰家的呢?”

主持人:看完這個小品,你們有什么想法嗎?誰愿意給大家說說?

甲:剛才三個同學太自私了,公家的水也是大家的,流掉了多可惜,應該把水龍頭關上。

乙:上次我去廁所看見水龍頭沒關就主動關上了。

主持人:我們給他鼓鼓掌,今后你們發現水龍頭沒關會怎樣做呢?

齊:主動關好。

小記者:同學們,你們好!我想打擾一下,聽說你們正在開班會,我想采訪一下,行嗎?

主持人:可以。

小記者:這位同學,你好!通過參加今天的班會你有什么想法,請談談好嗎?

答:我要做節水的主人,不浪費一滴水。

小記者:請這位同學談談好嗎?

答:今天參加班會我知道了節約每一滴水要從我們每個人做起。我想把每個廁所都貼上“節約用水”的字條,這樣就可以提醒同學們節約用水了。

小記者:你們談得很好,我的收獲也很大。我還有新任務先走了,同學們再見!

水跑上來說:同學們,今天我很高興,我“水伯伯”今天很開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